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後世子孫切莫能忘。
開局拐騙大宋將士造反 作者:計安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隨後用糧食慢慢的控製他們,聽話,給飯吃,不聽話,餓死。
可能宋國沒有這樣的打算,但劉升從來都是最壞的角度揣摩人性。
因為這次宋國的封賞實在太盛了。
哪怕先前封個侯,這次再封個公,劉升都不會多想。
先前如此吝嗇,而現在卻如此大方。
就好比天降大獎,就好比你平時在公司不受待見,今天早上因為左腳踏進了大門,公司董事長決定提拔你為總經理。
分封侯子爵,不下500之數。
這可不是小孩子過家家,上嘴皮一碰下嘴皮,這些都是錢。
劉升不相信宋國會如此大方,拿出這些錢財來獎賞他們。
而且這封爵封的太草率了,哪一張封爵的聖旨不是單獨寫的?
那都是光宗耀祖的大好事,是要放在祖宗牌位一起供起來的。
這麽多密密麻麻寫滿一張聖旨。
一向重視儒家文化為標杆,注重禮教的宋國,吃相如此難看了嗎?
但這是陽謀,這聖旨劉升接還是不接?
接了他就是宋國的安定公,如果拒絕,那被封賞的大量中底層軍官又當何處置?
必然會和劉升離心離德,宋國打的一手好算盤。
宣讀的聖旨還在繼續,封完了爵之後,便是各種官。
接下來就是任命宋國前來的各種官員,五州被劃分的很好,原先所有的官吏除了一把手之外,二把手都被換了。
如果劉升接旨,宋國瞬間就能架空他。
....
劉升笑了笑,完全不在乎,對著魯岩說道:“走,去迎接咱們的陛下。”
米興一直在水庫那邊保護天祚帝,一步也不曾離開。
就像劉升說的,天祚帝死在哪都行,總之不能死在他麵前,否則他和契丹的同盟瞬間完蛋,即使放任女真人不管,也要先來攻打劉升。
否則即使有耶律延禧的退位詔書,耶律淳的皇位也不穩,這就涉及到中國傳統文化。
翻遍中國史書,發現中國的曆史是如此多災多難,各種外族入侵。
如東胡,匈奴,柔然,...
每一筆都記得很清楚,今天蠻夷來打我們了,怎麽打,來了多少人,搶了多少東西。
記下,必須要滅了他們,後世子孫切莫能忘。
今天什麽什麽蠻夷又來打我們了,反正隻要打我們的都是蠻夷,沒打進來,記下,必須打回去,後世子孫切莫能忘。
今天又有蠻夷來打我們了,不自量力,反推一波,丟盔卸甲,腿都被咱們打折了,但他們來打過我們記下,因為這是喜歡打我們的,必須要弄死他們,後世子孫切莫能忘。
昨天有塊地被人搶走了,今天還沒搶回來,拿起小本本接著記,必須把這塊地拿回來,後世子孫切莫能忘。
昨天咱們總算把被人搶走的地拿回來了,小本本記下,記住,這個蠻夷搶過咱們的地,這機會咱們還得弄他,後世子孫切莫能忘。
那塊地,我們曾經到過,什麽什麽樣,有什麽什麽,記下需要自取,後世子孫切莫能忘。
哪塊地據說別人去過,他沒在當地立碑,但怕後人忘了那也是咱們的地,凡是我們聽說過的,也都必須是我們的地。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嘛,記下,後世子孫切莫能忘。
前天又被誰誰誰打敗了,損失慘重,必須要忍辱負重,日後再幹一波,必須再幹一波,幹死他為止,如金朝,如瓦剌。
默默的拿小本本記下,後世子孫切莫能忘。
哪個皇帝收回了一塊地,這個皇帝還湊合,哪塊哪塊地,至今我們還沒有收複。
昏君絕對是昏君,凡是不開疆拓土的,一概是昏君,後世子孫切莫能忘。
這也是宋朝被噴的主要原因。
這也是中國特有的文化,九世之仇猶可報,雖百世可也。
凡是好事必須一筆帶過,壞事必須要銘記在心,關鍵是打贏了咱們就是自己人了,但凡是我們挨打的事情,必須要記得特別詳細,特別清楚,沒事就拿出來說道說道。
靖康恥一千多年後的我們,也一直掛在嘴邊。
翻開初中曆史的教科書,幾千年的曆史就一本書,1840後的近代史幹了兩本。
而且咱們的曆史從來都不侵略別人,因為咱們收複的都是自古以來的領土。
比如史記裏太史公約37年,勤用於謀伐戎王,一國12,開地千裏,碎霸西戎,一國12,簡單4個字啥意思?
