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大漢第一期新聞熱點播報
天幕:帶三國英豪征服地球 作者:白露蟬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華歆】:好,我們揚州這邊倒確實有兩件大事,一個是烏程侯將與後將軍聯姻,將孫尚香小姐嫁給袁燿公子,另一個是我們準備大力開發揚州南部山區,此事由大公子孫策親自負責。
【孔融】:大力開發揚州南部?孫文台被袁公路那二貨帶歪了?揚州南部都是貧瘠之地,有什麽好開發的?
【蔡琰】:我看沒那麽簡單,郭奉孝、周公瑾都是有名的智者,有他們輔佐,後將軍和孫刺史不可能做出什麽不智之舉。
【法正】:@蒯良,你們到底在搞什麽?
【蒯良】:沒什麽啊,後將軍得仙人點撥之後迷途知返,隻想為百姓做一些事,孫刺史也被後將軍感化了,你們是不知道荊南和揚州南部那些百姓過的有多苦。
【法正】:這話說的,好像幽州百姓過的多好似的。
【小二】:所以大家還要繼續努力,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大家把手上的新聞發一下,我來匯總。
大部分人還沒找到頭緒,持觀望的態度,也有一些人早有準備,比如荀攸、華歆等人,奉上了一些對各自有益的消息。
【小二】;下麵播報大漢第一期新聞熱點播報,首先讓我們聚焦兗州科舉。在戲誌才和荀彧的協助下,兗州牧曹操在治下首屆科舉圓滿成功,下麵請收看詳細報道。
鏡頭推到了兗州,時間卡的剛剛好,今日正是張榜之時,府衙外一眾年輕人在焦急的等待著結果。
在這個知識被壟斷的時代,能參加科考的最差也是小豪強,和布衣黔首依舊沒有什麽關係。
即便如此也是巨大的進步,科舉讓無數寒門和豪強看到了希望,他們踴躍報名參加。
有小吏捧著榜單正要出門張貼,曹操一看上了直播,一把奪過來榜單親自拿著出門,手舉榜單,微微仰起頭,揚聲道:
“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嚐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閭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吾受仙人指點,開啟科舉之法,此次選士三十六人,天下有誌之士,皆可來我兗州,吾唯才是舉,得而用之。”
曹操還是很會利用機會的,趁機向全天下發布招賢令,這下別人都急了,現在搶的就是人才。
【袁紹】:我冀州也將在三個月後舉辦一場科舉,成績優異者,可除一縣之長。
【劉備】:幽州也將舉辦科舉,天下之士唯才是舉。
有眼光的人都已經看出來了,科舉是個大趨勢,不管他們願不願意,都必須順應這個趨勢。
從直播間爆出來曹操要開科舉之時,袁紹等其他諸侯就開始研究什麽是科舉了。
其實他們差的隻是一個觀念,再就是敢不敢用的魄力,具體方法反倒不難猜。
曹操見荀彧,與語大悅,說白了就是一個麵試的過程,不是有名氣就可用;劉備三顧茅廬也是,諸葛亮拿出隆重對,劉備才真的相信他的本事。
科舉就是把這個麵試改成筆試。
其他諸侯也紛紛表示將在治下實行科舉製度,當然也有人提出反對意見。
【袁基】:我看此舉十分不妥,倘若某人有才,卻品行不端,如司馬懿者,又如何應對?
【司馬懿】:你說事兒就說事兒,扯我幹什麽?
【劉虞】:太仆之言有理,先帝便是寵信十常侍,弄了一群無德之人為禍一方,才導致天怒人怨,取材先取德。
【曹操】: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又得無有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
【程昱】:才能通過科舉選拔,德又如何體現?我們的舉孝廉舉出來的無德之輩還少嘛?現在的舉孝廉真的舉的是孝廉嘛?
