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趙家,剛剛回到娘家省親的趙貴妃和大皇子,卻從寧都傳來晴天霹靂的消息。
“母妃,這怎麽可能,父皇怎麽就這樣仙逝了?”
“唉,他最終還是死在女人上麵。”趙貴妃沒有多麽傷心,反倒是有些淡然,心中有些慶幸自己和兒子回娘家省親,不然怕是要在寧都遭劫難。
孫匡願意放掉景泰帝的女人,但一定不會願意放過景泰帝的兒子。
“如今父皇駕崩,我們該怎麽辦?那禁軍怎麽不解決掉孫匡那個叛逆。母妃,我們要怎麽為父皇報仇?舅舅可以幫我們嗎?”
“道兒,你現在應該考慮的不是為你父皇報仇,而是要想辦法坐上那至尊之位。”
“母妃說的是。如今父皇已死,皇位空懸,我們何不搶先一步直接選擇登基稱帝。作為皇長子,孩兒應該有這個資格。”
“登基稱帝豈是那般簡單的。不是你說一句就可以,還需要天下承認,需要符合禮製。在這裏也沒有任何登基的基礎。”
“那母妃的意思?”
“我們即刻返回梁都。”
“回梁都?”
“梁都畢竟是我大魏國都,是為正統。要得到皇位必須要去那裏。現在梁都城外北蠻人已退,孫匡放掉的那些百官也會返回梁都,我們隻有回梁都爭取到百官和宗族的支持才有機會。”
“可是現在葉德理已經在梁都豈不是已經搶占了先機。”
“無妨,梁都此時城中隻有兵部的那些官員,而且梁都得到你父皇駕崩的消息要比我們晚。我們還來得及,隻要不比董氏回去的晚,我們就可以再爭一爭。”
“那我們現在就出發。”
“等等。讓你舅舅召集附近府縣駐軍,護送我們一起回梁都。”
“母妃,您這是要讓舅舅給我們撐腰?”
“禁軍現在掌握在董氏手上,我們回去時手上也不能無兵,不然將處處受製於董氏,難以有其他作為。”
“還是母妃考慮得周全。”
和禁軍一起離開寧都的,還有大魏景泰帝死亡的消息。
孫匡有意將這個消息傳播出去,並且大肆宣揚景泰帝的昏庸無道,將自己表現為奮起反抗的受害者,企圖讓他站在大義一方。
大魏天子被殺,這個消息可是要比之前北蠻入侵天子難逃還要讓天下震驚。
天子被殺,又沒有傳出有新帝登基的消息,這豈不就是說魏國此時無主。失去管理中樞,各地難道要各自為政嗎?
魏國國內從寧都為中心向外開始出現大亂。
孫匡趁機清理了寧都以及周邊的區域裏那些忠於魏國的力量,形成了實際上割據,待控製的範圍大一些,就打算改製稱帝。
其餘各地也是出現了一些有割據想法的人,全國各府縣逐漸脫離魏國中樞的控製。
梁都,方禦守得到消息在震驚之後的第一反應也是大魏要亂,必須要盡快扶立新君登基,重建中樞,否則國將不存。
“殿下,如今陛下蒙難,舉國悲愴,但國不可一日無君,殿下需要盡早登基,以安撫民心。”
“父皇突然蒙難,無遺詔,又未定太子,我做新君怕是名不正言不順。”
“陛下生前未定太子,殿下為皇後所出,是為皇嫡子,自然是繼承大統的第一人選。現今,國運動蕩,殿下應當仁不讓,接下這份重擔。”
“太師,我亦想為我大魏承擔這份重責,但是登基為帝繼承大統不是這麽簡單的事情。現在母後、百官和宗正不在梁都,禮製不全,草草登基估計會受他人詬病,甚至認為我圖謀帝位意圖不軌。我覺得還是等母後他們回到梁都再說。”
“殿下,當斷不斷,必受其亂。此事如果拖下去,恐生變故。畢竟大皇子對那個位置也是有想法的。等皇後娘娘他們回來,大皇子估計也會回到梁都,到時定會橫生枝節。”
