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蓮縣南西峪村的曆史和傳說
五蓮縣南西峪村是一個曆史悠久且風景秀麗的小山村,位於山東省五蓮縣街頭鎮政府駐地西四五裏。村莊四麵環山,北倚駝兒山,東臨石人山,南接鳳凰山,西鄰青山頂,具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曆史沿革
南西峪村在曆史上曾以農業學大寨而聞名,特別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該村的共青團工作在全省範圍內都有顯著影響。《大眾日報》曾整版報道了南西峪村的農業發展成就,使其成為五蓮縣農業戰線的一麵旗幟。
文化和傳說
1.古柿樹的傳說:南西峪村正南端有一棵古老的柿子樹,據傳已有130年的曆史。這棵柿子樹與一個淒美的愛情故事相關。相傳,這棵柿子樹是年輕寡婦鄭小嫚和兒子孫小鵬相依為命的象征。孫小鵬勤奮好學,文武雙全,但因家族遭遇不幸,立誌為父報仇。這棵柿子樹見證了孫小鵬的成長和他秘密組織力量,準備為民除暴。
2.石人山的傳說:石人山位於南西峪村東,山上有三塊巨石聳立,形似一個翹首遠望的老人。關於石人山的來曆,當地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遠古時期,南西峪村一帶原本是一個巨大的天然鹹水湖泊,吸引了眾多船隻前來停靠補充淡水。後來,這裏發展成為一處小小的碼頭,商賈雲集,形成了一個繁榮的貿易中心。
總結
南西峪村不僅以其美麗的自然風光著稱,還以其豐富的曆史和傳說聞名。這些故事和自然景觀共同構成了南西峪村獨特的文化魅力,使其成為一個值得探訪的旅遊目的地。
南西峪村坐落在山東省五蓮縣街頭鎮政府駐地西四五裏,北倚駝兒山,東臨石人山,南接鳳凰山,西鄰青山頂,是一個四麵環山、山高林密、風景秀美的小山村。
在村子的正南端,有一棵高大粗壯的老柿子樹,樹高近15米,樹圍近3米,樹冠麵積約100平米。據2008年五蓮縣人民政府設置的“古樹名木保護牌”介紹,此樹至今已經有130年樹齡。關於這棵老柿子樹的來曆,在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個淒婉愛情故事——
相傳,清同治年間,南西峪村住著一位年輕寡婦名叫鄭小嫚,丈夫孫大元因被惡霸誣陷喪命獄中,鄭小嫚到縣衙告狀,被趕出衙門,她四處為夫喊冤,可官官相護,狀告無門,整日以淚洗麵。鄭小嫚和兒子孫小鵬(小名柿子)相依為命,孤兒寡母的生活異常艱難。但從小飽嚐不識字之苦的鄭小嫚省吃儉用也要送兒子學堂上學。兒子在離南西峪三裏遠的坊子村讀書,勤奮好學,學業優秀,能文會武,深得先生喜愛。這孫小鵬人勤快,對母親特別孝順,一放學就到村子南麵的山上放牛——那裏有大片的柿子樹、山楂樹、桃樹。孫小鵬經常一邊放牛一邊讀書習武,累了就在躺在山坡上吹一會兒笛子,那悠揚絕妙的笛聲,常常引得鳥兒駐足歌唱,有兩隻小麻雀還經常飛到他的肩膀上玩耍,孫小鵬和鳥兒成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
花開花落,轉眼間小鵬到了18歲,已經長成一個文武全才的英俊後生。雖說家境貧寒,可上門提親者絡繹不絕,都被孫小鵬婉言謝絕,因為他目睹朝廷上下官員的腐敗,念念不忘父親含冤屈死、母親有怨無處伸的家恨,決心為父報仇。他秘密組織了幾個誌同道合的朋友,經常聚集在南山腳下的密林裏,習文弄武,等待時機擒殺惡霸和那個昏庸無道的縣太爺,替父報仇,為民除暴。
坊子村有個孔財主,財主有個女兒,芳名孔茜茜,年方16歲,生得如花似玉,嬌美無比,並且能詩會畫,能歌善舞,特別是她的孔雀舞更是遠近聞名。每當她翩翩起舞的時候,常有鳥兒飛來圍在頭頂上盤旋、共舞。村裏人都很稱奇。上門提親的踏破門檻,其中不乏有錢有勢的人家,但她心氣很高,沒有一個看中的。在她心中,非有才、有誌者不嫁。
