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恪與王寅、焦老三和王小乙飲酒前一定要說一件事,“小部隊解散了,當時弟兄們稱我軍師,以後不要再叫了,以免犯忌。”
聽他說起這事,焦老三歎口氣說道:“我等臨走時楊將軍也是一再叮囑,京城不同安定城,叫我們一定要管住這張嘴,以免禍從口出。”
“今天報到,曾大將軍親自接見我們,也跟我們說過這話,現在軍師再說,真感覺憋得慌,還不如回安定城自在呢!”
焦老三說完,王小乙跟著說道:“現在想起,還是覺得跟王頭和軍師縱橫千裏來得痛快。”
他倆進京第一天就有不適的感覺,而王寅卻一言不發,他也感覺憋得慌,這裏的規矩太多。
可這是無奈的事,軍令調動不能不服從。
陳恪隻能說道:“不能改變環境就要適應環境,這才是生存之道。”
他說出自己的座右銘,王寅三人緩緩點頭。
然後王寅問道:“你是一個灑脫的人,不在意功名利祿,為何要來京城?”
王寅說他灑脫,而焦老三和王小乙跟著點頭,他們三個真是高看他了。
他隻是還未適應這裏的環境而已,絕對不是灑脫,他在那個世界的功名利祿之心被這種不適應暫時掩蓋了。
而且他還有點“憤青”的情緒,在被高適聘請為鶴翔書院的助講後又被逼到了牆角。
他不能講四書五經,還不敢講高中的數理化,逼來逼去加上“憤青”的情緒,就讓他的雜學變成如今的模樣。
這時的他就要考慮自己的人設了,不能將自己裝扮成儒生,這是一個大眾化的形象。
他不信佛,講來世不講今世的佛教思想不在他的考慮範圍之內,他這人隻講今世不講來世,對說不清道不明的事敬而遠之。
而講今世的道教本來就對他的胃口,在那個世界他就對道教典籍感興趣,來到這裏就將自己裝扮成道教弟子,而且非常虔誠。
他必須虔誠,隻想白日飛升不想權勢滔天,這是保身的不二法門。
他想塑造這個形象,就必須從身邊人下手,王韶和章惇已經信了,還要讓王寅他們三個也信,所以身著鶴氅參加酒宴,還要發表一些道家的言論。
王寅的問話給他一個機會,輕歎一聲回道:“大道來於俗世,想悟道必先入世,欲得道需修功德,想先師傳道解惑之法,於是入京講學以證道。”
他讓王寅三人明白,他進京的目的就是為了悟道證道。
這個想法讓王寅和焦老三心裏黯然,經曆了父母雙亡、再經表兄一家慘死的陳恪已入道門了!
他倆理解陳恪的想法,功名利祿猶如浮雲,失去全部親人的陳恪還有必要再去爭取嗎?
而王小乙卻心裏不解,這位智若近妖、殺伐果斷的軍師怎麽了?
對於年僅十七歲的他而言,陳恪是他心裏的偶像,可這個偶像的心態卻有些消沉。
王小乙不解,而王寅和焦老三無話可說,這時卻聽雅間外麵有人朗聲說道:“‘想悟道必先入世,欲得道需修功德...’此言甚妙,請準我等入內一見。”
隨著這道聲音響起,雅間的房門被拉開,一道身影走進來,看見陳恪急忙躬身施禮、恭敬地說道:“原來先生在此,請受學生曹汲一拜。”
曹汲來了,後麵跟著曾毅。
而陳恪對曹汲沒什麽印象,卻對曾毅印象深刻,這是一個問題學生,每堂課必提問,而且問題十分尖銳。
他對曾毅的印象不錯,這時見他倆進來立刻起身迎接,再引薦一番,於是六個人坐在這張酒桌邊喝酒。
這時曹汲詫異,陳恪竟與三名武將喝酒,還是定遠軍的將士。
但這個疑問陳恪不說他也不好問,喝了兩盅酒後言道:“聽先生講課振聾發聵,讓我這顆笨腦筋開竅不少,以後還蒙先生多多指點。”
曹汲比陳恪大兩歲,但真心認可這位先生,聽了二十多天的課突然發現自己也有學習的慧根。
他從小不愛學習,拿起書本就犯困,上課時先生在上麵講他在下麵打瞌睡。
可在陳恪的課上卻是精神抖擻,還覺得這位小先生說得對極了,感覺自己突然就開竅了。
他對陳恪可謂佩服至極,這時說出了心裏話。
而曾毅則輕輕點頭,他與曹汲不同,兩人雖是發小,但他自小就愛學習。
可學來學去卻有許多困惑縈繞心中,直到聽陳恪講課,這些困惑突然間煙消雲散。
