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韻寧認定陳恪又在“作妖”,可她不能衝出去製止,咬著牙繼續聽他說道:“這是環境的需要。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在一百餘年裏,其目標就是統一六國。”
“這時的秦國好似一部精密的紡織機,自上而下高度統一了思想,在政治上、經濟上、外交上、軍事上不斷完成統一的各個步驟。”
“當時的秦國除了使用法家之學外,絕對不能接受其他學說以擾亂已經統一的思想。”
“這就是學術服務大局的需要,秦國的統治者很清楚,非是儒學不好,而是當時的秦國不能用。”
陳恪的一席話解開了儒學不入秦國的曆史謎團。
這個謎團已經存在近兩千年了,儒家興起後給出的答案是“夫子厭惡暴秦”。
可這個答案卻與孔子的日常言行不符,以孔子的性格,越是暴虐的地方他越是想去與對方談談,讓對方從暴虐變成“仁德”才是他想做的。
所以前麵的解釋讓明智者生疑卻不得不接受,而陳恪的一席話讓眾人恍然大悟。
於是有學生起身問道:“請問先生、暴秦二世而亡,可是未能使用儒學所致。”
這又是一個疑問,也是後世儒者定性的。
而陳恪鄭重回道:“非也。當始皇帝統一六國後,改分封製為郡縣製,並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這時必須使用法學的強製力來完成。”
“所以始皇帝做得沒錯,二世而亡的原因有多種,但主要原因是秦二世的治國能力與始皇帝差得太遠了。”
陳恪說出答案,見下麵無人提問,於是繼續說道:“請大家不要忘了,周朝的時間達八百餘年,人們已經習慣了分封製。”
“至秦國一統天下實施郡縣製,六國的貴族無法接受,而六國的百姓卻已習慣服從這些貴族,這時唯有繼續推行法家治理之策方能鞏固郡縣製,並推行統一的政策。”
“但要做到這一點卻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君主,而始皇帝去世太早,秦二世沒這個能力,所以秦二世而亡。”
他又揭開一個謎團,還用證據說話。
“這一點可用漢朝的實例說明,自高祖統一,到武帝全盛,整整用了六十餘年方才穩定下來。”
“在此期間,大漢王朝一直存在郡縣製與分封製的激烈矛盾,至推恩令的有效實施,郡縣製方才徹底鞏固下來。”
“在這段時間內,漢朝的四代君主充分借鑒秦朝滅亡的慘痛教訓,使用兩種治理措施。”
“在民間行使黃老之學,放寬對百姓的管製,不斷減輕刑罰和賦稅,推行各種良策以得到民心,將百姓與貴族徹底隔離開來。”
“而在官場上仍使用法學來進行約束,史書上記述的漢朝酷吏就是明證,這些酷吏哪個是去整治老百姓了?”
“所以秦二世而亡與政策無關,而與始皇帝的接班人有關。同樣一個道理,漢朝興盛,除了政策,重要的是高祖以後的三代接班人非常給力。”
陳恪以漢朝為例的證據非常充足,下麵聽講的師生覺得是這麽回事,但有個疑問卻憋在心裏。
於是有學生起身問道:“先生、難道儒學不重要嗎?”
聽到這個問題所有人都豎起耳朵,連林韻寧和書劍都立起耳朵聽他說道:“儒學非常重要,它是一門從自我修養直至治國的重要學問。”
“大家知道國家是由人組成的,對人的教育、人的自我約束、以及社會道德都從儒學中建立。”
“但它需要輔助學術,就像一支軍隊應由騎兵、步兵、輜重兵組成一樣,儒學是騎兵、法學是步兵、兵學是讚畫兵,而道學、墨學、農學、醫學則是輜重兵,這樣的構成才是完美的。”
“我多次說過,人的精力有限,所以術業有專攻。學術同樣如此,儒學之所以重要,因為它是關於做人的學問,這是一切學問的根。”
“但當時的環境決定了始皇帝不能推行儒學,就像漢高祖至武帝,漢朝整整用了六十餘年方才全麵推行儒學,不是儒學不好,而是儒學需要一個和平的環境才能推行。”
“這就是我剛才承認的‘投機取巧’,對一個王朝來說,不同的環境采取不同的策略,對一個人來說,適合我的才是最好的。”
這番話落地,下麵一片沉寂,人人都在皺眉沉思。
過了好一會,曾毅從人群裏站起,拱手說道:“多謝先生解惑。學生詢問一件講學外的事,先生能回來可有什麽說法?”
