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李龜年應邀到岐王府中作客。當客人到達之後,家伎們開始演奏音樂,那樂聲剛剛響起,李龜年就像一個敏銳的音樂偵探,立即說:“這是秦音的慢板。”隔了一會兒,他又像一個精準的預言家,說道:“現在正演奏楚音的流水板。”懂得音樂的岐王在一旁點頭稱是,就像兩個音樂的知己在無聲地交流。音樂結束後,岐王為了表示對李龜年的敬重,特地贈以“破紅綃、蟾酥紗”這樣一些珍貴的絲織品。
他放下這些珍貴的絲織品,徑自掀起隔開賓客與樂人的帷幕,把擅長彈奏秦音的樂人沈妍手中的琵琶拿了過來,盡情地撥弄起來。那一刻,他仿佛進入了一個隻屬於自己和音樂的世界,周圍的一切都不存在了,他對音樂的熱愛就像是飛蛾撲火,熾熱而純粹,看起來他喜愛音樂已經到了目中無人的地步。大約岐王李範也不會怪罪他,因為岐王向來對音樂家是十分尊重的,他就像一位寬容的長者,理解並包容著李龜年這種對音樂的癡迷。
“安史之亂”後,唐宮中的樂人就像被吹散的蒲公英,四處逃散,流落異鄉。李龜年也流落到了民間,他的命運如同從雲端跌入了泥沼。安史之亂過後約十年,杜甫在湖南潭州遇到了李龜年,那時他們的年紀都已不輕,歲月在他們的臉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跡。故人相聚,就像兩條曾經奔騰的河流,在經曆了無數的曲折後再次交匯,自然是感慨萬分。杜甫看著眼前這位曾經在宮廷中風光無限的音樂家,如今卻如此落魄,心中的情感如同洶湧的潮水,難以抑製,因此即席賦詩一首:“岐王宅裏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這首詩就像一麵鏡子,映照出了他們曾經的輝煌和如今的滄桑,每一個字都飽含著深深的歎息。
李龜年在湘中漂泊的年代,當然仍然是以他的本行音樂來換取衣食。有一次,他在湘中采訪使的宴會上唱歌,第一首唱的是王維的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他的歌聲如同一隻溫柔的手,輕輕撥動著人們內心深處那根思念的弦。那紅豆仿佛就在眼前生長,每一個音符都像是紅豆的化身,飽含著深深的思念之情。這思念不僅僅是對遠方愛人的思念,更像是對往昔盛世的思念,對曾經宮廷生活的懷念。
第二首他仍然唱的是王維的詩:“清風明月苦相思,蕩子從戎十載餘。征人去日殷勤囑,歸雁來時數附書。”當他唱出這首詩時,就像是一位孤獨的旅人在訴說著自己的故事。那清風明月仿佛也染上了相思的色彩,他的歌聲如同穿越了時空,將人們帶到了那個離別的場景。征人遠去,留下的是無盡的思念和等待,而李龜年的歌聲就像那等待中的歸雁,帶著一絲希望,卻又充滿了無奈。他唱起這些曲子,不僅勾動了自己的興亡之痛與個人的無限愁思,也深深地打動了聽眾。聽眾們就像被施了魔法的木偶,沉浸在他的歌聲中,對大唐盛世——開元、天寶年間的種種繁榮有著無窮的回味與眷戀。李龜年在唱完這些歌曲後,忽然覺得心頭劇痛、頭昏眼花,就像一艘在暴風雨中航行的小船,突然失去了方向,不禁昏倒在地。四天以後他才從昏迷中清醒過來,對家人說:“我做了一個夢,夢見二位妃子令我教他們的侍女蘭苕唱祓禊歌(一種超度亡靈的歌),教了四天,他們就讓我回來了。”於是,有好事者就在李龜年昏倒的地方建了一座“二妃廟”以示紀念。看起來李龜年對唐明皇的感情很深,他就像一位忠誠的臣子,即使在王朝覆滅之後,依然懷著深深的眷戀。這種感情不僅僅是因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禮教思想的束縛,更重要的恐怕是他和唐玄宗李隆基有著共同的愛好,他們都是真正的音樂家,是“知音”。