那年春天,一個桃花盛開的日子,孔茜茜和丫鬟一起出門踏青。逛著逛著,不知不覺來到了南西峪村南的一條小道上。她倆正興致勃勃地邊走邊賞花,突然遠處傳來一陣悠揚的笛聲,在和煦春風的吹拂下,聲音是那麽悅耳那麽動聽。孔茜茜非常好奇,就和丫鬟一起朝著笛聲響起處走去。隻見在一個低窪處,有一大片桃樹林,那盛開的桃花猶如火焰一般,紅豔豔的一片,煞是好看。桃樹林的一旁,有個相貌英俊、器宇軒昂的青年男子正在吹笛,身旁有頭青牛一邊吃草一邊眯縫著眼欣賞著這美妙的音樂。孔茜茜頓時被優美的笛聲和恬美的田園景象吸引住了,正當她如癡如醉的時候,丫鬟英兒的喊聲驚醒了她,也驚醒了正在專心吹笛子的孫小鵬。孫小鵬轉過身,見一妙齡女子和一丫鬟站在旁邊望著他遂上前施禮,兩人互通姓名,隻簡短的幾句交談,兩人就被彼此的氣質、才情和誌向深深吸引,倆人一見鍾情,愛情的種子刹那間萌發了。那日,他們直到日落時分方才戀戀不舍地各自回家。
這以後,兩人經常在南山腳下的樹林裏相會,吟詩作畫,習文弄武。倦了,孫小鵬就為孔茜茜吹笛子;累了,孔茜茜就為孫小鵬跳孔雀舞。孫小鵬那動人的笛聲常常讓茜茜忘記一切,茜茜那優美的舞蹈更是讓孫小鵬如癡如醉。
冬去春來,兩人的感情再與日俱增,兩人手指柿子樹盟誓:非汝不娶,非君不嫁。他們時常麵對著落日憧憬著美好的未來。
交往中,孔茜茜得知了孫小鵬家冤屈和他立誌為父報仇的想法,孔茜茜雖然是大家閨秀,可她自幼飽讀詩書,懂得大孝的道理,又親眼目睹官場腐敗、惡霸橫行、老百姓深受其害的現狀,她非常支持孫小鵬的想法,鼓勵他練好本領,早日實現夙願。
然而,好景不長,孔茜茜私定終身的事最終被父親得知,父親因為孫小鵬孤兒寡母,又無家財,一百個不同意,強迫茜茜斷絕同孫小鵬的來往,並讓家丁日夜看守,不許茜茜出家門一步。茜茜被幽禁在家中,整日在思念中艱難度日,心裏萬分痛苦。這日趁父親不在家,在丫鬟英兒的幫助下,茜茜跑到南山去找自己的心上人,可等了半天也沒等到孫小鵬。茜茜悶悶不樂回到家,茶飯不思,整日盼著與心上人團聚,人也一天天憔悴。
數月後一個偶然的機會,愁腸百結中的孔茜茜無意中聽下人說,孫小鵬被孔老爺告密,衙門將他秘密逮捕殺死在南西峪村南山的一道山坳裏,可憐的老母親也被誅殺,孫小鵬的屍首一直在荒野裏沒人敢收。孔老爺為保孔家安全,也為將來謀個一官半職,將女兒許配給一位縣太爺的弱智兒子,不日就要迎娶。心上人被父親告密身亡,壯誌未酬,已經讓孔茜茜悲傷欲絕,聽到父親要將自己許配心上人仇人的兒子,心裏更是絕望極了,正想一死了之,她猛然想到孫小鵬的屍首還暴屍荒野等她去收。於是她買通家丁,和丫鬟英兒一起偷偷跑到南山,將孫小鵬的屍首埋在柿子樹下一個隱蔽處。茜茜跪在孫小鵬的墳前,淚流不止。想到兩人那些恩恩愛愛的日子,想到自己為孫小鵬跳舞的情形,想到孫小鵬壯誌未酬身先死的淒涼……越想越悲傷。她橫下一條心:生不能與君相伴,死了也要追隨君側。她想為自己的心上人跳上最後一曲孔雀舞。她先是打發走了英兒。接著開始跳舞。她拚命地跳啊跳啊,仿佛看見孫小鵬手拿一根長笛,正微笑著向自己飄來,她禁不住悠悠然迎了上去……一曲終了,她拿出三尺白綾將自己懸掛在了一棵大樹下……
第二天,孔家的家丁們在南西峪南山腳下的柿樹林發現了孔茜茜的屍體。孔財主對女兒又疼又恨,恨女兒居然為了一個寒門子弟背叛家門,就將她草草葬在樹林裏。說來也怪,下葬沒幾天,孔茜茜的墳頭上就長出了一棵小樹苗,幾年後競長成一棵又高又大的柿子樹。
日月輪回,滄海桑田,雖然孔茜茜和孫小鵬的墳墓早已蕩然無存,但那棵從孔茜茜墳裏長出的柿子樹曆經百年滄桑,至今依然枝繁葉茂、碩果累累;還有,他倆淒婉的愛情故事和除暴安良的義舉也一直在街頭鎮一帶被人們經久不息地傳頌著。
西峪村石人山的傳說
沿222省道,出五蓮縣城南行約30華裏,即可見一座呈南北走向、山頂有一三角形巨石的大山,其狀如老翁負子,這就是聞名遐邇的馱兒山。山南有一東西大峽口,相傳為秦始皇鞭劈所致。峽口南端有四座南北相連的小山,這就是石人山,山下有個村子叫南西峪村,是街頭鎮人口較大的村落。
南西峪村因四麵環山、地處盆地中間而得名,現有人口1100餘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曾以農業學大寨聲名遠播,《大眾日報》以整版篇幅對該村予以報道,成為與李崮寨幾乎齊名的五蓮農業戰線的一麵旗幟,轟動一時。南西峪村東有石人山、南有南山、東南有鳳凰山、北有環村河,林木茂密,山清水秀,風光秀麗,人傑地靈,故事傳說眾多,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石人山的傳說。
