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天寶三年,在《端午花萼相輝樓宴群臣》歌舞詩賦書畫盛會,樂工李龜年、彭年、鶴年兄弟三人,在藝術的舞台上熠熠生輝,聯袂登台而出,宛如三顆耀眼的星辰,各自散發著獨特的光芒。他們在藝術上都有著極深的造詣,宛如三座巍峨的山峰,屹立在藝術的巔峰。


    李彭年擅長跳舞,他的舞姿輕盈優美,如同翩翩起舞的蝴蝶,每一個動作都充滿了靈動與活力,仿佛能將觀眾帶入一個夢幻般的世界。當他在舞台上舞動時,那身姿猶如行雲流水,時而飄逸,時而激昂,讓人陶醉其中,無法自拔。


    李鶴年和龜年則擅長唱歌,他們的歌聲宛如天籟之音,清脆悅耳,餘音繞梁。兄弟二人都特別擅長唱《渭川曲》,每當他們唱起這首曲子,那悠揚的旋律仿佛能穿越時空,將人們帶回到那個充滿詩意的關隴大地。《渭川曲》又名《渭州曲》《胡渭州》,它是源起於隴東的一道民間曲子,猶如一顆未經雕琢的璞玉,散發著質樸而醇厚的魅力。這首曲子主要由琵琶伴奏,玹繁管急,清揚婉轉,極富關隴地域風味。那琵琶聲如珠落玉盤,清脆悅耳,又似山間清泉,潺潺流淌,讓人心曠神怡。每一個音符都仿佛在訴說著這片土地上的故事,傳遞著人們的喜怒哀樂。


    這首來自民間的雜曲歌詞,作者姓名早已佚失,唯知係隋唐時人。它就像一位神秘的使者,穿越時空,將那個時代的情感和記憶傳遞給後人。唐代詩人張祜曾填其詞雲:“亭亭孤月照行舟,寂寂長江萬裏流。鄉國不知何處是,雲山漫漫使人愁。楊柳千尋色,桃花一苑芳。風吹入簾裏,唯有惹衣香。”這幾句詞猶如一幅美麗的畫卷,將孤獨、思鄉、美景等情感融入其中,讓人感受到了《渭川曲》的獨特風色。它既有明月下孤舟漂泊的寂寥,又有長江萬裏奔騰的壯闊;既有楊柳依依、桃花芬芳的美景,又有風吹簾動、衣香四溢的細膩。李龜年不僅擅長唱歌,還擅吹悲涼的篳篥,那篳篥聲如泣如訴,仿佛在訴說著人間的悲歡離合。他吹奏時,聲音仿佛能穿透靈魂,讓人感受到一種深深的悲涼與哀愁。他擅長彈奏聲音破遠空的羯鼓,當羯鼓響起時,那聲音猶如雷霆萬鈞,震撼人心,仿佛能衝破雲霄,直達天際。有時他自己還創作一些曲子,這些曲子猶如一朵朵盛開的鮮花,在坊間流行,為人們帶來了無盡的歡樂和感動。他的多才多藝,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在藝術的天空中閃耀著獨特的光芒,尤受唐玄宗李隆基的恩顧和重遇。


    那些年,關中物產有限,從江淮來的漕運河道尚未暢通,朝廷不得不往洛陽就食。唐玄宗李隆基喜愛樂舞,他對樂舞的熱愛猶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即使是東巡,也帶上梨園弟子從行,李龜年兄弟三人自然也在從行之列。唐玄宗李隆基命太樂署為兄弟三人在東都洛陽擇佳地蓋宅第,就選了洛陽城中繁華的上等甲地——通遠裏。在這片土地上,一座新宅拔地而起,它的規格等級超越了相關規定,時稱逾於公侯。那堂屋廊院輝煌華麗,宛如一座夢幻的宮殿,甲於都下。朱紅色的大門高大威嚴,仿佛在訴說著主人的尊貴地位;雕梁畫棟的建築工藝精湛,每一處細節都展現出了唐代建築的雄渾大氣;庭院中綠樹成蔭,花草繁茂,宛如一幅美麗的自然畫卷,讓人仿佛置身於仙境之中。