“就是因為有大哥在,我才需要在禮製上不留問題,否則就是我現在倉促繼位,大哥也會不服,在明麵上形成對立,與國家社稷無利。”葉德理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方禦守明白二皇子看待這個問題所站的角度不一樣,不過二皇子的想法,他也非常理解,而且還非常滿意,說明社稷安危在其心裏比皇位要重要。
回梁都所耗費的時間要遠遠短於之前南下的時間,沒有皇室的那些輜重,又在皇後盡快返回梁都的要求下,禁軍行進的速度快了不少,甚至一些妃嬪和官員承受不了趕路的速度,被董皇後下令丟下,讓其自行在後麵返回梁都。
董皇後也是知道自己帶著百官早一步返回梁都,就能為了自己兒子搶得一份先機。
半月不到的時間,禁軍便出現在了梁都城外,與他們同時到的還有大皇子一行。
這兩方人馬竟然同一時間到達,所有人都沒有想到,就連出城迎接的葉德理和方禦守也是麵露怪異。
“臣方禦守恭迎皇後娘娘、貴妃娘娘回都。”
“太師免禮。”董皇後和善開口,“方禦守為我大魏守住都城辛苦。”
看到方禦宇與葉德理站在一起迎接,董氏明白這位當朝太師是站在她兒子這邊的,自然是要多加勉勵。
“他辛苦什麽?北境因他作戰不利,導致外敵攻到都城,不定他罪就不錯,他還好思意辛苦?”這時趙貴妃身後傳來一個陰陽怪氣的聲音。
方禦守看去,發現是趙貴妃之兄,南郡守趙靜鵬。
“小小南郡守,怎敢言太師功過?是覺得本將手中戰刀不利嗎?”
方禦宇身後司馬厲厲聲嗬斥,語氣中充滿殺氣,嚇得趙靜鵬下意識向後退了一步。
“司馬將軍,皇後娘娘當麵,不可如此無狀。”方禦守回頭輕描淡寫地斥責了司馬厲一句,“趙府守,你身為南郡守,不在南郡待著,跑到梁都來幹什麽?難道你不知道府守治理當地,無詔不得輕離嗎?不僅如此,你竟然還敢擅動地方駐軍,至朝廷法度於何處?刑部、兵部官員何在?還不將其拿下?”
方禦守知道趙靜鵬是為了大皇子出頭,故意就對自己。要是平時他可能就不與其計較,但今日不行。趙靜鵬自己撞到手中,方禦守不介意替二皇子將這個大皇子最堅實的助力剪除。
“且慢。”與董皇後並行而立的趙貴妃開口,“陛下新喪不久,方太師就要為陛下做主了嗎?”
“微臣不敢。臣隻是在依照我大魏法度……”
“天下動蕩,我兄長是擔心我和大皇子安危,親自帶兵護送回梁都。怎麽?為皇室安危而不顧自身榮辱做這些事情,不僅不受嘉獎,難道還要受到你們詬病治罪?這是何道理?而且我兄長之所謂全是我同意的,難道方太師還要治我的罪?”
“臣不敢。不過既然趙府守已經娘娘和陛下送回了梁都,娘娘和陛下的安危就由禁軍負責,趙府守應即刻帶兵返回南郡,以防叛臣孫匡圖謀南郡。”
“禁軍在寧都護衛陛下不利,我怎敢再將身家性命托付於他們?我兄長需要繼續留下來,護衛於我和其他皇室成員,直到禁軍重新整肅完。”
“這……”
“方禦宇你百般刁難,難道是想要害貴妃娘娘和大皇子嗎?”
“太師,趙府守是否要回,我們不如在朝堂上議,先進城再說。如此在城門處爭論實在有損朝廷臉麵。”
這時禮部尚書走了出來打起了圓場。
“先進城。”董皇後看城門處的形勢有些緊張,百官臉上都是疲憊之色,心思都不在帝位歸屬上,知道這事今天不可能有個結果。
皇後都說話了,方禦守便不再堅持,當然趙靜鵬也不能在找方禦守的過錯。
方禦守接應皇室成員和百官入城,在隊伍的後麵是禁軍和南郡軍。
司馬厲再次出聲,攔住正要進城的兩軍。
“軍隊一律駐紮城外,不得入城。城中防衛有巡防營負責。”
“司馬厲你要攔我的兵馬?”
