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0章 六部尚書
大明,盛世從太子監國開始 作者:物語000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大大們注意,這一章又有曆史介紹)
李邦華等人致仕後,大明內閣隻剩馮英一個閣臣,六部尚書同樣出現空缺。
因為程國祥是戶部尚書,李邦華兼任督察院左都禦史,孟兆祥乃是工部尚書,薑逢元是吏部尚書,他還兼任著禮部尚書之職。
這幾位大佬致仕後,確實為一些有能力的官員帶來極大的機會,朱慈烺也在仔細考慮幾位尚書的人選。
現在兵部尚書盧象升位置無人撼動穩如泰山,孫傳庭為人剛真不阿,他很適合做吏部尚書。
禮部尚書的人選,朱慈烺決定用楊廷麟。
戶部尚書人選一時有些難選,朱慈烺最終決定暫時讓現任戶部侍郎左懋庚試試。
李岩入閣後,暫時不擔任六部之職,朱慈烺準備讓他負責大明教化方麵事情。
現在儒學要改變了,窮人讀不起書,有錢人讀書最終目的乃是服務於家族,他們心中隻有小家已無大家。
在各地建學校,讓孩子們上學必須提上日程,教課內容基本接近後世,暫定語文數學和曆史三門,曆史主要學習愛國方麵知識……
大明南方重建在即,以後官道,鐵路,造船,礦產等等,都需要工部去做,可以說現在工部非常重要,工部尚書人選更重要。
朱慈烺思來慮去半天,始終沒有找到他心中合適人選,後來無意間拿起一本奏書,看到奏書上一個人的名字,朱慈烺頓時眼前一亮,心中頓時有了決定。
這個人,正是在土地改革中有突出表現的陳子龍,他目前主要負責培養農業人才,所有農場皆歸他管轄。
個人能力出眾,又對大明忠心耿耿,這樣的年輕才俊朱慈烺現在不用更待何時,他絕對能做一個合格的工部尚書。
陳子龍已經培養出一批接班人,他離開後並不會影響朱慈烺土地改革的後續工作。
陳子龍祖上世代務農,父親陳所聞,以文學名江南,萬曆四十七年中進士,官至刑、工兩部郎。
陳子龍六歲入學,勤治經史,力攻章句。
天啟三年,十六歲陳子龍科舉童子試,名居第二。
崇禎三年中舉,因為溫體仁極度排斥複社成員,陳子龍三次落榜進士。
信心因此受重大打擊,他幾乎心灰意冷,回家閉門謝客,專意於學問。
崇禎十年,第三次北上,他與夏允彝同中進士。
此時關外清軍壓力與關內饑民起義,使得本已衰朽的明皇朝已危在旦夕。
同時促使一批憂國憂民的知識分子,對王陽明後學的空談誤國產生強烈的不滿,大聲疾呼“經世致用”,以改變殘酷的社會現實。
陳子龍就是其中的一位典型代表,這一時期,他為古代中國科學與文化的發展做了兩件極有意義的事情。
崇禎十一年夏,陳子龍以“君子之學,貴於識時;時之所急,務之恐後”的緊迫感,與徐孚遠、宋徵璧一起,輯成《皇明經世文編》。
凡五百零四卷,又補遺四卷,此書選文以明治亂、存異同、詳軍事、重經濟為原則。
內容十分豐富,包括政治、軍事、賦役、財經、農田、水利、學校文化、典章製度等等,並根據當時接觸到的許多現實問題,表達了編者的政治主張。
