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大壽就如同當年李成梁在遼東的教主之地位,無論是孫承宗還是熊廷弼,甚至滿桂和袁崇煥,都將他視為心腹大將。


    不管是誰來主持遼東戰事,祖大壽都是權力圈的核心,從未偏離過,而袁崇煥更是視祖大壽為左膀右臂而重用有加。


    祖大壽的一生就是征戰的一生,他參加了幾乎遼東的所有戰事,他對後來主持遼東戰事的袁崇煥是忠心耿耿。


    當皇太極率兵繞過山海關直逼北京城下,袁崇煥千裏馳援,解北京之圍時,依仗的正是祖大壽的部眾,


    袁崇煥下獄,祖大壽怕被牽連,在袁崇煥下獄第三天,他帶兵出走。


    但他拒絕投靠皇太極,所率領的這支隊伍幾如流浪之師,雖然是向著遼東老巢行進,但心中也不知路在何方。


    當他接到袁崇煥給他的勸告信後,又決意率部返回京師,收複被建奴攻陷的京師周邊之地,繼續效忠於大明王朝。


    按說如他這樣的作為,早就被剮百次了,但崇禎帝卻並未追究,反而是又加賞又封官,不但給他了四萬兩賞銀,加他為太子太保,還給他寫了“壯烈忠膽”四個字賜給他。


    這就說明當時無論是朝廷還是皇帝本人,都意識到離了祖大壽的重要性,畢竟遼東大局全靠他來支撐了。


    大淩河之戰,皇太極以傾國之師將祖大壽守衛的大淩河城團團包圍住,切斷了守城與外界所有聯係。


    祖大壽出城與清兵交戰數十次,突圍不成,而明朝四萬援軍又被皇太極擊敗,祖大壽隻能閉城堅守。


    堅守了三個月,城裏糧食吃盡,開始殺馬吃,馬殺完了開始吃老幼婦孺;繼而又開始吃軍中的老弱病殘,再接下去就該是健壯將士們互相殘殺了。


    期間皇太極不但自己寫信,還命令明朝投降的眾多文武官員,都寫招降書給祖大壽,表現出極為真誠的寬宏。


    但祖大壽依舊不予理睬,無論如何,到了人相食的地步,城是沒法再守下去了,所有的將領,除了副將何可綱之外,都認為隻剩下投降一條路。


    祖大壽長歎一聲:


    “人生豈有不死之理,但為國為家為身,三者並重。今既盡忠報國,惟惜此身命。”


    於是隻有殺了誓死不從的何可綱,準備投降了。


    將死之時,這何可綱神色不變,不出一言,含笑而死,但他的屍體被拖入城門後,城中餓了許多天的饑民竟一擁而上,爭割其肉。


    接下來的祖大壽與皇太極在城外設壇盟誓,不殺將吏兵民,確保城內之人的生命後,算是正式投降了。


    在個人名節至上,視百姓如草芥的年代,祖大壽對百姓的體恤而自損名節,也是難得的,這同南宋的呂文煥是一樣的。


    但緊接著祖大壽便找了個借口,脫逃回了錦州,又開始率領明軍抵抗清兵。


    皇太極自然很是惱怒,他兩次禦駕親征攻打錦州,必欲擒之來出這口惡氣,但在祖大壽的拚死抵抗下,俱無功而返。


    就這樣,祖大壽又為明朝多守了十年的城。


    十多年後,皇太極再次傾全國之兵包圍了錦州城,這一次的時間更長,整整水泄不通地圍了近一年。


    隨後洪承疇率領大軍在鬆山被擊潰,洪承疇投降,祖大壽糧盡援絕,城中人吃人的慘劇又再次發生。


    皇太極故技重演,又展開了招降攻勢,在極度地無奈之下,祖大壽隻好又再次投降。


    皇太極對祖大壽似乎是情有獨鍾,據不完全統計,他幾乎是一年一封親筆信寫給祖大壽。


    內容還並不是引經據典地招降,卻是不談形勢隻談風月地問候,通篇俱是些寡淡之極的日常問候,而祖大壽隻當是沒看見,完全地用作了如廁之需。


    祖大壽終於投降了,皇太極當然是高興異常,他想著你祖大壽怎麽也得來點晉見之禮,招降你那親戚吳三桂吧!


