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要出大事了?
管你是人是仙穿越了都給我種田! 作者:be打咩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清晨,清脆的鈴聲準時響起,貨郎走街串巷通知大家收果,人們聽到鈴聲就知道今日的交易開始了。
李二郎年紀輕,身體強健,消炎後傷勢一天天好轉,今天換藥時一看,紗布上已經沒有滲出的血水,傷口已經結痂了。
李三郎給李二郎上藥:“大夫叮囑,傷口結痂後便不可再纏紗布,要讓傷口保持幹燥,切記不可沾水。”
如今仔細看李二郎腿上的傷,當初以肉身阻攔野豬的行為是多麽凶險。
一條長長的傷口從腳踝處一直延伸到膝蓋窩,要是那隻野豬再用些力,亦或李二郎沒躲開,很可能會被野豬的獠牙捅穿小腿,若是傷到小腿深處裏的大血管,不出一盞茶功夫,李二郎可能因血流不止而喪命,那時怕是大羅神仙來了也難以挽救。
這麽長的傷口很難自行止血,大夫處理膿血後,用羊腸線將整條傷口縫起來,這才才止血。可惜大夫手藝一般,傷痕過長加上羊腸線太粗,李二郎的腿上如同趴著一隻粗長的大蜈蚣。
暗紅的血痂上塗著深褐色的藥,看起來十分猙獰恐怖。
即使將來傷口愈合了,這麽長的傷口,不可能不留下疤痕。
“咱們地裏還有多少果子未摘?”李二郎曲著腿坐著,等藥膏幹了才能下地。
李三郎收起藥膏,想了想,估算:“大兄與阿爹離開的前一天已經摘掉大部分果子,放在家中至今還未挑揀完,如今樹上的棗子大約還有兩三千斤,山楂少一些,還有差不多一千斤。”
“貨郎隻待十日,這期間果子還在不斷成熟,一來二去等咱們交完最後一批貨,兩種果子攏共也能賣七八千斤。”李二郎在盤算收益,“貨郎用一文一斤棗子與三文兩斤山楂收貨,做成蜜餞或拉到南方,價格能翻幾倍甚至十幾倍呢……”李二郎思量了一下,還是早些去村子裏尋來收貨的張管事才行。
“待會交貨我也去。”
“郎中說你還不能走太遠。”
李二郎掛著笑臉討好弟弟:“我坐板車。”
提前挑揀好的果子堆在藤筐之中冒了尖,李阿翁和李三郎兩人合力把藤筐抬上板車,李二郎拄著拐杖,默默坐上板車。
李阿娘不禁疑惑,罵道:“受了傷怎的還不老實,你這百斤重的肉身壓在板車上,三郎拉的不得更吃力?”
“阿娘,我想找收貨的張管事問一些事,怎的就是不老實?”
最後李三郎幫忙勸了幾句,說拉得動,李阿娘才放李二郎出門。
田裏一些人正在使牛拉犁,準備在種麥之前把地再深耕一遍,開出一條條比較淺的壟溝,為種麥做最後的準備。
如今這世道越過越艱難,李阿翁年輕時,參軍的男丁可免去徭役、糧稅與絹稅,李阿爹出生後,幾乎每家每戶都有參軍的男丁,遂朝廷一步步免去府兵的特權。
聽李阿翁說,以前當府兵的人,每人可以分到四百畝永業田,永業田是什麽,是能世世代代耕種不會被官府收回的土地,可以傳給後世的子子孫孫,不過二十年,如今不說分到頭上的變成一百畝地,且這一百畝地裏隻有二十畝是永業田。
這麽一對比,簡直天差地別。
不僅分到的地原來越少,各種稅賦也慢慢加到府兵頭上,等到同稅同役的時候,府兵真正的與平常百姓待遇並無不同了。
官家已經找不到空閑的田地可以分給府兵了。
當男子長至二十歲,便要強製征入兵府,沒有戰事時,閑賦在家種田,受召則回軍營訓練,一般兩年輪換三次,還有二十天徭役,每年兩石粟米與兩匹白絹。稅改之後,他們比以前要勞累,漸漸地,大多數人都不願意當兵,兵營裏漸漸出現許多逃兵。
