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縣令夫人進村子!
管你是人是仙穿越了都給我種田! 作者:be打咩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村正家的正屋大門大開,正對著院子,十餘人整整齊齊地站在院中。
村內的院子比不得村外,這些人分作兩排,才堪堪留出一條路讓人走進正屋。
李二郎與李阿娘並肩走進院子,陡然迎上兩排齊刷刷的目光,李阿娘在心裏小小地驚呼一下,眼看二郎目不斜視地往前走,自個兒當然也不能畏縮,李阿娘不禁昂首挺胸。
正屋之中,縣令夫人與村正小聲地閑談,李二郎今日穿著下地時的耐髒的春衫,袖子紮到手肘上,露出深麥色的肌膚。
兩人坐下後,洪夫人讓身邊的侍女奉上茶,才進入主題。
縣令夫人來村子的目的,在座的都一清二楚,因為紀清越本就沒有隱瞞,讓李阿娘他們穿著棉衣“招搖過市”,村民便都知道了棉花的好處。
關於種棉花的大致細節,李阿翁已經提前與村正打過招呼。有胡蒜在前,加上縣衙要插手,村正自然清楚事情的輕重。
縣令夫人看向李二郎:“縣令大人不日就可來到此處督耕,他非常看重棉花,將與棉花有關的所有事宜交於我,不知阿郎這邊可曾順利?”
李二郎答道:“回夫人,前幾日我與家人已將棉苗移栽入田間。按照越郎的要求,我們尋了一塊土壤疏鬆多孔,黏度低且水量好但不積水的農地,移栽前還拌入足夠多的農肥,這些棉苗如今都已順利生根,後邊隻需注意一點,即棉花苗期不可澆水,待進入花期後再澆水追肥。”
與紀清越請教種棉花的注意事項時,李二郎學到許多不屬於這裏的表述方式,但又覺得莫名合適。
“你與我細細說說,棉花生長期間要如何管理?我聽說沙洲那邊的種棉花極易生枯病遭蟲害,若是沾染枯病蟲害,棉花很可能會絕收。”洪夫人放下茶杯,一隻手扶著椅子把手,端著上身聆聽李二郎的回答。
李二郎與李阿娘坐在洪夫人右側,他依照與紀清越合對好的說辭:“回夫人,這些棉花種子皆是越郎利用秘法培育而成,其中關竅我也不得而知。越郎與我說,這些種子的抗蟲性與抗病性皆大大提升,應對蟲害與枯病綽綽有餘。”
“竟這般神奇……”洪夫人喃喃,心裏覺得欣喜又感到不可思議,紀清越竟能做到了改良種子。
在縣裏的這段日子,她算是明白了,紀清越不僅向泰安樓販賣鮮菜,胡蒜也是他交給李長祥的,如今還多了個棉花……
她倒不是覬覦紀清越手裏的“秘法”,而是想起郎君無意間說過的一句話:紀清越不簡單。
不懼蟲害與枯病的莊稼,是每個農人夢寐以求但無法實現的願望,如今竟通過這個來曆不明的少年實現了。
雖然追尋不到紀清越以前的來曆,但她與郎君並未想要仔細追究下去,每個人都有秘密,更何況紀清越手握秘法,足以造福萬千百姓。
洪夫人心裏繞了繞想了其他一些事,思緒剛繞回棉花上,就聽到李二郎繼續說:“夫人,棉花種子的確已得到改良,但種子與人一樣,並不是每一代都是優秀的,您明白嗎?”
“你是說,棉花種子每播種一次,新收的種子抗蟲性與抗病性都會比上一代差?”
“是。”
洪夫人皺眉沉吟片刻,“既這樣,那是不是說……幾年後,紀郎君改良的種子就與普通種子無異了?”
