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鎮的紅色文化,著名景區,新石器時代遺址……
【地名誌】街頭鎮(jiē touzhèn)
鄉級行政單位,屬山東省日照市五蓮縣。先後榮獲“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中國花崗石之鄉”,“中國石城”,“山東省石材行業示範產業集群”,“魯東半島城市群中的石材加工業和機械製造業強鎮”,“山東省中心鎮”,“山東省特色產業鎮”,“省級文明鎮”等榮譽稱號。位於五蓮縣南部,東經119°07′30.30″-119°23′29.03″,北緯35°32′10.20″-35°40′07.54″。東與潮河鎮、叩官鎮相鄰,南與東港區陳疃鎮、南湖鎮、三莊鎮接壤,西與石場鄉毗鄰,北與洪凝街道、鬆柏鎮為界。鎮人民政府駐後街頭村,山海路116號,北距五蓮縣城17千米。轄區東西最大距離25.66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6.1千米,總麵積230.7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麵積73.87平方千米。轄77個行政村,102個自然村,人口5.6萬。鎮人民政府駐後街頭村。地勢西、北部高,中、南部低。主要山脈有寨山、馱兒山、脈垛頂、尖垛山。境內最高峰尖垛山位於街頭鎮西、南部,海拔618米,最低點位於西洪河村東南部,海拔50米。以上諸山多為南北走向,花崗石構成。境內河道屬袁公河、傅疃河兩大流域,其中傅疃河境內流長20.3千米,流域麵積174平方千米。該鎮擁有豐富的花崗岩資源和鐵礦石資源,素有江北石材第一鎮之稱。鎮西北部和東部大麵積裸露出的燕山期嶗山花崗岩,縱橫分布40平方公裏,總儲量約50億立方米,主要有“五蓮花”、“五蓮紅”、“五蓮青”、“芝麻花”、“映山紅”等20多個品種。有1個省級傳統村落。李崮寨2014年入選山東省首批傳統村落。2009年11月16日,全國石材礦山開采技術現場會在街頭鎮召開,該鎮被中國石材協會正式授予“中國花崗石之鄉”稱號。2015年11月,該鎮又先後被山東省石材協會和中國石材協會授予“山東省石材行業示範產業集群”和“中國石城”榮譽稱號。李崮寨風景區是山東省重點風景名勝區。駝兒山,前人多有詠山詩作。馱兒山反洋教舊址。昔建街頭莊蒙養學堂。曾建立中共街頭鄉特別支部。新111師(原東北軍111師)師部駐地舊址。境內有東城仙遺址和牌孤城遺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街頭鎮因駐地前 、後街頭村而得名。兩村為明初建村,因靠大道,為人們貿易活動場所,得名街頭。街頭鎮原為日照縣所轄。1943年解放,同年建政,為日北縣街頭區;1945年10月,日北縣撤銷,劃歸藏馬縣,設為第三區;1947年5月,建立五蓮縣,為五蓮縣街頭區;1958年1月,撤區並鄉,全區設街頭、坊子、遲家莊三個鄉;1958年秋,將三個鄉合並成立人民公社,稱“火箭人民公社”。1959年春,改稱街頭人民公社。1965年6月,東部劃出16個村成立王世疃人民公社,1984年4月撤銷公社建製,改為街頭鎮;2000年12月,原街頭鎮與王世疃鄉、杜家溝鄉合並為街頭鎮。
駝兒山,位於鎮境中北部,主峰海拔386米,其後有一小峰與之相連,狀如老翁負兒,故名駝兒山(《齊乘》稱石駝山)。前人多有詠山詩作。
馱兒山反洋教舊址。位於街頭鎮馱兒山一帶。坊子村厲用九領導的農民起義,在馱兒山安營紮寨。1898年,以坊子村民厲應九為首的馱兒山農民起義,震驚了清政府,釀成了著名的“日照教案”。反洋教鬥爭遭到大批官兵武裝鎮壓,在眾寡十分懸殊的情況下,起義最後失敗。
街頭莊蒙養學堂,始建於清朝末年,至今已有九十多年的曆史。九十年來,不僅在傳播文化知識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為革命和建設事業培養了大批人才。街頭小學前身為1903年興辦的蒙養學堂,石碑於1994年回歸街頭小學。
