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家莊村的曆史
五蓮縣並沒有袁家莊村,您可能指的是位於山東省青島市西海岸新區(黃島區)的袁家莊村。以下是關於袁家莊村的曆史信息:
袁家莊村的由來
·建村時間:明洪武二年(1369年),袁氏、孫氏兩姓遷居此處,子孫繁衍而立袁家莊。
·村名變遷:曆史上曾用名袁家莊,“文革”時曾更名紅旗村。
曆史上的重要事件或人物
·老姆廟:村中有一座老姆廟,是古時漁民出海打魚前祈求神明保佑的場所,體現了當地的文化和信仰。
·黃殿發:村裏生活著一位老英雄黃殿發,他的故事體現了村民們的勇敢和愛國精神。
社會經濟發展
·解放前的經濟狀況:舊社會因土地瘠少,十年九澇,生產落後,大多數人解決不了溫飽問題。
·解放後的變化:解放後,該村農業生產逐年發展,居民生活逐步提高。改革開放以來,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建立了生態農業園區。
文化特色
·民俗文化:袁家莊村附近有青島琅琊台風景區、青島森林野生動物世界等旅遊景點,體現了當地豐富的旅遊資源和民俗文化。
·特產:村內有靈山島海參、泊裏西施舌等特產,反映了當地的物產和特色。
綜上所述,袁家莊村不僅有著豐富的曆史背景,還有著獨特的文化特色和社會經濟發展。
袁家莊村的傳奇人物
老袁莊村,明萬曆元年(1573年)建村,曾用名袁家莊,“文革”時曾更名紅旗村。有525戶,1614人,除漢族外,有回族19人,耕地麵積817畝。位於街道辦事處2.5公裏,海河灣東側。東南與大宋莊為鄰,北與新袁莊為鄰。2008年,啟動拆遷工作,村民們統一搬遷到無瑕花園森淼裏、秋霞裏居住。
村名的由來
明朝初年,燕王朱棣不滿建文帝朱允炆繼承皇位,遂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造反,史稱“靖難之役”,這場戰亂使得北方地區生靈塗炭,人口一直未能恢複。為了發展經濟,拱衛京師,明朝政府先後在北方地區進行多次移民。萬曆年間,又有大批百姓被官府集中起來,從山西洪洞出發,遷往各地。
一戶袁姓人家從山西老家出發幾個月後,來到現今老袁莊村這塊地,見這裏土地開闊,又有河流,用水方便,於是在這裏建造房屋,安置下來。之後又陸續遷來多戶人家,人口繁衍,漸漸形成一個小村莊。因為袁姓人家第一個來到村裏,所以村子被稱作袁家莊,俗稱袁莊子。
到了清朝道光年間,村中人口增多,原有的村莊顯得有些擁擠,部分村民遷往村西北建房居住,形成一個新的村落。因為新村是從袁莊子分出去的,大部分人又都是袁家的後人,所以被稱為新袁莊。而原來的袁莊子為了與其相區別,改稱老袁莊。
老姆廟
老袁莊村中,距海河北岸200米處坐落著一座老姆廟,舊稱海神廟,又叫觀音廟,是古時漁民出海打魚前祈求神明保佑的場所。
老姆廟內建有正殿和兩個偏殿,廟門兩側是形象威武凶悍的哼哈二將,哼名叫鄭琪,哈名叫陳輪。大門外側兩邊角樓裏分別供奉著土地爺和文昌帝君。院內正中央是一座鐵鑄的三級“寶塔”,塔麵漆成黑色,金色的紋飾使寶塔莊嚴而神聖。寶塔寓意“國泰民安、五穀豐登”。
正殿兩旁有兩株大棗樹,據說是在修建廟宇時所栽,距今已有170多年,現如今這兩棵樹已被天津市政府列為“古樹”,受到保護。正殿的大門上掛著金色的匾額,上書“廣佑群黎”四個金字。殿中正襟危坐著老姆娘娘。殿內同時在左右兩廂還供奉著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王菩薩、送子娘娘等諸位菩薩。院東側的武聖殿裏供奉的是武財神關羽、藥王神以及民族英雄嶽飛。
