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辦席!雞鴨鵝來了!
管你是人是仙穿越了都給我種田! 作者:be打咩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剿匪風波過後,日子逐漸趨於平靜,李阿娘聽紀清越說想養些雞鴨鵝子,便風急火燎地去村子裏的人家尋種蛋。
雞蛋好找,鴨蛋與鵝蛋就有些難尋,他們這隻有一條大河,養這兩種家禽需要定時放進河流遛一遛,所以這裏的人都不大愛養鴨養鵝,李阿娘也是跑了好幾個地方才找到幾隻鴨蛋與兩隻鵝蛋。
考慮到紀清越不會孵蛋,李阿娘讓家裏的老母雞幫忙,等順利孵化出雛雞雛鴨,小心地養了幾天後才拿給他的。
養大一點,小雞小鴨不至於太過脆弱而夭折。
羊的話,好找得很,到村裏專門養羊的人家裏就能買到小羊羔。
李二郎出去一趟便拎回四隻羊羔,其中一隻是小公羊。四隻小羊羔毛茸茸的,稚嫩的叫聲,咩咩叫個不停,跑起來是跳著的,紀清越一看心都化了。
如今畫裏已經大變樣,從外麵看差別不大,也就是空地慢慢被開墾出來做田地,種著小麥水稻和粟米,可草廬後、山坡後、樹林中各有乾坤。
草廬後是紀清越的第一塊菜地,從當初的小小一塊菜地到現在的大菜園,已經擴大到鬆林邊緣無法再外拓了,菜園邊圍著一圈木籬笆,裏邊的菜畦方方塊塊,種著不同的蔬菜。
山坡後是果園與棉花地,果藤與果樹已經栽進地裏大半年,無論是攀爬的藤條還是開枝散葉的樹枝,都與幾個月前截然不同,長勢十分不錯,綠意盎然,不知道還要多久才能吃到自己種的果子。
果園旁邊是他的棉花地,上一次收獲的近百粒棉花種子,隻留下一小部分以備萬一,其它要用來播種的棉籽在晾曬後,就一粒一粒埋進山坡上的地裏。
棉花枝條開始長高時,紀清越小心翼翼地剪去一些生長過分向上的枝條,免得在棉花要開花育種時得不到需要的養分。
另外,他得格外注意這些作物的收獲時間,如今天氣熱,生長周期太短,小麥和粟米大約要一個半月,水稻要兩個月,棉花似乎要更快一點,一個月多幾天就能采摘了。
為了避免收獲期撞在一起,造成一個人來不及采收的局麵,紀清越特地列了一張時間表,提醒自己收割與播種的時間。
溪水裏,春季投下的魚產了許多卵,這些卵都孵化出無數小魚苗,四個月過去,魚苗慢慢長大。
有屏障相隔,加上水域本就狹小,小魚長大後占據許多空間,紀清越沒想到當初看起來不怎麽顯眼的小魚,現在竟然擠滿了小溪。
於是紀清越不得不擴大養魚的水域,把攔截的石頭往更下遊的地方移動。
對於新來的小雞小鴨小鵝,紀清越明目張膽地在草廬旁邊的鬆樹下紮了一圈半人高的籬笆,又將籬笆隔開分成兩半,一邊養雞,一邊養鴨和鵝,小雞數量龐大,鴨和鵝聯合起來也不是對手。
小羊的羊圈設在溪水上遊的鬆林裏,為了防止小羊活潑好動撞破籬笆,紀清越很用心,劃了一塊很大的地方,把木條深深插進地裏圍成一圈,然後用藤條一圈圈地將木條纏起來做加固。
羊圈裏鋪著一層幹鬆針,找來一小塊石板放進羊圈裏,把溪邊的新鮮茅草割下來扔在石板上,就是小羊們的飯桌,李二郎給他拿了一個舊水盆當做小羊的水槽。
最後他用茅草編了好幾張草簾,先用細木條橫放在羊圈上木條,再往木條上鋪草簾,固定妥當後羊圈的屋頂就完成了。
紀清越布置得井井有條,一切都在慢慢往好的方向發展。
今天李家老宅大擺宴席的日子,慶祝家裏兩個新生兒的百日和滿月,院子裏擺不下的桌子,隻能擺到院外的路上。
李阿娘一家天沒亮就到老宅幫忙,村子裏相熟的嬸子也都早早過來一起操辦席麵。
水盆裏一捆一捆新鮮的蔬菜最是顯眼,種類如此多,比一碗碗摞起來的肉都要引人注目。
