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好誌氣。”
林原震撼,他雖是武人,但也不是不學無術之人,自然知道王行之說的是南梁名將陳慶之,而更讓他震撼的是王行之居然敢自比陳慶之,一時間對王行之的未來也期待起來。
王行之笑道“林大哥見笑了,我雖是文人,但更向往兵戈之事,因此喜歡研究古之名將。”
“那王兄弟最崇尚陳武侯?”
一提起兵事和名將,林原一下來了興趣。
“陳武侯雖強,卻不是我心中仰慕之人。”
王行之搖搖頭,解釋道“陳武侯十四月連克七十二城,四十七戰,無一敗績,更是以七千人大勝爾朱榮三十萬大軍,打出了一個千古戰績,是當之無愧的戰神。”
“但在我心裏,真正仰慕的卻是他人。”
“敢問是哪位名將?”
聞言,林原好奇的看著王行之,陳慶之在他心裏已經遙不可及,卻不曾想王行之最崇尚的還有其他人。
王行之微笑道“在我心中,古往今來當之無愧的統帥第一,那就是大秦武安君白起。”
“大秦武安君。”
聽到這個名字,林原身子骨莫名的感到一陣冰涼,白起的凶名可是名垂千古,凡是有點常識的都知道,他沒想到王行之最崇尚的居然是白起。
他看著王行之的眼神,都有些不對勁了。
提起白起,王行之也來了興致,在前世看史書時,他最喜歡的就是秦明兩朝,足夠的強硬,鐵血。
“伊闕之戰,武安君顯露頭角,大破魏韓聯軍,斬首二十四萬,掃平秦軍東進之路。”
“鄢郢之戰破楚,華陽之戰、陘城之戰破趙、魏,斬首十三萬。”
“再到震撼世間的長平之戰。”
王行之眼睛發亮,臉上帶著縷縷向往。
林原身子骨直打顫,總感覺王行之這不是崇拜白起,而就是想成為白起,成為大宋的武安君。
“秦、趙兩國對峙三年,雙方糧草消耗巨大,國內民不聊生,再對峙下去,任何一方勝利,都是慘勝。”
“但趙王臨陣換將,將廉頗撤下換上趙括,最終導致趙國戰敗,白起坑殺四十萬趙國兵士,讓趙國家家縞素,成就一代殺神,威懾六國。”
說到這裏,王行之突然問道“林大哥,若是你站在白起的位置上,你會不會坑殺四十萬趙兵?”
“不會,那可是四十萬人。”林原果斷搖頭,好奇問道“那兄弟你呢?要是你在白起的位置上會不會坑殺四十萬士兵。”
“會——”
王行之堅定的點點頭。
嘶——
林原身子一哆嗦,仿佛看到了一位絕世殺神。
他連忙問道“王兄弟,你不是學儒,是讀書人嗎?為什麽這麽大的殺性。”
“林大哥,我是讀書人沒錯,但不是傻子。”
王行之撇撇嘴,儒家一些知識確實對國家有用,但到了現在,儒家早已麵目全非,特別是提出存天理滅人欲的二程,以及後來的朱熹,三者共同創建的程朱理學,簡直就是狗屁,荼毒了不知多少人。
不過,王行之沒過多在這讀書人上麵糾結,畢竟北宋可是儒家的天下,他要是敢有什麽對儒家不好的言論,即使步入朝堂,也不會有好果子吃,宋煦都保不住他。
而是向林原解釋道“林大哥,我之所以會認同白起的選擇,並不是因為我弑殺,或者白起弑殺。”
“長平之戰秦、趙兩國已經對峙三年,兩國國力已經到了極限。”
“秦國拿不出糧草供養四十萬俘虜,秦國也不可能放那些兵卒回去。”
“所以,白起不得不殺。”
“武安君坑殺四十萬兵卒是迫於無奈。”
林原恍然大悟,他雖然讀過一些書,但知道的並不多,現在聽王行之解釋,他才明悟過來。
王行之點點頭,繼續說道“而且白起這一殺,讓趙國徹底失去了抵抗秦國的資本,為始皇帝後來統一六國,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所以,白起雖未參加始皇一統,但他的出現,卻對始皇一統極為重要。”
“畢竟沒有白起的大小戰役,六國不會凋零,始皇即使雄才大略,想要在十年內統一六國,也會非常艱難。”
“兄弟,聽你這麽一說,我倒是覺得史書上對武安君的評價多有偏頗。”林原明悟道。
王行之淡淡道“林大哥,武安君作戰,擅長以勢壓人,堂堂正正,是殲滅戰的鼻祖,所以他每場戰役都少有俘虜,這是獨屬於武安君的戰鬥方式。”
