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開考!收胡蒜啦!
管你是人是仙穿越了都給我種田! 作者:be打咩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天剛蒙蒙亮,貢院外已經集聚了許多人,有來參加考試的學子,有來送考的家人朋友,也有來看熱鬧販賣東西的路人。
此時距離開考還有一個多時辰,差役在貢院前維持秩序,周縣令和各位監考的官員陸續到場,共同等待貢院大門的時刻,到時他們帶著試題先一步進入貢院,隨後差役們開始檢查考生的隨身物品。
李瑜緊緊跟在李三郎身後,一路到達貢院大門,他警惕又好奇地觀察著四周,唯恐李三郎在進貢院之前的這點時間裏出差錯。
與李三郎一同參加這場縣試的同窗們已經聚集在一處,看到晚到一步的李三郎,連連招手:“時澤!這裏!”
杜淵也在其中,幾個學子手中都提著一個籃子或木箱,聚在一起相互照應。
李三郎穿過熙熙攘攘的人群,來到同窗身邊,李瑜緊跟其後,沒有離開,隻要沒有親眼看著李三兄進貢院,他就不能放鬆警惕,畢竟出門前答應過紀清越,要把李三兄安全送進考場。
參加縣試的人多是年輕的學子,多是十幾二十歲的年紀,幾乎不見三四十歲的人。
可若是到了三四十都未過縣試,隻能說明這人實在不是個讀書的料,不僅自己覺得丟人,還會遭到年輕學子的鄙視,夫子與周圍人都會規勸他,趁早放棄科舉這條路,尋找別的出路為好。
相比於年輕人匯聚的縣試,參加州試的幾乎清一色二三十歲或三十以上年紀的人,考場裏出現幾個頭發花白的學子也不稀奇,那是考生年齡段拉得最長的考場。
不一會兒,一聲鑼響將眾人的思緒從各處拉回現實。
眾監考人員已經到場,站在貢院前宣讀考試規矩,凡是作弊者一經發現,不得再參加任何考試!
隨後,在眾人見證下,主考官大人拿出貢院大門的鑰匙,“嗒”地一聲打開門鎖,一旁的差役推開貢院大門,扶刀立在門邊守候。
幾位考官帶著考題進入貢院,門前留下兩位副考官,監督和指揮差役對考生進行入場前的搜身檢查。
鑼聲再響,差役便喊著讓人上前排隊搜身。
眾學子在層層注視下,拿著戶籍紙與作保書,這兩張紙是最重要的入考憑證,待會兒要交於考官登記辨認,他們則在一邊脫下衣帽鞋襪給差役檢查,等確認裏邊完全沒有異常後才能重新穿衣,領了考牌提籃入場。
辰時前一刻,參考的學子都已經搜身檢查完畢,副考官也趕緊進入貢院。
隨後在眾人的圍觀下,貢院大門從外麵鎖上,縣尉大人帶著一眾差役在院前守候,不許任何人進出。
第一天考口試,就是抽背任一教材上的內容,不涉及解釋其中含義,為的是考察學長們的記憶力和反應力。
這場考試最簡單,可也最花費時間。
一千多名考生,考官隻有十幾二十個,抽號排隊一個個口試,排隊的時間遠遠比考試的時間長很多很多。
有些號碼排在後麵的人,就得從早上等到下午。這時心態一定要好,不要等著等著崩潰了,到了背書的時候反而一個字都記不起來。
幸好李三郎抽到的號碼不是排在末尾,隻等到中午,他就聽到差役唱到他的號碼。“李時澤。”
“在!”