這些新鮮蔬菜是紀清越一大早搬出來的,他難得起了一個大早摸黑摘菜。天熱了,有的蔬菜能一個月一茬,一個人根本吃不完,隻能勤快地往外麵送。
一群嬸子圍著木盆擇菜,看著綠油油的蔬菜,個個吃驚不已。雖然她們自家菜地也種有蔬菜,但都沒有李阿娘拿來的種類多和數量大。
李阿娘不僅在院子裏有菜地,院外的農田裏也開墾了菜地,種了不少蔬菜。“這些鮮菜是早早在院子裏種下的,靜心伺候著才長得這般好,本就是為了兩個孩子的宴席,每桌擺上一疊菜葉子既好看有麵子,又能少一些開支不是。”
確實是這個理,城裏的菜葉子可貴了,種類也不是很多,有些菜她們還是第一次見。
為了防止大家起疑,李阿娘向紀清越拿了些菜種,帶著李阿奶在院子裏也種了很多菜,紀清越種什麽她們也跟著什麽,可西北土地瘦薄,比不得畫裏,有些菜長的還是不如紀清越種的,但也比半死不活營養不良強多了。
“這些菜種在哪家商隊買的,下次去縣裏我也好去買一些回來種上。”
李阿娘早就和紀清越對好借口:“這些都是紀郎君送的,我家二郎幫了他一些小忙,他隨手贈的。”
“這紀郎君先是叫祥郎帶回釤刀,又贈送菜種,他究竟是做什麽的?”
李阿娘:“他呀,他是嶺南過來的,如今落戶在縣裏,許是做鮮菜買賣。”
“喲,這得是位富貴公子呀!紀郎君可娶親了?”
“呃……還未娶親。”
女人們一邊幹活一邊聊天,聊著聊著自然而然就拐到李二郎身上,三次剿匪讓他名聲大噪,聽說不僅是山單縣,就連州府也聽說了。
不少媒人紛紛來打聽,知道李二郎沒有成婚身上也沒有婚事後,都笑得合不攏嘴,回去沒幾天就帶著東西上門,這些天李家的門檻幾乎要被問親事的人踏破了。
李阿娘神情一梗,回想李二郎說什麽也不同意說親,差點把媒人惹急要開口罵人了,不同意婚事理由也沒有,誰吃飽了趕趟著上門求嫁!
不僅李阿娘說不清,李二郎自己也有口難言,被媒人追著幾次都沒有下文後,大家也就知道李二郎不想成親的態度。
“難道二郎已心有所屬,這才不理會媒人介紹的姑娘?”
李阿娘心想不太可能:“二郎的性子就是如此,說幹就幹,說不做就不做,打小倔得很,他說要忙著種蒜的事,等家裏穩定了再考慮親事。”
眾人這才想起李家看著殷實,實則不然。家裏有李三郎這個讀書人,也就是看著殷實而已,先前還遇上山匪騙糧,也不知給沒給李二郎攢下聘禮錢。
讀書貴,娶親也不便宜。
家家都有難念的經啊……
八卦中心的李二郎對這場討論一無所知,他正與大兄和堂兄們忙活,幾個男人從地窖裏將酒壇子搬出來,準備在宴席上一醉方休。
平娘與月娘的娘家人陸續到來,他們看到李家擺出的宴席,無論是桌數還是菜式,都十分用心,突顯自家女兒在夫家受到重視,看到女兒過得不錯,大家自然就放心和高興,宴席氛圍自然酣暢。
李二郎心裏高興,加上剿匪的熱度未減,他被灌了不少酒,搬出來的幾大壇子酒,有一半都到他肚子裏,任是從小就沾酒、酒量過人,一直喝到宴席結束,他也頂不住還是睡了過去。
最後還是李長吉背著他回的家。
酒鬼喝醉了倒是不吵不鬧,乖乖地待在兄長背上。
李長吉也沒想到,本來已經屬於團郎的後背,還能再背一次這個年紀的弟弟。
有點重。
“二郎這是太高興了,他這般喜歡孩子,怎就不想早些成婚呢?”李阿娘走在兩個兒子的身側,看著熟睡著的二兒子,心裏都是不解。
團郎由李阿爹抱著,不吵也不鬧,玩了一天甚至有點困,半眯著眼睛不說話。
李阿爹難得露出憂愁,話裏有些心疼:“雖說二郎心思細,但也不償不是心思重,說了不必擔心三郎與四郎,可他還是將自己的存銀偷偷交於我。”
“阿爹阿娘決定讓四郎去縣裏念蒙學了?”李長吉看一眼最小的弟弟,依舊傻乎乎的模樣,一臉天真,“聽說縣裏的蒙學校舍少,萬一四郎分不到寢間,到時如何是好,還是回村裏念學?”