石人山在南西峪村東,緊鄰村莊,石人山與北邊的馱兒山屬一條山係。四座小山呈南北走向,山山山相連,如親兄弟四個,一字排開,肩靠肩,手拉手。山上青鬆、板栗、刺槐密布。從南向北,第三座山與第四座山之間,聳立著三塊上下摞在一起的巨石,總高度達二三十米,最上麵一塊稍小,石前有一棵半摟粗的大鬆樹,從村西往東望去,三塊巨石像一個拄著拐杖翹首遠望的老人,老人頭、眼、鼻子等五官以及戴的帽子都清晰可見。老人麵向東南側坐,輪廓異常分明,仿佛是真人一樣,當地人稱這塊石頭叫石人,稱這座山叫石人山。關於石人山的來曆,在當地至今流傳著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說。
相傳遠古時候,紅泥崖以南、杜家溝大青山以東、馱兒山以西一帶原本是一個巨大的天然鹹水湖泊。湖泊以東百多裏地就是現今的日照海。湖泊與日照海之間,有一條天然河道,盡管不算很寬,卻也能小船來往。那個時候,南西峪、坊子、街頭可是個有山有水的好地方,整年風調雨順,是人見人愛的魚米之鄉,百姓的日子雖說不富裕但也挺滋潤。那時在現今南西峪一帶有一座無名小島,島上花果遍地,處處鳥語花香,另有幾眼山泉,泉水經年不斷,淡水資源十分豐富。
那時,島上住著厲、秦、王、潘等四姓共二三戶人家,三姓和睦相處,情同一家人。常言道:人往高出走,水往低處流。因小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淡水資源條件,吸引了南來北往的船隻前來停靠補充淡水。漸漸地,南來北往的人多了起來。時間一長,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竟發展成了一處小小的碼頭。特別是每年春夏兩季,更是商賈雲集。那時常來島上歇腳的客商不僅有江浙的、台灣的,還有高句麗國、流球國的。他們紛紛上島一來補充淡水,二來停船在島上住宿,進行商品貿易活動。
島上有個有名的客棧——喜來樂客棧。客棧的主人姓厲,是個五十多歲的老人,老人不但炒得一手好菜,而且待人非常熱情,重信譽講義氣,誠實守信,是個“寧丟性命不丟信用”的好人。老人的兒子兒媳早年打魚命喪湖泊,隻留下一個十多歲的孫子和老人相依為命。老人得閑時候,常常叫孩子讀書識字,念《三字經》《百家姓》。漸漸地,孫子也成了一個和他爺爺一樣勤快、懂事、守信用、誠實善良的孩子。祖孫倆就這樣過著平淡快樂的日子。因了這個緣故,有些客商便常常將貨物寄放在客棧裏,請老人代為保管,日後取回,從未出現差錯。
這年夏天,島上來了一位高句麗國的客商,住宿在了喜來樂客棧。客商自述姓李,原本打算到東海一帶島國做生意,孰料途中因大船出了故障,家中又出了急事,隻得上岸停靠,打算北上回國,處理完家事再找船隻南下,並再三懇請老人將一箱珠寶存放在客棧。說著,客商拿出一塊玉佩,一掰兩半,將其中一半交與老人,並與老人約定,等他回來再取珠寶,到時以玉佩為信物,不見玉佩任何人不能帶走珠寶。老人見客商說得懇切,欣然應承,並將自己的一艘小船交給客商,讓他乘坐回國。客商走後,老人見珠寶珍貴,為防萬一,悄悄將珠寶箱藏在島上的一個無人知曉的小山洞裏。
藏好珠寶,老人天天盼著客商快快來取。他幾乎每天都要到島上最高的那塊石頭上眺望幾次。就這樣,不知不覺三年過去了,客商仍沒有回來,老人心裏十分焦急。