野史記載中,唐開元中,樂工李龜年、彭年、鶴年兄弟三人皆有才學盛名。彭年善舞,他的舞蹈如同春風中的柳枝,輕盈而富有韻律,每一個動作都像是在訴說著一個美妙的故事。鶴年、龜年能歌,他們的歌聲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辰,閃耀著獨特的光芒。尤妙製《渭川》的他們,就像一群擁有神奇魔法的工匠,打造出了一件絕世的音樂珍寶。特承顧遇的他們,於東都大起第宅。那宅第的僭侈之製,逾於公侯。宅在東都通遠裏,中堂製度,甲於都下。(今裴晉公移於定鼎門南別墅,號綠野堂)其後龜年流落江南,每遇良辰勝賞,為人歌數闋,座中聞之,莫不掩泣罷酒。則杜甫嚐贈詩,所謂“岐王宅裏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值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崔九堂殿中監崔滌、中書令湜之弟也。(出《明皇雜錄》)
又開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藥,即今牡丹也。(開元《天寶花木記》雲,禁中呼木芍藥為牡丹)得四本,紅、紫、淺紅、通白者。上因移植於興慶池東沉香亭前。會花方繁開,上乘照夜白,楊貴妃以步輦從。詔特選梨園弟子中尤者,得樂十六部。李龜年以歌擅一時之名,手捧檀板,押眾樂前,將歌之。上曰:“賞名花,對妃子,焉用舊樂詞為?”遂命龜年持金花箋,宣賜李白,立進《清平調》辭三章。李白就像一位醉酒的仙人,雖宿酲未解,卻欣然承旨,援筆賦之。辭曰:“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曉拂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一支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莊。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杆。”龜年遽以辭進。上命梨園弟子,約略調撫絲竹,遂促龜年以歌。太真妃持玻璃七寶盞,酌西涼州葡萄酒,笑領歌意甚厚。上因調玉笛以倚曲,每曲遍將換,則遲其聲以媚之。太真飲罷,斂繡巾重拜上。龜年常語於五王,獨憶以歌得自勝者,無出於此,亦亦一時之極致耳。上自是顧李翰林,尤異於他學士。高力士終以脫靴為深恥。異日,楊貴妃重吟前詞,力士戲曰:“此為妃子怨李白,深入骨髓。何反拳拳如是?”太真因驚曰:“何翰林學士能辱人如斯?”力士曰:“以飛燕指妃子,是賤之甚矣。”太真頗深然之。上嚐三欲命李白官,卒為宮中所扞而止。玄宗皇帝改為唐玄宗李隆基,太真妃改為楊貴妃之後,這段故事更像是一幅絢麗多彩的曆史畫卷,展現出了大唐盛世宮廷生活的奢華與文化的繁榮。
在那個充滿詩意與音樂的時代,李龜年就像是一顆璀璨的音樂之星,在宮廷與民間的天空中閃爍。他的音樂才華如同永不熄滅的火焰,無論是在宮廷的盛宴上,還是在民間的小聚中,都能散發出迷人的光芒。
在宮廷中,他是備受矚目的明星。他的歌聲與演奏,是宮廷宴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像璀璨的珠寶點綴著華麗的皇冠。當他站在宮廷的舞台上,手持樂器或者引吭高歌時,周圍的一切仿佛都黯然失色。他的每一個音符都像是經過精心雕琢的寶石,鑲嵌在大唐盛世的文化殿堂之上。他與其他音樂家、詩人的合作,更是如同星空中的星星交匯,擦出絢爛的火花。例如與李白的合作,那《清平調》的演唱,就像是一場精心編排的夢幻之舞。李白的詩詞為他的演唱提供了靈魂,而他的歌聲則賦予了詩詞靈動的生命。唐玄宗李隆基的玉笛伴奏,楊貴妃的賞酒聆聽,這一切都構成了一幅和諧而美妙的畫麵,仿佛是上天特意安排的一場藝術盛宴。
