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庵村:五蓮縣牆夼水庫上遊的寧靜田園》
在山東省五蓮縣的壯麗山川之間,掩藏著一處不為人熟知的世外桃源——楊家庵村。這個寧靜的村落,依偎在牆夼水庫上遊的臂彎裏,被連綿起伏的山脈環抱,如同一顆鑲嵌在綠色大地上的珍珠,閃爍著獨有的光芒。
古村掠影
楊家庵村的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時期,最早由楊姓祖先擇此風水寶地,開墾家園。村名取自楊姓和古時村頭建有一座小庵堂,意寓吉祥安康,百年來,村民們在這裏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保留了眾多傳統的建築風格和生活習慣。
風光無限好
楊家庵村四麵環山,中間平坦開闊,清澈的牆夼水庫水域不遠處輕輕擁抱著村莊,如同母親的手掌般溫柔。春夏之際,綠草茵茵,花香鳥語,滿目皆是生機盎然的景象;秋收冬藏,稻穀金黃,雪覆山野,又是另一番寧靜致遠的畫麵。這裏的自然風光,既有江南水鄉的柔情,亦不乏北國山川的豪邁,構成了一幅幅生動鮮活的田園詩畫。
傳統與現代的交融
在楊家庵村,你可以看到古老的石板街巷、青磚黛瓦的老屋,這些保留下來的元素似乎都在講述著過往的故事。而新一代的村民,在尊重傳統的同時,也不忘創新進取。他們利用本地資源優勢,發展特色農業,如種植高品質的茶葉、果樹,養殖土雞、蜂蜜等,通過電商平台銷往各地,不僅豐富了經濟來源,也讓更多人了解到了這裏的美麗與富饒。
社區共建共享
楊家庵村的村民們非常注重社區的和諧發展,定期舉辦各種文化活動,如春晚、書畫展等,增強村民之間的凝聚力。尤其是對於村裏的老年人,設有老年活動中心,提供健康檢查、興趣小組等多項服務,確保每位老年人都能感受到溫暖與關懷。
結語
《楊家庵村:五蓮縣牆夼水庫上遊的寧靜田園》,它不僅是地理坐標上的一個小點,更是生活理念的一種體現。這裏的人們用心嗬護著這片土地,讓它保持著最本真的模樣,向世人展示著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每一次走進楊家庵村,都能感受到那一份遠離塵囂的寧靜與滿足,讓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腳步,沉浸在這一片綠水青山之中,尋找內心的平靜與力量。
楊家庵村的曆史
楊家庵村的曆史可以追溯到清初,當時楊姓從鄰村林家溝遷此定居,因為楊姓人較早在此居住,並且村西有“姑子庵”地偏名,所以取名為楊家庵。這個村落位於大青山南麓,是一個自然風光優美的地方。
在曆史中,楊家庵村以其獨特的文化和革命傳統著稱。例如,村裏有兩位老人,徐福仁和另一位老人,他們參加了孟良崮戰役等重要曆史事件,表現出了楊家庵人的堅韌和勇敢。徐福仁老人在戰爭中表現出了非凡的勇氣和犧牲精神,他在戰鬥中四天四夜不吃東西,堅持戰鬥,最終榮歸故裏。
此外,楊家庵村還以長壽著稱,村中有多位90歲以上的老人,他們見證了村莊的曆史變遷,保持著淳樸的生活方式和長壽的秘訣。
在新時代,楊家庵村依托其自然優勢和文化資源,積極發展鄉村文明實踐,實現了鄉村振興。村莊在黨委政府和幫扶單位的支持下,積極改善村民的生活條件,推動經濟發展,努力實現“實力強、百姓富、生態優、民風淳、黨風清”的發展目標。
總的來說,楊家庵村是一個曆史悠久、文化豐富、人民勤勞、生態優美的鄉村,是五蓮縣乃至更廣泛地區鄉村振興的典範。
楊家庵村的故事
在距離縣城十公裏的大青山南麓,深藏著一處歸園田居的古村落---楊家庵。如今楊家庵人大部分都姓徐,但是據說在早先年,是由林家溝一個姓林的人,承包了這座山林,並把山林交由一個姓楊的人去管理,姓楊的人考慮到附近有一處姑子庵,於是給村落取名楊家庵。