李阿娘左看看右看看,小心地打量四周,確定沒有人,然後悄悄地說:“聽二郎的意思,是想讓四郎借住在越郎家裏,他猜越郎打算供瑜郎念學,便也讓四郎一同去。”
李四郎聽到了,心裏頓時開心:“當真!紀阿兄要帶瑜郎去縣裏?!”
“噓!你可小聲些!!這事越郎還未說,那便是還未定下,你可別同瑜郎說漏了嘴!!”李阿娘一著急,說話就像機關槍一樣不斷輸出。
“噢,我知道!若我告訴瑜郎,萬一他將紀阿兄的事說出去就糟了。”這個道理他還是懂的。
忽然。李長吉背上的李二郎聽到關鍵詞語,大聲地嘟噥了一句:“越郎,不要走……!”
這下把小心說話的李阿娘和李長吉都嚇了一跳。
李阿娘嗔道:“這孩子,與越郎吵了一架,還是舍不得他走。”
李長吉點點頭,往上顛了顛滑下來的弟弟:“山匪的秘密是越郎破解的,他待二郎與我們都極好,難怪二郎一直不舍。”
遇到紀清越,是他們一家的好運,也是紀清越的好運。
李家人去村子準備席麵的這天,大家都出門了,紀清越才醒過來,自從家禽和牲畜被拎進畫裏後,每天要做的活又多了,除了澆菜喂魚之外,還有投喂雞鴨鵝的工作。
才收割了成熟的水稻,過程中不免有稻粒掉落,於是這些小雞就可以上工幹活了。
對於雇傭童工,紀清越一點兒負罪感都沒有,起床後就把小雞趕到收割後的地裏,讓它們啄食地裏的稻粒。小鴨和小鵝就趕到溪裏,它們玩夠了會自己上岸曬毛。
晾曬稻粒的時候,新糧房終於大功告成。
他向李阿翁請教了許多關於糧食存放的問題,還得到很多搭建糧房的意見,耗費了許多功夫才將糧房建出來。
糧房建得比他現在住的房子高,麵積也更大,呈圓柱狀。穀物晾幹裝袋後,不能直接擺在地上,而是要架高存放,避免被地麵透上來的水汽沾濕。
如今一塊麥子地大概有兩百多平,收獲一次大概能得百來斤麥子,而水稻就要少一點,同樣大的水田,收獲不到百斤。現代社會的雜交水稻和超級雜交水稻畝產可以達到驚人八百一千斤,換算一下,他種出來的水稻畝產不到三百斤。
紀清越不是很滿意,可李二郎卻在得知這個產量後,嚇了一大跳,這可比他們一年一種,畝產才兩石要高了不知道多少,而且紀清越一年之內可以種四五次,一年的總產量就能達到上千斤。
確實如此,紀清越想明白這點後,就不再糾結一定要達到驚人的八百一千畝產,但要是可以,還是盡量再提升一點,能多一點就多一點。
隨後他篩選出結穗飽滿的稻種,另外再開辟一塊水田做試驗,打算層層篩選,盡力種出質量更好的水稻。
傍晚時分,紀清越將晾曬了一天的稻穀收起來,經過琢磨,他大致可以判斷稻穀是否晾曬妥當。這裏的太陽十分給力,隻要暴曬五六天,就能將稻穀曬幹。
知道紀清越要經常曬東西,李二郎時時刻刻都在注意天上的狀況,若是發現雨雲飄到他們家,就會及時告訴紀清越,不至於讓他手忙腳亂。
西北這天氣,一個月裏沒下幾場像樣的雨,都是來去匆匆的急雨,地麵都沒怎麽打濕。
紀清越收完稻穀後正坐在草廬裏想一些事,就聽到院門打開的聲音,李家人一個個都回來了。
“快快快,把二郎背回房間放在床上,吉郎背了一路,要重死了!”
