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耳山永隆寺石碑、石佛找尋過程


    去過馬耳山風景名勝區永隆寺的人,一定會見過該廟的鎮廟之寶:清代影龍寺的石碑和石佛,它們不但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文物價值,而且是新建廟宇的傳承和依據,我們為了找到它們,可費了不少的勁。


    那是1999年夏天的一個早晨,根據事先商定,為準備開發馬耳山旅遊項目,由村支部書記董子順領著我和趙加平等四五個人,到原南寺村影龍寺遺址尋找該廟的石碑和石佛等古、近代文物。影龍寺最後一次毀壞是在1958年,廟被拆了,廟中僅存的重要文物石碑、石佛不知去向,由於參加毀廟的當事人陸續去世,石碑、石佛的去向成為一個迷。“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唯一的知情人周家桂聯想到寺廟的一次次遭遇,懼怕石碑、石佛再度被毀壞,四十多年來,一直守口如瓶,從來不對任何人透露石碑、石佛的去向。先前董子順曾派人找過周家桂,可他總是躲躲閃閃,麵都見不著。


    好事從來多磨,要是周家桂一開始就告訴我們石碑、石佛的所在位置,可能就沒有懸念了。


    我們這些人對於石佛、石碑的事或印象不深或根本就沒見過,隻聽老人們說過碑是青石頭做的,佛是白石頭做的。這就是當時尋找的線索。


    我們就像一群羊一樣,在影龍寺原址和大石汪溝一帶盲目的尋找。山區就是石頭多,兩個多小時過去了,什麽東西也沒找到。董子順說:“這樣不行,應該把人散開分頭找”。說完,他將我們每人都分了工,我從大石汪溝南段的西沿向南搜尋,而董子順在最難走的溝底搜尋。老天不負有心人,約過了半個小時,我就在離影龍寺舊址不遠的一塊地頭上發現了一塊方型青石,我迅速的扒去上麵的土,隱隱約約的看見上麵好像有文字,由於我眼睛花的厲害,再加上字跡太模糊等原因,無法確認真偽,但當時心情異常激動,就趕緊呼喊距我不遠的董子順,他聽到這個消息,就飛快的跑了上來。天又熱,人又胖,等他上來時已經大汗淋漓。董子順趴到石頭上一看,也看不太清,正在猶豫時,汗水就流到了石頭上,這時,石頭上的部分文字就顯示了出來。我意識到:借助水的作用就可以看清碑文。立即吆喝別人用芋頭葉從溝底裝水,撒向石頭,文字立即顯現,確認是影龍寺石碑無誤。我們高興壞了,馬上準備工具往橋上村抬,也可能餓了,也可能累了,也可能人們用機械慣了,總覺得到橋上的三裏路特別長。


    碑找到了,石佛怎麽找?董子順是個辦事認真並且有心計的人,理解周家桂不願吐露實情的苦衷,他了解到周家桂有個嗜好,特別好喝酒,每日必喝,一天兩頓,每頓3兩。他還與同在南寺村看山的橋上村人陳叔德稱兄道弟,關係特別好,就想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


    第二天,董子順交代我準備七八個人的飯菜和好一點的白酒,找陳叔德請請周家桂。說來也巧,這天是個好日子,豬肉緊缺,時間不等人,我就湊合著帶著吃的東西上山了。找到陳叔德後說明來意,然後我就去請周家桂去了,可是,轉了一圈連個影子也沒見到。聽另一位老人說,周家桂這一陣子為躲避找石佛的人,天天東躲西藏,見人就溜,誰也不知去向。我想,這可怎麽辦呢?懷著沮喪的心情回到了陳叔德處。陳叔德辦事既精明又非常講義氣,聽我說帶的肉少了一點後,馬上就打起了自己放養的一群雞的主意。當時雞已經全部放出了雞籠,且長期在野外環境下放養,有了野性,很難捉到。陳叔德就使出了看家本領,拿出一瓢玉米向地上一撒,便呼喚雞來吃,一會兒就來了10來隻,他趁一隻公雞不注意,迅速的捉住了它,這隻雞沒命的叫喚,當然也把其它雞都嚇跑了,考慮到一隻雞不夠吃,但是要想再用老辦法捉雞是無雞上當了。怎麽辦呢?當時政府對土槍控製不很嚴,像陳叔德和周家桂這兩個住在山裏的看山人經允許還可以擁有土槍。沒有別的好辦法,陳叔德將自己的土槍瞄向了一隻大公雞。


    槍響雞倒,我們就趕緊收拾,準備午飯了。


    平時陳、周二人不管聽到誰處有槍聲,都會前去助陣,切磋槍法,共享快樂。其實周家桂此時就在不遠處“躲難”呢!一聽到槍聲,頓時來了精神,把一切顧慮都丟到了腦後,順著槍聲找了過來。陳叔德向他說明殺雞是為了招待我後,我們便寒暄了起來。


    周家桂,李古莊人,三代看廟,末代看廟人,雖年逾古稀,但記性特別好,耳不聾、眼不花,人緣也好,和我以及很多橋上人論起來都是表親,親戚近了自然隨便些,所以周家桂常常開玩笑地說:“親戚上了表,不如個破棉襖”。


