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劌這個人隻在《左傳.莊公十年》這篇文章裏出現過,此後就銷聲匿跡了,也許他改名了,但在以後的史書上確實沒有這個名字。


    但他的正麵形象已得到確立,這是一千多年的定論。


    而陳恪卻要摧毀這個正麵形象,眾人當然不能接受,於是議論聲四起。


    等陳恪提出疑問,學生們遲疑,而劉複就沒這個顧慮,起身質問:“有何理由做出這一結論?”


    陳恪鄭重回道:“這就是我要說的。”


    他發現劉複可以做個好捧哏,兩人一問一答讓眾人靜下來聽他說道:“曹劌論戰之前,各諸侯國開戰都按規矩來,擂鼓後兩軍出戰。”


    “而在曹劌破壞這個規矩後,兩軍開戰就不講規矩了,於是魯國三戰三敗,曹劌這個名字也從此再未在史書上出現過,所以我說他使用的隻是破壞規矩的欺詐之術。”


    這個定性被他夯實了,可大家還是覺得無法接受。


    於是劉複再次質問:“齊強魯弱,難道魯國就應束手無策嗎?”


    聽他質問,陳恪必須承認一件事,劉複確實是個好捧哏,他正要講這個問題劉複就送上話題了。


    於是鄭重回道:“劉師所言極是,但正是齊強魯弱,曹劌所為才為魯國的滅亡埋下了禍根。”


    “因為齊強魯弱已是事實,但齊桓公征討魯國,在國內並沒得到多數人支持,管仲也是堅決的反對派。”


    “原因無他,魯國乃是周公旦的封國,其政治地位僅次於周天子,齊桓公以個人恩怨征討魯國,缺乏大義的支撐。”


    “請大家不要忘了,那時的諸侯國雖然自主權很大,但表麵上必須尊崇周天子,齊桓公就是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成為五霸之首的。”


    “而政治地位僅次於周天子的魯莊公卻在這時連續犯了兩個大錯,第一個大錯就是在長勺之戰中使用了欺詐之術,隨後又在柯地和會上犯了第二個大錯。”


    “當兩國君主登上土台準備訂立和約時,突然又冒出一個曹沫手持匕首挾持齊桓公,讓他答應了有利魯國的和約。”


    “現在我們回首看看這兩事的後果,齊桓公雖是被脅迫而做出的承諾,但在事後仍然堅持自己的諾言,把三次打敗魯國所得到的土地全部還給魯國。”


    “在這之後,從表麵看魯國得了大便宜,但結果是魯國從此失去了他的政治信譽和政治地位,而遵守諾言的齊桓公卻得到各諸侯國的信服,成為五霸之首。”


    “所以曹劌論戰也好,曹沫挾持齊桓公也好,真正取得大勝的是齊國。”


    這番論述以事實為根據,具有很強的說服力,眾人雖然在心理上仍不舒服,但開始默認下來。


    而好捧哏劉複卻還是忍不住要說話:“依你所言,魯國就毫無辦法了嗎?”


    這個問題還是陳恪想要說的事,正在找機會,劉複就將機會送來了。


    對這樣的好捧哏他滿懷感激,拱手一禮方才回道:“劉師所問才是本課的關鍵之處。”


    他說出這堂課的主題,“強弱如何自處?”


    論證這個主題時他還是以齊魯之戰為例,“我們首先分析當時的形式,眾諸侯仍然尊奉周天子,而在政治地位上僅次於周天子的魯莊公就應采取兩手準備。”


    “一方麵是積極防守,在此前提下派出能言善辯之士遊說各國,而去齊國的這一路則以大義責問齊桓公,在管仲等人反對征討魯國的情況下,又可能麵對各諸侯國的反對,齊桓公很可能退兵。”


    “但魯莊公卻沒這麽做,他忘了一件事,弱勢的一方必須死死抱住當時公認的規矩這根救命稻草才有救,才能迫使強者按規矩辦事,才能暫時保住自己。”


    “我為何說暫時?因為這個世界就是強存弱亡的世界,弱者隻有變強才能保住自己。”


    “但強者也要製定規矩並遵守它,否則就會被另一個強者所取代。而一個弱者卻首先破壞規矩,這是嫌自己死得不快嗎?”