    由於李龜年擅長唱歌、篳篥、羯鼓、譜曲,演藝又十分的精湛、時尚,他成為了洛陽達官貴人舉辦大型宴會或開辦社日時的常客。每當有宴會舉行,人們都會邀請李龜年兄弟參加,他們的表演成為了宴會中的保留節目。他的歌聲能讓整個宴會氣氛達到高潮,讓賓客們沉浸在美妙的音樂世界中。他們或唱歌,那歌聲如夜鶯啼鳴,婉轉悠揚,讓人心醉神迷;或吹篳篥,那悲涼的聲音仿佛能觸動人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讓人不禁潸然淚下。


    開元盛世,庸玄宗李隆基往來長安、洛陽,稱二宅,有時就回到了長安,或住於大明宮,那大明宮宏偉壯麗,猶如天上的仙宮,莊嚴肅穆,彰顯著皇家的威嚴。或移往興慶宮,興慶宮景色宜人,充滿了生機與活力,宛如一座美麗的花園。或到華清宮避寒,華清宮溫泉潺潺,熱氣騰騰,周圍的山水景色秀麗迷人,讓人流連忘返。


    一年,春暖花開,興慶宮水池邊種植了一大片的木芍藥,又稱牡丹。這片牡丹猶如一片五彩斑斕的花海,美不勝收。它們有四種品種,分別呈現出紅、紫、淺紅、通白者,每一種顏色都鮮豔奪目,如同天邊的晚霞。那紅色的牡丹嬌豔欲滴,仿佛是燃燒的火焰,熱情奔放;紫色的牡丹神秘高貴,宛如優雅的貴婦,散發著迷人的魅力;淺紅色的牡丹清新淡雅,如同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給人帶來溫暖與希望;通白色的牡丹純潔無瑕,好似冬日的雪花,晶瑩剔透。唐玄宗李隆基命人將牡丹移種到興慶池東的沉香亭前,當時,花正開得繁盛,宛如一幅絢麗多彩的畫卷。每一朵牡丹都爭奇鬥豔,競相綻放,它們的花瓣層層疊疊,猶如少女的裙擺,輕盈飄逸。花蕊金黃燦爛,宛如點點繁星,閃爍著迷人的光芒。微風拂過,花香四溢,那香氣仿佛能讓人忘卻一切煩惱,沉浸在這美好的世界中。


    唐玄宗李隆基乘照夜白這匹名馬,楊貴妃坐著步輦也來了。唐玄宗李隆基一時興起,就下召選梨園弟子中優秀者,得十六人,都來到亭前奏樂。李龜年以唱歌聞名一時,這時就走向前,手捧檀板,猶如一位指揮家,指揮大家歌唱。他尋了一首時下流行的曲子,剛要開始,唐玄宗李隆基阻止他說:“賞名花,對妃子,焉用舊樂詞為?”於是,擺上幾案,命李龜年鋪展開金花箋,宣李白進宮。李白從酒店奔來,乘著微醉,揮筆寫就《清平調》詞三首:“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襤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杆。”這三首詞猶如三顆璀璨的明珠,將楊貴妃的美麗與唐玄宗李隆基的寵愛描繪得淋漓盡致。每一句詞都充滿了詩意和浪漫,讓人仿佛能看到楊貴妃那傾國傾城的容貌和唐玄宗李隆基對她的深情厚愛。


    李龜年將詞遞給唐玄宗李隆基,他看罷大喜,命梨園弟子調撫絲竹,就定好了間調。李龜年也馬上進入狀態,試唱了一遍,大家都說好聽。那歌聲與音樂完美融合,猶如天籟之音,飄蕩在興慶宮的上空。楊貴妃手持七寶盞,飲葡萄酒,笑著領唱,梨園弟子與李龜年在旁邊合唱。他們的歌聲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種美妙的和聲,仿佛能讓整個世界都為之陶醉。這一刻,時間仿佛凝固,所有人都沉浸在這美妙的音樂和歡樂的氛圍中。


    李龜年將此事記下,常向人講述這件奇遇。當時長安城、華清宮中,唱歌的梨園弟子,除念奴、許和子等外,很少有比得上李龜年的。他的歌聲猶如一道獨特的風景,在眾多歌者中脫穎而出。何況他們各占男、女聲,也算得上都是一流歌唱家了。李龜年的名聲傳播到坊間,更引起人們的注目,不少人請他到宴會上歌唱。一次詩人李端聽了他的歌後,極受感動,寫下《贈李龜年》:“青春事漢主,白首入秦城。遍識才人字,多知舊曲名。風流隨故事,語笑合新聲。獨有垂楊樹,偏傷日暮情。”這首詩猶如一首深情的讚歌,表達了詩人對李龜年才華的讚賞和對他人生經曆的感慨。


