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禦駕親征
我在萬朝帶貨震驚始皇 作者:一念青雲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思及此處,朱棣隻覺得有一股子冷氣從腳底開始向上直躥,將他整個人都包裹了起來,而宮殿之中的溫度似乎也更添了幾分冷氣。
一眾人皆站在原地不知所措,尤其是朱瞻基,在他聽到好聖孫隻旺三代,真的就隻旺了三代之後,整個人都不好了!
若無意外,在他之後上位的皇帝,一定是他的兒子,可大明的江山,生生折在了他兒子的手上,這讓他,如何麵對把江山托付給他的父親和爺爺?
朱瞻基此時尚且年少,在聽到此處之時,心裏更加不安。
因為如果真的如喬姑娘所說,是他的兒子在上位之後,險些斷送江山,那便直接有可能會導致,爺爺在決定下一任繼承人之時,會偏向於更加勇武有力的二叔!
因為二叔,是最像他的人!
“正統十四年七月,瓦剌首領也先率軍,兵分四路進攻明朝邊境,來勢洶洶,銳不可擋,陽和、大同所駐守的明軍與之交鋒,皆連失利。”
“一時間,塞外城堡,接連失陷,消息傳到京師,震動朝野,”
“明英宗聽聞瓦剌來犯,再加上一旁有太監王振誘導,於是在不知瓦剌軍隊主力方向的情況下,下天子詔令迅速集結軍隊,他要禦駕親征,效仿太宗皇帝五征漠北,出兵討伐也先!”
大明朱棣:……..
從來沒有覺得有人模仿他,讓他這麽無語過!
“此次出征,天子下詔,大軍於兩日之內匆忙集結啟程,各項準備均不足,上下一片混亂。”
“詔令下達之後,朝中眾多文武大臣多次上書勸諫,然英宗皆置之不理,他雖然名為親征,但軍務大事皆由監軍太監王振決定。”
“先不說明英宗朱祁鎮,從小長在宮庭之中,從未上過戰場,更不通半點軍事,單就出征在即,他卻將整頓軍備這樣的大事交到一個隻懂得貪汙弄權的太監手中,就已經犯下了毀滅性的錯誤!”
“自他宣布親征以來,朝中大臣紛紛上書阻止,他卻視若未見,可見在此大戰之前,連統一人心都做不到,散漫至此,哪怕大軍尚未出征,便已初現敗跡!”
如此匆忙?
怎能成功?
朱棣眸子微紅,似乎已經預見了戰爭結果。
從戰報傳到京師,從詔令下達到大軍集結,不過短短兩日,物資糧草,定然準備不足,且不通軍事,不懂軍政,麵對敵軍來犯,沒有任何戰術商討,隻聽宦官鼓動,便擅自禦駕親征,朝野上下盡是反對之聲,更沒有任何戰前動員。
最要緊的是,如此軍國大事,你哪怕交到一個將軍手中協調調度也行啊,你卻偏偏交到一個隻懂得諂意媚上的太監手中。
朱棣感覺自己有一口氣堵在胸口,上不去下不來,手指微微顫動,他心裏的預感更加不安。
可千萬不要搞成第二個靖康之恥啊!
他一向看不上大宋,因為大宋在麵對外敵入侵之上,自始至終都過於孱弱,靖康之恥更是被他視為漢人曆史中最恥辱的一場戰爭。
可如果他的大明也來一場如同靖康之變的禍事,他估計,都恨不得找塊豆腐直接撞死!
朱棣正暗暗期盼,千萬不要如大宋那般之時,喬安的聲音再度傳來:“朱祁鎮禦駕親征,一應軍事指揮全都交到王振一個太監手中,這也就是說,王振的一言行,在此刻所代表的便都是天子的意思。”
“諸將可以看不上王振,卻又不得不顧及天子的顏麵,於是王振也利用天子的威勢,在軍中作威作福。”
“成國公朱勇貴為大將軍,但卻要在王振麵前膝行而前,戶部尚書王佐懇請帝駕回軍,王振就命其跪在草叢裏,直到天黑才能起來。”
“所有軍務大事全部被王振專行專斷,所有跟隨聖駕隨征的文武大臣卻全都不得參與軍知政事。”
“朱祁鎮率領大軍,向前線而去,一路上吃吃喝喝,停停留留,沒過多長時間,他便開始覺得有些無聊起來,而此時的大軍,因為前期準備不足,後期又沒有後勤補給,已經開始了饑一頓飽一頓。”
“到七月十七日,大軍西出居庸關,經過懷來到達宣府,前方傳來的消息越來越緊急,再加上,因為倉促出征帶來的後勤問題頻頻發生。”
“軍中缺糧,士兵饑寒交迫,一路上皆有餓死者,大軍還未抵達前線,軍隊之中就已怨聲載道,絲毫沒了上戰場殺敵的血性和戰意。”
還未到戰場,軍中便已缺糧,甚至出現了餓死之人。
所有人聽到這裏,都隻覺得這簡直就是離了一個大譜,但凡王朝出兵作戰,哪可能會有還未到戰場便出現餓死情況的?
