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升初的暑假很長,比楚靈還先放,我都玩了一個月了楚靈才放假。並且沒有作業啊,沒有作業,超爽!等初一報名還有一個月,可是我已經在家待了一個多月了,楚靈也放了半個月的時間了,我爸媽早已經無法忍受我和妹妹一天到處竄和弄各種東西來喂“小四”。
於是,找了一個趕場的熟人帶路把我們送回老家,去我堂哥家過完剩下的暑假。我背著書包跟著爸爸找的熟人一路步行,書包裏麵是我和楚靈的衣服,再抱著卓夕,時不時的還要拉一下同樣背著書包走得東倒西歪的楚靈,她背的是自己的作業。像兩個無家可歸的流浪兒童,不,像放跑進山的猛獸,“嗷嗚~~吼~”我們內心興奮異常。
我們一早就出發,一直走到下午太陽都快下山。老家並不完全通公路,有一半的泥巴公路可以從我家的小鎮坐中巴車到相鄰的另一個鄉鎮。剩下的就全是山民走出來的,沿著一條小河溝邊一直延伸的土路,因為不常坐車,又暈車得厲害,所以我們全程都選擇步行。
走了兩個小時的泥土公路,才到了相鄰的那個更小的鎮子。這個鎮嚴格的說都不算鎮,比不上我家所在的那個鎮的規模和人口,即使在邊遠山區,用最包容的標準看,也最多算一個大一點的村子。
它坐落在大山深處地勢稍微寬敞平坦一點的半山腰,居民房倒是相對整齊的排列隔出兩條街道來,中間是沒用水泥硬化路麵,總共不到兩百米長的兩條街道全部用古老的石板鋪就,走完民居出來全是隻能過下一張車的泥巴公路。和小鎮連接處的泥巴公路也沒有鋪砂石硬化過,深深的水塘和稀泥被行人和車輛帶得連接處的石板路麵全是稀泥土。
民居裏麵也家家都做生意,賣的東西還算應有盡有。隻是品種更單一,不過價格倒是合理,很多山貨比我家的鎮更便宜。
每到趕集的日子,高山上的離散居住的農民,就會把家裏湊起來的雞蛋鴨蛋,或者雞鴨鵝,或者其他手工做出來的農產品背出來賣,再換成其他生活用品回家。由於這種相鄰的小鎮多,便約定成俗的把趕集日子給錯開。
我家小鎮趕集的日子是每逢農曆日期尾數的三、六、九,這裏是一、四、七,另一個方向也是還有一個規模不大的小鎮趕集趕二、五、八,就這樣安排的明明白白的。
這個時期,鎮裏就有很多頭腦稍稍靈活的二道販子,會背起大背籮不停的轉場在幾個鄉鎮之間,把農民手裏的山貨低價收購回來,第二天再到下一個鄉鎮加價賣出去,從中賺點差價。
但由於利薄辛苦,大部分這樣的人為了多賺一些,就會欺負那些不識字不會算賬且老實巴交的農民。或是缺斤短兩,或是用假幣,或是強迫低價。
我們走到這個鎮子剛好碰上趕集,看著街道兩旁的店鋪門口,都有農民隨意鋪上一兩個尿素口袋做墊子,上麵倒滿了自己從家裏背來的各式各樣的山貨和蔬菜。
來來往往的買菜的居民,收貨的二道販子,源源不斷背貨下山的山裏人以及尾隨大人而來的小孩。
我和楚靈帶著好奇的眼光仔細觀察這些情景,很少出門的我們比山裏人還要鄉巴佬。
由於已經沿著泥巴公路走了一個小時左右,早已經餓的不行的我們,找了一家餐館吃豆花飯,這些小餐館即賣麵又賣飯,由於吃得起館子的人少,多半都是賣素麵和豆花飯,也有比較“行市”的人會在飯館裏叫上一兩個炒菜,邀上朋友邊吃邊聊,寬裕的時候還會讓老板炒上一個回鍋肉。