“一視同仁,不僅是你們,禁軍也不得入城,即使是我麾下的鎮北軍也駐紮於城外。”
“城中百姓才經曆戰爭之苦,不宜在讓過多的軍隊進城,驚擾百姓。”葉德理開口解釋。
“南郡軍不入城,如何保護貴妃和大皇子?”
“那就讓鎮北軍和禁軍一起入城,看看南郡軍能不能壓過他們。”司馬厲毫不客氣地懟了回去,讓趙靜鵬一陣語塞。
他帶來的南郡軍別說鎮北軍了,實力連禁軍都比不上,真要放一起較量,那肯定不會有好結果。
“兄長,既然是大家都遵守的規矩,我們遵從就是。南郡軍也駐紮城外。”趙貴妃出言,才讓趙靜鵬接受了這個安排。
一眾人進入梁都城,穿過外城的時候,還能夠清晰地看到戰爭在外城留下的痕跡。外城的百姓都在忙碌地修複他們在外城的家。
皇城在之前北蠻的入侵中沒有受到損傷,一眾皇室成員回來後,可以直接住回皇宮。
內城中的各府衙也是保存完好,各部司可以很快恢複起來,隻是有些官員留在了寧都沒有回來,出現了許多的空缺,需要新君登基之後才能補缺。
現在當務之急便是讓新君盡快登基臨位,以穩定朝綱民心。隻是這才奔波回來,百官都是無精打采,董皇後也不好讓他們今天舉行朝會,確定新君登基事宜。
於是便下懿旨,著百官明日朝會上議定此事。
如此一來,就有了一天的時間,給兩位皇子去運作,靠攏各位朝臣。
趙靜鵬受趙貴妃全權委托,不斷出入各位官家府邸,還一一拜訪了梁都城中的各大世家。
這些人中,趙靜鵬最重視的便是時任中書令的張廷玉。在林相被殺,林家被抄沒後,張廷玉隱隱地成為了魏國朝堂的文官之首。
現在作為武官之首的方禦守明顯站在二皇子那邊,趙靜鵬自然要為外甥拉到一個地位不比方禦守差的助力。
“張相,現在繼承大統的人員不是大皇子就是二皇子,而我今日前來就是希望張相在明日的朝會上可以支持大皇子繼承皇位。現在形勢動蕩,需要一個持重之人帶領我大魏盡快穩定下來。大皇子年長,性格穩重,繼承皇位後即可理政,不像二皇子年幼,即使現在登基估計也無法親政。”
“二皇子是皇嫡子,自古就有立嫡的規矩。”
“大皇子雖不是正宮皇後所出,但其母是先帝冊封的皇貴妃,位份幾乎與皇後無差,就不能說大皇子就是庶出,而且大皇子還是先帝長子。古也有立長之先例。”
“雖說如此,但總歸在名義上,二皇子更加合適一些。”
“張相雖已貴為中書令,但你東海張家在朝中力量一直薄弱。如果張相願意支持大皇子,等大皇子獲得皇位後,那些補缺可以著重考慮東海張家。”
之前什麽名義都是虛的,隻有實實在在的利益才是趙靜鵬拉攏張廷玉的關鍵。
張廷玉對趙靜鵬給出的條件,反應並不大,顯然沒有達到讓他心動的程度。
“大皇子登基後可以把東海鹽鐵生意交給東海張家。”趙靜鵬再次加大籌碼。
這次張廷玉臉上出現了意動的表情,“我張家還要鹽鐵轉運使的位子。”
“可以。”
隻要張廷玉可以支持大皇子,他提的這些條件都不是問題。
談妥了中書令,趙靜鵬心中信心大增,再次前往下一個官員的府邸。
以利益作誘餌,趙靜鵬一天之內拉攏了許多官員和世家。
而二皇子那邊的情況如何?趙靜鵬派人打聽了,卻是沒有得到什麽確切的消息,就像是二皇子和董皇後沒有拉攏百官的行為。
趙靜鵬可不會覺得二皇子什麽也不做,就等著明日朝會上的朝議。
如果二皇子有些動靜,趙靜鵬倒會心安一些,可如今這般未知,是讓他最擔心的。不知道對方做了什麽,就無法做出應對。
懷揣著些許不安,趙靜鵬將情況告知大皇子以及趙貴妃,然後等待朝會的到來。
“母妃,這怎麽可能,父皇怎麽就這樣仙逝了?”
