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被驅趕的難民
開局拐騙大宋將士造反 作者:計安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沒有挨過餓,受過凍的永遠理解不了那種痛苦。
這個時候能找一份給吃的活是多麽的不易,更不要說是兩頓幹的。
“大人,我...我...”
“我不要錢,給給給兩頓幹的就行。”
“大人,我一天給一頓幹的也行。”
“大人兩頓稀的也可以。”
......
瘋狂的人群,在梁守一對著空氣甩了兩鞭子之後,又恢複了以往的安靜。
梁守一有些不滿的看向劉升道:“將軍,太危險了。”
劉升哪知道會造成這樣的轟動,隻得讓他們先去應州穩定下來,保證每個人都會有活幹,應州有很多地方都需要人,保證每個人每天都能吃飽飯。
最終劉升隻留下一些還帶著孩子的婦人。
這種嚴寒雪地,求生本就困難,他們這樣都不願意拋棄孩子,說明他們是個有情有義的。
在同等情況下,看到這種情況劉升還是願意幫一下的。
帶著一群婦人和糧食,劉升和梁守一來到桑幹河處,已經看不出原來的地貌,到處都被冰雪覆蓋。
到處都是人,在白茫茫的雪地上形成了一片又一片的汙點。
梁守一有些不確定的看一下劉升道:“將軍這些人難道都要留下嗎?我們若是不驅趕,契丹人一定會把更多的難民往我們這邊推。”
劉升看著一眼望不到頭的人流,讓婦人煮粥,留下兩百軍士保護。
一道和梁守一往北找到去找契丹的管事。
他要問問後麵到底還有多少人,好準備一下,不能這樣盲目的救災,讓他們全部聚集在應州城。
若是有個幾十萬的百姓被驅趕過來,劉升也要準備好持久戰,再多的糧食也也經受不住突然多上幾十萬張嘴。
即使接收災民,也是要有計劃,不能多到最後災民比本土人數還多,那就不是救災,而是混亂的起源。
劉升拉住一個難民道:“大哥,你們這是從哪兒來呀?後麵還有多少人啊?”
那難民看了一眼劉升連張嘴的興趣都沒有,麻木的跟著人群向前。
身旁的親衛看不下去上前道:“我們將軍問你話呢?耳聾了。”
隻見那災民直接跪倒在地,不停的朝著劉升磕頭,嘴裏嘰裏呱啦,劉升愣是沒聽懂這是哪裏話。
劉升不滿的看了一眼親衛,但效果絕對是拉滿直接。
在其身後有個麵龐顯瘦的漢子道:“啟稟大人,他不是無禮,乃是聽不懂宋話,沒想到大人是在與他說話,還望大人海涵。”
“我們乃是擦汗燦的部眾,白災淹沒了我們的家園,使我們的牛羊都被凍死,交不上今年的賦稅,我們被貶為奴隸,向南遷移。
這後麵有多少人我們也不知道。”
看來契丹人已經把北方草原的人都驅趕來了。
劉升和梁守一沿著人流繼續北上,直至找到懷仁縣令也沒有問清楚後麵到到底有多少人。
此次受災的百姓有多少?又有多少人被迫向南遷移,他隻是接到政令,把這些災民向的應州轉移,別的什麽也不知道。
這隊伍仿佛沒有盡頭一般,斷斷續續看不到尾。
既然來了,就有在回去的道理,劉升直接把懷仁縣城占了下來。
但也無力再繼續北上,現在到處都需要人手。
對於改換門庭,懷仁縣令比劉升熟絡,直接一腳將契丹踹下了城頭,換上了宋旗。
這活幹得很是熟練,仿佛操練的千萬遍一般。
劉升看的直唑牙花,想必等契丹人來了,縣令還是會一如既往的換回去。
至於換縣令這種事,劉升沒想過,朔州政務官都不夠,更不要提懷仁這種說換旗幟就換旗幟的邊城,等拿下了大同穩定下來再講。
現在要做的就是把災民給穩定下來。
劉升進城轉了一圈,想要找到當初讓小胖子和劉升走的婦人。
可惜並麽有找到,據縣令講,當初大雪,很多人沒熬到雪停。
劉升一陣黯然,相必他們母子,在另一個世界團聚了。
沒有理會懷仁縣令,與梁守一打馬回到桑幹河處。
這裏的婦人按照劉升的吩咐,已經將帶來的幾個大鍋都熬上了粥。
離的老遠就聞到了股濃濃的粥香。
可劉升上前看一看,這哪裏是粥?明明是一鍋稀水。
估計一鍋裏隻有一把小米,可能會多一點,但粒粒都能數清,發放這種粥不如不發,災民領到這種粥,很可能引發心中的不滿,繼而引發混亂。
而且剛剛那粥香可不像這種全是水的小米粥能比的。
劉升果然看到一大鍋幹的,梁守一剛想上去問責,被劉升攔了下來。
因為他看到婦人的那幾個孩子,看向喝粥的災民不停的砸吧嘴,就知道這其中沒有梁守一想的那麽黑暗。
隻見那幾個婦人,從幹飯鍋裏,盛出一碗飯,直接倒進冷水的大鍋裏。
他們不會以為這樣米看起來大一些,就真的以為這樣能多一些吧!
