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章 狡猾的多鐸
大明,盛世從太子監國開始 作者:物語000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讀者大大們注意,這一章有不少曆史介紹,不喜歡的請跳過,實在對不住了!!!
聽到建奴豫親王多鐸和睿親王多爾袞再次率兵到來。
護國軍各將領都看到立功封賞的機會,於是紛紛請戰。
護國軍幾位統領不是子爵就是男爵,如果能把多爾袞和多鐸留在大明,他們很有可能變成伯爵,肯定很想多殺建奴。
眾將很積極的表現,讓朱慈烺很欣慰,他點點頭緩緩起身,目光看向身後牆上地圖!
虎豹騎統領曹變蛟,龍騰軍統領孫應元,天雄軍統領盧相坤周遇吉等人站的筆直,都在等待神武皇帝的命令。
片刻後,朱慈烺轉身看向下邊整齊站立的護國軍眾將道:
“既然建奴不遠萬裏來送人頭,朕肯定要成全他們,護國軍諸將聽令!”
虎豹騎統領曹變蛟,龍騰軍統領孫應元,天雄軍統領盧象坤,神武軍統領周遇吉等人急忙齊齊抱拳躬身:
“臣在!”
朱慈烺目光掃過麵帶笑容的諸位大將:
“孫應元,你率領龍騰軍兩營人馬支援薊州!”
孫應元急忙領旨:
“臣,遵旨!”
“盧象坤,天雄軍負責護國軍後勤補給和支援,無論何處求援,天雄軍必須派人及時支援。”
盧象坤急忙領旨:
“臣,遵旨!”
朱慈烺看看曹變蛟:
“曹變蛟,虎豹騎虎營去薊州,暫時歸孫傳庭指揮,你率領虎豹騎龍營隨朕前往宣府!”
曹變蛟急忙躬身領旨:
“臣,遵旨!”
朱慈烺略微停頓一下又道:
“嶽洋傳旨,命令黃德功率領虎賁軍龍虎兩營,給朕守好牆子嶺和青山口等關隘,若有閃失直接去做千總……”
“遵旨!”
嶽洋領旨,立即派幾個錦衣衛前去牆子嶺傳旨……
護國軍眾將領旨也準備告退回去準備,朱慈烺有叫住他們:
“等等,薊州和宣府有孫傳庭和盧象升在,建奴想破關絕非易事,將士們已經連續征戰近兩天,此時已經人困馬乏,各部原地休整整,明日一早出發!”
“遵旨!”
護國軍眾統領再次躬身領旨,隨後出了總兵衙門。
曆史上建奴這次入關劫掠應該在明年,也就是崇禎十一年。
朱慈烺已經猜到,因為自己的的穿越,從而打亂了皇太極的原有部署,讓建奴感覺到危機。
為了安全過冬,同時讓大明再次陷入危機,皇太極才決定提前入關劫掠。
他先派嶽托入關吸引分散明軍,然後又派出豫親王多鐸和睿親王多爾袞,讓他們趁機破宣府和薊州。
一旦薊州和宣府被攻破,明軍肯定會軍心大亂不戰而敗,建奴兵分三路趁機大肆劫掠!
