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避重就輕,呸!
新婚夜,王妃扛著火車連夜出逃 作者:伊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她隻要明確自己的想要的,直接跟能下命令的人,也就是元和帝談判就行。
其他的,都是元和帝的擋箭牌,會叫的阿貓阿狗。
“王妃娘娘,您說會不會是王爺平日樹敵眾多,才會惹來這等殺身之禍?畢竟王爺此前在邊疆與南蠻相戰多年,說不定是敵國的奸細混進來追殺王爺呢?”
一個頭發跟胡須都花白的老臣恭著首,悠哉悠哉的吐出這麽一句。
蘇挽煙冷笑,這是要禍水東引嗎?
這麽蠢的發言,他是怎麽當上朝廷大員的?
正好,她剛好找不到理由去提餘南卿的功績呢。
“如果真是這樣,那皇上就更得徹查城中各司!”蘇挽煙連一個眼神都沒給那老臣,敞著聲音朝元和帝凜道:“敵國奸細怎麽會混入大晉京城?更在皇上的眼皮子底下刺殺一國親王,到底是多看不起我們大晉,敵國才敢這樣明目張膽的對王爺行凶?”
“王爺為保大晉安寧常年征戰,戰南蠻禦北寇,平蕃外治內亂,戰功赫赫,功勳卓越,王爺為大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如果真是遭遇敵國追殺,臣妾更有理由懷疑朝中有敵國的奸細,否則怎麽會對王爺的行蹤了如指掌?”
“皇上!”蘇挽煙聲音更加亢奮:“臣妾懇請皇上立即徹查朝中盡數官員,揪出內鬼,還恭親王府一個公道!還王爺一個公道!”
反正不管這幫老狐狸說什麽,她就是咬死要查這些官員。
餘南卿樹敵又怎麽樣?
豎敵再多他也是親王,遇刺殺了就是要查,更何況餘南卿最大的敵人就是元和帝,他想要撇清關係,那就查,查個替死鬼出來!
聽到蘇挽煙油鹽不進,部分官員不免有些不耐煩,一個廢物王爺,哪裏值得皇上這麽大動幹戈?
這蘇挽煙真是敬酒不吃吃罰酒。
她一口咬死要嚴查城中各司,這些大臣肯定一百個不同意,在朝為官者,哪裏真的會清清白白,哪個朝臣手裏沒點齷齪事?
遠寧侯無語的看著蘇挽煙,又見元和帝眼底已是風雨欲來。
擰眉冷笑:“王妃娘娘未免也太天真了些,就你說的那些宗正寺,大理寺,可都是城中要職,缺了哪一環朝中的政務都將無法運轉,王爺貴為親王,當以大局為重,切莫因自身利益讓京城各部身陷囹圇,無法運作。”
“皇上,您看到了嗎?”蘇挽煙嘴角突然揚起一抹笑容,她攤開雙手:“整個朝堂,官官相互,臣妾不過是要求嚴查城中各司為何在王爺遇刺之時無所作為,但直到現在,都沒有一個人敢承認王爺遇刺一事就是他們疏忽防範,玩忽職守。”
蘇挽煙直視著元和帝:“這還是當著皇上的麵,光明正大的推卸責任,不是說王爺豎敵眾多,就是說王爺不以大局為重,然而縱使借口再多,也不可否認一國親王京城遇刺的事實!”
這些人,就是在避重就輕,她呸!
“眾位朝臣難道不知,這裏是京城嗎?京城出現數十一百的刺客,人數如此之多,難道你們為了撇清關係,就想輕飄飄的就把整件事揭過?如此,置皇上的顏麵於何地?置皇室的顏麵於何地?如此,皇上還覺得這些人不該查?”
元和帝不說話,不過就是想坐山觀虎鬥,讓這些大臣你一言我一語去堵蘇挽煙的嘴,等蘇挽煙被他們擾得自亂陣腳,他再適時開口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把這一頁翻篇。
然而不管這些大臣怎麽堵她,她反而更加義正言辭。
在群臣的圍攻下不僅沒有被帶偏,還膽敢一直揪著餘南卿京城遇刺一事與他對峙。
他怎麽會這不知道這次的事讓他顏麵盡失!
就是因為知道,他才不想把事情鬧大,偏偏蘇挽煙就不讓他如願!
這些大臣才說幾句?
