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棉帛換糧,兩難自解
三國:從涼州輔佐劉備 作者:科尼島的柏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劉備知道賈詡荀攸的反對沒有錯,可從他的角度來看,劉辯與他有師生之情,在得知劉辯的悲慘遭遇後,沒有第一時間出兵,心中已經有愧了,如果在拖到明年,萬一董卓覺得局勢穩定,發生不忍言之事,則萬事再難以說清。
因此劉備還想聽聽傅幹的,即便隻出兵一萬,也讓董卓知道,天下人並非沒有忠君愛國之輩。
“求實,你可有什麽主意?”
知道劉備的想法,傅幹笑著說:“我涼州如今大產棉花,生產出來的棉帛眾多。關中相反,百姓多靠麻布禦暖。麻布硬且涼,穿在身上重且不保暖。關中百姓豪族遠多於涼州,即便是經過王國之亂,亦是如此。關中穩定一年有餘,豪族大戶肯定存有大量的糧食,依我之計,用棉帛換取糧食,不需涼州出糧。”
劉備聞言大喜,連連拍案叫絕。
“好好好,求實此計堪稱完美。涼州府庫裏的確有不少棉帛,本來打算與關東進行交易。既然商路已斷,那與關中百姓交換,乃是應有之義。賈公荀君,糧食解決了,還有其他的問題嗎?”
賈詡沒有在說話,瞅了一眼荀攸。
荀攸想了想說:“依求實所說,用棉帛來換糧食,可行是可行。然皇甫嵩要是從中作梗,不允許百姓來換怎麽辦,這是其一;關中糧食是否充足,百姓是否願意換取棉帛,你我亦不可知,這是其二。棉帛雖沒有糧食重,運輸亦是麻煩,路上仍是需要耗費不少民力,這是其三。此三點不解決,亦難派遣大軍進入關中。”
荀攸賈詡都是智謀深遠之人,提出的問題都是正中要害。
用棉帛換取糧食,傅幹心中有了大致的思路。
傅幹侃侃而談:“第一條,皇甫嵩是否允許一事,以我看來,必然是不允的。可關中不是他皇甫嵩的,他最多也就三萬兵,大部分還駐紮在長安附近。我軍率先步入五丈原,以五丈原為根基,收攏百姓糧草。隻要我軍兵出涼州,檄文傳遍天下。關東群雄必然也會起兵響應。第二條,百姓是否願意換取。我想大概率是願意的,我涼州的棉帛物美,相比葛布,舒適度一個天一個地。明公的聲譽響徹關中,百姓信服。因此隻要百姓把糧食運到軍中,依高於市場價三成的價錢收購,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我想關中的大戶百姓是非常樂意來換取的。第三條,運送棉帛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我覺得可以先用騾馬拉車,盡量不影響人力,按照成成漸進的方式,先派遣兩千士兵,東出陳倉,以陳倉為根基,把棉帛送到陳倉,換取夠足夠的糧食後,再一萬大軍出陳倉。先前的先鋒部隊,繼續帶領囤積好的棉帛往前,依次前進。這樣能解決勞力問題。”
荀攸不再反駁,出兵勤王,他是讚同的。隻是不讚同這個時候而已。好不容易安定下來的涼州,不能出現任何差錯。
依他的目光來看,這次勤王之後,不管成功與否,劉備都會被推到風口浪尖,成為天下舉足輕重的人物。
如賈詡所說,勤王成功,遷都長安,效法周公,劉備的性格,荀攸非常清楚,必然會授予這屋裏的三人極重的權勢,收益無比巨大,容不得荀攸不動心。
即便勤王失敗,隻要涼州不亂,以劉備在關中的威望,複刻高祖占據關中之事,輕而易舉。
到時候占了潼關,封鎖之,以關中為基,蠶食漢中巴蜀,開通西域,亦是光武之基業。
涼州乃是重中之重,輕易亂不得。即便要亂,也得占了關中之後,有了穩固的發展基地。
傅幹解決了糧草問題,那出兵一萬,輔兵兩萬的方案,荀攸不再反對。
賈詡捋一下胡子說:“求實提出的方略,在大的方麵沒有錯。那現在要考慮的是執行方麵了,具體執行起來會是否如我們分析的這般順利,還是未知數。老夫以為明公不可抱有太高的期望。”
劉備認為賈詡說的對,很多事在上層設計時,非常好。執行起來卻是紕漏極多,好的政策,最後往往成了壞的政策。
“賈公安心,此事我省的。一會,我讓義山算一下,此次出征三萬人的話,需要的糧草輜重是多少。需要多少棉帛才能保證四個多月的消耗。”
賈詡繼續說:“勤王一事,明公需要聯絡漢中。至於巴蜀,咱有血書不假,然從近一年多的經驗來看,劉益州心思叵測,恐怕不好相與。他在宗室中名望極高,到了關中,必然心思極多,恐會與明公爭奪盟主一位。”
劉備滿不在乎的說:“讓與他又何妨,等勤王結束,迎天子都長安,萬事皆可談。”
賈詡搖搖頭,心想:“玄德還是太年輕,盟主之位豈能讓得?”
