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說:“嘿,岐伯老兄,我特別好奇,你說的那個天幹地支與人體髒腑經絡對應的事兒,能給我詳細講講不?”岐伯微微一笑,捋了捋長須,緩緩道來:“這事兒啊,得從天文說到人體,咱們慢慢來。”


    “你看啊,比如說甲辰年和甲戌年,這兩年呢,就像是大地母親(太宮,現代可以理解為脾胃的強化狀態)特別關照,她的力量直接滲透到了咱們的三陰經裏的太陰經(脾經)。這就好比是家裏老媽子親自下廚,給你燉了一鍋熱騰騰的山藥排骨湯,滋補得你脾經舒暢。而壬寅年和壬申年呢,就像是春風拂麵(太角,對應肝的強盛),這股子力量直接吹進了厥陰經(肝經),讓你感覺肝氣疏達,整個人都精神煥發,好像吃了什麽‘疏肝解鬱丸’,還是純天然無副作用的那種。”


    “庚子年和庚午年,商音(肺的音階)嘹亮,太商之氣加持陽明經(胃經),這就好比是給你的胃加了個超級引擎,吃嘛嘛香,消化力max!這樣的組合,每隔六年就會輪回一次,就像是身體的小宇宙在按照特定的節奏跳舞。”


    “再來說說癸巳年和癸亥年,這時候呢,就像是輕快的旋律(少徵,對應心的溫和狀態)悄悄環繞在少陽經(膽經)周圍,讓你的心情變得格外舒暢,仿佛是在聽一首《小幸運》,整個人都沉浸在幸福的泡泡裏。而辛醜年和辛未年,則是低調沉穩的音符(少羽,對應腎的收斂狀態)穩穩落在太陽經(小腸經)上,就像是給身體穿上了一層保暖內衣,溫暖又安心。”


    “癸卯年和癸酉年,少徵之光再次照耀少陰經(心經),讓你的內心充滿光明與溫暖,就像是隨身攜帶了一個正能量充電寶。這三年一循環的規律,就像是自然界的四季更迭,有序而和諧。”


    “接下來,咱們換個角度,戊子年和戊午年,太徵的熱烈(對應心火旺盛)直接‘空降’到少陰經(心經),就像是炎炎夏日裏的一把火,燒得你激情四溢,不過別擔心,這是健康的熱情。戊寅年和戊申年,同樣的火勢還影響到了少陽經(膽經),讓你勇敢無畏,就像吃了‘豹子膽’一樣,勇往直前。丙辰年和丙戌年,則是太羽的沉穩(對應腎水的深邃)覆蓋在太陽經(小腸經)上,像是給身體披上了一層厚厚的鎧甲,保護你免受外界侵擾。”


    “丁巳年和丁亥年,少角的清新(對應肝的柔和)輕輕拂過厥陰經(肝經),就像是春天的微風,溫柔地喚醒了你沉睡的活力。乙卯年和乙酉年,少商的清亮(對應肺的清爽)照耀陽明經(胃經),讓你的胃口大開,吃啥都香,感覺像是每天都在享用滿漢全席。己醜年和己未年,少宮的醇厚(對應脾胃的平和)滋養著太陰經(脾經),就像是每天都在喝‘人參健脾丸’的升級版,讓你的脾胃強健如牛。”


    “除了這二十四年一次的特殊組合,其他年份呢,就沒有這種明顯的天幹地支與經絡的直接聯係了,就像是普通的日子,平淡卻也有它的美好。”


    岐伯說到這裏,黃帝聽得津津有味,忍不住插嘴:“嘿,岐伯,你這說的比故事還精彩,那要是我們現代人想根據這些來調整身體,該怎麽做呢?”


    岐伯笑道:“其實啊,理解了這個原理,就可以在生活中加以應用了。比如甲辰年,你可以多吃點山藥、扁豆這些健脾的食物,相當於給自己燉了一鍋‘太宮湯’。壬寅年呢,就多出去走走,呼吸新鮮空氣,讓肝氣舒暢,比吃任何疏肝藥都管用。至於庚子年,不妨多吃點山楂、蘿卜,幫助消化,讓你的胃經像跑車一樣順暢。”


    “至於脈象嘛,其實也是一種反映。比如太徵之年,你的脈象可能會偏洪大有力,這是心火旺盛的表現,這時候就要注意養心安神,別讓心火燒得太旺。而少羽之年,脈象可能偏沉細,這是腎氣收斂的表現,要適當補腎,多吃黑色食物,比如黑豆、黑芝麻。”


    黃帝問:“哎,岐伯啊,你說的這個‘加’是咋回事兒呢?”