時值東南沿海一帶海盜猖獗,政府多次派官兵圍剿,海盜屢遭重創。戚繼光大敗海盜之後,有小股海盜便乘混亂之際從安東衛竄至南西峪一帶,他們竄上小島,奸殺戮掠,奪人妻女。喜來樂客棧自然難逃厄運,海盜進客棧騷擾,吃喝玩樂,無惡不作。不知怎的,海盜得知了老人藏寶之事,逼迫老人交出珠寶。老人誓死不從,半夜乘敵不備,逃出魔掌。是夜,老人密約了島上的十幾個青壯年,攜帶自製的槍支彈藥,乘海盜醉酒酣睡之際,偷襲了海盜,經過一夜的激戰,終於全殲了海盜。不曾想,在激戰中老人不幸中彈,生命危在旦夕,但仍然惦記著高句麗國的客商。老人讓孫子扶著自己來到最高的那塊大石頭上,一邊望著遠方,一邊從懷裏摸出那半塊玉佩,艱難地說起高句麗國客商相托之事和藏寶的所在。末了,老人將玉佩交給孫子,斷斷續續地說:“有朝一日要……要親手將玉佩和珠寶交給客商,做人要的就……就是講信用,關鍵時候,要寧舍性命,也不要不講……不講信用。”老人喘得越發厲害了。老人回家後,病情越發嚴重,生命瀕危。彌留之際,老人一個人掙紮著再次來到山頂上,一手拄著拐杖,一手打著眼罩遠望的東方,口裏大口大口地喘著粗氣。正在這時,天空大變,電閃雷鳴,暴雨傾盆而下,突然“轟隆”一聲巨響,一個霹靂擊在了老人的身上,隨之“突”地騰起一股濃煙衝天而去。不一會兒,雨歇電停。人們發現,老人仍然站在那裏一動不動地望著遠方,但早已化成一尊巨石,就連老人開的喜來樂客棧也變成石的了。
老人死後,其孫成了孤兒,島上善良的人們收養了他。他牢記爺爺的囑托,堅守藏寶的秘密,並且每天早晨來爺爺的遺容前一邊跪拜祭甸,一邊眺望著遠方,盼著早日實現爺爺的遺願。等啊,盼啊,就這樣又過了十多年,仍不見高句麗客商的影子。但他毫不灰心,仍然一心一意地等啊盼啊……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早晨,島上來了一隻船隊,領頭的是一位四十歲左右的中年人,手裏持著半塊玉佩,上島打聽開客棧的厲姓老人。老人的孫子這時已長成一個二十多歲的小夥子,見狀掏出爺爺留下的半塊玉佩,正好與來人的合二為一。原來,他就是那位高句麗國老客商的兒子。人們從中年人的敘述中得知老客商在回國後不久突發重病亡故,臨死前將玉佩交給自己,讓他憑玉佩來到上尋找客棧的主人,但因海上海盜橫行,怕遭擄掠,故遲遲未來尋寶。“天不負我”老人的孫子對天長歎,他將珠寶“完壁歸趙”後,將高句麗客商領到爺爺石化的地方,動情地講述了爺爺至死也不向海盜交出珠寶和爺爺每天都來島上苦苦等待的故事。高句麗客商大為感動,深為祖孫倆的誠信折服。他見恩人孤身一人,再三邀請他隨船隊到高句麗國居住。老人的孫子舍不得這塊養育了他的土地和爺爺為之流血的小島,婉言謝絕了客商的邀請。中年人見恩人言辭懇切,遂決定將跟隨自己一道來的獨生女兒許配給他。三日後,即舉行了隆重的婚禮。高句麗客商回國前,將珠寶地一半拿出,為死去的恩人在島上建造了一個大寺廟,並從五台山聘請了高僧來此主持,天天念經禱告。從此,高句麗客商的女兒和老人的孫子在島上過起了快樂幸福的日子。
滄海桑田。不知又過了多少年,海水往南退卻數百裏,退至今日照石臼一帶,湖泊的水也隨之流入大量海中。無名島呼啦啦露出水麵,從南向北四座小山一字排開,後因氣候變化,降雨量大減,湖泊水量日趨減少,最終幹涸,湖底也變為旱地。人民也由打魚為生改為耕種土地、經商做生意為主。代代在這裏繁衍生息。後來,隨著人煙增多,山下漸成了一個大村落,因地形取名為西峪,意思是在峪口的西邊。村裏人為紀念他們的祖先,將老人所在的山取名為石人山。西峪村後一分為三,按照坐落位置,分別為南西峪、中西峪、北西峪。村民將寺廟翻修一新,從此香火越發旺盛,廟裏整日香煙繚繞隻可惜這些寺廟後來毀於文革,今隻片瓦無存。唯有石人山上的石老人還在,老人當年開客棧用的石碗、石盆、石凳子、石茶碗、石酒杯什麽的也依稀可辨。
幾千年過去,石人山下的人們始終沒有忘記那位誠實良善的先民,把石人視為誠信的象征,作為教育後人的生動教材。盡管家家戶戶打牆蓋房需要石料,可沒有人在石人山上打主意,即便文革動亂時期,也沒人敢將石人毀去,所以直到現在石老人還一直靜靜地站在那兒,日日夜夜眺望著東方,一刻也不離地守護著曾經用鮮血和生命保衛過的這片土地,庇佑著後世子孫來之不易的幸福家園,成為南西峪村最有代表性的標誌性自然景觀。
如今的南西峪村,民風淳樸,村民勤勞善良,人才輩出,環境優美,物產豐饒,成為街頭鎮乃至五蓮縣經濟文化較為發達的村莊。隨著五蓮新一輪林水開發的深入推進和鄉村旅遊業的勃興,我們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將來,南西峪村一定會再展雄風,以更優美的環境、更文明的麵貌、更富裕更和諧的民生呈現在世人麵前,石老人也一定會為之欣慰。走遍東西南北,風光南西峪村挺美!