....
劉升對著幾個婦人說道:“不要吝嗇米糧,多放一些。”
哪知婦人卻道“大人,人太多了,再多的米糧也不夠吃,這種粥水雖然不能吃飽但能活人。
一人來上這麽一碗,就能熬上一天,等待來年。”
有道理,但災民大老遠跑來,不能用這種東西糊弄他們。
即使是替他省糧,但劉升依舊讓他們多放米。
哪怕後麵還有粥棚,五裏一處,不是這樣的浠水,劉升也不能接受。
或許是劉升的話起了作用,或許是那婦人看著災民的可憐,又盛出來一碗幹的小米飯倒進鍋裏繼續煮。
劉升搖搖頭,這種挨過餓的人,最會過日子,也最能體會,隻要不是貪汙,他也不想去幹擾。
隻見原本就圍聚在桑幹河的難民,如先前一般排起長龍。
後麵還在源源不斷的增加,米興帶領騎兵營的軍士不停的將人群分流,帶往下一個粥棚。
都要聚集在這,排到死都不一定能夠喝上一碗粥。
這也給劉升些許想法,這麽多人都往應州聚不是辦法,得往其他三州散。
尤其是朔州這種缺人的,到了朔州不用安排,隻要不懶都能自己找到活幹,養活自己。
這個時候能找一份給吃的活是多麽的不易,更不要說是兩頓幹的。
“大人,我...我...”
“我不要錢,給給給兩頓幹的就行。”
“大人,我一天給一頓幹的也行。”
“大人兩頓稀的也可以。”
......
瘋狂的人群,在梁守一對著空氣甩了兩鞭子之後,又恢複了以往的安靜。
梁守一有些不滿的看向劉升道:“將軍,太危險了。”
劉升哪知道會造成這樣的轟動,隻得讓他們先去應州穩定下來,保證每個人都會有活幹,應州有很多地方都需要人,保證每個人每天都能吃飽飯。
最終劉升隻留下一些還帶著孩子的婦人。
這種嚴寒雪地,求生本就困難,他們這樣都不願意拋棄孩子,說明他們是個有情有義的。
在同等情況下,看到這種情況劉升還是願意幫一下的。
帶著一群婦人和糧食,劉升和梁守一來到桑幹河處,已經看不出原來的地貌,到處都被冰雪覆蓋。
到處都是人,在白茫茫的雪地上形成了一片又一片的汙點。
梁守一有些不確定的看一下劉升道:“將軍這些人難道都要留下嗎?我們若是不驅趕,契丹人一定會把更多的難民往我們這邊推。”
劉升看著一眼望不到頭的人流,讓婦人煮粥,留下兩百軍士保護。
一道和梁守一往北找到去找契丹的管事。
他要問問後麵到底還有多少人,好準備一下,不能這樣盲目的救災,讓他們全部聚集在應州城。
若是有個幾十萬的百姓被驅趕過來,劉升也要準備好持久戰,再多的糧食也也經受不住突然多上幾十萬張嘴。
即使接收災民,也是要有計劃,不能多到最後災民比本土人數還多,那就不是救災,而是混亂的起源。
劉升拉住一個難民道:“大哥,你們這是從哪兒來呀?後麵還有多少人啊?”
