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兵部,五軍都督府
成為三個孩子的後娘,我獲得空間 作者:帥帥的甜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跟延綏鎮求援消息同時抵達京城的還有西北和錦州的消息,薊州的消息要比他們早,
皇帝腦瓜子疼,
他正在商議支援薊州,結果處處都需要支援,焦頭爛額的他,召集內閣大臣、六部尚書和五軍都督府商議對策。
禦書房裏,激烈的討論聲中,傳來一道粗獷豪邁的叫囂:
“陛下!俺申請出戰!”
“不要10萬,不要8萬,就要5萬,讓北蠻有來無回!”
禦書房內有一個算一個,全都罵娘。
老陳就知道吹牛逼,碩特部和土爾扈特部?以及其他各部約莫有13萬人,算上仆從軍,足足有30萬大軍,
5萬人有屁用!
皇帝瞪了老陳一眼,讓他閉嘴,這才緩緩的說道:
“大家都確定要派兵支援,具體怎麽支援,各位說說看。”
軍事的事,以兵部和五軍都督府為主,其他5部是輔助的,自然不會主動開口。
兵部尚書出列,拱手道:
“陛下,臣認為....京師調兵到薊州,遼東局勢不明,山海鎮可隨時支援,大同鎮、陝鎮和寧鎮援軍暫時留在延綏...”
他的話一出,引起五軍都督府的都督們齊皺眉。
山海鎮、大同鎮屬於後軍都督府,延綏屬於右軍都督府,遼東屬於左軍都督府,這樣的調動,有人受益,有人損失,
有故意挑撥五軍都督府內部團結的嫌疑。
他們三大當事人不好開口,中軍都督就沒有那個顧及:
“若從其他邊鎮調兵,北蠻虛晃一槍,攻擊山海鎮或者大同鎮,該如何?”
兵部尚書波瀾不驚:
“統領戰事乃五軍都督府的職責,難不成還要兵部教?”
大夏設有六部,
軍事方麵是兵部與五軍都督府並駕齊驅的“雙軌製”軍隊領導格局,
兵部掌握任免將領、升調、訓練、邊防鞏固及武器配備,無統兵之責,而五軍都督府統領戰事、屯田、軍籍及選將,卻無權調動軍隊。
兩者各司其職,相互製衡,
皇權至上的年代,五軍都督府與兵部並肩作戰,鞏固皇權,同時讓皇帝對軍事力量的統知的掌控達到極致。
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
有製衡必然就有競爭,競爭有良性,有惡性的內耗,
良性的競爭,有利於互相進步,
大夏建立初期,兵部和五軍都督府有分歧,目的是為國為民,有爭執就求同存異,整體氛圍是良性的。
現在,
競爭的目的是權力,這就失去本心,背地裏各種捅刀子,
比如兵部任命將領,五軍都督府各種挑刺,不給兵部安插自己人的機會,
兵部更瘋狂,寧可自殘,也要提出撤銷遼東鎮的建議,
遼東近年來控製薄弱,花費的物資和人力遠超過收益,人員調動更是麻煩,提出撤銷到算是有理有據。
然而,
遼東是左軍都督府的勢力重要組成,撤銷遼東,左軍都督還能算是都督?
“大夏沒有一寸土地是多餘的,你說放棄就放棄,其心可誅!”
“遼東30萬大軍,連小小的女真都解決不了,留著有何用。”
兩人當時在金鑾殿大打出手,兵部和都督府算是徹底撕破臉,已經到水火不容的地步。經常互掐,
都督府和兵部對立,是皇帝願意看到的,不過對立也要有限度,當著他的麵掐架,這能忍?
“我讓你們給建議,不是讓你們吵架的,誰要是再說些沒用的,拖出去50大板!”
中軍都督府和兵部尚書立馬老實,眼觀鼻,鼻觀心,
皇帝懶得理他們
“張侍郎,你來說說。”
戰事跟兵部相關,兩位侍郎也在,不過他們在大佬麵前,隻能站在最後,現在被點名,張赫不卑不亢的拱手道:
“回稟陛下,下官以為,遼東、薊州、延綏都不是重點,真正關鍵的是西北。“
所有人都看向他,表情各異,皇帝示意他繼續說,
“眾所周知,無論是北蠻還是女真,他們攻擊邊鎮的目的是搶糧食,搶人口,女真在遼東還是漫天冰雪的天氣發起大規模進攻,圖什麽?”