陳子龍等人編輯此書的動機和目的,是為了“上以備一代之典則,下以資後學之師法”。
試圖通過自己的努力,扭轉“俗儒是古而非今,擷華而舍實”,不務實際的壞風氣。
它是一部“從曆史實際出發,總結了明朝兩百幾十年統治經驗,企圖從中得出教訓,用以改變當前現實、經世致用之書。
這部書的編輯出版,對當時的文風、學風是一個嚴重的挑戰,對稍後黃宗羲、顧炎武等人講求經世實用之學,也起了先行的作用”。
繼後,陳子龍整理了徐光啟的農學巨著《農政全書》。
編輯《皇明經世文編》和整理《農政全書》,是陳子龍一生中在經世實用方麵兩項最主要的貢獻。
此後,陳子龍曾一度欲絕仕宦,在家廣其宅,示無誌四方。
然而,麵對著明末農民大起義的燎原之勢和清軍的步步進逼,為挽救明朝國運,最終還是放棄個人打算。
於崇禎十三年六月,出任浙江紹興府司理,不久開始兼代理諸暨知縣。
在官之日,由於他的轄區連年水患成災,饑民蜂起,為了維護當地社會穩定,他剛柔並用,剿撫兼施。
一邊力行保甲,設互首之法,申連坐之令,平定饑民暴動,一邊親司賑事,救濟饑民,立粥廠,設藥局,養老幼,醫病疾,收死骨,救活十幾萬人。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帝自縊,明朝滅亡。
緊接著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李自成潰敗,陳子龍正準備北上時,聽到崇禎死訊。
不久後,福王朱由菘在南京監國,不久後稱帝,陳子龍在黃道周的推薦下,以崇禎時授的兵科給事中職務在弘光朝廷任職。
兵科給事中雖然隻是七品,但是可以直議國防要務,陳子龍在朝50多天,上書30多次,提出大量有價值的建議。
但是弘光帝沉溺酒色,無心複國,隻求偏安,陳子龍對朝政失望之極,同時由於直言觸犯了馬士英、阮大铖等人,因此借故辭職回鄉。
後來陳子龍舉兵反抗建奴被捕,在押往南京途中,經鬆江境內跨塘橋時,他乘守者不備,突然投水,撈起時已經氣絕。
陳子龍死後並未得到安寧,建奴殘暴地將其淩遲斬首,棄屍水中,時年四十歲。
回憶一下曆史上的陳子龍,朱慈烺不再猶豫,決定提拔陳子龍為大明新一任工部尚書。
這樣,李岩成為曆史上最沒有資曆的內閣閣臣,而陳子龍變成大明曆史上資曆最淺的六部尚書之一。
這種不拘一格重用人才,除了朱慈烺可能無人敢做,要知道一個是閣臣,另外一個乃是工部尚書。
如果朱慈烺沒有在監國時大開殺戒,把那些隻會口嗨的文官禦史幾乎殺光,等在朝堂上官宣任命時,他同樣會被口水淹沒……
左都禦史位置暫時也空缺,朱慈烺決定讓清廉的大儒黃道周試試,可是他又擔心黃道周噴他。
考慮半天,最終還是決定用黃道周,又不是什麽不可或缺的位置,如果黃道周不配合經常噴他,朱慈烺再讓他下台。
不過在黃道周上任之前,朱慈烺決定讓他先逛逛土改成功之地,先讓黃道周被動洗洗腦。
朱慈烺不上朝問題不大,可六部尚書和內閣必須要替他做事,現在六部尚書和內閣都未到位,他過幾天必須要上朝了……
朱慈烺為什麽要用黃道周呢?