輪到他了。
他走上前,將號碼牌遞給考官,考官登記姓名與號碼牌後,便從四書五經一眾必讀書冊中隨機選一本,又隨機點一段,讓他立刻背誦,直至考官喊停。
李時澤聽到考題後,舒了一口氣,默默給自己打氣。
我是最棒的。
聽到題目的那瞬間,他的腦海中立刻浮現出全書內容,背了這麽多年,書上的文字早已爛熟於心。
考官見李時澤出口成章,聲音抑揚頓挫,十分流利,神情非常放鬆與自信,一看就是有實力的人。
這種考試考的就是心態,隻要穩得住,考官喊停就會喊得早。
李時澤順利通過口試,走出考廳時鬆了一口氣,隨後跟著差役的指引去往考完口試的考生聚集等候的地方。
為了不影響到還沒考試的考生,他們被勒令待在另一處偏僻的院子等待考試結束。
等待的人到達一定數量後,差役就會將他們帶到另一處門口,放他們出貢院。
隻有口試會這麽特殊,後麵的貼經、墨義、策論與詩賦都是實打實的筆試,考生們要同進同出,無論發生什麽意外,中途都不會再放任何一人出貢院。
李時澤等了一會兒,就聽到代表前半場考試結束的鑼聲響了,差役們將他們領到貢院的一處側門,開鎖將他們放出去。
李瑜壓根沒回去,跟著其他等候的人在側門外等著,他也是聽其他人說了才知道,第一場考試會中途放出一批人。
也不知李三兄會不會提前出來。
於是李瑜揣著早上帶出來的胡餅,一直等到中午,蹲在路邊一邊啃餅子一邊盯著貢院側門。
午後不久,隻聽貢院內一聲鑼聲,側門終於從裏邊打開了。
前一批考完口試的考生走出來,李瑜不斷張望著,終於在人群末尾瞧見李三兄的身影。
有差役守候,他不敢高聲喊叫,而是像遊魚一樣溜到李三兄跟前,歡喜地觀察著他的神情。
從李三兄的神情來看,第一日的表現似乎不錯,沒有出差錯。
紀清越叮囑過,籃子隻能由李三郎自己提,不能交給任何人,李瑜也就沒有要接過李三郎的提籃,而是問道:“李三兄還需等候其他同窗嗎?”
李三郎搖搖頭,今天這場考試時間拉得很長,很不幸的,同窗們抽到的號碼牌與他都不是同一批,恐怕他們要等到傍晚才能出來,他自然不必等候。
於是兩人不再在外邊逗留,而是相伴回家。
紀清越在畫裏熬了軟糯的米粥,李瑜在回來的路上,按照紀清越在出門前的交代,路過集市時買了一塊豬肉,晚上他們要燉肉吃。
考生回來,紀清越一點都沒有過問今天的考試,而是讓他忘記今天的考試,不管順不順利,過去了就是過去了,專心準備下一場考試才是最重要的。
紀清越在他們心中已經成為一個身經百戰的舉子形象,他說的話不管是李瑜還是李三郎,兩人都是篤信得很。
雖然紀清越對於種田還在探索階段,有時候會給人一種不靠譜的感覺,但那隻是對他不熟悉才會這麽覺得。經過這麽長時間的相處,李三郎可以感受到二兄提到過的紀清越身上那種“反差與矛盾”,天真卻不愚蠢,同情卻不憐憫,執著卻也會時刻準備放棄……
真想知道紀阿兄以前待的是個怎麽樣的地方。
紀清越從小到大經曆過的考試,不說上千,幾百場是有的,他總結出來的經驗也很全麵,給到李三郎的建議當然有用。
明天考“帖經”,用現代的題型表達就是填空題。
紀清越煲了一鍋粥,給自己盛了一碗後,其餘的連鍋帶粥給李瑜抱出去,兩人就配著李阿娘醃的醬菜湊一頓午飯。
縣試開始的這天,山單最大的客棧裏,兩位小姑娘護衛的包圍下,坐上小巧的馬車,由張管事親自帶領,駛出山單。
許丹坐在車廂裏,盯著表妹已經有一會兒了。
隻見表妹手裏拿著一張紙,視線從上了車就一直沒離開過,她不由得感到好奇,往常她這位表妹,不是撿豆子就是挑胡麻,今日怎麽與平時不一樣了?
許丹湊過去:“昨日你便說發現了有趣的事,問你是什麽你也不說,隻說我查了一日賬,不想叫我再頭疼。如今我倆都無所事事,能說與我聽了吧?”