    可誰知這祖大壽隻是寫了封不鹹不淡的書信,敷衍了事,並且如徐庶進曹營,不為建奴出一策。


    這種情形一直到他跟隨清人入關,定都中原後,直到十幾年後在北京病逝也是如此。


    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投降異族,馬上便換了副麵孔,成為替新主打舊主的急先鋒,這種情況曆史上多多。


    不說宋時的呂文煥,就是與祖大壽同時的吳三桂及洪承疇一流莫不如此。


    然而,自祖大壽降清後,他的政治和曆史生命就此結束了。


    他遠離了曆史舞台,仿佛人間蒸發了一般,應該是他自覺愧對大明,而不恥為建奴效命的表現吧。


    如果當時他如袁應泰一樣,把劍一橫向天笑而殺身成仁,那後世對他的評價當是另一番光景,必是大大地忠臣一枚。


    但城中的兵卒和滿城的百姓是怎樣的後果,那變數就大了。


    所以後世對他的投降,應該放在當時的處境中來考量。


    就建奴來說,對他這樣的反複之人應該是恨之入骨才是,但考慮到收買人心以顯寬宏,並未對他秋後算賬。


    三國之張繡也是降而複叛,叛又複降之人,想當年,曹操為了一夜的歡娛,不僅他最喜歡的大兒子曹昂戰死,愛將典韋也一命歸西。


    要說這曹操也是將這張繡恨得來咬牙,但還是接受了張繡的再次投降,這同建奴對祖大壽的態度應該是同出一理吧。


    然而怎麽說他也是個很複雜之人,《明史》不給他立傳,《清史稿》將他放進“貳臣傳”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從這個角度來看,祖大壽的確是個裏外不是人的角色,既對不起大明,也對不起建奴。


    這也是他雖然是漢奸,然而在後世並沒有受到太多的指責,這也是後人對他無奈的一種理解吧。


    最後再說一個題外話,祖大壽在病死後葬於北京清河永泰村,離現在的奧運村不遠。


    1918年,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委托英籍皮貨商克羅夫茨,要在中國采購一套完整的明清高官顯爵墓葬。


    他們最終選擇了祖大壽,於是,祖大壽墓在被掘後,整體倒賣給了加拿大的這家博物館。


    祖大壽一生征戰,褒貶不一,蓋棺難定,也許是他對這些爭議可能也聽煩了,不想聽了。


    於是漂洋過海,“定居”加拿大,不知老天這樣的安排祖大壽是怎樣地心情。


    猜想他心中肯定很是不爽,一代豪傑死後還得不到寧靜,而在異國他鄉被一群說著他聽不懂話的人觀賞。


    ……


    錦州城位於小淩河北岸,明洪武二十四年,指揮使曹鳳對元永樂舊縣城進行改造,時周長五裏,裏土外磚。


    明成化十二年,都指揮王鍇擴展城牆,時周長六裏多,城牆四角又砌四台。


    明弘治十七年,錦州城參將胡忠再次擴建城池,修建後的城池有若盤子一般圓形,故錦州城又被稱為盤城。


    時錦州周七裏五百餘步,又有護城河,城牆高近十米。


    南麵城牆外,還有一小段城牆,在城的四麵,還建二層重樓式城樓。


    同時錦州東麵,西麵,北麵,皆設有關廂小城。


    弘治年錦州城完善後,一直到崇禎末年,大體布局不。


    不過由於大明和建奴大戰,錦州處於前沿,多次經曆戰火,城牆屢毀屢修,己經充滿戰火的硝煙軌跡。


    此時錦州城再次麵臨戰火,放眼城池外的東麵,西麵,北麵,到處都是建奴在挖壕溝。


    曆史上建奴始終無法攻破錦州,除了錦州城牆堅固外,和祖家兵多將廣又善於守城有一定關係。


    祖大壽麾下兄弟子侄達到十幾人,官職上至總兵下至副將參將遊擊將軍。


    一家幾十武將同心協力,麾下兩萬關寧軍又忠於他們,再利用犀利大炮誓死守城,錦州絕對固若金湯。


    祖大壽安排好錦州布防才返回用早餐,剛用完早餐,管家進來通報:


    “老爺,外麵有人求見!”


    祖大壽以為又是皇太極派人勸降,立即說道:


    “不見!”


    管家答應一聲,轉身出去,很快又進來說道:


    “老爺,他們說有緊急軍情,一定要麵見您!”


    祖大壽一愣:


    “緊急軍情?不是建奴派來的?”


    管家急忙低聲說道:


    “老爺,應該不是建奴,聽口音好像是關內的!”


    “讓他們在客廳等候,本帥馬上就去!”


    “是!”


    聽到來人是關內口音,祖大壽猜到應該是京師來人,他立即更衣趕往會客廳。


    當祖大壽進入會客廳時,立即看到有兩個商人打扮的年輕人坐在那裏喝茶。


    看到祖大壽進來,二人放下茶杯站起身來,對祖大壽拱拱手。


    祖大壽微微一笑:


    “二位請坐,不知找在下何事?”