12個小的國家直接嘎崩了。具體是哪12個國家什麽名字那就不細說了,這和咱們沒有關係。
尤其是下一個王朝,給上一個王朝修的正史,特別喜歡掰扯前朝的得失,前朝的得能不提就不提,前朝的失那必須幹回來,不幹回來就會得國不正,幹回來還不能吹,因為這是天經地義,更不能浩大喜功。
中國的曆史記載就是如此尿性,被打一次就罵天罵地、罵空氣、罵他八輩祖宗,打人的就不提了,為什麽不提?打死他不解恨,讓他連個名字都留不下來才最解恨。
所以對於耶律延禧的安全,劉升還是很上心的。
否則劉升渾身是嘴也說不清。
再次見到天祚帝時,劉升已經認不出其模樣。
原先小麥色的皮膚現在徹底變成了黝黑,身上的皮襖也是破破爛爛,但人還算幹淨,隻是胡子拉碴的,沒有打理,看起來有些狼狽。
這扔到百姓裏,直接說是農夫,也沒有人不相信。
說實話如果不是米興指認,劉升都認不出來這是天祚帝,變化太大了。
不過好在天祚帝的精氣神有了很大的變化,是一種說不出來的韻味。
以前他總是高高在上,用著鼻尖看人,眼神中不經意流露出,你們都是朕的奴隸,仿佛是站在山頂俯視人間的神。
而現在和善了許多,不論跟任何人說話都是笑嗬嗬的,就像是大部落裏的智者,充滿了智慧。
而水庫裏幹活的百姓對天祚帝也很尊重,張嘴閉口都是先生。
這不得不說皇帝的文化水平就是高,宋國來的讀書人完全不是對手,都跟在天祚帝學習。
可能宋國沒有這樣的打算,但劉升從來都是最壞的角度揣摩人性。
因為這次宋國的封賞實在太盛了。
哪怕先前封個侯,這次再封個公,劉升都不會多想。
先前如此吝嗇,而現在卻如此大方。
就好比天降大獎,就好比你平時在公司不受待見,今天早上因為左腳踏進了大門,公司董事長決定提拔你為總經理。
分封侯子爵,不下500之數。
這可不是小孩子過家家,上嘴皮一碰下嘴皮,這些都是錢。
劉升不相信宋國會如此大方,拿出這些錢財來獎賞他們。
而且這封爵封的太草率了,哪一張封爵的聖旨不是單獨寫的?
那都是光宗耀祖的大好事,是要放在祖宗牌位一起供起來的。
這麽多密密麻麻寫滿一張聖旨。
一向重視儒家文化為標杆,注重禮教的宋國,吃相如此難看了嗎?
但這是陽謀,這聖旨劉升接還是不接?
接了他就是宋國的安定公,如果拒絕,那被封賞的大量中底層軍官又當何處置?
必然會和劉升離心離德,宋國打的一手好算盤。
宣讀的聖旨還在繼續,封完了爵之後,便是各種官。
接下來就是任命宋國前來的各種官員,五州被劃分的很好,原先所有的官吏除了一把手之外,二把手都被換了。
如果劉升接旨,宋國瞬間就能架空他。
....
劉升笑了笑,完全不在乎,對著魯岩說道:“走,去迎接咱們的陛下。”
米興一直在水庫那邊保護天祚帝,一步也不曾離開。
就像劉升說的,天祚帝死在哪都行,總之不能死在他麵前,否則他和契丹的同盟瞬間完蛋,即使放任女真人不管,也要先來攻打劉升。
否則即使有耶律延禧的退位詔書,耶律淳的皇位也不穩,這就涉及到中國傳統文化。
翻遍中國史書,發現中國的曆史是如此多災多難,各種外族入侵。
如東胡,匈奴,柔然,...