又不是國家孱弱,國力不足以應付這一場戰爭,而據喬姑娘所說,此時的大明,正是鼎盛之時。
可卻偏偏出現這等奇事,當真是,可笑至極!
大明朱元璋:混帳!混帳!這是去打仗嗎?他以為這是帶著幾十萬大軍去出遊呢?
大明朱棣:如此散漫,怎可能會成功?既是不通軍事,為何不將指揮權交到統帥武將手中?
所有後世大明皇帝見狀皆戰戰兢兢,沒一個敢主動在評論區中進行回複,因為他們知道,後來究竟發生了什麽,現在回複,那就等同於自己找罵!
朱棣深呼吸一口氣,想要將胸口那一股子鬱氣舒展下去,可卻始終不得法。
“八月初一,大軍抵達大同。也先已經得報,瓦刺兵馬假裝退避,以誘敵深入。王振躊躇滿誌,還想繼續北上,遭到了眾臣的抵製。”
“前方戰事吃緊,王振心裏焦躁的很,可又找不到人商討軍情,因為現在的文武官員仍在大肆爭吵關於天子回軍以及退兵自守的話題,將相離心,也根本沒有一個人願意去聽從一個太監指揮。”
“最要緊的是這個太監他確實不懂軍事,待確認前方勝利無望,王振才同意大軍南還,臨行之前,大同總兵郭登提醒,皇帝車駕南還應走紫荊關,這樣才可能不會遇到危險。”
“但王振以為,大軍行至此,他也沒見過什麽敵影,壓根不想采納這個意見。”
“他更希望天子聖駕南還,最好途經他的家鄉蔚州,前行四十裏後又擔心大軍行過會傷害他家的莊稼,於是又轉而向東。”
一眾人皆站在原地不知所措,尤其是朱瞻基,在他聽到好聖孫隻旺三代,真的就隻旺了三代之後,整個人都不好了!
若無意外,在他之後上位的皇帝,一定是他的兒子,可大明的江山,生生折在了他兒子的手上,這讓他,如何麵對把江山托付給他的父親和爺爺?
朱瞻基此時尚且年少,在聽到此處之時,心裏更加不安。
因為如果真的如喬姑娘所說,是他的兒子在上位之後,險些斷送江山,那便直接有可能會導致,爺爺在決定下一任繼承人之時,會偏向於更加勇武有力的二叔!
因為二叔,是最像他的人!
“正統十四年七月,瓦剌首領也先率軍,兵分四路進攻明朝邊境,來勢洶洶,銳不可擋,陽和、大同所駐守的明軍與之交鋒,皆連失利。”
“一時間,塞外城堡,接連失陷,消息傳到京師,震動朝野,”
“明英宗聽聞瓦剌來犯,再加上一旁有太監王振誘導,於是在不知瓦剌軍隊主力方向的情況下,下天子詔令迅速集結軍隊,他要禦駕親征,效仿太宗皇帝五征漠北,出兵討伐也先!”
大明朱棣:……..
從來沒有覺得有人模仿他,讓他這麽無語過!
“此次出征,天子下詔,大軍於兩日之內匆忙集結啟程,各項準備均不足,上下一片混亂。”
“詔令下達之後,朝中眾多文武大臣多次上書勸諫,然英宗皆置之不理,他雖然名為親征,但軍務大事皆由監軍太監王振決定。”
“先不說明英宗朱祁鎮,從小長在宮庭之中,從未上過戰場,更不通半點軍事,單就出征在即,他卻將整頓軍備這樣的大事交到一個隻懂得貪汙弄權的太監手中,就已經犯下了毀滅性的錯誤!”
“自他宣布親征以來,朝中大臣紛紛上書阻止,他卻視若未見,可見在此大戰之前,連統一人心都做不到,散漫至此,哪怕大軍尚未出征,便已初現敗跡!”