這話可就打了不少人的臉了,為了舉孝廉,不少人將孝玩出花來了,即使如此,真正看的還是出身。
比如曆史上劉備舉袁譚、袁渙為茂才,朱治舉孫權為孝廉。
【袁基】:你一個吃人的毒士就不要說話了。
【曹操】:恰恰因為仲德被後人列為三大毒士之一,才有資格站出來說話,能被後世知曉,說明仲德能力不俗,哪怕他品德方麵被詬病。
【小二】:舉士是取德還是取才乃是千古難題,諸位自行取舍,接下來,我們的目光再轉向揚州,揚州刺史孫堅正在大力開發南部山區。
畫麵頓時從兗州切換到了揚州,一群人在忙碌著,鏡頭拉近,映入畫麵的正是孫策和周瑜。
不過讓所有人都出乎預料的是,原本是江東雙壁,帥的一塌糊塗的兩個小夥子,現在穿著麻衣,挽著褲腳,皮膚曬成褐色。
兩人旁邊還有個光膀子的壯漢,正是典韋。
【袁蜜水】:伯符?公瑾?多日不見,你倆怎麽成了這副模樣?
孫策和周瑜也沒想到這個時候忽然開始了直播,兩個翩翩公子,忽然以這副模樣示人,還有些不適應。
反倒是典韋滿不在乎的上前擋住了他們兩個。
【魯肅】:豫章、會稽二郡有大片的荒山,這裏雨水豐沛,稍加開發便是良田,可惜人口太少,伯符和公瑾隻好帶著大家親自動手了。
魯肅也是很精的,曹操借著上直播的機會趁機發布招賢令,招募人才,魯肅則不動聲色的招攬百姓。
很多人甚至沒意識到這一點,但普通百姓,心動的不少。
農耕時代什麽最寶貴?答案自然是土地。
即使在直播間的引導下,諸侯對百姓的態度好了些,百姓的生活有了改善,但他們的土地依然少的可憐。
魯肅卻釋放出一個信號,這邊好多荒山,稍加開采就是良田。
真正種地的人都清楚他這是吹牛,新開采出來的田都是生田,產不出多少糧食,但是現在有土豆這種高產作物,說不定還真能熬過前期那段艱難時光,不少人心動了。
【董卓】:孫文台在想什麽?不去爭徐州、中原的膏腴之地,怎麽跑到南麵去了,那裏有什麽?
【孔融】:大力開發揚州南部?孫文台被袁公路那二貨帶歪了?揚州南部都是貧瘠之地,有什麽好開發的?
【蔡琰】:我看沒那麽簡單,郭奉孝、周公瑾都是有名的智者,有他們輔佐,後將軍和孫刺史不可能做出什麽不智之舉。
【法正】:@蒯良,你們到底在搞什麽?
【蒯良】:沒什麽啊,後將軍得仙人點撥之後迷途知返,隻想為百姓做一些事,孫刺史也被後將軍感化了,你們是不知道荊南和揚州南部那些百姓過的有多苦。
【法正】:這話說的,好像幽州百姓過的多好似的。
【小二】:所以大家還要繼續努力,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大家把手上的新聞發一下,我來匯總。
大部分人還沒找到頭緒,持觀望的態度,也有一些人早有準備,比如荀攸、華歆等人,奉上了一些對各自有益的消息。
【小二】;下麵播報大漢第一期新聞熱點播報,首先讓我們聚焦兗州科舉。在戲誌才和荀彧的協助下,兗州牧曹操在治下首屆科舉圓滿成功,下麵請收看詳細報道。
鏡頭推到了兗州,時間卡的剛剛好,今日正是張榜之時,府衙外一眾年輕人在焦急的等待著結果。
在這個知識被壟斷的時代,能參加科考的最差也是小豪強,和布衣黔首依舊沒有什麽關係。
即便如此也是巨大的進步,科舉讓無數寒門和豪強看到了希望,他們踴躍報名參加。
有小吏捧著榜單正要出門張貼,曹操一看上了直播,一把奪過來榜單親自拿著出門,手舉榜單,微微仰起頭,揚聲道:
“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嚐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閭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吾受仙人指點,開啟科舉之法,此次選士三十六人,天下有誌之士,皆可來我兗州,吾唯才是舉,得而用之。”
曹操還是很會利用機會的,趁機向全天下發布招賢令,這下別人都急了,現在搶的就是人才。
【袁紹】:我冀州也將在三個月後舉辦一場科舉,成績優異者,可除一縣之長。
【劉備】:幽州也將舉辦科舉,天下之士唯才是舉。
有眼光的人都已經看出來了,科舉是個大趨勢,不管他們願不願意,都必須順應這個趨勢。
從直播間爆出來曹操要開科舉之時,袁紹等其他諸侯就開始研究什麽是科舉了。
其實他們差的隻是一個觀念,再就是敢不敢用的魄力,具體方法反倒不難猜。
曹操見荀彧,與語大悅,說白了就是一個麵試的過程,不是有名氣就可用;劉備三顧茅廬也是,諸葛亮拿出隆重對,劉備才真的相信他的本事。
科舉就是把這個麵試改成筆試。
其他諸侯也紛紛表示將在治下實行科舉製度,當然也有人提出反對意見。
【袁基】:我看此舉十分不妥,倘若某人有才,卻品行不端,如司馬懿者,又如何應對?