    岐伯笑了笑,捋了捋他那飄逸的胡須,緩緩說道:“這個嘛,得從天文曆法講起。咱們中醫講究天人合一,那天上的星辰變化,地上的生靈就得跟著調整。所謂的‘加’,就是當年氣候異常,要麽是太過,要麽是不及,這時候如果再加上個‘同天符’——也就是天地的氣場特別合拍,那這一年就得小心了,疾病可能會特別多。反過來,如果氣候不足,再加上個‘同歲會’——也就是這一年的地支與五行屬性特別吻合,同樣也容易引發一些特定的健康問題。”


    黃帝眨巴眨巴眼睛,一臉恍然大悟的表情:“哦~原來如此,那‘臨’又是啥意思呢?聽起來挺神秘的。”


    岐伯哈哈一笑,解釋道:“這個‘臨’啊,其實更直白,就是不管太過還是不及,隻要它們跟天地的節奏對上號了,我們就稱之為‘天符’。隻不過呢,這變化的大小、病情的輕重、甚至生死的時間早晚,就各有各的不同了。就像咱們平時看天氣預報,同樣是下雨,有時候是小雨綿綿,適合談情說愛;有時候卻是暴雨傾盆,得趕緊找地方躲雨,不然就成了落湯雞啦!”


    黃帝一聽,樂了:“哈哈,岐伯你這一比喻,朕算是徹底明白了。這麽說來,咱們中醫看病,還得先學會看天象咯?”


    岐伯點頭微笑:“正是如此,不過話又說回來,看病這事兒,可比看天象複雜多了。比如說吧,咱們人體上有個穴位,現代叫‘足三裏’,在古代那可是養生大穴,相當於身體的‘小太陽’,能溫補脾胃,增強免疫力。要是遇到個‘加’年,咱們就可以多揉揉這個穴位,給自己加把勁兒,跟那不好的氣候鬥一鬥。”


    黃帝一聽,來了興趣:“哦?這足三裏如此神奇,那要是病了,是不是也能靠它緩解?”


    岐伯笑道:“那當然,不過單靠穴位還不夠,有時候還得配合點‘秘方’。比如說,有個方子叫‘四君子湯’,聽起來就像是四位翩翩君子,溫文爾雅,其實它是由人參、白術、茯苓、甘草這四味藥組成的。咱們現代人換算一下,大約是用人參9克、白術9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一天一劑,對於脾胃虛弱、食欲不振的人那可是大有裨益。當然了,這方子得根據個人體質調整,不能亂吃哦。”


    黃帝點頭讚同:“嗯,這方子聽起來就很有學問,跟咱們的天人合一理念不謀而合。那脈象上呢?有沒有什麽特別的講究?”


    岐伯說:“脈象啊,那可是咱們中醫的獨門絕技。比如說,遇到個‘加’年,如果脈象弦緊,那可能是肝膽之氣不舒,得疏肝解鬱;如果脈象洪大,那可能是體內有熱,得清熱瀉火。這就像咱們觀察河流,水流湍急可能是雨季來臨,水流平緩則可能是晴天。所以,摸準脈象,就能預知身體的‘天氣’,提前做好準備。”


    黃帝聽得津津有味,忍不住插話:“哈哈,岐伯,你這麽一說,朕覺得咱們中醫真是太有意思了,簡直就是一門‘人體氣象學’嘛!”


    岐伯笑著點頭:“陛下說得極是,中醫的魅力就在於此,它不僅僅是一門醫學,更是一種哲學,一種對生命奧秘的探索。就像咱們現在討論的‘加’與‘臨’,看似複雜,其實背後都是對天地萬物運行規律的深刻理解和運用。”


    黃帝悠閑地坐在龍椅上,眉頭微蹙,似乎在思考著什麽大問題。他轉頭看向一旁正在悠閑品茶的岐伯,開口問道:“岐伯啊,你常常說要‘用寒遠寒,用熱遠熱’,這其中的道理我始終沒整明白。你能不能給我詳細講講,這‘遠’字到底怎麽個遠法?”