他們大多因家裏貧困,偷偷賣掉家中田地,撐過一時的艱難,滿足一時的富餘。家裏沒了田,閑時去地主家租田來種,除去給國家的稅與地主的稅,剩下分到頭上的糧食便所剩無幾,一家人艱難糊口,漸漸陷入一個死循環,這時,看不到希望的他們才逃出兵營,帶著家人占山為王,做了山匪。
世道大不如從前,如今有山的地方有就山匪。
李二郎他們家也賣過地,這些地本不允許買賣,可天高皇帝遠,朝代更迭官家換了一個又一個,官府最終也抵不過地方豪強,隻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多年下來,這麽廣闊的田地,真正屬於農民個人的隻占極小一部分,租著本來曾屬於他們的田,交兩份稅,養一大家人。
真應了那句詩: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西北地,十月份中旬過後,就會猝不及防地降溫,到時候天氣多變,常常冰雪中夾著凍雨,人在戶外根本待不久。貨郎收貨多不了多久就要進入尾聲,他們已經在細細選擇回程的線路了。
現在已經是九月下旬,貨郎 要趕在十月中旬前走出西北地,萬一在出山時碰到猛烈的降溫,一場凍雨,就能把他們困在山裏,到時候道路濕滑,貨物很難運走,一旦被困在山裏,很有可能會遇到山匪。
李三郎拉著板車慢慢走到村子裏,幾家不同的貨郎的車隊聚在一起,陣勢浩大。他們不是同一天到來,通常會商量組合車隊選擇同一天出去。
幾個夥計看到有人來賣貨,趕緊上前幫忙。“李家阿翁、李家三郎,你們動作可真快,別家出果量可不似你們家,每日穩穩都有幾百上千斤啊!”
李阿翁笑道:“是我家兒郎與孫郎,出門前把熟果子都摘下來,剩下在樹上還未夠熟的每天摘一些。”
夥計看到李二郎從板車後邊下來:“咦,這不是李家二郎嘛?我說怎麽這幾天收果沒見過你,原是受傷了?”
李二郎慢慢拄著拐杖上前:“前幾日不小心被野豬撞了。”每年都是這幾個夥計跟著管事到他們這收果,一來二去,他們跟李二郎算相熟了。
夥計們聽到李二郎受傷是因為野豬,紛紛嚇了一跳,“這畜生竟凶猛到把人撞傷?”
“是我大意。”李二郎沒有過多解釋,夥計們不在意,忙著把筐裏的果子裝到袋子裏,想到這次出來的目的,李二郎問道:“我想找張管事問些事,不知張管事在嗎?”
“張叔?他在裏邊。”他們在村子裏租了一間大院房。
李二郎走到院門前,從門口往裏看,隻見院中堆放著許多麻袋,一個中年男子正坐在桌前清點賬目,手邊還有一個匣子,李二郎知道裏麵放的是銀錢,夥計們稱斤後會領人進來拿錢。
管事聽動靜還以為有人來拿貨錢,抬頭卻看到李二郎。他放下手中的毛筆,親切地笑道:“二郎怎麽受傷了?”
李二郎不好意思地解釋,張管事讓人擺一張椅子,讓他坐下。
“確實是你莽撞,那野豬三四百斤,若不是你躲閃及時,恐怕傷得更重。”
“是……”李二郎坐下也不浪費時間,開門見山:“張管事,此次我尋您是想問些事,不知可行不可行。我知東家以糧行起家,組建商隊四處收貨回去加製,再販去長安或南方。”他握拳作揖:“我想通過您向東家求一門生意,如今我手中能用來求東家合作的隻有土地,今年我去縣衙入了賬,分得一百畝地,明年三郎也要入賬,如若無差,他要繼續念書,到時我手中便有兩百畝地。”
張管事知道李二郎要做什麽了,笑道:“二郎想種什麽?”
“聽聞香料值錢,可東家所在的南方,田地雖然多為肥沃的耕田,卻不比北方集中且廣闊,主要種植稻子粟米,且產量比西北高,用來種香料的話便可惜了,士族門閥思想陳舊,他們不願用種糧的田來種香料,所以,我想請東家在我們這種胡蒜。”
張管事笑了笑:“李二郎,你想的不差,胡蒜在這才四十文,到了長安,百文都是賣得的,更別說其他香料了。你說那些有錢有地的門閥士族怎會放棄這個生財之道?”