這是大家關心的事,紛紛抬頭看向那個方向,聽陳恪淡然回道:“皇上、太後采納各位意見,讓我準備辯經,到時再論有罪無罪。”
聽到這話眾人竟紛紛舒口氣,又有學生起身說道:“先生當然不怕辯經。”
陳恪笑道:“不是怕不怕的事,任何一種新思想都有一個接受的過程,對我來說,這是一個艱苦的過程。”
“而辯經這種事不是我能掌控的,唯有全力以赴而已,盡心盡力也就問心無愧了。”
他說的無奈,可盡心盡力的表態卻是一種積極態度。
眾生一齊起身,在曾毅的帶領下齊聲說道:“先生必贏。”
陳恪輕笑,起身施禮,然後大笑一聲回道:“有你們的支持,我有信心。”
眼見師生之間相互拍馬屁,林韻寧皺眉,覺得這裏的學風不太好。
大家都不謙虛,而那幾個好似領導的老頭不僅不管還一臉的開心。
這一幕讓林韻寧感覺陌生,等這堂講學結束,眼見學生四散開來,急忙帶著書劍悄悄離開書院。
來到街上林韻寧低聲說道:“下次再來應該身著襴衫。”
而書劍卻低聲說道:“這家夥確實敢講,但感覺說的有點道理。”
說到這書劍猛然醒悟過來,啐一口隨即說道:“這家夥確實會蠱惑人心,他說的一定是‘妖言惑眾’。”
書劍堅持陳恪有罪,而林韻寧卻低聲說道:“我們不應離開,如他一會出來就繼續跟蹤。”
“對、就這麽幹,必須找到他的那些爛事。”
她倆剛才各說各話,這時說到一起了,躲在陰涼之地看著一輛裝飾講究的馬車駛出書院。
書劍立刻說道:“這輛馬車應該是張出塵的,陳恪在沒在車上?”
聽她提出這個疑問林韻寧不明確,沉吟一下說道:“再看看。”
而書劍回道:“如陳恪在張出塵的車上,他倆一定有私情。”
這個結論應該沒錯,但林韻寧還是沉吟一下,堅定地說道:“再看看。”
於是過去了兩刻鍾,兩人看見陳恪的身影走出書院大門。
兩人悄悄地跟在他的身後,一路追蹤見他走進香水街,隨後進入一家香水行。
陳恪洗澡去了,她倆不能跟進去,站在門外商量一番。
林韻寧肯定道:“陳恪出獄,今晚一定會去我家,我倆不用跟了,回去吧。”
她說的是常理,作為準女婿,陳恪出獄不去林府就有失禮數。
而陳恪也明白,下午四時多,拎著兩樣禮品走進林府。
他希望借著這件事取消婚約,可林毅之和林夫人、林韻澤仍然對他很熱情,林韻寧仍然對他很冷淡。
席間林毅之再次讓他進府居住,避開嘈雜的客店,在林府充分準備辯經的學問。
而陳恪卻再次婉拒了林毅之的邀請,此時風險難測,還是不來林府居住為好。
雙方都表達了負責任的態度,雙方都很滿意。
待用過晚餐,陳恪與林韻澤討論一番會試的考題,辭別林韻澤走出林府。
來到街上卻見身著劍服的林韻寧和書劍等在那。
林韻寧率先開口,“找個地方說話。”說著指指那座茶樓。
陳恪立即回道:“我沒錢。”
書劍怒道:“你去...”
她想說“你去香水行怎麽有錢?”
可林韻寧立刻說道:“我請你。”
陳恪還是婉拒,“你請不好,我沒麵子。”
他是打定主意不去那座茶樓了。
而林韻寧卻沉聲回道:“此事關係我倆的婚約,我拿錢,算你借我的。”
說著話她的雙手十指輕輕彎曲隨即伸直。
而陳恪看看這雙手,又轉眼看向書劍,她的雙手還在彎曲伸直中,見他看來還冷冷問道:“看什麽?”
