忤作挖開墳包,開始往下挖,越往下挖,積水就越多,等挖到棺木頂蓋的時候,這坑裏已經積滿了水。
忤作們都皺起了眉頭,唐大鵬反倒麵露喜色,如果冬天的積水都那麽多,夏天雨水充足,恐怕會更加潮濕,環境越潮濕,就越容易產生屍蠟。
坑裏全是水,怎麽辦?忤作和幫工們為難地看著唐大鵬。唐大鵬吩咐將從棺材兩邊往下挖,再用繩子將棺材兩頭從下麵套住,然後拉上來。
又花了差不多一個時辰,棺材終於被從這水潭似的墳坑裏拉了上來,然後被忤作和幫工們吆喝著抬到旁邊的兩根木頭上放好。
棺材裏的水順著棺材細小的縫隙往外嘩啦啦流淌。唐大鵬吩咐忤作將棺材蓋打開,棺材已經開始腐朽,沒費什麽勁,棺材蓋就被打開了。
棺材裏滿是渾濁的泥水,看不清水裏的東西,一塊濕漉漉的大紅被褥的一角露了出來。
唐大鵬讓忤作想辦法將棺材裏的水放幹,一個忤作拿了一把斧頭,擠進棺材旁邊擋板和後麵擋板之間的縫隙,使勁一撬,兩塊擋板裂開了一條大縫,棺材裏的水從那裂縫裏流了出來,很快,就流幹了。
棺材裏的屍骨被濕漉漉滿是泥濘的大紅被褥覆蓋著。
唐大鵬戴了一雙棉手套,雖然很厚,影響操作,但沒辦法,不想讓自己的雙手粘上屍體腐爛的組織液,看來,以後這檢驗腐敗屍體的事情少不了,回去之後得設計一種新的專用手套。
唐大鵬用一根鐵棍將上麵覆蓋的紅被褥挑開,露出了下麵的屍骨。正如唐大鵬所估計和希望地那樣,郭氏的屍骨沒有腐爛,而是形成了灰白色的屍蠟,而且是全身性的屍蠟。
屍蠟是由於屍體長期處於水中或者埋葬在空氣不足地濕潤泥土裏,皮下脂肪組織分解物脂肪酸經皂化和氫化而形成。之所以叫屍蠟,是因為這種屍體表層用手觸摸有油膩感,並可以壓陷。跟觸摸熔化地蠟燭或者泡軟的肥皂的感覺差不多。
形成屍蠟的環境能夠抑製腐敗細菌的滋生,阻止了屍體的腐敗。能保留屍體表麵損傷、索溝乃至“雞皮疙瘩”等細微痕跡,也能抑製消化道腐敗細菌,從而使胃內容物得到較好地保存,有很高的法醫學價值。
屍蠟一般是局部性的,像郭氏這種全身性的屍蠟比較少見,雖然形成屍蠟的屍體沒有腐敗,但由於屍體被水泡了兩年,已經與一般的屍體完全不同,甚至可以說是麵目全非了,根本分辨不出本來的麵目。如果郭氏生前就長成這個樣子,就算這世上已經沒有女人,恐怕這唐老太爺也不會娶她的。
郭氏是不是上吊自殺,從脖子上的痕跡就可以看出來。
唐大鵬低下頭仔細查看郭氏脖子上地那些痕跡,雖然死了兩年,由於屍體形成了屍蠟,所以,脖子上的痕跡仍然清晰可辨。
唐大鵬一看之下,頓時咦了一聲,從懷裏摸出一塊汗巾,很小心地將屍體脖頸處的水吸幹。
仔細分辨之後,唐大鵬發現,郭氏屍體頸部有兩種索溝:
第一種位於甲狀軟骨下緣,起於左耳垂下,經左側繞頸前、頸右側,項部,回到左耳垂下,形成繩結印。索溝邊緣有青紫皮下出血。用手觸摸能感覺到索溝處甲狀軟骨骨折。
奇怪的是,索溝在右側頸部有一個一指寬的斷點,並有青紫的皮下出血區。
另一種索溝位於甲狀軟骨上緣,兜住弧壓頸前分別繞兩側頸部,至枕外結節處提空,無中斷。
兩種索溝於頸右側交會,後者位於前者之上。
這就是說,郭氏的脖頸被勒過兩次!
