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看了看自己的兒子與孫子,他並未表達任何態度,而是心裏在想,”這不符合夏老頭的脾氣啊,他退了這麽多年,生活平淡的很,難道是所有人都看錯他了?“


    年輕人發泄完自己的不滿,卻又是對靈源特別好奇於是問道:“爺爺,我始終不明白,為何中央會如此重視靈氣與靈源的研究與發展呢?”顯然他對這個問題感到困惑。


    中年人也很是好奇,“據我所知,所謂的靈氣運用,無非就是讓人能夠將自己的意識向外延伸、感知世界,這樣的能力理論上完全可以融入到現有的各個相關部門中去,為何非要為此專門設立一個新的部門呢?”他疑惑不解,為何一個小小的靈源政府反應這麽大,而且差不多是大張旗鼓的進行開發了。


    “靈修,靈修,從名字看來已經不是單純的覺醒靈覺了。你看‘修’這個字,它所蘊含的意義遠不止於簡單的靈覺覺醒。這是可能關乎著探索生命潛能、追求更高層次自我提升的資源,其真實作用可能遠超我們的想象”老者沉思片刻後,緩緩開口。


    他又繼續說:“我想,這麽著急成立新的部門,軍區那邊一定有重大發現,時機成熟了。不是有‘靈氣複蘇’這個概念嘛,或許可以修行了呢!”


    他的話讓在場的人都感到震驚,老爺子啥時候也這麽新潮了。但轉念一想,他們的眼睛都亮了起來,覺得似乎也不乏這種可能。


    “這麽厲害嗎?那咱們無論如何也得想方設法加入進去,能修行啊,也不知道效果是什麽樣子的。”年輕人一改剛才的態度,他的流露出了無比渴望神情。


    政府關於成立靈修部的決定在頂級勢力中逐漸傳開,盡管官方尚未明確發出通告,但不少勢力卻已經確定了這一即將誕生的正部級單位消息的準確性。各方勢力紛紛行動起來,他們或是出於好奇,或是出於利益的考量,都在密切關注著靈修部的動向。


    一時間,靈修部成為了各方勢力關注的焦點。有人試圖通過各種渠道了解靈修部的具體情況,有人則開始盤算著如何與靈修部建立聯係,甚至有人已經在暗中策劃著如何搭上靈修部為自己謀取利益。


    不管首都如何風起雲湧,夏先衍作為靈修部的核心人物,卻難得放鬆下來,悠哉悠哉的享受著秋日的風光。因為首長發話了,沒什麽特殊事情,不用太著急趕過來,就當是放鬆半天。


    秋日的燕京,是一幅絢爛多彩、層次分明的畫卷,融合了古典與現代,自然與人文的精髓。


    是香山漫山遍野的紅葉如火如荼;是昆明湖畔,碧波蕩漾,與遠處的萬壽山相映成趣,秋風起時,湖畔的蘆葦隨風搖曳,金黃色的銀杏葉與古建築的飛簷翹角相互映襯;是銀杏大道,道路兩旁的銀杏樹披上金黃色的外衣,落葉鋪滿了整條街道,形成一條金黃色的走廊;是八達嶺長城,遠眺群山,隻見層林盡染,五彩斑斕;是北海公園的秋意,湖麵上波光粼粼,倒映著晴雲秋月,金風玉露。


    秋日的陽光灑在大街小巷,夏先衍帶著他的隊友出了車站,打車進了二環線閑逛起來。


    可是沒過多久,便看到了手機上發來了一條激動人心的消息。這是一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西戰區與動植物研究所聯合組成的小隊,發現了兩處靈源。