    岐伯一聽,放下手中的茶杯,笑眯眯地看向黃帝,說道:“陛下啊,這事兒其實挺簡單的。咱們得順應四季的變化來養生,這就叫‘天人合一’。比如說,夏天熱得跟蒸籠似的,咱們就不能再用那些熱性的藥物或者食物去‘火上澆油’;冬天冷得跟冰窖一樣,也不能用寒性的去‘雪上加霜’。這就是‘熱無犯熱,寒無犯寒’的道理。”


    黃帝聽了,點了點頭,但眉頭還是沒完全鬆開:“那要是違反了會怎樣呢?”


    岐伯歎了口氣,繼續說道:“違反了可就不妙了。身體可是個精細的機器,你順著它來,它就跟你和諧相處;你要是逆著它來,嘿,那可就得生病了。所以啊,咱們得對自然規律心存敬畏,遠遠地避開那些‘極端’的東西。這就是我說的‘從者和,逆者病’,還有‘不可不敬畏而遠之’。”


    黃帝一聽,恍然大悟:“原來如此啊!那‘時興六位’又是什麽意思呢?”


    岐伯解釋道:“這‘時興六位’啊,說的是四季更替、五行生克和人體髒腑的關係。春屬木,對應肝;夏屬火,對應心;秋屬金,對應肺;冬屬水,對應腎;還有四季末的十八天,屬土,對應脾胃。這六位啊,就像六個守護神,各自管著一塊兒。咱們得順著它們的性子來,才能身體健康、長命百歲。”


    黃帝聽了,哈哈大笑:“岐伯啊,你這養生之道真是高深莫測啊!不過話說回來,要是普通人不懂這些怎麽辦?總不能天天去找你問診吧?”


    岐伯也笑了:“陛下說得是。其實啊,這些養生之道就在咱們的日常生活中。比如夏天熱的時候,咱們就多吃點西瓜、喝點綠豆湯,清涼解暑;冬天冷的時候,就多吃點羊肉、喝點薑湯,暖身驅寒。這些啊,都是順應時節的養生方法。”


    黃帝說:“嗯,講得好!那麽,當這些自然界的反常氣候變化侵犯人體時,會是什麽情況呢?又會怎樣影響我們的身體呢?”


    岐伯笑了笑,捋了捋胡子,慢條斯理地說:“這事兒啊,得從天氣說起。要是天氣不按季節規律來,咱們就得跟著天氣的步伐走,靈活應對。但要是這反常的天氣太過強勢,超過了它本該有的力量,那身體可就要遭殃了,這時候,邪氣就會趁機而入,咱們得趕緊想辦法平衡它,別讓這股力量太過頭,這就是所謂的‘邪氣反勝’啦。所以啊,咱們得記住:‘別錯過大自然的信號,別跟身體的自然節奏唱反調,別幫倒忙去加劇邪氣的囂張,也別火上澆油讓病情反複,這才算是最高明的治療之道呢!’”


    黃帝一聽,眼睛一亮,笑道:“哈哈,岐伯啊,你這話說得既深奧又接地氣,咱們繼續聊聊,怎麽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這些道理吧!”


    岐伯點了點頭,繼續說道:“你看啊,咱們人體就像個小宇宙,得和大自然這個大宇宙和諧共處。比如說,春天本該是萬物生長的時候,你要是這時候還穿著冬天的厚衣服,吃著大魚大肉,那身體肯定受不了,就像你硬要在夏天穿棉襖,冬天吃冰淇淋一樣,身體能不抗議嗎?所以啊,順應時節,調整飲食起居,這就是最簡單的養生之道了。”


    黃帝點頭讚同,又問:“那要是真的生病了,比如說是風寒感冒,咱們中醫有沒有什麽妙招呢?”岐伯微微一笑,說:“當然有啦!風寒感冒嘛,就像是身體外麵被一層寒氣給包住了,咱們得想辦法把這層寒氣給驅散掉。這時候,一碗熱騰騰的薑湯就是最好的選擇啦!不過,這薑湯的製作也是有講究的,你得取新鮮生薑30克,切片,加水500毫升,煮沸後再小火煮10分鍾,加點紅糖調味,趁熱喝下,保證你出一身汗,寒氣就跑了大半啦!”