    說到這他頓住,看看台下的聽眾,連高適都在沉思中。


    再見外麵,門口、窗邊擠滿了人,他知道自己成功了。


    這時就是往回收的時候了,於是沉聲說道:“當然、埋下這個禍根並不是曹劌和曹沫的本意,他倆都是愛國者,這一點毋庸置疑。”


    “但我們應該從中學到經驗教訓,隻有成為強者才能避免更多的失敗,否則就會成為後世吸取經驗教訓的題材。”


    “讀史以明智,曹劌不可笑,再出一個陳恪論戰那就可笑了。”


    他的課講完了,進行下個環節,“作為你們的助講我很榮幸,所謂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你們可以提出疑問了。”


    話音落地,王韶起身問道:“先生、如您是曹劌,領兵與齊軍作戰會怎麽做?”


    王韶還是對軍事感興趣,這個疑問等不到回家再問,這時提出疑問,聽陳恪鄭重回道:“兩軍對陣,戰術必須服從戰略,如莊公采納我的建議,我會堅壁清野絕不與齊軍決戰,時間對我有利,就要將這場仗打成拖延戰。”


    “如莊公未采納我的建議,但我認為從戰略上時間對我有利,也會在戰術上打成拖延戰,齊軍敲幾通鼓我都不會出戰,更不會破壞規矩,因為規矩對我有利。”


    “記住、軍事必須服從政治,戰術必須服從戰略,而戰略必須服從國家的最大利益,每一名指揮官都必須從國家利益的角度來考慮戰略戰術。”


    陳恪說完,王韶躬身行禮,恭敬地回道:“學生明白了。”


    等王韶坐下,這個表率作用實現了,一名學生起身問道:“請問先生,如何才能變強。”


    陳恪笑道:“當你走進鶴翔書院得到這麽多的名師教導,不就在變強嗎?”


    這話引來台下一眾師生輕輕點頭,高適也在點頭中。


    這時門口傳來一道聲音:“請問先生,您是如何從曹劌論戰中得出這個結論的。”


    聽這道聲音陳恪轉臉看向門口,見一個麵目清秀的少年站在門前,見他看來急忙躬身施禮。


    少年的年齡與王韶相若,身材偏瘦、氣質文雅。


    但這不是陳恪關注的,他關注少年問出的問題,這是學習的竅門,他本來不想在這堂課上說,卻因少年的提問而不得不提前說了。


    但在說之前先要問一句:“小郎如何稱呼?”


    少年躬身回道:“回先生、學生章惇。”


    聽到這個名字陳恪眨眨眼,他又遇到一個熟人。


    這位也與北宋某位名臣重名,但北宋名臣再多,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包拯、王安石、章惇而已。


    包拯代表了民意,他在擔任權知開封府一職時,汴京的百姓就有一句話,“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


    而王安石和章惇卻代表了北宋王朝的另一條出路,他倆如成功了,可能就不會出現靖康之恥。


    在北宋名臣中他看重這三位,但這是按出場順序排列的,如按印象深刻的順序,則是王安石、章惇、包拯,章惇排在第二位。


    這位人物在後世的名氣不顯,還被排在奸臣榜裏,原因很簡單,他與司馬光的治國理念不同,還是王安石改革路線的堅定擁護者。


    而第二個理由就有點可笑了,他的繼任者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奸臣蔡京。


    這個理由同樣落在王安石的身上,這就讓曆史生陳恪產生了懷疑,“蔡京不是宋徽宗趙佶提拔重用的嗎?”


    這個疑問很快就被他解決了,現在他就可以解決章惇的疑問:“我讀‘曹劌論戰’後升起一個疑問,曹劌在軍事上這麽厲害,後來怎樣了?”


    “於是帶著這個疑問翻閱史書,未見曹劌的名字卻知曹劌論戰後齊軍又與魯軍打了三次戰役,魯軍屢戰屢敗。”


    “這時我就想起一件事,《左傳》作者左丘明是魯國的史官,我能知道後麵的事也是從《史記》中看到的。”


    “於是得出一個結論,縱然公正的史官記史也會帶著個人感情。”


    “帶著這個認識我就從其他方麵入手,從齊魯兩國此後的發展進行研究,逐漸得出一個結論,不論是長勺之戰還是柯地和會,在政治上都是齊國贏了。”


    “這就讓我不能不帶著疑問繼續尋找答案,從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史料中得出一個結論,他們很講信諾和規矩。”


    “得出這個結論再回頭看曹劌論戰,就知道魯國輸在哪了,他們破壞了規矩、失去了朋友。”


    他對章惇進行了詳細的解釋,見章惇低頭沉思就繼續說道:“讀書生疑,然後去尋找答案,才會有自己的見解。”


    聽他一言章惇猛然清醒過來,抱拳深深地鞠了一躬,欣喜地說道:“多謝先生指點。”


    他說得誠心正意,陳恪又收了一個學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晴陽照行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花落雖頻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花落雖頻並收藏晴陽照行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