“史書上記載的無非是武安君殺伐過重,有傷天和。”
“是一些人為了標榜自身,強行加注別人身上,以此來彰顯自身的仁德。”
“但他們也不想想,國與國之間哪有什麽仁德,有的隻是爾虞我詐,怎麽弄死對方,有的隻是利益交換,各國都想著怎麽擴大自身國家的版圖。”
“你回頭看看,在我朝開國之前,有沒有人講仁德,完全就是我朝的製度慣出的這些人。”
“武安君所做,指責的都是其他六國,秦人為之自豪和崇拜。”
說到這裏,王行之頓了一下,歎息道“其實,我朝現在的情況與戰國也差不了多少,北有遼人占據燕雲虎視眈眈,南有交趾、大理,在神宗時期見我朝戰爭失利,連連挑釁我大宋。
在西還有西夏和吐蕃,時刻想著入侵中原,亡我大宋之心不死。
可以說是四方皆敵,與戰國並無不同,並且還都是異族。”
“一些人不想著怎麽收服漢唐故土,反而成天標榜仁德,多殺幾個異族他們就跳出來指責。”
“他們忘記了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忘記了晉末的五胡亂華,漢家兒郎被稱作兩腳羊,不得不放棄故土,衣冠南渡。”
“忘記了,遼國,西夏、吐蕃屢屢叩關,來屠戮邊境,邊陲城鎮被血洗,成為血地。”
“甚至於因為他們的健忘,小小的大理、交趾,也敢來到大宋,肆意屠殺我漢家兒郎。”
王行之嘴角帶著嘲諷,越說越氣憤,以前在看曆史時,他最不喜歡的就是兩宋。
“說來可笑,我漢家兒郎勝時,他們口誅筆伐,異族叩關時,他們銷聲匿跡。”
“林大哥,你說可笑不可笑。”
兩宋之繁華可以說是曆史之最,但卻最沒骨氣。
若不是現在的皇帝是趙煦,北宋唯二的強硬皇帝,再加上他又與大理結仇,不然他一定不會進入朝堂。
搞不好,還會拉起一支軍隊,打下一片土地推翻大宋。
“王兄弟說得在理,但這番話也隻能在這裏說說,外麵可不能說,不然會有大麻煩。”林原麵色沉重,低聲囑咐,他是武人自然也知道一些齷齪。
“林大哥放心,也就是和你聊起了兵事,我才多說了幾句,在外麵我自然會管住自己的嘴。”王行之笑著點點頭。
他今天與林原聊起兵事,本來是無意之舉,但林原與宋煦親近,他們今天的討論鐵定會進入宋煦的耳中,因此他借題發揮,多說了一些,就是刻意讓宋煦知道自己向往兵事,給宋煦留下一枚種子。
“兄弟,那今天先這樣,公子讓我送完書就回去,現在已經待得夠久了,我就先回去了。”
聽完王行之一番討論之後,林原也坐不住,王行之今天說的話,他覺得十分重要,需要立刻回去告訴宋煦。
“那林大哥既然有事,我就不多留你了,路上慢走。”王行之起身相送。
“兄弟留步,改日再來拜訪。”
林原顯得有些急切,招呼一聲後,快速離開。
“種子種下了,就是不知你能否讓他發芽。”
王行之輕笑,緩緩走到桌前下,看向林原帶過來的書籍。
書籍共有三本,分別是李靖的《六軍鏡》、許洞《虎鈐經》以及宋太祖趙匡胤的《太祖兵錄》。
《虎鈐經》還好,在後世赫赫有名,後世也有記載,但《六軍鏡》卻沒有流傳到後世,十分珍貴。
而趙匡胤的《太祖兵錄》在曆史上更是沒有一點記錄。
而且,這本《太祖兵錄》並非單純的紙張製作,王行之觸摸了一下,《太祖兵錄》是一種特殊的皮革紙製作,十分堅韌。
這一下讓王行之來了興趣,兩宋的皇帝雖然都不怎麽樣,但宋太祖趙匡胤卻是實打實的戰將出身,不管是武力還是統帥,都是名聲在外,戰陣之道十分精通。
柴榮要是不早死,趙匡胤估計也能成為一位名垂青史的名將。
趙匡胤也是難得的強硬派,十分有骨氣,王行之倒是沒什麽惡感。
林原震撼,他雖是武人,但也不是不學無術之人,自然知道王行之說的是南梁名將陳慶之,而更讓他震撼的是王行之居然敢自比陳慶之,一時間對王行之的未來也期待起來。
王行之笑道“林大哥見笑了,我雖是文人,但更向往兵戈之事,因此喜歡研究古之名將。”
“那王兄弟最崇尚陳武侯?”