陸綠今天穿的襦裙素淨許多,顏色淡一些,頭上還是與以前一樣,隻戴著那隻金釵,耳垂上的珍珠耳墜隨著馬車行進一搖一擺。她將那張紙遞給表姐,一邊解釋:“昨日有一童稚向客棧與酒樓推銷自家種的蔬菜,給了掌櫃這道題,說要是能解答便將蔬菜供給與掌櫃。”
許丹一聽,心想果然有趣,等看完紙上的題目,就明白表妹的意思。
題目看似簡單,裏麵實則藏著不少關竅,可以說處處是陷阱。
若是按照她作為一個賬房的看法,此人賺了兩文。進項為兩次:賣出的九文與十一文,一共二十文,出項是兩次買雞的八文與十文,共十八文,這麽一相加減,盈餘兩文。
可是這麽算便是大錯特錯。
她作為糧行的掌權者,算下來這場買賣看似盈利一文,可這人終究是虧了。
“傻子。”
陸綠拿回表姐遞過來的紙,笑道:“傻子,盡做多餘的買賣。”
馬車緩緩行駛在泥路上,一直到午後,她們才到達目的地——李二郎的院門前。
張管事騎著馬,村民遠遠就聽到動靜,一直注視著馬車的動向。
留在家裏的夥計聽到動靜趕緊出門查看,看到管事的身影後就立刻跑去田裏找李二郎,過了好一會兒,李二郎渾身是汗地從田地趕回來。
秋收已經開始了。
打頭騎馬的是張管事,後邊是一輛精致小巧的馬車。
本就是幾個人拍板的買賣,來的人卻有一大群。
馬車後浩浩蕩蕩地跟著幾十個人,也都騎著馬,一看便是在守衛那輛小巧的馬車。
看來馬車裏的東家小姐處境有些岌岌可危,要用到這麽多護衛,這又與她作為糧行小姐的身份有些不符……
李二郎心裏存疑,不言不語地等候在院門前,直至馬車的車門從裏打開。
從馬車裏出來一個年輕的女子,長相秀麗,頭上的發髻已做簡便處理,隻戴著兩隻素淨的銀釵,穿著窄袖的改良襦裙,無需下人攙扶便輕巧地走下馬車。
李二郎一看便知道這位女子不是這些護衛的真正主人,小姐出來一個攙扶的動作都無,貼身守衛的女衛更是繼續盯著車廂內,這就說明下車的這位女子是東家小姐而不是護衛們要守護的人。
張管事介紹道:“小姐,這位便是李長祥。祥郎,這是我們豐足糧行 東家小姐,旁人稱作丹姑娘即可。”
李二郎恭敬地行禮,直入主題:“丹姑娘若是準備妥當,便與我一同去地裏拔蒜吧。”
兩個做事不拖拉的人一相遇,行動就極其簡單迅速。
許丹帶來兩個夥計,與張管事安排留在李二郎家裏的那個夥計,一共三個夥計,一起去地裏與李二郎拔蒜。
走之前,許丹對著馬車輕聲說:“我走了,你當真不同我一起去?”
馬車裏的人輕聲拒絕,讓許丹趕緊走。
許丹跟著張管事走了,那些護衛依舊圍坐在馬車邊,他們要守候的果然不是那位丹姑娘,而是馬車裏的另一位姑娘。
李二郎確定後也沒有在意,現在首要的事是拔蒜,這麽多人,不出半個時辰,就能把半畝蒜苗整理妥當。
他在前方領路,把幾人帶到胡蒜地裏。
經過幾個月的生長,期間還拔過一次蒜苔,此時的蒜葉已經枯黃,預示著地下的“果實”已經成熟,可以收獲了。
拔出胡蒜後要適當裁掉一些枯葉與根須,剝掉一點點胡蒜外衣來除去黏在表層的泥土。
李阿娘他們在地裏忙著收割粟米,隻留下李二郎招呼東家小姐。
有了夥計們的幫忙,與李二郎分工合作,兩人拔蒜兩人處理,很快就把地裏的胡蒜都整理妥當。
許丹過去查看果實,果然與張管事說的不差,李長祥種出來的胡蒜品相極好,她在長安見到的胡蒜並沒有這麽好,想來胡商手裏都未必能種出這麽好的胡蒜。
她在心裏算了算,等胡蒜表皮稍稍晾幹一些後,也能收獲個一千八百斤。其中的一千斤他們要帶走,三百斤留給李長祥繼續種,剩下的五百斤賣給附近也想要種胡蒜的農人,到時給予優惠價,代價是種出的果實隻能賣給他們豐足糧行。
豐收果然能使人心情愉悅,許丹看著李長祥忙碌的身影都感到順眼不少,心裏感歎原來他還是個能人。
此時距離開考還有一個多時辰,差役在貢院前維持秩序,周縣令和各位監考的官員陸續到場,共同等待貢院大門的時刻,到時他們帶著試題先一步進入貢院,隨後差役們開始檢查考生的隨身物品。
李瑜緊緊跟在李三郎身後,一路到達貢院大門,他警惕又好奇地觀察著四周,唯恐李三郎在進貢院之前的這點時間裏出差錯。
與李三郎一同參加這場縣試的同窗們已經聚集在一處,看到晚到一步的李三郎,連連招手:“時澤!這裏!”