看著李二郎沉默,張管事又溫聲道:“南方確實少有種胡蒜的,可若說北方卻也不多,你可知為何?這麽說吧,如今官商勾結日益嚴重,胡商早就與地方豪強牽連緊密,不說種子難得,若沒有比他們更低價的胡蒜,決計敵不過他們的攻勢,就算有,他們也不會讓你做成這門買賣。”
管事捋了捋胡子:“我知二郎你想借東家的勢力與胡商相抗,可東家的勢力不在北方,所以二郎你的情求,我現在便可替東家回答,我們不能答應。”
李二郎來之前也沒抱太大希望,自然就沒有太大失望,有時候做了要比無所作為要好。
張管事看李二郎並無失望的神情,心裏有些讚許:“如今世道越來越亂,絹價暴漲之事過於突然,裏邊的水,太深……”
“可否請管事再透露一二,是否是南方那便出了什麽事?”
盡管張管事許久沒有回南方,可收到的消息遠還是比深居在一地的農戶多得多。
他歎了歎氣:“南方不出桑了。”
李二郎大驚,久久沒能回過神。
“二郎?”李三郎站在院門,朝張管事作了個揖:“張管事,小子來領貨錢。”
李二郎回頭,原來外邊已經稱斤完畢,李三郎和李阿翁進來拿貨錢,李三郎走到李二郎身邊,看到兄長額頭上都是汗,悄悄問:二兄,怎麽了?”
“我們回去再說。”李二郎說著朝張管事作了一個極其鄭重的揖:“多謝張管事告知。”
張管事擺擺手,看了夥計的報賬後很快就給他們結清貨錢:“我是看你們家這麽多年做事從不偷懶耍滑,且懂得如何避禍自保,能力不凡,才告訴你這些事。”
李三郎扶著李二郎走出去,出門前悄悄看了張管事一眼。
夥計看李家人走遠,不解道:“如今也就是這裏消息如此閉塞,位置偏僻又靠近關外,可再過不了多久,南方不出桑的消息也能到。”
張管事嗬斥:“你當是位置偏僻才沒的消息?你當東家特意吩咐不得將這事傳出去是隨意說的?那是官家下令嚴肅南方的事,南方是產糧之地,亦是門閥士族盤踞之地,若消息炸開,北方也要跟著亂了。”
夥計哪裏知道裏麵的彎彎繞繞,嘟噥著:“那您為何要告訴他們?”
張管事看著小夥計的眼神裏充滿嫌棄,恨鐵不成鋼:“我們來這裏收貨這些天,你就沒發現什麽?”
張管事沒有再繼續往下解釋,而是看著院門,心裏不斷為現在的局勢感到擔憂:不知長安給東家的消息是否是真的,說不定東家能趁著這個機會更上一層樓!
一看夥計還是傻傻的模樣,張管事隻覺得氣不打一處來:“如今處處都在收糧,就連我們也不例外,前些日子收到東家的加急信,命我們在路上能收多少糧就收多少。這一路上我們遇到多少賣糧的人,你可曾見他們問過?難不成你認為他不知道我們這兒收糧出的價可比縣裏多加一文?”
張管事背著手,一臉深沉:“你真當那李三郎的書是白讀的?”
門外拉車的身影遠去,直到看不見了,張管事重新坐下來理賬:“若東家真的在香料之事上摻一腳,你我都不必再管這收貨的事了!”
南方是萬萬不可能種香料的。
“聽說李家三郎明年就要考縣試了,我為何不趁現在讓他們欠東家一個情……”
路人步伐匆匆,又是辛苦勞作的一天。
回去的路上,李阿翁拉著空板車,上麵坐著李二郎,李三郎靠著板車邊走:“二兄,張管事同你說了什麽?”