老姆廟布局嚴謹,廟舍建築古樸凝重,青磚、青瓦、紅柱、紅廂,將傳統建築特色與民俗特征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古往今來,附近很多百姓逢年過節會到老姆廟上香朝拜。每年陰曆二月十九日觀音菩薩的生日和七月三十日地藏王菩薩的生日之際,村裏還會自發組織廟會活動,周邊村子的近二十支花會隊伍會在廟前進行花會表演,吸引數千名群眾觀看,場麵十分熱鬧。
老姆廟的傳說
現如今的老姆廟是後人重修的,而它最早是何時修建,已無人知曉。在老袁莊村,關於老姆廟的由來一直流傳著兩種說法。
一種說在明末清初之際,福建省有一位劉姓商人,雇了幾條大船來天津販運貨物。有一天,海上忽然刮起颶風,幾條大船在大風浪中飄搖,隨時都有傾覆的危險。危急關頭,劉姓商人和船上所有船工跪在船頭向天祈求:“如果老姆奶奶能保佑這幾船的人、貨平安脫險,我們將在船泊停靠的第一錨地修一座老姆廟,感謝老姆奶奶。”祈禱過後不久便風平浪靜了,最後大船平安駛進海河。
後來一天晚上,又忽然刮起大風,幾條船無法前進。於是劉姓商人通知船員們全都上岸休息避風,有一位船員提醒他——你曾許願在下錨的第一錨地建一座老姆廟,劉姓商人這才想起當初的誓言。他來到船隻拋錨停靠的地方,即今天的無瑕街老袁莊,找到村裏的鄉紳,把在海上遇難得救的經過給他們講了一遍,懇請鄉紳在海河岸邊給他一塊土地建廟。鄉紳們看到劉姓商人一片虔誠,就在海河邊上給了他一塊土地,修建了老姆廟。
另說,建造老姆廟的是明朝時的一些山東人。一次他們隨船來天津時,在途中遭遇暴風雨,船隻在黑夜中迷失了方向。正當大家驚慌失措的時候,原來掛在桅杆上已經熄滅的燈籠突然亮了起來,閃爍著火紅的光澤。當時民間流傳著一個說法,遇到危險時如果桅杆上的紅燈突然亮起,便是老姆奶奶顯靈,大家可以平安無事、逢凶化吉。看到紅燈亮起來後,船老大馬上命令夥計們解開纜繩,任由小船隨風漂流。最終,船隻平安地漂到現在老袁村的海河岸邊。後來,這些山東人合力建起老姆奶奶廟,以報答老姆奶奶的救命之恩。
戰鬥英雄黃殿發
老袁莊村生活著一位老英雄黃殿發(1920年生),一提起他的名字,上年紀的村民們總會交口稱讚,流露出欽佩的表情。
黃殿發從小生活在老袁莊村,小小年紀就知道為父母分憂,家裏的農活總是搶著幹,希望能用自己稚嫩的肩膀多為父母減輕些負擔。日子雖然過得很緊張,但好歹還能生存下去。日本全麵侵華戰爭爆發後,老袁莊很快成為敵占區,日本人強迫村民給他們種植水稻,還時不時以搜捕抗日分子的名義到村裏騷擾,村民們終日生活在恐怖氣氛中。
日本人的“巴嘎”與巴掌,如陰雲般籠罩在黃殿發的心頭,他也曾問過村裏的長輩,為什麽幾個日本人就可以任意驅使打罵大家,長輩總是默默抽一口旱煙,恥於回答。後來,黃殿發懂了,對侵略者來說,弱者就是淩辱的對象,想不被繼續欺負下去,就要將侵略者永遠地趕出家鄉,趕出神州大地。
抗戰勝利後,黃殿發參加了駐守在平津地區的國民黨軍傅作義部隊,日本占領時期他年齡還小,現在長大了,終於可以端起槍保衛自己的祖國,他在心裏暗暗下定決心,一定不能讓日本鬼子進中國這種慘劇在次發生。可是,日本人雖然被趕跑了,國民黨卻一心想要獨掌政權,不久向共產黨發動進攻,挑起了內戰。
就這樣,黃殿發懷揣著保家衛國的理想,卻被迫卷入了一場骨肉相殘的內戰。原本實力占優的國民黨軍隊在經過兩年多的作戰後已經疲憊不堪,而初期較弱的解放軍在人民的支持下越戰越強,在各地橫掃國民黨軍。1948年底,東北野戰軍入關發起平津戰役,傅作義集團被消滅,黃殿發在這次戰役中成為人民解放軍的俘虜。