    黃帝聽得津津有味,笑道:“哈哈,原來薑湯還有這麽多講究,我以前隻知道直接啃生薑,那滋味,可真夠刺激的!”岐伯也笑了:“是啊,生薑是個好東西,但也得會用才行。對了,說到穴位,咱們中醫還有一套獨特的按摩療法,對付風寒感冒,按摩‘風池穴’和‘大椎穴’就特別有效。風池穴在脖子後麵,發際線兩邊凹陷的地方,大椎穴呢,就是低頭時脖子後麵最突出的那塊骨頭下麵。每天早晚按摩這兩個穴位各5分鍾,能促進血液循環,增強抵抗力,感冒自然就少了。”


    黃帝聽得連連點頭,又問:“那脈象呢?我聽說中醫看病,望聞問切,切脈可是重頭戲,這脈象裏到底藏著什麽秘密呢?”岐伯耐心地解釋道:“脈象啊,就像是身體的語言,告訴我們身體內部的情況。比如說,風寒感冒的時候,脈象通常會浮緊,就像是一根緊繃的弦,輕輕一按就能感覺到它的跳動,而且跳動得比較快。這時候,咱們就得根據脈象來判斷病情,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當然了,脈象的變化非常複雜,需要長期的學習和實踐才能掌握,不過,隻要用心去學,總有一天你也能成為‘一摸準’的高手!”


    黃帝說:“好呀,這五運六氣的運行規律,以及它們主宰每一年的特點,是不是有一定的常規和法則呢?”岐伯一聽,立刻來了精神,恭敬地回答道:“那我來給您細細道來吧,咱們就從甲子年和甲午年開始聊起吧,這可是個有趣的開頭呢!”


    想象一下,在甲子年和甲午年,大自然的舞台上演著一場精彩絕倫的“三重奏”。最上層,是少陰君火在熱烈地舞動,它像是天空中的一抹紅霞,給大地帶來溫暖與熱情,我們就稱它為“熱化二”吧,這裏的“二”可不是說它隻熱兩下哦,而是表示它的熱度較為顯著,影響力較大。


    中間呢,是中運太宮土在穩穩地坐著,它就像一位慈祥的老爺爺,用他那寬廣的胸懷,滋養著萬物。雨水從天而降,滋潤大地,這“雨化五”就是說,土的運化作用強大,使得雨水充沛,滋養五穀雜糧,一年五穀豐登,是個豐收的好兆頭。


    而最下層,則是陽明金在默默堅守,它帶來的是秋天的幹燥與涼爽,我們稱之為“燥化四”。這裏的“四”意味著它的幹燥特性雖不如熱和濕那麽強烈,但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讓自然界保持著一種微妙的平衡。


    岐伯接著說:“這三種力量,就像是做飯時的調味料,每一種都有它獨特的味道和作用。少陰君火對應的是鹹寒之物,就像是夏天來一份涼拌海帶,清涼解暑;太宮土呢,喜歡苦熱,就像一碗熱騰騰的苦蕎茶,暖胃又養生;陽明金則偏愛酸熱,想象一下,秋天吃上一顆熟透的柿子,酸甜可口,暖身又暖心。這就是所謂的‘藥食宜’,吃對了,身體自然健康無憂。”


    說到這裏,岐伯突然話鋒一轉,笑道:“不過啊,咱們可別真把自己當成藥罐子,整天想著吃什麽能治病。養生之道,在於平衡,飲食有節,起居有常,比啥靈丹妙藥都管用。”黃帝聽了,也是點頭讚同,兩人相視一笑,氣氛輕鬆愉快。


    接下來,岐伯話鋒一轉,開始玩起了“穿越”,他說:“如果咱們把這段自然界的規律應用到人體上,那就更有意思了。比如說,你感覺自己體內像是有一團火在燒,那可能是少陰君火過旺,這時候,吃點性寒的食物,比如西瓜、冬瓜,就像給身體降了降溫,是不是很舒服?”