於是他與曹汲一樣對陳恪佩服至極,在席間盡顯恭敬之色。
而陳恪笑道:“你倆不必如此,能為二位公子解惑也是我的功德,但不必一味信之,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焉。’”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喝點酒後他的老毛病又犯了,本想表示一下平等的意思,卻忘了前代的大盛王朝並沒出現那位大文豪。
韓愈沒出現,這篇《師說》也就沒出現,他借用的這句話就變成了原創。
這句話通俗易懂,而且寓意極深,不僅曾毅聽懂了,曹汲聽懂了,王寅、焦老三和王小乙也聽懂了。
曾毅這時就要忙起來,將這句話在腦子裏反複背誦兩遍。
而曹汲卻笑道:“先生出語就是精辟之言,學生敬佩。”
聽他這麽一說陳恪反應過來,自己忘了沒有韓愈這人。
他總是忘記這事,跟他喜歡古典文學絕對有關係,那些詩詞文章背得滾瓜亂熟,一不小心就冒出來。
於是決定閉嘴,隻喝酒不說話。
而王小乙卻要開口,不以為然地回道:“這算什麽?我家軍師算無遺策...”
王小乙與陳恪一個毛病,喝點酒就控製不住自己,心裏想什麽就要說出來。
而王寅和焦老三也沒有製止他的意思。
陳恪隻能再次張嘴、沉聲說道:“少說話、多喝酒。”
他舉盅大家跟著舉盅,喝完一盅酒後曹汲好奇地問道:“兄弟、為何稱先生為軍師?”
聽他詢問,王小乙立刻興奮起來,揚聲說道:“曹公子有所不知,我家軍師...”
他是小部隊的司號兵,那些天一直跟在陳恪身後,自然知道陳恪的謀略。
而他以小兵的身份戰後竟被提拔為武尉,對陳恪感恩戴德,這時就要說出軍師的豐功偉績。
可陳恪絕對不想讓他說出來,繼續舉杯說道:“少說話、多喝酒。”
他不得不再次提醒王小乙,可忘了一件事,喝了酒的人自我控製能力非常差,何況王小乙和他一樣,喝酒話就多,還得到王寅和焦老三的縱容。
對王寅和焦老三來說,陳恪永遠都是小部隊的軍師,陳恪想當老道,他倆的內心十分抵觸。
就在這種環境下,陳恪不得不多次舉杯阻止王小乙說下去,然後將自己喝多了。
於是曾毅趁機說道:“先生從未體現詩詞之能,可否作詩賦詞一首?”
陳恪嘿嘿笑、大著舌頭回道:“詩詞歌賦小道爾。”
而曹汲立刻大著舌頭跟上,“如此小道,先生豈不是信手拈來?”
王小乙立刻回道:“我家軍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排軍布陣滅敵於指掌之間。”
而焦老三嘿嘿一笑,跟著說道:“小乙說得對。”
他倆酒勁上頭,說話也沒了顧慮。
而王寅的舌頭也大了,好在還能發出清晰的聲音,“小恪、給他們作一首。”
在座的隻有曾毅保持一分清醒,他有任務,絕對不敢讓自己處於醉酒狀態,偷偷吃下一粒秘製的醒酒丸,見陳恪拍案而起,朗聲吟道:“醉裏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裏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聲......”
這是他最喜歡的一首詞,辛棄疾的《破陣子》被他郎朗誦出,頓時引來王寅的豪情,大吼一聲“殺”。
而曹汲和焦老三、王小乙則拍著桌子應和著,一遍不夠再來第二遍,兩遍以後引來食客圍在外麵傾聽,更有王諒、王韶父子在內。
而第三遍則由曾毅唱出來,他已記住了這首詞,不禁放聲高歌起來。
聽他們吟唱第三遍,忍不住的王韶拉門而入,一道略顯稚嫩的童音從裏麵傳來。
聽他說起這事,焦老三歎口氣說道:“我等臨走時楊將軍也是一再叮囑,京城不同安定城,叫我們一定要管住這張嘴,以免禍從口出。”
“今天報到,曾大將軍親自接見我們,也跟我們說過這話,現在軍師再說,真感覺憋得慌,還不如回安定城自在呢!”
