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同和隔著宮門道謝,拿著梁皇的書信便去拜訪了墨家,非常認真的學習記錄了所有關於打井方麵的知識。
讓人小心的通過快馬送回楚國。
未過幾日,韓國使團進京。
於池所想的隆重接待落空,畢竟此時臨安城裏最熱鬧的消息就是陛下抓了韓商,要砍了他們的事。
於池在城門口接到韓國使團時,都有些替他們臊得慌,他們梁國是真的言論自由。
當然,言論自由不是用在編造謠言詆毀他人上的,隻是說陛下從不在意百姓跟著討論國家的這些政事。
就比如此時,臨安城門口,聚攏了不少的百姓對韓國使臣團指指點點,期間有些聲音大的,於池都聽得到,更別說,韓使團主使楊源的麵色。
於池也不敢耽擱,雖然儀式又沒有派上用場,心有不甘,但百姓越來越多,甚至不少人還慕名而來想見一見韓國此次來的這位公主,到底是什麽天仙。
在梁國,或者可以說在全天下,梁皇都是一個非常另類的皇帝,這另類一詞並不是不是說她的治國,而是說她的一些習慣。
自古君王都是高高在上,以真龍自稱,百姓對君王的印象便是高不可及的天。
就連梁國的前幾代皇帝都是這般,唯有梁詩,她是個喜歡與民同樂的。
梁國的其他地方還好,臨安城中可以說是,隻要你活得久,愛出門,你就一定能見到梁皇,最不濟也能遠遠看到身形。
遠的不說,上次的武舉考試,再上次的送別進士。
不少人都見到了梁皇,原來皇帝也不是長了一副嚇人的樣子,甚至,還意外的有些好看。
百姓對梁詩的樣貌也有了解,心中也就不免對韓國公主多了幾分期待。
若是韓國送個不好看的公主來給陛下,莫說陛下是否願意,他們也是不會同意的。
人越來越多,於池也有些晃神,急忙將人迎了進去。
蕭和玉往城門趕路時,便聽到路邊有人在討論無論韓國公主是什麽天仙,都配不上他們英明神武的陛下。
聽得他心裏有些生氣又覺得好笑,生氣的是他知道這百姓說的是對的,就算那是他的親妹妹,他也不得不承認事實就是這樣,好笑又是想到這話傳到了妹妹耳朵裏後會把她氣成什麽樣。
……
……
蕭和玉最後是在驛站接到的妹妹,於池擠得滿腦袋都是汗,楊源被擠得懷疑人生。
他便借著機會提出把妹妹接到自己的府上住,畢竟現在驛站外還站著不少人在等著看韓國公主。
驛站內也有幾個楚國的使臣,好奇的伸頭,他覺得這裏不太合適妹妹住。
於池擺手,願意帶走就帶走吧,他累了。
到了宅子裏,蕭和珠見四周無人,便與蕭和玉說了他們在路上便聽到了關於梁國此次抓捕韓商的消息。
至於為何抓捕,因何犯罪,皆通過報紙說明,她覺得這是意在震懾,但韓國那些世家肯定會——
便猶豫著開口:“皇兄,此事——”
蕭和玉搖頭,“此事你我管不了。”
他明白妹妹要說什麽,韓國世家必定會因此事施壓,在梁國,梁皇可以不去看那些世家的臉色,雖然不知道私下如何,但明麵上,梁皇如今有錢有權也有兵力,那些世家都要依附著梁皇生存。
可在韓國,世家的力量是非常大的,甚至皇室還要去看世家的臉色,若是世家借此事施壓,他們父皇勢弱必定是要做出些取舍。
而能有什麽比他與妹妹這對在梁國手上的兒女來的好呢。
他父王是個糊塗的,隻有他自己知道,梁皇並不會在意他們的想法,他對自己的份量也有數,更別說這些韓商做的實在過分,若是他有能力,也是要殺了他們。
此事就算能管的了,他也不會去管,尤其是珠兒,她更不能管。
看著妹妹不明所以,蕭和玉提議道:“走吧,我帶你在臨安城逛逛吧。”
臨近夜晚,天色漸暗,此時在外頭待著也不算熱,街上比白日裏多了不少人,吆喝聲也大了些。
蕭和玉帶著妹妹蕭和珠在臨安的街頭走著。
