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恪有點意外,昨天、興國府衙的差役竟沒來抓他。
他知道官府要動手了,這是柳乘風給他傳遞的信息。
柳乘風是禦史中丞楊國斌的外甥,江寧官宦之家的公子,那日在大街上公然說他“妖言惑眾”,向他發出一個重要信號。
陳恪不會認為柳乘風因為吃醋而這麽說,事實是他與林韻寧的婚約正在想辦法解除中。
而柳乘風明知還這麽做,隻有一個解釋,他想在林韻寧麵前體現自己的背景,他說陳恪“妖言惑眾”,他就會以“妖言惑眾”的罪名被抓。
這是某些青年的通病,他經曆過也就知道了。
理清這個脈絡他就要采取措施了,昨天的講課內容是“知行合一”。
他讓學子們明白金榜題名隻是學習的一個目標,是一千個人陪一個人讀書的行為。
他給大家分析的非常透徹,極力給他們灌輸這樣一個思維,不能金榜題名也有別的出路。
而在回答學生的提問時,他也坦誠地說道:“如不能金榜題名,又不能教書,我會遊曆大興王朝的每個角落,編寫地理書籍、記述風土人情、繪製山川地圖,在上麵寫下我的名字流傳千古。”
他說這話的含意就是為逃跑或發配做準備,然後說道:“或者去研究醫學,不為良相、便為名醫。”
他不知道這個世界有沒有範仲俺,但知道沒有這句話,就要施展拿來之手。
這個回答非常蠱惑人心,當場就有學生準備這麽幹了,有想當名醫的,也有想去勘察地理環境的,這是走他的路讓他無路可走啊!
他的損失已經很大了,還在“妖言惑眾”的罪名裏再加一條證據、“蠱惑人心”。
可他們還是沒來抓他,於是他在今天的課程上繼續送證據,課程就叫“為何堅持正義與法治”?
在講這堂課前他先看看台下的眾人,再轉眼看看周邊的人影,回頭指向一位端坐的青年、淡淡地問道:“貴姓?”
青年欣然起身、拱手回道:“學生張濤。”
他以為得到陳恪的關注,可陳恪卻淡淡地說道:“請你離開。”
張濤愕然,而坐在周圍的人紛紛看向他,圍坐在四周草地上的青年也紛紛起身看來。
就連胡緩、高適和張出塵也先後回頭看一眼,然後轉頭看向他,一臉的不明所以。
眾人都不說話,而張濤一怔後拱手問道:“為何要將學生趕出去?”
他問理由,可陳恪不給他理由,隻是淡淡地回道:“我不希望再說第二遍。”
他做出最終決定,張濤無奈地往外走去,與他坐在一排的同學紛紛起身給他讓路。
在數百雙莫名的眼神中他垂眼不語,待張濤走出幾十米後沉聲說道:“王韶、喊他回來。”
王韶立刻起身追過去,將莫名其妙的張濤喊回來。
待他坐下後,陳恪抬眼看向張濤身後的那個青年,指著他淡淡地問道:“貴姓?”
青年忐忑地站起身、拱手回道:“學生王煥元。”
陳恪還是淡淡地說道:“請你離開。”
王煥元挺痛快,拱拱手往外走去,走出幾十米後再次被王韶喊回來。
待他回到原來的位置站定,聽陳恪沉聲問道:“王同學、如前麵的張濤不被喊回你會怎麽做?”
王煥元回道:“我會和他一樣詢問一聲,如先生堅持隻能離開。”
陳恪再問:“當我讓張同學出去時,王同學為何不為他說話?”
聽這個問題,王煥元張張嘴卻未回答。
而陳恪輕輕擺手讓他坐下,看看下麵端坐的人群,又轉臉看看坐在四周的人影,緩緩問道:“當我將張濤和王煥元兩位同學無緣無故地趕出去時你們為何不說話?甚至沒有人發出疑問,他倆可是你們的同學啊!”