他一聽,還以為李二郎怎麽了,趕緊跑出來站在書房門口探望。“嬸娘,二郎怎麽了?”
李阿娘擺擺手:“無事,他就是喝醉了!你吃過晚食了嗎?”她從弟媳家帶回一些肉菜。
紀清越已經在畫裏吃過了,他謝過李阿娘,等李長吉把李二郎放到炕上後,才向眾人提出月底搬去縣裏的計劃。
李阿爹將紀清越請到正屋,“你的決定我們不便過多幹涉,隻有一事,我與你嬸娘能否請求你幫忙。”
“李叔直說便是。”
李阿爹看了看身邊的小兒子:“二郎先前猜測你要帶走李瑜,想來越郎也不是想讓他做奴仆,不知越郎可會送他去念蒙學?”否則就不會叫瑜郎跟著去書房練字了。
李二郎倒是把他想的事猜得清清楚楚。
紀清越點點頭:“嗯,我是打算送他去念蒙學,不為別的什麽原因,隻想讓他為我隱藏身份。”
“若是這般,能否讓四郎也跟去縣裏念蒙學?我與你嬸娘隻想讓他在散學時有個歸處。當然,四郎的束修與平時吃的米麵皆由我帶去,他可自己生火做飯,無需越郎操累。你與兩個孩子住在巷子裏,雖說四周都是街坊鄰居,可事無絕對,有孩子作為借口,我們可多走動,讓外人知曉越郎並非一人。”
紀清越一聽是這個事,當下就同意了。既然李阿爹擔心平時家裏隻有兩個小孩,除了多走動,還可以養一隻狗,看家護院的狗。
李阿翁聽要養狗,連忙拍板說道:“我知哪有好狗!!”
第二天李二郎酒醒,發現紀清越已經定好去縣裏的時間,家裏人不僅幫著出謀劃策,還補充該添置的東西。
紀清越已經盯上了李瑜,李瑜還渾然不知,一有空就去四郎家裏打卡上工,跟著他們去地裏除草澆水,換一頓晚食。
四郎最近看起來總是興高采烈的,幹活的時候有使不完的勁,最讓李瑜覺得奇怪的是好友總是意味不明地盯著他,每當問起原因,好友都是神秘兮兮地搖頭,然後故作深沉地說:“天機不可泄露。”
李瑜:“你是不是腦袋不舒服?”
(ー_ー)!!
雞蛋好找,鴨蛋與鵝蛋就有些難尋,他們這隻有一條大河,養這兩種家禽需要定時放進河流遛一遛,所以這裏的人都不大愛養鴨養鵝,李阿娘也是跑了好幾個地方才找到幾隻鴨蛋與兩隻鵝蛋。
考慮到紀清越不會孵蛋,李阿娘讓家裏的老母雞幫忙,等順利孵化出雛雞雛鴨,小心地養了幾天後才拿給他的。
養大一點,小雞小鴨不至於太過脆弱而夭折。
羊的話,好找得很,到村裏專門養羊的人家裏就能買到小羊羔。
李二郎出去一趟便拎回四隻羊羔,其中一隻是小公羊。四隻小羊羔毛茸茸的,稚嫩的叫聲,咩咩叫個不停,跑起來是跳著的,紀清越一看心都化了。
如今畫裏已經大變樣,從外麵看差別不大,也就是空地慢慢被開墾出來做田地,種著小麥水稻和粟米,可草廬後、山坡後、樹林中各有乾坤。
草廬後是紀清越的第一塊菜地,從當初的小小一塊菜地到現在的大菜園,已經擴大到鬆林邊緣無法再外拓了,菜園邊圍著一圈木籬笆,裏邊的菜畦方方塊塊,種著不同的蔬菜。
山坡後是果園與棉花地,果藤與果樹已經栽進地裏大半年,無論是攀爬的藤條還是開枝散葉的樹枝,都與幾個月前截然不同,長勢十分不錯,綠意盎然,不知道還要多久才能吃到自己種的果子。
果園旁邊是他的棉花地,上一次收獲的近百粒棉花種子,隻留下一小部分以備萬一,其它要用來播種的棉籽在晾曬後,就一粒一粒埋進山坡上的地裏。
棉花枝條開始長高時,紀清越小心翼翼地剪去一些生長過分向上的枝條,免得在棉花要開花育種時得不到需要的養分。
另外,他得格外注意這些作物的收獲時間,如今天氣熱,生長周期太短,小麥和粟米大約要一個半月,水稻要兩個月,棉花似乎要更快一點,一個月多幾天就能采摘了。
