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緊跟著聽到林大老板似乎有了新主意。
林楓說道:“要我說你呢就搞波大的。
你回去跟你爸也就是咱叔商量商量。
這次的這個你直接做成一個千帆計劃出來。
我可以配合你。
1年搞500所可能有點難。
但如果5年,每年200所,細水長流呢?
直接搞一千所出來。
我這邊資金不成問題。
我這邊也算多做點好事。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你那邊也能多落點官聲民望。
計劃拉長之後,有了可持續性。
師資力量壓力反而有降低的可能。
我倒覺得很有搞頭。
而且這個計劃也不會牽絆你太久。
這個千帆計劃首批學校到位之後,並有序運行之後。
後麵的事就不需要你一直盯著了。
一波種桃樹可以很多波人吃桃子。
這樣也算是能打下不錯的人脈關係。
畢竟你不可能事事都靠家族的力量……”
聽了林大老板的規劃。
李小偉感覺道路清晰了很多。
甚至比家裏人安排的路線還要清晰。
還可以這樣搞嗎?
自己怎麽沒想到。
呃,好吧,不是自己沒想到。
而是自己沒鈔能力啊。
這樣投資1000所。
哪怕50萬一所的個人投入,起碼也需要5個億資金。
根本就不敢往這個方向想好不好。
前景很美好。
但李小偉沒有那麽毛手毛腳了。
最近他也思考了很多。
想想他最近從各部委看到的一些數據。
新的問題也隨之出現了。
李小偉道:“林子啊,你的心意是好心。
但是呢事情跟你想象的有些不一樣的。”
林楓好奇問道:“你是覺得我投入的太多,是官方資金沒有辦法跟得上嗎?”
林楓可不這麽覺得。
林楓記得前世看過的數據。
硬件方麵,2014年起,央財政每年投入350億元,改善義務教育薄弱學校的基本辦學條件。
李小偉說道:“跟資金沒關係,現在的問題是不光缺鄉村教師,也缺學生。
缺教師還可以協調,缺學生怎麽辦呢?
說起來有點離譜的一件事。
有的地方確實呈現出的局麵是缺鄉村學校。
但有的地方卻因為鄉村人口流失嚴重,鄉村學校在嚴重的流失。
你可能不知道,我問了一些相關人員。
僅僅是今年就可能會出現1.1萬所鄉村學校的閑置。
因為子女隨遷家長進城了,鄉村人口流失嚴重。
也就是說對於有剛需的地區,學校建好了,皆大歡喜。
但一旦你投入過多學校,搞到沒剛需的地區。
很有可能出現這頭你前腳學校剛建好老師也找好了,
後腳學生沒有了。
生源的快速流失削弱了投入的效果。
很可能造成資金的浪費。”
聽了這話林楓沉默了。
而李小偉也陷於沉默了。
因為這事已經不僅僅是援建學校本身的事情了。
林楓沒想到這麽一個他原本認為很小的事情。
居然牽扯到這麽多複雜的東西。
而且這不是說能那麽容易好解決的問題了。
這個問題涉及到很多本質上的東西了。
打從重生之後,林楓自認為自己無所不能。
而現在第一次覺得一股無力感。
怪不得常言道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兩個理想主義者在嚐試著做實事的時候遇到了一些很難一句話兩句話言明的阻礙。
不約而同的產生了一場有關於對於華夏未來的思考。
思考歸思考,林楓還是原來的觀點。
發展中暴露出的問題要靠發展來解決。
做事情中暴露出來的問題,不能靠停止做事來回避。
錢還是要捐的,建學校也還是要建的。
畢竟李小偉剛才也說了,有的地方確實呈現出的局麵是缺鄉村學校。
那麽就有做的必要。
分成兩批次,先把急缺鄉村學校的地方進行援建。
後麵的事再從長計議。
至於怎麽從長計議,林楓暫時沒什麽好主意。
林楓想到了鄉村振興。
因為生源的流失本質上是鄉村衰落導致的。
光靠建學校可是解決不了這個問題。
但具體如何振興這就是新的問題了。
林楓對於方略了解一些,但前世對這方麵具體措施還真沒關注。
搞技術林楓擅長,搞錢林楓同樣也還行。
但別的事情,林楓也終究不是完人。
至於如何解決,林楓要李小偉多問問長輩意見。
相信前人智慧未嚐也不是一種更好的選擇。
李小偉有點不情不願,自己做事情不就是想給長輩證明自己的嗎?
到頭來還得去長輩那尋求幫助。
那豈不是很沒麵子。
不過李小偉也知道了,有些事遠比麵子更重要。
思索再三,決定將這個問題拋給父親李國弼。
以李國弼的級別來講,當然目光深遠了,對問題的洞察顯然更為成熟。
李國弼正在書房中看書,見兒子神色凝重地走進來,便放下手中的書,抬頭問道:“小偉,怎麽了?”