焦老三說完,王小乙跟著說道:“現在想起,還是覺得跟王頭和軍師縱橫千裏來得痛快。”
他倆進京第一天就有不適的感覺,而王寅卻一言不發,他也感覺憋得慌,這裏的規矩太多。
可這是無奈的事,軍令調動不能不服從。
陳恪隻能說道:“不能改變環境就要適應環境,這才是生存之道。”
他說出自己的座右銘,王寅三人緩緩點頭。
然後王寅問道:“你是一個灑脫的人,不在意功名利祿,為何要來京城?”
王寅說他灑脫,而焦老三和王小乙跟著點頭,他們三個真是高看他了。
他隻是還未適應這裏的環境而已,絕對不是灑脫,他在那個世界的功名利祿之心被這種不適應暫時掩蓋了。
而且他還有點“憤青”的情緒,在被高適聘請為鶴翔書院的助講後又被逼到了牆角。
他不能講四書五經,還不敢講高中的數理化,逼來逼去加上“憤青”的情緒,就讓他的雜學變成如今的模樣。
這時的他就要考慮自己的人設了,不能將自己裝扮成儒生,這是一個大眾化的形象。
他不信佛,講來世不講今世的佛教思想不在他的考慮範圍之內,他這人隻講今世不講來世,對說不清道不明的事敬而遠之。
而講今世的道教本來就對他的胃口,在那個世界他就對道教典籍感興趣,來到這裏就將自己裝扮成道教弟子,而且非常虔誠。
他必須虔誠,隻想白日飛升不想權勢滔天,這是保身的不二法門。
他想塑造這個形象,就必須從身邊人下手,王韶和章惇已經信了,還要讓王寅他們三個也信,所以身著鶴氅參加酒宴,還要發表一些道家的言論。
王寅的問話給他一個機會,輕歎一聲回道:“大道來於俗世,想悟道必先入世,欲得道需修功德,想先師傳道解惑之法,於是入京講學以證道。”
他讓王寅三人明白,他進京的目的就是為了悟道證道。
這個想法讓王寅和焦老三心裏黯然,經曆了父母雙亡、再經表兄一家慘死的陳恪已入道門了!
他倆理解陳恪的想法,功名利祿猶如浮雲,失去全部親人的陳恪還有必要再去爭取嗎?
而王小乙卻心裏不解,這位智若近妖、殺伐果斷的軍師怎麽了?
對於年僅十七歲的他而言,陳恪是他心裏的偶像,可這個偶像的心態卻有些消沉。
王小乙不解,而王寅和焦老三無話可說,這時卻聽雅間外麵有人朗聲說道:“‘想悟道必先入世,欲得道需修功德...’此言甚妙,請準我等入內一見。”
隨著這道聲音響起,雅間的房門被拉開,一道身影走進來,看見陳恪急忙躬身施禮、恭敬地說道:“原來先生在此,請受學生曹汲一拜。”
曹汲來了,後麵跟著曾毅。
而陳恪對曹汲沒什麽印象,卻對曾毅印象深刻,這是一個問題學生,每堂課必提問,而且問題十分尖銳。
他對曾毅的印象不錯,這時見他倆進來立刻起身迎接,再引薦一番,於是六個人坐在這張酒桌邊喝酒。
這時曹汲詫異,陳恪竟與三名武將喝酒,還是定遠軍的將士。
但這個疑問陳恪不說他也不好問,喝了兩盅酒後言道:“聽先生講課振聾發聵,讓我這顆笨腦筋開竅不少,以後還蒙先生多多指點。”
曹汲比陳恪大兩歲,但真心認可這位先生,聽了二十多天的課突然發現自己也有學習的慧根。
他從小不愛學習,拿起書本就犯困,上課時先生在上麵講他在下麵打瞌睡。
可在陳恪的課上卻是精神抖擻,還覺得這位小先生說得對極了,感覺自己突然就開竅了。
他對陳恪可謂佩服至極,這時說出了心裏話。
而曾毅則輕輕點頭,他與曹汲不同,兩人雖是發小,但他自小就愛學習。
可學來學去卻有許多困惑縈繞心中,直到聽陳恪講課,這些困惑突然間煙消雲散。
於是他與曹汲一樣對陳恪佩服至極,在席間盡顯恭敬之色。