    接下來,李鶴年走上盛會舞台演唱了《伊州歌》。他的歌聲猶如一陣清風,吹拂著人們的心靈。


    在那悠悠的唐朝歲月裏,王維以其如椽之筆,寫下了這首動人心弦的《伊州歌》。此詩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在唐代詩歌的浩瀚星空中閃耀著獨特的光芒,以其精妙的藝術構思和細膩的情感表達,展現出詩人爐火純青的詩藝功力。


    詩的開篇,“清風明月苦相思,蕩子從戎十載餘”,猶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畫,徐徐展現在讀者眼前。在這秋夜的清風明月之下,一位女子獨自沉浸在對遠征丈夫的苦苦思念之中。那清風,似輕柔的撫摸,卻無法慰藉她心中的孤寂;那明月,灑下清冷的光輝,更映照出她形單影隻的淒涼。這般借“清風明月”以寫離思的手法,巧妙而含蓄,不禁讓人想起古詩人筆下“青青河畔草,鬱鬱園中柳。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的意境。同樣是美好的時光,卻因愛人的離去而變得淒苦。這裏雖非春朝,卻也是一個令人沉醉的秋晚,一個“清風明月”的良宵。然而,這良辰美景對於獨處的人兒來說,卻隻是徒增淒苦。“十分好月,不照人圓”,恰似那女子心中的哀怨,明月雖美,卻無法照亮她與丈夫團圓的道路。這種表達離思的方式,在古典詩詞中屢見不鮮。王昌齡詩雲:“送君歸去愁不盡,可惜又度涼風天。”那愁緒如涼風般縈繞心頭;而到柳永詞中則更有拓展:“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相較之下,王維詩中的情感表現更為蘊藉不露,宛如深山幽穀中的清泉,潺潺流淌,卻又悄然無聲地滋潤著讀者的心田。


    “一日不見,如三秋兮”,這一別竟是十來年,“相思”之“苦”猶如黃連,在女子的心中蔓延。然而,詩中女子的苦衷又何止於此。“征人去日殷勤囑,歸雁來時數附書”,這兩句運用逆挽手法,恰似一把神奇的鑰匙,引領讀者跟隨女主人公的回憶,踏入十年前那一幕動人的生活戲劇之中。或許是在一個長亭前,那送行的女子麵對即將入伍的丈夫,千言萬語湧上心頭,卻最終化作一句深情的叮嚀:“當大雁南歸時,書信可要多多地寄啊。”“殷勤囑”三字,飽含著女子對丈夫的無盡牽掛與期待,而“數附書”的要求,更顯其盼望之急切。猶如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湖麵,激起層層漣漪,讓讀者的想象在更廣遠的時空裏馳騁。這一逆挽手法,不僅讓故事充滿了張力,更使得“苦相思”三字的韻味更加深細,耐人尋味。


    末兩句看似隻是簡單的送別場景重現,實則字裏行間回蕩著更為豐饒的弦外之音。特別將“歸雁來時數附書”的舊話重提,猶如一顆璀璨的寶石,蘊含著無盡的深意。那征夫去後,是否真的如女子所盼,頻有家書寄來,以慰藉她的寂寥呢?恐怕未必。在那個時代,郵遞條件極為不便,最初幾年或許音信尚多,可往後就難以預料了。久不寫信,有時並非是無情,而是提筆之際,千頭萬緒湧上心頭,卻不知從何說起,幹脆作罷的情況也時有發生。更何況,還有諸多意外情況可能導致音書阻絕。可見,女子舊事重提,絕非無端。“苦相思”三字,背後隱藏著無數不為人知的心酸與無奈,恰似那深不見底的古井,讓人忍不住想要探尋其中的奧秘。


    進一步比較類似詩句,岑參《玉關寄長安主簿》中寫道:“東去長安萬裏餘,故人何惜一行書”,張旭《春草》雲:“情知海上三年別,不寄雲間一紙書”。岑、張二人的詩句同樣道出了親友音書斷絕的怨苦心情,但表達得較為直截了當。而王維的詩句則猶如一條蜿蜒的小徑,隻提叮嚀附書之事,音書阻絕的意思卻表達得相當曲折,怨意自隱然不露,猶如那含苞待放的花朵,將情感的芬芳悄然蘊藏在花瓣之中,更具含蓄之妙。