黃殿發被俘後,原本認為作為俘虜會遭受到解放軍的羞辱,國民黨軍隊裏就是這樣做的,可沒想到的是,他和其他俘虜不但沒有遭到不公平的對待,反而被解放軍當作自己的兄弟一般照料安排,還有專門的工作人員向他們講解當今的局勢和共產黨的政策。黃殿發的抵觸情緒漸漸消除,後來,當解放軍讓選擇是走是留的時候,他毅然決然的選擇留下來,加入解放軍,由一名舊政權的士兵變成光榮的解放軍戰士。
在當地休整一段時間後,黃殿發跟隨部隊南下,一路高歌猛進,所向披靡。在戰鬥中,黃殿發總是衝在最前麵,因為他作戰勇猛,多次得到連隊首長的表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黃殿發所在的部隊正在湖南執行剿匪任務,當這個喜訊傳來時,大家激動得又蹦又跳,黃殿發更是歡喜得不得了,在戰鬥中更是充滿鬥誌。
1950年底,國內局勢已經基本安定,黃殿發和許多戰友一樣準備複員回鄉,參加建設,可朝鮮戰爭的突然爆發將他的計劃全部打亂,部隊立即暫停複員工作,進入戰備狀態。隨著戰局的不斷惡化,美國的兵鋒已指向鴨綠江岸,嚴重威脅了中國的國家安全。為了保家衛國,黃殿發所在的部隊被編入中國人民誌願軍赴朝作戰,在異鄉的土地上同敵人展開殊死搏鬥。
在一次戰鬥中,黃殿發同戰友們一起在一塊高地上設伏,準備伏擊將從下方經過的一支敵軍部隊,他們趴在雪地之中,忍受著朝鮮零下幾十度的嚴寒,為防敵人發現,連搓搓手暖和一下的輕微動作都不敢做,就這樣潛伏了幾個小時。敵人最終進入伏擊圈,嘹亮的衝鋒號響起,黃殿發一躍而起,勇猛地向敵軍隊伍展開攻擊,準備將他們分割殲滅。敵人發現中了埋伏,立即調轉排頭,以一輛坦克為先導,拚命向後方突圍。
當時誌願軍缺乏重武器,隻能靠戰士們以爆破筒來阻擊這個龐大的鋼鐵怪物,前麵幾個戰士相繼犧牲,但也沒能將坦克炸掉。眼看敵軍就要逃出伏擊圈,在千鈞一發之際,黃殿發拿起班裏的最後一根爆破筒,向敵人衝去,就在他馬上要進入攻擊範圍時,坦克上的機槍打中了他的大腿,黃殿發應聲倒下。敵人以為黃殿發已經犧牲,便毫無顧忌地猛衝過來,黃殿發瞅準時機,將爆破筒投入疾馳而過的坦克車下,然後一個打滾,翻到旁邊的土溝裏。隻聽轟的一聲,坦克的履帶被炸斷,動彈不得,戰友們隨後趕來,將這輛坦克徹底擊毀。這次戰鬥,黃殿發雖然負傷,卻換來了戰鬥的勝利,使得這股敵人全部被殲滅。
半生戎馬半生書齋的徐麟福
在老袁莊村,曾經有一位傳奇式的人物,前半生投筆從戎,征戰沙場,在血與火中摸爬滾打,曆經磨難,九死一生;後半生回歸鄉裏,教書育人,在書齋中傳道授業,安貧樂道,他就是徐麟福。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徐麟福出生在老袁莊村的一戶普通農家,出生後,徐麟福的父母對聰明乖巧的小麟福十分疼愛,有好吃的東西都要留給小麟福吃。但幼小的麟福總是不肯獨自吃掉,每次都是將食物送給父母享用過後自己才肯吃一些。這小小的舉動讓鄰居們都詫異不已,稱讚小麟福的父母養了一個好兒子,從小就知道孝順父母,將來必成大器。徐父徐母自然很是高興,對小麟福的培養也是更加用心。他們省吃儉用,將小麟福送入鄰近大宋村的學堂就讀,希望他長大後能夠考個功名,光宗耀祖。
徐麟福對父母的這份苦心了然於胸,因此在學塾中更是認真學習,他雖然和同學相比年齡不大,但成績總是名列前茅,為此經常得到授課先生的誇讚。閑暇時間,還經常利用所學知識幫助父親記錄賬目,一筆一畫寫得十分工整,從沒出過錯。