綠水青山的楊家庵,是五蓮縣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在黨委政府和幫扶單位日照港引航站的支持下,現任村書記徐延磊帶領村兩委,立足楊家庵實際,積極實現鄉村振興,添磚加瓦“實力強、百姓富、生態優、民風淳、黨風清”魅力五蓮建設。楊家庵村也是附近有名的長壽村,現今90歲以上老人有5位,這些老人,有參加過孟良崮戰役的,有94歲裹著腳的,還有結婚68年相敬如賓的老夫妻。
一、石小子的傳說故事和“楊家庵硬漢精神”
在楊家庵大布鴿涯的半山腰,有一處栩栩如生的“石小子”景觀,和附近雙山村的“石閨女”遙遙相望。據說但凡是結了婚的女子,隻要向“石小子”真誠許願,都會如願生下聰明可愛的胖小子。這個傳說故事,透出了鄉親們生兒育女的樸素願望。但是讓人尊敬的是,從楊家庵走出來的“小子”,身上都閃耀著一種硬漢精神、一種奮進的五蓮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創業、挖山不止、拚命實幹。
“一切波瀾壯闊的過往,都是我們勠力同心麵向未來的勇氣和動力。”楊家庵硬漢精神在歲月更迭中,熠熠生輝。在解放戰爭時期,楊家庵的“硬漢”們,初心如磐,堅守信仰,處處熔鑄著質樸而深厚的革命情懷,他們把“最後一口飯留做軍糧,最後一塊布留做軍裝。”村裏全員、全程、全力支前,更是有兩位革命老人,他們其中一位91歲,1944年參軍華東軍區解訓團,1955年從共和國國防部軍委軍事出版局複員。
另一位老人93歲,叫徐福仁。在他十四歲的時候,參加過八路軍救助隊;在他十七歲的時候,去五蓮坡裏街”出夫子”,打過鬼子;在他十九歲的時候,他作為兒童團團長,自願跳台參軍,參軍宣言:我自願參軍,爬山過嶺,爬到山頂就勝利了。在他入伍的那天,他的母親眼淚都流幹了,徐福仁沒有父親,他果敢參軍,家中再無能倚之人。
徐福仁正式參軍山東獨立師二團二營,他的軍長是陳毅,他的營長是吳加魁。他參加過孟良崮戰役、寧陽戰役、徐州戰役、棗莊銅山戰役。這位老人在孟良崮戰場上,曾經四天四夜不吃東西;他穿著車外帶皮做的鞋子,夜裏行軍180裏山路;在孟良崮戰役中,國民黨74師是加強師,國民黨部隊的軍長是張靈甫,他們都接受過三年正規訓練,但是我方部隊不畏艱難,將國民黨74師全軍俘虜;在蒙陰南的大崮山戰役中,當時天上下了一黑夜的雨,水深過腰,在行軍途中,三營的一個班更是被大水集體衝走,就是在這樣的情勢下,徐福仁所在的營,硬是用一個營的兵力,拿下了國民黨的三個團(一個團是三個營)。這段光輝歲月,同樣被遲浩田將軍回憶:烽火歲月又回望,重睹風物思流年,碧血丹心義淩雲,換得山河一片新。
徐福仁老人,弟弟參軍,兒子也參軍,一家人為革命堅定了信仰和立場。這位老人在1947年,脖子被炮傷以後,由於當時醫療條件受限,他不能再上戰場,於是他不得不回到家鄉,五蓮在蒙陰的東方,當他從蒙陰回家的時候,他告訴自己:家在東方,太陽在東方,黨也在東方,不管在哪裏,我都會按照毛主席路線走。1947年,也是五蓮縣政府在白廟村成立的時間,徐福仁老人回家的時候,五蓮縣已經成立,這位老人用72年的時間,見證了五蓮櫛風沐雨、波瀾壯闊、春華秋實的72年,這72年崢嶸歲月彈指一揮間,這72年紅色五蓮舊貌換新顏。也正是這位老人,在楊家庵深藏功名72年,這72年來,他從來沒有開口向組織提過一句困難。