“碩特部和土爾扈特部?大範圍進攻古北口,難道他們是要攻打京師?否則到底是圖什麽?”
“現在是春天,耕種的季節,難不成把種子搶回去?”
張赫的分析得到大家的讚同,他的上官兵部尚書提出質疑:
“北蠻有發動冬季攻勢的先例,草原遭遇白災,牛羊大麵積生病,他們急需糧食,在這個時候發動攻擊能說的通。”
“上官說的是有道理的,不過北蠻的行為還是怪異。”
張赫這人深知官場的彎彎繞,先是肯定,再提出問題,以免得罪他的頂頭上司:
“如果是搶糧,選擇遼東和薊州、延綏,還不如選擇大同、陝鎮。”
薊州是拱衛京師的,有內外長城,兵力眾多,是性價比最低的進攻點,延綏糧食產能少,遼東還處在冬季,
搶糧食絕對不會選擇這三個點,除非是腦子秀逗。
“西北都指揮使同知慕容海傳來軍情,西北腹地出現北蠻軍隊,人數眾多,並且在那裏藏了很久,應該是有大動作。”
“西北兵力不足,其他地方突然出現不合理的戰事,我認為不是偶然,北蠻的目標是西北,其他地方發動戰爭是牽製。”
“寧鎮、陝鎮支援延綏,西北發動戰事,就隻能依靠自己,北蠻能取得更好的戰果。”
張赫的分析很有道理,如果真的是這樣,西北確實非常危險。
皇帝很滿意,
“那你說說,有什麽好的解決方案,說得好,朕重重有賞。”
張赫思考片刻,似乎是在思考,隨後說道:
“臣以為,首先要確定西北都指揮使的人選,指揮統一,不互相拉扯,才能發揮戰鬥力,其次是西北就地招募,擴充軍隊數量,做好持久戰的準備,最後就是,命令最近的藩王出兵.....至於後勤方麵,上官已經說過,臣就不再贅述。”
他的建議是操作性最大,也是最有效的辦法,就不知道真正效果如何。
皇帝腦瓜子疼,
他正在商議支援薊州,結果處處都需要支援,焦頭爛額的他,召集內閣大臣、六部尚書和五軍都督府商議對策。
禦書房裏,激烈的討論聲中,傳來一道粗獷豪邁的叫囂:
“陛下!俺申請出戰!”
“不要10萬,不要8萬,就要5萬,讓北蠻有來無回!”
禦書房內有一個算一個,全都罵娘。
老陳就知道吹牛逼,碩特部和土爾扈特部?以及其他各部約莫有13萬人,算上仆從軍,足足有30萬大軍,
5萬人有屁用!
皇帝瞪了老陳一眼,讓他閉嘴,這才緩緩的說道:
“大家都確定要派兵支援,具體怎麽支援,各位說說看。”
軍事的事,以兵部和五軍都督府為主,其他5部是輔助的,自然不會主動開口。
兵部尚書出列,拱手道:
“陛下,臣認為....京師調兵到薊州,遼東局勢不明,山海鎮可隨時支援,大同鎮、陝鎮和寧鎮援軍暫時留在延綏...”
他的話一出,引起五軍都督府的都督們齊皺眉。
山海鎮、大同鎮屬於後軍都督府,延綏屬於右軍都督府,遼東屬於左軍都督府,這樣的調動,有人受益,有人損失,
有故意挑撥五軍都督府內部團結的嫌疑。
他們三大當事人不好開口,中軍都督就沒有那個顧及:
“若從其他邊鎮調兵,北蠻虛晃一槍,攻擊山海鎮或者大同鎮,該如何?”
兵部尚書波瀾不驚:
“統領戰事乃五軍都督府的職責,難不成還要兵部教?”