第一種索溝是水平圓環狀並閉鎖,索溝前後深淺大致相等,沒有出現縊死提空處索溝消失的現象。從唐老太爺他們的介紹來看,郭氏當時是懸梁自盡,也就是說是立位懸空縊死,但這一道索溝體現出的特點與此不符。
懸梁吊死的,索溝絕大多數由兜住弧斜向提空處,而這一道索溝卻是水平的;吊死者索溝應該是兜住弧處索溝最深,向提空處逐漸變淺,而這一道索溝前後大致相等;吊死者索溝在提空處會消失,呈馬蹄形,因繩索提空會形成“八字不交”現象,而這一道索溝是閉合呈圓環狀,沒有提空現象。
很明顯,這一道索溝不是縊死所形成的,而是勒死形成!
第二道索溝倒是比較符合典型縊死特征。
兩道索溝的花紋特征也不相同,第一道是皮革樣索溝,細而窄,索溝表麵有編節花紋,估計應該是麻繩之類的繩索造成的。第二道索溝寬而淺,沒有這種花紋,很可能是布帶綢緞之類的軟索。
從兩道索溝不同的特征可知,郭氏先後被兩種繩索勒過,第一種是麻繩之類半硬質的勒繩,痕跡屬於勒痕;第二種是布帶之類的軟質縊繩,痕跡屬於縊痕。
從兩種痕跡頸右側交會疊壓情況看,第二種疊壓在第一種之上,說明先是勒,然後才是縊。
這勒痕很明顯是他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得出這個結論:
從邏輯分析上看,因為從勒痕索溝處甲狀軟骨骨折以及索溝很深來看,用力很猛,而且持續的時間比較長。
當勒頸的繩索緊壓頸部時,因血液循環障礙,腦缺血或者淤血,在一分鍾內即可發生意識喪失,五分鍾即可導致死亡。而從這勒痕判斷,持續時間至少需要十分鍾以上才可能形成。所以,如果郭氏是自殺,這一道勒痕已經足以讓她死亡,她沒有辦法完成後麵的上吊這一行為。
從法醫證據上看。第一道索溝邊緣有青紫的皮下出血,第二道索溝沒有皮下出血生活及秧。說明勒痕是生前傷,而縊痕是死後傷。(雖然最新理論認為,由於死者血液墜積形成的流體靜壓。會使死後縊屍有時候也會出現索溝邊緣皮下出血和水泡。所以單憑這一點不足以判斷生前傷或者死後傷,不過,還是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的。)
忤作們都皺起了眉頭,唐大鵬反倒麵露喜色,如果冬天的積水都那麽多,夏天雨水充足,恐怕會更加潮濕,環境越潮濕,就越容易產生屍蠟。
坑裏全是水,怎麽辦?忤作和幫工們為難地看著唐大鵬。唐大鵬吩咐將從棺材兩邊往下挖,再用繩子將棺材兩頭從下麵套住,然後拉上來。
又花了差不多一個時辰,棺材終於被從這水潭似的墳坑裏拉了上來,然後被忤作和幫工們吆喝著抬到旁邊的兩根木頭上放好。
棺材裏的水順著棺材細小的縫隙往外嘩啦啦流淌。唐大鵬吩咐忤作將棺材蓋打開,棺材已經開始腐朽,沒費什麽勁,棺材蓋就被打開了。
棺材裏滿是渾濁的泥水,看不清水裏的東西,一塊濕漉漉的大紅被褥的一角露了出來。
唐大鵬讓忤作想辦法將棺材裏的水放幹,一個忤作拿了一把斧頭,擠進棺材旁邊擋板和後麵擋板之間的縫隙,使勁一撬,兩塊擋板裂開了一條大縫,棺材裏的水從那裂縫裏流了出來,很快,就流幹了。
棺材裏的屍骨被濕漉漉滿是泥濘的大紅被褥覆蓋著。
唐大鵬戴了一雙棉手套,雖然很厚,影響操作,但沒辦法,不想讓自己的雙手粘上屍體腐爛的組織液,看來,以後這檢驗腐敗屍體的事情少不了,回去之後得設計一種新的專用手套。
唐大鵬用一根鐵棍將上麵覆蓋的紅被褥挑開,露出了下麵的屍骨。正如唐大鵬所估計和希望地那樣,郭氏的屍骨沒有腐爛,而是形成了灰白色的屍蠟,而且是全身性的屍蠟。
屍蠟是由於屍體長期處於水中或者埋葬在空氣不足地濕潤泥土裏,皮下脂肪組織分解物脂肪酸經皂化和氫化而形成。之所以叫屍蠟,是因為這種屍體表層用手觸摸有油膩感,並可以壓陷。跟觸摸熔化地蠟燭或者泡軟的肥皂的感覺差不多。