“器與名,不可以假人。”賈詡淡淡的說,“武器糧食均可讓,唯獨這盟主之位讓不得。劉益州非人主之相,說不得董賊一番官位許諾,便可勸退他。到時候他為盟主,退出盟約,你我何以相處,這勤王之事不散也得散了。”
眉頭緊蹙的劉備說:“劉益州應該不會這般不堪,先帝在時,聽從他的建議,設立州牧,依他為益州牧,他受先帝厚恩,豈能臨陣退縮。”
荀攸持有不同意見:“明公依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了。劉君郎鼓動先帝創立州牧,非為國家,實為自己。自從他上任益州牧以來,打擊良善,迫害忠良。效忠於他的,官位唾手可得,反對他的,滅門破家,手段殘忍至極。明公萬不可對他抱有期望,否則勤王之事,還不如不做。”
對於劉焉在成都的所作所為,劉備也是有所耳聞的。
還有傳聞,天師道之人經常出入他的府邸,與他多有勾連。
“是備孟浪了。那先聯絡漢中蘇太守,邀他出兵關中。至於劉益州的話,派遣使者通知一聲,至於來與不來,悉聽尊便。”
因此劉備還想聽聽傅幹的,即便隻出兵一萬,也讓董卓知道,天下人並非沒有忠君愛國之輩。
“求實,你可有什麽主意?”
知道劉備的想法,傅幹笑著說:“我涼州如今大產棉花,生產出來的棉帛眾多。關中相反,百姓多靠麻布禦暖。麻布硬且涼,穿在身上重且不保暖。關中百姓豪族遠多於涼州,即便是經過王國之亂,亦是如此。關中穩定一年有餘,豪族大戶肯定存有大量的糧食,依我之計,用棉帛換取糧食,不需涼州出糧。”
劉備聞言大喜,連連拍案叫絕。
“好好好,求實此計堪稱完美。涼州府庫裏的確有不少棉帛,本來打算與關東進行交易。既然商路已斷,那與關中百姓交換,乃是應有之義。賈公荀君,糧食解決了,還有其他的問題嗎?”