其實朱慈烺所料不錯,皇太極正是此種想法。
在公開派出揚武大將軍成親王嶽托後,皇太極隨後私下召見豫親王多鐸和睿親王多爾袞。
命令他們率領麾下鑲白旗和正白旗,加上漢軍和蒙古兵一共五萬大軍,再次繞道蒙古突襲宣府和薊州長城。
皇太極此舉可謂一舉兩得,十萬大軍肯定能一舉擊潰各路明軍,同時也能削弱多爾袞兄弟實力。
不要以為隻有大明有內鬥,建奴一直都在內鬥,一旦有機會多爾袞絕對不會放棄,但建奴對外卻是全力以赴。
而明末的大明卻和建奴不同,他們在內部鬥的你死我活,完全不顧國家安危,甚至為了個人利益養寇為患。
曆史上崇禎十一年,多爾袞和嶽托率領十萬大軍入關,基本打爛大明京畿。
楊嗣昌和盧象升不和,高起潛坐視不救,最終盧象升彈盡糧絕戰死巨鹿。
在盧象升戰死後,建奴在大明境內已經無人能擋,沿運河殺到山東,濟南更是被屠殺幾十萬漢人,崇禎怒殺三十多個高級官員和總兵副將
這次皇太極派多鐸和多爾袞入關劫掠,兄弟二人都很清楚皇太極的用意,但他們不敢也不能違抗皇太極的命令。
多爾袞雖然足智多謀,但他對現在明軍並不了解,一路上派出多支偵騎偵查靠近長城附近的明軍情況。
但始終未得到任何情報,他急忙命令正白旗放慢行軍速度,同時又灑出去大量偵騎,他相信嶽托五萬大軍在明國境內如此安靜。
皮島之戰,建奴全軍覆沒,最後隻有多鐸和孔友德僥幸逃出去,對明軍現在的實力和戰鬥力,他和孔友德是最清楚的。
多鐸和多爾袞一樣,一路上灑出多支偵騎,他要把長城附近一切情況盡在掌握,為了最後逃跑做好準備。
所以,當多爾袞靠近長城後,多鐸卻命令麾下大軍停止前進,並在長城外十裏安營紮寨,沒有一定把握絕不涉險破官而入。
在安營紮寨的同時,豫親王多鐸又派人給阿哥多爾袞送去一份書信。
告訴十四阿哥,明軍現在戰力遠超從前,並且火器火炮犀利,千萬不要冒然發起進攻,不然肯定損兵折將,最好先看看嶽托在關內情況如何。
多爾袞看罷小老弟的書信,他欣慰的哈哈大笑。
都以為多鐸勇猛有餘智謀不足,可從他提醒自己的書信內容可以看出,現在的多鐸真的已經非常成熟了。
可惜老大阿濟格不在了,不然他們親兄弟三人足可和皇太極等人勢均力敵,死胖子完蛋後,他們獲得皇位可能性極大……
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乃是親兄弟,他們的額娘被皇太極等人用計陪葬老汗,多爾袞三兄弟不可能死心塌地追隨皇太極。
謹慎起見,多爾袞並沒有命令麾下發起進攻,同樣在關外悄悄安營紮寨,同時又派出十幾支偵騎偵查各處長城明軍情況。
他不相信嶽托五萬大軍在關內如此安靜,一旦攻破幾座城池逼近明國京師,明國小皇帝必然會抽調宣府和薊州兵馬入衛勤王。
那時便是兩白旗破關的最佳機會,他和多鐸率領四萬人馬摧枯拉朽殺進明國關內,絕對把明國京畿攪個天翻地覆。
為了盡快得到嶽托在關內的情況,多鐸和多爾袞派出的偵騎在關外靠近長城附近四處活動,希望能抓個明軍夜不收。
可明軍夜不收在他們到來後全部撤入關內,都拿著千裏鏡站在長城最高處看著關外建奴活動。
洪武大帝把統治中原近百年的蒙古人驅出長城,元順帝退出長城仍滯留於近塞地區屯上都,仍稱元帝,史稱北元。