那難民看了一眼劉升連張嘴的興趣都沒有,麻木的跟著人群向前。
身旁的親衛看不下去上前道:“我們將軍問你話呢?耳聾了。”
隻見那災民直接跪倒在地,不停的朝著劉升磕頭,嘴裏嘰裏呱啦,劉升愣是沒聽懂這是哪裏話。
劉升不滿的看了一眼親衛,但效果絕對是拉滿直接。
在其身後有個麵龐顯瘦的漢子道:“啟稟大人,他不是無禮,乃是聽不懂宋話,沒想到大人是在與他說話,還望大人海涵。”
“我們乃是擦汗燦的部眾,白災淹沒了我們的家園,使我們的牛羊都被凍死,交不上今年的賦稅,我們被貶為奴隸,向南遷移。
這後麵有多少人我們也不知道。”
看來契丹人已經把北方草原的人都驅趕來了。
劉升和梁守一沿著人流繼續北上,直至找到懷仁縣令也沒有問清楚後麵到到底有多少人。
此次受災的百姓有多少?又有多少人被迫向南遷移,他隻是接到政令,把這些災民向的應州轉移,別的什麽也不知道。
這隊伍仿佛沒有盡頭一般,斷斷續續看不到尾。
既然來了,就有在回去的道理,劉升直接把懷仁縣城占了下來。
但也無力再繼續北上,現在到處都需要人手。
對於改換門庭,懷仁縣令比劉升熟絡,直接一腳將契丹踹下了城頭,換上了宋旗。
這活幹得很是熟練,仿佛操練的千萬遍一般。
劉升看的直唑牙花,想必等契丹人來了,縣令還是會一如既往的換回去。
至於換縣令這種事,劉升沒想過,朔州政務官都不夠,更不要提懷仁這種說換旗幟就換旗幟的邊城,等拿下了大同穩定下來再講。
現在要做的就是把災民給穩定下來。
劉升進城轉了一圈,想要找到當初讓小胖子和劉升走的婦人。
可惜並麽有找到,據縣令講,當初大雪,很多人沒熬到雪停。
劉升一陣黯然,相必他們母子,在另一個世界團聚了。
沒有理會懷仁縣令,與梁守一打馬回到桑幹河處。
這裏的婦人按照劉升的吩咐,已經將帶來的幾個大鍋都熬上了粥。
離的老遠就聞到了股濃濃的粥香。
可劉升上前看一看,這哪裏是粥?明明是一鍋稀水。
估計一鍋裏隻有一把小米,可能會多一點,但粒粒都能數清,發放這種粥不如不發,災民領到這種粥,很可能引發心中的不滿,繼而引發混亂。
而且剛剛那粥香可不像這種全是水的小米粥能比的。
劉升果然看到一大鍋幹的,梁守一剛想上去問責,被劉升攔了下來。
因為他看到婦人的那幾個孩子,看向喝粥的災民不停的砸吧嘴,就知道這其中沒有梁守一想的那麽黑暗。
隻見那幾個婦人,從幹飯鍋裏,盛出一碗飯,直接倒進冷水的大鍋裏。
他們不會以為這樣米看起來大一些,就真的以為這樣能多一些吧!
....
劉升對著幾個婦人說道:“不要吝嗇米糧,多放一些。”
哪知婦人卻道“大人,人太多了,再多的米糧也不夠吃,這種粥水雖然不能吃飽但能活人。
一人來上這麽一碗,就能熬上一天,等待來年。”
有道理,但災民大老遠跑來,不能用這種東西糊弄他們。
即使是替他省糧,但劉升依舊讓他們多放米。
哪怕後麵還有粥棚,五裏一處,不是這樣的浠水,劉升也不能接受。
或許是劉升的話起了作用,或許是那婦人看著災民的可憐,又盛出來一碗幹的小米飯倒進鍋裏繼續煮。
劉升搖搖頭,這種挨過餓的人,最會過日子,也最能體會,隻要不是貪汙,他也不想去幹擾。
隻見原本就圍聚在桑幹河的難民,如先前一般排起長龍。
後麵還在源源不斷的增加,米興帶領騎兵營的軍士不停的將人群分流,帶往下一個粥棚。
都要聚集在這,排到死都不一定能夠喝上一碗粥。
這也給劉升些許想法,這麽多人都往應州聚不是辦法,得往其他三州散。
尤其是朔州這種缺人的,到了朔州不用安排,隻要不懶都能自己找到活幹,養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