光緒三十五年(1909年)的一天,大宋村牲口集的集頭楊振友到徐麟福家中辦事,無意中看到徐麟福所記的賬目,在得知是出自一個不滿13歲的少年之手時,大為稱讚。他見徐麟福聰明伶俐,便向徐父建議,將徐麟福送入他的表侄,也就是時任吉林巡防督辦孟恩遠所辦的陸軍隨營學校就讀,並主動提出要免去徐麟福入學的一切費用。徐麟福對於學塾中整日讀經的枯燥生活早已厭倦,聽說有這個機會後欣喜萬分,十分渴望能夠去外麵的世界學些新知識,增長些見識。徐父見徐麟福如此積極,便接受了楊振友的建議。在離家的那一天,徐麟福背著行囊,向著日漸老邁的父母莊重地磕頭拜別,並暗自下定決心,以後一定要出人頭地,報答雙親。
陸軍隨營學校同傳統的學校不同,不以講授四書五經為主,而是教授學習數學、物理、化學、外語、體操、音樂等多種新知識,還有一些基礎的軍事訓練課程。這在徐麟福看來是那麽的新鮮,他對各種科目都努力學習,對軍事訓練課程更是抱有極高的熱情,幾年學習下來,徐麟福不僅掌握了各種新式科學知識,身體也鍛煉得結實了不少。
1912年民國成立後,大總統袁世凱為更加牢固的掌控北洋軍隊,舉辦了一個軍官訓練班,稱為“模範團”, 袁世凱親自擔任團長,抽調各軍中優秀青年軍官集中培訓。徐麟福雖然不是現役軍官,但陸軍隨營學校的負責人認為他是一個優秀的軍官坯子,便向上級推薦破格準許徐麟福參加“模範團”選拔。徐麟福不負眾望,以優異的成績通過選拔測試,成功進入“模範團”。
在“模範團”參加培訓期間,徐麟福係統地學習了軍事指揮訓練,由一個普通的青年轉變成為一個充滿熱血的軍人。從“模範團”畢業後,徐麟福先在北洋陸軍中擔任連長,正式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不久後,徐麟福被馮玉祥延攬到麾下,先後擔任營長、團長等職務。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蘇俄政府同德國簽訂停戰協定,從而退出大戰。蘇俄的這一“背叛”舉動激怒了原協約國的盟友,各國紛紛派兵進入西伯利亞地區對蘇俄進行武裝幹涉,中國身為協約國的一員,也派出一個團的部隊出兵西伯利亞。徐麟福被當時的北洋政府任命為團裏的高級軍官,協助團長負責和其他國家軍隊之間的聯絡事務。雖然中國軍隊人數不多,武器裝備又差,但徐麟福在與外國的交涉中不卑不亢,十分注意維護中國的權益,贏得不少外國同行的尊敬。回國後,徐麟福在直係將領孫嶽手下任職,出任過天津督軍署科長、錢糧所所長等職。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後,孫嶽敗走,徐麟福見大勢已去,離開天津,前往南方。隨後的二十餘年間,徐麟福先後輾轉上海、福建、江蘇等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已經年過半百的徐麟福對這種漂泊不定的生活產生厭倦,同時隨著年齡的增長對離別多年的津門故裏也是越來越思念。於是,徐麟福毅然辭去所擔任的一切職務,回到了生他養他的老袁莊村。徐麟福想到,自己少年離鄉後很少再回村,沒有為村子裏辦過什麽事,現在上了年紀落葉歸根,一定要為鄉親們做點什麽。他見村裏的小學缺乏老師,導致不少孩童無學可上,便主動提出義務為孩子們上課。
學校的孩子們對這位徐爺爺十分喜歡,經常在課下纏著他講打仗的故事,每到這時,徐麟福總會嗬嗬一笑,然後開始繪聲繪色地講述自己刀光劍影的前半生。雖然在村裏的生活條件和之前在外比差很多,但徐麟福卻不在乎這些,他總是說自己這把老骨頭還能在學校中給孩子們教教課,為村子做點貢獻,這就已經很知足了。徐麟福一直堅持在村裏任教,直到年紀過大身體條件不允許才退下來。
1967年7月,徐麟福去世,結束了他半生戎馬半生書齋的傳奇一生。