杜淵也在其中,幾個學子手中都提著一個籃子或木箱,聚在一起相互照應。
李三郎穿過熙熙攘攘的人群,來到同窗身邊,李瑜緊跟其後,沒有離開,隻要沒有親眼看著李三兄進貢院,他就不能放鬆警惕,畢竟出門前答應過紀清越,要把李三兄安全送進考場。
參加縣試的人多是年輕的學子,多是十幾二十歲的年紀,幾乎不見三四十歲的人。
可若是到了三四十都未過縣試,隻能說明這人實在不是個讀書的料,不僅自己覺得丟人,還會遭到年輕學子的鄙視,夫子與周圍人都會規勸他,趁早放棄科舉這條路,尋找別的出路為好。
相比於年輕人匯聚的縣試,參加州試的幾乎清一色二三十歲或三十以上年紀的人,考場裏出現幾個頭發花白的學子也不稀奇,那是考生年齡段拉得最長的考場。
不一會兒,一聲鑼響將眾人的思緒從各處拉回現實。
眾監考人員已經到場,站在貢院前宣讀考試規矩,凡是作弊者一經發現,不得再參加任何考試!
隨後,在眾人見證下,主考官大人拿出貢院大門的鑰匙,“嗒”地一聲打開門鎖,一旁的差役推開貢院大門,扶刀立在門邊守候。
幾位考官帶著考題進入貢院,門前留下兩位副考官,監督和指揮差役對考生進行入場前的搜身檢查。
鑼聲再響,差役便喊著讓人上前排隊搜身。
眾學子在層層注視下,拿著戶籍紙與作保書,這兩張紙是最重要的入考憑證,待會兒要交於考官登記辨認,他們則在一邊脫下衣帽鞋襪給差役檢查,等確認裏邊完全沒有異常後才能重新穿衣,領了考牌提籃入場。
辰時前一刻,參考的學子都已經搜身檢查完畢,副考官也趕緊進入貢院。
隨後在眾人的圍觀下,貢院大門從外麵鎖上,縣尉大人帶著一眾差役在院前守候,不許任何人進出。
第一天考口試,就是抽背任一教材上的內容,不涉及解釋其中含義,為的是考察學長們的記憶力和反應力。
這場考試最簡單,可也最花費時間。
一千多名考生,考官隻有十幾二十個,抽號排隊一個個口試,排隊的時間遠遠比考試的時間長很多很多。
有些號碼排在後麵的人,就得從早上等到下午。這時心態一定要好,不要等著等著崩潰了,到了背書的時候反而一個字都記不起來。
幸好李三郎抽到的號碼不是排在末尾,隻等到中午,他就聽到差役唱到他的號碼。“李時澤。”
“在!”