為了避免收獲期撞在一起,造成一個人來不及采收的局麵,紀清越特地列了一張時間表,提醒自己收割與播種的時間。
溪水裏,春季投下的魚產了許多卵,這些卵都孵化出無數小魚苗,四個月過去,魚苗慢慢長大。
有屏障相隔,加上水域本就狹小,小魚長大後占據許多空間,紀清越沒想到當初看起來不怎麽顯眼的小魚,現在竟然擠滿了小溪。
於是紀清越不得不擴大養魚的水域,把攔截的石頭往更下遊的地方移動。
對於新來的小雞小鴨小鵝,紀清越明目張膽地在草廬旁邊的鬆樹下紮了一圈半人高的籬笆,又將籬笆隔開分成兩半,一邊養雞,一邊養鴨和鵝,小雞數量龐大,鴨和鵝聯合起來也不是對手。
小羊的羊圈設在溪水上遊的鬆林裏,為了防止小羊活潑好動撞破籬笆,紀清越很用心,劃了一塊很大的地方,把木條深深插進地裏圍成一圈,然後用藤條一圈圈地將木條纏起來做加固。
羊圈裏鋪著一層幹鬆針,找來一小塊石板放進羊圈裏,把溪邊的新鮮茅草割下來扔在石板上,就是小羊們的飯桌,李二郎給他拿了一個舊水盆當做小羊的水槽。
最後他用茅草編了好幾張草簾,先用細木條橫放在羊圈上木條,再往木條上鋪草簾,固定妥當後羊圈的屋頂就完成了。
紀清越布置得井井有條,一切都在慢慢往好的方向發展。
今天李家老宅大擺宴席的日子,慶祝家裏兩個新生兒的百日和滿月,院子裏擺不下的桌子,隻能擺到院外的路上。
李阿娘一家天沒亮就到老宅幫忙,村子裏相熟的嬸子也都早早過來一起操辦席麵。
水盆裏一捆一捆新鮮的蔬菜最是顯眼,種類如此多,比一碗碗摞起來的肉都要引人注目。
這些新鮮蔬菜是紀清越一大早搬出來的,他難得起了一個大早摸黑摘菜。天熱了,有的蔬菜能一個月一茬,一個人根本吃不完,隻能勤快地往外麵送。
一群嬸子圍著木盆擇菜,看著綠油油的蔬菜,個個吃驚不已。雖然她們自家菜地也種有蔬菜,但都沒有李阿娘拿來的種類多和數量大。
李阿娘不僅在院子裏有菜地,院外的農田裏也開墾了菜地,種了不少蔬菜。“這些鮮菜是早早在院子裏種下的,靜心伺候著才長得這般好,本就是為了兩個孩子的宴席,每桌擺上一疊菜葉子既好看有麵子,又能少一些開支不是。”
確實是這個理,城裏的菜葉子可貴了,種類也不是很多,有些菜她們還是第一次見。
為了防止大家起疑,李阿娘向紀清越拿了些菜種,帶著李阿奶在院子裏也種了很多菜,紀清越種什麽她們也跟著什麽,可西北土地瘦薄,比不得畫裏,有些菜長的還是不如紀清越種的,但也比半死不活營養不良強多了。
“這些菜種在哪家商隊買的,下次去縣裏我也好去買一些回來種上。”
李阿娘早就和紀清越對好借口:“這些都是紀郎君送的,我家二郎幫了他一些小忙,他隨手贈的。”
“這紀郎君先是叫祥郎帶回釤刀,又贈送菜種,他究竟是做什麽的?”
李阿娘:“他呀,他是嶺南過來的,如今落戶在縣裏,許是做鮮菜買賣。”
“喲,這得是位富貴公子呀!紀郎君可娶親了?”
“呃……還未娶親。”
女人們一邊幹活一邊聊天,聊著聊著自然而然就拐到李二郎身上,三次剿匪讓他名聲大噪,聽說不僅是山單縣,就連州府也聽說了。
不少媒人紛紛來打聽,知道李二郎沒有成婚身上也沒有婚事後,都笑得合不攏嘴,回去沒幾天就帶著東西上門,這些天李家的門檻幾乎要被問親事的人踏破了。
李阿娘神情一梗,回想李二郎說什麽也不同意說親,差點把媒人惹急要開口罵人了,不同意婚事理由也沒有,誰吃飽了趕趟著上門求嫁!
