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情的起因還得從房山說起,夏先衍在房山就感受到了眾多烈士紀念之地誕生的靈源氣息,並且通過這靈源了解到了其中所記錄的曆史。


    這段時間以來,他了解到了許多關於近代的曆史記憶。


    所以,此番前往冀州,夏先衍沒有選擇乘坐高鐵,而是向軍區借來車輛,開車南下。


    趙邵銘開著車載著一行人馳騁在燕趙大地之上,而夏先衍則是依據烈士紀念地的分布,讓他繞了個遠路。


    夏先衍坐在後座,靠著車窗,雙目微閉,將神識外放出去,仔細地觀察著沿途經過的每一處靈源之地。路過的每一座縣城、每一個鄉鎮都有關於烈士的紀念之所。


    一路上,他始終沉默不語,隻是偶爾會睜開眼睛,看一眼窗外飛速掠過的風景。


    如此眾多的曆史記憶,讓夏先衍的心神一直沉浸其中,無法自拔。


    青山埋忠骨,


    山河念英魂。


    英雄冀州,


    抗日烽火。


    自19世紀末始,腳盆雞通過甲午戰爭、八國聯軍入侵、日俄戰爭等戰事不斷侵略華夏。


    1931年9月18日夜,腳盆雞軍隊炮轟沈陽北大營,其後鯨吞東北三省及熱河省。


    長城淪陷,華北危急,華夏民族被逼上了生死存亡的危險關頭。1937年7月7日夜,盧溝橋事變起,全民族抗擊日本軍國主義的偉大正義戰爭全麵爆發,燕趙大地成為華北敵後抗戰的主戰場。


    英勇報國的冀州人民,前仆後繼,以不屈的意誌和卓絕的智慧重鑄五千年民族精神的鋼鐵長城。


    華夏民族的精神長城正是在此期間形成的。


    一座座烈士陵園,一座座烈士紀念館,是一座座不朽的豐碑。


    它們靜靜地矗立在那裏,承載著無數英烈們可歌可泣的事跡,見證著那些為了國家、為了民族、為了正義而英勇獻身的偉大時刻。


    烈士陵園裏,那一排排整齊的墓碑,每一座都代表著一位逝去的英雄,他們將熱血灑在這片土地上,用生命換來了如今的和平與安寧。


    烈士紀念館中,陳列著的一件件遺物、一幅幅照片、一段段史料,無不生動地展現著英烈們的堅定信念、無畏勇氣和崇高品格,仿佛將人們帶回到那戰火紛飛的歲月,讓後人得以真切地了解他們所做出的巨大犧牲。


    這些地方時刻提醒著人們,今日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要永遠銘記烈士們的功績,傳承和弘揚他們的精神,讓這些豐碑所蘊含的偉大力量在時代的長河中熠熠生輝,永不磨滅。


    正是因為如此,夏先衍的心神一直跟著曆史的記憶起伏,仿佛是經曆了一番近代的曆史。近代的曆史記憶對他造成了強大的衝擊。


    原本他以為登上滿城漢墓的山頂散散步,呼吸一下新鮮空氣,就能讓自己那顆紛亂的心逐漸平靜下來,重新找回內心的寧靜與平衡。


    然而事與願違,當他踏入保定市區,再次感覺到烈士陵園之地散發出來的曆史記憶後,那種沉重而肅穆的氛圍瞬間便將他包圍起來。空氣中似乎彌漫著一股無形的力量,讓他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思緒再度被拉回到那段悲壯的曆史當中。


    尤其還進入了保定陸軍軍官學校靈源之地,接受了有一段曆史記憶,直接讓他差點走火入魔。


    燕趙大地多慷慨悲歌之士!


    當民族危機,定有冀州英豪名垂青史!


    他們一起唱出了一曲又一曲激烈、高亢的浩浩燕趙之歌,不懼危難,慷慨赴國難。


    僅保定市就有三座國家級烈士紀念地。


    狼牙山五勇士紀念塔,位置:保定市易縣西南部45公裏處。


    在冀州易縣境內的太行山巍巍群峰之中,有一座曆史名山。因其酷似狼牙,直刺青天,故名“狼牙山”。


    1941年9月25日,在與日寇的激戰中,為了掩護當地幹部群眾及主力部隊的轉移,五位八路軍戰士在班長馬寶玉帶領下,毅然將敵人引至三麵峭壁懸崖的棋盤陀上。


    麵對步步逼近、成群結隊的敵軍,他們寧死不屈,義無反顧地從狼牙山巔縱身跳崖。馬寶玉、胡德林、胡福才壯烈犧牲,葛振林、宋學義在墜落過程中,因被岩石中長出的樹木掛住,雖身負重傷但幸免於難。


    狼牙山五勇士紀念塔底座3.06米,塔身五層,呈正五邊形。塔身呈乳白色,高21.5米;塔身上部鑲嵌著“狼牙山五勇士紀念塔”九個金光閃閃的大字;塔身下部呈軍旗形,鑲嵌著漢白玉的五勇士半身浮雕像,浮雕下鐫刻有碑文。