輪到他了。
他走上前,將號碼牌遞給考官,考官登記姓名與號碼牌後,便從四書五經一眾必讀書冊中隨機選一本,又隨機點一段,讓他立刻背誦,直至考官喊停。
李時澤聽到考題後,舒了一口氣,默默給自己打氣。
我是最棒的。
聽到題目的那瞬間,他的腦海中立刻浮現出全書內容,背了這麽多年,書上的文字早已爛熟於心。
考官見李時澤出口成章,聲音抑揚頓挫,十分流利,神情非常放鬆與自信,一看就是有實力的人。
這種考試考的就是心態,隻要穩得住,考官喊停就會喊得早。
李時澤順利通過口試,走出考廳時鬆了一口氣,隨後跟著差役的指引去往考完口試的考生聚集等候的地方。
為了不影響到還沒考試的考生,他們被勒令待在另一處偏僻的院子等待考試結束。
等待的人到達一定數量後,差役就會將他們帶到另一處門口,放他們出貢院。
隻有口試會這麽特殊,後麵的貼經、墨義、策論與詩賦都是實打實的筆試,考生們要同進同出,無論發生什麽意外,中途都不會再放任何一人出貢院。
李時澤等了一會兒,就聽到代表前半場考試結束的鑼聲響了,差役們將他們領到貢院的一處側門,開鎖將他們放出去。
李瑜壓根沒回去,跟著其他等候的人在側門外等著,他也是聽其他人說了才知道,第一場考試會中途放出一批人。
也不知李三兄會不會提前出來。
於是李瑜揣著早上帶出來的胡餅,一直等到中午,蹲在路邊一邊啃餅子一邊盯著貢院側門。
午後不久,隻聽貢院內一聲鑼聲,側門終於從裏邊打開了。
前一批考完口試的考生走出來,李瑜不斷張望著,終於在人群末尾瞧見李三兄的身影。
有差役守候,他不敢高聲喊叫,而是像遊魚一樣溜到李三兄跟前,歡喜地觀察著他的神情。
從李三兄的神情來看,第一日的表現似乎不錯,沒有出差錯。
紀清越叮囑過,籃子隻能由李三郎自己提,不能交給任何人,李瑜也就沒有要接過李三郎的提籃,而是問道:“李三兄還需等候其他同窗嗎?”
李三郎搖搖頭,今天這場考試時間拉得很長,很不幸的,同窗們抽到的號碼牌與他都不是同一批,恐怕他們要等到傍晚才能出來,他自然不必等候。
於是兩人不再在外邊逗留,而是相伴回家。
紀清越在畫裏熬了軟糯的米粥,李瑜在回來的路上,按照紀清越在出門前的交代,路過集市時買了一塊豬肉,晚上他們要燉肉吃。
考生回來,紀清越一點都沒有過問今天的考試,而是讓他忘記今天的考試,不管順不順利,過去了就是過去了,專心準備下一場考試才是最重要的。
紀清越在他們心中已經成為一個身經百戰的舉子形象,他說的話不管是李瑜還是李三郎,兩人都是篤信得很。
雖然紀清越對於種田還在探索階段,有時候會給人一種不靠譜的感覺,但那隻是對他不熟悉才會這麽覺得。經過這麽長時間的相處,李三郎可以感受到二兄提到過的紀清越身上那種“反差與矛盾”,天真卻不愚蠢,同情卻不憐憫,執著卻也會時刻準備放棄……
真想知道紀阿兄以前待的是個怎麽樣的地方。
紀清越從小到大經曆過的考試,不說上千,幾百場是有的,他總結出來的經驗也很全麵,給到李三郎的建議當然有用。
明天考“帖經”,用現代的題型表達就是填空題。
紀清越煲了一鍋粥,給自己盛了一碗後,其餘的連鍋帶粥給李瑜抱出去,兩人就配著李阿娘醃的醬菜湊一頓午飯。
縣試開始的這天,山單最大的客棧裏,兩位小姑娘護衛的包圍下,坐上小巧的馬車,由張管事親自帶領,駛出山單。
許丹坐在車廂裏,盯著表妹已經有一會兒了。
隻見表妹手裏拿著一張紙,視線從上了車就一直沒離開過,她不由得感到好奇,往常她這位表妹,不是撿豆子就是挑胡麻,今日怎麽與平時不一樣了?
許丹湊過去:“昨日你便說發現了有趣的事,問你是什麽你也不說,隻說我查了一日賬,不想叫我再頭疼。如今我倆都無所事事,能說與我聽了吧?”