因為黃道周是明末讓朱慈烺最敬佩的大儒,同時讓天下士紳看看,神武皇帝並非不用大儒。
未來收拾江南士紳地主時,順便把黃道周推到前台……
朱慈烺很想知道,洪承疇如何應付衍聖公,黃道周如何對付江南士紳地主……
黃道周是中國曆史上唯一集書法家、理學家、錚臣、民族英雄為一身的風雲人物,明末清初家喻戶曉。
後來由於滿清的文化禁錮以及諸多曆史原因,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變得鮮為人知。
如今,黃道周留給世人的印象是多麵的,身為書法家的冷峻,身為理學家的嚴謹,身為錚臣的剛烈,身為民族英雄的悲壯。
天啟五年,黃道周晉升為講經筵展書官。
第一次為皇帝聽課展書,他一個小小的展書官,竟敢不屈於魏忠賢的淫威,一改慣例,變跪步膝行為平步直走,震驚朝野。
第二天,他因不滿魏忠賢專權,告假回鄉。
當時魏忠賢把控朝政、權傾天下,大肆排除異己,黃道周雖非東林黨人,但一樣站在魏忠賢的對立麵,頑強抗爭。
哪怕對方是能決定自己政治前途、甚至生死的當權者。
這種剛傲的背後,體現的是做人的尊嚴,黃道周之所能這麽做,是因為他把尊嚴置於政治前途之上,置於生命之上。
天啟薨,崇禎繼位,魏忠賢倒台,黃道周進京複職,累次輔錢龍錫。
滿朝文武皆知錢龍錫被冤枉,卻沒有人敢站出來為他說句公道話,隻有黃道周孤身為錢龍錫鳴冤。
規勸崇禎不能亂搞株連、濫殺無辜,崇禎很生氣,讓他好好反省,別沒事找事。
黃道周卻不領情,非但沒有悔意,反而一再堅持自己的主張,並且逐漸得到朝野輿論的支持,弄得崇禎很尷尬,最終沒能殺錢龍錫,而黃道周自己卻被停職了。
黃道周再次乞休,獲準後臨行前卻上《放門陳事疏》,把朝廷存在的種種問題分析得淋漓盡致。
還特別指出崇禎用人不明,苦口婆心地奉勸崇禎要近君子,遠小人。結果惹怒了自我感覺良好的崇禎,被削籍,開除出公務員隊伍!
當時剛鏟除閹黨集團不久,正是崇禎聲譽最高、不容質疑、脾氣最大之時,因此舉朝緘默,誰也不敢招惹這頭易怒的獅子。
黃道周並非言官,跟錢龍錫也無交情,根本沒必要為一個倒楣的路人同僚出頭,他卻傲視群臣,挺身而出,並贏得了“古今第一詞臣”的讚譽。
根據羊群效應理論,一群羊隻會跟著領頭羊走,不管對錯。
黃道周則不同,他並不因為別人沉默而跟著沉默,而是主動為公平正義而辯,其剛傲的背後,是正義感和責任感。
崇禎九年,黃道周再次進京複職,沒想到官運亨通,一年內連升四級,還差點入閣。
然而,跟一般人升職後積極做事、低調做官不同的是,他選擇了辭職,半年內辭了六次!他的辭職,並非官場上的虛偽和客套,而是發自內心的真實感受。
可見,身處喧囂的官場,盡管接連被突擊提拔,他的內心卻十分孤獨,對現狀很無奈,疲於應對。
跟別人也幾乎不往來,沒有任何為官的樂趣和快感,倍受煎熬,一年內提拔四級卻辭職六次。
這說明黃道周為官無欲,絲毫沒有想從中獲利的念頭,這是傲“利”——不謀私利!其剛傲的背後,是淡泊名利和對權力的漠視,這是一種非常難能可貴的生命品質。
不久,楊嗣昌奪情入閣,陳新甲奪情出任宣大總督,黃道周上疏彈劾二人奪情。
由於黃道周沒能入閣,上疏的時機又太過湊巧,崇禎懷疑他有私心,想當做反麵典型,借機打壓清流一派。