【司馬懿】:你說事兒就說事兒,扯我幹什麽?
【劉虞】:太仆之言有理,先帝便是寵信十常侍,弄了一群無德之人為禍一方,才導致天怒人怨,取材先取德。
【曹操】: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又得無有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
【程昱】:才能通過科舉選拔,德又如何體現?我們的舉孝廉舉出來的無德之輩還少嘛?現在的舉孝廉真的舉的是孝廉嘛?
這話可就打了不少人的臉了,為了舉孝廉,不少人將孝玩出花來了,即使如此,真正看的還是出身。
比如曆史上劉備舉袁譚、袁渙為茂才,朱治舉孫權為孝廉。
【袁基】:你一個吃人的毒士就不要說話了。
【曹操】:恰恰因為仲德被後人列為三大毒士之一,才有資格站出來說話,能被後世知曉,說明仲德能力不俗,哪怕他品德方麵被詬病。
【小二】:舉士是取德還是取才乃是千古難題,諸位自行取舍,接下來,我們的目光再轉向揚州,揚州刺史孫堅正在大力開發南部山區。
畫麵頓時從兗州切換到了揚州,一群人在忙碌著,鏡頭拉近,映入畫麵的正是孫策和周瑜。
不過讓所有人都出乎預料的是,原本是江東雙壁,帥的一塌糊塗的兩個小夥子,現在穿著麻衣,挽著褲腳,皮膚曬成褐色。
兩人旁邊還有個光膀子的壯漢,正是典韋。
【袁蜜水】:伯符?公瑾?多日不見,你倆怎麽成了這副模樣?
孫策和周瑜也沒想到這個時候忽然開始了直播,兩個翩翩公子,忽然以這副模樣示人,還有些不適應。
反倒是典韋滿不在乎的上前擋住了他們兩個。
【魯肅】:豫章、會稽二郡有大片的荒山,這裏雨水豐沛,稍加開發便是良田,可惜人口太少,伯符和公瑾隻好帶著大家親自動手了。
魯肅也是很精的,曹操借著上直播的機會趁機發布招賢令,招募人才,魯肅則不動聲色的招攬百姓。
很多人甚至沒意識到這一點,但普通百姓,心動的不少。
農耕時代什麽最寶貴?答案自然是土地。
即使在直播間的引導下,諸侯對百姓的態度好了些,百姓的生活有了改善,但他們的土地依然少的可憐。
魯肅卻釋放出一個信號,這邊好多荒山,稍加開采就是良田。
真正種地的人都清楚他這是吹牛,新開采出來的田都是生田,產不出多少糧食,但是現在有土豆這種高產作物,說不定還真能熬過前期那段艱難時光,不少人心動了。
【董卓】:孫文台在想什麽?不去爭徐州、中原的膏腴之地,怎麽跑到南麵去了,那裏有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