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疑心病重
我在萬朝帶貨震驚始皇 作者:一念青雲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崇禎緊緊抿著唇,手指死死地掐進手心,心裏怒意沸騰,如果是有人敢當麵這般言語,他必會勃然大怒。
畢竟無論任何人,都沒有辦法接受別人當眾來指出自己身上的缺陷之處。
可崇禎知道,他沒有資格去抱怨,更沒有資格去生氣,他的大明已然瀕臨破碎,隻要能有一絲挽救的希望,無論要他做什麽,他都願意。
更別說,隻是聽幾句紮心的實話了。
大明朱由檢:請喬姑娘指教!
“指教談不上,我也是拾人牙慧,將後世人分析的一些言語分享給崇禎陛下罷了,希望能對崇禎陛下日後執行,有所幫助。”
“這第一點,自然是崇禎陛下太過於急躁,且獨斷專行。”
“我先前說過,崇禎陛下接手的大明,是一個幾乎爛到底的攤子,各種問題紛亂複雜,纏繞在一起,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好的。”
“可崇禎陛下一上位,就著急上火,凡事講求速見成效。”
“比如崇禎陛下認為,當前朝堂如此混亂,一定是因為有閹黨禍亂朝綱,所以才剛一上位,就迫不及待地處理了閹黨集團。”
“沒有任何的緩衝期,更沒有任何思考,在一眾文官的忽悠之下,崇禎陛下獨斷專行地判了閹黨死刑,直接將朝堂的平衡打破,使得文官集團一家獨大。”
“你殺了魏忠賢,又沒有提拔上來一個新的魏忠賢,這就造成了朝堂之上成了文官集團的一言堂。”
“朝政要聽他們的,戰況也要聽他們的。”
“可真到遇見事了,崇禎陛下需要錢來充當軍餉的時候,這群文官除了會哭窮,啥玩意兒也幹不了。”
“萬曆年間,在張居正的鐵腕之下,朝廷的稅收計劃達成率大概能達到九成左右,滿口道德一心娼腐的儒官群體,被張居正整得死去活來。”
“到了天啟年間,因為有大太監魏忠賢當家,牢牢把控住了東南財源,所以讓文官體係插不進手去,稅收計劃達成率也總能完成七成以上。”
“到了崇禎陛下年間,直接自毀長城,將整個大明的財政交到了那群文官集團手中。”
“這下好了,朝廷的稅收計劃達成率劇烈下降到五成以下,到大明王朝臨近亡國的那兩年,更是隻剩下三成左右。”
“老百姓的稅錢那是一分錢也沒少交,但是錢就是到不了國庫,於是國庫空虛,朝廷需要用錢,崇禎陛下就認為是老百姓交的稅實在太小,理直氣壯地要求加稅。”
“終於是把已經苦到極點,連飯都吃不上的農民百姓給逼得起義造反,內亂開始大規模爆發,朝廷被逼的兩線作戰,最後生生拖死了王朝命運。”
“說真的,崇禎陛下,雖然魏忠賢不是什麽好東西,但他對於朝堂,確實有製衡作用。”
“如果魏忠賢還在,崇禎陛下想要籌銀子,哪裏用得著你自己出麵,低聲下氣地去求大臣捐銀子,魏忠賢分分鍾就能給你搞來個幾百萬兩。”
“至於那些沒有進到國庫,不知所蹤的朝廷稅銀究竟去了哪?崇禎陛下想來現在已經明白了。”
“朝廷沒錢,百姓沒錢,唯有崇禎陛下的朝堂重臣,自詡清流正派的東林黨人,那是個個富得流油,你說這些錢,它能在哪呢?”
大明朱由檢:……..
