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以身殉國
我在萬朝帶貨震驚始皇 作者:一念青雲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個時侯,還分什麽忠奸?
明末朝堂之上,除卻那幾個以身殉國而死的大臣,尚且有幾分血性,其他的,基本都該死!
可崇禎陛下這麽問了,想來也是想要利用這最後十幾年時間,好好地肅清一番大明,哪怕明知大明終將會亡,他也想要再拚命挽回一次!
這不是在鬧脾氣。
而是一個大明皇帝,最後的掙紮!
喬安沉吟片刻,這才回道:
“原史書所記載,崇禎陛下於煤山自縊之時,曾於絕望之際,咬破手指,在龍袍之上留下一道詔書。”
“其內容為:朕自登極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致逆賊直逼京師,然皆諸臣之誤朕也,朕死,無麵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麵,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單從這最後一道詔書之上,便可見,當時崇禎陛下對於大明文官的迂腐、無能、背叛所產生的憤怒與不滿。”
“旨意上說,諸臣誤朕,人人可殺。”
“但實際上,就像我之前說過的那樣,明朝末年的忠臣良將也不少,除卻我推薦給崇禎陛下的那幾位,還有一些大臣,在起義軍逼進京師之時,或是清軍入關之後,他們並未投降,反而選擇以身殉國。”
“比如,當時的工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範景文,在烽火逼進京師之時,請帝南幸,保留大明根基,遂失敗。”
“爾後聽聞崇禎自縊煤山,範景文留下遺書曰:身為大臣,不能滅賊雪恥,死有餘恨。”
“說罷,他便赴雙塔寺旁的古井自殺。”
“比如,當時的戶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倪元璐,在李自成攻陷北京城之時,倪元璐整衣冠拜闕,大書幾上曰:以死謝國,乃分內之事。死後勿葬,必暴我屍於外,聊表內心之哀痛。”
“遂南向坐,取帛自縊而死。”
“比如,左都禦史李邦華,在李自成兵圍京師之後,他曾帶領一群禦史本欲登城巡視城防,卻被一群宦官所阻攔。”
“十八日,外城失守,他跑到文天祥的祠堂裏過夜,次日,內城失守,消息傳來,李邦華自縊於文天祥祠堂。”
“比如,刑部右侍郎孟兆祥,起義軍兵圍京師之日,孟兆祥守衛正陽門,城陷之後,不屈死於城門之下。而後其妻子、兒子舉家殉國。”
“除此之外,還有兵部右侍郎王家彥、太常寺少卿吳麟征,左庶子周鳳翔,檢討汪偉,戶部給事中吳甘來,禦史王章,禦史陳良謨,禦史陳純德……..”
“錦衣衛都指揮王國興,錦衣衛指揮同知李若珪,錦衣衛千戶高文采並一家十七人,順天府知事陳貞達,副兵馬司姚成,中書舍人宋天顯………”
“這些人,全都身死殉國!”
“之前說過,崇禎陛下曾敲響景陽鍾,以聚集群臣共商禦敵之策,卻未有一人前來,而後崇禎陛下絕望心死,以為自己被眾臣所棄。”
“可實際上,在當時真正忠於崇禎陛下,忠於大明的臣子們,已經明白國家無望,所以已然自縊而亡,而餘下存活的諸臣,正在大部分正在忙著迎接李自成,以求在新朝謀個好位置。”
“大明王朝,並非沒有忠臣義士,我種花家,也從來不缺少硬骨頭的人。”
“縱然有如魏澡德、周奎、朱純臣這等賣國求榮之輩,可也有真正堅守我大明精神,立挺我大明風骨的仁人誌士!”
…….
崇禎聽到這裏,眼眶再度泛紅。
心裏的委屈如同滔滔大河,洶湧而來。
他就知道,他就知道他的大明,不可能全部都是投降叛國之輩,他就知道,他的大臣們之中,還有許多是真正為了大明!
崇禎吸了吸鼻子,用錦帕拭去淚痕,這才抽抽噎噎地在直播間中問道:“喬姑娘能不能,把這些忠臣義士的名單整理一份,發給朕,朕要肅清朝堂!”