五蓮縣並沒有袁家莊村,您可能指的是位於山東省青島市西海岸新區(黃島區)的袁家莊村。以下是關於袁家莊村的曆史信息:
袁家莊村的由來
·建村時間:明洪武二年(1369年),袁氏、孫氏兩姓遷居此處,子孫繁衍而立袁家莊。
·村名變遷:曆史上曾用名袁家莊,“文革”時曾更名紅旗村。
曆史上的重要事件或人物
·老姆廟:村中有一座老姆廟,是古時漁民出海打魚前祈求神明保佑的場所,體現了當地的文化和信仰。
·黃殿發:村裏生活著一位老英雄黃殿發,他的故事體現了村民們的勇敢和愛國精神。
社會經濟發展
·解放前的經濟狀況:舊社會因土地瘠少,十年九澇,生產落後,大多數人解決不了溫飽問題。
·解放後的變化:解放後,該村農業生產逐年發展,居民生活逐步提高。改革開放以來,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建立了生態農業園區。
文化特色
·民俗文化:袁家莊村附近有青島琅琊台風景區、青島森林野生動物世界等旅遊景點,體現了當地豐富的旅遊資源和民俗文化。
·特產:村內有靈山島海參、泊裏西施舌等特產,反映了當地的物產和特色。
綜上所述,袁家莊村不僅有著豐富的曆史背景,還有著獨特的文化特色和社會經濟發展。
袁家莊村的傳奇人物
老袁莊村,明萬曆元年(1573年)建村,曾用名袁家莊,“文革”時曾更名紅旗村。有525戶,1614人,除漢族外,有回族19人,耕地麵積817畝。位於街道辦事處2.5公裏,海河灣東側。東南與大宋莊為鄰,北與新袁莊為鄰。2008年,啟動拆遷工作,村民們統一搬遷到無瑕花園森淼裏、秋霞裏居住。
村名的由來
明朝初年,燕王朱棣不滿建文帝朱允炆繼承皇位,遂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造反,史稱“靖難之役”,這場戰亂使得北方地區生靈塗炭,人口一直未能恢複。為了發展經濟,拱衛京師,明朝政府先後在北方地區進行多次移民。萬曆年間,又有大批百姓被官府集中起來,從山西洪洞出發,遷往各地。
一戶袁姓人家從山西老家出發幾個月後,來到現今老袁莊村這塊地,見這裏土地開闊,又有河流,用水方便,於是在這裏建造房屋,安置下來。之後又陸續遷來多戶人家,人口繁衍,漸漸形成一個小村莊。因為袁姓人家第一個來到村裏,所以村子被稱作袁家莊,俗稱袁莊子。
到了清朝道光年間,村中人口增多,原有的村莊顯得有些擁擠,部分村民遷往村西北建房居住,形成一個新的村落。因為新村是從袁莊子分出去的,大部分人又都是袁家的後人,所以被稱為新袁莊。而原來的袁莊子為了與其相區別,改稱老袁莊。
老姆廟
老袁莊村中,距海河北岸200米處坐落著一座老姆廟,舊稱海神廟,又叫觀音廟,是古時漁民出海打魚前祈求神明保佑的場所。
老姆廟內建有正殿和兩個偏殿,廟門兩側是形象威武凶悍的哼哈二將,哼名叫鄭琪,哈名叫陳輪。大門外側兩邊角樓裏分別供奉著土地爺和文昌帝君。院內正中央是一座鐵鑄的三級“寶塔”,塔麵漆成黑色,金色的紋飾使寶塔莊嚴而神聖。寶塔寓意“國泰民安、五穀豐登”。
正殿兩旁有兩株大棗樹,據說是在修建廟宇時所栽,距今已有170多年,現如今這兩棵樹已被天津市政府列為“古樹”,受到保護。正殿的大門上掛著金色的匾額,上書“廣佑群黎”四個金字。殿中正襟危坐著老姆娘娘。殿內同時在左右兩廂還供奉著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王菩薩、送子娘娘等諸位菩薩。院東側的武聖殿裏供奉的是武財神關羽、藥王神以及民族英雄嶽飛。