崇禎一時語塞,犀利冰寒的眸子掃向下方,仿佛要將那群道貌岸然的大臣們看個透。
眾大臣瑟瑟發抖,哆嗦著嘴唇想要為自己辯解,可卻又有些心虛,一旦他們辯解,那個後世人必定會建議陛下對他們清查財產,到那時,才真是什麽都保不住。
直播間中還在繼續:
“我們現在來說第二點原因。”
“據我們後世研究,這最要緊的第二點,就是崇禎陛下的疑心太重,並且喜歡甩鍋。”
“當然,縱觀曆史,所有坐在龍椅之上的皇帝基本都是疑心比較重,沒辦法去輕易相信別人,但這一點,在崇禎陛下身上顯現的極為明顯。”
“如果大臣們表現得昏庸無能,那皇帝便會有些看不起,無法得到重用,如果大臣們表現的過於精明能幹,又會引起皇帝猜忌。”
“但是對於崇禎陛下來說,屬於比較特殊的情況,你是隻相信自己,絕不相信任何一個人。”
“崇禎陛下在位十七年,一共任用過50位內閣首輔,這在曆史上都是極為罕見的存在。”
“六部和都察院的首長更換也同樣頻繁,他共用過吏部尚書13人,戶部尚書8人,兵部尚書17人,刑部尚書16人,工部尚書13人,都察院左都禦史132人。”
“朝中六部的官員換來換去,仍舊沒有找出一個真正讓崇禎陛下滿意的人才出來。”
大明朱由檢:……..
萬朝中的所有人:……..
咱就是說,十七年間這大明皇帝居然換了五十位內閣大臣,是不是有點太頻繁了?
所有大明皇帝看到這裏,也是紛紛咂舌。
如喬姑娘所說,是皇帝就有疑心病,可犯病犯到這種程度的,他們也是第一次見。
直播間中,喬安還在繼續:
“但是大明,真的就沒有人才了嗎?”
“不,明朝末年,是英雄倍出的年代,名臣良將不在少數,可卻因為崇禎陛下的猜忌多疑之心,不是被逼死就是被罷官。”
“比如,一代名將袁崇煥,負責提督遼東,他在與皇太極的對抗中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大大壓製了皇太極的實力,使他們在短期內無法侵占明朝的土地。”
“於是皇太極便使了一招反間計,派人四處散播謠言,說袁崇煥要屯兵造反,這些話很快就傳到了崇禎陛下的耳中,抱著寧可錯殺不可放過的心理,於是崇禎陛下直接將人騙回京城,關入大牢,最終將其斬殺。”
“遼東戰局本就是瞬息萬變,崇禎陛下陣前換將,也使得滿清軍隊有了可趁之機。”
“而這位曾挫敗努爾哈赤,擊退皇太極的一介書生,沒能馬革裹屍,死在戰場之上,但卻慘死在崇禎陛下的猜忌之下。”
畢竟無論任何人,都沒有辦法接受別人當眾來指出自己身上的缺陷之處。
可崇禎知道,他沒有資格去抱怨,更沒有資格去生氣,他的大明已然瀕臨破碎,隻要能有一絲挽救的希望,無論要他做什麽,他都願意。
更別說,隻是聽幾句紮心的實話了。
大明朱由檢:請喬姑娘指教!
“指教談不上,我也是拾人牙慧,將後世人分析的一些言語分享給崇禎陛下罷了,希望能對崇禎陛下日後執行,有所幫助。”
“這第一點,自然是崇禎陛下太過於急躁,且獨斷專行。”
“我先前說過,崇禎陛下接手的大明,是一個幾乎爛到底的攤子,各種問題紛亂複雜,纏繞在一起,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好的。”
“可崇禎陛下一上位,就著急上火,凡事講求速見成效。”
“比如崇禎陛下認為,當前朝堂如此混亂,一定是因為有閹黨禍亂朝綱,所以才剛一上位,就迫不及待地處理了閹黨集團。”
“沒有任何的緩衝期,更沒有任何思考,在一眾文官的忽悠之下,崇禎陛下獨斷專行地判了閹黨死刑,直接將朝堂的平衡打破,使得文官集團一家獨大。”
“你殺了魏忠賢,又沒有提拔上來一個新的魏忠賢,這就造成了朝堂之上成了文官集團的一言堂。”
“朝政要聽他們的,戰況也要聽他們的。”
“可真到遇見事了,崇禎陛下需要錢來充當軍餉的時候,這群文官除了會哭窮,啥玩意兒也幹不了。”