“唉,他最終還是死在女人上麵。”趙貴妃沒有多麽傷心,反倒是有些淡然,心中有些慶幸自己和兒子回娘家省親,不然怕是要在寧都遭劫難。
孫匡願意放掉景泰帝的女人,但一定不會願意放過景泰帝的兒子。
“如今父皇駕崩,我們該怎麽辦?那禁軍怎麽不解決掉孫匡那個叛逆。母妃,我們要怎麽為父皇報仇?舅舅可以幫我們嗎?”
“道兒,你現在應該考慮的不是為你父皇報仇,而是要想辦法坐上那至尊之位。”
“母妃說的是。如今父皇已死,皇位空懸,我們何不搶先一步直接選擇登基稱帝。作為皇長子,孩兒應該有這個資格。”
“登基稱帝豈是那般簡單的。不是你說一句就可以,還需要天下承認,需要符合禮製。在這裏也沒有任何登基的基礎。”
“那母妃的意思?”
“我們即刻返回梁都。”
“回梁都?”
“梁都畢竟是我大魏國都,是為正統。要得到皇位必須要去那裏。現在梁都城外北蠻人已退,孫匡放掉的那些百官也會返回梁都,我們隻有回梁都爭取到百官和宗族的支持才有機會。”
“可是現在葉德理已經在梁都豈不是已經搶占了先機。”
“無妨,梁都此時城中隻有兵部的那些官員,而且梁都得到你父皇駕崩的消息要比我們晚。我們還來得及,隻要不比董氏回去的晚,我們就可以再爭一爭。”
“那我們現在就出發。”
“等等。讓你舅舅召集附近府縣駐軍,護送我們一起回梁都。”
“母妃,您這是要讓舅舅給我們撐腰?”
“禁軍現在掌握在董氏手上,我們回去時手上也不能無兵,不然將處處受製於董氏,難以有其他作為。”
“還是母妃考慮得周全。”
和禁軍一起離開寧都的,還有大魏景泰帝死亡的消息。
孫匡有意將這個消息傳播出去,並且大肆宣揚景泰帝的昏庸無道,將自己表現為奮起反抗的受害者,企圖讓他站在大義一方。
大魏天子被殺,這個消息可是要比之前北蠻入侵天子難逃還要讓天下震驚。
天子被殺,又沒有傳出有新帝登基的消息,這豈不就是說魏國此時無主。失去管理中樞,各地難道要各自為政嗎?
魏國國內從寧都為中心向外開始出現大亂。
孫匡趁機清理了寧都以及周邊的區域裏那些忠於魏國的力量,形成了實際上割據,待控製的範圍大一些,就打算改製稱帝。
其餘各地也是出現了一些有割據想法的人,全國各府縣逐漸脫離魏國中樞的控製。
梁都,方禦守得到消息在震驚之後的第一反應也是大魏要亂,必須要盡快扶立新君登基,重建中樞,否則國將不存。
“殿下,如今陛下蒙難,舉國悲愴,但國不可一日無君,殿下需要盡早登基,以安撫民心。”
“父皇突然蒙難,無遺詔,又未定太子,我做新君怕是名不正言不順。”
“陛下生前未定太子,殿下為皇後所出,是為皇嫡子,自然是繼承大統的第一人選。現今,國運動蕩,殿下應當仁不讓,接下這份重擔。”
“太師,我亦想為我大魏承擔這份重責,但是登基為帝繼承大統不是這麽簡單的事情。現在母後、百官和宗正不在梁都,禮製不全,草草登基估計會受他人詬病,甚至認為我圖謀帝位意圖不軌。我覺得還是等母後他們回到梁都再說。”
“殿下,當斷不斷,必受其亂。此事如果拖下去,恐生變故。畢竟大皇子對那個位置也是有想法的。等皇後娘娘他們回來,大皇子估計也會回到梁都,到時定會橫生枝節。”
