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隻知歲月更,不知人間世事煥。
錢三、柳芽子、他們的兩個孩子跟族人一起生活在山中,迎風送雨、走過四季。
1938年的冬天,柳芽子生了錢三和她的第三個孩子、也是第二個女兒,這個孩子胖乎乎的,看著就比較壯實,也愛笑,比第一個女兒看著喜慶。
夫妻倆對二女丫頭的疼愛比大丫頭多的多。
1940年,柳芽子在六月生了個死胎,是個兒子,柳芽子哭的眼睛都要瞎了,錢三倒是想的開,“芽子,這個孩子不該是咱們的,去了就去了吧,現在兩個閨女一個兒子也夠了,你看你瘦的,好好將養著吧。”
話雖如此,將養著?
沒黑沒白的幹活,還吃不飽穿不暖的,再將養著,是不是就得餓死倆?
“要不我去煤礦跟著挖煤吧,起碼給錢,啥都能買!”錢三看到媳婦瘦小枯幹的樣子,起了心思。
“三哥,可不能去,你不知道後山那個四嫂子?四哥就是下了井沒上來?你要是出了事情,我們娘仨都跳河嗎?”
看著淚流滿麵的柳芽子,還有七歲的大小子、五歲的大丫頭和兩歲的二丫頭,錢三歇了下井挖煤掙錢的心思;一家子在一起,苦點也是甜。
錢三想起了柳芽子的父母,這麽多年了,音信皆無!如果自己真的下井出了事兒了,確實讓柳芽子叫天天不靈!
1943年的春天,柳芽子再次懷了身子,幾乎做不了重活的柳芽子尋死的心都有了。
她心疼錢三沒日沒夜的幹活,也心疼大兒子,這麽小就當壯勞力一樣幹活了,才十歲!
大閨女也是洗衣服、做飯帶妹妹,還要抽時間喂雞、放羊。
年底的時候,柳芽子生下了他們夫妻倆的第三個女兒、也是第四個孩子。
這個孩子生的比較快,從破水到出生,一刻鍾也就是,錢三和大兒子都進山了,當時隻有兩個女兒在家陪著柳芽子。
三丫頭這個孩子比較享福,因為柳芽子身體恢複的不好,躺在炕上的時間比較多,對第三個女兒的照顧也比較多,再加上兩個姐姐的照顧,三姑娘沒受什麽罪。
等三丫頭稍大一些了,錢大丫和錢二丫都跟著大哥和爹進山,但凡能吃的、能用的、能換錢的,幾個人都會往家搬;老大錢奕琛還在家門口的河溝子攔了一個柳條子編的笆籬,好歹能截住一條兩條漏網之魚,夏秋季節就撈蝦做蝦醬,也撈螺絲,煮了把不多的肉吸嗦幹淨後,殼子鑿碎了喂雞,他們看到螞蚱或蚯蚓還有蜥蜴都會帶回家喂雞。
山外的日月變幻,冀東專屬也好、聯合縣也罷,給錢家溝及附近兩座山上的人們的生活帶來的影響,不甚深廣,頂多是出來換鹽、換糧、換日雜用品的時候,不用化妝成老頭老太太了。
1945年夏天,柳芽子生下她的第五個孩子、也是最小的兒子錢奕深。這次懷孕生子,幾乎要了柳芽子半條命,將養了兩個月,都沒能下的了地。
錢奕深很瘦弱,柳芽子幾乎沒有奶水,錢大丫給柳芽子煮濃一點的紅薯麵湯,雞下蛋了就放裏麵一個;柳芽子舍不得吃,加點水謔謔稀一點,給錢奕深拿手抿到嘴裏,剩下的還不忘記給錢三丫喝兩口。
秋天的時候,忙起來了,錢三丫都要看著小弟別翻身翻出淺子裏,柳芽子咬牙堅持著做飯、喂雞,幾個大一點的孩子要麽幫忙去掙錢要麽去樹林裏撿野果子去。
忙過一個秋天了,錢三他們覺得能喘口氣的時候,柳芽子病倒了,發燒、連水都喝不進去。
錢三隻能把僅有的豆子和紅薯拿去當做藥錢,去本家的一個大爺家裏求藥。