日照縣街頭莊蒙養學堂碑記:學校之設由來久矣,自國家維新以來,士非博古通今,閎(hong)中肆外者,不足以為用。於是省會有大學堂,郡邑有中小學堂,其次則蒙養學堂。任牧之眚(生音)者,莫不以為汲汲。邑之北有鄉曰街頭莊,曩經繆(音“穆”)前縣設立義塾,誘掖後進,但草創之初,暫行僦(jiu)屋,難期必遠。癸卯夏,有匪徒嘯聚惑眾賴,星舫胡郡尊整旅而來,即時綏靖,適匪黨厲攘之房院,例應充公,因而督令莊長,總約鳩公庀(pi)材,重加修葺,建造學舍七楹,於孟秋朔落成。顏曰(人生幼小,固須早教)。教習招是鄉之幼,禪 (缺少6個字),對於德育、智育、體育(缺少6個字),蒼生由化造。以及大獲生(缺少5個字 ),此是則餘之厚望也,夫期勤( 缺少5個字)起。
光緒二十九年十一月
知縣日照事吳興書
附碑都有照片存留
中共街頭鄉特別支部成立。1939年6月,經中共日照縣委批準,共產黨員王嘉禮、房守凱、劉慨從山字河返回街頭建立了中共街頭鄉特別支部,王嘉禮任書記。
新111師(原東北軍111師)師部駐地舊址,位於街頭鎮大窪村。1943年7月,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111師由甲子山地移防莒(縣)日(照)公路以北的五蓮山區,與八路軍濱海主力部隊共同鞏固路北抗日根據地。新111師進駐街頭一帶,其師部一度駐今街頭鎮大窪村。1944年10月20日,八路軍山東軍區政治部主任肖華同誌,代表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和八路軍山東軍區,專程來到羅家豐台村看望慰問部隊官兵和當地人民群眾。
李崮寨風景區,林木茂盛,景點眾多。李崮寨原名尼姑寨。明朝時,有尼姑在此建庵而得名。相繼又有和尚進山築寺,香火綿綿。後有李姓道士來此修練,尼姑寨由此更名為李固寨,進而衍化為李崮寨。在文革期間,李崮寨是全國活學活用毛澤東著作的典範,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的知名度,1967年至1969年有168萬餘人來此參觀學習。這裏的無人商店、知青宿舍、公字溝事跡展室等,真實記載著中國六、七十年代的那段曆史。李崮寨充滿滄桑的人文景觀和山水勝跡交織在一起,衍化成為一種獨特的曆史文化和旅遊資源,現已成為旅遊勝地之一。
東城仙遺址,位於街頭鎮東城仙、西城仙兩村之間,麵積約為平方米。為新石器時代遺址。1992年6月12日,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第二批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樹立了文物保護標誌碑。
牌孤城遺址,位於街頭鎮遲家莊村北約1500米處的牌孤山之陽。因山得名,係戰國時期一處古城堡遺址,麵積約為平方米。2006年12月7日,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第三批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樹立了文物保護標誌碑。
街頭鎮位於五蓮縣南部,北距五蓮縣城區17公裏。東與潮河鎮、叩官鎮相鄰,南與東港區陳疃鎮、南湖鎮、三莊鎮接壤,西與石場鄉毗鄰,北與洪凝街道、鬆柏鎮為界。鎮人民政府駐後街頭村,轄區總麵積230平方公裏。轄77個行政村,102個自然村。
街頭鎮原為日照縣所轄。1943年解放,同年建政,為日北縣街頭區;1945年10月,日北縣撤銷,劃歸藏馬縣,設為第三區;1947年5月,建立五蓮縣,為五蓮縣街頭區;1959年春改稱街頭人民公社。1965年6月,東部劃出16個村,成立王世疃人民公社;1984年4月撤銷公社建製,改為街頭鎮;2000年12月,原街頭鎮與王世疃鄉、杜家溝鄉合並為街頭鎮。