聽他質問周圍一片寂靜,都在等他的答疑解惑。
於是他緩緩說道:“今天這堂課是,‘為何要堅持正義和法治。’”
“我剛才做了一個實驗,將張濤同學無緣無故地趕出去時沒人提出疑義。”
“於是我將王煥元同學趕出去,卻是證明一件事。”
“正是我將張濤同學趕出去時你們沒有發出異議,所以我不需要任何理由就可以這麽做。”
“而王煥元同學隻是你們的代表,可以是他,也可以是在座的每一位同學。”
說到這他閉嘴,給聽課的學子們留下充足的思考時間。
一分鍾後再次說道:“為何沒人提出異議?我來給你們分析一下。”
他舉起食指朗聲說道:“一是服從心理。我是先生你們是學生,先生說了算。”
然後舉起中指再說:“二是懷疑心理。當我讓張濤同學離開時,你們的第一思維不是疑問為什麽?而是懷疑張濤同學有什麽不是。”
他又豎起無名指朗聲說道:“三是無關心理。先生趕的是張濤和王煥元兩位同學,與我何幹?”
當他說到這時許多人低下了頭,卻沒見他豎起的小拇指,但這道清朗的聲音仍然傳入耳內,“四是害怕心理。擔心發出疑問得罪我。”
說出四種心理狀態,他放下手再次進入沉寂狀態,池塘邊唯有微風吹過,知了的鳴叫聲。
過了一會這道清朗的聲音再次響起,“可你們想過沒有,我可以毫無理由的趕走張濤和王煥元兩名同學,下一個會不會輪到你?”
這個問題還是沒人給予回答,大家知道答案。
於是陳恪繼續說道:“所以我們必須堅持正義,因為堅持正義就是為了保證自己的正義。”
“所以我們必須提倡法治,因為法治是維係我們堅持正義的唯一武器。”
“這是我的態度,僅是一家之言,你們可以提問、質問、甚至反駁。”
他將發言的權力交給下麵聽課的師生,劉複起身問道:“請問陳恪同學,法治依據法條,而法條不是人製定的嗎?如何保證法條的正義?”
他回道:“我先解釋一個名詞,即國家意誌,這個意誌體現在法條上,就是如何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
他沒敢說統治階級,用國家來代替,然後繼續說道:“法治是國家意誌的體現,根據這個意誌由少數人製定執行的法條,但依據的是國家的道德要求。”
“法條是維護國民道德的最低標準,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殺人償命、欠債還錢。’”
“但法條的製定不能事無巨細,沒有製定的地方由道德進行規範。”
“就像我剛才的行為,無緣無故地趕走兩名學生就是違反了師德。”
“所以製定法條就有一個標準,必須維護社會道德,違反社會道德的法條既為亂法。”
這個問題回答完畢,又有學生起身問道:“先生本是儒家,為何推崇法家?”
陳恪回道:“我昨天講的是‘知行合一’,知和行不能分為兩截,應該知中行、行中知,既然如此,為何要將儒家與法家斷開?”
“儒家製定了道德標準,法家按照這個標準製定法條以維護最低的道德要求,有何衝突之處?”