然而,安史之亂如同一場凶猛的洪水,衝毀了這一切的美好。李龜年從宮廷的雲端跌落至民間的塵埃。在民間,他的音樂不再是宮廷中的高雅娛樂,而是變成了一種傾訴,一種對往昔的懷念和對現實的悲歎。他的歌聲中融入了更多的情感,那是一種對失去的家園、逝去的繁榮的深深眷戀。每一次演唱,都像是在講述一個古老而悲傷的故事,讓聽眾們沉浸在對過去的回憶之中。他在江南的土地上流浪,那江南的山水雖然美麗,但在他眼中卻充滿了憂傷。他就像一個失去了方向的行者,音樂是他唯一的伴侶,也是他與過去聯係的唯一紐帶。
他在民間的演唱,也讓更多的普通百姓感受到了大唐宮廷音樂的魅力。他的歌聲如同春風吹過大地,雖然帶著一絲寒意,但卻喚醒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那些曾經隻屬於宮廷的旋律,在民間的小巷、集市中流傳開來。他成為了一個文化的傳播者,將大唐盛世的音樂文化帶到了更廣闊的天地。
李龜年與唐玄宗李隆基之間的關係,不僅僅是君臣,更是知音。唐玄宗李隆基對音樂的熱愛,讓他對李龜年格外賞識。而李龜年對唐玄宗的忠誠,也不僅僅是因為君臣之禮,更是出於對這位知音的敬重。他們共同創造了許多美好的音樂回憶,無論是在宮廷的音樂創作,還是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他們都能心有靈犀一點通。這種知音般的關係,在安史之亂後的分離中,變得更加令人感慨。李龜年對唐玄宗的思念,如同綿綿不絕的江水,永遠流淌在他的心中。
李龜年的一生,就像是一部波瀾壯闊的音樂史詩。他見證了大唐從盛世到衰落的全過程,他的音樂也隨著時代的變遷而發生著變化。從宮廷的華麗到民間的質樸,從興盛時的歡快到衰落時的悲愴,他的音樂始終是那個時代的寫照。他的故事,不僅僅是一個音樂家的個人傳奇,更是大唐曆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他就像一顆音樂的種子,在大唐的土地上生根發芽,雖然經曆了風雨的洗禮,但卻永遠留在了人們的記憶之中。
李龜年在民間的音樂活動,也對當時的音樂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演唱風格、演奏技巧,被許多民間藝人所模仿。他所演唱的曲目,也成為了民間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就像一顆投入湖中的石子,在民間音樂的湖泊中激起了層層漣漪。
他的音樂傳播範圍越來越廣,甚至影響到了周邊地區。他的故事和音樂,隨著商人和旅行者的腳步,傳播到了更遠的地方。在一些偏遠的地區,人們雖然沒有見過大唐宮廷的奢華,但卻通過李龜年的音樂,感受到了大唐文化的魅力。他的音樂成為了連接大唐與外界的一座橋梁,讓更多的人了解到這個偉大的王朝。
在他的晚年,盡管生活困苦,但他對音樂的熱愛從未減退。他仍然堅持演唱和傳授音樂知識,他希望將自己的音樂傳承下去,就像傳遞一個珍貴的火種。他的弟子們也繼承了他的音樂精神,在各地繼續傳播著他的音樂。
李龜年的音樂,是大唐盛世的一個縮影,也是那個時代人們情感的寄托。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的音樂也將永遠在曆史的長河中流淌,成為中華民族音樂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江南水鄉,煙雨朦朧。一座古舊的戲台上,李龜年懷抱琵琶,緩緩登場。他身形佝僂,滿臉滄桑,那渾濁的眼眸中卻閃爍著一抹不易察覺的光芒,仿佛藏著無盡的故事。