而陳恪笑道:“你倆不必如此,能為二位公子解惑也是我的功德,但不必一味信之,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焉。’”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喝點酒後他的老毛病又犯了,本想表示一下平等的意思,卻忘了前代的大盛王朝並沒出現那位大文豪。
韓愈沒出現,這篇《師說》也就沒出現,他借用的這句話就變成了原創。
這句話通俗易懂,而且寓意極深,不僅曾毅聽懂了,曹汲聽懂了,王寅、焦老三和王小乙也聽懂了。
曾毅這時就要忙起來,將這句話在腦子裏反複背誦兩遍。
而曹汲卻笑道:“先生出語就是精辟之言,學生敬佩。”
聽他這麽一說陳恪反應過來,自己忘了沒有韓愈這人。
他總是忘記這事,跟他喜歡古典文學絕對有關係,那些詩詞文章背得滾瓜亂熟,一不小心就冒出來。
於是決定閉嘴,隻喝酒不說話。
而王小乙卻要開口,不以為然地回道:“這算什麽?我家軍師算無遺策...”
王小乙與陳恪一個毛病,喝點酒就控製不住自己,心裏想什麽就要說出來。
而王寅和焦老三也沒有製止他的意思。
陳恪隻能再次張嘴、沉聲說道:“少說話、多喝酒。”
他舉盅大家跟著舉盅,喝完一盅酒後曹汲好奇地問道:“兄弟、為何稱先生為軍師?”
聽他詢問,王小乙立刻興奮起來,揚聲說道:“曹公子有所不知,我家軍師...”
他是小部隊的司號兵,那些天一直跟在陳恪身後,自然知道陳恪的謀略。
而他以小兵的身份戰後竟被提拔為武尉,對陳恪感恩戴德,這時就要說出軍師的豐功偉績。
可陳恪絕對不想讓他說出來,繼續舉杯說道:“少說話、多喝酒。”
他不得不再次提醒王小乙,可忘了一件事,喝了酒的人自我控製能力非常差,何況王小乙和他一樣,喝酒話就多,還得到王寅和焦老三的縱容。
對王寅和焦老三來說,陳恪永遠都是小部隊的軍師,陳恪想當老道,他倆的內心十分抵觸。
就在這種環境下,陳恪不得不多次舉杯阻止王小乙說下去,然後將自己喝多了。
於是曾毅趁機說道:“先生從未體現詩詞之能,可否作詩賦詞一首?”
陳恪嘿嘿笑、大著舌頭回道:“詩詞歌賦小道爾。”
而曹汲立刻大著舌頭跟上,“如此小道,先生豈不是信手拈來?”
王小乙立刻回道:“我家軍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排軍布陣滅敵於指掌之間。”
而焦老三嘿嘿一笑,跟著說道:“小乙說得對。”
他倆酒勁上頭,說話也沒了顧慮。
而王寅的舌頭也大了,好在還能發出清晰的聲音,“小恪、給他們作一首。”
在座的隻有曾毅保持一分清醒,他有任務,絕對不敢讓自己處於醉酒狀態,偷偷吃下一粒秘製的醒酒丸,見陳恪拍案而起,朗聲吟道:“醉裏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裏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聲......”
這是他最喜歡的一首詞,辛棄疾的《破陣子》被他郎朗誦出,頓時引來王寅的豪情,大吼一聲“殺”。
而曹汲和焦老三、王小乙則拍著桌子應和著,一遍不夠再來第二遍,兩遍以後引來食客圍在外麵傾聽,更有王諒、王韶父子在內。
而第三遍則由曾毅唱出來,他已記住了這首詞,不禁放聲高歌起來。
聽他們吟唱第三遍,忍不住的王韶拉門而入,一道略顯稚嫩的童音從裏麵傳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