大夏設有六部,
軍事方麵是兵部與五軍都督府並駕齊驅的“雙軌製”軍隊領導格局,
兵部掌握任免將領、升調、訓練、邊防鞏固及武器配備,無統兵之責,而五軍都督府統領戰事、屯田、軍籍及選將,卻無權調動軍隊。
兩者各司其職,相互製衡,
皇權至上的年代,五軍都督府與兵部並肩作戰,鞏固皇權,同時讓皇帝對軍事力量的統知的掌控達到極致。
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
有製衡必然就有競爭,競爭有良性,有惡性的內耗,
良性的競爭,有利於互相進步,
大夏建立初期,兵部和五軍都督府有分歧,目的是為國為民,有爭執就求同存異,整體氛圍是良性的。
現在,
競爭的目的是權力,這就失去本心,背地裏各種捅刀子,
比如兵部任命將領,五軍都督府各種挑刺,不給兵部安插自己人的機會,
兵部更瘋狂,寧可自殘,也要提出撤銷遼東鎮的建議,
遼東近年來控製薄弱,花費的物資和人力遠超過收益,人員調動更是麻煩,提出撤銷到算是有理有據。
然而,
遼東是左軍都督府的勢力重要組成,撤銷遼東,左軍都督還能算是都督?
“大夏沒有一寸土地是多餘的,你說放棄就放棄,其心可誅!”
“遼東30萬大軍,連小小的女真都解決不了,留著有何用。”
兩人當時在金鑾殿大打出手,兵部和都督府算是徹底撕破臉,已經到水火不容的地步。經常互掐,
都督府和兵部對立,是皇帝願意看到的,不過對立也要有限度,當著他的麵掐架,這能忍?
“我讓你們給建議,不是讓你們吵架的,誰要是再說些沒用的,拖出去50大板!”
中軍都督府和兵部尚書立馬老實,眼觀鼻,鼻觀心,
皇帝懶得理他們
“張侍郎,你來說說。”
戰事跟兵部相關,兩位侍郎也在,不過他們在大佬麵前,隻能站在最後,現在被點名,張赫不卑不亢的拱手道:
“回稟陛下,下官以為,遼東、薊州、延綏都不是重點,真正關鍵的是西北。“
所有人都看向他,表情各異,皇帝示意他繼續說,
“眾所周知,無論是北蠻還是女真,他們攻擊邊鎮的目的是搶糧食,搶人口,女真在遼東還是漫天冰雪的天氣發起大規模進攻,圖什麽?”
“碩特部和土爾扈特部?大範圍進攻古北口,難道他們是要攻打京師?否則到底是圖什麽?”
“現在是春天,耕種的季節,難不成把種子搶回去?”
張赫的分析得到大家的讚同,他的上官兵部尚書提出質疑:
“北蠻有發動冬季攻勢的先例,草原遭遇白災,牛羊大麵積生病,他們急需糧食,在這個時候發動攻擊能說的通。”
“上官說的是有道理的,不過北蠻的行為還是怪異。”
張赫這人深知官場的彎彎繞,先是肯定,再提出問題,以免得罪他的頂頭上司:
“如果是搶糧,選擇遼東和薊州、延綏,還不如選擇大同、陝鎮。”
薊州是拱衛京師的,有內外長城,兵力眾多,是性價比最低的進攻點,延綏糧食產能少,遼東還處在冬季,
搶糧食絕對不會選擇這三個點,除非是腦子秀逗。
“西北都指揮使同知慕容海傳來軍情,西北腹地出現北蠻軍隊,人數眾多,並且在那裏藏了很久,應該是有大動作。”
“西北兵力不足,其他地方突然出現不合理的戰事,我認為不是偶然,北蠻的目標是西北,其他地方發動戰爭是牽製。”
“寧鎮、陝鎮支援延綏,西北發動戰事,就隻能依靠自己,北蠻能取得更好的戰果。”
張赫的分析很有道理,如果真的是這樣,西北確實非常危險。
皇帝很滿意,
“那你說說,有什麽好的解決方案,說得好,朕重重有賞。”
張赫思考片刻,似乎是在思考,隨後說道:
“臣以為,首先要確定西北都指揮使的人選,指揮統一,不互相拉扯,才能發揮戰鬥力,其次是西北就地招募,擴充軍隊數量,做好持久戰的準備,最後就是,命令最近的藩王出兵.....至於後勤方麵,上官已經說過,臣就不再贅述。”
他的建議是操作性最大,也是最有效的辦法,就不知道真正效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