台下稀稀落落坐著幾位聽客,他們或沉默不語,或輕聲歎息,皆被李龜年身上散發的蒼涼氣息所感染。李龜年輕輕撥弄了一下琵琶弦,那清脆的聲響在寂靜的空氣中回蕩,仿佛瞬間將人們帶回到了那遙遠的往昔。
他放下這些珍貴的絲織品,徑自掀起隔開賓客與樂人的帷幕,把擅長彈奏秦音的樂人沈妍手中的琵琶拿了過來,盡情地撥弄起來。那一刻,他仿佛進入了一個隻屬於自己和音樂的世界,周圍的一切都不存在了,他對音樂的熱愛就像是飛蛾撲火,熾熱而純粹,看起來他喜愛音樂已經到了目中無人的地步。大約岐王李範也不會怪罪他,因為岐王向來對音樂家是十分尊重的,他就像一位寬容的長者,理解並包容著李龜年這種對音樂的癡迷。
“安史之亂”後,唐宮中的樂人就像被吹散的蒲公英,四處逃散,流落異鄉。李龜年也流落到了民間,他的命運如同從雲端跌入了泥沼。安史之亂過後約十年,杜甫在湖南潭州遇到了李龜年,那時他們的年紀都已不輕,歲月在他們的臉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跡。故人相聚,就像兩條曾經奔騰的河流,在經曆了無數的曲折後再次交匯,自然是感慨萬分。杜甫看著眼前這位曾經在宮廷中風光無限的音樂家,如今卻如此落魄,心中的情感如同洶湧的潮水,難以抑製,因此即席賦詩一首:“岐王宅裏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這首詩就像一麵鏡子,映照出了他們曾經的輝煌和如今的滄桑,每一個字都飽含著深深的歎息。
李龜年在湘中漂泊的年代,當然仍然是以他的本行音樂來換取衣食。有一次,他在湘中采訪使的宴會上唱歌,第一首唱的是王維的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他的歌聲如同一隻溫柔的手,輕輕撥動著人們內心深處那根思念的弦。那紅豆仿佛就在眼前生長,每一個音符都像是紅豆的化身,飽含著深深的思念之情。這思念不僅僅是對遠方愛人的思念,更像是對往昔盛世的思念,對曾經宮廷生活的懷念。
第二首他仍然唱的是王維的詩:“清風明月苦相思,蕩子從戎十載餘。征人去日殷勤囑,歸雁來時數附書。”當他唱出這首詩時,就像是一位孤獨的旅人在訴說著自己的故事。那清風明月仿佛也染上了相思的色彩,他的歌聲如同穿越了時空,將人們帶到了那個離別的場景。征人遠去,留下的是無盡的思念和等待,而李龜年的歌聲就像那等待中的歸雁,帶著一絲希望,卻又充滿了無奈。他唱起這些曲子,不僅勾動了自己的興亡之痛與個人的無限愁思,也深深地打動了聽眾。聽眾們就像被施了魔法的木偶,沉浸在他的歌聲中,對大唐盛世——開元、天寶年間的種種繁榮有著無窮的回味與眷戀。李龜年在唱完這些歌曲後,忽然覺得心頭劇痛、頭昏眼花,就像一艘在暴風雨中航行的小船,突然失去了方向,不禁昏倒在地。四天以後他才從昏迷中清醒過來,對家人說:“我做了一個夢,夢見二位妃子令我教他們的侍女蘭苕唱祓禊歌(一種超度亡靈的歌),教了四天,他們就讓我回來了。”於是,有好事者就在李龜年昏倒的地方建了一座“二妃廟”以示紀念。看起來李龜年對唐明皇的感情很深,他就像一位忠誠的臣子,即使在王朝覆滅之後,依然懷著深深的眷戀。這種感情不僅僅是因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禮教思想的束縛,更重要的恐怕是他和唐玄宗李隆基有著共同的愛好,他們都是真正的音樂家,是“知音”。