於是,有了崇禎十一年七月初五的那一場著名的“平台如對”。
在這場召對中,黃道周與崇禎短兵相接,大辯綱常倫理。
結果,崇禎大敗,風度、顏麵盡失,盛怒之下,黃道周被連降六級。
若是其他場合,有充分的時間做心理準備,亦可從容選擇,而這場召對完全不同,純屬臨場發揮,對象還是最高統治者——皇帝。
然而,黃道周沒有絲毫露怯,據理而談,針鋒相對,麵對麵直斥崇禎忠侫不分,其剛傲的背後,是赤膽忠心的愛國熱情和根植於內心的高貴與自信。
南明隆武時期,黃道周任內閣首輔,兵權、財權均由鄭芝龍掌控,鄭芝龍不想抗清,隻想把隆武政權當作降清的籌碼。
換作他人,大不了辭職不幹,黃道周明知不可為,卻仍然拉起一支書生隊伍,拿著鋤頭、扁擔北上抗清。
明明知道自己是雞蛋,偏偏要往石頭上撞;明明知道自己隻是能挑百斤的微弱之軀,卻硬要扛起萬噸重擔。
不以自己之弱而推卸責任,其剛傲的背後是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
即使抗清失敗,被關押在南京大牢候斬,黃道周也不失幽默。
對付前來勸降的建奴大員,假裝願意歸順,卻不願剃發,把清廷諷喻成“穿心國”。
尤其是故意把前來勸降的洪承疇當成冒牌貨,說真正的洪承疇早已殉國,還寫下:“史筆流芳,雖未平虜終可法;洪恩浩蕩,不思報國反成仇。”的對聯。
借此諷刺降清賣國的洪承疇,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後關頭,也不失風趣幽默,這才是骨子裏的高貴!
搞定內閣和六部尚書以及督察院左都禦史人選後,朱慈烺又派出多路錦衣衛傳旨,速召大明各地藩王,讓他們接到聖旨即刻進京。
隨後又在乾清宮召見李過,袁宗第,田見秀,郝搖旗四人,他們都是李自成麾下著名大將。
在跟隨明軍滅建奴和平定蒙古戰鬥中立下大功,如今都已經官居參將之職,這個參將乃是名副其實的大明武官。
四人親眼目睹護國軍的凶悍,知道他們繼續和明軍作對隻有死路一條,又見證土改成功後百姓安穩生活,他們已經徹底被神武皇帝征服!
李邦華等人致仕後,大明內閣隻剩馮英一個閣臣,六部尚書同樣出現空缺。
因為程國祥是戶部尚書,李邦華兼任督察院左都禦史,孟兆祥乃是工部尚書,薑逢元是吏部尚書,他還兼任著禮部尚書之職。
這幾位大佬致仕後,確實為一些有能力的官員帶來極大的機會,朱慈烺也在仔細考慮幾位尚書的人選。
現在兵部尚書盧象升位置無人撼動穩如泰山,孫傳庭為人剛真不阿,他很適合做吏部尚書。
禮部尚書的人選,朱慈烺決定用楊廷麟。
戶部尚書人選一時有些難選,朱慈烺最終決定暫時讓現任戶部侍郎左懋庚試試。
李岩入閣後,暫時不擔任六部之職,朱慈烺準備讓他負責大明教化方麵事情。
現在儒學要改變了,窮人讀不起書,有錢人讀書最終目的乃是服務於家族,他們心中隻有小家已無大家。
在各地建學校,讓孩子們上學必須提上日程,教課內容基本接近後世,暫定語文數學和曆史三門,曆史主要學習愛國方麵知識……
大明南方重建在即,以後官道,鐵路,造船,礦產等等,都需要工部去做,可以說現在工部非常重要,工部尚書人選更重要。
朱慈烺思來慮去半天,始終沒有找到他心中合適人選,後來無意間拿起一本奏書,看到奏書上一個人的名字,朱慈烺頓時眼前一亮,心中頓時有了決定。