賈詡沒有在說話,瞅了一眼荀攸。
荀攸想了想說:“依求實所說,用棉帛來換糧食,可行是可行。然皇甫嵩要是從中作梗,不允許百姓來換怎麽辦,這是其一;關中糧食是否充足,百姓是否願意換取棉帛,你我亦不可知,這是其二。棉帛雖沒有糧食重,運輸亦是麻煩,路上仍是需要耗費不少民力,這是其三。此三點不解決,亦難派遣大軍進入關中。”
荀攸賈詡都是智謀深遠之人,提出的問題都是正中要害。
用棉帛換取糧食,傅幹心中有了大致的思路。
傅幹侃侃而談:“第一條,皇甫嵩是否允許一事,以我看來,必然是不允的。可關中不是他皇甫嵩的,他最多也就三萬兵,大部分還駐紮在長安附近。我軍率先步入五丈原,以五丈原為根基,收攏百姓糧草。隻要我軍兵出涼州,檄文傳遍天下。關東群雄必然也會起兵響應。第二條,百姓是否願意換取。我想大概率是願意的,我涼州的棉帛物美,相比葛布,舒適度一個天一個地。明公的聲譽響徹關中,百姓信服。因此隻要百姓把糧食運到軍中,依高於市場價三成的價錢收購,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我想關中的大戶百姓是非常樂意來換取的。第三條,運送棉帛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我覺得可以先用騾馬拉車,盡量不影響人力,按照成成漸進的方式,先派遣兩千士兵,東出陳倉,以陳倉為根基,把棉帛送到陳倉,換取夠足夠的糧食後,再一萬大軍出陳倉。先前的先鋒部隊,繼續帶領囤積好的棉帛往前,依次前進。這樣能解決勞力問題。”
荀攸不再反駁,出兵勤王,他是讚同的。隻是不讚同這個時候而已。好不容易安定下來的涼州,不能出現任何差錯。
依他的目光來看,這次勤王之後,不管成功與否,劉備都會被推到風口浪尖,成為天下舉足輕重的人物。
如賈詡所說,勤王成功,遷都長安,效法周公,劉備的性格,荀攸非常清楚,必然會授予這屋裏的三人極重的權勢,收益無比巨大,容不得荀攸不動心。
即便勤王失敗,隻要涼州不亂,以劉備在關中的威望,複刻高祖占據關中之事,輕而易舉。
到時候占了潼關,封鎖之,以關中為基,蠶食漢中巴蜀,開通西域,亦是光武之基業。
涼州乃是重中之重,輕易亂不得。即便要亂,也得占了關中之後,有了穩固的發展基地。
傅幹解決了糧草問題,那出兵一萬,輔兵兩萬的方案,荀攸不再反對。
賈詡捋一下胡子說:“求實提出的方略,在大的方麵沒有錯。那現在要考慮的是執行方麵了,具體執行起來會是否如我們分析的這般順利,還是未知數。老夫以為明公不可抱有太高的期望。”
劉備認為賈詡說的對,很多事在上層設計時,非常好。執行起來卻是紕漏極多,好的政策,最後往往成了壞的政策。
“賈公安心,此事我省的。一會,我讓義山算一下,此次出征三萬人的話,需要的糧草輜重是多少。需要多少棉帛才能保證四個多月的消耗。”
賈詡繼續說:“勤王一事,明公需要聯絡漢中。至於巴蜀,咱有血書不假,然從近一年多的經驗來看,劉益州心思叵測,恐怕不好相與。他在宗室中名望極高,到了關中,必然心思極多,恐會與明公爭奪盟主一位。”
劉備滿不在乎的說:“讓與他又何妨,等勤王結束,迎天子都長安,萬事皆可談。”
賈詡搖搖頭,心想:“玄德還是太年輕,盟主之位豈能讓得?”
“器與名,不可以假人。”賈詡淡淡的說,“武器糧食均可讓,唯獨這盟主之位讓不得。劉益州非人主之相,說不得董賊一番官位許諾,便可勸退他。到時候他為盟主,退出盟約,你我何以相處,這勤王之事不散也得散了。”
眉頭緊蹙的劉備說:“劉益州應該不會這般不堪,先帝在時,聽從他的建議,設立州牧,依他為益州牧,他受先帝厚恩,豈能臨陣退縮。”
荀攸持有不同意見:“明公依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了。劉君郎鼓動先帝創立州牧,非為國家,實為自己。自從他上任益州牧以來,打擊良善,迫害忠良。效忠於他的,官位唾手可得,反對他的,滅門破家,手段殘忍至極。明公萬不可對他抱有期望,否則勤王之事,還不如不做。”
對於劉焉在成都的所作所為,劉備也是有所耳聞的。
還有傳聞,天師道之人經常出入他的府邸,與他多有勾連。
“是備孟浪了。那先聯絡漢中蘇太守,邀他出兵關中。至於劉益州的話,派遣使者通知一聲,至於來與不來,悉聽尊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