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般荒唐的案子還有很多。
或者說每一樁血案的背後都是這麽荒唐。
劉太守在任這幾十年間,早已忘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誓言。
甚至可以解讀成為官一任,為禍一方更貼切。
他把旬州城變成了血屠地獄,把裏麵的百姓當做他圈養的可以隨便宰殺的牛羊。
君莫離當時看著這些萬民書,肺都要氣炸了。
竟想起若是雁歸樓遇上這種事會怎樣做?
他定會捆著狗官進京,非將那萬民書拍到龍案上去不可。
雁歸樓對付這種狗官向來簡單粗暴,效果卻真實有效。
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這些烏煙瘴氣的東西,平日裏都困在一張看不見的網中。
隻要有一點風吹草動,他們就會自動幫扶或自動攀咬,去攪動一池渾水。
而小樓隻是做那個扯動千機的手。
他又想小樓了,那個人不畏強權,不畏黑惡。
活的隨心所欲,正是君莫離這十七年想活卻活不成的樣子。
他雖是皇子身份,做事卻處處被人掣肘。
就像這一次,他本想明裏抗洪救災,抗擊疫情,暗裏調查欽差染疫病之事,和劉太守這幾年與朝臣勾結密謀之事。
可是事情剛有些眉目,萬民書之事一起。
皇帝一道聖旨,以他與皇子側妃之死血案有關,需參與審案,將他調回京了。
那紅袖本是一名府內舞姫,說太守府殺了二皇子側妃,也是當時為了虛張聲勢,將劉太守調離旬州,布下的緩兵之計。
更何況他與那舞姬並未說過話,就連紅袖這個名字都是他順口胡謅的。
從頭到尾明眼人都能看出來,他是酒醉被人耍了。
那幾名小廝提審時更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整件事不過就是二皇子殿下被人下了藥,耍了一遭,與那殺人案實在也扯不上關係。
這案子就像是禿頭上的虱子,明擺在眼前了。
可到了這般境況,三皇子竟說皇兄此番救災任務實在是凶險又勞累,不如讓皇兄休息一番,在各處走走,以示嘉獎。
皇帝一聽,也覺這次災區浮屍千裏,所到之處滿目瘡痍。
二皇子在重災區待了將近半年時間,難免心中鬱結,確實應該四處走走,出去散散心。
於是就覺得這次抗洪救災,大梁捐贈物資不少,理應疇謝。
就委派了君莫離出使大梁,不聲不響地將他調離了案子中心。
君莫離帶著人馬,一路向大梁駛去。
想想這半年來的所見所聞,想想那百姓用血淚寫的萬民書。
再想想,如今自己被調離權利中心,真想為百姓做點兒什麽,又是有心無力了。
不自覺拳頭攥得青筋凸起,心中暗恨:“君莫離,你怎麽可以這麽弱,你弱得就像是一團爛泥巴,怎麽也扶不上牆去,活該你會失去小樓,他那樣強大的人,你能為他帶來什麽。憑什麽伴他左右?”
想到那個雨中躺在院裏的小玉,當時是自己不想活了。
救醒後,她投入了救災工作,照顧病人,每日為百姓派發食物,忙的腳不沾地。
那個小玉遞上萬民書後,跪在君莫離麵前,求他給個出路。
說自己不想再被人魚肉,君莫離將她交給了肖風。
肖風是暗夜中的一個統領,他的基地常年訓練大批殺手,若小玉能在那裏曆練一番,將來自保是沒問題的。
也許這場洪水,真正被解救的也隻有小玉一人而已。
想起小玉,又想起了在大雨中安眠的雲天音,不知道什麽樣的傷能讓人忘記了自己,什麽樣的痛,能讓人在那種環境下才得安眠。
轉眼半年過去了,這半年對於農人,隻是春種秋收,完成一季莊稼。
對於商人也不過是日進鬥金,賺個盆滿缽滿。
對於花魁,逃不過每日迎來送往輕解羅裳。
對於鏢局,不過就是又走了幾趟鏢,用豁出性命賺的錢回家燙兩壺溫酒與妻子共話家常。
而這半年對於西齊等同國難,洪水淹了小半個國家,糧食顆粒無收,百姓哀鴻遍野。
盡管朝廷已經拿出大量的錢財草藥用於賑災,但是錯過了最佳救援時間,百姓依舊死傷過半。
還有一部分流離失所的百姓,偷偷潛入了鎮北王所轄的樂安城,在那裏長期住下。
本來兩國戰事剛過,樂安城的百姓還沒從鎮北王身死,世子爺失蹤的打擊中緩過來。
見到毀了帝國武壇神話的這幫仇人,是該憤恨的。
可是看到那些西齊百姓衣衫襤褸,瘦骨嶙峋,又想起大家本是同根同源,隻因帝國分裂時住在了不同的州縣,就成了兩個國家,成了世仇。
其實兩國的戰爭,歸根結底於百姓而言,本就無辜,戰爭一起,雙方百姓都要服兵役。
各種苛捐雜稅接踵而來,要說誰比誰更無辜,誰比誰更委屈,這中間的賬還真是算也算不清。
怪隻怪,這些百姓都是棋盤上的棋子,而不是那雙執棋的手。
樂安城的中心廣場上有個巨人石像,雕刻的是一手持書卷,一手持長槍的鎮北王雲擎天元帥。
鎮北王的雲家軍橫在四國的北方,常年的征戰。都是對抗蠻人,草原上的民族民風彪悍,打起仗來悍不畏死。
鎮北王一生都在住軍帳,都在守護著北境邊防,值得人們尊敬。
而現在,西齊百姓想進城得到救助,樂安城的百姓要他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拜鎮北王雕像。
這個雕像是鎮北王殉國後,百姓自主籌錢建的。
這裏的百姓信奉鎮北王勝過當今皇帝,他們拜鎮北王也並非求金求銀,隻求鎮北王能保佑國泰民安,百姓安居樂業。
他是樂安城的英雄,沒有雲家人的樂安城何來安樂之說?