街頭鎮氣候溫和,曆史悠久。東城仙遺址座落在東西城仙兩村之間,為新石器時代遺址,2006年列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牌孤城遺址位於遲家莊村西北,為戰國時期兵營遺址,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街頭人民富有革命傳統。1862年,坊子村村民孔廣漢、徐永渙等聚眾舉起“殺官清霸、為民除害”的義旗,與浴血奮戰的撚軍遙相呼應。1898年至1903年,以坊子村民厲應九為首的駝兒山農民起義,震驚了清朝政府。
街頭鎮屬革命老區,又稱老解放區。在抗日戰爭時期,街頭一帶的黨組織做出了重要貢獻。前街頭、閻馬莊、焦家莊子、下官家溝、挑溝等村莊,均為五蓮縣建立黨支部較早的村莊。
1938年秋,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遊擊隊第二支隊開赴魯東南地區,中共魯東南特委民運工作團進駐街頭一帶。1938年底,由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日照辦事處進駐閻馬莊村。1939年10月,八路軍山東縱隊一支隊在閻馬莊設立情報站,閻馬莊民兵隊成為共產黨領導的全縣聞名的抗日武裝力量。1941年,中共日照三區委在焦家莊子村建立。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厲席卿一家掩護胡潤洲開展日北黨組織的恢複工作。
鎮內李崮寨自然村,“文革”期間,深山溝裏鬧文化革命,曾是活學活用毛主席著作的典範,成為省內外聞名的“公字溝”。李崮寨的領頭人劉太臻,1969年4月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1975年1月出席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李崮寨風景區已經成為曆史文化與自然風光交相輝映的著名風景區。
街頭鎮擁有豐富的花崗岩資源,素有江北石材第一鎮之稱。
【地名誌】街頭鎮(jiē touzhèn)
鄉級行政單位,屬山東省日照市五蓮縣。先後榮獲“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中國花崗石之鄉”,“中國石城”,“山東省石材行業示範產業集群”,“魯東半島城市群中的石材加工業和機械製造業強鎮”,“山東省中心鎮”,“山東省特色產業鎮”,“省級文明鎮”等榮譽稱號。位於五蓮縣南部,東經119°07′30.30″-119°23′29.03″,北緯35°32′10.20″-35°40′07.54″。東與潮河鎮、叩官鎮相鄰,南與東港區陳疃鎮、南湖鎮、三莊鎮接壤,西與石場鄉毗鄰,北與洪凝街道、鬆柏鎮為界。鎮人民政府駐後街頭村,山海路116號,北距五蓮縣城17千米。轄區東西最大距離25.66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6.1千米,總麵積230.7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麵積73.87平方千米。轄77個行政村,102個自然村,人口5.6萬。鎮人民政府駐後街頭村。地勢西、北部高,中、南部低。主要山脈有寨山、馱兒山、脈垛頂、尖垛山。境內最高峰尖垛山位於街頭鎮西、南部,海拔618米,最低點位於西洪河村東南部,海拔50米。以上諸山多為南北走向,花崗石構成。境內河道屬袁公河、傅疃河兩大流域,其中傅疃河境內流長20.3千米,流域麵積174平方千米。該鎮擁有豐富的花崗岩資源和鐵礦石資源,素有江北石材第一鎮之稱。鎮西北部和東部大麵積裸露出的燕山期嶗山花崗岩,縱橫分布40平方公裏,總儲量約50億立方米,主要有“五蓮花”、“五蓮紅”、“五蓮青”、“芝麻花”、“映山紅”等20多個品種。有1個省級傳統村落。李崮寨2014年入選山東省首批傳統村落。2009年11月16日,全國石材礦山開采技術現場會在街頭鎮召開,該鎮被中國石材協會正式授予“中國花崗石之鄉”稱號。