“三郎,南方的事,你說得對。”
南方富足,是產糧產絹的集中之地,隻要南方不亂,整個國家便可以在幾年之內重新安定下來,可隻要南方發生動蕩,整個國家就要麵臨根基動搖的禍亂。
“是何原因?”李三郎追問,若是南邊有意破壞市場,哄抬物價,官家就算是動用軍隊也能平定,還可順帶整治一番,不應該是現在這種局麵:米價絹價發了瘋似的一直往上漲,而官家卻無動作,既不管製又無說法。
“南方不出桑了。”
李三郎驚得停下腳步,瞪大眼睛。
不出桑,就不能養蠶,沒有蠶就沒有絲,沒有絲就會造成市場的絹價不穩,絹漲價,其他東西的價格也跟著上漲。
這可是要出大事的。
李二郎年紀輕,身體強健,消炎後傷勢一天天好轉,今天換藥時一看,紗布上已經沒有滲出的血水,傷口已經結痂了。
李三郎給李二郎上藥:“大夫叮囑,傷口結痂後便不可再纏紗布,要讓傷口保持幹燥,切記不可沾水。”
如今仔細看李二郎腿上的傷,當初以肉身阻攔野豬的行為是多麽凶險。
一條長長的傷口從腳踝處一直延伸到膝蓋窩,要是那隻野豬再用些力,亦或李二郎沒躲開,很可能會被野豬的獠牙捅穿小腿,若是傷到小腿深處裏的大血管,不出一盞茶功夫,李二郎可能因血流不止而喪命,那時怕是大羅神仙來了也難以挽救。
這麽長的傷口很難自行止血,大夫處理膿血後,用羊腸線將整條傷口縫起來,這才才止血。可惜大夫手藝一般,傷痕過長加上羊腸線太粗,李二郎的腿上如同趴著一隻粗長的大蜈蚣。
暗紅的血痂上塗著深褐色的藥,看起來十分猙獰恐怖。
即使將來傷口愈合了,這麽長的傷口,不可能不留下疤痕。
“咱們地裏還有多少果子未摘?”李二郎曲著腿坐著,等藥膏幹了才能下地。
李三郎收起藥膏,想了想,估算:“大兄與阿爹離開的前一天已經摘掉大部分果子,放在家中至今還未挑揀完,如今樹上的棗子大約還有兩三千斤,山楂少一些,還有差不多一千斤。”
“貨郎隻待十日,這期間果子還在不斷成熟,一來二去等咱們交完最後一批貨,兩種果子攏共也能賣七八千斤。”李二郎在盤算收益,“貨郎用一文一斤棗子與三文兩斤山楂收貨,做成蜜餞或拉到南方,價格能翻幾倍甚至十幾倍呢……”李二郎思量了一下,還是早些去村子裏尋來收貨的張管事才行。
“待會交貨我也去。”
“郎中說你還不能走太遠。”
李二郎掛著笑臉討好弟弟:“我坐板車。”
提前挑揀好的果子堆在藤筐之中冒了尖,李阿翁和李三郎兩人合力把藤筐抬上板車,李二郎拄著拐杖,默默坐上板車。
李阿娘不禁疑惑,罵道:“受了傷怎的還不老實,你這百斤重的肉身壓在板車上,三郎拉的不得更吃力?”
“阿娘,我想找收貨的張管事問一些事,怎的就是不老實?”
最後李三郎幫忙勸了幾句,說拉得動,李阿娘才放李二郎出門。
田裏一些人正在使牛拉犁,準備在種麥之前把地再深耕一遍,開出一條條比較淺的壟溝,為種麥做最後的準備。
如今這世道越過越艱難,李阿翁年輕時,參軍的男丁可免去徭役、糧稅與絹稅,李阿爹出生後,幾乎每家每戶都有參軍的男丁,遂朝廷一步步免去府兵的特權。
聽李阿翁說,以前當府兵的人,每人可以分到四百畝永業田,永業田是什麽,是能世世代代耕種不會被官府收回的土地,可以傳給後世的子子孫孫,不過二十年,如今不說分到頭上的變成一百畝地,且這一百畝地裏隻有二十畝是永業田。
這麽一對比,簡直天差地別。
不僅分到的地原來越少,各種稅賦也慢慢加到府兵頭上,等到同稅同役的時候,府兵真正的與平常百姓待遇並無不同了。
官家已經找不到空閑的田地可以分給府兵了。
當男子長至二十歲,便要強製征入兵府,沒有戰事時,閑賦在家種田,受召則回軍營訓練,一般兩年輪換三次,還有二十天徭役,每年兩石粟米與兩匹白絹。稅改之後,他們比以前要勞累,漸漸地,大多數人都不願意當兵,兵營裏漸漸出現許多逃兵。