野史記載中,唐開元中,樂工李龜年、彭年、鶴年兄弟三人皆有才學盛名。彭年善舞,他的舞蹈如同春風中的柳枝,輕盈而富有韻律,每一個動作都像是在訴說著一個美妙的故事。鶴年、龜年能歌,他們的歌聲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辰,閃耀著獨特的光芒。尤妙製《渭川》的他們,就像一群擁有神奇魔法的工匠,打造出了一件絕世的音樂珍寶。特承顧遇的他們,於東都大起第宅。那宅第的僭侈之製,逾於公侯。宅在東都通遠裏,中堂製度,甲於都下。(今裴晉公移於定鼎門南別墅,號綠野堂)其後龜年流落江南,每遇良辰勝賞,為人歌數闋,座中聞之,莫不掩泣罷酒。則杜甫嚐贈詩,所謂“岐王宅裏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值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崔九堂殿中監崔滌、中書令湜之弟也。(出《明皇雜錄》)
又開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藥,即今牡丹也。(開元《天寶花木記》雲,禁中呼木芍藥為牡丹)得四本,紅、紫、淺紅、通白者。上因移植於興慶池東沉香亭前。會花方繁開,上乘照夜白,楊貴妃以步輦從。詔特選梨園弟子中尤者,得樂十六部。李龜年以歌擅一時之名,手捧檀板,押眾樂前,將歌之。上曰:“賞名花,對妃子,焉用舊樂詞為?”遂命龜年持金花箋,宣賜李白,立進《清平調》辭三章。李白就像一位醉酒的仙人,雖宿酲未解,卻欣然承旨,援筆賦之。辭曰:“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曉拂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一支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莊。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杆。”龜年遽以辭進。上命梨園弟子,約略調撫絲竹,遂促龜年以歌。太真妃持玻璃七寶盞,酌西涼州葡萄酒,笑領歌意甚厚。上因調玉笛以倚曲,每曲遍將換,則遲其聲以媚之。太真飲罷,斂繡巾重拜上。龜年常語於五王,獨憶以歌得自勝者,無出於此,亦亦一時之極致耳。上自是顧李翰林,尤異於他學士。高力士終以脫靴為深恥。異日,楊貴妃重吟前詞,力士戲曰:“此為妃子怨李白,深入骨髓。何反拳拳如是?”太真因驚曰:“何翰林學士能辱人如斯?”力士曰:“以飛燕指妃子,是賤之甚矣。”太真頗深然之。上嚐三欲命李白官,卒為宮中所扞而止。玄宗皇帝改為唐玄宗李隆基,太真妃改為楊貴妃之後,這段故事更像是一幅絢麗多彩的曆史畫卷,展現出了大唐盛世宮廷生活的奢華與文化的繁榮。
在那個充滿詩意與音樂的時代,李龜年就像是一顆璀璨的音樂之星,在宮廷與民間的天空中閃爍。他的音樂才華如同永不熄滅的火焰,無論是在宮廷的盛宴上,還是在民間的小聚中,都能散發出迷人的光芒。
在宮廷中,他是備受矚目的明星。他的歌聲與演奏,是宮廷宴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像璀璨的珠寶點綴著華麗的皇冠。當他站在宮廷的舞台上,手持樂器或者引吭高歌時,周圍的一切仿佛都黯然失色。他的每一個音符都像是經過精心雕琢的寶石,鑲嵌在大唐盛世的文化殿堂之上。他與其他音樂家、詩人的合作,更是如同星空中的星星交匯,擦出絢爛的火花。例如與李白的合作,那《清平調》的演唱,就像是一場精心編排的夢幻之舞。李白的詩詞為他的演唱提供了靈魂,而他的歌聲則賦予了詩詞靈動的生命。唐玄宗李隆基的玉笛伴奏,楊貴妃的賞酒聆聽,這一切都構成了一幅和諧而美妙的畫麵,仿佛是上天特意安排的一場藝術盛宴。