2015年11月,該鎮又先後被山東省石材協會和中國石材協會授予“山東省石材行業示範產業集群”和“中國石城”榮譽稱號。李崮寨風景區是山東省重點風景名勝區。駝兒山,前人多有詠山詩作。馱兒山反洋教舊址。昔建街頭莊蒙養學堂。曾建立中共街頭鄉特別支部。新111師(原東北軍111師)師部駐地舊址。境內有東城仙遺址和牌孤城遺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街頭鎮因駐地前 、後街頭村而得名。兩村為明初建村,因靠大道,為人們貿易活動場所,得名街頭。街頭鎮原為日照縣所轄。1943年解放,同年建政,為日北縣街頭區;1945年10月,日北縣撤銷,劃歸藏馬縣,設為第三區;1947年5月,建立五蓮縣,為五蓮縣街頭區;1958年1月,撤區並鄉,全區設街頭、坊子、遲家莊三個鄉;1958年秋,將三個鄉合並成立人民公社,稱“火箭人民公社”。1959年春,改稱街頭人民公社。1965年6月,東部劃出16個村成立王世疃人民公社,1984年4月撤銷公社建製,改為街頭鎮;2000年12月,原街頭鎮與王世疃鄉、杜家溝鄉合並為街頭鎮。
駝兒山,位於鎮境中北部,主峰海拔386米,其後有一小峰與之相連,狀如老翁負兒,故名駝兒山(《齊乘》稱石駝山)。前人多有詠山詩作。
馱兒山反洋教舊址。位於街頭鎮馱兒山一帶。坊子村厲用九領導的農民起義,在馱兒山安營紮寨。1898年,以坊子村民厲應九為首的馱兒山農民起義,震驚了清政府,釀成了著名的“日照教案”。反洋教鬥爭遭到大批官兵武裝鎮壓,在眾寡十分懸殊的情況下,起義最後失敗。
街頭莊蒙養學堂,始建於清朝末年,至今已有九十多年的曆史。九十年來,不僅在傳播文化知識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為革命和建設事業培養了大批人才。街頭小學前身為1903年興辦的蒙養學堂,石碑於1994年回歸街頭小學。
日照縣街頭莊蒙養學堂碑記:學校之設由來久矣,自國家維新以來,士非博古通今,閎(hong)中肆外者,不足以為用。於是省會有大學堂,郡邑有中小學堂,其次則蒙養學堂。任牧之眚(生音)者,莫不以為汲汲。邑之北有鄉曰街頭莊,曩經繆(音“穆”)前縣設立義塾,誘掖後進,但草創之初,暫行僦(jiu)屋,難期必遠。癸卯夏,有匪徒嘯聚惑眾賴,星舫胡郡尊整旅而來,即時綏靖,適匪黨厲攘之房院,例應充公,因而督令莊長,總約鳩公庀(pi)材,重加修葺,建造學舍七楹,於孟秋朔落成。顏曰(人生幼小,固須早教)。教習招是鄉之幼,禪 (缺少6個字),對於德育、智育、體育(缺少6個字),蒼生由化造。以及大獲生(缺少5個字 ),此是則餘之厚望也,夫期勤( 缺少5個字)起。
光緒二十九年十一月
知縣日照事吳興書
附碑都有照片存留
中共街頭鄉特別支部成立。1939年6月,經中共日照縣委批準,共產黨員王嘉禮、房守凱、劉慨從山字河返回街頭建立了中共街頭鄉特別支部,王嘉禮任書記。
新111師(原東北軍111師)師部駐地舊址,位於街頭鎮大窪村。1943年7月,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111師由甲子山地移防莒(縣)日(照)公路以北的五蓮山區,與八路軍濱海主力部隊共同鞏固路北抗日根據地。新111師進駐街頭一帶,其師部一度駐今街頭鎮大窪村。1944年10月20日,八路軍山東軍區政治部主任肖華同誌,代表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和八路軍山東軍區,專程來到羅家豐台村看望慰問部隊官兵和當地人民群眾。
李崮寨風景區,林木茂盛,景點眾多。李崮寨原名尼姑寨。明朝時,有尼姑在此建庵而得名。相繼又有和尚進山築寺,香火綿綿。後有李姓道士來此修練,尼姑寨由此更名為李固寨,進而衍化為李崮寨。在文革期間,李崮寨是全國活學活用毛澤東著作的典範,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的知名度,1967年至1969年有168萬餘人來此參觀學習。這裏的無人商店、知青宿舍、公字溝事跡展室等,真實記載著中國六、七十年代的那段曆史。李崮寨充滿滄桑的人文景觀和山水勝跡交織在一起,衍化成為一種獨特的曆史文化和旅遊資源,現已成為旅遊勝地之一。
