偌大的客廳中,前來賀壽的鹽商和鹽官們醜態百出,連太監馬安自己懷裏也抱著一個美女,上下其手……


    揚州最大的鹽商之一,陝西鹽商張家家主想到即將上繳巨額商稅,他輕輕推開身邊歌女,對馬安拱手說道:


    “幹爹,商稅已經正式開始收了,我們一年要損失數十萬兩白銀,您能不能讓征收商稅官員手下留情,到時我們絕不會讓您老人家吃虧……”


    馬安愛財,但他並不傻,神武皇帝為了征收商稅斬殺數萬士紳和富商,那時他嚴令鹽商不得參加抗議騷亂,鹽商才因此逃過一劫。


    現在讓他出頭繼續偷稅,馬安是絕對不會做的。


    他已經吃的足夠多了,一旦被神武皇帝發現,到此錢財兩款不說,小命都難保。


    馬安聞言,頓時眼睛一瞪罵道:


    “住口,你是要銀子還是要命,難道忘記神武皇帝大開殺戒了嗎?你們已經吃的太飽了,應該看清如今形勢。


    從今以後,你們所有人必須足額繳稅,不然等待你們的肯定是神武皇帝的屠刀,甚至還會和你們算總賬,到時所有人都難逃一劫。


    咱家今日醜話說到前麵,若有人貪心不足繼續偷稅,一旦被錦衣衛查到,你們就自生自滅,決不能連累咱家。


    不然咱家將聯合所有利益相關者,斷其家族生路。甚至不排除滅其三族的可能,都記住了嗎?”


    馬安一席話,頓時讓鹽商們開始瑟瑟發抖,他們有錢不錯,可老太監權勢滔天,想要滅他們鹽商家族,完全沒有難道。


    讓鹽商老實繳稅,其實不是老太監突然良心發現,而是他擔心鹽商偷稅會連累到自己。


    馬安府上銀子兩輩子都花不完,老太監想安穩生活,他不想繼續冒險了……


    眾人急忙起身上前施禮:


    “大人放心,小人一定老實繳稅,不會連累您老人家!”


    馬安陰冷目光再次掃過眾人,緩緩說道:


    “記住,都給咱家老實點,千萬不要節外生枝,咱家累了,你們都回去吧!”