此時其統治機構還完整存在,殘餘兵力號稱百萬,企圖依靠這些力量整複故都。
而剛剛建立的明政權對北元的存在深感為患,於是從洪武二年至二十九年,朱元璋先後八次派大將率重兵征伐漠北。
燕王朱棣當了皇帝以後,從永樂八年到二十二年,先後五次親率大軍北征,並死在返回的路上。
在明軍強大的武裝攻擊下,北元內部發生分裂,長期互相拚殺,幾代元主及擁立的太子都被部下殺死,部眾離散,連帝號紀年都被遺忘了。
經過長期的部落爭戰之後,蒙古形成瓦刺、韃靼兩大部落,瓦刺居西,稱西蒙古,韃靼居東,稱東蒙古。
由於他們被驅回漠北之後仍然過著遊牧生活,許多生活必須品仰給於塞內。
有的部落和明政府保持著互市貿易和朝貢隸屬關係。有的則不滿足於這種關係,常常利用他們擅長騎射的優勢對內地侵擾。
明政府對蒙古人也采取又打又拉的所謂“以夷製夷“的政策,利用他們政治上的弱點促其內部分裂,支弱抑強。
忽而抑製韃靼,安撫瓦刺,忽而又抑製瓦刺,安撫韃靼。蒙古人則以明政府反複無常為借口興師動武。
因此,北方的邊患一直未除,明政府的防戍重點一直在北邊。
燕王朱棣在“靖難之役“中奪取皇位以後,更加重視北方的邊防建設,修複了若幹地段低矮簡陋的邊牆。
在東起鴨綠江西到嘉峪關的萬裏防線上設立九座軍鎮,分地守禦。
首先設立了遼東、宣府、大同、延綏四鎮,原太原總兵駐在偏關,三邊製府總兵駐在固原,也稱二鎮。相繼又設寧夏、甘肅、薊州,合稱九鎮,又稱九邊。
薊鎮在沿邊九鎮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
薊鎮之重,首先在於它的地理位置從東、西、北三個方麵包圍著京城。
號稱京師西大門的居庸關距京城隻有五十餘公裏,有京城鐵門之稱的古北口也隻有百餘公裏,薊鎮有險,則京城震悚,薊鎮穩固則京城無虞。
特別是永樂初撤銷塞外的大寧衛以後,更增加了薊鎮的防衛負擔。
北方的軍防重地大寧丟掉了,開平衛孤存塞外,無法拒守,宣德年間不得不移衛於獨石口,原在大寧地區築的城堡全部廢棄。
這樣一來,在遼東鎮和宣府之間形成聲援隔絕之勢,京東、京北失去了大片緩衝地帶,蒙古各部逼到近邊,薊鎮所有關口都成了前沿。
薊鎮地區由塞外越邊而入的河流甚多,形成關隘密集,在兩千華裏的防線上,大小隘口一百九十餘處,重要的關隘也有四十餘處。
曆來兵家必爭的險關要塞,至少有東部的山海關,中部的喜峰口、潘家口,西部的古北口、居庸關。
整個明朝二百多年,北邊烽警年年皆有,尤其是北撤大寧棄開平,西棄哈密丟河套之後,幾無安枕之日。
危及明政權命運的重大事變和戰爭,有如下幾次:一是英宗正統十四年發生在宣府境內的“土木之變“。
明軍五十萬大軍覆沒,英宗皇帝當了俘虜,緊接著瓦刺部落挾持英宗進攻北京,發生了“京城保衛戰“,明政權幾乎傾覆。
二是發生在古北口的“庚戍之變“,嘉靖二十九年,韃靼部酋俺答率大軍進攻大同,大同總兵仇鸞賄賂俺答,求他勿攻大同而轉攻他鎮。
俺答便轉攻古北口,一麵佯攻,牽製守軍兵力,一麵從西側的黃榆溝毀邊牆偷襲而入。
古北口失,俺答乘勢破薊州,克懷柔,取昌平,下通州,縱兵四掠,直逼京師城下。
明廷震驚,戒嚴守城,急令各鎮入京救援,俺答飽掠八日,才由古北口退出。