蕭和珠本還想帶幾個侍衛,被蕭和玉阻止了,他道:“臨安不會有危險的,來,你與我來便知道。”
他們從宅院中出來,路過公交站台,蕭和玉指著站台上的數字道:“這叫做阿什麽數實在拗口,如今被叫做梁數,你看這寫的是310,這邊牌子上寫的是這裏會通過的車輛,以及車輛會經過哪些站點。我那裏還有梁國的算術課本,待會回去你也學學。”
蕭和珠不是很想學,她是貴族,學這些東西做什麽,她出行也不會去坐這種與百姓一起的馬車。
不過話雖如此,當蕭和玉帶著她進入路邊的鋪子,給她買了杯果飲後,她發現所有的東西都是用量數標記價格後,便老老實實的學了起來。
出了果飲鋪子,他們在一個路口停下,蕭和珠看到路上的所有行人,包括馬車都停了下來。
好奇的伸頭向路口去看,發現是一群穿著騎裝的孩子,那衣服說是騎裝又有些不像,沒有騎裝複雜,卻更加輕便。
蕭和玉把妹妹往後麵拉了拉,解釋道:“臨安小學放學了,這學校的路口都規定過,遇到穿著校服的孩子過馬路必須停下,不得爭搶。”
蕭和珠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原來那是校服啊,她怔怔的看著那群孩子,一張張小臉圓乎乎的,經過她身邊時大聲的背誦著課上學到的古詩。
周圍的行人,或是攤販,就連街道兩旁樓上都打開窗戶,滿麵笑意的看著這些小學生。
蕭和珠甚至還看到他們攥著書包袋子的手上有著明顯的小窩窩,她從韓國京都出發後,便時不時的通過馬車的車窗觀察外界。
進入梁國後,她就沒在街上看到乞討的百姓,越往臨安,城鎮就越加繁華,百姓麵上的笑意也就越來越多。
這些都說明了他們生活的舒適。
她在心裏念叨:“這位梁皇真的是個注重民生,喜歡做實事的人,這梁國的變化皆是因他而起。”
這麽想著也更對這位梁皇好奇了幾分,她雖然因為此行的目的對梁國不喜,對梁皇也有些敵意,但就這一路的所見所聞而言,她是服氣,佩服的五體投地。
小學生通過後,蕭和玉看著有些蔫了的妹妹打趣道:“怎麽樣,還覺得應該帶侍衛嗎?”
然後收獲來自妹妹的白眼一雙。
蕭和玉將目光看向城外,提議道:“珠兒,你要不要去考醫學院。”
語調平淡,並不是在問。
蕭和珠愣了兩秒:“我能去考嗎?”
……
……
梁詩也沒有接見韓國使臣,對外統一回複,等到全部到齊一同設宴。
五月中旬很快便到。
按照慣例,對於即將行刑罪犯,皆會在行刑之前吃上一頓豐盛的斷頭飯,此次也不例外。
直到飯菜端入牢房之前,那三位被抓的商戶才認清現實,梁皇真的要殺他們。
獄卒冷眼看著他們絕望,哭嚎,心裏更為鄙視。他還以為這些敢在陛下眼睛底下作惡的人有多厲害。
……
行刑之前,監斬官將罪行高聲讀了一遍,百姓們便都明白,台上這幾個罪人不是因為產品造假而砍頭,而是他們手上有梁國的人命。
“韓商不遵法規,私自限製梁國百姓自由,殘害百姓,當誅,以儆效尤。
貿易部倉儲管事,私下受賄,金額巨大,有損梁國官員形象,開除梁籍。”
梁詩沒有去看這場處決,她來自和平年代,看個恐怖片都是被某電總局審查了好幾遍,那種凶殘的現場不合適她看。
不過消息還是從很多地方傳到了她的耳朵裏。
管事被處以絞刑,屍體當場焚燒。
宣傳部將此事大肆宣揚出去後,還在民間打聽了不少百姓對於此事的看法。
本來有些擔心陛下此次的手段與之前相比太過極端,會引發百姓反感,卻不想。
“殺得好啊,那個管事貪了那麽多的銀子,那可是陛下的錢,今年幹旱陛下把錢都拿出來救命,他們那些黑心肝的還要去貪,別說燒死,就是下油鍋炸都應該。”
此話一出,不少百姓都附和著道:“陛下太過善良,他們就覺得摸準了陛下的性子,卻不知道陛下是最最護短之人,跑到梁國欺負咱們這些平頭百姓,真當這裏是韓國呢?”