    兩處地點,一處位於中州鹿邑太清宮,一處位於安徽肥水天靜宮。


    第一個地點:老子廟也叫太清宮,位於中州省鹿邑縣太清宮鎮。


    鹿邑太清宮位於鹿邑城東5公裏的太清宮鎮,舊名厲鄉曲仁裏。太清宮坐北朝南,曆史上屢遭損壞,現存的建築經修繕後,昔日“道教祖庭”的宏偉氣勢漸顯。


    《晉書卷一四 誌第四》雲:“苦東有賴鄉祠,老子所生地”;;北齊魏收《魏書》在穀陽縣條下注:有苦城、陽都坡(今鄲城寧平東南)、老子廟、欒城。東魏崔玄山《瀨鄉記》雲:“瀨鄉在(苦)縣東南十二裏……老子祠在瀨鄉曲仁裏,譙城西出五十裏”。《水經注》也記載,苦縣故城在武平故城以東,在賴鄉和譙縣故城以西,也就是今天的中州省鹿邑縣。


    老子廟始建於東漢時期。據史誌記載,東漢延熹八年(公元165年),漢桓帝劉誌派中常侍管霸前來創建,始名老子廟。


    自漢桓帝後,唐、宋、金、元、清等曆朝代典籍都有皇帝親謁或派大臣拜謁的記載。唐朝帝王對老子更是尊崇有加,自稱老子後裔,尊老子為聖祖,並大興土木,擴修老子廟為老君廟,後又下詔改老君廟為太清宮。唐高祖年間,太清宮規模如京城王宮,有宮殿600餘間,占地872畝。宋大中祥符七年,宋真宗趙恒率百官親臨太清宮,發國帑重修太清、洞霄二宮,廟貌比唐時有加。


    太清宮保存了眾多的老子文化遺跡,分為前宮區和後宮區。前宮以太極殿為中心,主要祭祀老子;後宮又叫洞霄宮,是祭祀老子母親的地方。現存太極殿、聖母殿、娃娃殿、陰陽柏、九龍井、望月井、靈溪池、趕山鞭、唐《道德經》注碑、唐玉真公主碑、大宋重修太清宮之碑、宋先天太後之讚碑、金續修太清宮記碑、元執照碑、元聖旨碑、元海都太子令旨碑、清重修太極殿碑、老子誕生處碑、石棺等。


    太清宮的碑刻,上至漢魏,中承唐宋,下迄當代,皆有精品。曆史記載的太清宮碑刻有很多,但隨著時間的變遷,留下來的僅十餘通,而且以唐、宋時期的碑刻最為珍貴,其曆史價值和文物價值都非常高。


    唐《道德經》注碑立於唐朝天寶元年,是太清宮現存最早的帝王禦碑。碑體高3.7米,碑身四體刻字,正反兩麵為正文,左右兩側為文人的題詠。


    大宋重修太清宮之碑立於北宋大中祥符七年。


    先天太後之讚碑,也叫“三禦碑”,是太清宮現存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通古碑刻。和前宮的宋碑一樣,它也是大中祥符七年宋真宗拜謁太清宮時留下來的。這塊石碑由宋真宗親自撰文、親自書丹、親自題寫碑名,故名“三禦碑”。


    通過發掘調查,發現太清宮周圍35萬平方米的範圍內大麵積的建築基址,同時對唐宋時期建築結構布局有了初步了解。


    考古隊發現,從建築布局、建築材料和建築特點來看,洞霄宮為唐代所建。在洞霄宮的發掘中,發現了宋代的磚鋪甬道,以及道兩側的四組柱洞,每組有七個柱洞。甬道北側西邊,在宋代地層下發現了唐代地層,在唐代地層下發現了漢代遺跡。所有這些發現,都印證了太清宮始於漢、盛於唐宋的文獻記載。


    太清宮遺址考古發現的遺跡、遺物,確證自漢至今,尤其是唐、宋,曆代帝王和統治階級都把太清宮作為老子故裏進行大規模建設和祭祀,從而認定老子故裏就在鹿邑太清宮鎮。


    另一個地點就在距離鹿邑縣太清宮80公裏左右的,肥水縣天靜宮。


    天靜宮,又名老君殿。


    始建於東漢,唐宋時鼎盛,規模宏大,建築輝煌,環境清幽,風光秀麗。元朝更名為天靜宮,殿宇蔚為壯觀,天靜宮前有九龍井,東有柏林,中有老子生母塚。再東一公裏處有尹喜墓,俗稱尹子孤堆。