“萬曆年間,在張居正的鐵腕之下,朝廷的稅收計劃達成率大概能達到九成左右,滿口道德一心娼腐的儒官群體,被張居正整得死去活來。”
“到了天啟年間,因為有大太監魏忠賢當家,牢牢把控住了東南財源,所以讓文官體係插不進手去,稅收計劃達成率也總能完成七成以上。”
“到了崇禎陛下年間,直接自毀長城,將整個大明的財政交到了那群文官集團手中。”
“這下好了,朝廷的稅收計劃達成率劇烈下降到五成以下,到大明王朝臨近亡國的那兩年,更是隻剩下三成左右。”
“老百姓的稅錢那是一分錢也沒少交,但是錢就是到不了國庫,於是國庫空虛,朝廷需要用錢,崇禎陛下就認為是老百姓交的稅實在太小,理直氣壯地要求加稅。”
“終於是把已經苦到極點,連飯都吃不上的農民百姓給逼得起義造反,內亂開始大規模爆發,朝廷被逼的兩線作戰,最後生生拖死了王朝命運。”
“說真的,崇禎陛下,雖然魏忠賢不是什麽好東西,但他對於朝堂,確實有製衡作用。”
“如果魏忠賢還在,崇禎陛下想要籌銀子,哪裏用得著你自己出麵,低聲下氣地去求大臣捐銀子,魏忠賢分分鍾就能給你搞來個幾百萬兩。”
“至於那些沒有進到國庫,不知所蹤的朝廷稅銀究竟去了哪?崇禎陛下想來現在已經明白了。”
“朝廷沒錢,百姓沒錢,唯有崇禎陛下的朝堂重臣,自詡清流正派的東林黨人,那是個個富得流油,你說這些錢,它能在哪呢?”
大明朱由檢:……..
崇禎一時語塞,犀利冰寒的眸子掃向下方,仿佛要將那群道貌岸然的大臣們看個透。
眾大臣瑟瑟發抖,哆嗦著嘴唇想要為自己辯解,可卻又有些心虛,一旦他們辯解,那個後世人必定會建議陛下對他們清查財產,到那時,才真是什麽都保不住。
直播間中還在繼續:
“我們現在來說第二點原因。”
“據我們後世研究,這最要緊的第二點,就是崇禎陛下的疑心太重,並且喜歡甩鍋。”
“當然,縱觀曆史,所有坐在龍椅之上的皇帝基本都是疑心比較重,沒辦法去輕易相信別人,但這一點,在崇禎陛下身上顯現的極為明顯。”
“如果大臣們表現得昏庸無能,那皇帝便會有些看不起,無法得到重用,如果大臣們表現的過於精明能幹,又會引起皇帝猜忌。”
“但是對於崇禎陛下來說,屬於比較特殊的情況,你是隻相信自己,絕不相信任何一個人。”
“崇禎陛下在位十七年,一共任用過50位內閣首輔,這在曆史上都是極為罕見的存在。”
“六部和都察院的首長更換也同樣頻繁,他共用過吏部尚書13人,戶部尚書8人,兵部尚書17人,刑部尚書16人,工部尚書13人,都察院左都禦史132人。”
“朝中六部的官員換來換去,仍舊沒有找出一個真正讓崇禎陛下滿意的人才出來。”
大明朱由檢:……..
萬朝中的所有人:……..
咱就是說,十七年間這大明皇帝居然換了五十位內閣大臣,是不是有點太頻繁了?
所有大明皇帝看到這裏,也是紛紛咂舌。
如喬姑娘所說,是皇帝就有疑心病,可犯病犯到這種程度的,他們也是第一次見。
直播間中,喬安還在繼續:
“但是大明,真的就沒有人才了嗎?”
“不,明朝末年,是英雄倍出的年代,名臣良將不在少數,可卻因為崇禎陛下的猜忌多疑之心,不是被逼死就是被罷官。”
“比如,一代名將袁崇煥,負責提督遼東,他在與皇太極的對抗中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大大壓製了皇太極的實力,使他們在短期內無法侵占明朝的土地。”
“於是皇太極便使了一招反間計,派人四處散播謠言,說袁崇煥要屯兵造反,這些話很快就傳到了崇禎陛下的耳中,抱著寧可錯殺不可放過的心理,於是崇禎陛下直接將人騙回京城,關入大牢,最終將其斬殺。”
“遼東戰局本就是瞬息萬變,崇禎陛下陣前換將,也使得滿清軍隊有了可趁之機。”
“而這位曾挫敗努爾哈赤,擊退皇太極的一介書生,沒能馬革裹屍,死在戰場之上,但卻慘死在崇禎陛下的猜忌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