    晉察冀烈士陵園,位置:保定市唐縣軍城鎮南關村。


    1940年5月,白求恩墓建成。陵園北側是抗戰烈士公墓,安葬著為抗戰犧牲的縣團級以上幹部36位,碑廊石碑上鐫刻著唐縣籍烈士2500餘名。


    1941年8月,雄偉高大的晉察冀邊區抗戰烈士紀念塔落成,但是剛建成2個月就被日寇炸毀。1


    943年7月修建了柯棣華墓,此後陵園曾多次維修。


    1988年5月,原加美援華醫療隊護士,白求恩生前戰友瓊?尤恩女士的骨灰,也遵照她的遺囑安葬在白求恩身邊。


    2007年7月23日,國際主義戰士傅萊同誌墓地也在晉察冀烈士陵園落成。


    保定烈士陵園,位置:保定市競秀區陵園路188號。


    園區內主要烈士紀念建築有保定革命紀念館、紀念廣場、紀念碑、烈士墓區、烈士骨灰堂、英烈亭、謝臣紀念碑亭、英烈牆等紀念設施。陵園主體建築為保定革命紀念館,主要由序廳和三個主展廳組成,陳列、展示保定地區範圍內的革命重要事件、史實和烈士英雄事跡。


    位於園區北側的烈士骨灰堂設有10個骨灰寄存室,共存放144位革命烈士的骨灰。


    園區東北側烈士墓區共安葬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建國後犧牲的烈士143名;


    烈士墓區中央位置的英烈亭內共鐫刻有238位保定籍烈士名錄;


    紀念廣場位於園區中部,主要建築是革命烈士紀念碑;


    紀念廣場東南側建有高3米的英烈牆,正麵按照區劃代碼順序鐫刻有位保定籍烈士英名錄,背麵繪有新二十四孝宣傳彩圖。


    紀念廣場西側建有“全軍愛民模範”謝臣烈士紀念碑亭。園區西側景觀牆懸掛有100幅著名英烈的照片並配有簡要革命事跡說明。


    離開保定後,夏先衍昏昏沉沉的在車裏睡著了。


    到達石家莊後眾人休整了一晚上,夏先衍繼續休息,溫養心神,而李風禾她們則是重新篩選所要探查的靈源之地。


    他們所行走的路線不變,隻是將其中一些靈源之地更改替換了。


    經過一夜的休息,夏先衍基本上恢複了。


    眾人詢問了夏先衍的意見後,開始了新一天的工作,他們選定的第一個地點是正定古城靈源之地。


    正定有1600多年的建城史,古稱常山、真定。


    正定曆史源遠流長,據史料記載,5000 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生息繁衍。春秋時期為鮮虞國,戰國時期為中山國,趙滅中山後歸趙,秦時屬恒山郡。


    漢初置東垣縣,漢高帝十年(公元 197 年)代相陳造反,叛將趙利守東垣,次年漢高帝劉邦率師攻克東垣,為表示天下真正太平,把東垣縣改為真定,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


    這裏一直是府、州、郡、縣治所,曾與保定、燕京並稱為 “北方三雄鎮”,至今正定南城門上還鑲有 “三關雄鎮” 的石刻匾額。清雍正元年(公元 1723 年)因避世宗風幀名諱,才改真定為正定,並一直沿用至今。


    正定古城位於冀州省石家莊市正定縣,距石家莊市15千米,地處太行山東麓,為山前傾斜平原的中上部,地勢平坦,總的趨勢是西北高,東南低。


    古城始建於北周(557-581年),初為石城,規模較小;唐按鎮治擴為土城;明砌為磚城,遺存至今。


    正定有 “九樓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 之美稱,正定古城內現存主要建築有隆興寺、正定四塔(淩霄塔、華塔、須彌塔、澄靈塔)、正定城牆等。


    其中,隆興寺始建於隋朝,又經曆代修葺,現為全國保存年代久遠、規模大、保存程度完好的寺院之一,內有摩尼殿、倒坐觀音、轉輪藏、龍藏寺碑、大悲閣和毗盧殿等。


    大悲閣內,有華夏現存最高大、最古老的銅鑄立佛——千手千眼觀音銅像。當年,宋太祖趙匡胤下令鑄造大悲菩薩銅像,這尊高達21.3米的銅像,曆時4年完成。


    開元寺的鍾樓,是華夏現存唯一的唐代鍾樓。鍾樓上懸銅鍾一口,造型古樸。銅鍾懸掛在木結構鍾樓上,千年不墜,堪為一大奇觀。


    開元寺南遺址發現了唐、五代、北宋、金、元、明、清7個曆史時期連續的文化層疊壓,出土文物7000餘件。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掌洞天福地,建人間仙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闌風伏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闌風伏雨並收藏掌洞天福地,建人間仙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