這個人,正是在土地改革中有突出表現的陳子龍,他目前主要負責培養農業人才,所有農場皆歸他管轄。
個人能力出眾,又對大明忠心耿耿,這樣的年輕才俊朱慈烺現在不用更待何時,他絕對能做一個合格的工部尚書。
陳子龍已經培養出一批接班人,他離開後並不會影響朱慈烺土地改革的後續工作。
陳子龍祖上世代務農,父親陳所聞,以文學名江南,萬曆四十七年中進士,官至刑、工兩部郎。
陳子龍六歲入學,勤治經史,力攻章句。
天啟三年,十六歲陳子龍科舉童子試,名居第二。
崇禎三年中舉,因為溫體仁極度排斥複社成員,陳子龍三次落榜進士。
信心因此受重大打擊,他幾乎心灰意冷,回家閉門謝客,專意於學問。
崇禎十年,第三次北上,他與夏允彝同中進士。
此時關外清軍壓力與關內饑民起義,使得本已衰朽的明皇朝已危在旦夕。
同時促使一批憂國憂民的知識分子,對王陽明後學的空談誤國產生強烈的不滿,大聲疾呼“經世致用”,以改變殘酷的社會現實。
陳子龍就是其中的一位典型代表,這一時期,他為古代中國科學與文化的發展做了兩件極有意義的事情。
崇禎十一年夏,陳子龍以“君子之學,貴於識時;時之所急,務之恐後”的緊迫感,與徐孚遠、宋徵璧一起,輯成《皇明經世文編》。
凡五百零四卷,又補遺四卷,此書選文以明治亂、存異同、詳軍事、重經濟為原則。
內容十分豐富,包括政治、軍事、賦役、財經、農田、水利、學校文化、典章製度等等,並根據當時接觸到的許多現實問題,表達了編者的政治主張。
陳子龍等人編輯此書的動機和目的,是為了“上以備一代之典則,下以資後學之師法”。
試圖通過自己的努力,扭轉“俗儒是古而非今,擷華而舍實”,不務實際的壞風氣。
它是一部“從曆史實際出發,總結了明朝兩百幾十年統治經驗,企圖從中得出教訓,用以改變當前現實、經世致用之書。
這部書的編輯出版,對當時的文風、學風是一個嚴重的挑戰,對稍後黃宗羲、顧炎武等人講求經世實用之學,也起了先行的作用”。
繼後,陳子龍整理了徐光啟的農學巨著《農政全書》。
編輯《皇明經世文編》和整理《農政全書》,是陳子龍一生中在經世實用方麵兩項最主要的貢獻。
此後,陳子龍曾一度欲絕仕宦,在家廣其宅,示無誌四方。
然而,麵對著明末農民大起義的燎原之勢和清軍的步步進逼,為挽救明朝國運,最終還是放棄個人打算。
於崇禎十三年六月,出任浙江紹興府司理,不久開始兼代理諸暨知縣。
在官之日,由於他的轄區連年水患成災,饑民蜂起,為了維護當地社會穩定,他剛柔並用,剿撫兼施。
一邊力行保甲,設互首之法,申連坐之令,平定饑民暴動,一邊親司賑事,救濟饑民,立粥廠,設藥局,養老幼,醫病疾,收死骨,救活十幾萬人。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帝自縊,明朝滅亡。
緊接著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李自成潰敗,陳子龍正準備北上時,聽到崇禎死訊。
不久後,福王朱由菘在南京監國,不久後稱帝,陳子龍在黃道周的推薦下,以崇禎時授的兵科給事中職務在弘光朝廷任職。
兵科給事中雖然隻是七品,但是可以直議國防要務,陳子龍在朝50多天,上書30多次,提出大量有價值的建議。