    明清時期,天靜宮尚稱殿宇宏深,規模整麗。清末戰亂頻仍,天靜宮屢經兵燹毀壞,加上洪水肆虐,殿宇日趨頹廢,後人留下\"燒丹灶冷餘荒草,問禮堂前剩石牛\"之歎。


    1991年、1992年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先後兩次在老君殿遺址進行勘探和發掘。資料表明,老君殿區文化層厚1.8-2.4米左右,大體可分8層。第1層為表土層。第2層為清代層,出土\"大清年製\"款識的青花瓷片等。第3層為淤土層,係黃河泛濫層。第4層為明代層,內含有\"大明年製\"款識的青花瓷片等。第5層為淤土層,係黃河泛濫層,且土層較厚。第6、7、8層為宋元文化層,內含大量的粗白瓷碗、影青和兔亳瓷片、宋代錢幣、建築構件等。唐代文化堆積見於發掘區南部,出土有蓮花瓣圓瓦當、板瓦和黃釉粗瓷碗。


    宋代老君殿建築遺址,殿基呈亞字形,坐北朝南,屬高台建築。台基外包磚基,內填黃土,整組建築布局嚴謹,修建工整,保存較好。在遺址中部發現一處唐代建築基址,其下層南北兩側各有一段漢代牆基。


    在流星園舊址,共發現9眼古井,其中一眼為春秋時期的瓦圈井。其他8眼井,曾經漢代、宋代重新修築。


    1993年開始對天靜宮的老君殿、靈宮殿、三清殿、流星園、聖母殿、藏經樓、兩廡、道士舍、山門、鍾樓、鼓樓、迎仙橋等建築,進行逐一修複,再現昔日風采。


    這兩處地方從古至今都在爭“老子故裏”。老子故裏到底在何處?夏先衍不得而知,現在已經成了迷。雖然他無法確定老子故裏的確切位置,這兩處地方都誕生了靈源,這就很有趣了。這一發現讓他開始思考其中的關聯。


    老子故裏肯定隻有一處,那麽為何會出現兩個地方同時擁有靈源呢?那就證明了一個問題,不單單隻有文明遺跡可以促使靈源誕生。


    這兩處地方都與老子有關,它們代表著人們對老子的敬仰和紀念。盡管無法確定真正的老子故裏在哪裏,但兩個地方聚集了人們對老子的信仰和崇拜之情。這種人文信仰的力量可能導致了靈源的誕生。


    遺址作為文化與文明的曆史見證,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也是理解曆史、探索文明進程的重要窗口;而祭奠則是一種表達敬意和信仰的方式。


    太清宮與天靜宮兩處靈源證明了,這兩種方式都可以誕生靈源。


    這種發現讓他對靈源的本質和起源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也為他進一步探索靈源的奧秘提供了新的思路。


    他把自己的猜測發了出去,果然有這個猜測的不止他一個人,很多人都意識到了這個問題。


    緊接著他又收到了一條信息:安陽殷墟遺址,發現靈源。消息來源也是西戰區,看來這些靈源是經過完全確認後才進行公布的,其他疑似靈源誕生的地方隻是派人駐守了,並未公布出來。


    三千年鍾靈毓秀,洹河畔人傑地靈,古都安陽令人心馳神往。


    安陽,地處晉、冀、豫三省的交匯處,境內古跡眾多,曆史文化底蘊深厚。安陽是甲骨文的故鄉,也是《周易》的發源地;這裏有華夏第一個有文獻記載並為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商代都城遺址,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後母戊鼎(原稱“司母戊鼎”)也從這裏出土,是華夏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詩經》中的商代,浪漫而富有想象。