“可以,我可以把名單給崇禎陛下發一份,但還是要跟崇禎陛下說一句,有些權利,可以適當放放,不用揪著那麽狠,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
“如果皇帝什麽都知道,那就不需要大臣輔佐,可正因為皇帝不是萬能的,所以才會需要各式人才添磚加瓦。”
(關於說明那幾個大明漢奸之事,我想了想,還是放到後麵輪到大清多爾滾的時候一起說,明朝末年這個篇章寫的有點太長了。)
“雖然我也不太懂,但也大概明白,皇帝最好能起一個統率全局的作用即可,不需要做的太細,也不用事事都親力親為,隻要把握好大方向,讓各個專業的人幹各個專業的事,這才能讓這個大明集團公司給慢慢轉動起來。”
大明朱由檢:……..
“另外,大明王朝如果要自救,許多地方都需要打碎重建,比如李自成組建農民軍的口號是:闖王來了不納糧。”
“這就可見,大明王朝的土地兼並之風已經是無可挽回,老百姓沒有田地,就沒法生存,再加上苛捐雜稅那麽高,老百姓為了活命,肯定要揭竿而起。”
“還有什麽軍戶製,衛所兵基本已經荒廢徹底了,要是想訓練出新兵,那就得改革一些製度。”
“也不要覺得什麽太祖所製定之國策,就不能違反,當時的國情與現在國情不一樣,明太祖當時所設定的國策,是符合當時發展的,但不一定適合現在。”
“還是那句話,設定好目標,做三年五年計劃,一一進行改革重建,還有遼東防衛,那些個不懂兵事的文官經略,該撤撤該殺殺,遼東那一塊,腐敗最是嚴重。”
“最好能有個真正懂兵事,珍惜兵力的人在前線統籌,不要什麽人都送過去,除了添亂,一無是處。”
“還要避免什麽經撫不和的事,一旦經撫不和,遼東當地就會出現分裂,這對於遼東戰事來說,不是好事。”
“還有那些個大明宗室,占那麽多地,圈那麽多錢,勞役百姓,奢侈靡費,自己還一無是處,當真是浪費資源。”
明末朝堂之上,除卻那幾個以身殉國而死的大臣,尚且有幾分血性,其他的,基本都該死!
可崇禎陛下這麽問了,想來也是想要利用這最後十幾年時間,好好地肅清一番大明,哪怕明知大明終將會亡,他也想要再拚命挽回一次!
這不是在鬧脾氣。
而是一個大明皇帝,最後的掙紮!
喬安沉吟片刻,這才回道:
“原史書所記載,崇禎陛下於煤山自縊之時,曾於絕望之際,咬破手指,在龍袍之上留下一道詔書。”
“其內容為:朕自登極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致逆賊直逼京師,然皆諸臣之誤朕也,朕死,無麵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麵,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單從這最後一道詔書之上,便可見,當時崇禎陛下對於大明文官的迂腐、無能、背叛所產生的憤怒與不滿。”
“旨意上說,諸臣誤朕,人人可殺。”
“但實際上,就像我之前說過的那樣,明朝末年的忠臣良將也不少,除卻我推薦給崇禎陛下的那幾位,還有一些大臣,在起義軍逼進京師之時,或是清軍入關之後,他們並未投降,反而選擇以身殉國。”
“比如,當時的工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範景文,在烽火逼進京師之時,請帝南幸,保留大明根基,遂失敗。”
“爾後聽聞崇禎自縊煤山,範景文留下遺書曰:身為大臣,不能滅賊雪恥,死有餘恨。”
“說罷,他便赴雙塔寺旁的古井自殺。”
“比如,當時的戶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倪元璐,在李自成攻陷北京城之時,倪元璐整衣冠拜闕,大書幾上曰:以死謝國,乃分內之事。死後勿葬,必暴我屍於外,聊表內心之哀痛。”
“遂南向坐,取帛自縊而死。”
“比如,左都禦史李邦華,在李自成兵圍京師之後,他曾帶領一群禦史本欲登城巡視城防,卻被一群宦官所阻攔。”
“十八日,外城失守,他跑到文天祥的祠堂裏過夜,次日,內城失守,消息傳來,李邦華自縊於文天祥祠堂。”
“比如,刑部右侍郎孟兆祥,起義軍兵圍京師之日,孟兆祥守衛正陽門,城陷之後,不屈死於城門之下。而後其妻子、兒子舉家殉國。”
“除此之外,還有兵部右侍郎王家彥、太常寺少卿吳麟征,左庶子周鳳翔,檢討汪偉,戶部給事中吳甘來,禦史王章,禦史陳良謨,禦史陳純德……..”