老姆廟布局嚴謹,廟舍建築古樸凝重,青磚、青瓦、紅柱、紅廂,將傳統建築特色與民俗特征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古往今來,附近很多百姓逢年過節會到老姆廟上香朝拜。每年陰曆二月十九日觀音菩薩的生日和七月三十日地藏王菩薩的生日之際,村裏還會自發組織廟會活動,周邊村子的近二十支花會隊伍會在廟前進行花會表演,吸引數千名群眾觀看,場麵十分熱鬧。
老姆廟的傳說
現如今的老姆廟是後人重修的,而它最早是何時修建,已無人知曉。在老袁莊村,關於老姆廟的由來一直流傳著兩種說法。
一種說在明末清初之際,福建省有一位劉姓商人,雇了幾條大船來天津販運貨物。有一天,海上忽然刮起颶風,幾條大船在大風浪中飄搖,隨時都有傾覆的危險。危急關頭,劉姓商人和船上所有船工跪在船頭向天祈求:“如果老姆奶奶能保佑這幾船的人、貨平安脫險,我們將在船泊停靠的第一錨地修一座老姆廟,感謝老姆奶奶。”祈禱過後不久便風平浪靜了,最後大船平安駛進海河。
後來一天晚上,又忽然刮起大風,幾條船無法前進。於是劉姓商人通知船員們全都上岸休息避風,有一位船員提醒他——你曾許願在下錨的第一錨地建一座老姆廟,劉姓商人這才想起當初的誓言。他來到船隻拋錨停靠的地方,即今天的無瑕街老袁莊,找到村裏的鄉紳,把在海上遇難得救的經過給他們講了一遍,懇請鄉紳在海河岸邊給他一塊土地建廟。鄉紳們看到劉姓商人一片虔誠,就在海河邊上給了他一塊土地,修建了老姆廟。
另說,建造老姆廟的是明朝時的一些山東人。一次他們隨船來天津時,在途中遭遇暴風雨,船隻在黑夜中迷失了方向。正當大家驚慌失措的時候,原來掛在桅杆上已經熄滅的燈籠突然亮了起來,閃爍著火紅的光澤。當時民間流傳著一個說法,遇到危險時如果桅杆上的紅燈突然亮起,便是老姆奶奶顯靈,大家可以平安無事、逢凶化吉。看到紅燈亮起來後,船老大馬上命令夥計們解開纜繩,任由小船隨風漂流。最終,船隻平安地漂到現在老袁村的海河岸邊。後來,這些山東人合力建起老姆奶奶廟,以報答老姆奶奶的救命之恩。
戰鬥英雄黃殿發
老袁莊村生活著一位老英雄黃殿發(1920年生),一提起他的名字,上年紀的村民們總會交口稱讚,流露出欽佩的表情。
黃殿發從小生活在老袁莊村,小小年紀就知道為父母分憂,家裏的農活總是搶著幹,希望能用自己稚嫩的肩膀多為父母減輕些負擔。日子雖然過得很緊張,但好歹還能生存下去。日本全麵侵華戰爭爆發後,老袁莊很快成為敵占區,日本人強迫村民給他們種植水稻,還時不時以搜捕抗日分子的名義到村裏騷擾,村民們終日生活在恐怖氣氛中。
日本人的“巴嘎”與巴掌,如陰雲般籠罩在黃殿發的心頭,他也曾問過村裏的長輩,為什麽幾個日本人就可以任意驅使打罵大家,長輩總是默默抽一口旱煙,恥於回答。後來,黃殿發懂了,對侵略者來說,弱者就是淩辱的對象,想不被繼續欺負下去,就要將侵略者永遠地趕出家鄉,趕出神州大地。
抗戰勝利後,黃殿發參加了駐守在平津地區的國民黨軍傅作義部隊,日本占領時期他年齡還小,現在長大了,終於可以端起槍保衛自己的祖國,他在心裏暗暗下定決心,一定不能讓日本鬼子進中國這種慘劇在次發生。可是,日本人雖然被趕跑了,國民黨卻一心想要獨掌政權,不久向共產黨發動進攻,挑起了內戰。
就這樣,黃殿發懷揣著保家衛國的理想,卻被迫卷入了一場骨肉相殘的內戰。原本實力占優的國民黨軍隊在經過兩年多的作戰後已經疲憊不堪,而初期較弱的解放軍在人民的支持下越戰越強,在各地橫掃國民黨軍。1948年底,東北野戰軍入關發起平津戰役,傅作義集團被消滅,黃殿發在這次戰役中成為人民解放軍的俘虜。