    一片甲骨驚天下。


    130多年前,甲骨文的橫空出世,猶如一道霞光,劃破曆史長空,照亮了這座沉睡3000多年的古老都城。


    1928年,考古學家董作賓在安陽市西北郊小屯村揮出第一鍬,正式拉開殷墟科學考古帷幕。殷墟因此成為華夏曆史上第一個文獻可考、為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商代晚期都城遺址,也是華夏考古發掘時間最長、次數最多、麵積最大的古代都城遺址。在一代代考古人的手中,“大邑商”的輪廓漸漸清晰。


    在建設華夏民族現代文明的新征程中,殷墟成為學習理解華夏文明、古為今用的一把關鍵“鑰匙”。


    殷墟宗廟宮殿區、居址區、王陵區、墓葬區、手工業作坊區等重要遺跡,以及與之毗鄰的商代中期都城洹北商城陸續被發現,出土了大量甲骨文、青銅器、陶器、玉石器等各類珍貴文物,其中分量最為重要的,當數出土的甲骨。


    甲骨文是殷墟考古發現的“重中之重”,是目前已知的華夏最早的成熟文字,被稱為華夏古代最早的“檔案庫”。截至目前,發現甲骨15萬多片,單字4000多字,內容涉及商代政治與生活的方方麵麵。


    “婦好何時歸?”“婦好傷風好了嗎?”“她生小孩不會難產吧?”……3000多年前的甲骨占卜記錄,留下了商王武丁寫給婦好的一封封暖心“情書”。


    出土於安陽殷墟的“後母戊鼎”,是目前所知商代最大的青銅器,也是華夏古代青銅器的巔峰之作。


    據《史記》載,商王朝的創立者稱為“湯”,立國後傳承17代31位王。文獻資料顯示,商朝建立後遷都五次,興建六座都城。最後一次遷都約為公元前1290年,第20位商王盤庚率領臣民遷至洹水之濱,即今中州安陽小屯附近,此後沿襲270餘年再未遷徙,迎來晚商盛世。


    《詩經·商頌》記載:“商邑翼翼,四方之極。”被洹水縈繞的殷墟王城逐漸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都市,號稱“大邑商”。


    1976年發現的婦好墓,是殷墟考古發掘以來發現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員墓葬


    婦好墓出土了極為豐富的珍奇物品,堪稱三千年前的商代藝術寶庫。墓中隨葬器品多達1928件,包括青銅器、玉器、寶石器、石器、陶器、象牙器、骨、蚌器等,還有6000多枚海貝和紅螺。


    這位傳奇女性——婦好,她是商王武丁的王後。‘婦’是爵位,‘好’是國、族名,本字即‘子’。因為婦好是女子,按照當時的習慣在‘子’旁加上‘女’寫成‘好’。


    3000多年前的婦好,能征善戰、聲名顯赫,為武丁中興、殷商盛世做出了重大貢獻,她是華夏曆史上有據可查的第一位女將軍。


    看了最後一個靈源的信息,夏先衍推測,靈源可能會大範圍的出現了。經過這一個多月的研究,發現靈源的誕生也跟當地的人口有著很大的關係,比如長安,洛京,人口太多,導致靈源還在隱匿,並未顯露出來。或許是因為大量的人口導致造化之氣被吸收了。


    而安陽殷墟的出現,表明了靈源開始從城市中誕生了。


    一個又一個誕生的靈源是對華夏文明實質性的佐證。這個些地方,不僅承載著曆史的厚重,也見證了華夏文明的興衰和傳承,是對古代文化一種見證。它不隻是一片土地,更是一段曆史,一份文化,一種精神的體現。


    靈源的誕生地還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華夏文明一脈相承。從遠古時期開始,華夏民族的祖先就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創造了燦爛的文明。從炎帝、黃帝的傳說,唐堯、虞舜,到夏、商、周等朝代的更迭,再到秦、漢、唐、宋、元、明、清等大一統王朝的建立,華夏文明始終保持著連續性和穩定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掌洞天福地,建人間仙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闌風伏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闌風伏雨並收藏掌洞天福地,建人間仙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