    平日高高在上的鹽商們見揚州守備太監不爽,他們一句話都不敢多說,紛紛躬身施禮準備離去。


    鹽商是有錢,但揚州鎮守太監更厲害,可以說在揚州能呼風喚雨,連兩淮鹽運使和巡鹽禦史都敢得罪大太監……


    徽商們都狠狠瞪兩眼陝西鹽商,特別是剛才亂說話的那位巨富,他們發誓一旦這貨遇到什麽困難,絕對會落井下石搞死此人。


    此時鹽商基本上以陝商和徽商為主,當然也有少數一些晉商。


    本來晉商在揚州的勢力也不小,至少比起步較晚的徽商厲害。


    可是神武皇帝打掉八大晉商後,讓晉商勢力已經在揚州失去地位,反而被徽商取代……


    那時朱慈烺還未控製南方,也知道兩淮鹽業水很深,並未讓皇家集團介入食鹽行業。


    其實在明清兩代,陝西可謂中國商業巨頭,他們集中起來的財富遠超八大皇商所在的晉商和徽商。


    隻是晉商和徽商與建奴政權走的比較近,所以後來很多人隻知道晉商和徽商,而對陝商反而不太熟悉。


    不是作者水文,既然寫到這裏了,就想介紹一下,根據跟讀情況,這一章也就賺幾塊錢而已,作者打字一個小時……


    明朝中前期,陝西商幫崛起於涇渭之濱,興盛於廣陵故地,號稱全國各大商幫中成名最早、資格最老者。


    然而“其興也勃,其亡也忽”。


    明中葉以後,晉商和徽商大舉湧至揚州經營鹽業,至清朝初年,力壓西商,形成壟斷。


    以至於後來一般人提及揚州鹽商曆史,大都“隻知有徽,不知山陝”了,當年秦晉聯手大戰徽幫的往事,更幾近湮沒無聞。


    明太祖朱元璋率義軍推翻元朝後,敗走漠北的蒙古殘餘勢力,仍對中原虎視眈眈,伺機反撲,西北一帶少數民族離心傾向也不斷增長。


    新興的明帝國,不得不把三分之二的財政收入,花在西北邊防建設上。


    沿長城設九個邊鎮以拱衛關中,保護京師,其中固原、寧夏、延綏、甘肅四鎮便在陝西境內。


    後又設三邊總督駐節固原,統率軍隊20餘萬,戰馬10餘萬匹。


    負責東起延綏皇甫川、西至嘉峪關、西南至洮岷,綿延數千裏的邊防區。


    但邊地苦寒,人煙稀少,數量龐大的邊防軍,每年耗糧以萬千石計,需布數十萬匹。


    如此多軍需物資,自內地調運費時費力,民多怨言,政府財政也不堪重負。


    明洪武三年,朱元璋采納謀臣建議,實施“食鹽開中”新政,將實施千年之久的政府食鹽專賣製度網開一麵。


    允許民間商人向邊關輸送糧食,換取食鹽經銷的許可證,鹽引。


    大約30斤糧食可換一份鹽引,而且是當時質量最好、最能賺錢的淮鹽引。


    朝廷國退民進,讓利於民,淮鹽價貴,商多趨之,邊防軍需難題一舉解決。


    而坐享地利的陝西商人,得益最多,自此冒起。


    陝西八百裏秦川,沃野千裏,自古為中國糧食主產區。


    如明永樂年間,陝西官倉存糧近1100萬石,足夠支付駐防官軍俸糧三年。


    萬曆年間,全國260個府中,按稅糧多寡排名,西安府僅次於號稱糧倉的鬆江府,位列第四。


    如此看來,輸糧換鹽引的食鹽開中法,等於是為陝西商人量身定做的傾斜政策。


    一時間,關中產糧區的農民們,紛紛掀起了進城經商、賣糧販鹽的熱潮。


    相比之下,山西曆來缺糧,山西商人要享受“食鹽開中”政策,隻有推著獨輪車到山東買糧,再販運邊關,買糧換引大費周折。


    而徽州遠離邊塞,山高路遠,徽州商人更無力參與其中。


    這也是明朝初年陝商比晉商、徽商起步較早的重要原因。


    自此,留在西北邊塞種糧食,已失去經濟上的意義。


    陝西商人和山西商人一起,紛紛來到運河沿岸的兩淮食鹽轉運樞紐揚州,成為專業鹽商。


    據記載,當年會集揚州的陝西商人不下500人。


    聲顯赫者有“三原之梁,涇陽之張、郭,西安之申,潼關之張,兼籍故土,實皆居揚”。


    這標誌著一個衝出潼關、走向全國的陝西商幫開始成型。


    正是在揚州,他們與蓄勢已久、雄心勃勃的徽州鹽商狹路相逢了。


    在明代,作為鹽商的陝西商人,實力曾淩駕於山西商人之上,其老家是三原縣、涇陽縣、綏德州等地。


    聚集揚州的陝西鹽商,出於保護自身共同利益的需要,出資修建了陝西會館。


    後來為了對付徽商的競爭,又與山西鹽商合資共建山陝會館。


    那時候,山陝商人實力仍然強橫,徽商不時要從他們手中購買鹽引。


    山陝會館,獨自建在靠近運河的大東門東關老街。


    而徽州及湖南、江西、嶺南等商幫會館,紮堆於新興市場小東門一帶,反映出商幫勢力興起先後的曆史軌跡。


    常住揚州的陝西商人不僅經營淮鹽,還將業務擴展到典當、布匹、皮貨、煙酒等行業。


    但既占地利、又得人和的徽商異軍突起,咄咄逼人,且因其“左儒右賈”的傳統。


    他們文化水平普遍較高,動輒喜歡發起訴訟,與山陝商人屢屢發生商業衝突。


    明朝末年揚州有名的商籍之爭,實際上正是山陝商人與徽商之間,在商場積怨的一次大爆發。


    在鹽商雲集的淮安、揚州二府,山陝商人因是外省入戶定居而獲朝廷特批擁有“商籍”。


    其子弟可入讀淮揚二府的學校,每年還有7個不用回原籍參加科舉考試的名額。


    而徽商的家鄉徽州與淮揚同屬南直隸省,按規定,其子弟不得在當地上學。


    明崇禎五年,經徽商聯名上書,巡查兩淮鹽政的官員上書,請求凡鹽商子弟均可就地入學,獲得皇帝批準。


    但這無形中損害了原有學籍的山陝商人的利益,引起大家鼓噪。


    恰好時任揚州知府又是山西人,支持同鄉的抗議,此政策遂緩行。