“爸,我最近跟林子在搞一個教育捐助計劃,想在鄉村建設更多的學校。”
李小偉將計劃的來龍去脈簡要敘述了一遍,而後說道現在的問題:“林子的投資規模很大,雄心勃勃。可現在鄉村教育的實際問題比我們想象中複雜得多,尤其是鄉村人口流失和學生減少的問題。林子的想法是好的,可如果有些學校建好了卻沒有生源,那不就浪費了嗎?”
李國弼沉吟了一下,指了指沙發,示意李小偉坐下。
李小偉很意外,一般是父親跟重要的客人談事的時候才這麽鄭重對待。
李小偉有種被意外信重的感覺,父親終於不再拿他當小孩子了。
是的,看到李小偉開始真正的思考一些深刻的問題,李國弼也很開心。
願意直麵問題就是好事,願意思考問題更是好事。
他喝了一口茶後才緩緩說道:“這個問題你和他考慮得沒錯,但是卻沒看到問題的根本。
你們關注的是鄉村教育的結果——學校、教師、學生,但忽略了背後的原因。為什麽鄉村學校生源流失?為什麽鄉村人口在流失?這些問題不解決,建再多學校也是治標不治本。”
“原因不就是鄉村經濟落後,沒產業,大家都往城裏跑嗎?”李小偉下意識地問。
“你說的隻是表麵現象,”李國弼點點頭,目光嚴肅,“鄉村的凋敝是長期結構性問題。教育隻是一環,它和經濟、醫療、交通、社會服務等問題是相互影響的。
很多鄉村學校的生源流失,正是因為家長為了孩子有更好的教育資源,選擇進城打工,而這些資源集中在城市,鄉村自然就吸引不了人。所以你們的計劃再好,如果隻著眼於教育也是不夠的,單靠教育這個單方麵投入是無力改變這一趨勢的。”
李小偉一時語塞,喃喃道:“那……林子這個計劃還有必要繼續嗎?”
“當然有必要。”李國弼語氣斬釘截鐵,“但要換個思路。你們不能隻盯著蓋學校,而是要在學校之外,探索鄉村振興的可能。”
“鄉村振興?”李小偉狐疑地問道。
林楓說道:“要我說你呢就搞波大的。
你回去跟你爸也就是咱叔商量商量。
這次的這個你直接做成一個千帆計劃出來。
我可以配合你。
1年搞500所可能有點難。
但如果5年,每年200所,細水長流呢?
直接搞一千所出來。
我這邊資金不成問題。
我這邊也算多做點好事。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你那邊也能多落點官聲民望。
計劃拉長之後,有了可持續性。
師資力量壓力反而有降低的可能。
我倒覺得很有搞頭。
而且這個計劃也不會牽絆你太久。
這個千帆計劃首批學校到位之後,並有序運行之後。
後麵的事就不需要你一直盯著了。
一波種桃樹可以很多波人吃桃子。
這樣也算是能打下不錯的人脈關係。
畢竟你不可能事事都靠家族的力量……”
聽了林大老板的規劃。
李小偉感覺道路清晰了很多。
甚至比家裏人安排的路線還要清晰。
還可以這樣搞嗎?
自己怎麽沒想到。
呃,好吧,不是自己沒想到。
而是自己沒鈔能力啊。
這樣投資1000所。
哪怕50萬一所的個人投入,起碼也需要5個億資金。
根本就不敢往這個方向想好不好。
前景很美好。
但李小偉沒有那麽毛手毛腳了。
最近他也思考了很多。
想想他最近從各部委看到的一些數據。
新的問題也隨之出現了。
李小偉道:“林子啊,你的心意是好心。
但是呢事情跟你想象的有些不一樣的。”
林楓好奇問道:“你是覺得我投入的太多,是官方資金沒有辦法跟得上嗎?”
林楓可不這麽覺得。
林楓記得前世看過的數據。
硬件方麵,2014年起,央財政每年投入350億元,改善義務教育薄弱學校的基本辦學條件。
李小偉說道:“跟資金沒關係,現在的問題是不光缺鄉村教師,也缺學生。
缺教師還可以協調,缺學生怎麽辦呢?