但是弘光帝沉溺酒色,無心複國,隻求偏安,陳子龍對朝政失望之極,同時由於直言觸犯了馬士英、阮大铖等人,因此借故辭職回鄉。
後來陳子龍舉兵反抗建奴被捕,在押往南京途中,經鬆江境內跨塘橋時,他乘守者不備,突然投水,撈起時已經氣絕。
陳子龍死後並未得到安寧,建奴殘暴地將其淩遲斬首,棄屍水中,時年四十歲。
回憶一下曆史上的陳子龍,朱慈烺不再猶豫,決定提拔陳子龍為大明新一任工部尚書。
這樣,李岩成為曆史上最沒有資曆的內閣閣臣,而陳子龍變成大明曆史上資曆最淺的六部尚書之一。
這種不拘一格重用人才,除了朱慈烺可能無人敢做,要知道一個是閣臣,另外一個乃是工部尚書。
如果朱慈烺沒有在監國時大開殺戒,把那些隻會口嗨的文官禦史幾乎殺光,等在朝堂上官宣任命時,他同樣會被口水淹沒……
左都禦史位置暫時也空缺,朱慈烺決定讓清廉的大儒黃道周試試,可是他又擔心黃道周噴他。
考慮半天,最終還是決定用黃道周,又不是什麽不可或缺的位置,如果黃道周不配合經常噴他,朱慈烺再讓他下台。
不過在黃道周上任之前,朱慈烺決定讓他先逛逛土改成功之地,先讓黃道周被動洗洗腦。
朱慈烺不上朝問題不大,可六部尚書和內閣必須要替他做事,現在六部尚書和內閣都未到位,他過幾天必須要上朝了……
朱慈烺為什麽要用黃道周呢?
因為黃道周是明末讓朱慈烺最敬佩的大儒,同時讓天下士紳看看,神武皇帝並非不用大儒。
未來收拾江南士紳地主時,順便把黃道周推到前台……
朱慈烺很想知道,洪承疇如何應付衍聖公,黃道周如何對付江南士紳地主……
黃道周是中國曆史上唯一集書法家、理學家、錚臣、民族英雄為一身的風雲人物,明末清初家喻戶曉。
後來由於滿清的文化禁錮以及諸多曆史原因,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變得鮮為人知。
如今,黃道周留給世人的印象是多麵的,身為書法家的冷峻,身為理學家的嚴謹,身為錚臣的剛烈,身為民族英雄的悲壯。
天啟五年,黃道周晉升為講經筵展書官。
第一次為皇帝聽課展書,他一個小小的展書官,竟敢不屈於魏忠賢的淫威,一改慣例,變跪步膝行為平步直走,震驚朝野。
第二天,他因不滿魏忠賢專權,告假回鄉。
當時魏忠賢把控朝政、權傾天下,大肆排除異己,黃道周雖非東林黨人,但一樣站在魏忠賢的對立麵,頑強抗爭。
哪怕對方是能決定自己政治前途、甚至生死的當權者。
這種剛傲的背後,體現的是做人的尊嚴,黃道周之所能這麽做,是因為他把尊嚴置於政治前途之上,置於生命之上。
天啟薨,崇禎繼位,魏忠賢倒台,黃道周進京複職,累次輔錢龍錫。
滿朝文武皆知錢龍錫被冤枉,卻沒有人敢站出來為他說句公道話,隻有黃道周孤身為錢龍錫鳴冤。
規勸崇禎不能亂搞株連、濫殺無辜,崇禎很生氣,讓他好好反省,別沒事找事。
黃道周卻不領情,非但沒有悔意,反而一再堅持自己的主張,並且逐漸得到朝野輿論的支持,弄得崇禎很尷尬,最終沒能殺錢龍錫,而黃道周自己卻被停職了。
黃道周再次乞休,獲準後臨行前卻上《放門陳事疏》,把朝廷存在的種種問題分析得淋漓盡致。
還特別指出崇禎用人不明,苦口婆心地奉勸崇禎要近君子,遠小人。結果惹怒了自我感覺良好的崇禎,被削籍,開除出公務員隊伍!