三是嘉靖三十八年的潘家口之戰,韃靼部的首領錫林阿,用聲東擊西的辦法先攻薊鎮東部的義院口和冷口。
薊遼總督王抒調兵東進,韃靼兵趁中部守軍勢弱之機,集中兵力攻破潘家口,渡過灤河抵三屯營,繼而西掠遵化、豐潤、玉田、薊州等地。
待東援部隊西顧時,韃靼軍又向東攻下遷安等地,飽掠以後由潘家口退出長城,此次入侵極大地震動了明朝。
四是洪山口之戰,天啟七年,後金皇太極攻寧遠,錦州兵敗後,於崇禎二年轉攻薊鎮的龍井關、大安口、洪山口,陷遵化。
隨後繼續西進下三河、通州,直逼京師城下,攻打德勝門、廣渠門、蘆溝橋、永定門,京師危機。
後金諸將紛紛要求攻下北京,皇太極認為明軍還有實力,時機尚未成熟,遂揮師東進陷香河,遷安、灤州、永平四城,從冷口退出長城。
五是昌平之戰,崇禎九年四月,皇太極十萬大軍破獨石口,入居庸關,直奔昌平,遍蹂京畿,掠良鄉、順義、清河、懷柔、寶坻、房山、涿州、永清等城,九月從冷口退回……
……
薊鎮設置的目的主要是牽製九邊其他邊鎮及京營,起到防備叛亂的作用。
同時考慮到其餘邊鎮一字拉長,戍守防線長達數千公裏,兵員分散。
因此設置薊鎮以為抵禦蒙古入侵的預備防線,與京營起到相互照應的作用。
薊鎮較為著名的統帥為戚繼光,其訓練的兵馬水平非常高,有極強的戰鬥力,世人稱之為戚家軍。
自從建奴收服蒙古諸部後屢屢繞道蒙古,從薊州轄內長城入關劫掠,此處長城和各個關隘如紙糊一般,幾乎都是一攻擊破。
其實嚴格來說並非明軍太無能,而是長城關隘實在太多,完全是防不勝防,哪有如此多兵力在各處重兵駐守。
朱慈烺身為穿越者,雖然能提前預判建奴從何處入關,可現在曆史又因為他穿越而改變。
若不是朱慈烺訓練出一支強大的護國軍,又利用係統打造出領先於這個時代的火器,他能不能玩過皇太極多爾袞都是未知數。
“主子,奴才等人已經悄悄偵查宣大附近長城,明軍防守森嚴,絲毫看不出有任何破綻……”
聽到建奴豫親王多鐸和睿親王多爾袞再次率兵到來。
護國軍各將領都看到立功封賞的機會,於是紛紛請戰。
護國軍幾位統領不是子爵就是男爵,如果能把多爾袞和多鐸留在大明,他們很有可能變成伯爵,肯定很想多殺建奴。
眾將很積極的表現,讓朱慈烺很欣慰,他點點頭緩緩起身,目光看向身後牆上地圖!
虎豹騎統領曹變蛟,龍騰軍統領孫應元,天雄軍統領盧相坤周遇吉等人站的筆直,都在等待神武皇帝的命令。
片刻後,朱慈烺轉身看向下邊整齊站立的護國軍眾將道:
“既然建奴不遠萬裏來送人頭,朕肯定要成全他們,護國軍諸將聽令!”
虎豹騎統領曹變蛟,龍騰軍統領孫應元,天雄軍統領盧象坤,神武軍統領周遇吉等人急忙齊齊抱拳躬身:
“臣在!”
朱慈烺目光掃過麵帶笑容的諸位大將:
“孫應元,你率領龍騰軍兩營人馬支援薊州!”
孫應元急忙領旨:
“臣,遵旨!”
“盧象坤,天雄軍負責護國軍後勤補給和支援,無論何處求援,天雄軍必須派人及時支援。”
盧象坤急忙領旨:
“臣,遵旨!”
朱慈烺看看曹變蛟:
“曹變蛟,虎豹騎虎營去薊州,暫時歸孫傳庭指揮,你率領虎豹騎龍營隨朕前往宣府!”
曹變蛟急忙躬身領旨:
“臣,遵旨!”
朱慈烺略微停頓一下又道:
“嶽洋傳旨,命令黃德功率領虎賁軍龍虎兩營,給朕守好牆子嶺和青山口等關隘,若有閃失直接去做千總……”
“遵旨!”