“是。”
紀清越曾給過李阿娘一批蔬菜種子,李阿娘種了幾次之後,發現種出來的蔬菜一代不如一代,用紀清越從畫裏拿出來的種子,種出來的蔬菜綠油油直挺挺,質量非常好,直到後來,僅是肉眼就能看出差距。
所以,經過畫卷培育出來的種子並不會一直保持穩定的改良特性,幾代之後,就會變得與尋常種子一樣。
洪夫人眉頭緊皺,顯然很不滿意。
李二郎:“夫人莫要著急,我還未說完。越郎發現這個問題後,便想到解決辦法,那便是學會篩種,收獲時要挑選出飽滿豐潤的種子留存到下一季,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擴大良種的耕種麵積。”
“你的意思是,若想保證種子品質,就要增加棉花地?”
“是。這樣做可暫緩種子品質下降速度,夫人若想確保每一茬棉花質量皆是最優,便隻能尋越郎取新改良的種子,但我知道這種方法行不通,況且越郎短時間內也培育不出這麽多種子。”
洪夫人開口:“依你看,明年可能有多少種子?”
李二郎實話實說:“怕是不能得多少,故而越郎說前三年是育種期,不可能立刻做到將棉花推而廣之、廣而種之。”
事情不如當初所願,正屋內的氣氛一下子沉寂下來。
這時,屋外一人開口打破這份沉寂:“夫人,能否準我與祥郎君問幾個問題?”
洪夫人頷首,她竟急得忘了院子裏的手下,於是向李二郎介紹道:“這位老者姓戚,來自沙州,家中世代皆種植白疊子。”
李二郎抱拳拱手行禮:“戚老翁。”
老翁擺擺手:“青出於藍勝於藍,我當不得阿郎這般敬重。”
戚老翁對李二郎提到的改良之法很感興趣,但這是紀清越的“家傳秘技”,不肯輕易示人。
“阿郎說已移栽種下一畝白疊……棉花,啊……老翁我說了大半輩子的白疊子,一時還不習慣改口喚作棉花。”戚老翁拱手致歉,又繼續問:“為何是移栽?難不成先將種子撒在別處培育,待出苗後再種入地裏?”
李二郎點點頭,輕鬆應對老翁提出的問題:“移栽有幾點好處,最重要的一點便是節省種子,育苗可提早播種,在麵積有限的地裏拌入盡可能多的農肥,加上播種育苗前的篩種,除去癟籽劣籽後,屆時拌入農肥的田地足以保證幼苗生長所需的養分,棉苗不僅可以早發,而且勻壯。選苗移栽時,又可保證棉田棉苗齊全,避免了直接播種中因種種狀況造成的缺苗、斷壟現象。”
“越郎說這是保證棉苗生長早全勻壯的最有效的辦法。”
戚老翁聽下來,對未現身的紀清越是越來越佩服,當真是老了,比不得年輕人敢想敢做。“那……紀郎君是如何管理田間的棉花?”
紀清越在房間種棉花時,不僅清晰仔細記錄棉花的生長狀況,苗期、蕾期、花期、吐絮時分別出現的問題,以及各個階段所需要做的事,畫裏畫外分別試驗,推敲出合適的種植方法。
李二郎稍稍顯得有些不好意思:“如今我也是邊種邊學,隻向越郎請教了如何播種,更多的還請老翁等一等,等越郎得了空,再詳細解釋。”
老翁很激動,他在沙州種了大半輩子棉花,也沒能琢磨出這樣的改良之法,如今有人能順利解決種棉花的難題,就是預示著壓在他心中的大石終於有機會打碎了!
“不知紀郎君何在?”戚老翁迫不及待地想見一見紀清越。
李阿娘不動聲色地捏緊了衣角,麵不改色地解釋:“越郎前幾日與我們一同春耕,身子勞累還染上風寒,如今在家中休養呢,等好些了再出來。”
戚老翁一臉惋惜,不能馬上見到紀清越。“若是可行,夫人,我想待在村裏與祥郎君一同種白……種棉花!”