然而,安史之亂如同一場凶猛的洪水,衝毀了這一切的美好。李龜年從宮廷的雲端跌落至民間的塵埃。在民間,他的音樂不再是宮廷中的高雅娛樂,而是變成了一種傾訴,一種對往昔的懷念和對現實的悲歎。他的歌聲中融入了更多的情感,那是一種對失去的家園、逝去的繁榮的深深眷戀。每一次演唱,都像是在講述一個古老而悲傷的故事,讓聽眾們沉浸在對過去的回憶之中。他在江南的土地上流浪,那江南的山水雖然美麗,但在他眼中卻充滿了憂傷。他就像一個失去了方向的行者,音樂是他唯一的伴侶,也是他與過去聯係的唯一紐帶。
他在民間的演唱,也讓更多的普通百姓感受到了大唐宮廷音樂的魅力。他的歌聲如同春風吹過大地,雖然帶著一絲寒意,但卻喚醒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那些曾經隻屬於宮廷的旋律,在民間的小巷、集市中流傳開來。他成為了一個文化的傳播者,將大唐盛世的音樂文化帶到了更廣闊的天地。
李龜年與唐玄宗李隆基之間的關係,不僅僅是君臣,更是知音。唐玄宗李隆基對音樂的熱愛,讓他對李龜年格外賞識。而李龜年對唐玄宗的忠誠,也不僅僅是因為君臣之禮,更是出於對這位知音的敬重。他們共同創造了許多美好的音樂回憶,無論是在宮廷的音樂創作,還是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他們都能心有靈犀一點通。這種知音般的關係,在安史之亂後的分離中,變得更加令人感慨。李龜年對唐玄宗的思念,如同綿綿不絕的江水,永遠流淌在他的心中。
李龜年的一生,就像是一部波瀾壯闊的音樂史詩。他見證了大唐從盛世到衰落的全過程,他的音樂也隨著時代的變遷而發生著變化。從宮廷的華麗到民間的質樸,從興盛時的歡快到衰落時的悲愴,他的音樂始終是那個時代的寫照。他的故事,不僅僅是一個音樂家的個人傳奇,更是大唐曆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他就像一顆音樂的種子,在大唐的土地上生根發芽,雖然經曆了風雨的洗禮,但卻永遠留在了人們的記憶之中。
李龜年在民間的音樂活動,也對當時的音樂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演唱風格、演奏技巧,被許多民間藝人所模仿。他所演唱的曲目,也成為了民間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就像一顆投入湖中的石子,在民間音樂的湖泊中激起了層層漣漪。
他的音樂傳播範圍越來越廣,甚至影響到了周邊地區。他的故事和音樂,隨著商人和旅行者的腳步,傳播到了更遠的地方。在一些偏遠的地區,人們雖然沒有見過大唐宮廷的奢華,但卻通過李龜年的音樂,感受到了大唐文化的魅力。他的音樂成為了連接大唐與外界的一座橋梁,讓更多的人了解到這個偉大的王朝。
在他的晚年,盡管生活困苦,但他對音樂的熱愛從未減退。他仍然堅持演唱和傳授音樂知識,他希望將自己的音樂傳承下去,就像傳遞一個珍貴的火種。他的弟子們也繼承了他的音樂精神,在各地繼續傳播著他的音樂。
李龜年的音樂,是大唐盛世的一個縮影,也是那個時代人們情感的寄托。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的音樂也將永遠在曆史的長河中流淌,成為中華民族音樂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江南水鄉,煙雨朦朧。一座古舊的戲台上,李龜年懷抱琵琶,緩緩登場。他身形佝僂,滿臉滄桑,那渾濁的眼眸中卻閃爍著一抹不易察覺的光芒,仿佛藏著無盡的故事。
台下稀稀落落坐著幾位聽客,他們或沉默不語,或輕聲歎息,皆被李龜年身上散發的蒼涼氣息所感染。李龜年輕輕撥弄了一下琵琶弦,那清脆的聲響在寂靜的空氣中回蕩,仿佛瞬間將人們帶回到了那遙遠的往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