當時剛鏟除閹黨集團不久,正是崇禎聲譽最高、不容質疑、脾氣最大之時,因此舉朝緘默,誰也不敢招惹這頭易怒的獅子。
黃道周並非言官,跟錢龍錫也無交情,根本沒必要為一個倒楣的路人同僚出頭,他卻傲視群臣,挺身而出,並贏得了“古今第一詞臣”的讚譽。
根據羊群效應理論,一群羊隻會跟著領頭羊走,不管對錯。
黃道周則不同,他並不因為別人沉默而跟著沉默,而是主動為公平正義而辯,其剛傲的背後,是正義感和責任感。
崇禎九年,黃道周再次進京複職,沒想到官運亨通,一年內連升四級,還差點入閣。
然而,跟一般人升職後積極做事、低調做官不同的是,他選擇了辭職,半年內辭了六次!他的辭職,並非官場上的虛偽和客套,而是發自內心的真實感受。
可見,身處喧囂的官場,盡管接連被突擊提拔,他的內心卻十分孤獨,對現狀很無奈,疲於應對。
跟別人也幾乎不往來,沒有任何為官的樂趣和快感,倍受煎熬,一年內提拔四級卻辭職六次。
這說明黃道周為官無欲,絲毫沒有想從中獲利的念頭,這是傲“利”——不謀私利!其剛傲的背後,是淡泊名利和對權力的漠視,這是一種非常難能可貴的生命品質。
不久,楊嗣昌奪情入閣,陳新甲奪情出任宣大總督,黃道周上疏彈劾二人奪情。
由於黃道周沒能入閣,上疏的時機又太過湊巧,崇禎懷疑他有私心,想當做反麵典型,借機打壓清流一派。
於是,有了崇禎十一年七月初五的那一場著名的“平台如對”。
在這場召對中,黃道周與崇禎短兵相接,大辯綱常倫理。
結果,崇禎大敗,風度、顏麵盡失,盛怒之下,黃道周被連降六級。
若是其他場合,有充分的時間做心理準備,亦可從容選擇,而這場召對完全不同,純屬臨場發揮,對象還是最高統治者——皇帝。
然而,黃道周沒有絲毫露怯,據理而談,針鋒相對,麵對麵直斥崇禎忠侫不分,其剛傲的背後,是赤膽忠心的愛國熱情和根植於內心的高貴與自信。
南明隆武時期,黃道周任內閣首輔,兵權、財權均由鄭芝龍掌控,鄭芝龍不想抗清,隻想把隆武政權當作降清的籌碼。
換作他人,大不了辭職不幹,黃道周明知不可為,卻仍然拉起一支書生隊伍,拿著鋤頭、扁擔北上抗清。
明明知道自己是雞蛋,偏偏要往石頭上撞;明明知道自己隻是能挑百斤的微弱之軀,卻硬要扛起萬噸重擔。
不以自己之弱而推卸責任,其剛傲的背後是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
即使抗清失敗,被關押在南京大牢候斬,黃道周也不失幽默。
對付前來勸降的建奴大員,假裝願意歸順,卻不願剃發,把清廷諷喻成“穿心國”。
尤其是故意把前來勸降的洪承疇當成冒牌貨,說真正的洪承疇早已殉國,還寫下:“史筆流芳,雖未平虜終可法;洪恩浩蕩,不思報國反成仇。”的對聯。
借此諷刺降清賣國的洪承疇,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後關頭,也不失風趣幽默,這才是骨子裏的高貴!
搞定內閣和六部尚書以及督察院左都禦史人選後,朱慈烺又派出多路錦衣衛傳旨,速召大明各地藩王,讓他們接到聖旨即刻進京。
隨後又在乾清宮召見李過,袁宗第,田見秀,郝搖旗四人,他們都是李自成麾下著名大將。
在跟隨明軍滅建奴和平定蒙古戰鬥中立下大功,如今都已經官居參將之職,這個參將乃是名副其實的大明武官。
四人親眼目睹護國軍的凶悍,知道他們繼續和明軍作對隻有死路一條,又見證土改成功後百姓安穩生活,他們已經徹底被神武皇帝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