大爺知道錢三和柳芽子帶著五個孩子的艱辛,隻收了一斤豆子,給了三天的藥。
錢三拿回家,再破瓦罐裏熬熬,端給柳芽子喝,因為舍不得,三天的藥,愣是喝了六天。
也許是命不該絕,柳芽子退燒了,也能下地了。
錢三沒別的,帶著四個大一點的孩子去給大爺磕了頭。
不過,柳芽子沒熬過三年,在1948年的春天來臨的時候,在萬般不舍中,撒手人寰。
三十一歲的芳華,就這樣香消韻殞。
留下三十二歲的錢三、十五歲的兒子、十三歲的大丫頭、十歲的二丫頭、五歲的小女兒和三歲的小兒子。
錢三實在沒辦法,跟著隔壁村的人下了礦井,囑咐大兒子和大閨女帶好弟弟妹妹。
錢奕琛和兩個妹妹商量,自己接替父親之前在本家地主那邊放羊、種地的活,大丫負責在家養羊、種菜、洗衣做飯的活,閑了帶著兩個妹妹和弟弟去附近撿拾柴火、撈魚撈蝦;二丫負責帶著妹妹和小弟,喂雞、抓蟲、添柴燒火的活。
糧食、時間、衣物、所有所有的,在錢三家都是捉襟見肘的。
錢奕深更瘦弱了,還時不時的咳嗽;錢三丫和錢二丫微胖的小臉都變成了尖下巴,等過了一個月,錢三從井下爬上來領了工錢、換了些白薯麵、棒子麵、鹽巴、兩塊粗布回家的時候,他看到的是麵黃肌瘦的幾個孩子,大眼睛空蕩蕩的沒了任何神采。
當錢大丫煮了一鍋熱乎乎稀溜溜的白薯麵糊糊給弟弟妹妹們吃的時候,三個最小的孩子,都拿不動陶碗了。
錢三含著淚,看著自己的兒女們,想著自己的擔子,肩膀都耷拉了下去。
“奕琛、大丫,爹還得去挖煤,不然三個小的都得餓死,你們倆好好的帶著妹妹和弟弟,爹走了。”
錢三挨個摸摸兒女的頭,走了。
後來,錢三每個月或兩個月回家一趟,帶點白薯麵、棒子麵、粗鹽等必需品,偶爾還給兒子和女兒一塊錢。
當錢三和他的幾個孩子以為日子就這樣平安的過下去的時候,噩耗再次衝到錢三家。
錢三在一次礦井塌方中,再也沒能上來;跟著一起遇難的還有十五六個人,都是附近山上或街上的吃不起飯的人家的頂梁柱。
錢三、柳芽子、他們的兩個孩子跟族人一起生活在山中,迎風送雨、走過四季。
1938年的冬天,柳芽子生了錢三和她的第三個孩子、也是第二個女兒,這個孩子胖乎乎的,看著就比較壯實,也愛笑,比第一個女兒看著喜慶。
夫妻倆對二女丫頭的疼愛比大丫頭多的多。
1940年,柳芽子在六月生了個死胎,是個兒子,柳芽子哭的眼睛都要瞎了,錢三倒是想的開,“芽子,這個孩子不該是咱們的,去了就去了吧,現在兩個閨女一個兒子也夠了,你看你瘦的,好好將養著吧。”
話雖如此,將養著?
沒黑沒白的幹活,還吃不飽穿不暖的,再將養著,是不是就得餓死倆?
“要不我去煤礦跟著挖煤吧,起碼給錢,啥都能買!”錢三看到媳婦瘦小枯幹的樣子,起了心思。
“三哥,可不能去,你不知道後山那個四嫂子?四哥就是下了井沒上來?你要是出了事情,我們娘仨都跳河嗎?”
看著淚流滿麵的柳芽子,還有七歲的大小子、五歲的大丫頭和兩歲的二丫頭,錢三歇了下井挖煤掙錢的心思;一家子在一起,苦點也是甜。
錢三想起了柳芽子的父母,這麽多年了,音信皆無!如果自己真的下井出了事兒了,確實讓柳芽子叫天天不靈!
1943年的春天,柳芽子再次懷了身子,幾乎做不了重活的柳芽子尋死的心都有了。
她心疼錢三沒日沒夜的幹活,也心疼大兒子,這麽小就當壯勞力一樣幹活了,才十歲!