一提起兵事和名將,林原一下來了興趣。
“陳武侯雖強,卻不是我心中仰慕之人。”
王行之搖搖頭,解釋道“陳武侯十四月連克七十二城,四十七戰,無一敗績,更是以七千人大勝爾朱榮三十萬大軍,打出了一個千古戰績,是當之無愧的戰神。”
“但在我心裏,真正仰慕的卻是他人。”
“敢問是哪位名將?”
聞言,林原好奇的看著王行之,陳慶之在他心裏已經遙不可及,卻不曾想王行之最崇尚的還有其他人。
王行之微笑道“在我心中,古往今來當之無愧的統帥第一,那就是大秦武安君白起。”
“大秦武安君。”
聽到這個名字,林原身子骨莫名的感到一陣冰涼,白起的凶名可是名垂千古,凡是有點常識的都知道,他沒想到王行之最崇尚的居然是白起。
他看著王行之的眼神,都有些不對勁了。
提起白起,王行之也來了興致,在前世看史書時,他最喜歡的就是秦明兩朝,足夠的強硬,鐵血。
“伊闕之戰,武安君顯露頭角,大破魏韓聯軍,斬首二十四萬,掃平秦軍東進之路。”
“鄢郢之戰破楚,華陽之戰、陘城之戰破趙、魏,斬首十三萬。”
“再到震撼世間的長平之戰。”
王行之眼睛發亮,臉上帶著縷縷向往。
林原身子骨直打顫,總感覺王行之這不是崇拜白起,而就是想成為白起,成為大宋的武安君。
“秦、趙兩國對峙三年,雙方糧草消耗巨大,國內民不聊生,再對峙下去,任何一方勝利,都是慘勝。”
“但趙王臨陣換將,將廉頗撤下換上趙括,最終導致趙國戰敗,白起坑殺四十萬趙國兵士,讓趙國家家縞素,成就一代殺神,威懾六國。”
說到這裏,王行之突然問道“林大哥,若是你站在白起的位置上,你會不會坑殺四十萬趙兵?”
“不會,那可是四十萬人。”林原果斷搖頭,好奇問道“那兄弟你呢?要是你在白起的位置上會不會坑殺四十萬士兵。”
“會——”
王行之堅定的點點頭。
嘶——
林原身子一哆嗦,仿佛看到了一位絕世殺神。
他連忙問道“王兄弟,你不是學儒,是讀書人嗎?為什麽這麽大的殺性。”
“林大哥,我是讀書人沒錯,但不是傻子。”
王行之撇撇嘴,儒家一些知識確實對國家有用,但到了現在,儒家早已麵目全非,特別是提出存天理滅人欲的二程,以及後來的朱熹,三者共同創建的程朱理學,簡直就是狗屁,荼毒了不知多少人。
不過,王行之沒過多在這讀書人上麵糾結,畢竟北宋可是儒家的天下,他要是敢有什麽對儒家不好的言論,即使步入朝堂,也不會有好果子吃,宋煦都保不住他。
而是向林原解釋道“林大哥,我之所以會認同白起的選擇,並不是因為我弑殺,或者白起弑殺。”
“長平之戰秦、趙兩國已經對峙三年,兩國國力已經到了極限。”
“秦國拿不出糧草供養四十萬俘虜,秦國也不可能放那些兵卒回去。”
“所以,白起不得不殺。”
“武安君坑殺四十萬兵卒是迫於無奈。”
林原恍然大悟,他雖然讀過一些書,但知道的並不多,現在聽王行之解釋,他才明悟過來。
王行之點點頭,繼續說道“而且白起這一殺,讓趙國徹底失去了抵抗秦國的資本,為始皇帝後來統一六國,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所以,白起雖未參加始皇一統,但他的出現,卻對始皇一統極為重要。”
“畢竟沒有白起的大小戰役,六國不會凋零,始皇即使雄才大略,想要在十年內統一六國,也會非常艱難。”
“兄弟,聽你這麽一說,我倒是覺得史書上對武安君的評價多有偏頗。”林原明悟道。
王行之淡淡道“林大哥,武安君作戰,擅長以勢壓人,堂堂正正,是殲滅戰的鼻祖,所以他每場戰役都少有俘虜,這是獨屬於武安君的戰鬥方式。”
“史書上記載的無非是武安君殺伐過重,有傷天和。”