五蓮縣南西峪村是一個曆史悠久且風景秀麗的小山村,位於山東省五蓮縣街頭鎮政府駐地西四五裏。村莊四麵環山,北倚駝兒山,東臨石人山,南接鳳凰山,西鄰青山頂,具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曆史沿革
南西峪村在曆史上曾以農業學大寨而聞名,特別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該村的共青團工作在全省範圍內都有顯著影響。《大眾日報》曾整版報道了南西峪村的農業發展成就,使其成為五蓮縣農業戰線的一麵旗幟。
文化和傳說
1.古柿樹的傳說:南西峪村正南端有一棵古老的柿子樹,據傳已有130年的曆史。這棵柿子樹與一個淒美的愛情故事相關。相傳,這棵柿子樹是年輕寡婦鄭小嫚和兒子孫小鵬相依為命的象征。孫小鵬勤奮好學,文武雙全,但因家族遭遇不幸,立誌為父報仇。這棵柿子樹見證了孫小鵬的成長和他秘密組織力量,準備為民除暴。
2.石人山的傳說:石人山位於南西峪村東,山上有三塊巨石聳立,形似一個翹首遠望的老人。關於石人山的來曆,當地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遠古時期,南西峪村一帶原本是一個巨大的天然鹹水湖泊,吸引了眾多船隻前來停靠補充淡水。後來,這裏發展成為一處小小的碼頭,商賈雲集,形成了一個繁榮的貿易中心。
總結
南西峪村不僅以其美麗的自然風光著稱,還以其豐富的曆史和傳說聞名。這些故事和自然景觀共同構成了南西峪村獨特的文化魅力,使其成為一個值得探訪的旅遊目的地。
南西峪村坐落在山東省五蓮縣街頭鎮政府駐地西四五裏,北倚駝兒山,東臨石人山,南接鳳凰山,西鄰青山頂,是一個四麵環山、山高林密、風景秀美的小山村。
在村子的正南端,有一棵高大粗壯的老柿子樹,樹高近15米,樹圍近3米,樹冠麵積約100平米。據2008年五蓮縣人民政府設置的“古樹名木保護牌”介紹,此樹至今已經有130年樹齡。關於這棵老柿子樹的來曆,在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個淒婉愛情故事——
相傳,清同治年間,南西峪村住著一位年輕寡婦名叫鄭小嫚,丈夫孫大元因被惡霸誣陷喪命獄中,鄭小嫚到縣衙告狀,被趕出衙門,她四處為夫喊冤,可官官相護,狀告無門,整日以淚洗麵。鄭小嫚和兒子孫小鵬(小名柿子)相依為命,孤兒寡母的生活異常艱難。但從小飽嚐不識字之苦的鄭小嫚省吃儉用也要送兒子學堂上學。兒子在離南西峪三裏遠的坊子村讀書,勤奮好學,學業優秀,能文會武,深得先生喜愛。這孫小鵬人勤快,對母親特別孝順,一放學就到村子南麵的山上放牛——那裏有大片的柿子樹、山楂樹、桃樹。孫小鵬經常一邊放牛一邊讀書習武,累了就在躺在山坡上吹一會兒笛子,那悠揚絕妙的笛聲,常常引得鳥兒駐足歌唱,有兩隻小麻雀還經常飛到他的肩膀上玩耍,孫小鵬和鳥兒成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
花開花落,轉眼間小鵬到了18歲,已經長成一個文武全才的英俊後生。雖說家境貧寒,可上門提親者絡繹不絕,都被孫小鵬婉言謝絕,因為他目睹朝廷上下官員的腐敗,念念不忘父親含冤屈死、母親有怨無處伸的家恨,決心為父報仇。他秘密組織了幾個誌同道合的朋友,經常聚集在南山腳下的密林裏,習文弄武,等待時機擒殺惡霸和那個昏庸無道的縣太爺,替父報仇,為民除暴。
坊子村有個孔財主,財主有個女兒,芳名孔茜茜,年方16歲,生得如花似玉,嬌美無比,並且能詩會畫,能歌善舞,特別是她的孔雀舞更是遠近聞名。每當她翩翩起舞的時候,常有鳥兒飛來圍在頭頂上盤旋、共舞。村裏人都很稱奇。上門提親的踏破門檻,其中不乏有錢有勢的人家,但她心氣很高,沒有一個看中的。在她心中,非有才、有誌者不嫁。