不僅李阿娘說不清,李二郎自己也有口難言,被媒人追著幾次都沒有下文後,大家也就知道李二郎不想成親的態度。
“難道二郎已心有所屬,這才不理會媒人介紹的姑娘?”
李阿娘心想不太可能:“二郎的性子就是如此,說幹就幹,說不做就不做,打小倔得很,他說要忙著種蒜的事,等家裏穩定了再考慮親事。”
眾人這才想起李家看著殷實,實則不然。家裏有李三郎這個讀書人,也就是看著殷實而已,先前還遇上山匪騙糧,也不知給沒給李二郎攢下聘禮錢。
讀書貴,娶親也不便宜。
家家都有難念的經啊……
八卦中心的李二郎對這場討論一無所知,他正與大兄和堂兄們忙活,幾個男人從地窖裏將酒壇子搬出來,準備在宴席上一醉方休。
平娘與月娘的娘家人陸續到來,他們看到李家擺出的宴席,無論是桌數還是菜式,都十分用心,突顯自家女兒在夫家受到重視,看到女兒過得不錯,大家自然就放心和高興,宴席氛圍自然酣暢。
李二郎心裏高興,加上剿匪的熱度未減,他被灌了不少酒,搬出來的幾大壇子酒,有一半都到他肚子裏,任是從小就沾酒、酒量過人,一直喝到宴席結束,他也頂不住還是睡了過去。
最後還是李長吉背著他回的家。
酒鬼喝醉了倒是不吵不鬧,乖乖地待在兄長背上。
李長吉也沒想到,本來已經屬於團郎的後背,還能再背一次這個年紀的弟弟。
有點重。
“二郎這是太高興了,他這般喜歡孩子,怎就不想早些成婚呢?”李阿娘走在兩個兒子的身側,看著熟睡著的二兒子,心裏都是不解。
團郎由李阿爹抱著,不吵也不鬧,玩了一天甚至有點困,半眯著眼睛不說話。
李阿爹難得露出憂愁,話裏有些心疼:“雖說二郎心思細,但也不償不是心思重,說了不必擔心三郎與四郎,可他還是將自己的存銀偷偷交於我。”
“阿爹阿娘決定讓四郎去縣裏念蒙學了?”李長吉看一眼最小的弟弟,依舊傻乎乎的模樣,一臉天真,“聽說縣裏的蒙學校舍少,萬一四郎分不到寢間,到時如何是好,還是回村裏念學?”
李阿娘左看看右看看,小心地打量四周,確定沒有人,然後悄悄地說:“聽二郎的意思,是想讓四郎借住在越郎家裏,他猜越郎打算供瑜郎念學,便也讓四郎一同去。”
李四郎聽到了,心裏頓時開心:“當真!紀阿兄要帶瑜郎去縣裏?!”
“噓!你可小聲些!!這事越郎還未說,那便是還未定下,你可別同瑜郎說漏了嘴!!”李阿娘一著急,說話就像機關槍一樣不斷輸出。
“噢,我知道!若我告訴瑜郎,萬一他將紀阿兄的事說出去就糟了。”這個道理他還是懂的。
忽然。李長吉背上的李二郎聽到關鍵詞語,大聲地嘟噥了一句:“越郎,不要走……!”