消息也傳到了韓三皇子的耳朵之中,他咳嗽一聲,將一旁前段日子快馬傳來的信封燒掉,信封沒有被拆開過的痕跡,上麵還帶著韓國幾大世家的族紋,信裏的內容他不用去看,便知是要求他救下那幾位韓商。
信封所用之紙張皆是上品,接觸到火焰的瞬間便被點燃,繼而被火焰吞噬,蕭和玉眉眼低垂,有些自嘲的笑道:“可真是看得起我啊。”
這些世家一貫如此,在他們的立場上沒有什麽是否忠心一說,或許在他們看來,他們能不團結在一起,推翻皇室,就足以讓這些皇帝感恩戴德。
讓人小心的通過快馬送回楚國。
未過幾日,韓國使團進京。
於池所想的隆重接待落空,畢竟此時臨安城裏最熱鬧的消息就是陛下抓了韓商,要砍了他們的事。
於池在城門口接到韓國使團時,都有些替他們臊得慌,他們梁國是真的言論自由。
當然,言論自由不是用在編造謠言詆毀他人上的,隻是說陛下從不在意百姓跟著討論國家的這些政事。
就比如此時,臨安城門口,聚攏了不少的百姓對韓國使臣團指指點點,期間有些聲音大的,於池都聽得到,更別說,韓使團主使楊源的麵色。
於池也不敢耽擱,雖然儀式又沒有派上用場,心有不甘,但百姓越來越多,甚至不少人還慕名而來想見一見韓國此次來的這位公主,到底是什麽天仙。
在梁國,或者可以說在全天下,梁皇都是一個非常另類的皇帝,這另類一詞並不是不是說她的治國,而是說她的一些習慣。
自古君王都是高高在上,以真龍自稱,百姓對君王的印象便是高不可及的天。
就連梁國的前幾代皇帝都是這般,唯有梁詩,她是個喜歡與民同樂的。
梁國的其他地方還好,臨安城中可以說是,隻要你活得久,愛出門,你就一定能見到梁皇,最不濟也能遠遠看到身形。
遠的不說,上次的武舉考試,再上次的送別進士。
不少人都見到了梁皇,原來皇帝也不是長了一副嚇人的樣子,甚至,還意外的有些好看。
百姓對梁詩的樣貌也有了解,心中也就不免對韓國公主多了幾分期待。
若是韓國送個不好看的公主來給陛下,莫說陛下是否願意,他們也是不會同意的。
人越來越多,於池也有些晃神,急忙將人迎了進去。
蕭和玉往城門趕路時,便聽到路邊有人在討論無論韓國公主是什麽天仙,都配不上他們英明神武的陛下。
聽得他心裏有些生氣又覺得好笑,生氣的是他知道這百姓說的是對的,就算那是他的親妹妹,他也不得不承認事實就是這樣,好笑又是想到這話傳到了妹妹耳朵裏後會把她氣成什麽樣。
……
……
蕭和玉最後是在驛站接到的妹妹,於池擠得滿腦袋都是汗,楊源被擠得懷疑人生。
他便借著機會提出把妹妹接到自己的府上住,畢竟現在驛站外還站著不少人在等著看韓國公主。
驛站內也有幾個楚國的使臣,好奇的伸頭,他覺得這裏不太合適妹妹住。
於池擺手,願意帶走就帶走吧,他累了。
到了宅子裏,蕭和珠見四周無人,便與蕭和玉說了他們在路上便聽到了關於梁國此次抓捕韓商的消息。
至於為何抓捕,因何犯罪,皆通過報紙說明,她覺得這是意在震懾,但韓國那些世家肯定會——
便猶豫著開口:“皇兄,此事——”
蕭和玉搖頭,“此事你我管不了。”
他明白妹妹要說什麽,韓國世家必定會因此事施壓,在梁國,梁皇可以不去看那些世家的臉色,雖然不知道私下如何,但明麵上,梁皇如今有錢有權也有兵力,那些世家都要依附著梁皇生存。
可在韓國,世家的力量是非常大的,甚至皇室還要去看世家的臉色,若是世家借此事施壓,他們父皇勢弱必定是要做出些取舍。
而能有什麽比他與妹妹這對在梁國手上的兒女來的好呢。
他父王是個糊塗的,隻有他自己知道,梁皇並不會在意他們的想法,他對自己的份量也有數,更別說這些韓商做的實在過分,若是他有能力,也是要殺了他們。
此事就算能管的了,他也不會去管,尤其是珠兒,她更不能管。
看著妹妹不明所以,蕭和玉提議道:“走吧,我帶你在臨安城逛逛吧。”
臨近夜晚,天色漸暗,此時在外頭待著也不算熱,街上比白日裏多了不少人,吆喝聲也大了些。
蕭和玉帶著妹妹蕭和珠在臨安的街頭走著。
蕭和珠本還想帶幾個侍衛,被蕭和玉阻止了,他道:“臨安不會有危險的,來,你與我來便知道。”