每一筆都記得很清楚,今天蠻夷來打我們了,怎麽打,來了多少人,搶了多少東西。
記下,必須要滅了他們,後世子孫切莫能忘。
今天什麽什麽蠻夷又來打我們了,反正隻要打我們的都是蠻夷,沒打進來,記下,必須打回去,後世子孫切莫能忘。
今天又有蠻夷來打我們了,不自量力,反推一波,丟盔卸甲,腿都被咱們打折了,但他們來打過我們記下,因為這是喜歡打我們的,必須要弄死他們,後世子孫切莫能忘。
昨天有塊地被人搶走了,今天還沒搶回來,拿起小本本接著記,必須把這塊地拿回來,後世子孫切莫能忘。
昨天咱們總算把被人搶走的地拿回來了,小本本記下,記住,這個蠻夷搶過咱們的地,這機會咱們還得弄他,後世子孫切莫能忘。
那塊地,我們曾經到過,什麽什麽樣,有什麽什麽,記下需要自取,後世子孫切莫能忘。
哪塊地據說別人去過,他沒在當地立碑,但怕後人忘了那也是咱們的地,凡是我們聽說過的,也都必須是我們的地。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嘛,記下,後世子孫切莫能忘。
前天又被誰誰誰打敗了,損失慘重,必須要忍辱負重,日後再幹一波,必須再幹一波,幹死他為止,如金朝,如瓦剌。
默默的拿小本本記下,後世子孫切莫能忘。
哪個皇帝收回了一塊地,這個皇帝還湊合,哪塊哪塊地,至今我們還沒有收複。
昏君絕對是昏君,凡是不開疆拓土的,一概是昏君,後世子孫切莫能忘。
這也是宋朝被噴的主要原因。
這也是中國特有的文化,九世之仇猶可報,雖百世可也。
凡是好事必須一筆帶過,壞事必須要銘記在心,關鍵是打贏了咱們就是自己人了,但凡是我們挨打的事情,必須要記得特別詳細,特別清楚,沒事就拿出來說道說道。
靖康恥一千多年後的我們,也一直掛在嘴邊。
翻開初中曆史的教科書,幾千年的曆史就一本書,1840後的近代史幹了兩本。
而且咱們的曆史從來都不侵略別人,因為咱們收複的都是自古以來的領土。
比如史記裏太史公約37年,勤用於謀伐戎王,一國12,開地千裏,碎霸西戎,一國12,簡單4個字啥意思?
12個小的國家直接嘎崩了。具體是哪12個國家什麽名字那就不細說了,這和咱們沒有關係。
尤其是下一個王朝,給上一個王朝修的正史,特別喜歡掰扯前朝的得失,前朝的得能不提就不提,前朝的失那必須幹回來,不幹回來就會得國不正,幹回來還不能吹,因為這是天經地義,更不能浩大喜功。
中國的曆史記載就是如此尿性,被打一次就罵天罵地、罵空氣、罵他八輩祖宗,打人的就不提了,為什麽不提?打死他不解恨,讓他連個名字都留不下來才最解恨。
所以對於耶律延禧的安全,劉升還是很上心的。
否則劉升渾身是嘴也說不清。
再次見到天祚帝時,劉升已經認不出其模樣。
原先小麥色的皮膚現在徹底變成了黝黑,身上的皮襖也是破破爛爛,但人還算幹淨,隻是胡子拉碴的,沒有打理,看起來有些狼狽。
這扔到百姓裏,直接說是農夫,也沒有人不相信。
說實話如果不是米興指認,劉升都認不出來這是天祚帝,變化太大了。
不過好在天祚帝的精氣神有了很大的變化,是一種說不出來的韻味。
以前他總是高高在上,用著鼻尖看人,眼神中不經意流露出,你們都是朕的奴隸,仿佛是站在山頂俯視人間的神。
而現在和善了許多,不論跟任何人說話都是笑嗬嗬的,就像是大部落裏的智者,充滿了智慧。
而水庫裏幹活的百姓對天祚帝也很尊重,張嘴閉口都是先生。
這不得不說皇帝的文化水平就是高,宋國來的讀書人完全不是對手,都跟在天祚帝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