他們大多因家裏貧困,偷偷賣掉家中田地,撐過一時的艱難,滿足一時的富餘。家裏沒了田,閑時去地主家租田來種,除去給國家的稅與地主的稅,剩下分到頭上的糧食便所剩無幾,一家人艱難糊口,漸漸陷入一個死循環,這時,看不到希望的他們才逃出兵營,帶著家人占山為王,做了山匪。
世道大不如從前,如今有山的地方有就山匪。
李二郎他們家也賣過地,這些地本不允許買賣,可天高皇帝遠,朝代更迭官家換了一個又一個,官府最終也抵不過地方豪強,隻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多年下來,這麽廣闊的田地,真正屬於農民個人的隻占極小一部分,租著本來曾屬於他們的田,交兩份稅,養一大家人。
真應了那句詩: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西北地,十月份中旬過後,就會猝不及防地降溫,到時候天氣多變,常常冰雪中夾著凍雨,人在戶外根本待不久。貨郎收貨多不了多久就要進入尾聲,他們已經在細細選擇回程的線路了。
現在已經是九月下旬,貨郎 要趕在十月中旬前走出西北地,萬一在出山時碰到猛烈的降溫,一場凍雨,就能把他們困在山裏,到時候道路濕滑,貨物很難運走,一旦被困在山裏,很有可能會遇到山匪。
李三郎拉著板車慢慢走到村子裏,幾家不同的貨郎的車隊聚在一起,陣勢浩大。他們不是同一天到來,通常會商量組合車隊選擇同一天出去。
幾個夥計看到有人來賣貨,趕緊上前幫忙。“李家阿翁、李家三郎,你們動作可真快,別家出果量可不似你們家,每日穩穩都有幾百上千斤啊!”
李阿翁笑道:“是我家兒郎與孫郎,出門前把熟果子都摘下來,剩下在樹上還未夠熟的每天摘一些。”
夥計看到李二郎從板車後邊下來:“咦,這不是李家二郎嘛?我說怎麽這幾天收果沒見過你,原是受傷了?”
李二郎慢慢拄著拐杖上前:“前幾日不小心被野豬撞了。”每年都是這幾個夥計跟著管事到他們這收果,一來二去,他們跟李二郎算相熟了。
夥計們聽到李二郎受傷是因為野豬,紛紛嚇了一跳,“這畜生竟凶猛到把人撞傷?”
“是我大意。”李二郎沒有過多解釋,夥計們不在意,忙著把筐裏的果子裝到袋子裏,想到這次出來的目的,李二郎問道:“我想找張管事問些事,不知張管事在嗎?”
“張叔?他在裏邊。”他們在村子裏租了一間大院房。
李二郎走到院門前,從門口往裏看,隻見院中堆放著許多麻袋,一個中年男子正坐在桌前清點賬目,手邊還有一個匣子,李二郎知道裏麵放的是銀錢,夥計們稱斤後會領人進來拿錢。
管事聽動靜還以為有人來拿貨錢,抬頭卻看到李二郎。他放下手中的毛筆,親切地笑道:“二郎怎麽受傷了?”
李二郎不好意思地解釋,張管事讓人擺一張椅子,讓他坐下。
“確實是你莽撞,那野豬三四百斤,若不是你躲閃及時,恐怕傷得更重。”
“是……”李二郎坐下也不浪費時間,開門見山:“張管事,此次我尋您是想問些事,不知可行不可行。我知東家以糧行起家,組建商隊四處收貨回去加製,再販去長安或南方。”他握拳作揖:“我想通過您向東家求一門生意,如今我手中能用來求東家合作的隻有土地,今年我去縣衙入了賬,分得一百畝地,明年三郎也要入賬,如若無差,他要繼續念書,到時我手中便有兩百畝地。”
張管事知道李二郎要做什麽了,笑道:“二郎想種什麽?”
“聽聞香料值錢,可東家所在的南方,田地雖然多為肥沃的耕田,卻不比北方集中且廣闊,主要種植稻子粟米,且產量比西北高,用來種香料的話便可惜了,士族門閥思想陳舊,他們不願用種糧的田來種香料,所以,我想請東家在我們這種胡蒜。”
張管事笑了笑:“李二郎,你想的不差,胡蒜在這才四十文,到了長安,百文都是賣得的,更別說其他香料了。你說那些有錢有地的門閥士族怎會放棄這個生財之道?”