洪夫人笑了,“我既帶著老翁來,便是想著一同將這棉花種出來。如今育種還需一段時日,祥郎,你與我說說其中的數,讓我知曉個大概。”
李二郎先在心裏算了算,隨即給出答案:“如今種一畝地需兩千餘株棉苗,用了一斤餘至兩斤棉種,秋收時大概可收獲近一百二十餘斤帶籽棉花,其中可得七十斤種子。”
直觀的數據讓洪夫人心裏有了個大概,可還是太少太慢了。
可如今紀清越不在場,也不能跑到李二郎家裏把人揪出來要個確切的答案。
幸好洪夫人要忙的不隻是種棉花,還有修建布坊的事,按照紀清越的要求,將布坊建在這裏。
接下來就是李阿娘的主場,洪夫人不僅仔細詢問了處理棉花的步驟,還請教了紡織的關鍵。
李阿娘爽快地將織布機圖紙交給洪夫人,隻因紀清越提過一嘴“大型織布機”,但並不清楚裏麵的運作方法,李阿娘秉著百分百相信紀清越的態度,十分希望夫人帶來的人能將織布機再改良改良,做出紀清越說的“大型織布機”。
脫棉機、紡車、織布機……
洪夫人將圖紙交給手底下的工匠,李阿娘眨著充滿期待的眼睛,把一家人在使用過程中發現的不滿意的地方都提前匯總,鼓起勇氣在縣令夫人麵前一一羅列出來,最後弱弱地提了一嘴改良紡織機器的願望。
工匠們察覺到要改良的地方越來越多。
任務是縣令夫人給的,在棉花收獲前一定要把改良過的機器設計製作出來。
談話持續許久,這次洪夫人來要處理的不僅是種植上的問題,更多的是布坊的選址及建造細節,跟隨而來的人多是工匠和木匠,他們領了任務後便要待在村子裏,傾盡全力建造第一所棉布坊。
這是縣令大人和縣令夫人寄以厚望的“官方項目”,不允許出現任何閃失。
本以為縣令夫人是個不食人間煙火高高在上的貴家小姐,但是一番閑談後,大家都知道以前想岔了,縣令夫人不僅待人溫和,而且還懂得許多地裏田間的事,農人們聊的內容也聽得懂,不至於雞同鴨講,要額外解釋許多。
閑談結束後,李阿娘眯著笑與李二郎一起回家,路上還不斷地誇讚縣令夫人大氣與接地氣:“方才見到縣令夫人的第一眼,我就覺得夫人不一般,當初隻覺得她身份尊貴,自然與我們不同。可一番閑談下來,我覺得是我想得狹隘了,縣令夫人不僅溫婉尊貴,還識得許多東西,就連我們提到麥子粟米遇到的問題都能說的個所以然來,僅是這點,就比周縣令強多了!”
李阿娘小心地看了看四周,發現沒人聽得到後,毫不留情地吐槽起前任山單縣令,又毫不吝嗇地誇讚如今的縣令夫人。
李二郎沒有插話,安靜地走在阿娘身邊,時不時笑一笑作回應,思緒不禁回到赴宴的那個晚上。
縣令夫人何止這點本事。
商會會長伊斯梅爾的壽宴結束後,他與東家少爺全是跟胡商挑明關係,眾人皆知豐足糧行與胡商敵對,後來伊斯梅爾說了什麽,他與東家少爺仍不能馬上知曉。
就在許赤從伊斯梅爾的宅邸出來,想要花錢買通一個在場的胡人時,一個侍女向他們走來。
侍女表明身份時,李二郎眉頭一挑,不禁有些疑惑,縣令夫人要尋他們?
他與許赤對視一眼,眼中都是猜不透的疑惑,縣令夫人為什麽要找他們去一趟縣衙呢?難不成是想知道他們與胡商之間發生的事?
李二郎與東家少爺沒有遲疑多久,離開胡商大街後直奔縣衙。
縣衙大門已鎖,他們在仆從帶領下,經過側門進入縣衙院子。
會客廳中點燃的燭火微微跳動,顯然縣令夫人也是從宴席上剛回來沒多久,衣裳都還沒來得及換下,依舊穿著那身華麗的常服,坐在會客廳中等待他倆。
縣令夫人略顯疲憊地揉著眉頭,抬手示意他們坐下:“天色已晚,我也不吩咐沏茶了,許掌櫃與李家祥郎莫要怨我待客不周。”
許赤笑著抱拳:“豈敢豈敢。不知縣令夫人在這時候喚我二人前來所為何事?難不成夫人是想知道我們在高台上與胡商會長談了什麽?”