大閨女也是洗衣服、做飯帶妹妹,還要抽時間喂雞、放羊。
年底的時候,柳芽子生下了他們夫妻倆的第三個女兒、也是第四個孩子。
這個孩子生的比較快,從破水到出生,一刻鍾也就是,錢三和大兒子都進山了,當時隻有兩個女兒在家陪著柳芽子。
三丫頭這個孩子比較享福,因為柳芽子身體恢複的不好,躺在炕上的時間比較多,對第三個女兒的照顧也比較多,再加上兩個姐姐的照顧,三姑娘沒受什麽罪。
等三丫頭稍大一些了,錢大丫和錢二丫都跟著大哥和爹進山,但凡能吃的、能用的、能換錢的,幾個人都會往家搬;老大錢奕琛還在家門口的河溝子攔了一個柳條子編的笆籬,好歹能截住一條兩條漏網之魚,夏秋季節就撈蝦做蝦醬,也撈螺絲,煮了把不多的肉吸嗦幹淨後,殼子鑿碎了喂雞,他們看到螞蚱或蚯蚓還有蜥蜴都會帶回家喂雞。
山外的日月變幻,冀東專屬也好、聯合縣也罷,給錢家溝及附近兩座山上的人們的生活帶來的影響,不甚深廣,頂多是出來換鹽、換糧、換日雜用品的時候,不用化妝成老頭老太太了。
1945年夏天,柳芽子生下她的第五個孩子、也是最小的兒子錢奕深。這次懷孕生子,幾乎要了柳芽子半條命,將養了兩個月,都沒能下的了地。
錢奕深很瘦弱,柳芽子幾乎沒有奶水,錢大丫給柳芽子煮濃一點的紅薯麵湯,雞下蛋了就放裏麵一個;柳芽子舍不得吃,加點水謔謔稀一點,給錢奕深拿手抿到嘴裏,剩下的還不忘記給錢三丫喝兩口。
秋天的時候,忙起來了,錢三丫都要看著小弟別翻身翻出淺子裏,柳芽子咬牙堅持著做飯、喂雞,幾個大一點的孩子要麽幫忙去掙錢要麽去樹林裏撿野果子去。
忙過一個秋天了,錢三他們覺得能喘口氣的時候,柳芽子病倒了,發燒、連水都喝不進去。
錢三隻能把僅有的豆子和紅薯拿去當做藥錢,去本家的一個大爺家裏求藥。
大爺知道錢三和柳芽子帶著五個孩子的艱辛,隻收了一斤豆子,給了三天的藥。
錢三拿回家,再破瓦罐裏熬熬,端給柳芽子喝,因為舍不得,三天的藥,愣是喝了六天。
也許是命不該絕,柳芽子退燒了,也能下地了。
錢三沒別的,帶著四個大一點的孩子去給大爺磕了頭。
不過,柳芽子沒熬過三年,在1948年的春天來臨的時候,在萬般不舍中,撒手人寰。
三十一歲的芳華,就這樣香消韻殞。
留下三十二歲的錢三、十五歲的兒子、十三歲的大丫頭、十歲的二丫頭、五歲的小女兒和三歲的小兒子。
錢三實在沒辦法,跟著隔壁村的人下了礦井,囑咐大兒子和大閨女帶好弟弟妹妹。
錢奕琛和兩個妹妹商量,自己接替父親之前在本家地主那邊放羊、種地的活,大丫負責在家養羊、種菜、洗衣做飯的活,閑了帶著兩個妹妹和弟弟去附近撿拾柴火、撈魚撈蝦;二丫負責帶著妹妹和小弟,喂雞、抓蟲、添柴燒火的活。
糧食、時間、衣物、所有所有的,在錢三家都是捉襟見肘的。
錢奕深更瘦弱了,還時不時的咳嗽;錢三丫和錢二丫微胖的小臉都變成了尖下巴,等過了一個月,錢三從井下爬上來領了工錢、換了些白薯麵、棒子麵、鹽巴、兩塊粗布回家的時候,他看到的是麵黃肌瘦的幾個孩子,大眼睛空蕩蕩的沒了任何神采。
當錢大丫煮了一鍋熱乎乎稀溜溜的白薯麵糊糊給弟弟妹妹們吃的時候,三個最小的孩子,都拿不動陶碗了。
錢三含著淚,看著自己的兒女們,想著自己的擔子,肩膀都耷拉了下去。
“奕琛、大丫,爹還得去挖煤,不然三個小的都得餓死,你們倆好好的帶著妹妹和弟弟,爹走了。”
錢三挨個摸摸兒女的頭,走了。
後來,錢三每個月或兩個月回家一趟,帶點白薯麵、棒子麵、粗鹽等必需品,偶爾還給兒子和女兒一塊錢。
當錢三和他的幾個孩子以為日子就這樣平安的過下去的時候,噩耗再次衝到錢三家。
錢三在一次礦井塌方中,再也沒能上來;跟著一起遇難的還有十五六個人,都是附近山上或街上的吃不起飯的人家的頂梁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