給我們帶路的熟人本身就是老家附近的高山農民,平時趕集連麵都舍不得吃上一碗,自然不會帶我們姐妹倆炒菜吃。
我雖然年齡不大,但也謹記爸爸說的話,把帶路的熟人的飯錢也一起結了。我爸出發的時候可是給了我五十塊錢,還交代清楚讓我怎麽花。於是,我提議我們三人叫上兩碗素豆花,配上三碗大米飯,就著豆花蘸水飽飽的吃了一頓再走。
豆花9毛一碗,大米飯2毛一大碗,不夠免費加。總共花了兩塊四,我大方的把十塊錢遞給了老板,說三個人的都付賬。
這個時期,我們邊遠山區常見到的人民幣幾乎沒有百元的大鈔,五十元麵額的都少見,反而十元麵額比較常見,而小孩在的零花錢最多有個幾毛錢,平常大人連一塊兩塊都少給,這次我爸給了五張十塊的大鈔,我一下成了小富婆。
付完賬,帶路的熟人讓我們在餐館等她去把要買的東西買上,再一起回去。
我也想在小鎮上逛一下,就答應一會兒在餐館匯合。我把兩個書包寄存在餐館,就抱上小貓卓夕,帶著楚靈一起出門亂逛。
這個小鎮不大,我以前也和爸爸一起來趕過集,鎮上有幾家熟人,還有一家和爸爸關係好,那家讓他兒子認了爸爸做幹爹。
我和楚靈也沒什麽好買的,買了也背不動,所以就單純的閑逛,並且順便去這些熟人和幹親家的門口閑聊幾句算作打了招呼。
不一會兒就把青石鋪成的兩條街逛完,我看到石板街的另一頭就是不通公路的石梯台階了。從石梯沿路穿過小鎮,剩下的路就全是農村小路,連先前公路的一半寬都沒有。
逛完後,我們又回到先前的餐館等著,半個小時左右,那個熟人買了裝滿背籮的東西回來叫上我們又出發了。
剩下的路連我都沒走過,應該是我記事以來沒走過,所以全靠熟人帶,我們穿行在種滿苞穀的鄉村路上,把沿路的那條小河溝穿過來轉過去的跨越了五六次。
一路極少看到能種水稻的平地,即使有都是在河水衝出的較平坦的地勢上撿出石頭,再極其用心伺候很長時間才能變肥沃的小塊小塊的水田。所以,這裏的人家幾乎很少能吃得上大米,隻能吃適合山地的玉米,紅薯和洋芋。
等到太陽快下山了我們才走到爸爸的老家。
熟人把我們送到後就自行離開了,剩下我們姐妹兩站在門口,大門緊閉,沒人。我那還在老家的叔叔嬸嬸和堂哥都不在。
隻見一座農村常見的瓦房立在那裏,房子一大半是土牆,正中間的堂屋大門左邊,還有一點用木板釘成的牆的拚接,在拚接處的土牆還漏出了裏麵的竹籬笆,堂屋大門右邊的土牆下放上一根很大很長的老木料,下麵用三個三角樁架起來固定住,是剛好可以當凳子的高度。
木料朝上的一麵明顯的有長期坐出來的光滑麵。
土牆外麵有一米多寬的岩石砌成的堡坎,剛好比房簷垂直下來的位置寬一點可以通過。堡坎下沉了約一米的高度才又有一塊泥壩子。
幾隻雞在壩子上悠閑刨土捉蟲,且一地雞屎。
壩子的右邊是木棒和茅草搭成的豬圈和豬圈旁邊糞坑上蓋了兩塊長木板勉強算是廁所的建築,豬圈有石板和木棒搭成,廁所,沒有修牆。別說門,連牆都沒有。
其中三麵用一捆捆的玉米杆圍起來,麵對壩子這一麵就搭了一塊油毛氈,不夠長,隻垂落到半空,下半邊鏤空。壩子的左手邊也是一間和豬圈風格相似的茅草房,堆滿了幹柴。