那年春天,一個桃花盛開的日子,孔茜茜和丫鬟一起出門踏青。逛著逛著,不知不覺來到了南西峪村南的一條小道上。她倆正興致勃勃地邊走邊賞花,突然遠處傳來一陣悠揚的笛聲,在和煦春風的吹拂下,聲音是那麽悅耳那麽動聽。孔茜茜非常好奇,就和丫鬟一起朝著笛聲響起處走去。隻見在一個低窪處,有一大片桃樹林,那盛開的桃花猶如火焰一般,紅豔豔的一片,煞是好看。桃樹林的一旁,有個相貌英俊、器宇軒昂的青年男子正在吹笛,身旁有頭青牛一邊吃草一邊眯縫著眼欣賞著這美妙的音樂。孔茜茜頓時被優美的笛聲和恬美的田園景象吸引住了,正當她如癡如醉的時候,丫鬟英兒的喊聲驚醒了她,也驚醒了正在專心吹笛子的孫小鵬。孫小鵬轉過身,見一妙齡女子和一丫鬟站在旁邊望著他遂上前施禮,兩人互通姓名,隻簡短的幾句交談,兩人就被彼此的氣質、才情和誌向深深吸引,倆人一見鍾情,愛情的種子刹那間萌發了。那日,他們直到日落時分方才戀戀不舍地各自回家。
這以後,兩人經常在南山腳下的樹林裏相會,吟詩作畫,習文弄武。倦了,孫小鵬就為孔茜茜吹笛子;累了,孔茜茜就為孫小鵬跳孔雀舞。孫小鵬那動人的笛聲常常讓茜茜忘記一切,茜茜那優美的舞蹈更是讓孫小鵬如癡如醉。
冬去春來,兩人的感情再與日俱增,兩人手指柿子樹盟誓:非汝不娶,非君不嫁。他們時常麵對著落日憧憬著美好的未來。
交往中,孔茜茜得知了孫小鵬家冤屈和他立誌為父報仇的想法,孔茜茜雖然是大家閨秀,可她自幼飽讀詩書,懂得大孝的道理,又親眼目睹官場腐敗、惡霸橫行、老百姓深受其害的現狀,她非常支持孫小鵬的想法,鼓勵他練好本領,早日實現夙願。
然而,好景不長,孔茜茜私定終身的事最終被父親得知,父親因為孫小鵬孤兒寡母,又無家財,一百個不同意,強迫茜茜斷絕同孫小鵬的來往,並讓家丁日夜看守,不許茜茜出家門一步。茜茜被幽禁在家中,整日在思念中艱難度日,心裏萬分痛苦。這日趁父親不在家,在丫鬟英兒的幫助下,茜茜跑到南山去找自己的心上人,可等了半天也沒等到孫小鵬。茜茜悶悶不樂回到家,茶飯不思,整日盼著與心上人團聚,人也一天天憔悴。
數月後一個偶然的機會,愁腸百結中的孔茜茜無意中聽下人說,孫小鵬被孔老爺告密,衙門將他秘密逮捕殺死在南西峪村南山的一道山坳裏,可憐的老母親也被誅殺,孫小鵬的屍首一直在荒野裏沒人敢收。孔老爺為保孔家安全,也為將來謀個一官半職,將女兒許配給一位縣太爺的弱智兒子,不日就要迎娶。心上人被父親告密身亡,壯誌未酬,已經讓孔茜茜悲傷欲絕,聽到父親要將自己許配心上人仇人的兒子,心裏更是絕望極了,正想一死了之,她猛然想到孫小鵬的屍首還暴屍荒野等她去收。於是她買通家丁,和丫鬟英兒一起偷偷跑到南山,將孫小鵬的屍首埋在柿子樹下一個隱蔽處。茜茜跪在孫小鵬的墳前,淚流不止。想到兩人那些恩恩愛愛的日子,想到自己為孫小鵬跳舞的情形,想到孫小鵬壯誌未酬身先死的淒涼……越想越悲傷。她橫下一條心:生不能與君相伴,死了也要追隨君側。她想為自己的心上人跳上最後一曲孔雀舞。她先是打發走了英兒。接著開始跳舞。她拚命地跳啊跳啊,仿佛看見孫小鵬手拿一根長笛,正微笑著向自己飄來,她禁不住悠悠然迎了上去……一曲終了,她拿出三尺白綾將自己懸掛在了一棵大樹下……
第二天,孔家的家丁們在南西峪南山腳下的柿樹林發現了孔茜茜的屍體。孔財主對女兒又疼又恨,恨女兒居然為了一個寒門子弟背叛家門,就將她草草葬在樹林裏。說來也怪,下葬沒幾天,孔茜茜的墳頭上就長出了一棵小樹苗,幾年後競長成一棵又高又大的柿子樹。
日月輪回,滄海桑田,雖然孔茜茜和孫小鵬的墳墓早已蕩然無存,但那棵從孔茜茜墳裏長出的柿子樹曆經百年滄桑,至今依然枝繁葉茂、碩果累累;還有,他倆淒婉的愛情故事和除暴安良的義舉也一直在街頭鎮一帶被人們經久不息地傳頌著。
西峪村石人山的傳說
沿222省道,出五蓮縣城南行約30華裏,即可見一座呈南北走向、山頂有一三角形巨石的大山,其狀如老翁負子,這就是聞名遐邇的馱兒山。山南有一東西大峽口,相傳為秦始皇鞭劈所致。峽口南端有四座南北相連的小山,這就是石人山,山下有個村子叫南西峪村,是街頭鎮人口較大的村落。
南西峪村因四麵環山、地處盆地中間而得名,現有人口1100餘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曾以農業學大寨聲名遠播,《大眾日報》以整版篇幅對該村予以報道,成為與李崮寨幾乎齊名的五蓮農業戰線的一麵旗幟,轟動一時。南西峪村東有石人山、南有南山、東南有鳳凰山、北有環村河,林木茂密,山清水秀,風光秀麗,人傑地靈,故事傳說眾多,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石人山的傳說。