陳恪沒理她,收回目光看向林韻寧,先露出笑容然後欣然說道:“林小娘子請客,在下卻之不恭了。”
他說得清楚,林韻寧可以拿錢,但絕對不能算他借的,他不會還錢。
這個態度讓林韻寧和書劍立刻認定了,“這家夥不僅不謙虛還挺摳。”
“這時的秦國好似一部精密的紡織機,自上而下高度統一了思想,在政治上、經濟上、外交上、軍事上不斷完成統一的各個步驟。”
“當時的秦國除了使用法家之學外,絕對不能接受其他學說以擾亂已經統一的思想。”
“這就是學術服務大局的需要,秦國的統治者很清楚,非是儒學不好,而是當時的秦國不能用。”
陳恪的一席話解開了儒學不入秦國的曆史謎團。
這個謎團已經存在近兩千年了,儒家興起後給出的答案是“夫子厭惡暴秦”。
可這個答案卻與孔子的日常言行不符,以孔子的性格,越是暴虐的地方他越是想去與對方談談,讓對方從暴虐變成“仁德”才是他想做的。
所以前麵的解釋讓明智者生疑卻不得不接受,而陳恪的一席話讓眾人恍然大悟。
於是有學生起身問道:“請問先生、暴秦二世而亡,可是未能使用儒學所致。”
這又是一個疑問,也是後世儒者定性的。
而陳恪鄭重回道:“非也。當始皇帝統一六國後,改分封製為郡縣製,並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這時必須使用法學的強製力來完成。”
“所以始皇帝做得沒錯,二世而亡的原因有多種,但主要原因是秦二世的治國能力與始皇帝差得太遠了。”
陳恪說出答案,見下麵無人提問,於是繼續說道:“請大家不要忘了,周朝的時間達八百餘年,人們已經習慣了分封製。”
“至秦國一統天下實施郡縣製,六國的貴族無法接受,而六國的百姓卻已習慣服從這些貴族,這時唯有繼續推行法家治理之策方能鞏固郡縣製,並推行統一的政策。”
“但要做到這一點卻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君主,而始皇帝去世太早,秦二世沒這個能力,所以秦二世而亡。”
他又揭開一個謎團,還用證據說話。
“這一點可用漢朝的實例說明,自高祖統一,到武帝全盛,整整用了六十餘年方才穩定下來。”
“在此期間,大漢王朝一直存在郡縣製與分封製的激烈矛盾,至推恩令的有效實施,郡縣製方才徹底鞏固下來。”
“在這段時間內,漢朝的四代君主充分借鑒秦朝滅亡的慘痛教訓,使用兩種治理措施。”
“在民間行使黃老之學,放寬對百姓的管製,不斷減輕刑罰和賦稅,推行各種良策以得到民心,將百姓與貴族徹底隔離開來。”
“而在官場上仍使用法學來進行約束,史書上記述的漢朝酷吏就是明證,這些酷吏哪個是去整治老百姓了?”
“所以秦二世而亡與政策無關,而與始皇帝的接班人有關。同樣一個道理,漢朝興盛,除了政策,重要的是高祖以後的三代接班人非常給力。”
陳恪以漢朝為例的證據非常充足,下麵聽講的師生覺得是這麽回事,但有個疑問卻憋在心裏。
於是有學生起身問道:“先生、難道儒學不重要嗎?”
聽到這個問題所有人都豎起耳朵,連林韻寧和書劍都立起耳朵聽他說道:“儒學非常重要,它是一門從自我修養直至治國的重要學問。”
“大家知道國家是由人組成的,對人的教育、人的自我約束、以及社會道德都從儒學中建立。”
“但它需要輔助學術,就像一支軍隊應由騎兵、步兵、輜重兵組成一樣,儒學是騎兵、法學是步兵、兵學是讚畫兵,而道學、墨學、農學、醫學則是輜重兵,這樣的構成才是完美的。”
“我多次說過,人的精力有限,所以術業有專攻。學術同樣如此,儒學之所以重要,因為它是關於做人的學問,這是一切學問的根。”
“但當時的環境決定了始皇帝不能推行儒學,就像漢高祖至武帝,漢朝整整用了六十餘年方才全麵推行儒學,不是儒學不好,而是儒學需要一個和平的環境才能推行。”
“這就是我剛才承認的‘投機取巧’,對一個王朝來說,不同的環境采取不同的策略,對一個人來說,適合我的才是最好的。”
這番話落地,下麵一片沉寂,人人都在皺眉沉思。
過了好一會,曾毅從人群裏站起,拱手說道:“多謝先生解惑。學生詢問一件講學外的事,先生能回來可有什麽說法?”