“我喚兩位來縣衙一趟並不是為這事,實不相瞞,隔牆有耳,我在高台之下將諸位的話聽得一清二楚。”
許赤疑惑了:“那……?”
縣令夫人莞爾一笑:“我便長話短說了吧,兩位可是想知道伊斯梅爾在在宴席上用胡語與眾人說了什麽?”
這下,李二郎與許赤對視一眼,都看到了對方眼裏的詫異。
難不成……?
“難不成夫人知道那伊斯梅爾說了什麽?”
當他們看到縣令夫人點頭時,皆是小小地震撼了一下。
他們在席間看到縣令夫人身邊隻跟著一個丫鬟,李二郎清楚第觀察到,在伊斯梅爾當眾宣布什麽的時候,那丫鬟分明也是一臉不解,看來並不知道伊斯梅爾說了什麽。
而夫人點頭,表示她知道……
李二郎立刻點明:“夫人可是知曉胡語?”
縣令夫人又點點頭,踏輕輕指了指李二郎:“我知曉你是紀郎君的好友,且讚你勇氣可嘉,敢於打破胡商的封鎖,便告訴你們那伊斯梅爾說了什麽。”
許赤不知道紀清越是誰,但既然縣令夫人提到,又與李二郎有關係,便悄悄記在心上。
“伊斯梅爾說了個他們那兒流傳甚廣的民間故事,剛巧就叫做‘白登’,便是我們俗稱的‘白疊子’。故事中的一隻麻雀騙了農人、紡紗人、織布人、染匠、裁縫與阿訇,將白登製成的衣裳騙走,結果兜了一圈,又把衣裳弄丟了。”很顯然,縣令夫人知道這個故事。
許赤明白伊斯梅爾要說什麽:“容易得到的東西,也就容易失掉。伊斯梅爾在警告我們:若是想不勞而獲,結果就是一無所獲。”
縣令夫人點了點椅子把手,再次提示道:“你們要小心,他這是要動真格了。”
村內的院子比不得村外,這些人分作兩排,才堪堪留出一條路讓人走進正屋。
李二郎與李阿娘並肩走進院子,陡然迎上兩排齊刷刷的目光,李阿娘在心裏小小地驚呼一下,眼看二郎目不斜視地往前走,自個兒當然也不能畏縮,李阿娘不禁昂首挺胸。
正屋之中,縣令夫人與村正小聲地閑談,李二郎今日穿著下地時的耐髒的春衫,袖子紮到手肘上,露出深麥色的肌膚。
兩人坐下後,洪夫人讓身邊的侍女奉上茶,才進入主題。
縣令夫人來村子的目的,在座的都一清二楚,因為紀清越本就沒有隱瞞,讓李阿娘他們穿著棉衣“招搖過市”,村民便都知道了棉花的好處。
關於種棉花的大致細節,李阿翁已經提前與村正打過招呼。有胡蒜在前,加上縣衙要插手,村正自然清楚事情的輕重。
縣令夫人看向李二郎:“縣令大人不日就可來到此處督耕,他非常看重棉花,將與棉花有關的所有事宜交於我,不知阿郎這邊可曾順利?”