倒是蘇挽煙,嘴裏叭叭叭的說個不停,聲音又大又洪亮,顯得整個朝堂都聒噪不已。
元和帝更是已經心煩氣躁,蘇挽煙明麵上到底是恭親王妃,再不開口定奪,叫百官真的出言衝撞了她,到時候想息事寧人就更難了。
“好了。”元和帝壓下怒氣,雖然還是擰著眉,但聲音已經沉而平穩:“事情的始末,朕大概已經知曉,隻是……”
元和帝居高臨下的看著殿中的蘇挽煙:“恭親王遇刺,如今最重要的是追查刺客,將其抓拿歸案,而不是在此為難京中各司。”
“皇上的意思,是他們沒有任何責任?”蘇挽煙質問。
元和帝眉眼更顯煩躁:“恭親王妃,事情真相未明,你不可妄下定論,否則便是在擾亂朝綱!”
朝中一眾大臣垂眸恭首,似乎已經預知了事情會是這樣一個結果。
蘇挽煙當然不會無緣無故就讓元和帝給她扣一個罪名,她垂眸:“既然皇上這麽說,臣妾明白了。”
本以為蘇挽煙還會纏鬥一番,卻沒想到她這麽快就服軟,元和帝的神情不免鬆了些:“蘇挽煙,你要知道,恭親王是朕的弟弟,他的安危朕比你還著急,你放心,此事朕不會馬虎了事,定會給你們一個滿意的交代。”
替罪羊,他都已經想到了,就是餘南卿的那些餘黨。
“臣妾相信皇上。”蘇挽煙目光清澈,清澈到元和帝覺得她就是一個蠢笨遲鈍,絲毫沒發現他就是那個要置餘南卿於死地的人。
當下他的眉頭擰得更緊了,這麽蠢的一個人,為何這麽難殺?
“皇上既不追究京中各司的責任,那臣妾便也不再追究,不過臣妾這裏還有件事,要與皇上相稟。”
不追究不代表這些他們沒有責任,隻是因為元和帝不追究,所以她才不追究。
不管她心裏怎麽想,這聽話又順從的模樣,到底讓元和帝怒氣消了不少,他耐著性子:“你說。”
“昨夜王爺遭遇刺客時,路遇一群俠肝義膽的好心人士出手相救,臣妾已經下令將這一眾人收編入府,日後為王府所用,在此特稟明皇上。”
其他的,都是元和帝的擋箭牌,會叫的阿貓阿狗。
“王妃娘娘,您說會不會是王爺平日樹敵眾多,才會惹來這等殺身之禍?畢竟王爺此前在邊疆與南蠻相戰多年,說不定是敵國的奸細混進來追殺王爺呢?”
一個頭發跟胡須都花白的老臣恭著首,悠哉悠哉的吐出這麽一句。
蘇挽煙冷笑,這是要禍水東引嗎?
這麽蠢的發言,他是怎麽當上朝廷大員的?
正好,她剛好找不到理由去提餘南卿的功績呢。
“如果真是這樣,那皇上就更得徹查城中各司!”蘇挽煙連一個眼神都沒給那老臣,敞著聲音朝元和帝凜道:“敵國奸細怎麽會混入大晉京城?更在皇上的眼皮子底下刺殺一國親王,到底是多看不起我們大晉,敵國才敢這樣明目張膽的對王爺行凶?”
“王爺為保大晉安寧常年征戰,戰南蠻禦北寇,平蕃外治內亂,戰功赫赫,功勳卓越,王爺為大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如果真是遭遇敵國追殺,臣妾更有理由懷疑朝中有敵國的奸細,否則怎麽會對王爺的行蹤了如指掌?”
“皇上!”蘇挽煙聲音更加亢奮:“臣妾懇請皇上立即徹查朝中盡數官員,揪出內鬼,還恭親王府一個公道!還王爺一個公道!”
反正不管這幫老狐狸說什麽,她就是咬死要查這些官員。
餘南卿樹敵又怎麽樣?
豎敵再多他也是親王,遇刺殺了就是要查,更何況餘南卿最大的敵人就是元和帝,他想要撇清關係,那就查,查個替死鬼出來!
聽到蘇挽煙油鹽不進,部分官員不免有些不耐煩,一個廢物王爺,哪裏值得皇上這麽大動幹戈?
這蘇挽煙真是敬酒不吃吃罰酒。
她一口咬死要嚴查城中各司,這些大臣肯定一百個不同意,在朝為官者,哪裏真的會清清白白,哪個朝臣手裏沒點齷齪事?