“就是因為有大哥在,我才需要在禮製上不留問題,否則就是我現在倉促繼位,大哥也會不服,在明麵上形成對立,與國家社稷無利。”葉德理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方禦守明白二皇子看待這個問題所站的角度不一樣,不過二皇子的想法,他也非常理解,而且還非常滿意,說明社稷安危在其心裏比皇位要重要。
回梁都所耗費的時間要遠遠短於之前南下的時間,沒有皇室的那些輜重,又在皇後盡快返回梁都的要求下,禁軍行進的速度快了不少,甚至一些妃嬪和官員承受不了趕路的速度,被董皇後下令丟下,讓其自行在後麵返回梁都。
董皇後也是知道自己帶著百官早一步返回梁都,就能為了自己兒子搶得一份先機。
半月不到的時間,禁軍便出現在了梁都城外,與他們同時到的還有大皇子一行。
這兩方人馬竟然同一時間到達,所有人都沒有想到,就連出城迎接的葉德理和方禦守也是麵露怪異。
“臣方禦守恭迎皇後娘娘、貴妃娘娘回都。”
“太師免禮。”董皇後和善開口,“方禦守為我大魏守住都城辛苦。”
看到方禦宇與葉德理站在一起迎接,董氏明白這位當朝太師是站在她兒子這邊的,自然是要多加勉勵。
“他辛苦什麽?北境因他作戰不利,導致外敵攻到都城,不定他罪就不錯,他還好思意辛苦?”這時趙貴妃身後傳來一個陰陽怪氣的聲音。
方禦守看去,發現是趙貴妃之兄,南郡守趙靜鵬。
“小小南郡守,怎敢言太師功過?是覺得本將手中戰刀不利嗎?”
方禦宇身後司馬厲厲聲嗬斥,語氣中充滿殺氣,嚇得趙靜鵬下意識向後退了一步。
“司馬將軍,皇後娘娘當麵,不可如此無狀。”方禦守回頭輕描淡寫地斥責了司馬厲一句,“趙府守,你身為南郡守,不在南郡待著,跑到梁都來幹什麽?難道你不知道府守治理當地,無詔不得輕離嗎?不僅如此,你竟然還敢擅動地方駐軍,至朝廷法度於何處?刑部、兵部官員何在?還不將其拿下?”
方禦守知道趙靜鵬是為了大皇子出頭,故意就對自己。要是平時他可能就不與其計較,但今日不行。趙靜鵬自己撞到手中,方禦守不介意替二皇子將這個大皇子最堅實的助力剪除。
“且慢。”與董皇後並行而立的趙貴妃開口,“陛下新喪不久,方太師就要為陛下做主了嗎?”
“微臣不敢。臣隻是在依照我大魏法度……”
“天下動蕩,我兄長是擔心我和大皇子安危,親自帶兵護送回梁都。怎麽?為皇室安危而不顧自身榮辱做這些事情,不僅不受嘉獎,難道還要受到你們詬病治罪?這是何道理?而且我兄長之所謂全是我同意的,難道方太師還要治我的罪?”
“臣不敢。不過既然趙府守已經娘娘和陛下送回了梁都,娘娘和陛下的安危就由禁軍負責,趙府守應即刻帶兵返回南郡,以防叛臣孫匡圖謀南郡。”
“禁軍在寧都護衛陛下不利,我怎敢再將身家性命托付於他們?我兄長需要繼續留下來,護衛於我和其他皇室成員,直到禁軍重新整肅完。”
“這……”
“方禦宇你百般刁難,難道是想要害貴妃娘娘和大皇子嗎?”
“太師,趙府守是否要回,我們不如在朝堂上議,先進城再說。如此在城門處爭論實在有損朝廷臉麵。”
這時禮部尚書走了出來打起了圓場。
“先進城。”董皇後看城門處的形勢有些緊張,百官臉上都是疲憊之色,心思都不在帝位歸屬上,知道這事今天不可能有個結果。
皇後都說話了,方禦守便不再堅持,當然趙靜鵬也不能在找方禦守的過錯。
方禦守接應皇室成員和百官入城,在隊伍的後麵是禁軍和南郡軍。
司馬厲再次出聲,攔住正要進城的兩軍。
“軍隊一律駐紮城外,不得入城。城中防衛有巡防營負責。”
“司馬厲你要攔我的兵馬?”