嶽洋領旨,立即派幾個錦衣衛前去牆子嶺傳旨……
護國軍眾將領旨也準備告退回去準備,朱慈烺有叫住他們:
“等等,薊州和宣府有孫傳庭和盧象升在,建奴想破關絕非易事,將士們已經連續征戰近兩天,此時已經人困馬乏,各部原地休整整,明日一早出發!”
“遵旨!”
護國軍眾統領再次躬身領旨,隨後出了總兵衙門。
曆史上建奴這次入關劫掠應該在明年,也就是崇禎十一年。
朱慈烺已經猜到,因為自己的的穿越,從而打亂了皇太極的原有部署,讓建奴感覺到危機。
為了安全過冬,同時讓大明再次陷入危機,皇太極才決定提前入關劫掠。
他先派嶽托入關吸引分散明軍,然後又派出豫親王多鐸和睿親王多爾袞,讓他們趁機破宣府和薊州。
一旦薊州和宣府被攻破,明軍肯定會軍心大亂不戰而敗,建奴兵分三路趁機大肆劫掠!
其實朱慈烺所料不錯,皇太極正是此種想法。
在公開派出揚武大將軍成親王嶽托後,皇太極隨後私下召見豫親王多鐸和睿親王多爾袞。
命令他們率領麾下鑲白旗和正白旗,加上漢軍和蒙古兵一共五萬大軍,再次繞道蒙古突襲宣府和薊州長城。
皇太極此舉可謂一舉兩得,十萬大軍肯定能一舉擊潰各路明軍,同時也能削弱多爾袞兄弟實力。
不要以為隻有大明有內鬥,建奴一直都在內鬥,一旦有機會多爾袞絕對不會放棄,但建奴對外卻是全力以赴。
而明末的大明卻和建奴不同,他們在內部鬥的你死我活,完全不顧國家安危,甚至為了個人利益養寇為患。
曆史上崇禎十一年,多爾袞和嶽托率領十萬大軍入關,基本打爛大明京畿。
楊嗣昌和盧象升不和,高起潛坐視不救,最終盧象升彈盡糧絕戰死巨鹿。
在盧象升戰死後,建奴在大明境內已經無人能擋,沿運河殺到山東,濟南更是被屠殺幾十萬漢人,崇禎怒殺三十多個高級官員和總兵副將
這次皇太極派多鐸和多爾袞入關劫掠,兄弟二人都很清楚皇太極的用意,但他們不敢也不能違抗皇太極的命令。
多爾袞雖然足智多謀,但他對現在明軍並不了解,一路上派出多支偵騎偵查靠近長城附近的明軍情況。
但始終未得到任何情報,他急忙命令正白旗放慢行軍速度,同時又灑出去大量偵騎,他相信嶽托五萬大軍在明國境內如此安靜。
皮島之戰,建奴全軍覆沒,最後隻有多鐸和孔友德僥幸逃出去,對明軍現在的實力和戰鬥力,他和孔友德是最清楚的。
多鐸和多爾袞一樣,一路上灑出多支偵騎,他要把長城附近一切情況盡在掌握,為了最後逃跑做好準備。
所以,當多爾袞靠近長城後,多鐸卻命令麾下大軍停止前進,並在長城外十裏安營紮寨,沒有一定把握絕不涉險破官而入。
在安營紮寨的同時,豫親王多鐸又派人給阿哥多爾袞送去一份書信。
告訴十四阿哥,明軍現在戰力遠超從前,並且火器火炮犀利,千萬不要冒然發起進攻,不然肯定損兵折將,最好先看看嶽托在關內情況如何。
多爾袞看罷小老弟的書信,他欣慰的哈哈大笑。
都以為多鐸勇猛有餘智謀不足,可從他提醒自己的書信內容可以看出,現在的多鐸真的已經非常成熟了。
可惜老大阿濟格不在了,不然他們親兄弟三人足可和皇太極等人勢均力敵,死胖子完蛋後,他們獲得皇位可能性極大……