這是大家關心的事,紛紛抬頭看向那個方向,聽陳恪淡然回道:“皇上、太後采納各位意見,讓我準備辯經,到時再論有罪無罪。”
聽到這話眾人竟紛紛舒口氣,又有學生起身說道:“先生當然不怕辯經。”
陳恪笑道:“不是怕不怕的事,任何一種新思想都有一個接受的過程,對我來說,這是一個艱苦的過程。”
“而辯經這種事不是我能掌控的,唯有全力以赴而已,盡心盡力也就問心無愧了。”
他說的無奈,可盡心盡力的表態卻是一種積極態度。
眾生一齊起身,在曾毅的帶領下齊聲說道:“先生必贏。”
陳恪輕笑,起身施禮,然後大笑一聲回道:“有你們的支持,我有信心。”
眼見師生之間相互拍馬屁,林韻寧皺眉,覺得這裏的學風不太好。
大家都不謙虛,而那幾個好似領導的老頭不僅不管還一臉的開心。
這一幕讓林韻寧感覺陌生,等這堂講學結束,眼見學生四散開來,急忙帶著書劍悄悄離開書院。
來到街上林韻寧低聲說道:“下次再來應該身著襴衫。”
而書劍卻低聲說道:“這家夥確實敢講,但感覺說的有點道理。”
說到這書劍猛然醒悟過來,啐一口隨即說道:“這家夥確實會蠱惑人心,他說的一定是‘妖言惑眾’。”
書劍堅持陳恪有罪,而林韻寧卻低聲說道:“我們不應離開,如他一會出來就繼續跟蹤。”
“對、就這麽幹,必須找到他的那些爛事。”
她倆剛才各說各話,這時說到一起了,躲在陰涼之地看著一輛裝飾講究的馬車駛出書院。
書劍立刻說道:“這輛馬車應該是張出塵的,陳恪在沒在車上?”
聽她提出這個疑問林韻寧不明確,沉吟一下說道:“再看看。”
而書劍回道:“如陳恪在張出塵的車上,他倆一定有私情。”
這個結論應該沒錯,但林韻寧還是沉吟一下,堅定地說道:“再看看。”
於是過去了兩刻鍾,兩人看見陳恪的身影走出書院大門。
兩人悄悄地跟在他的身後,一路追蹤見他走進香水街,隨後進入一家香水行。
陳恪洗澡去了,她倆不能跟進去,站在門外商量一番。
林韻寧肯定道:“陳恪出獄,今晚一定會去我家,我倆不用跟了,回去吧。”
她說的是常理,作為準女婿,陳恪出獄不去林府就有失禮數。
而陳恪也明白,下午四時多,拎著兩樣禮品走進林府。
他希望借著這件事取消婚約,可林毅之和林夫人、林韻澤仍然對他很熱情,林韻寧仍然對他很冷淡。
席間林毅之再次讓他進府居住,避開嘈雜的客店,在林府充分準備辯經的學問。
而陳恪卻再次婉拒了林毅之的邀請,此時風險難測,還是不來林府居住為好。
雙方都表達了負責任的態度,雙方都很滿意。
待用過晚餐,陳恪與林韻澤討論一番會試的考題,辭別林韻澤走出林府。
來到街上卻見身著劍服的林韻寧和書劍等在那。
林韻寧率先開口,“找個地方說話。”說著指指那座茶樓。
陳恪立即回道:“我沒錢。”
書劍怒道:“你去...”
她想說“你去香水行怎麽有錢?”
可林韻寧立刻說道:“我請你。”
陳恪還是婉拒,“你請不好,我沒麵子。”
他是打定主意不去那座茶樓了。
而林韻寧卻沉聲回道:“此事關係我倆的婚約,我拿錢,算你借我的。”
說著話她的雙手十指輕輕彎曲隨即伸直。
而陳恪看看這雙手,又轉眼看向書劍,她的雙手還在彎曲伸直中,見他看來還冷冷問道:“看什麽?”
陳恪沒理她,收回目光看向林韻寧,先露出笑容然後欣然說道:“林小娘子請客,在下卻之不恭了。”
他說得清楚,林韻寧可以拿錢,但絕對不能算他借的,他不會還錢。
這個態度讓林韻寧和書劍立刻認定了,“這家夥不僅不謙虛還挺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