    菜也好了,天也亮了。菜香酒醇,十分誘人。


    像其中,使神有所憑,民有所仰,庶幾慈航之,普渡既於無窮,雲是為記。


    李戈莊 董家溝 格德夼 小莊子 高戈莊 大小尚莊 葉家莊 賈戈莊 蘭峪莊 長城嶺 明戈莊 朱家老莊 王戈莊 南官莊 五嶽坡 東尚莊 五代墳 宋家莊子 瓦窯溝 橋上莊 萬家溝 野家溝 大珠子


    首事:


    李永繼 宓 江 陳守典 劉 學 郭 會 馬振方 朱在信 張希和 盛茂林 楊文圃 郭 儆 王化南 薄 相 齊 昆 沈信海 邱見明 竇人和 盧京信 李永茂 王 魁 李台厚 趙 桂 仝 立


    徐貢三 鐫 字


    大清光緒十二年五月 穀 旦


    從石碑的文字分析,碑文共包括建廟的意義、參加建廟集資的村莊、參加建廟的主要發起者名單、石碑的鐫刻者、修建該廟的年代五個部分。


    石碑采用青石製成,經實際測量,碑高101厘米,寬49厘米,厚12厘米,重170千克。據計算,碑齡至2004年5月已經整整118年了(大清光緒十二年相當於公元1886年)。由於年代久遠,碑上的村莊名稱個別的有了變動,而參與建設者除知道郭會、郭儆、馬振方、趙桂是橋上村人,李永茂為南官莊(今卜鴿崖村)人外,其他人已經不可考了。


    石佛,當地土語稱趺爺,高1.2米,頭在1948年被砸碎,最初雕刻年代未知,但根據石碑“重修廟宇,塑像其中”語分析,石佛當是清代所鑿。為減少重量,底座被掏空。石佛有個特點,在太陽底下長時間暴曬,再熱的天也不熱,手摸是涼的,不知是什麽原因。


    2004年,由諸城市五環機械公司董事長、諸城市郝戈莊鎮柏戈莊人王家增先生出巨資修建了馬耳山風景名勝區,重修了廟宇。選取了“天地永泰,事業興隆”之意,將新廟名由“影龍寺”恢複為原名“永隆寺”。石碑、石佛(頭是用相仿的石料,根據其體態和老人的回憶補雕後又粘上去的)被安置在永隆寺內,供人們膜拜。


    周家桂老漢終於實現了他多年的夙願。現在他的主要事情之一,就是經常去給老佛爺燒香磕頭,而他現在的唯一願望就是能夠自己帶著幹糧守著老佛爺,為老佛爺打掃打掃衛生。


    馬耳山杜鵑花海


    在洱源和鶴慶之間,有一座令人驚豔的山。萬裏杜鵑花毫無顧忌地在此綻放,零零星星的紅點綴著背後大片的綠,此為馬耳山。


    鶴慶馬耳山杜鵑花海,千百年來,躲在深山人未識,近年來嶄露頭角,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在海拔3000多米的地方, 密密麻麻的杜鵑林, 連綿了萬裏。


    鶴慶馬耳山杜鵑花海,千百年來,躲在深山人未識,近年來嶄露頭角,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在海拔3000多米的地方, 密密麻麻的杜鵑林, 連綿了萬裏。


    在這個離天很近的地方,杜鵑花盛放鋪滿山坡,上萬畝的花海猶如上帝不慎打翻了調色盤灑落在山丘之上,濃的絢爛奪目,淡的清新素雅,紅的豔過丹霞,白的勝似霜雪。


    一片片花海,用連綿不斷的姿態,組成了“花山”,走過一片花海,又是一個花山,各種顏色、不同品種的杜鵑高低起伏、錯落有致的盛開在山野上,從山腳開到山頂!山腳的花凋謝,山腰的花綻放,陽坡的花開得冷落,陰坡的花又開得熱鬧,顯示著這方秘境的無窮魅力。


    雖然每年3月到7月都是馬耳山杜鵑花的花期,但是由於海拔溫度差異,杜鵑花的花期也有所不同,不同月份賞花點都不一樣。收下這份攻略,讓你不管在哪個時間段,都能盡覽馬耳杜鵑美景。


    三月看山腳


    馬耳山山腳的花兒在三月就已經被春風喚醒,開始帶領整片杜鵑花迎接陽光和雨露。零零星星的紅點綴著背後大片的綠,粗礪中深藏嬌豔,花團錦簇,爭奇鬥豔。山腳下的牛羊馬群在悠閑地吃著草,這才是不被打擾的原始生態。


    五月爬山腰


    到了四月底五月份,山腰的馬纓花開始綻放。粉色和紫色的灌木杜鵑混雜在雪白的大樹杜鵑林裏,漫山遍野的山花隨風搖曳,花瓣隨風飄飄灑灑,落滿整個草地,“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是這裏的極致寫照。


    六、七月登山頂


    六月份剛開始,雖然山腳的花已經凋謝,但山頂的精彩才剛剛開始。登上山頂,一望無際的山腳草甸直收眼底,綠得一塵不染,看不到邊的花海與藍天相接相稱。在海拔3400米的馬耳山山頂,還能看到一個天池。天池水質明澈碧綠,與蔚藍的天空和蔥綠的群山渾然一體。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家鄉美01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山東人秦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山東人秦並收藏家鄉美01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