陸綠今天穿的襦裙素淨許多,顏色淡一些,頭上還是與以前一樣,隻戴著那隻金釵,耳垂上的珍珠耳墜隨著馬車行進一搖一擺。她將那張紙遞給表姐,一邊解釋:“昨日有一童稚向客棧與酒樓推銷自家種的蔬菜,給了掌櫃這道題,說要是能解答便將蔬菜供給與掌櫃。”
許丹一聽,心想果然有趣,等看完紙上的題目,就明白表妹的意思。
題目看似簡單,裏麵實則藏著不少關竅,可以說處處是陷阱。
若是按照她作為一個賬房的看法,此人賺了兩文。進項為兩次:賣出的九文與十一文,一共二十文,出項是兩次買雞的八文與十文,共十八文,這麽一相加減,盈餘兩文。
可是這麽算便是大錯特錯。
她作為糧行的掌權者,算下來這場買賣看似盈利一文,可這人終究是虧了。
“傻子。”
陸綠拿回表姐遞過來的紙,笑道:“傻子,盡做多餘的買賣。”
馬車緩緩行駛在泥路上,一直到午後,她們才到達目的地——李二郎的院門前。
張管事騎著馬,村民遠遠就聽到動靜,一直注視著馬車的動向。
留在家裏的夥計聽到動靜趕緊出門查看,看到管事的身影後就立刻跑去田裏找李二郎,過了好一會兒,李二郎渾身是汗地從田地趕回來。
秋收已經開始了。
打頭騎馬的是張管事,後邊是一輛精致小巧的馬車。
本就是幾個人拍板的買賣,來的人卻有一大群。
馬車後浩浩蕩蕩地跟著幾十個人,也都騎著馬,一看便是在守衛那輛小巧的馬車。
看來馬車裏的東家小姐處境有些岌岌可危,要用到這麽多護衛,這又與她作為糧行小姐的身份有些不符……
李二郎心裏存疑,不言不語地等候在院門前,直至馬車的車門從裏打開。
從馬車裏出來一個年輕的女子,長相秀麗,頭上的發髻已做簡便處理,隻戴著兩隻素淨的銀釵,穿著窄袖的改良襦裙,無需下人攙扶便輕巧地走下馬車。
李二郎一看便知道這位女子不是這些護衛的真正主人,小姐出來一個攙扶的動作都無,貼身守衛的女衛更是繼續盯著車廂內,這就說明下車的這位女子是東家小姐而不是護衛們要守護的人。
張管事介紹道:“小姐,這位便是李長祥。祥郎,這是我們豐足糧行 東家小姐,旁人稱作丹姑娘即可。”
李二郎恭敬地行禮,直入主題:“丹姑娘若是準備妥當,便與我一同去地裏拔蒜吧。”
兩個做事不拖拉的人一相遇,行動就極其簡單迅速。
許丹帶來兩個夥計,與張管事安排留在李二郎家裏的那個夥計,一共三個夥計,一起去地裏與李二郎拔蒜。
走之前,許丹對著馬車輕聲說:“我走了,你當真不同我一起去?”
馬車裏的人輕聲拒絕,讓許丹趕緊走。
許丹跟著張管事走了,那些護衛依舊圍坐在馬車邊,他們要守候的果然不是那位丹姑娘,而是馬車裏的另一位姑娘。
李二郎確定後也沒有在意,現在首要的事是拔蒜,這麽多人,不出半個時辰,就能把半畝蒜苗整理妥當。
他在前方領路,把幾人帶到胡蒜地裏。
經過幾個月的生長,期間還拔過一次蒜苔,此時的蒜葉已經枯黃,預示著地下的“果實”已經成熟,可以收獲了。
拔出胡蒜後要適當裁掉一些枯葉與根須,剝掉一點點胡蒜外衣來除去黏在表層的泥土。
李阿娘他們在地裏忙著收割粟米,隻留下李二郎招呼東家小姐。
有了夥計們的幫忙,與李二郎分工合作,兩人拔蒜兩人處理,很快就把地裏的胡蒜都整理妥當。
許丹過去查看果實,果然與張管事說的不差,李長祥種出來的胡蒜品相極好,她在長安見到的胡蒜並沒有這麽好,想來胡商手裏都未必能種出這麽好的胡蒜。
她在心裏算了算,等胡蒜表皮稍稍晾幹一些後,也能收獲個一千八百斤。其中的一千斤他們要帶走,三百斤留給李長祥繼續種,剩下的五百斤賣給附近也想要種胡蒜的農人,到時給予優惠價,代價是種出的果實隻能賣給他們豐足糧行。
豐收果然能使人心情愉悅,許丹看著李長祥忙碌的身影都感到順眼不少,心裏感歎原來他還是個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