李二郎答道:“回夫人,前幾日我與家人已將棉苗移栽入田間。按照越郎的要求,我們尋了一塊土壤疏鬆多孔,黏度低且水量好但不積水的農地,移栽前還拌入足夠多的農肥,這些棉苗如今都已順利生根,後邊隻需注意一點,即棉花苗期不可澆水,待進入花期後再澆水追肥。”
與紀清越請教種棉花的注意事項時,李二郎學到許多不屬於這裏的表述方式,但又覺得莫名合適。
“你與我細細說說,棉花生長期間要如何管理?我聽說沙洲那邊的種棉花極易生枯病遭蟲害,若是沾染枯病蟲害,棉花很可能會絕收。”洪夫人放下茶杯,一隻手扶著椅子把手,端著上身聆聽李二郎的回答。
李二郎與李阿娘坐在洪夫人右側,他依照與紀清越合對好的說辭:“回夫人,這些棉花種子皆是越郎利用秘法培育而成,其中關竅我也不得而知。越郎與我說,這些種子的抗蟲性與抗病性皆大大提升,應對蟲害與枯病綽綽有餘。”
“竟這般神奇……”洪夫人喃喃,心裏覺得欣喜又感到不可思議,紀清越竟能做到了改良種子。
在縣裏的這段日子,她算是明白了,紀清越不僅向泰安樓販賣鮮菜,胡蒜也是他交給李長祥的,如今還多了個棉花……
她倒不是覬覦紀清越手裏的“秘法”,而是想起郎君無意間說過的一句話:紀清越不簡單。
不懼蟲害與枯病的莊稼,是每個農人夢寐以求但無法實現的願望,如今竟通過這個來曆不明的少年實現了。
雖然追尋不到紀清越以前的來曆,但她與郎君並未想要仔細追究下去,每個人都有秘密,更何況紀清越手握秘法,足以造福萬千百姓。
洪夫人心裏繞了繞想了其他一些事,思緒剛繞回棉花上,就聽到李二郎繼續說:“夫人,棉花種子的確已得到改良,但種子與人一樣,並不是每一代都是優秀的,您明白嗎?”
“你是說,棉花種子每播種一次,新收的種子抗蟲性與抗病性都會比上一代差?”
“是。”
洪夫人皺眉沉吟片刻,“既這樣,那是不是說……幾年後,紀郎君改良的種子就與普通種子無異了?”
“是。”
紀清越曾給過李阿娘一批蔬菜種子,李阿娘種了幾次之後,發現種出來的蔬菜一代不如一代,用紀清越從畫裏拿出來的種子,種出來的蔬菜綠油油直挺挺,質量非常好,直到後來,僅是肉眼就能看出差距。
所以,經過畫卷培育出來的種子並不會一直保持穩定的改良特性,幾代之後,就會變得與尋常種子一樣。
洪夫人眉頭緊皺,顯然很不滿意。
李二郎:“夫人莫要著急,我還未說完。越郎發現這個問題後,便想到解決辦法,那便是學會篩種,收獲時要挑選出飽滿豐潤的種子留存到下一季,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擴大良種的耕種麵積。”
“你的意思是,若想保證種子品質,就要增加棉花地?”
“是。這樣做可暫緩種子品質下降速度,夫人若想確保每一茬棉花質量皆是最優,便隻能尋越郎取新改良的種子,但我知道這種方法行不通,況且越郎短時間內也培育不出這麽多種子。”
洪夫人開口:“依你看,明年可能有多少種子?”
李二郎實話實說:“怕是不能得多少,故而越郎說前三年是育種期,不可能立刻做到將棉花推而廣之、廣而種之。”
事情不如當初所願,正屋內的氣氛一下子沉寂下來。
這時,屋外一人開口打破這份沉寂:“夫人,能否準我與祥郎君問幾個問題?”
洪夫人頷首,她竟急得忘了院子裏的手下,於是向李二郎介紹道:“這位老者姓戚,來自沙州,家中世代皆種植白疊子。”
李二郎抱拳拱手行禮:“戚老翁。”
老翁擺擺手:“青出於藍勝於藍,我當不得阿郎這般敬重。”
戚老翁對李二郎提到的改良之法很感興趣,但這是紀清越的“家傳秘技”,不肯輕易示人。
“阿郎說已移栽種下一畝白疊……棉花,啊……老翁我說了大半輩子的白疊子,一時還不習慣改口喚作棉花。”戚老翁拱手致歉,又繼續問:“為何是移栽?難不成先將種子撒在別處培育,待出苗後再種入地裏?”