黃殿發被俘後,原本認為作為俘虜會遭受到解放軍的羞辱,國民黨軍隊裏就是這樣做的,可沒想到的是,他和其他俘虜不但沒有遭到不公平的對待,反而被解放軍當作自己的兄弟一般照料安排,還有專門的工作人員向他們講解當今的局勢和共產黨的政策。黃殿發的抵觸情緒漸漸消除,後來,當解放軍讓選擇是走是留的時候,他毅然決然的選擇留下來,加入解放軍,由一名舊政權的士兵變成光榮的解放軍戰士。
在當地休整一段時間後,黃殿發跟隨部隊南下,一路高歌猛進,所向披靡。在戰鬥中,黃殿發總是衝在最前麵,因為他作戰勇猛,多次得到連隊首長的表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黃殿發所在的部隊正在湖南執行剿匪任務,當這個喜訊傳來時,大家激動得又蹦又跳,黃殿發更是歡喜得不得了,在戰鬥中更是充滿鬥誌。
1950年底,國內局勢已經基本安定,黃殿發和許多戰友一樣準備複員回鄉,參加建設,可朝鮮戰爭的突然爆發將他的計劃全部打亂,部隊立即暫停複員工作,進入戰備狀態。隨著戰局的不斷惡化,美國的兵鋒已指向鴨綠江岸,嚴重威脅了中國的國家安全。為了保家衛國,黃殿發所在的部隊被編入中國人民誌願軍赴朝作戰,在異鄉的土地上同敵人展開殊死搏鬥。
在一次戰鬥中,黃殿發同戰友們一起在一塊高地上設伏,準備伏擊將從下方經過的一支敵軍部隊,他們趴在雪地之中,忍受著朝鮮零下幾十度的嚴寒,為防敵人發現,連搓搓手暖和一下的輕微動作都不敢做,就這樣潛伏了幾個小時。敵人最終進入伏擊圈,嘹亮的衝鋒號響起,黃殿發一躍而起,勇猛地向敵軍隊伍展開攻擊,準備將他們分割殲滅。敵人發現中了埋伏,立即調轉排頭,以一輛坦克為先導,拚命向後方突圍。
當時誌願軍缺乏重武器,隻能靠戰士們以爆破筒來阻擊這個龐大的鋼鐵怪物,前麵幾個戰士相繼犧牲,但也沒能將坦克炸掉。眼看敵軍就要逃出伏擊圈,在千鈞一發之際,黃殿發拿起班裏的最後一根爆破筒,向敵人衝去,就在他馬上要進入攻擊範圍時,坦克上的機槍打中了他的大腿,黃殿發應聲倒下。敵人以為黃殿發已經犧牲,便毫無顧忌地猛衝過來,黃殿發瞅準時機,將爆破筒投入疾馳而過的坦克車下,然後一個打滾,翻到旁邊的土溝裏。隻聽轟的一聲,坦克的履帶被炸斷,動彈不得,戰友們隨後趕來,將這輛坦克徹底擊毀。這次戰鬥,黃殿發雖然負傷,卻換來了戰鬥的勝利,使得這股敵人全部被殲滅。
半生戎馬半生書齋的徐麟福
在老袁莊村,曾經有一位傳奇式的人物,前半生投筆從戎,征戰沙場,在血與火中摸爬滾打,曆經磨難,九死一生;後半生回歸鄉裏,教書育人,在書齋中傳道授業,安貧樂道,他就是徐麟福。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徐麟福出生在老袁莊村的一戶普通農家,出生後,徐麟福的父母對聰明乖巧的小麟福十分疼愛,有好吃的東西都要留給小麟福吃。但幼小的麟福總是不肯獨自吃掉,每次都是將食物送給父母享用過後自己才肯吃一些。這小小的舉動讓鄰居們都詫異不已,稱讚小麟福的父母養了一個好兒子,從小就知道孝順父母,將來必成大器。徐父徐母自然很是高興,對小麟福的培養也是更加用心。他們省吃儉用,將小麟福送入鄰近大宋村的學堂就讀,希望他長大後能夠考個功名,光宗耀祖。
徐麟福對父母的這份苦心了然於胸,因此在學塾中更是認真學習,他雖然和同學相比年齡不大,但成績總是名列前茅,為此經常得到授課先生的誇讚。閑暇時間,還經常利用所學知識幫助父親記錄賬目,一筆一畫寫得十分工整,從沒出過錯。