遠寧侯無語的看著蘇挽煙,又見元和帝眼底已是風雨欲來。
擰眉冷笑:“王妃娘娘未免也太天真了些,就你說的那些宗正寺,大理寺,可都是城中要職,缺了哪一環朝中的政務都將無法運轉,王爺貴為親王,當以大局為重,切莫因自身利益讓京城各部身陷囹圇,無法運作。”
“皇上,您看到了嗎?”蘇挽煙嘴角突然揚起一抹笑容,她攤開雙手:“整個朝堂,官官相互,臣妾不過是要求嚴查城中各司為何在王爺遇刺之時無所作為,但直到現在,都沒有一個人敢承認王爺遇刺一事就是他們疏忽防範,玩忽職守。”
蘇挽煙直視著元和帝:“這還是當著皇上的麵,光明正大的推卸責任,不是說王爺豎敵眾多,就是說王爺不以大局為重,然而縱使借口再多,也不可否認一國親王京城遇刺的事實!”
這些人,就是在避重就輕,她呸!
“眾位朝臣難道不知,這裏是京城嗎?京城出現數十一百的刺客,人數如此之多,難道你們為了撇清關係,就想輕飄飄的就把整件事揭過?如此,置皇上的顏麵於何地?置皇室的顏麵於何地?如此,皇上還覺得這些人不該查?”
元和帝不說話,不過就是想坐山觀虎鬥,讓這些大臣你一言我一語去堵蘇挽煙的嘴,等蘇挽煙被他們擾得自亂陣腳,他再適時開口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把這一頁翻篇。
然而不管這些大臣怎麽堵她,她反而更加義正言辭。
在群臣的圍攻下不僅沒有被帶偏,還膽敢一直揪著餘南卿京城遇刺一事與他對峙。
他怎麽會這不知道這次的事讓他顏麵盡失!
就是因為知道,他才不想把事情鬧大,偏偏蘇挽煙就不讓他如願!
這些大臣才說幾句?
倒是蘇挽煙,嘴裏叭叭叭的說個不停,聲音又大又洪亮,顯得整個朝堂都聒噪不已。
元和帝更是已經心煩氣躁,蘇挽煙明麵上到底是恭親王妃,再不開口定奪,叫百官真的出言衝撞了她,到時候想息事寧人就更難了。
“好了。”元和帝壓下怒氣,雖然還是擰著眉,但聲音已經沉而平穩:“事情的始末,朕大概已經知曉,隻是……”
元和帝居高臨下的看著殿中的蘇挽煙:“恭親王遇刺,如今最重要的是追查刺客,將其抓拿歸案,而不是在此為難京中各司。”
“皇上的意思,是他們沒有任何責任?”蘇挽煙質問。
元和帝眉眼更顯煩躁:“恭親王妃,事情真相未明,你不可妄下定論,否則便是在擾亂朝綱!”
朝中一眾大臣垂眸恭首,似乎已經預知了事情會是這樣一個結果。
蘇挽煙當然不會無緣無故就讓元和帝給她扣一個罪名,她垂眸:“既然皇上這麽說,臣妾明白了。”
本以為蘇挽煙還會纏鬥一番,卻沒想到她這麽快就服軟,元和帝的神情不免鬆了些:“蘇挽煙,你要知道,恭親王是朕的弟弟,他的安危朕比你還著急,你放心,此事朕不會馬虎了事,定會給你們一個滿意的交代。”
替罪羊,他都已經想到了,就是餘南卿的那些餘黨。
“臣妾相信皇上。”蘇挽煙目光清澈,清澈到元和帝覺得她就是一個蠢笨遲鈍,絲毫沒發現他就是那個要置餘南卿於死地的人。
當下他的眉頭擰得更緊了,這麽蠢的一個人,為何這麽難殺?
“皇上既不追究京中各司的責任,那臣妾便也不再追究,不過臣妾這裏還有件事,要與皇上相稟。”
不追究不代表這些他們沒有責任,隻是因為元和帝不追究,所以她才不追究。
不管她心裏怎麽想,這聽話又順從的模樣,到底讓元和帝怒氣消了不少,他耐著性子:“你說。”
“昨夜王爺遭遇刺客時,路遇一群俠肝義膽的好心人士出手相救,臣妾已經下令將這一眾人收編入府,日後為王府所用,在此特稟明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