【商滅夏之後把冶銅技術收入囊中,而和夏的保守不同,商朝則是利用領先的青銅技術開始瘋狂擴張,拿下地盤之後就會派親戚朋友去管理,所以“封建”在商朝就已經出現。
商朝除了地盤比夏朝大得多,發展也非常快。
從考古發現早期的兩座商城,可以看見商不僅建築規模龐大,還有巨大的糧倉和大規模的冶銅產業。
不過,商王朝的發展也並不是一帆風順,經曆過初期的快速擴張,在中期也迎來一段近百年的衰落期,連續五代九位商王的內部大亂鬥。
而主要原因就是搶王位,直到盤庚時才停止。
而當時,由於自然災害,盤庚就把首都遷到了殷,也就是如今的河南安陽。
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並有考古學和甲骨文證實的都城遺址——殷墟。
殷墟的考古也讓我們看到了更全麵,更真實的商王朝,尤其是甲骨文的出現讓許多傳說變成了可以考證的曆史。
在盤庚的治理下,商朝的實力開始逐漸恢複,而且除了青銅器又掌握了一種先進技術——馬拉戰車。
到了武丁時期,商朝就又開始了四處征戰,開疆拓土,繼續擴張著版圖。
整個殷都時期,商朝一直處在繁榮之中,但繁榮的背後卻是野蠻與殘暴,甚至是無法想象的扭曲和黑暗。
商朝的特點:信天命,重祭祀。】
……
[婦好,武丁的王後。]
[不僅是王後,還是一位領兵作戰的大將軍。]
……
各朝史官絞盡腦汁,翻遍書籍,也沒找到婦好的記載,後人究竟從何而知?
“考古?”
“要不向陛下請令,我們也考古?”
“你去請,別帶上我們,我們還想多活幾年。”
一陣沉默過後……
“要不,偷偷的挖?”
【雖然我們從二裏頭遺址可以發現夏朝對祭祀已經是非常重視,但和商朝比起來就是小巫見大巫。
商朝的祭祀規模是空前絕後的大,不僅是王朝內部,民間也是如此。
而且從開始的“豬”慢慢變成了“人”
商人信鬼神,地震、水災、旱災、戰爭,他們認為是天罰。
商王的權利也是神給的,他可以決定每個人的生死。
人們對商王充滿恐懼,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就被“祭”了。
所有商朝子民和周邊的部落對這個龐大的王朝充滿敬畏和害怕,畢竟沒人敢和神的代言人作鬥爭。
但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卻醞釀著一場驚心動魄的滅商計劃。
而這個計劃的發起人便是周文王姬昌,也是滅商的核心人,而促使他走上滅商道路的根本原因便是和商朝有“殺父、祭子”的血海深仇。
周族是西北地區的一個小族群,三百多年與世無爭,直到“公亶父”時才和商王朝有了聯係。
姬昌的父親姬曆為了抱緊商王朝這條大腿,給商朝當小弟衝鋒陷陣,十多年來一直在率軍征討其他部落。
但他去殷都獻俘的時候卻離奇死亡。
當然這個時候的姬昌還不可能出現滅商的計劃,因為他還不到10歲。
中年的姬昌在箕子的引薦下獲得了拜見紂王的機會,周和商之間才重新有了聯係。
姬昌不僅在殷都可以精進自己的占卜之術,還結識了好友呂尚薑太公,但沒多久就被卷入派係之爭,打入大牢。
在監獄裏囚禁了七年,姬昌的三個兒子想方設法通過蘇妲己見到紂王,將父親救了出來。
但他的大兒子伯邑考卻永久的留在了這兒,而且是獻祭,當然,真相可能更加殘忍。
姬昌的三個兒子伯邑考、姬發、姬旦,無論是武王頻繁噩夢滅商第二年就去世,還是周公吃飯頻繁嘔吐,都證明伯邑考的死給他們帶來巨大的恐懼和傷害。
如果這些推斷可能有誤,那周文王《易經》中的記載便是鐵證,從此“滅商”深深刻在姬昌心裏。
回到周族除了壯大自己,便開始在呂尚的幫助下聯絡盟友,畢竟當時的“小邦周”不可能撼動強大的“大邑商”。
而且就算有盟友,依然沒有辦法,所以商朝內部必須得有內應。
在文王多年運作之下,周族聯盟越來越強大,雖然他沒能堅持到滅商那一天,但他留給武王的是一個足以抗衡商王朝的全新周族聯盟。
不僅有龐大的軍隊和地盤,還有藏在殷都的內應,隻需要一個合適的機會,滅商大軍便可渡過黃河,殺向殘暴的商紂王帝辛。
沒多久,機會就來了。
趁商朝內鬥之際,周族聯軍渡過黃河,一路向北直抵殷都,而商紂王帝辛也調動武裝打算徹底滅掉這個心腹大患。
雙方大軍在牧野對峙,決定彼此存亡的一場曠世大戰——牧野之戰即將打響。】
……
[ 人祭不是商才有的,商之前就有,商隻是沿襲。另外獻祭的不是本族人,是外族人。]
[周部落就是給商朝當小弟,替商朝四處抓俘虜,然後朝貢給商朝以尋求庇護的角色,後來開始圖謀不軌。]
[ 對,都是打仗俘獲得奴隸,周族最開始就是幫商朝抓羌人奴隸的。]
後世儒家學子天塌了。
“不可能,絕對不可能,若是這樣,周禮算什麽?”
“先聖孔子,至聖周公又算什麽?”