石人山在南西峪村東,緊鄰村莊,石人山與北邊的馱兒山屬一條山係。四座小山呈南北走向,山山山相連,如親兄弟四個,一字排開,肩靠肩,手拉手。山上青鬆、板栗、刺槐密布。從南向北,第三座山與第四座山之間,聳立著三塊上下摞在一起的巨石,總高度達二三十米,最上麵一塊稍小,石前有一棵半摟粗的大鬆樹,從村西往東望去,三塊巨石像一個拄著拐杖翹首遠望的老人,老人頭、眼、鼻子等五官以及戴的帽子都清晰可見。老人麵向東南側坐,輪廓異常分明,仿佛是真人一樣,當地人稱這塊石頭叫石人,稱這座山叫石人山。關於石人山的來曆,在當地至今流傳著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說。
相傳遠古時候,紅泥崖以南、杜家溝大青山以東、馱兒山以西一帶原本是一個巨大的天然鹹水湖泊。湖泊以東百多裏地就是現今的日照海。湖泊與日照海之間,有一條天然河道,盡管不算很寬,卻也能小船來往。那個時候,南西峪、坊子、街頭可是個有山有水的好地方,整年風調雨順,是人見人愛的魚米之鄉,百姓的日子雖說不富裕但也挺滋潤。那時在現今南西峪一帶有一座無名小島,島上花果遍地,處處鳥語花香,另有幾眼山泉,泉水經年不斷,淡水資源十分豐富。
那時,島上住著厲、秦、王、潘等四姓共二三戶人家,三姓和睦相處,情同一家人。常言道:人往高出走,水往低處流。因小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淡水資源條件,吸引了南來北往的船隻前來停靠補充淡水。漸漸地,南來北往的人多了起來。時間一長,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竟發展成了一處小小的碼頭。特別是每年春夏兩季,更是商賈雲集。那時常來島上歇腳的客商不僅有江浙的、台灣的,還有高句麗國、流球國的。他們紛紛上島一來補充淡水,二來停船在島上住宿,進行商品貿易活動。
島上有個有名的客棧——喜來樂客棧。客棧的主人姓厲,是個五十多歲的老人,老人不但炒得一手好菜,而且待人非常熱情,重信譽講義氣,誠實守信,是個“寧丟性命不丟信用”的好人。老人的兒子兒媳早年打魚命喪湖泊,隻留下一個十多歲的孫子和老人相依為命。老人得閑時候,常常叫孩子讀書識字,念《三字經》《百家姓》。漸漸地,孫子也成了一個和他爺爺一樣勤快、懂事、守信用、誠實善良的孩子。祖孫倆就這樣過著平淡快樂的日子。因了這個緣故,有些客商便常常將貨物寄放在客棧裏,請老人代為保管,日後取回,從未出現差錯。
這年夏天,島上來了一位高句麗國的客商,住宿在了喜來樂客棧。客商自述姓李,原本打算到東海一帶島國做生意,孰料途中因大船出了故障,家中又出了急事,隻得上岸停靠,打算北上回國,處理完家事再找船隻南下,並再三懇請老人將一箱珠寶存放在客棧。說著,客商拿出一塊玉佩,一掰兩半,將其中一半交與老人,並與老人約定,等他回來再取珠寶,到時以玉佩為信物,不見玉佩任何人不能帶走珠寶。老人見客商說得懇切,欣然應承,並將自己的一艘小船交給客商,讓他乘坐回國。客商走後,老人見珠寶珍貴,為防萬一,悄悄將珠寶箱藏在島上的一個無人知曉的小山洞裏。
藏好珠寶,老人天天盼著客商快快來取。他幾乎每天都要到島上最高的那塊石頭上眺望幾次。就這樣,不知不覺三年過去了,客商仍沒有回來,老人心裏十分焦急。
時值東南沿海一帶海盜猖獗,政府多次派官兵圍剿,海盜屢遭重創。戚繼光大敗海盜之後,有小股海盜便乘混亂之際從安東衛竄至南西峪一帶,他們竄上小島,奸殺戮掠,奪人妻女。喜來樂客棧自然難逃厄運,海盜進客棧騷擾,吃喝玩樂,無惡不作。不知怎的,海盜得知了老人藏寶之事,逼迫老人交出珠寶。老人誓死不從,半夜乘敵不備,逃出魔掌。是夜,老人密約了島上的十幾個青壯年,攜帶自製的槍支彈藥,乘海盜醉酒酣睡之際,偷襲了海盜,經過一夜的激戰,終於全殲了海盜。不曾想,在激戰中老人不幸中彈,生命危在旦夕,但仍然惦記著高句麗國的客商。老人讓孫子扶著自己來到最高的那塊大石頭上,一邊望著遠方,一邊從懷裏摸出那半塊玉佩,艱難地說起高句麗國客商相托之事和藏寶的所在。