李二郎點點頭,輕鬆應對老翁提出的問題:“移栽有幾點好處,最重要的一點便是節省種子,育苗可提早播種,在麵積有限的地裏拌入盡可能多的農肥,加上播種育苗前的篩種,除去癟籽劣籽後,屆時拌入農肥的田地足以保證幼苗生長所需的養分,棉苗不僅可以早發,而且勻壯。選苗移栽時,又可保證棉田棉苗齊全,避免了直接播種中因種種狀況造成的缺苗、斷壟現象。”
“越郎說這是保證棉苗生長早全勻壯的最有效的辦法。”
戚老翁聽下來,對未現身的紀清越是越來越佩服,當真是老了,比不得年輕人敢想敢做。“那……紀郎君是如何管理田間的棉花?”
紀清越在房間種棉花時,不僅清晰仔細記錄棉花的生長狀況,苗期、蕾期、花期、吐絮時分別出現的問題,以及各個階段所需要做的事,畫裏畫外分別試驗,推敲出合適的種植方法。
李二郎稍稍顯得有些不好意思:“如今我也是邊種邊學,隻向越郎請教了如何播種,更多的還請老翁等一等,等越郎得了空,再詳細解釋。”
老翁很激動,他在沙州種了大半輩子棉花,也沒能琢磨出這樣的改良之法,如今有人能順利解決種棉花的難題,就是預示著壓在他心中的大石終於有機會打碎了!
“不知紀郎君何在?”戚老翁迫不及待地想見一見紀清越。
李阿娘不動聲色地捏緊了衣角,麵不改色地解釋:“越郎前幾日與我們一同春耕,身子勞累還染上風寒,如今在家中休養呢,等好些了再出來。”
戚老翁一臉惋惜,不能馬上見到紀清越。“若是可行,夫人,我想待在村裏與祥郎君一同種白……種棉花!”
洪夫人笑了,“我既帶著老翁來,便是想著一同將這棉花種出來。如今育種還需一段時日,祥郎,你與我說說其中的數,讓我知曉個大概。”
李二郎先在心裏算了算,隨即給出答案:“如今種一畝地需兩千餘株棉苗,用了一斤餘至兩斤棉種,秋收時大概可收獲近一百二十餘斤帶籽棉花,其中可得七十斤種子。”
直觀的數據讓洪夫人心裏有了個大概,可還是太少太慢了。
可如今紀清越不在場,也不能跑到李二郎家裏把人揪出來要個確切的答案。
幸好洪夫人要忙的不隻是種棉花,還有修建布坊的事,按照紀清越的要求,將布坊建在這裏。
接下來就是李阿娘的主場,洪夫人不僅仔細詢問了處理棉花的步驟,還請教了紡織的關鍵。
李阿娘爽快地將織布機圖紙交給洪夫人,隻因紀清越提過一嘴“大型織布機”,但並不清楚裏麵的運作方法,李阿娘秉著百分百相信紀清越的態度,十分希望夫人帶來的人能將織布機再改良改良,做出紀清越說的“大型織布機”。
脫棉機、紡車、織布機……
洪夫人將圖紙交給手底下的工匠,李阿娘眨著充滿期待的眼睛,把一家人在使用過程中發現的不滿意的地方都提前匯總,鼓起勇氣在縣令夫人麵前一一羅列出來,最後弱弱地提了一嘴改良紡織機器的願望。
工匠們察覺到要改良的地方越來越多。
任務是縣令夫人給的,在棉花收獲前一定要把改良過的機器設計製作出來。
談話持續許久,這次洪夫人來要處理的不僅是種植上的問題,更多的是布坊的選址及建造細節,跟隨而來的人多是工匠和木匠,他們領了任務後便要待在村子裏,傾盡全力建造第一所棉布坊。
這是縣令大人和縣令夫人寄以厚望的“官方項目”,不允許出現任何閃失。
本以為縣令夫人是個不食人間煙火高高在上的貴家小姐,但是一番閑談後,大家都知道以前想岔了,縣令夫人不僅待人溫和,而且還懂得許多地裏田間的事,農人們聊的內容也聽得懂,不至於雞同鴨講,要額外解釋許多。
閑談結束後,李阿娘眯著笑與李二郎一起回家,路上還不斷地誇讚縣令夫人大氣與接地氣:“方才見到縣令夫人的第一眼,我就覺得夫人不一般,當初隻覺得她身份尊貴,自然與我們不同。可一番閑談下來,我覺得是我想得狹隘了,縣令夫人不僅溫婉尊貴,還識得許多東西,就連我們提到麥子粟米遇到的問題都能說的個所以然來,僅是這點,就比周縣令強多了!”