如此匆忙?
怎能成功?
朱棣眸子微紅,似乎已經預見了戰爭結果。
從戰報傳到京師,從詔令下達到大軍集結,不過短短兩日,物資糧草,定然準備不足,且不通軍事,不懂軍政,麵對敵軍來犯,沒有任何戰術商討,隻聽宦官鼓動,便擅自禦駕親征,朝野上下盡是反對之聲,更沒有任何戰前動員。
最要緊的是,如此軍國大事,你哪怕交到一個將軍手中協調調度也行啊,你卻偏偏交到一個隻懂得諂意媚上的太監手中。
朱棣感覺自己有一口氣堵在胸口,上不去下不來,手指微微顫動,他心裏的預感更加不安。
可千萬不要搞成第二個靖康之恥啊!
他一向看不上大宋,因為大宋在麵對外敵入侵之上,自始至終都過於孱弱,靖康之恥更是被他視為漢人曆史中最恥辱的一場戰爭。
可如果他的大明也來一場如同靖康之變的禍事,他估計,都恨不得找塊豆腐直接撞死!
朱棣正暗暗期盼,千萬不要如大宋那般之時,喬安的聲音再度傳來:“朱祁鎮禦駕親征,一應軍事指揮全都交到王振一個太監手中,這也就是說,王振的一言行,在此刻所代表的便都是天子的意思。”
“諸將可以看不上王振,卻又不得不顧及天子的顏麵,於是王振也利用天子的威勢,在軍中作威作福。”
“成國公朱勇貴為大將軍,但卻要在王振麵前膝行而前,戶部尚書王佐懇請帝駕回軍,王振就命其跪在草叢裏,直到天黑才能起來。”
“所有軍務大事全部被王振專行專斷,所有跟隨聖駕隨征的文武大臣卻全都不得參與軍知政事。”
“朱祁鎮率領大軍,向前線而去,一路上吃吃喝喝,停停留留,沒過多長時間,他便開始覺得有些無聊起來,而此時的大軍,因為前期準備不足,後期又沒有後勤補給,已經開始了饑一頓飽一頓。”
“到七月十七日,大軍西出居庸關,經過懷來到達宣府,前方傳來的消息越來越緊急,再加上,因為倉促出征帶來的後勤問題頻頻發生。”
“軍中缺糧,士兵饑寒交迫,一路上皆有餓死者,大軍還未抵達前線,軍隊之中就已怨聲載道,絲毫沒了上戰場殺敵的血性和戰意。”
還未到戰場,軍中便已缺糧,甚至出現了餓死之人。
所有人聽到這裏,都隻覺得這簡直就是離了一個大譜,但凡王朝出兵作戰,哪可能會有還未到戰場便出現餓死情況的?
又不是國家孱弱,國力不足以應付這一場戰爭,而據喬姑娘所說,此時的大明,正是鼎盛之時。
可卻偏偏出現這等奇事,當真是,可笑至極!
大明朱元璋:混帳!混帳!這是去打仗嗎?他以為這是帶著幾十萬大軍去出遊呢?
大明朱棣:如此散漫,怎可能會成功?既是不通軍事,為何不將指揮權交到統帥武將手中?
所有後世大明皇帝見狀皆戰戰兢兢,沒一個敢主動在評論區中進行回複,因為他們知道,後來究竟發生了什麽,現在回複,那就等同於自己找罵!
朱棣深呼吸一口氣,想要將胸口那一股子鬱氣舒展下去,可卻始終不得法。
“八月初一,大軍抵達大同。也先已經得報,瓦刺兵馬假裝退避,以誘敵深入。王振躊躇滿誌,還想繼續北上,遭到了眾臣的抵製。”
“前方戰事吃緊,王振心裏焦躁的很,可又找不到人商討軍情,因為現在的文武官員仍在大肆爭吵關於天子回軍以及退兵自守的話題,將相離心,也根本沒有一個人願意去聽從一個太監指揮。”
“最要緊的是這個太監他確實不懂軍事,待確認前方勝利無望,王振才同意大軍南還,臨行之前,大同總兵郭登提醒,皇帝車駕南還應走紫荊關,這樣才可能不會遇到危險。”
“但王振以為,大軍行至此,他也沒見過什麽敵影,壓根不想采納這個意見。”
“他更希望天子聖駕南還,最好途經他的家鄉蔚州,前行四十裏後又擔心大軍行過會傷害他家的莊稼,於是又轉而向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