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乃是親兄弟,他們的額娘被皇太極等人用計陪葬老汗,多爾袞三兄弟不可能死心塌地追隨皇太極。
謹慎起見,多爾袞並沒有命令麾下發起進攻,同樣在關外悄悄安營紮寨,同時又派出十幾支偵騎偵查各處長城明軍情況。
他不相信嶽托五萬大軍在關內如此安靜,一旦攻破幾座城池逼近明國京師,明國小皇帝必然會抽調宣府和薊州兵馬入衛勤王。
那時便是兩白旗破關的最佳機會,他和多鐸率領四萬人馬摧枯拉朽殺進明國關內,絕對把明國京畿攪個天翻地覆。
為了盡快得到嶽托在關內的情況,多鐸和多爾袞派出的偵騎在關外靠近長城附近四處活動,希望能抓個明軍夜不收。
可明軍夜不收在他們到來後全部撤入關內,都拿著千裏鏡站在長城最高處看著關外建奴活動。
洪武大帝把統治中原近百年的蒙古人驅出長城,元順帝退出長城仍滯留於近塞地區屯上都,仍稱元帝,史稱北元。
此時其統治機構還完整存在,殘餘兵力號稱百萬,企圖依靠這些力量整複故都。
而剛剛建立的明政權對北元的存在深感為患,於是從洪武二年至二十九年,朱元璋先後八次派大將率重兵征伐漠北。
燕王朱棣當了皇帝以後,從永樂八年到二十二年,先後五次親率大軍北征,並死在返回的路上。
在明軍強大的武裝攻擊下,北元內部發生分裂,長期互相拚殺,幾代元主及擁立的太子都被部下殺死,部眾離散,連帝號紀年都被遺忘了。
經過長期的部落爭戰之後,蒙古形成瓦刺、韃靼兩大部落,瓦刺居西,稱西蒙古,韃靼居東,稱東蒙古。
由於他們被驅回漠北之後仍然過著遊牧生活,許多生活必須品仰給於塞內。
有的部落和明政府保持著互市貿易和朝貢隸屬關係。有的則不滿足於這種關係,常常利用他們擅長騎射的優勢對內地侵擾。
明政府對蒙古人也采取又打又拉的所謂“以夷製夷“的政策,利用他們政治上的弱點促其內部分裂,支弱抑強。
忽而抑製韃靼,安撫瓦刺,忽而又抑製瓦刺,安撫韃靼。蒙古人則以明政府反複無常為借口興師動武。
因此,北方的邊患一直未除,明政府的防戍重點一直在北邊。
燕王朱棣在“靖難之役“中奪取皇位以後,更加重視北方的邊防建設,修複了若幹地段低矮簡陋的邊牆。
在東起鴨綠江西到嘉峪關的萬裏防線上設立九座軍鎮,分地守禦。
首先設立了遼東、宣府、大同、延綏四鎮,原太原總兵駐在偏關,三邊製府總兵駐在固原,也稱二鎮。相繼又設寧夏、甘肅、薊州,合稱九鎮,又稱九邊。
薊鎮在沿邊九鎮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
薊鎮之重,首先在於它的地理位置從東、西、北三個方麵包圍著京城。
號稱京師西大門的居庸關距京城隻有五十餘公裏,有京城鐵門之稱的古北口也隻有百餘公裏,薊鎮有險,則京城震悚,薊鎮穩固則京城無虞。
特別是永樂初撤銷塞外的大寧衛以後,更增加了薊鎮的防衛負擔。
北方的軍防重地大寧丟掉了,開平衛孤存塞外,無法拒守,宣德年間不得不移衛於獨石口,原在大寧地區築的城堡全部廢棄。
這樣一來,在遼東鎮和宣府之間形成聲援隔絕之勢,京東、京北失去了大片緩衝地帶,蒙古各部逼到近邊,薊鎮所有關口都成了前沿。