他將所有的學說連接上,儒生不僅要學四書五經,還要學《道德經》和《韓非子》,想當專業人才,就去學《墨子》、《孫子兵法》、《黃帝內經》和《農經》等其他學術。
這是陳恪教學的宗旨,也是“妖言惑眾、蠱惑人心”的證據。
有些人想要阻止,沒有比把他抓進監牢更合適的了。
他明白,走出鶴翔書院,看見遠處那幾名差役的身影,知道自己該進去了。
他們讓他講了最後一堂課,充分體現了“仁”的一麵,可扣上“妖言惑眾、蠱惑人心”的帽子卻要置他於死地。
這是一個矛盾的體現,抓他還要猶猶豫豫,讓他覺得好笑。
於是笑著走向那幾名差役,卻見他們閃身讓開。
於是他又明白了,“老包說話了。”
既然老包給他麵子,他就要領這個請,邁步走向興國府衙,身後跟著四名差役。
走進興國府衙後即被請進監牢,來到這處牢門外往裏看看,覺得老包挺講究。
牢房內有床榻、有桌椅,還有筆硯白紙。
他知道官府要動手了,這是柳乘風給他傳遞的信息。
柳乘風是禦史中丞楊國斌的外甥,江寧官宦之家的公子,那日在大街上公然說他“妖言惑眾”,向他發出一個重要信號。
陳恪不會認為柳乘風因為吃醋而這麽說,事實是他與林韻寧的婚約正在想辦法解除中。
而柳乘風明知還這麽做,隻有一個解釋,他想在林韻寧麵前體現自己的背景,他說陳恪“妖言惑眾”,他就會以“妖言惑眾”的罪名被抓。
這是某些青年的通病,他經曆過也就知道了。
理清這個脈絡他就要采取措施了,昨天的講課內容是“知行合一”。
他讓學子們明白金榜題名隻是學習的一個目標,是一千個人陪一個人讀書的行為。
他給大家分析的非常透徹,極力給他們灌輸這樣一個思維,不能金榜題名也有別的出路。
而在回答學生的提問時,他也坦誠地說道:“如不能金榜題名,又不能教書,我會遊曆大興王朝的每個角落,編寫地理書籍、記述風土人情、繪製山川地圖,在上麵寫下我的名字流傳千古。”
他說這話的含意就是為逃跑或發配做準備,然後說道:“或者去研究醫學,不為良相、便為名醫。”
他不知道這個世界有沒有範仲俺,但知道沒有這句話,就要施展拿來之手。
這個回答非常蠱惑人心,當場就有學生準備這麽幹了,有想當名醫的,也有想去勘察地理環境的,這是走他的路讓他無路可走啊!
他的損失已經很大了,還在“妖言惑眾”的罪名裏再加一條證據、“蠱惑人心”。
可他們還是沒來抓他,於是他在今天的課程上繼續送證據,課程就叫“為何堅持正義與法治”?
在講這堂課前他先看看台下的眾人,再轉眼看看周邊的人影,回頭指向一位端坐的青年、淡淡地問道:“貴姓?”
青年欣然起身、拱手回道:“學生張濤。”
他以為得到陳恪的關注,可陳恪卻淡淡地說道:“請你離開。”
張濤愕然,而坐在周圍的人紛紛看向他,圍坐在四周草地上的青年也紛紛起身看來。
就連胡緩、高適和張出塵也先後回頭看一眼,然後轉頭看向他,一臉的不明所以。
眾人都不說話,而張濤一怔後拱手問道:“為何要將學生趕出去?”
他問理由,可陳恪不給他理由,隻是淡淡地回道:“我不希望再說第二遍。”
他做出最終決定,張濤無奈地往外走去,與他坐在一排的同學紛紛起身給他讓路。
在數百雙莫名的眼神中他垂眼不語,待張濤走出幾十米後沉聲說道:“王韶、喊他回來。”
王韶立刻起身追過去,將莫名其妙的張濤喊回來。
待他坐下後,陳恪抬眼看向張濤身後的那個青年,指著他淡淡地問道:“貴姓?”
青年忐忑地站起身、拱手回道:“學生王煥元。”
陳恪還是淡淡地說道:“請你離開。”
王煥元挺痛快,拱拱手往外走去,走出幾十米後再次被王韶喊回來。
待他回到原來的位置站定,聽陳恪沉聲問道:“王同學、如前麵的張濤不被喊回你會怎麽做?”
王煥元回道:“我會和他一樣詢問一聲,如先生堅持隻能離開。”
陳恪再問:“當我讓張同學出去時,王同學為何不為他說話?”
聽這個問題,王煥元張張嘴卻未回答。
而陳恪輕輕擺手讓他坐下,看看下麵端坐的人群,又轉臉看看坐在四周的人影,緩緩問道:“當我將張濤和王煥元兩位同學無緣無故地趕出去時你們為何不說話?甚至沒有人發出疑問,他倆可是你們的同學啊!”