    此詩藝術構思的巧妙,主要體現在“逆挽”的精妙運用上。它宛如一位高超的魔術師,將平凡的故事變得跌宕起伏,充滿懸念與魅力。然而,整首詩讀來卻隻覺其平易親切,毫不刻意,如一位老友在耳邊娓娓訴說著一個動人的故事。這正是詩藝達到爐火純青境界的表現,看似平淡無奇,實則韻味無窮,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沉浸其中,感受著那深深的相思之情。


    場內席間皇親國戚、文武百官、夫人、進士、文人墨客等三千多人,以及場外街道萬人的觀眾終於等來了公孫大娘的《劍蹈》。公孫大娘的劍舞猶如一場視覺盛宴,她的身姿矯健輕盈,手中的劍猶如一條靈動的銀蛇,在空中飛舞。她的每一個動作都剛勁有力,又不失優美與流暢,仿佛能將劍的靈魂展現出來。觀眾們被她的表演深深吸引,目不轉睛地看著舞台,不時發出陣陣驚歎聲。整個場麵熱鬧非凡,人們沉浸在這美妙的藝術氛圍中,感受著大唐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無窮魅力。


    在那個輝煌的時代,李龜年兄弟三人以及眾多的藝術家們,用他們的才華和努力,為大唐的文化藝術增添了絢麗多彩的一筆。他們的故事猶如一首首動人的樂章,在曆史的長河中回蕩,讓後人領略到了那個時代的輝煌與美好。他們的藝術成就不僅是唐代文化的瑰寶,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永遠閃耀著獨特的光芒,激勵著後人對藝術的追求和熱愛。


    大唐的盛世,因為有了這些傑出的藝術家而更加輝煌燦爛。他們的藝術作品和表演,不僅為當時的人們帶來了歡樂和享受,也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他們的故事,將永遠被人們傳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像那盛開的牡丹,雖然曆經歲月的洗禮,但依然綻放著美麗的光彩,讓人們為之傾倒,為之讚歎。而李龜年等人,就是大唐文化花園中最豔麗的花朵,他們的芬芳將永遠彌漫在曆史的天空中,永不消散。


    李龜年兄弟的藝術人生,是大唐文化繁榮的一個縮影。他們在音樂、舞蹈等領域的卓越成就,反映了當時社會對藝術的高度重視和推崇。他們的表演不僅在宮廷中受到歡迎,也在民間廣為流傳,成為了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們的藝術風格融合了民間與宮廷的特色,既有質樸的情感表達,又有華麗的表演形式,這種獨特的魅力使得他們的藝術作品具有了廣泛的影響力和生命力。


    在那個時代,藝術不僅僅是一種娛樂方式,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和交流。李龜年等人通過自己的表演,將不同地區的文化特色和藝術風格展現給人們,促進了文化的融合與發展。他們的作品猶如一座橋梁,連接了不同階層、不同地域的人們,讓大家在藝術的世界中找到了共同的語言和情感寄托。


    總之,李龜年兄弟三人在唐代開元年間的藝術生涯,是一段充滿傳奇色彩的曆史。他們的才華、他們的成就、他們的故事,都成為了大唐文化史上的經典篇章。他們的藝術精神將永遠激勵著我們,在追求藝術的道路上不斷前行,為創造更加美好的文化藝術世界而努力奮鬥。就像那夜空中的繁星,雖然遙遠,但他們的光芒卻永遠照亮著我們前行的道路,讓我們在藝術的海洋中遨遊,不斷探索和發現新的美好。


    在這個充滿傳奇的時代裏,李龜年等人的藝術之光猶如太陽般耀眼,他們的故事將永遠被人們傳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閃耀著永恒的光芒。無論是繁華的宮廷宴會,還是熱鬧的民間盛會,他們的表演都成為了人們心中最美好的回憶。他們用音樂和舞蹈,書寫了一段屬於大唐的輝煌曆史,也為後世留下了無盡的藝術瑰寶和文化財富。讓我們懷著崇敬和感激之情,銘記這段曆史,傳承這份文化,讓李龜年等人的藝術精神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屈尊歸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周公成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周公成子並收藏屈尊歸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