“是一些人為了標榜自身,強行加注別人身上,以此來彰顯自身的仁德。”
“但他們也不想想,國與國之間哪有什麽仁德,有的隻是爾虞我詐,怎麽弄死對方,有的隻是利益交換,各國都想著怎麽擴大自身國家的版圖。”
“你回頭看看,在我朝開國之前,有沒有人講仁德,完全就是我朝的製度慣出的這些人。”
“武安君所做,指責的都是其他六國,秦人為之自豪和崇拜。”
說到這裏,王行之頓了一下,歎息道“其實,我朝現在的情況與戰國也差不了多少,北有遼人占據燕雲虎視眈眈,南有交趾、大理,在神宗時期見我朝戰爭失利,連連挑釁我大宋。
在西還有西夏和吐蕃,時刻想著入侵中原,亡我大宋之心不死。
可以說是四方皆敵,與戰國並無不同,並且還都是異族。”
“一些人不想著怎麽收服漢唐故土,反而成天標榜仁德,多殺幾個異族他們就跳出來指責。”
“他們忘記了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忘記了晉末的五胡亂華,漢家兒郎被稱作兩腳羊,不得不放棄故土,衣冠南渡。”
“忘記了,遼國,西夏、吐蕃屢屢叩關,來屠戮邊境,邊陲城鎮被血洗,成為血地。”
“甚至於因為他們的健忘,小小的大理、交趾,也敢來到大宋,肆意屠殺我漢家兒郎。”
王行之嘴角帶著嘲諷,越說越氣憤,以前在看曆史時,他最不喜歡的就是兩宋。
“說來可笑,我漢家兒郎勝時,他們口誅筆伐,異族叩關時,他們銷聲匿跡。”
“林大哥,你說可笑不可笑。”
兩宋之繁華可以說是曆史之最,但卻最沒骨氣。
若不是現在的皇帝是趙煦,北宋唯二的強硬皇帝,再加上他又與大理結仇,不然他一定不會進入朝堂。
搞不好,還會拉起一支軍隊,打下一片土地推翻大宋。
“王兄弟說得在理,但這番話也隻能在這裏說說,外麵可不能說,不然會有大麻煩。”林原麵色沉重,低聲囑咐,他是武人自然也知道一些齷齪。
“林大哥放心,也就是和你聊起了兵事,我才多說了幾句,在外麵我自然會管住自己的嘴。”王行之笑著點點頭。
他今天與林原聊起兵事,本來是無意之舉,但林原與宋煦親近,他們今天的討論鐵定會進入宋煦的耳中,因此他借題發揮,多說了一些,就是刻意讓宋煦知道自己向往兵事,給宋煦留下一枚種子。
“兄弟,那今天先這樣,公子讓我送完書就回去,現在已經待得夠久了,我就先回去了。”
聽完王行之一番討論之後,林原也坐不住,王行之今天說的話,他覺得十分重要,需要立刻回去告訴宋煦。
“那林大哥既然有事,我就不多留你了,路上慢走。”王行之起身相送。
“兄弟留步,改日再來拜訪。”
林原顯得有些急切,招呼一聲後,快速離開。
“種子種下了,就是不知你能否讓他發芽。”
王行之輕笑,緩緩走到桌前下,看向林原帶過來的書籍。
書籍共有三本,分別是李靖的《六軍鏡》、許洞《虎鈐經》以及宋太祖趙匡胤的《太祖兵錄》。
《虎鈐經》還好,在後世赫赫有名,後世也有記載,但《六軍鏡》卻沒有流傳到後世,十分珍貴。
而趙匡胤的《太祖兵錄》在曆史上更是沒有一點記錄。
而且,這本《太祖兵錄》並非單純的紙張製作,王行之觸摸了一下,《太祖兵錄》是一種特殊的皮革紙製作,十分堅韌。
這一下讓王行之來了興趣,兩宋的皇帝雖然都不怎麽樣,但宋太祖趙匡胤卻是實打實的戰將出身,不管是武力還是統帥,都是名聲在外,戰陣之道十分精通。
柴榮要是不早死,趙匡胤估計也能成為一位名垂青史的名將。
趙匡胤也是難得的強硬派,十分有骨氣,王行之倒是沒什麽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