聽他質問周圍一片寂靜,都在等他的答疑解惑。
於是他緩緩說道:“今天這堂課是,‘為何要堅持正義和法治。’”
“我剛才做了一個實驗,將張濤同學無緣無故地趕出去時沒人提出疑義。”
“於是我將王煥元同學趕出去,卻是證明一件事。”
“正是我將張濤同學趕出去時你們沒有發出異議,所以我不需要任何理由就可以這麽做。”
“而王煥元同學隻是你們的代表,可以是他,也可以是在座的每一位同學。”
說到這他閉嘴,給聽課的學子們留下充足的思考時間。
一分鍾後再次說道:“為何沒人提出異議?我來給你們分析一下。”
他舉起食指朗聲說道:“一是服從心理。我是先生你們是學生,先生說了算。”
然後舉起中指再說:“二是懷疑心理。當我讓張濤同學離開時,你們的第一思維不是疑問為什麽?而是懷疑張濤同學有什麽不是。”
他又豎起無名指朗聲說道:“三是無關心理。先生趕的是張濤和王煥元兩位同學,與我何幹?”
當他說到這時許多人低下了頭,卻沒見他豎起的小拇指,但這道清朗的聲音仍然傳入耳內,“四是害怕心理。擔心發出疑問得罪我。”
說出四種心理狀態,他放下手再次進入沉寂狀態,池塘邊唯有微風吹過,知了的鳴叫聲。
過了一會這道清朗的聲音再次響起,“可你們想過沒有,我可以毫無理由的趕走張濤和王煥元兩名同學,下一個會不會輪到你?”
這個問題還是沒人給予回答,大家知道答案。
於是陳恪繼續說道:“所以我們必須堅持正義,因為堅持正義就是為了保證自己的正義。”
“所以我們必須提倡法治,因為法治是維係我們堅持正義的唯一武器。”
“這是我的態度,僅是一家之言,你們可以提問、質問、甚至反駁。”
他將發言的權力交給下麵聽課的師生,劉複起身問道:“請問陳恪同學,法治依據法條,而法條不是人製定的嗎?如何保證法條的正義?”
他回道:“我先解釋一個名詞,即國家意誌,這個意誌體現在法條上,就是如何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
他沒敢說統治階級,用國家來代替,然後繼續說道:“法治是國家意誌的體現,根據這個意誌由少數人製定執行的法條,但依據的是國家的道德要求。”
“法條是維護國民道德的最低標準,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殺人償命、欠債還錢。’”
“但法條的製定不能事無巨細,沒有製定的地方由道德進行規範。”
“就像我剛才的行為,無緣無故地趕走兩名學生就是違反了師德。”
“所以製定法條就有一個標準,必須維護社會道德,違反社會道德的法條既為亂法。”
這個問題回答完畢,又有學生起身問道:“先生本是儒家,為何推崇法家?”
陳恪回道:“我昨天講的是‘知行合一’,知和行不能分為兩截,應該知中行、行中知,既然如此,為何要將儒家與法家斷開?”
“儒家製定了道德標準,法家按照這個標準製定法條以維護最低的道德要求,有何衝突之處?”
他將所有的學說連接上,儒生不僅要學四書五經,還要學《道德經》和《韓非子》,想當專業人才,就去學《墨子》、《孫子兵法》、《黃帝內經》和《農經》等其他學術。
這是陳恪教學的宗旨,也是“妖言惑眾、蠱惑人心”的證據。
有些人想要阻止,沒有比把他抓進監牢更合適的了。
他明白,走出鶴翔書院,看見遠處那幾名差役的身影,知道自己該進去了。
他們讓他講了最後一堂課,充分體現了“仁”的一麵,可扣上“妖言惑眾、蠱惑人心”的帽子卻要置他於死地。
這是一個矛盾的體現,抓他還要猶猶豫豫,讓他覺得好笑。
於是笑著走向那幾名差役,卻見他們閃身讓開。
於是他又明白了,“老包說話了。”
既然老包給他麵子,他就要領這個請,邁步走向興國府衙,身後跟著四名差役。
走進興國府衙後即被請進監牢,來到這處牢門外往裏看看,覺得老包挺講究。
牢房內有床榻、有桌椅,還有筆硯白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