    二人並未落座,他們各自拿出一塊錦衣衛腰牌道:


    “將軍,我們乃是駐錦州錦衣衛,今日前來傳神武皇帝口諭!”


    聽到來人竟然是錦衣衛,並且傳神武皇帝口諭,祖大壽大吃一驚,急忙躬身道:


    “臣,祖大壽接陛下口諭!”


    來人點點頭,隨後整整衣冠語氣森嚴道:


    “皇太極親率大軍圍困錦州之事,朕已經知曉,愛卿隻需固守待援即可,一旦援軍到來,切記裏應外合痛擊賊奴!”


    “謝陛下,臣祖大壽遵旨!”


    祖大壽急忙領旨,隨後平身再次請兩個錦衣衛落座:


    “二位上差請上坐,來人,上好茶!”


    兩個錦衣衛急忙擺手婉拒:


    “將軍客氣,我們還有其他軍情需要向陛下稟告,告辭!”


    聽到錦衣衛要向神武回複,祖大壽急忙拱手道:


    “二位大人,請稟告陛下,人在城在,祖家與錦州共存亡!”


    “將軍放心,在下一定把將軍原話稟告給神武皇帝陛下!”


    二人說道,對祖大壽拱拱手,隨後離開總兵府!


    看到二人消失背影,祖大壽抬手擦擦額頭冷汗……


    錦衣衛前來傳神武皇帝口諭,他居然差點拒見,現在祖大壽想想都有些後怕。


    神武皇帝果然和崇禎皇帝有很大不同,居然神不知鬼不覺在錦州建立了錦衣衛辦事處。


    幸虧自己行得正站得直,不然肯定會被神武皇帝明察秋毫。


    還有一件事讓祖大壽很是意外,皇太極剛率領包圍錦州,連他這個前鋒總兵都沒有提前得到情報。


    遠在千裏之外的神武皇帝居然提前知曉,由此可見大明情報網已經在遼東建立。


    這在崇禎朝是絕對做不到的,連他們關寧軍在建奴圍城之前都會撤回斥候,不然會被建奴白甲兵滅掉。


    ……


    錦州城下一眼看去都是兩黃旗人馬,其實更多是漢軍旗和蒙軍旗人馬,真正兩黃旗滿洲兵隻有一千多人。


    兩黃旗大部分人馬都駐紮在錦州南麵乳峰山上。


    乳峰山也是皇太極圍點打援的重要伏擊地,曆史上建奴在此地擊潰多支救援錦州的明軍。


    乳峰山源於女媧補天的傳說,曆史上建奴取得政權後,乳峰山又被命名為罕王殿山。


    來源於當年努爾哈赤逃難,逃到峰頂一塊巨石上連困帶累睡著,傳聞這塊巨石就是女媧補天剩下的一塊靈石。


    因為這個原由,後來建奴八旗權將這塊巨石命名罕王殿,乳峰山就成罕王殿山了。


    其實應該是汗王殿山,老奴自立稱汗王,明人諧音翻譯過來,稱之為憨王,不知為何成為罕王。


    或許便如紅衣大炮一樣,明人可稱之為紅夷大炮的,殺胡口也變成殺虎口。


    乳峰山由無數大小丘陵山嶺合成,麵朝錦州一麵,大多地勢平緩。


    麵對鬆山一麵,同樣山嶺起伏,丘陵不斷。


    不過快到主蜂時,山勢略顯陡峭,且嶺前多荒草山石,隻可行精銳步軍,不可行騎軍與戰車。


    此時乳峰山東側數百米的山脊上,女媧補天處三塊險峻的巨石聳立,有若擎天柱般傲然不倒。


    巨石旁,一杆高大的黃龍大傘高高撐起,大傘下,站著一個極肥極胖的清國男子。


    此人不是別人,正是建奴皇帝皇太極,明人稱之為黃台吉,或是洪太,小憨王不等。


    此時的皇太極,正對著山下的鬆山堡處眺望,不知在凝神細想著什麽。


    大傘旁邊,則站著滿滿的建奴王公貴族,各旗旗主,固山額真,貝勒王爺等等。


    而沿著山脊處,又布滿了建奴精銳的白甲兵軍士密密旌旗獵獵。


    凝神良久,皇太極冷然問道:


    “明國小皇帝到哪了?他真的會來錦州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盛世從太子監國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物語000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物語000並收藏大明,盛世從太子監國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