“錦衣衛都指揮王國興,錦衣衛指揮同知李若珪,錦衣衛千戶高文采並一家十七人,順天府知事陳貞達,副兵馬司姚成,中書舍人宋天顯………”
“這些人,全都身死殉國!”
“之前說過,崇禎陛下曾敲響景陽鍾,以聚集群臣共商禦敵之策,卻未有一人前來,而後崇禎陛下絕望心死,以為自己被眾臣所棄。”
“可實際上,在當時真正忠於崇禎陛下,忠於大明的臣子們,已經明白國家無望,所以已然自縊而亡,而餘下存活的諸臣,正在大部分正在忙著迎接李自成,以求在新朝謀個好位置。”
“大明王朝,並非沒有忠臣義士,我種花家,也從來不缺少硬骨頭的人。”
“縱然有如魏澡德、周奎、朱純臣這等賣國求榮之輩,可也有真正堅守我大明精神,立挺我大明風骨的仁人誌士!”
…….
崇禎聽到這裏,眼眶再度泛紅。
心裏的委屈如同滔滔大河,洶湧而來。
他就知道,他就知道他的大明,不可能全部都是投降叛國之輩,他就知道,他的大臣們之中,還有許多是真正為了大明!
崇禎吸了吸鼻子,用錦帕拭去淚痕,這才抽抽噎噎地在直播間中問道:“喬姑娘能不能,把這些忠臣義士的名單整理一份,發給朕,朕要肅清朝堂!”
“可以,我可以把名單給崇禎陛下發一份,但還是要跟崇禎陛下說一句,有些權利,可以適當放放,不用揪著那麽狠,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
“如果皇帝什麽都知道,那就不需要大臣輔佐,可正因為皇帝不是萬能的,所以才會需要各式人才添磚加瓦。”
(關於說明那幾個大明漢奸之事,我想了想,還是放到後麵輪到大清多爾滾的時候一起說,明朝末年這個篇章寫的有點太長了。)
“雖然我也不太懂,但也大概明白,皇帝最好能起一個統率全局的作用即可,不需要做的太細,也不用事事都親力親為,隻要把握好大方向,讓各個專業的人幹各個專業的事,這才能讓這個大明集團公司給慢慢轉動起來。”
大明朱由檢:……..
“另外,大明王朝如果要自救,許多地方都需要打碎重建,比如李自成組建農民軍的口號是:闖王來了不納糧。”
“這就可見,大明王朝的土地兼並之風已經是無可挽回,老百姓沒有田地,就沒法生存,再加上苛捐雜稅那麽高,老百姓為了活命,肯定要揭竿而起。”
“還有什麽軍戶製,衛所兵基本已經荒廢徹底了,要是想訓練出新兵,那就得改革一些製度。”
“也不要覺得什麽太祖所製定之國策,就不能違反,當時的國情與現在國情不一樣,明太祖當時所設定的國策,是符合當時發展的,但不一定適合現在。”
“還是那句話,設定好目標,做三年五年計劃,一一進行改革重建,還有遼東防衛,那些個不懂兵事的文官經略,該撤撤該殺殺,遼東那一塊,腐敗最是嚴重。”
“最好能有個真正懂兵事,珍惜兵力的人在前線統籌,不要什麽人都送過去,除了添亂,一無是處。”
“還要避免什麽經撫不和的事,一旦經撫不和,遼東當地就會出現分裂,這對於遼東戰事來說,不是好事。”
“還有那些個大明宗室,占那麽多地,圈那麽多錢,勞役百姓,奢侈靡費,自己還一無是處,當真是浪費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