二、扁擔入海的傳說和“楊家庵離邑不離井的鄉愁情懷”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泉則靈。楊家庵村不僅有山神廟,還有很多泉眼,在大布鴿涯深處,有一處泉眼特別旺,四季常流水,據說隻要往泉眼裏插進去一根扁擔,扁擔就能流到大海裏去。如果遇到了旱年光景,隻要村裏的女人們到這個泉眼附近,用手捧幾捧水,灑向楊家庵土地,當天夜裏,楊家庵就會下雨。傳說終究是傳說,但是楊家庵的水,的確分兩股清流,一股入日照海,一股入濰河,這裏是濰河源頭,村裏的人和村裏的水一樣,開放包容。
我喝過楊家庵的水,甘冽清潤,很多人都說,喝下楊家庵的水,沒有咽不下的不平之氣,我深有體會。關於楊家庵的水還有一個傳說,就是在古代,楊家庵人不管在什麽時候,都是賣地不賣井。有的老人告訴我:楊家庵的水很甜,喝了楊家庵的水,就能把日子往甜了去過。我猜,楊家庵人賣地不賣井有很多含義,一種解釋是:鄉情是楊家庵人身上剪不斷的臍帶,有井水可飲之處皆為故鄉,離鄉不離井是遊子眷戀不舍的鄉情;一種解釋是,人越是到關鍵時候,越是要飲水思源,回望初心、堅定信心;還有一種解釋,就是喝了楊家庵的水,確實能長壽,楊家庵人慈眉善目,楊家庵人是一群佛光普照的人,他們的善良換得今天的福壽。楊家庵常住人口160人,160人中,90歲以上老人有5人,大於70歲的有46人,這些老人耳聰目明、生活全能自立。
這些老人,有的感歎:“感謝黨,感謝祖國母親,讓我們今天這些老人,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老天爺不能照顧到我們每一個人,所以給我們每一個人創造了母親,而我卻有兩個母親,一個是生我養我的母親,一個是我的祖國母親。”
三、百年映山紅的傳說和“楊家庵覓漢精神”
在大布鴿涯上,有一株“會說話的”百年映山紅。據說這顆映山紅,能預示當年收成,如果這一年收成好,映山紅會開的特別旺,落花深幾層,不用帶蒲團;如果這一年收成不好,這株映山紅就不會開花。其實種樹花開總是緣,花開預示收成的說法不足全信,楊家庵人從來沒有靠天吃飯,他們麵對惡劣環境,沒有懦弱退卻,他們拿出默默實幹的五蓮“覓漢精神”,邁開步子,撲下身子,深入田間地頭,奮起抗爭,楊家庵的砂土縱然貧瘠,可他們因地製宜,年年都有好收成。
“群眾在哪裏,脫貧攻堅的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裏。”楊家庵麵對財政底子薄,荒山荒地多的閉塞現實,楊家庵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堅定“富民強縣”“生態富縣”不動搖,更加注重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同步提升,楊家庵先後開展“森林五蓮”“果鄉五蓮”建設規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楊家庵“有目標、接地氣、沾泥土”,咬定青山不放鬆,一年接著一年幹,他們在脫貧攻堅中做實功夫、強化問題導向、實踐導向,把自己擺進去、把脫貧擺進去、把職責擺進去,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學思用貫通、知信行合一。
楊家庵人,不忘初心,闊步時代,他們紮根楊家庵精神沃土,勠力同心接力建設美麗楊家庵。昔日溝壑縱橫、沙土貧瘠的楊家庵,如今栽滿漫山遍野的獼猴桃和板栗樹,處處煥發著勃勃生機,現在的楊家庵,已經綠起來、美起來、富起來。楊家庵人爭取資金鋪就村村通、實現農業灌溉肥水一體化、開展80餘畝“一杆二蔓”式獼猴桃產業種植。楊家庵人用笑容去改變著世界,用真誠的心靈去欣賞別人,用拚搏的行動做最好的自己。楊家庵人從不抱怨身處黑暗,他們果敢提燈前行,楊家庵人期盼村村通能夠早日實現,他們期待著楊家庵的巨變,期盼著村村通能為鄉村振興,串起一條閃耀著希望的“獼猴桃經濟”綠色項鏈。