我和楚靈從來沒見過這麽艱苦的居住環境,一時不知該怎麽辦,再加上走了一天的路腳都起泡了,隻好小心的繞過雞屎,坐在屋簷下那根木頭上等著叔叔一家回來。
於是,找了一個趕場的熟人帶路把我們送回老家,去我堂哥家過完剩下的暑假。我背著書包跟著爸爸找的熟人一路步行,書包裏麵是我和楚靈的衣服,再抱著卓夕,時不時的還要拉一下同樣背著書包走得東倒西歪的楚靈,她背的是自己的作業。像兩個無家可歸的流浪兒童,不,像放跑進山的猛獸,“嗷嗚~~吼~”我們內心興奮異常。
我們一早就出發,一直走到下午太陽都快下山。老家並不完全通公路,有一半的泥巴公路可以從我家的小鎮坐中巴車到相鄰的另一個鄉鎮。剩下的就全是山民走出來的,沿著一條小河溝邊一直延伸的土路,因為不常坐車,又暈車得厲害,所以我們全程都選擇步行。
走了兩個小時的泥土公路,才到了相鄰的那個更小的鎮子。這個鎮嚴格的說都不算鎮,比不上我家所在的那個鎮的規模和人口,即使在邊遠山區,用最包容的標準看,也最多算一個大一點的村子。
它坐落在大山深處地勢稍微寬敞平坦一點的半山腰,居民房倒是相對整齊的排列隔出兩條街道來,中間是沒用水泥硬化路麵,總共不到兩百米長的兩條街道全部用古老的石板鋪就,走完民居出來全是隻能過下一張車的泥巴公路。和小鎮連接處的泥巴公路也沒有鋪砂石硬化過,深深的水塘和稀泥被行人和車輛帶得連接處的石板路麵全是稀泥土。
民居裏麵也家家都做生意,賣的東西還算應有盡有。隻是品種更單一,不過價格倒是合理,很多山貨比我家的鎮更便宜。
每到趕集的日子,高山上的離散居住的農民,就會把家裏湊起來的雞蛋鴨蛋,或者雞鴨鵝,或者其他手工做出來的農產品背出來賣,再換成其他生活用品回家。由於這種相鄰的小鎮多,便約定成俗的把趕集日子給錯開。
我家小鎮趕集的日子是每逢農曆日期尾數的三、六、九,這裏是一、四、七,另一個方向也是還有一個規模不大的小鎮趕集趕二、五、八,就這樣安排的明明白白的。
這個時期,鎮裏就有很多頭腦稍稍靈活的二道販子,會背起大背籮不停的轉場在幾個鄉鎮之間,把農民手裏的山貨低價收購回來,第二天再到下一個鄉鎮加價賣出去,從中賺點差價。
但由於利薄辛苦,大部分這樣的人為了多賺一些,就會欺負那些不識字不會算賬且老實巴交的農民。或是缺斤短兩,或是用假幣,或是強迫低價。
我們走到這個鎮子剛好碰上趕集,看著街道兩旁的店鋪門口,都有農民隨意鋪上一兩個尿素口袋做墊子,上麵倒滿了自己從家裏背來的各式各樣的山貨和蔬菜。
來來往往的買菜的居民,收貨的二道販子,源源不斷背貨下山的山裏人以及尾隨大人而來的小孩。
我和楚靈帶著好奇的眼光仔細觀察這些情景,很少出門的我們比山裏人還要鄉巴佬。
由於已經沿著泥巴公路走了一個小時左右,早已經餓的不行的我們,找了一家餐館吃豆花飯,這些小餐館即賣麵又賣飯,由於吃得起館子的人少,多半都是賣素麵和豆花飯,也有比較“行市”的人會在飯館裏叫上一兩個炒菜,邀上朋友邊吃邊聊,寬裕的時候還會讓老板炒上一個回鍋肉。
給我們帶路的熟人本身就是老家附近的高山農民,平時趕集連麵都舍不得吃上一碗,自然不會帶我們姐妹倆炒菜吃。