    黃帝聽得津津有味,連忙追問:“那要是感覺肚子裏冷冰冰的呢?”岐伯笑道:“那不就是太宮土運化不足嘛,這時候,來一碗熱騰騰的小米粥,或者吃點薑糖,暖暖胃,整個人都會精神起來。”


    “至於陽明金嘛,要是感覺皮膚幹燥,喉嚨癢癢的,那可能是燥氣太重了。這時候,來點滋潤的,比如雪梨燉百合,酸酸甜甜,既潤肺又解渴,是不是感覺自己又年輕了好幾歲?”岐伯這一番話,說得黃帝哈哈大笑,直誇他真是個生活小能手。


    岐伯見黃帝如此開心,便繼續往下說:“說到脈象,那就更有講究了。比如說,當你摸到一個人的脈象,跳動得既有力又快速,就像是夏日裏急促的鼓點,那可能就是少陰君火過旺,得注意清心降火了。而脈象沉穩有力,就像是大地深處的脈動,那就是太宮土運化良好的表現,身體健康,吃嘛嘛香。”


    “至於脈象細澀,像是秋天的落葉輕輕劃過指尖,那可能是陽明金燥氣過重,得多吃點滋潤的東西,多喝水,讓身體保持水潤。”岐伯邊說邊比劃,仿佛在給黃帝上一堂生動的“脈象解讀課”。


    話說在乙醜年和乙未年啊,這天地間的氣候可不簡單,簡直就是一場自然界的“交響樂”。首先,咱們得明白這“上太陰土,中少商金運,下太陽水”是個啥意思。想象一下,太空中飄著的是濕潤的“土氣”(對應脾胃),中間呢,是金氣稍微弱了點(對應肺和大腸),而地麵則是冰冷的水汽彌漫(對應腎和膀胱)。這熱啊、寒啊,你來我往,互不相讓,就像是一場激烈的辯論賽,誰也不服誰,這就是“熱化寒化勝複同”,簡直就是自然界的“辯論大會”。


    說到這“邪氣化日”,聽起來有點嚇人,其實就是說,這時候自然界的氣候變化比較劇烈,容易讓人生病。比如,咱們常說的“災七宮”,這可不是說天上哪個宮殿遭殃了,而是指對人體第七胸椎下(現代穴位大約是“至陽穴”附近)這個區域可能會有影響,容易感到不適。所以啊,這時候咱們得更加注意背部保暖,別讓“寒風”有機可乘。


    接下來,咱們說說這“濕化五,清化四,寒化六”的正化日。聽起來像是某種神秘代碼,其實它講的是這一年裏,濕、清、寒這三種氣候因素各自占的比重。濕呢,就像是綿綿細雨,潤物無聲,占了五成;清呢,就像是秋天的涼風,清新宜人,占了四成;而寒呢,就像是冬天的冰雪,冷冽刺骨,占了六成。這簡直就是自然界的“天氣預報”嘛!


    說到調理身體,中醫講究的是“藥食同源”。這時候啊,咱們得吃點啥好呢?上苦熱,就是說吃點帶點苦味又能去熱的食物,比如苦瓜,清熱解毒;中酸和,就是說吃點酸中帶和的食物,比如檸檬蜂蜜水,既能生津止渴,又能調和脾胃;下甘熱,就是說吃點甘甜又能暖身的食物,比如紅棗薑茶,暖胃又暖心。哎呀,這不就是自然界的“美食攻略”嘛!


    不過,要是真生病了,咱們還是得靠方劑來幫忙。比如說,這時候要是感覺體內濕氣太重,咱們可以來個“祛濕湯”。材料嘛,簡單得很:茯苓30克(利水滲濕),白術15克(健脾燥濕),豬苓15克(利水滲濕),澤瀉15克(利水消腫),桂枝10克(溫陽化氣)。把這些寶貝疙瘩放鍋裏,加水沒過藥材,大火燒開轉小火慢燉個半小時,一碗熱騰騰的“祛濕湯”就完成了,保證你喝完之後,身體裏的濕氣就像被“吸塵器”吸走了一樣,清爽無比!


    再來說說脈象,這可是中醫的“獨門秘籍”。這時候啊,你要是去找個老中醫把脈,他可能會告訴你:“哎呀,你這脈象啊,就像是冬天的河流,雖然水流還在,但那股子寒氣,隔著老遠都能感受到。”這就是典型的“寒脈”,脈象沉遲,就像是被冰雪覆蓋的河流,緩緩流淌。所以啊,這時候咱們得更加注意保暖,多吃點溫熱的食物,別讓身體成了“冰雪奇緣”的主角。


    咱們來個小總結:乙醜、乙未歲,氣候變化大,濕熱寒交替來。藥食調理有講究,苦熱酸甜甘熱來。方劑祛濕有一套,茯苓白術不可少。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黃帝內經爆笑講解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風雲八百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風雲八百裏並收藏黃帝內經爆笑講解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