這下把小心說話的李阿娘和李長吉都嚇了一跳。
李阿娘嗔道:“這孩子,與越郎吵了一架,還是舍不得他走。”
李長吉點點頭,往上顛了顛滑下來的弟弟:“山匪的秘密是越郎破解的,他待二郎與我們都極好,難怪二郎一直不舍。”
遇到紀清越,是他們一家的好運,也是紀清越的好運。
李家人去村子準備席麵的這天,大家都出門了,紀清越才醒過來,自從家禽和牲畜被拎進畫裏後,每天要做的活又多了,除了澆菜喂魚之外,還有投喂雞鴨鵝的工作。
才收割了成熟的水稻,過程中不免有稻粒掉落,於是這些小雞就可以上工幹活了。
對於雇傭童工,紀清越一點兒負罪感都沒有,起床後就把小雞趕到收割後的地裏,讓它們啄食地裏的稻粒。小鴨和小鵝就趕到溪裏,它們玩夠了會自己上岸曬毛。
晾曬稻粒的時候,新糧房終於大功告成。
他向李阿翁請教了許多關於糧食存放的問題,還得到很多搭建糧房的意見,耗費了許多功夫才將糧房建出來。
糧房建得比他現在住的房子高,麵積也更大,呈圓柱狀。穀物晾幹裝袋後,不能直接擺在地上,而是要架高存放,避免被地麵透上來的水汽沾濕。
如今一塊麥子地大概有兩百多平,收獲一次大概能得百來斤麥子,而水稻就要少一點,同樣大的水田,收獲不到百斤。現代社會的雜交水稻和超級雜交水稻畝產可以達到驚人八百一千斤,換算一下,他種出來的水稻畝產不到三百斤。
紀清越不是很滿意,可李二郎卻在得知這個產量後,嚇了一大跳,這可比他們一年一種,畝產才兩石要高了不知道多少,而且紀清越一年之內可以種四五次,一年的總產量就能達到上千斤。
確實如此,紀清越想明白這點後,就不再糾結一定要達到驚人的八百一千畝產,但要是可以,還是盡量再提升一點,能多一點就多一點。
隨後他篩選出結穗飽滿的稻種,另外再開辟一塊水田做試驗,打算層層篩選,盡力種出質量更好的水稻。
傍晚時分,紀清越將晾曬了一天的稻穀收起來,經過琢磨,他大致可以判斷稻穀是否晾曬妥當。這裏的太陽十分給力,隻要暴曬五六天,就能將稻穀曬幹。
知道紀清越要經常曬東西,李二郎時時刻刻都在注意天上的狀況,若是發現雨雲飄到他們家,就會及時告訴紀清越,不至於讓他手忙腳亂。
西北這天氣,一個月裏沒下幾場像樣的雨,都是來去匆匆的急雨,地麵都沒怎麽打濕。
紀清越收完稻穀後正坐在草廬裏想一些事,就聽到院門打開的聲音,李家人一個個都回來了。
“快快快,把二郎背回房間放在床上,吉郎背了一路,要重死了!”
他一聽,還以為李二郎怎麽了,趕緊跑出來站在書房門口探望。“嬸娘,二郎怎麽了?”
李阿娘擺擺手:“無事,他就是喝醉了!你吃過晚食了嗎?”她從弟媳家帶回一些肉菜。
紀清越已經在畫裏吃過了,他謝過李阿娘,等李長吉把李二郎放到炕上後,才向眾人提出月底搬去縣裏的計劃。
李阿爹將紀清越請到正屋,“你的決定我們不便過多幹涉,隻有一事,我與你嬸娘能否請求你幫忙。”
“李叔直說便是。”
李阿爹看了看身邊的小兒子:“二郎先前猜測你要帶走李瑜,想來越郎也不是想讓他做奴仆,不知越郎可會送他去念蒙學?”否則就不會叫瑜郎跟著去書房練字了。
李二郎倒是把他想的事猜得清清楚楚。
紀清越點點頭:“嗯,我是打算送他去念蒙學,不為別的什麽原因,隻想讓他為我隱藏身份。”
“若是這般,能否讓四郎也跟去縣裏念蒙學?我與你嬸娘隻想讓他在散學時有個歸處。當然,四郎的束修與平時吃的米麵皆由我帶去,他可自己生火做飯,無需越郎操累。你與兩個孩子住在巷子裏,雖說四周都是街坊鄰居,可事無絕對,有孩子作為借口,我們可多走動,讓外人知曉越郎並非一人。”
紀清越一聽是這個事,當下就同意了。既然李阿爹擔心平時家裏隻有兩個小孩,除了多走動,還可以養一隻狗,看家護院的狗。
李阿翁聽要養狗,連忙拍板說道:“我知哪有好狗!!”
第二天李二郎酒醒,發現紀清越已經定好去縣裏的時間,家裏人不僅幫著出謀劃策,還補充該添置的東西。
紀清越已經盯上了李瑜,李瑜還渾然不知,一有空就去四郎家裏打卡上工,跟著他們去地裏除草澆水,換一頓晚食。
四郎最近看起來總是興高采烈的,幹活的時候有使不完的勁,最讓李瑜覺得奇怪的是好友總是意味不明地盯著他,每當問起原因,好友都是神秘兮兮地搖頭,然後故作深沉地說:“天機不可泄露。”
李瑜:“你是不是腦袋不舒服?”
(ー_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