    到了崇禎十六年(1643年),徽商舊事重提,“西人複大喧嘩,爭訟不已”,終於又不了了之。


    直到建奴麻子年間,經徽商多方運作,建奴才特許在揚州商籍下增加7個名額,讓徽商子弟就地參加科舉考試。


    “商籍之爭”,曆經明清兩朝,前後達數十年之久,西商先勝後敗,徽商終償所願。


    其實也折射出在此期間,陝、晉、徽三大商幫在揚州實力對比的盛衰變化。


    崇禎十七年3月,李自成率大順軍攻入北京,逼得安徽鳳陽人崇禎皇帝朱由檢上吊自殺。


    但鎮守遼東的明將吳三桂旋即引清兵入山海關,擊敗大順軍。


    這次改朝換代的戰爭,給揚州帶來了滅頂之災。


    第二年5月,多爾袞率軍南下圍揚州城,明將史可法堅守城池達半月之久,殺傷清軍甚眾。


    城破後,史可法被俘就義,多爾袞為報複大開殺戒,造成“揚州十日”慘劇,民眾死80萬。


    揚州城中西商、徽商及各地商人亦難幸免,有明一代兩淮鹽業興盛帶來的商業繁華,毀於一旦。


    入清以後,建奴亦思恢複經濟民生,以穩固統治,而鹽稅數額巨大,兩淮鹽業的複興自然是重中之重。


    為躲避戰火退走的鹽商陸續再聚揚州,揚州鹽業達到又一高峰。


    極盛之時,每年經揚州運銷的鹽達160多萬引,僅鹽課一項便占全國財政收入的四分之一。


    當時食鹽從海濱鹽場經揚州轉運到各省市場,價格可漲10倍以上。


    據估算,乾隆三十七年,揚州鹽商每年賺銀1500萬兩以上,繳納鹽課600萬兩以上,占全國鹽稅六成左右。


    這一年,中國的經濟總量為全世界的32%,而揚州鹽商提供的鹽稅就占了全世界經濟總量的8%。


    不過,此時的揚州鹽業,已是徽商的天下。


    曾經緊密合作的陝西商人與山西商人之間貌合神離,陝商在揚州迅速衰落,隻剩下大約十幾家鹽商,不能稱幫,難成氣候。


    從陝商自身情況看,遷居揚州成為專業鹽商後,他們雖憑長期積累的財力一度壓製後起的徽商。


    可畢竟遠離故土,西北內陸與比鄰江南的淮揚,民風商俗差異太大,很難真正融入當地,而近水樓台的徽商卻不存在這個障礙。


    陝西鹽商受挫於徽幫,無奈退出揚州鹽業市場,卻並未從此消沉。


    同樣飽受明末戰亂蹂躪的四川,給了他們另起爐灶的機會。


    明末張獻忠大西軍入川,與建奴激戰三年,戰火所及,生靈塗炭,川中人口大減。


    清初大量陝西人南下墾荒,形式“秦人填四川”的移民潮。


    頭戴皮瓜帽,身披錢搭子的陝西商人,也相繼入川創業。


    陝商最初在四川創辦錢莊、典當行和商號以積累資本,時人記述稱“川省正經字號皆屬陝幫”。


    陝商以“借地入股”方式介入川中井鹽生產,“川省井鹽投資秦人占十之七八”。


    一舉成為左右自貢鹽場的大型鹽商資本集團,聞名後世的自貢鹽業,可以說是陝商一手促成的。


    此時的陝商不光經營鹽業,足跡也不限於四川一地。


    他們意識到銀錢業是最賺錢的生意,把錢莊、當鋪開遍了四川、甘肅大地。


    且組織嚴密,辦事認真,又實行低息經營策略,讓利以吸引地方上眾多公私客戶。


    加上這些省區民風儉樸,“十當九贖,不願當死”,陝西錢商遂聚攏了巨額財富,一度掌握著四川及蘭州、西寧等地的金融命脈。


    如成都一地,就有陝西三原、涇陽兩縣人開的當鋪48家。


    清代蘭州七家最大的錢莊中,有四家是西安、三原老字號在當地開的分店,後來錢莊衍化成金店,幾乎清一色由陝西商人控製。


    至於茶葉、布業、皮貨、藥材、水煙、木業等等,都是陝商涉足的大宗行業。


    尤其是西南、西北市場,明清兩代,幾乎都是陝商或山陝商人的天下。


    同樣失意於揚州的山西商人,幾乎就此完全退出了鹽業。


    由於山西接近京師,在滿清統一全國過程中,山西商人又以財力資助,頗得新朝廷歡心。


    順治初年,清政府將山西旅居蒙古富商範永鬥召為內務府皇商。


    並他賜田產於張家口,委托其往來關內外,負責為皇家采購皮貨等物資。


    晉商得到朝廷額外恩寵,後來轉營票號,涉足金融,上演了另一段商業傳奇故事。


    而立足長江三角洲的徽商,則獨領江南經濟風騷,勢力之大,一時無人能及。


    19世紀中葉,曾經勢同水火、後來各據一方的陝商與徽商,幾乎同時遭到兵災浩劫,自此走向衰落。


    長達十四年的太平天國戰爭,主要在長三角一帶展開。


    太平軍與清軍反複拉鋸,戰況慘烈,徽幫中人命且不保,何談經商?


    他們紛紛拋棄產業,撤回徽州老家躲避戰亂,商業元氣難免大傷。


    同治六年,陝甘發生大規模回民起義,陝西商人最為集中的渭北各縣如三原、涇陽等,遭受重創,各家富室大戶,幾乎徹底被掃蕩。


    隨後,左宗棠等率百萬清兵入陝征剿十餘年,派糧征餉、捐資助剿,讓陝商數百年積累的巨量財富,旦夕之間,消耗殆盡。


    加上顧念鄉土的在外陝商紛紛變賣產業,攜資回來重建家園,各地陝商經營業務停頓。


    輝煌數百年的一代雄商,竟然從此一蹶不振,以至於漸為世人所遺忘。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盛世從太子監國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物語000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物語000並收藏大明,盛世從太子監國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