形成屍蠟的環境能夠抑製腐敗細菌的滋生,阻止了屍體的腐敗。能保留屍體表麵損傷、索溝乃至“雞皮疙瘩”等細微痕跡,也能抑製消化道腐敗細菌,從而使胃內容物得到較好地保存,有很高的法醫學價值。
屍蠟一般是局部性的,像郭氏這種全身性的屍蠟比較少見,雖然形成屍蠟的屍體沒有腐敗,但由於屍體被水泡了兩年,已經與一般的屍體完全不同,甚至可以說是麵目全非了,根本分辨不出本來的麵目。如果郭氏生前就長成這個樣子,就算這世上已經沒有女人,恐怕這唐老太爺也不會娶她的。
郭氏是不是上吊自殺,從脖子上的痕跡就可以看出來。
唐大鵬低下頭仔細查看郭氏脖子上地那些痕跡,雖然死了兩年,由於屍體形成了屍蠟,所以,脖子上的痕跡仍然清晰可辨。
唐大鵬一看之下,頓時咦了一聲,從懷裏摸出一塊汗巾,很小心地將屍體脖頸處的水吸幹。
仔細分辨之後,唐大鵬發現,郭氏屍體頸部有兩種索溝:
第一種位於甲狀軟骨下緣,起於左耳垂下,經左側繞頸前、頸右側,項部,回到左耳垂下,形成繩結印。索溝邊緣有青紫皮下出血。用手觸摸能感覺到索溝處甲狀軟骨骨折。
奇怪的是,索溝在右側頸部有一個一指寬的斷點,並有青紫的皮下出血區。
另一種索溝位於甲狀軟骨上緣,兜住弧壓頸前分別繞兩側頸部,至枕外結節處提空,無中斷。
兩種索溝於頸右側交會,後者位於前者之上。
這就是說,郭氏的脖頸被勒過兩次!
第一種索溝是水平圓環狀並閉鎖,索溝前後深淺大致相等,沒有出現縊死提空處索溝消失的現象。從唐老太爺他們的介紹來看,郭氏當時是懸梁自盡,也就是說是立位懸空縊死,但這一道索溝體現出的特點與此不符。
懸梁吊死的,索溝絕大多數由兜住弧斜向提空處,而這一道索溝卻是水平的;吊死者索溝應該是兜住弧處索溝最深,向提空處逐漸變淺,而這一道索溝前後大致相等;吊死者索溝在提空處會消失,呈馬蹄形,因繩索提空會形成“八字不交”現象,而這一道索溝是閉合呈圓環狀,沒有提空現象。
很明顯,這一道索溝不是縊死所形成的,而是勒死形成!
第二道索溝倒是比較符合典型縊死特征。
兩道索溝的花紋特征也不相同,第一道是皮革樣索溝,細而窄,索溝表麵有編節花紋,估計應該是麻繩之類的繩索造成的。第二道索溝寬而淺,沒有這種花紋,很可能是布帶綢緞之類的軟索。
從兩道索溝不同的特征可知,郭氏先後被兩種繩索勒過,第一種是麻繩之類半硬質的勒繩,痕跡屬於勒痕;第二種是布帶之類的軟質縊繩,痕跡屬於縊痕。
從兩種痕跡頸右側交會疊壓情況看,第二種疊壓在第一種之上,說明先是勒,然後才是縊。
這勒痕很明顯是他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得出這個結論:
從邏輯分析上看,因為從勒痕索溝處甲狀軟骨骨折以及索溝很深來看,用力很猛,而且持續的時間比較長。
當勒頸的繩索緊壓頸部時,因血液循環障礙,腦缺血或者淤血,在一分鍾內即可發生意識喪失,五分鍾即可導致死亡。而從這勒痕判斷,持續時間至少需要十分鍾以上才可能形成。所以,如果郭氏是自殺,這一道勒痕已經足以讓她死亡,她沒有辦法完成後麵的上吊這一行為。
從法醫證據上看。第一道索溝邊緣有青紫的皮下出血,第二道索溝沒有皮下出血生活及秧。說明勒痕是生前傷,而縊痕是死後傷。(雖然最新理論認為,由於死者血液墜積形成的流體靜壓。會使死後縊屍有時候也會出現索溝邊緣皮下出血和水泡。所以單憑這一點不足以判斷生前傷或者死後傷,不過,還是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