說起來有點離譜的一件事。
有的地方確實呈現出的局麵是缺鄉村學校。
但有的地方卻因為鄉村人口流失嚴重,鄉村學校在嚴重的流失。
你可能不知道,我問了一些相關人員。
僅僅是今年就可能會出現1.1萬所鄉村學校的閑置。
因為子女隨遷家長進城了,鄉村人口流失嚴重。
也就是說對於有剛需的地區,學校建好了,皆大歡喜。
但一旦你投入過多學校,搞到沒剛需的地區。
很有可能出現這頭你前腳學校剛建好老師也找好了,
後腳學生沒有了。
生源的快速流失削弱了投入的效果。
很可能造成資金的浪費。”
聽了這話林楓沉默了。
而李小偉也陷於沉默了。
因為這事已經不僅僅是援建學校本身的事情了。
林楓沒想到這麽一個他原本認為很小的事情。
居然牽扯到這麽多複雜的東西。
而且這不是說能那麽容易好解決的問題了。
這個問題涉及到很多本質上的東西了。
打從重生之後,林楓自認為自己無所不能。
而現在第一次覺得一股無力感。
怪不得常言道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兩個理想主義者在嚐試著做實事的時候遇到了一些很難一句話兩句話言明的阻礙。
不約而同的產生了一場有關於對於華夏未來的思考。
思考歸思考,林楓還是原來的觀點。
發展中暴露出的問題要靠發展來解決。
做事情中暴露出來的問題,不能靠停止做事來回避。
錢還是要捐的,建學校也還是要建的。
畢竟李小偉剛才也說了,有的地方確實呈現出的局麵是缺鄉村學校。
那麽就有做的必要。
分成兩批次,先把急缺鄉村學校的地方進行援建。
後麵的事再從長計議。
至於怎麽從長計議,林楓暫時沒什麽好主意。
林楓想到了鄉村振興。
因為生源的流失本質上是鄉村衰落導致的。
光靠建學校可是解決不了這個問題。
但具體如何振興這就是新的問題了。
林楓對於方略了解一些,但前世對這方麵具體措施還真沒關注。
搞技術林楓擅長,搞錢林楓同樣也還行。
但別的事情,林楓也終究不是完人。
至於如何解決,林楓要李小偉多問問長輩意見。
相信前人智慧未嚐也不是一種更好的選擇。
李小偉有點不情不願,自己做事情不就是想給長輩證明自己的嗎?
到頭來還得去長輩那尋求幫助。
那豈不是很沒麵子。
不過李小偉也知道了,有些事遠比麵子更重要。
思索再三,決定將這個問題拋給父親李國弼。
以李國弼的級別來講,當然目光深遠了,對問題的洞察顯然更為成熟。
李國弼正在書房中看書,見兒子神色凝重地走進來,便放下手中的書,抬頭問道:“小偉,怎麽了?”
“爸,我最近跟林子在搞一個教育捐助計劃,想在鄉村建設更多的學校。”
李小偉將計劃的來龍去脈簡要敘述了一遍,而後說道現在的問題:“林子的投資規模很大,雄心勃勃。可現在鄉村教育的實際問題比我們想象中複雜得多,尤其是鄉村人口流失和學生減少的問題。林子的想法是好的,可如果有些學校建好了卻沒有生源,那不就浪費了嗎?”
李國弼沉吟了一下,指了指沙發,示意李小偉坐下。
李小偉很意外,一般是父親跟重要的客人談事的時候才這麽鄭重對待。
李小偉有種被意外信重的感覺,父親終於不再拿他當小孩子了。
是的,看到李小偉開始真正的思考一些深刻的問題,李國弼也很開心。
願意直麵問題就是好事,願意思考問題更是好事。
他喝了一口茶後才緩緩說道:“這個問題你和他考慮得沒錯,但是卻沒看到問題的根本。
你們關注的是鄉村教育的結果——學校、教師、學生,但忽略了背後的原因。為什麽鄉村學校生源流失?為什麽鄉村人口在流失?這些問題不解決,建再多學校也是治標不治本。”
“原因不就是鄉村經濟落後,沒產業,大家都往城裏跑嗎?”李小偉下意識地問。
“你說的隻是表麵現象,”李國弼點點頭,目光嚴肅,“鄉村的凋敝是長期結構性問題。教育隻是一環,它和經濟、醫療、交通、社會服務等問題是相互影響的。
很多鄉村學校的生源流失,正是因為家長為了孩子有更好的教育資源,選擇進城打工,而這些資源集中在城市,鄉村自然就吸引不了人。所以你們的計劃再好,如果隻著眼於教育也是不夠的,單靠教育這個單方麵投入是無力改變這一趨勢的。”
李小偉一時語塞,喃喃道:“那……林子這個計劃還有必要繼續嗎?”
“當然有必要。”李國弼語氣斬釘截鐵,“但要換個思路。你們不能隻盯著蓋學校,而是要在學校之外,探索鄉村振興的可能。”
“鄉村振興?”李小偉狐疑地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