光緒三十五年(1909年)的一天,大宋村牲口集的集頭楊振友到徐麟福家中辦事,無意中看到徐麟福所記的賬目,在得知是出自一個不滿13歲的少年之手時,大為稱讚。他見徐麟福聰明伶俐,便向徐父建議,將徐麟福送入他的表侄,也就是時任吉林巡防督辦孟恩遠所辦的陸軍隨營學校就讀,並主動提出要免去徐麟福入學的一切費用。徐麟福對於學塾中整日讀經的枯燥生活早已厭倦,聽說有這個機會後欣喜萬分,十分渴望能夠去外麵的世界學些新知識,增長些見識。徐父見徐麟福如此積極,便接受了楊振友的建議。在離家的那一天,徐麟福背著行囊,向著日漸老邁的父母莊重地磕頭拜別,並暗自下定決心,以後一定要出人頭地,報答雙親。
陸軍隨營學校同傳統的學校不同,不以講授四書五經為主,而是教授學習數學、物理、化學、外語、體操、音樂等多種新知識,還有一些基礎的軍事訓練課程。這在徐麟福看來是那麽的新鮮,他對各種科目都努力學習,對軍事訓練課程更是抱有極高的熱情,幾年學習下來,徐麟福不僅掌握了各種新式科學知識,身體也鍛煉得結實了不少。
1912年民國成立後,大總統袁世凱為更加牢固的掌控北洋軍隊,舉辦了一個軍官訓練班,稱為“模範團”, 袁世凱親自擔任團長,抽調各軍中優秀青年軍官集中培訓。徐麟福雖然不是現役軍官,但陸軍隨營學校的負責人認為他是一個優秀的軍官坯子,便向上級推薦破格準許徐麟福參加“模範團”選拔。徐麟福不負眾望,以優異的成績通過選拔測試,成功進入“模範團”。
在“模範團”參加培訓期間,徐麟福係統地學習了軍事指揮訓練,由一個普通的青年轉變成為一個充滿熱血的軍人。從“模範團”畢業後,徐麟福先在北洋陸軍中擔任連長,正式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不久後,徐麟福被馮玉祥延攬到麾下,先後擔任營長、團長等職務。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蘇俄政府同德國簽訂停戰協定,從而退出大戰。蘇俄的這一“背叛”舉動激怒了原協約國的盟友,各國紛紛派兵進入西伯利亞地區對蘇俄進行武裝幹涉,中國身為協約國的一員,也派出一個團的部隊出兵西伯利亞。徐麟福被當時的北洋政府任命為團裏的高級軍官,協助團長負責和其他國家軍隊之間的聯絡事務。雖然中國軍隊人數不多,武器裝備又差,但徐麟福在與外國的交涉中不卑不亢,十分注意維護中國的權益,贏得不少外國同行的尊敬。回國後,徐麟福在直係將領孫嶽手下任職,出任過天津督軍署科長、錢糧所所長等職。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後,孫嶽敗走,徐麟福見大勢已去,離開天津,前往南方。隨後的二十餘年間,徐麟福先後輾轉上海、福建、江蘇等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已經年過半百的徐麟福對這種漂泊不定的生活產生厭倦,同時隨著年齡的增長對離別多年的津門故裏也是越來越思念。於是,徐麟福毅然辭去所擔任的一切職務,回到了生他養他的老袁莊村。徐麟福想到,自己少年離鄉後很少再回村,沒有為村子裏辦過什麽事,現在上了年紀落葉歸根,一定要為鄉親們做點什麽。他見村裏的小學缺乏老師,導致不少孩童無學可上,便主動提出義務為孩子們上課。
學校的孩子們對這位徐爺爺十分喜歡,經常在課下纏著他講打仗的故事,每到這時,徐麟福總會嗬嗬一笑,然後開始繪聲繪色地講述自己刀光劍影的前半生。雖然在村裏的生活條件和之前在外比差很多,但徐麟福卻不在乎這些,他總是說自己這把老骨頭還能在學校中給孩子們教教課,為村子做點貢獻,這就已經很知足了。徐麟福一直堅持在村裏任教,直到年紀過大身體條件不允許才退下來。
1967年7月,徐麟福去世,結束了他半生戎馬半生書齋的傳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