李阿娘小心地看了看四周,發現沒人聽得到後,毫不留情地吐槽起前任山單縣令,又毫不吝嗇地誇讚如今的縣令夫人。
李二郎沒有插話,安靜地走在阿娘身邊,時不時笑一笑作回應,思緒不禁回到赴宴的那個晚上。
縣令夫人何止這點本事。
商會會長伊斯梅爾的壽宴結束後,他與東家少爺全是跟胡商挑明關係,眾人皆知豐足糧行與胡商敵對,後來伊斯梅爾說了什麽,他與東家少爺仍不能馬上知曉。
就在許赤從伊斯梅爾的宅邸出來,想要花錢買通一個在場的胡人時,一個侍女向他們走來。
侍女表明身份時,李二郎眉頭一挑,不禁有些疑惑,縣令夫人要尋他們?
他與許赤對視一眼,眼中都是猜不透的疑惑,縣令夫人為什麽要找他們去一趟縣衙呢?難不成是想知道他們與胡商之間發生的事?
李二郎與東家少爺沒有遲疑多久,離開胡商大街後直奔縣衙。
縣衙大門已鎖,他們在仆從帶領下,經過側門進入縣衙院子。
會客廳中點燃的燭火微微跳動,顯然縣令夫人也是從宴席上剛回來沒多久,衣裳都還沒來得及換下,依舊穿著那身華麗的常服,坐在會客廳中等待他倆。
縣令夫人略顯疲憊地揉著眉頭,抬手示意他們坐下:“天色已晚,我也不吩咐沏茶了,許掌櫃與李家祥郎莫要怨我待客不周。”
許赤笑著抱拳:“豈敢豈敢。不知縣令夫人在這時候喚我二人前來所為何事?難不成夫人是想知道我們在高台上與胡商會長談了什麽?”
“我喚兩位來縣衙一趟並不是為這事,實不相瞞,隔牆有耳,我在高台之下將諸位的話聽得一清二楚。”
許赤疑惑了:“那……?”
縣令夫人莞爾一笑:“我便長話短說了吧,兩位可是想知道伊斯梅爾在在宴席上用胡語與眾人說了什麽?”
這下,李二郎與許赤對視一眼,都看到了對方眼裏的詫異。
難不成……?
“難不成夫人知道那伊斯梅爾說了什麽?”
當他們看到縣令夫人點頭時,皆是小小地震撼了一下。
他們在席間看到縣令夫人身邊隻跟著一個丫鬟,李二郎清楚第觀察到,在伊斯梅爾當眾宣布什麽的時候,那丫鬟分明也是一臉不解,看來並不知道伊斯梅爾說了什麽。
而夫人點頭,表示她知道……
李二郎立刻點明:“夫人可是知曉胡語?”
縣令夫人又點點頭,踏輕輕指了指李二郎:“我知曉你是紀郎君的好友,且讚你勇氣可嘉,敢於打破胡商的封鎖,便告訴你們那伊斯梅爾說了什麽。”
許赤不知道紀清越是誰,但既然縣令夫人提到,又與李二郎有關係,便悄悄記在心上。
“伊斯梅爾說了個他們那兒流傳甚廣的民間故事,剛巧就叫做‘白登’,便是我們俗稱的‘白疊子’。故事中的一隻麻雀騙了農人、紡紗人、織布人、染匠、裁縫與阿訇,將白登製成的衣裳騙走,結果兜了一圈,又把衣裳弄丟了。”很顯然,縣令夫人知道這個故事。
許赤明白伊斯梅爾要說什麽:“容易得到的東西,也就容易失掉。伊斯梅爾在警告我們:若是想不勞而獲,結果就是一無所獲。”
縣令夫人點了點椅子把手,再次提示道:“你們要小心,他這是要動真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