薊鎮地區由塞外越邊而入的河流甚多,形成關隘密集,在兩千華裏的防線上,大小隘口一百九十餘處,重要的關隘也有四十餘處。
曆來兵家必爭的險關要塞,至少有東部的山海關,中部的喜峰口、潘家口,西部的古北口、居庸關。
整個明朝二百多年,北邊烽警年年皆有,尤其是北撤大寧棄開平,西棄哈密丟河套之後,幾無安枕之日。
危及明政權命運的重大事變和戰爭,有如下幾次:一是英宗正統十四年發生在宣府境內的“土木之變“。
明軍五十萬大軍覆沒,英宗皇帝當了俘虜,緊接著瓦刺部落挾持英宗進攻北京,發生了“京城保衛戰“,明政權幾乎傾覆。
二是發生在古北口的“庚戍之變“,嘉靖二十九年,韃靼部酋俺答率大軍進攻大同,大同總兵仇鸞賄賂俺答,求他勿攻大同而轉攻他鎮。
俺答便轉攻古北口,一麵佯攻,牽製守軍兵力,一麵從西側的黃榆溝毀邊牆偷襲而入。
古北口失,俺答乘勢破薊州,克懷柔,取昌平,下通州,縱兵四掠,直逼京師城下。
明廷震驚,戒嚴守城,急令各鎮入京救援,俺答飽掠八日,才由古北口退出。
三是嘉靖三十八年的潘家口之戰,韃靼部的首領錫林阿,用聲東擊西的辦法先攻薊鎮東部的義院口和冷口。
薊遼總督王抒調兵東進,韃靼兵趁中部守軍勢弱之機,集中兵力攻破潘家口,渡過灤河抵三屯營,繼而西掠遵化、豐潤、玉田、薊州等地。
待東援部隊西顧時,韃靼軍又向東攻下遷安等地,飽掠以後由潘家口退出長城,此次入侵極大地震動了明朝。
四是洪山口之戰,天啟七年,後金皇太極攻寧遠,錦州兵敗後,於崇禎二年轉攻薊鎮的龍井關、大安口、洪山口,陷遵化。
隨後繼續西進下三河、通州,直逼京師城下,攻打德勝門、廣渠門、蘆溝橋、永定門,京師危機。
後金諸將紛紛要求攻下北京,皇太極認為明軍還有實力,時機尚未成熟,遂揮師東進陷香河,遷安、灤州、永平四城,從冷口退出長城。
五是昌平之戰,崇禎九年四月,皇太極十萬大軍破獨石口,入居庸關,直奔昌平,遍蹂京畿,掠良鄉、順義、清河、懷柔、寶坻、房山、涿州、永清等城,九月從冷口退回……
……
薊鎮設置的目的主要是牽製九邊其他邊鎮及京營,起到防備叛亂的作用。
同時考慮到其餘邊鎮一字拉長,戍守防線長達數千公裏,兵員分散。
因此設置薊鎮以為抵禦蒙古入侵的預備防線,與京營起到相互照應的作用。
薊鎮較為著名的統帥為戚繼光,其訓練的兵馬水平非常高,有極強的戰鬥力,世人稱之為戚家軍。
自從建奴收服蒙古諸部後屢屢繞道蒙古,從薊州轄內長城入關劫掠,此處長城和各個關隘如紙糊一般,幾乎都是一攻擊破。
其實嚴格來說並非明軍太無能,而是長城關隘實在太多,完全是防不勝防,哪有如此多兵力在各處重兵駐守。
朱慈烺身為穿越者,雖然能提前預判建奴從何處入關,可現在曆史又因為他穿越而改變。
若不是朱慈烺訓練出一支強大的護國軍,又利用係統打造出領先於這個時代的火器,他能不能玩過皇太極多爾袞都是未知數。
“主子,奴才等人已經悄悄偵查宣大附近長城,明軍防守森嚴,絲毫看不出有任何破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