看著李二郎沉默,張管事又溫聲道:“南方確實少有種胡蒜的,可若說北方卻也不多,你可知為何?這麽說吧,如今官商勾結日益嚴重,胡商早就與地方豪強牽連緊密,不說種子難得,若沒有比他們更低價的胡蒜,決計敵不過他們的攻勢,就算有,他們也不會讓你做成這門買賣。”
管事捋了捋胡子:“我知二郎你想借東家的勢力與胡商相抗,可東家的勢力不在北方,所以二郎你的情求,我現在便可替東家回答,我們不能答應。”
李二郎來之前也沒抱太大希望,自然就沒有太大失望,有時候做了要比無所作為要好。
張管事看李二郎並無失望的神情,心裏有些讚許:“如今世道越來越亂,絹價暴漲之事過於突然,裏邊的水,太深……”
“可否請管事再透露一二,是否是南方那便出了什麽事?”
盡管張管事許久沒有回南方,可收到的消息遠還是比深居在一地的農戶多得多。
他歎了歎氣:“南方不出桑了。”
李二郎大驚,久久沒能回過神。
“二郎?”李三郎站在院門,朝張管事作了個揖:“張管事,小子來領貨錢。”
李二郎回頭,原來外邊已經稱斤完畢,李三郎和李阿翁進來拿貨錢,李三郎走到李二郎身邊,看到兄長額頭上都是汗,悄悄問:二兄,怎麽了?”
“我們回去再說。”李二郎說著朝張管事作了一個極其鄭重的揖:“多謝張管事告知。”
張管事擺擺手,看了夥計的報賬後很快就給他們結清貨錢:“我是看你們家這麽多年做事從不偷懶耍滑,且懂得如何避禍自保,能力不凡,才告訴你這些事。”
李三郎扶著李二郎走出去,出門前悄悄看了張管事一眼。
夥計看李家人走遠,不解道:“如今也就是這裏消息如此閉塞,位置偏僻又靠近關外,可再過不了多久,南方不出桑的消息也能到。”
張管事嗬斥:“你當是位置偏僻才沒的消息?你當東家特意吩咐不得將這事傳出去是隨意說的?那是官家下令嚴肅南方的事,南方是產糧之地,亦是門閥士族盤踞之地,若消息炸開,北方也要跟著亂了。”
夥計哪裏知道裏麵的彎彎繞繞,嘟噥著:“那您為何要告訴他們?”
張管事看著小夥計的眼神裏充滿嫌棄,恨鐵不成鋼:“我們來這裏收貨這些天,你就沒發現什麽?”
張管事沒有再繼續往下解釋,而是看著院門,心裏不斷為現在的局勢感到擔憂:不知長安給東家的消息是否是真的,說不定東家能趁著這個機會更上一層樓!
一看夥計還是傻傻的模樣,張管事隻覺得氣不打一處來:“如今處處都在收糧,就連我們也不例外,前些日子收到東家的加急信,命我們在路上能收多少糧就收多少。這一路上我們遇到多少賣糧的人,你可曾見他們問過?難不成你認為他不知道我們這兒收糧出的價可比縣裏多加一文?”
張管事背著手,一臉深沉:“你真當那李三郎的書是白讀的?”
門外拉車的身影遠去,直到看不見了,張管事重新坐下來理賬:“若東家真的在香料之事上摻一腳,你我都不必再管這收貨的事了!”
南方是萬萬不可能種香料的。
“聽說李家三郎明年就要考縣試了,我為何不趁現在讓他們欠東家一個情……”
路人步伐匆匆,又是辛苦勞作的一天。
回去的路上,李阿翁拉著空板車,上麵坐著李二郎,李三郎靠著板車邊走:“二兄,張管事同你說了什麽?”
“三郎,南方的事,你說得對。”
南方富足,是產糧產絹的集中之地,隻要南方不亂,整個國家便可以在幾年之內重新安定下來,可隻要南方發生動蕩,整個國家就要麵臨根基動搖的禍亂。
“是何原因?”李三郎追問,若是南邊有意破壞市場,哄抬物價,官家就算是動用軍隊也能平定,還可順帶整治一番,不應該是現在這種局麵:米價絹價發了瘋似的一直往上漲,而官家卻無動作,既不管製又無說法。
“南方不出桑了。”
李三郎驚得停下腳步,瞪大眼睛。
不出桑,就不能養蠶,沒有蠶就沒有絲,沒有絲就會造成市場的絹價不穩,絹漲價,其他東西的價格也跟著上漲。
這可是要出大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