在山東省五蓮縣的壯麗山川之間,掩藏著一處不為人熟知的世外桃源——楊家庵村。這個寧靜的村落,依偎在牆夼水庫上遊的臂彎裏,被連綿起伏的山脈環抱,如同一顆鑲嵌在綠色大地上的珍珠,閃爍著獨有的光芒。
古村掠影
楊家庵村的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時期,最早由楊姓祖先擇此風水寶地,開墾家園。村名取自楊姓和古時村頭建有一座小庵堂,意寓吉祥安康,百年來,村民們在這裏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保留了眾多傳統的建築風格和生活習慣。
風光無限好
楊家庵村四麵環山,中間平坦開闊,清澈的牆夼水庫水域不遠處輕輕擁抱著村莊,如同母親的手掌般溫柔。春夏之際,綠草茵茵,花香鳥語,滿目皆是生機盎然的景象;秋收冬藏,稻穀金黃,雪覆山野,又是另一番寧靜致遠的畫麵。這裏的自然風光,既有江南水鄉的柔情,亦不乏北國山川的豪邁,構成了一幅幅生動鮮活的田園詩畫。
傳統與現代的交融
在楊家庵村,你可以看到古老的石板街巷、青磚黛瓦的老屋,這些保留下來的元素似乎都在講述著過往的故事。而新一代的村民,在尊重傳統的同時,也不忘創新進取。他們利用本地資源優勢,發展特色農業,如種植高品質的茶葉、果樹,養殖土雞、蜂蜜等,通過電商平台銷往各地,不僅豐富了經濟來源,也讓更多人了解到了這裏的美麗與富饒。
社區共建共享
楊家庵村的村民們非常注重社區的和諧發展,定期舉辦各種文化活動,如春晚、書畫展等,增強村民之間的凝聚力。尤其是對於村裏的老年人,設有老年活動中心,提供健康檢查、興趣小組等多項服務,確保每位老年人都能感受到溫暖與關懷。
結語
《楊家庵村:五蓮縣牆夼水庫上遊的寧靜田園》,它不僅是地理坐標上的一個小點,更是生活理念的一種體現。這裏的人們用心嗬護著這片土地,讓它保持著最本真的模樣,向世人展示著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每一次走進楊家庵村,都能感受到那一份遠離塵囂的寧靜與滿足,讓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腳步,沉浸在這一片綠水青山之中,尋找內心的平靜與力量。
楊家庵村的曆史
楊家庵村的曆史可以追溯到清初,當時楊姓從鄰村林家溝遷此定居,因為楊姓人較早在此居住,並且村西有“姑子庵”地偏名,所以取名為楊家庵。這個村落位於大青山南麓,是一個自然風光優美的地方。
在曆史中,楊家庵村以其獨特的文化和革命傳統著稱。例如,村裏有兩位老人,徐福仁和另一位老人,他們參加了孟良崮戰役等重要曆史事件,表現出了楊家庵人的堅韌和勇敢。徐福仁老人在戰爭中表現出了非凡的勇氣和犧牲精神,他在戰鬥中四天四夜不吃東西,堅持戰鬥,最終榮歸故裏。
此外,楊家庵村還以長壽著稱,村中有多位90歲以上的老人,他們見證了村莊的曆史變遷,保持著淳樸的生活方式和長壽的秘訣。
在新時代,楊家庵村依托其自然優勢和文化資源,積極發展鄉村文明實踐,實現了鄉村振興。村莊在黨委政府和幫扶單位的支持下,積極改善村民的生活條件,推動經濟發展,努力實現“實力強、百姓富、生態優、民風淳、黨風清”的發展目標。
總的來說,楊家庵村是一個曆史悠久、文化豐富、人民勤勞、生態優美的鄉村,是五蓮縣乃至更廣泛地區鄉村振興的典範。
楊家庵村的故事
在距離縣城十公裏的大青山南麓,深藏著一處歸園田居的古村落---楊家庵。如今楊家庵人大部分都姓徐,但是據說在早先年,是由林家溝一個姓林的人,承包了這座山林,並把山林交由一個姓楊的人去管理,姓楊的人考慮到附近有一處姑子庵,於是給村落取名楊家庵。