但巡遊的孔子沒說話,因為自己是殷商後人,他知道這都是真的,所以自己才會推行周禮,才會稱周公為聖人。
而周公又開始吐哺,他想起來了小時候見到過的殘忍景象,人如牲畜一般。所以自己才要推行周禮,要徹底把殷商人不如牲畜、人吃人的曆史記憶徹底抹除。
商朝除了地盤比夏朝大得多,發展也非常快。
從考古發現早期的兩座商城,可以看見商不僅建築規模龐大,還有巨大的糧倉和大規模的冶銅產業。
不過,商王朝的發展也並不是一帆風順,經曆過初期的快速擴張,在中期也迎來一段近百年的衰落期,連續五代九位商王的內部大亂鬥。
而主要原因就是搶王位,直到盤庚時才停止。
而當時,由於自然災害,盤庚就把首都遷到了殷,也就是如今的河南安陽。
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並有考古學和甲骨文證實的都城遺址——殷墟。
殷墟的考古也讓我們看到了更全麵,更真實的商王朝,尤其是甲骨文的出現讓許多傳說變成了可以考證的曆史。
在盤庚的治理下,商朝的實力開始逐漸恢複,而且除了青銅器又掌握了一種先進技術——馬拉戰車。
到了武丁時期,商朝就又開始了四處征戰,開疆拓土,繼續擴張著版圖。
整個殷都時期,商朝一直處在繁榮之中,但繁榮的背後卻是野蠻與殘暴,甚至是無法想象的扭曲和黑暗。
商朝的特點:信天命,重祭祀。】
……
[婦好,武丁的王後。]
[不僅是王後,還是一位領兵作戰的大將軍。]
……
各朝史官絞盡腦汁,翻遍書籍,也沒找到婦好的記載,後人究竟從何而知?
“考古?”
“要不向陛下請令,我們也考古?”
“你去請,別帶上我們,我們還想多活幾年。”
一陣沉默過後……
“要不,偷偷的挖?”
【雖然我們從二裏頭遺址可以發現夏朝對祭祀已經是非常重視,但和商朝比起來就是小巫見大巫。
商朝的祭祀規模是空前絕後的大,不僅是王朝內部,民間也是如此。
而且從開始的“豬”慢慢變成了“人”
商人信鬼神,地震、水災、旱災、戰爭,他們認為是天罰。
商王的權利也是神給的,他可以決定每個人的生死。
人們對商王充滿恐懼,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就被“祭”了。
所有商朝子民和周邊的部落對這個龐大的王朝充滿敬畏和害怕,畢竟沒人敢和神的代言人作鬥爭。
但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卻醞釀著一場驚心動魄的滅商計劃。
而這個計劃的發起人便是周文王姬昌,也是滅商的核心人,而促使他走上滅商道路的根本原因便是和商朝有“殺父、祭子”的血海深仇。
周族是西北地區的一個小族群,三百多年與世無爭,直到“公亶父”時才和商王朝有了聯係。
姬昌的父親姬曆為了抱緊商王朝這條大腿,給商朝當小弟衝鋒陷陣,十多年來一直在率軍征討其他部落。
但他去殷都獻俘的時候卻離奇死亡。
當然這個時候的姬昌還不可能出現滅商的計劃,因為他還不到10歲。
中年的姬昌在箕子的引薦下獲得了拜見紂王的機會,周和商之間才重新有了聯係。
姬昌不僅在殷都可以精進自己的占卜之術,還結識了好友呂尚薑太公,但沒多久就被卷入派係之爭,打入大牢。
在監獄裏囚禁了七年,姬昌的三個兒子想方設法通過蘇妲己見到紂王,將父親救了出來。
但他的大兒子伯邑考卻永久的留在了這兒,而且是獻祭,當然,真相可能更加殘忍。
姬昌的三個兒子伯邑考、姬發、姬旦,無論是武王頻繁噩夢滅商第二年就去世,還是周公吃飯頻繁嘔吐,都證明伯邑考的死給他們帶來巨大的恐懼和傷害。
如果這些推斷可能有誤,那周文王《易經》中的記載便是鐵證,從此“滅商”深深刻在姬昌心裏。
回到周族除了壯大自己,便開始在呂尚的幫助下聯絡盟友,畢竟當時的“小邦周”不可能撼動強大的“大邑商”。
而且就算有盟友,依然沒有辦法,所以商朝內部必須得有內應。
在文王多年運作之下,周族聯盟越來越強大,雖然他沒能堅持到滅商那一天,但他留給武王的是一個足以抗衡商王朝的全新周族聯盟。
不僅有龐大的軍隊和地盤,還有藏在殷都的內應,隻需要一個合適的機會,滅商大軍便可渡過黃河,殺向殘暴的商紂王帝辛。
沒多久,機會就來了。
趁商朝內鬥之際,周族聯軍渡過黃河,一路向北直抵殷都,而商紂王帝辛也調動武裝打算徹底滅掉這個心腹大患。
雙方大軍在牧野對峙,決定彼此存亡的一場曠世大戰——牧野之戰即將打響。】
……
[ 人祭不是商才有的,商之前就有,商隻是沿襲。另外獻祭的不是本族人,是外族人。]
[周部落就是給商朝當小弟,替商朝四處抓俘虜,然後朝貢給商朝以尋求庇護的角色,後來開始圖謀不軌。]
[ 對,都是打仗俘獲得奴隸,周族最開始就是幫商朝抓羌人奴隸的。]
後世儒家學子天塌了。
“不可能,絕對不可能,若是這樣,周禮算什麽?”
“先聖孔子,至聖周公又算什麽?”
但巡遊的孔子沒說話,因為自己是殷商後人,他知道這都是真的,所以自己才會推行周禮,才會稱周公為聖人。
而周公又開始吐哺,他想起來了小時候見到過的殘忍景象,人如牲畜一般。所以自己才要推行周禮,要徹底把殷商人不如牲畜、人吃人的曆史記憶徹底抹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