他們從宅院中出來,路過公交站台,蕭和玉指著站台上的數字道:“這叫做阿什麽數實在拗口,如今被叫做梁數,你看這寫的是310,這邊牌子上寫的是這裏會通過的車輛,以及車輛會經過哪些站點。我那裏還有梁國的算術課本,待會回去你也學學。”
蕭和珠不是很想學,她是貴族,學這些東西做什麽,她出行也不會去坐這種與百姓一起的馬車。
不過話雖如此,當蕭和玉帶著她進入路邊的鋪子,給她買了杯果飲後,她發現所有的東西都是用量數標記價格後,便老老實實的學了起來。
出了果飲鋪子,他們在一個路口停下,蕭和珠看到路上的所有行人,包括馬車都停了下來。
好奇的伸頭向路口去看,發現是一群穿著騎裝的孩子,那衣服說是騎裝又有些不像,沒有騎裝複雜,卻更加輕便。
蕭和玉把妹妹往後麵拉了拉,解釋道:“臨安小學放學了,這學校的路口都規定過,遇到穿著校服的孩子過馬路必須停下,不得爭搶。”
蕭和珠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原來那是校服啊,她怔怔的看著那群孩子,一張張小臉圓乎乎的,經過她身邊時大聲的背誦著課上學到的古詩。
周圍的行人,或是攤販,就連街道兩旁樓上都打開窗戶,滿麵笑意的看著這些小學生。
蕭和珠甚至還看到他們攥著書包袋子的手上有著明顯的小窩窩,她從韓國京都出發後,便時不時的通過馬車的車窗觀察外界。
進入梁國後,她就沒在街上看到乞討的百姓,越往臨安,城鎮就越加繁華,百姓麵上的笑意也就越來越多。
這些都說明了他們生活的舒適。
她在心裏念叨:“這位梁皇真的是個注重民生,喜歡做實事的人,這梁國的變化皆是因他而起。”
這麽想著也更對這位梁皇好奇了幾分,她雖然因為此行的目的對梁國不喜,對梁皇也有些敵意,但就這一路的所見所聞而言,她是服氣,佩服的五體投地。
小學生通過後,蕭和玉看著有些蔫了的妹妹打趣道:“怎麽樣,還覺得應該帶侍衛嗎?”
然後收獲來自妹妹的白眼一雙。
蕭和玉將目光看向城外,提議道:“珠兒,你要不要去考醫學院。”
語調平淡,並不是在問。
蕭和珠愣了兩秒:“我能去考嗎?”
……
……
梁詩也沒有接見韓國使臣,對外統一回複,等到全部到齊一同設宴。
五月中旬很快便到。
按照慣例,對於即將行刑罪犯,皆會在行刑之前吃上一頓豐盛的斷頭飯,此次也不例外。
直到飯菜端入牢房之前,那三位被抓的商戶才認清現實,梁皇真的要殺他們。
獄卒冷眼看著他們絕望,哭嚎,心裏更為鄙視。他還以為這些敢在陛下眼睛底下作惡的人有多厲害。
……
行刑之前,監斬官將罪行高聲讀了一遍,百姓們便都明白,台上這幾個罪人不是因為產品造假而砍頭,而是他們手上有梁國的人命。
“韓商不遵法規,私自限製梁國百姓自由,殘害百姓,當誅,以儆效尤。
貿易部倉儲管事,私下受賄,金額巨大,有損梁國官員形象,開除梁籍。”
梁詩沒有去看這場處決,她來自和平年代,看個恐怖片都是被某電總局審查了好幾遍,那種凶殘的現場不合適她看。
不過消息還是從很多地方傳到了她的耳朵裏。
管事被處以絞刑,屍體當場焚燒。
宣傳部將此事大肆宣揚出去後,還在民間打聽了不少百姓對於此事的看法。
本來有些擔心陛下此次的手段與之前相比太過極端,會引發百姓反感,卻不想。
“殺得好啊,那個管事貪了那麽多的銀子,那可是陛下的錢,今年幹旱陛下把錢都拿出來救命,他們那些黑心肝的還要去貪,別說燒死,就是下油鍋炸都應該。”
此話一出,不少百姓都附和著道:“陛下太過善良,他們就覺得摸準了陛下的性子,卻不知道陛下是最最護短之人,跑到梁國欺負咱們這些平頭百姓,真當這裏是韓國呢?”
消息也傳到了韓三皇子的耳朵之中,他咳嗽一聲,將一旁前段日子快馬傳來的信封燒掉,信封沒有被拆開過的痕跡,上麵還帶著韓國幾大世家的族紋,信裏的內容他不用去看,便知是要求他救下那幾位韓商。
信封所用之紙張皆是上品,接觸到火焰的瞬間便被點燃,繼而被火焰吞噬,蕭和玉眉眼低垂,有些自嘲的笑道:“可真是看得起我啊。”
這些世家一貫如此,在他們的立場上沒有什麽是否忠心一說,或許在他們看來,他們能不團結在一起,推翻皇室,就足以讓這些皇帝感恩戴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