我雖然年齡不大,但也謹記爸爸說的話,把帶路的熟人的飯錢也一起結了。我爸出發的時候可是給了我五十塊錢,還交代清楚讓我怎麽花。於是,我提議我們三人叫上兩碗素豆花,配上三碗大米飯,就著豆花蘸水飽飽的吃了一頓再走。
豆花9毛一碗,大米飯2毛一大碗,不夠免費加。總共花了兩塊四,我大方的把十塊錢遞給了老板,說三個人的都付賬。
這個時期,我們邊遠山區常見到的人民幣幾乎沒有百元的大鈔,五十元麵額的都少見,反而十元麵額比較常見,而小孩在的零花錢最多有個幾毛錢,平常大人連一塊兩塊都少給,這次我爸給了五張十塊的大鈔,我一下成了小富婆。
付完賬,帶路的熟人讓我們在餐館等她去把要買的東西買上,再一起回去。
我也想在小鎮上逛一下,就答應一會兒在餐館匯合。我把兩個書包寄存在餐館,就抱上小貓卓夕,帶著楚靈一起出門亂逛。
這個小鎮不大,我以前也和爸爸一起來趕過集,鎮上有幾家熟人,還有一家和爸爸關係好,那家讓他兒子認了爸爸做幹爹。
我和楚靈也沒什麽好買的,買了也背不動,所以就單純的閑逛,並且順便去這些熟人和幹親家的門口閑聊幾句算作打了招呼。
不一會兒就把青石鋪成的兩條街逛完,我看到石板街的另一頭就是不通公路的石梯台階了。從石梯沿路穿過小鎮,剩下的路就全是農村小路,連先前公路的一半寬都沒有。
逛完後,我們又回到先前的餐館等著,半個小時左右,那個熟人買了裝滿背籮的東西回來叫上我們又出發了。
剩下的路連我都沒走過,應該是我記事以來沒走過,所以全靠熟人帶,我們穿行在種滿苞穀的鄉村路上,把沿路的那條小河溝穿過來轉過去的跨越了五六次。
一路極少看到能種水稻的平地,即使有都是在河水衝出的較平坦的地勢上撿出石頭,再極其用心伺候很長時間才能變肥沃的小塊小塊的水田。所以,這裏的人家幾乎很少能吃得上大米,隻能吃適合山地的玉米,紅薯和洋芋。
等到太陽快下山了我們才走到爸爸的老家。
熟人把我們送到後就自行離開了,剩下我們姐妹兩站在門口,大門緊閉,沒人。我那還在老家的叔叔嬸嬸和堂哥都不在。
隻見一座農村常見的瓦房立在那裏,房子一大半是土牆,正中間的堂屋大門左邊,還有一點用木板釘成的牆的拚接,在拚接處的土牆還漏出了裏麵的竹籬笆,堂屋大門右邊的土牆下放上一根很大很長的老木料,下麵用三個三角樁架起來固定住,是剛好可以當凳子的高度。
木料朝上的一麵明顯的有長期坐出來的光滑麵。
土牆外麵有一米多寬的岩石砌成的堡坎,剛好比房簷垂直下來的位置寬一點可以通過。堡坎下沉了約一米的高度才又有一塊泥壩子。
幾隻雞在壩子上悠閑刨土捉蟲,且一地雞屎。
壩子的右邊是木棒和茅草搭成的豬圈和豬圈旁邊糞坑上蓋了兩塊長木板勉強算是廁所的建築,豬圈有石板和木棒搭成,廁所,沒有修牆。別說門,連牆都沒有。
其中三麵用一捆捆的玉米杆圍起來,麵對壩子這一麵就搭了一塊油毛氈,不夠長,隻垂落到半空,下半邊鏤空。壩子的左手邊也是一間和豬圈風格相似的茅草房,堆滿了幹柴。
我和楚靈從來沒見過這麽艱苦的居住環境,一時不知該怎麽辦,再加上走了一天的路腳都起泡了,隻好小心的繞過雞屎,坐在屋簷下那根木頭上等著叔叔一家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