“一視同仁,不僅是你們,禁軍也不得入城,即使是我麾下的鎮北軍也駐紮於城外。”
“城中百姓才經曆戰爭之苦,不宜在讓過多的軍隊進城,驚擾百姓。”葉德理開口解釋。
“南郡軍不入城,如何保護貴妃和大皇子?”
“那就讓鎮北軍和禁軍一起入城,看看南郡軍能不能壓過他們。”司馬厲毫不客氣地懟了回去,讓趙靜鵬一陣語塞。
他帶來的南郡軍別說鎮北軍了,實力連禁軍都比不上,真要放一起較量,那肯定不會有好結果。
“兄長,既然是大家都遵守的規矩,我們遵從就是。南郡軍也駐紮城外。”趙貴妃出言,才讓趙靜鵬接受了這個安排。
一眾人進入梁都城,穿過外城的時候,還能夠清晰地看到戰爭在外城留下的痕跡。外城的百姓都在忙碌地修複他們在外城的家。
皇城在之前北蠻的入侵中沒有受到損傷,一眾皇室成員回來後,可以直接住回皇宮。
內城中的各府衙也是保存完好,各部司可以很快恢複起來,隻是有些官員留在了寧都沒有回來,出現了許多的空缺,需要新君登基之後才能補缺。
現在當務之急便是讓新君盡快登基臨位,以穩定朝綱民心。隻是這才奔波回來,百官都是無精打采,董皇後也不好讓他們今天舉行朝會,確定新君登基事宜。
於是便下懿旨,著百官明日朝會上議定此事。
如此一來,就有了一天的時間,給兩位皇子去運作,靠攏各位朝臣。
趙靜鵬受趙貴妃全權委托,不斷出入各位官家府邸,還一一拜訪了梁都城中的各大世家。
這些人中,趙靜鵬最重視的便是時任中書令的張廷玉。在林相被殺,林家被抄沒後,張廷玉隱隱地成為了魏國朝堂的文官之首。
現在作為武官之首的方禦守明顯站在二皇子那邊,趙靜鵬自然要為外甥拉到一個地位不比方禦守差的助力。
“張相,現在繼承大統的人員不是大皇子就是二皇子,而我今日前來就是希望張相在明日的朝會上可以支持大皇子繼承皇位。現在形勢動蕩,需要一個持重之人帶領我大魏盡快穩定下來。大皇子年長,性格穩重,繼承皇位後即可理政,不像二皇子年幼,即使現在登基估計也無法親政。”
“二皇子是皇嫡子,自古就有立嫡的規矩。”
“大皇子雖不是正宮皇後所出,但其母是先帝冊封的皇貴妃,位份幾乎與皇後無差,就不能說大皇子就是庶出,而且大皇子還是先帝長子。古也有立長之先例。”
“雖說如此,但總歸在名義上,二皇子更加合適一些。”
“張相雖已貴為中書令,但你東海張家在朝中力量一直薄弱。如果張相願意支持大皇子,等大皇子獲得皇位後,那些補缺可以著重考慮東海張家。”
之前什麽名義都是虛的,隻有實實在在的利益才是趙靜鵬拉攏張廷玉的關鍵。
張廷玉對趙靜鵬給出的條件,反應並不大,顯然沒有達到讓他心動的程度。
“大皇子登基後可以把東海鹽鐵生意交給東海張家。”趙靜鵬再次加大籌碼。
這次張廷玉臉上出現了意動的表情,“我張家還要鹽鐵轉運使的位子。”
“可以。”
隻要張廷玉可以支持大皇子,他提的這些條件都不是問題。
談妥了中書令,趙靜鵬心中信心大增,再次前往下一個官員的府邸。
以利益作誘餌,趙靜鵬一天之內拉攏了許多官員和世家。
而二皇子那邊的情況如何?趙靜鵬派人打聽了,卻是沒有得到什麽確切的消息,就像是二皇子和董皇後沒有拉攏百官的行為。
趙靜鵬可不會覺得二皇子什麽也不做,就等著明日朝會上的朝議。
如果二皇子有些動靜,趙靜鵬倒會心安一些,可如今這般未知,是讓他最擔心的。不知道對方做了什麽,就無法做出應對。
懷揣著些許不安,趙靜鵬將情況告知大皇子以及趙貴妃,然後等待朝會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