東城仙遺址,位於街頭鎮東城仙、西城仙兩村之間,麵積約為平方米。為新石器時代遺址。1992年6月12日,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第二批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樹立了文物保護標誌碑。
牌孤城遺址,位於街頭鎮遲家莊村北約1500米處的牌孤山之陽。因山得名,係戰國時期一處古城堡遺址,麵積約為平方米。2006年12月7日,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第三批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樹立了文物保護標誌碑。
街頭鎮位於五蓮縣南部,北距五蓮縣城區17公裏。東與潮河鎮、叩官鎮相鄰,南與東港區陳疃鎮、南湖鎮、三莊鎮接壤,西與石場鄉毗鄰,北與洪凝街道、鬆柏鎮為界。鎮人民政府駐後街頭村,轄區總麵積230平方公裏。轄77個行政村,102個自然村。
街頭鎮原為日照縣所轄。1943年解放,同年建政,為日北縣街頭區;1945年10月,日北縣撤銷,劃歸藏馬縣,設為第三區;1947年5月,建立五蓮縣,為五蓮縣街頭區;1959年春改稱街頭人民公社。1965年6月,東部劃出16個村,成立王世疃人民公社;1984年4月撤銷公社建製,改為街頭鎮;2000年12月,原街頭鎮與王世疃鄉、杜家溝鄉合並為街頭鎮。
街頭鎮氣候溫和,曆史悠久。東城仙遺址座落在東西城仙兩村之間,為新石器時代遺址,2006年列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牌孤城遺址位於遲家莊村西北,為戰國時期兵營遺址,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街頭人民富有革命傳統。1862年,坊子村村民孔廣漢、徐永渙等聚眾舉起“殺官清霸、為民除害”的義旗,與浴血奮戰的撚軍遙相呼應。1898年至1903年,以坊子村民厲應九為首的駝兒山農民起義,震驚了清朝政府。
街頭鎮屬革命老區,又稱老解放區。在抗日戰爭時期,街頭一帶的黨組織做出了重要貢獻。前街頭、閻馬莊、焦家莊子、下官家溝、挑溝等村莊,均為五蓮縣建立黨支部較早的村莊。
1938年秋,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遊擊隊第二支隊開赴魯東南地區,中共魯東南特委民運工作團進駐街頭一帶。1938年底,由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日照辦事處進駐閻馬莊村。1939年10月,八路軍山東縱隊一支隊在閻馬莊設立情報站,閻馬莊民兵隊成為共產黨領導的全縣聞名的抗日武裝力量。1941年,中共日照三區委在焦家莊子村建立。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厲席卿一家掩護胡潤洲開展日北黨組織的恢複工作。
鎮內李崮寨自然村,“文革”期間,深山溝裏鬧文化革命,曾是活學活用毛主席著作的典範,成為省內外聞名的“公字溝”。李崮寨的領頭人劉太臻,1969年4月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1975年1月出席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李崮寨風景區已經成為曆史文化與自然風光交相輝映的著名風景區。
街頭鎮擁有豐富的花崗岩資源,素有江北石材第一鎮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