末了,老人將玉佩交給孫子,斷斷續續地說:“有朝一日要……要親手將玉佩和珠寶交給客商,做人要的就……就是講信用,關鍵時候,要寧舍性命,也不要不講……不講信用。”老人喘得越發厲害了。老人回家後,病情越發嚴重,生命瀕危。彌留之際,老人一個人掙紮著再次來到山頂上,一手拄著拐杖,一手打著眼罩遠望的東方,口裏大口大口地喘著粗氣。正在這時,天空大變,電閃雷鳴,暴雨傾盆而下,突然“轟隆”一聲巨響,一個霹靂擊在了老人的身上,隨之“突”地騰起一股濃煙衝天而去。不一會兒,雨歇電停。人們發現,老人仍然站在那裏一動不動地望著遠方,但早已化成一尊巨石,就連老人開的喜來樂客棧也變成石的了。
老人死後,其孫成了孤兒,島上善良的人們收養了他。他牢記爺爺的囑托,堅守藏寶的秘密,並且每天早晨來爺爺的遺容前一邊跪拜祭甸,一邊眺望著遠方,盼著早日實現爺爺的遺願。等啊,盼啊,就這樣又過了十多年,仍不見高句麗客商的影子。但他毫不灰心,仍然一心一意地等啊盼啊……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早晨,島上來了一隻船隊,領頭的是一位四十歲左右的中年人,手裏持著半塊玉佩,上島打聽開客棧的厲姓老人。老人的孫子這時已長成一個二十多歲的小夥子,見狀掏出爺爺留下的半塊玉佩,正好與來人的合二為一。原來,他就是那位高句麗國老客商的兒子。人們從中年人的敘述中得知老客商在回國後不久突發重病亡故,臨死前將玉佩交給自己,讓他憑玉佩來到上尋找客棧的主人,但因海上海盜橫行,怕遭擄掠,故遲遲未來尋寶。“天不負我”老人的孫子對天長歎,他將珠寶“完壁歸趙”後,將高句麗客商領到爺爺石化的地方,動情地講述了爺爺至死也不向海盜交出珠寶和爺爺每天都來島上苦苦等待的故事。高句麗客商大為感動,深為祖孫倆的誠信折服。他見恩人孤身一人,再三邀請他隨船隊到高句麗國居住。老人的孫子舍不得這塊養育了他的土地和爺爺為之流血的小島,婉言謝絕了客商的邀請。中年人見恩人言辭懇切,遂決定將跟隨自己一道來的獨生女兒許配給他。三日後,即舉行了隆重的婚禮。高句麗客商回國前,將珠寶地一半拿出,為死去的恩人在島上建造了一個大寺廟,並從五台山聘請了高僧來此主持,天天念經禱告。從此,高句麗客商的女兒和老人的孫子在島上過起了快樂幸福的日子。
滄海桑田。不知又過了多少年,海水往南退卻數百裏,退至今日照石臼一帶,湖泊的水也隨之流入大量海中。無名島呼啦啦露出水麵,從南向北四座小山一字排開,後因氣候變化,降雨量大減,湖泊水量日趨減少,最終幹涸,湖底也變為旱地。人民也由打魚為生改為耕種土地、經商做生意為主。代代在這裏繁衍生息。後來,隨著人煙增多,山下漸成了一個大村落,因地形取名為西峪,意思是在峪口的西邊。村裏人為紀念他們的祖先,將老人所在的山取名為石人山。西峪村後一分為三,按照坐落位置,分別為南西峪、中西峪、北西峪。村民將寺廟翻修一新,從此香火越發旺盛,廟裏整日香煙繚繞隻可惜這些寺廟後來毀於文革,今隻片瓦無存。唯有石人山上的石老人還在,老人當年開客棧用的石碗、石盆、石凳子、石茶碗、石酒杯什麽的也依稀可辨。
幾千年過去,石人山下的人們始終沒有忘記那位誠實良善的先民,把石人視為誠信的象征,作為教育後人的生動教材。盡管家家戶戶打牆蓋房需要石料,可沒有人在石人山上打主意,即便文革動亂時期,也沒人敢將石人毀去,所以直到現在石老人還一直靜靜地站在那兒,日日夜夜眺望著東方,一刻也不離地守護著曾經用鮮血和生命保衛過的這片土地,庇佑著後世子孫來之不易的幸福家園,成為南西峪村最有代表性的標誌性自然景觀。
如今的南西峪村,民風淳樸,村民勤勞善良,人才輩出,環境優美,物產豐饒,成為街頭鎮乃至五蓮縣經濟文化較為發達的村莊。隨著五蓮新一輪林水開發的深入推進和鄉村旅遊業的勃興,我們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將來,南西峪村一定會再展雄風,以更優美的環境、更文明的麵貌、更富裕更和諧的民生呈現在世人麵前,石老人也一定會為之欣慰。走遍東西南北,風光南西峪村挺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