綠水青山的楊家庵,是五蓮縣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在黨委政府和幫扶單位日照港引航站的支持下,現任村書記徐延磊帶領村兩委,立足楊家庵實際,積極實現鄉村振興,添磚加瓦“實力強、百姓富、生態優、民風淳、黨風清”魅力五蓮建設。楊家庵村也是附近有名的長壽村,現今90歲以上老人有5位,這些老人,有參加過孟良崮戰役的,有94歲裹著腳的,還有結婚68年相敬如賓的老夫妻。
一、石小子的傳說故事和“楊家庵硬漢精神”
在楊家庵大布鴿涯的半山腰,有一處栩栩如生的“石小子”景觀,和附近雙山村的“石閨女”遙遙相望。據說但凡是結了婚的女子,隻要向“石小子”真誠許願,都會如願生下聰明可愛的胖小子。這個傳說故事,透出了鄉親們生兒育女的樸素願望。但是讓人尊敬的是,從楊家庵走出來的“小子”,身上都閃耀著一種硬漢精神、一種奮進的五蓮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創業、挖山不止、拚命實幹。
“一切波瀾壯闊的過往,都是我們勠力同心麵向未來的勇氣和動力。”楊家庵硬漢精神在歲月更迭中,熠熠生輝。在解放戰爭時期,楊家庵的“硬漢”們,初心如磐,堅守信仰,處處熔鑄著質樸而深厚的革命情懷,他們把“最後一口飯留做軍糧,最後一塊布留做軍裝。”村裏全員、全程、全力支前,更是有兩位革命老人,他們其中一位91歲,1944年參軍華東軍區解訓團,1955年從共和國國防部軍委軍事出版局複員。
另一位老人93歲,叫徐福仁。在他十四歲的時候,參加過八路軍救助隊;在他十七歲的時候,去五蓮坡裏街”出夫子”,打過鬼子;在他十九歲的時候,他作為兒童團團長,自願跳台參軍,參軍宣言:我自願參軍,爬山過嶺,爬到山頂就勝利了。在他入伍的那天,他的母親眼淚都流幹了,徐福仁沒有父親,他果敢參軍,家中再無能倚之人。
徐福仁正式參軍山東獨立師二團二營,他的軍長是陳毅,他的營長是吳加魁。他參加過孟良崮戰役、寧陽戰役、徐州戰役、棗莊銅山戰役。這位老人在孟良崮戰場上,曾經四天四夜不吃東西;他穿著車外帶皮做的鞋子,夜裏行軍180裏山路;在孟良崮戰役中,國民黨74師是加強師,國民黨部隊的軍長是張靈甫,他們都接受過三年正規訓練,但是我方部隊不畏艱難,將國民黨74師全軍俘虜;在蒙陰南的大崮山戰役中,當時天上下了一黑夜的雨,水深過腰,在行軍途中,三營的一個班更是被大水集體衝走,就是在這樣的情勢下,徐福仁所在的營,硬是用一個營的兵力,拿下了國民黨的三個團(一個團是三個營)。這段光輝歲月,同樣被遲浩田將軍回憶:烽火歲月又回望,重睹風物思流年,碧血丹心義淩雲,換得山河一片新。
徐福仁老人,弟弟參軍,兒子也參軍,一家人為革命堅定了信仰和立場。這位老人在1947年,脖子被炮傷以後,由於當時醫療條件受限,他不能再上戰場,於是他不得不回到家鄉,五蓮在蒙陰的東方,當他從蒙陰回家的時候,他告訴自己:家在東方,太陽在東方,黨也在東方,不管在哪裏,我都會按照毛主席路線走。1947年,也是五蓮縣政府在白廟村成立的時間,徐福仁老人回家的時候,五蓮縣已經成立,這位老人用72年的時間,見證了五蓮櫛風沐雨、波瀾壯闊、春華秋實的72年,這72年崢嶸歲月彈指一揮間,這72年紅色五蓮舊貌換新顏。也正是這位老人,在楊家庵深藏功名72年,這72年來,他從來沒有開口向組織提過一句困難。
二、扁擔入海的傳說和“楊家庵離邑不離井的鄉愁情懷”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泉則靈。楊家庵村不僅有山神廟,還有很多泉眼,在大布鴿涯深處,有一處泉眼特別旺,四季常流水,據說隻要往泉眼裏插進去一根扁擔,扁擔就能流到大海裏去。如果遇到了旱年光景,隻要村裏的女人們到這個泉眼附近,用手捧幾捧水,灑向楊家庵土地,當天夜裏,楊家庵就會下雨。傳說終究是傳說,但是楊家庵的水,的確分兩股清流,一股入日照海,一股入濰河,這裏是濰河源頭,村裏的人和村裏的水一樣,開放包容。
我喝過楊家庵的水,甘冽清潤,很多人都說,喝下楊家庵的水,沒有咽不下的不平之氣,我深有體會。關於楊家庵的水還有一個傳說,就是在古代,楊家庵人不管在什麽時候,都是賣地不賣井。有的老人告訴我:楊家庵的水很甜,喝了楊家庵的水,就能把日子往甜了去過。我猜,楊家庵人賣地不賣井有很多含義,一種解釋是:鄉情是楊家庵人身上剪不斷的臍帶,有井水可飲之處皆為故鄉,離鄉不離井是遊子眷戀不舍的鄉情;一種解釋是,人越是到關鍵時候,越是要飲水思源,回望初心、堅定信心;還有一種解釋,就是喝了楊家庵的水,確實能長壽,楊家庵人慈眉善目,楊家庵人是一群佛光普照的人,他們的善良換得今天的福壽。楊家庵常住人口160人,160人中,90歲以上老人有5人,大於70歲的有46人,這些老人耳聰目明、生活全能自立。
這些老人,有的感歎:“感謝黨,感謝祖國母親,讓我們今天這些老人,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老天爺不能照顧到我們每一個人,所以給我們每一個人創造了母親,而我卻有兩個母親,一個是生我養我的母親,一個是我的祖國母親。”
三、百年映山紅的傳說和“楊家庵覓漢精神”
在大布鴿涯上,有一株“會說話的”百年映山紅。據說這顆映山紅,能預示當年收成,如果這一年收成好,映山紅會開的特別旺,落花深幾層,不用帶蒲團;如果這一年收成不好,這株映山紅就不會開花。其實種樹花開總是緣,花開預示收成的說法不足全信,楊家庵人從來沒有靠天吃飯,他們麵對惡劣環境,沒有懦弱退卻,他們拿出默默實幹的五蓮“覓漢精神”,邁開步子,撲下身子,深入田間地頭,奮起抗爭,楊家庵的砂土縱然貧瘠,可他們因地製宜,年年都有好收成。
“群眾在哪裏,脫貧攻堅的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裏。”楊家庵麵對財政底子薄,荒山荒地多的閉塞現實,楊家庵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堅定“富民強縣”“生態富縣”不動搖,更加注重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同步提升,楊家庵先後開展“森林五蓮”“果鄉五蓮”建設規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楊家庵“有目標、接地氣、沾泥土”,咬定青山不放鬆,一年接著一年幹,他們在脫貧攻堅中做實功夫、強化問題導向、實踐導向,把自己擺進去、把脫貧擺進去、把職責擺進去,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學思用貫通、知信行合一。
楊家庵人,不忘初心,闊步時代,他們紮根楊家庵精神沃土,勠力同心接力建設美麗楊家庵。昔日溝壑縱橫、沙土貧瘠的楊家庵,如今栽滿漫山遍野的獼猴桃和板栗樹,處處煥發著勃勃生機,現在的楊家庵,已經綠起來、美起來、富起來。楊家庵人爭取資金鋪就村村通、實現農業灌溉肥水一體化、開展80餘畝“一杆二蔓”式獼猴桃產業種植。楊家庵人用笑容去改變著世界,用真誠的心靈去欣賞別人,用拚搏的行動做最好的自己。楊家庵人從不抱怨身處黑暗,他們果敢提燈前行,楊家庵人期盼村村通能夠早日實現,他們期待著楊家庵的巨變,期盼著村村通能為鄉村振興,串起一條閃耀著希望的“獼猴桃經濟”綠色項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