西齊的百姓一撥又一撥的來參拜鎮北王石雕,其中也不乏侗林之輩的人物,父母親人死在北境鐵蹄之下。
拜著拜著,嚶嚶哭泣,若沒有這場洪水,他們一輩子也走不進樂安城。
可是如今走進城內,卻不得見恩人風采,真不知該怪自家的統帥,還是該怪這該死的戰爭。
此時,人群中有四個參拜的人,令人耳目一新。
他們正值青春年少時,目光流轉間也沒有其他人那般不知前路幾何的茫然與頹廢。
或者說每一樁血案的背後都是這麽荒唐。
劉太守在任這幾十年間,早已忘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誓言。
甚至可以解讀成為官一任,為禍一方更貼切。
他把旬州城變成了血屠地獄,把裏麵的百姓當做他圈養的可以隨便宰殺的牛羊。
君莫離當時看著這些萬民書,肺都要氣炸了。
竟想起若是雁歸樓遇上這種事會怎樣做?
他定會捆著狗官進京,非將那萬民書拍到龍案上去不可。
雁歸樓對付這種狗官向來簡單粗暴,效果卻真實有效。
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這些烏煙瘴氣的東西,平日裏都困在一張看不見的網中。
隻要有一點風吹草動,他們就會自動幫扶或自動攀咬,去攪動一池渾水。
而小樓隻是做那個扯動千機的手。
他又想小樓了,那個人不畏強權,不畏黑惡。
活的隨心所欲,正是君莫離這十七年想活卻活不成的樣子。
他雖是皇子身份,做事卻處處被人掣肘。
就像這一次,他本想明裏抗洪救災,抗擊疫情,暗裏調查欽差染疫病之事,和劉太守這幾年與朝臣勾結密謀之事。
可是事情剛有些眉目,萬民書之事一起。
皇帝一道聖旨,以他與皇子側妃之死血案有關,需參與審案,將他調回京了。
那紅袖本是一名府內舞姫,說太守府殺了二皇子側妃,也是當時為了虛張聲勢,將劉太守調離旬州,布下的緩兵之計。
更何況他與那舞姬並未說過話,就連紅袖這個名字都是他順口胡謅的。
從頭到尾明眼人都能看出來,他是酒醉被人耍了。
那幾名小廝提審時更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整件事不過就是二皇子殿下被人下了藥,耍了一遭,與那殺人案實在也扯不上關係。
這案子就像是禿頭上的虱子,明擺在眼前了。
可到了這般境況,三皇子竟說皇兄此番救災任務實在是凶險又勞累,不如讓皇兄休息一番,在各處走走,以示嘉獎。
皇帝一聽,也覺這次災區浮屍千裏,所到之處滿目瘡痍。
二皇子在重災區待了將近半年時間,難免心中鬱結,確實應該四處走走,出去散散心。
於是就覺得這次抗洪救災,大梁捐贈物資不少,理應疇謝。
就委派了君莫離出使大梁,不聲不響地將他調離了案子中心。
君莫離帶著人馬,一路向大梁駛去。
想想這半年來的所見所聞,想想那百姓用血淚寫的萬民書。
再想想,如今自己被調離權利中心,真想為百姓做點兒什麽,又是有心無力了。
不自覺拳頭攥得青筋凸起,心中暗恨:“君莫離,你怎麽可以這麽弱,你弱得就像是一團爛泥巴,怎麽也扶不上牆去,活該你會失去小樓,他那樣強大的人,你能為他帶來什麽。憑什麽伴他左右?”
想到那個雨中躺在院裏的小玉,當時是自己不想活了。
救醒後,她投入了救災工作,照顧病人,每日為百姓派發食物,忙的腳不沾地。
那個小玉遞上萬民書後,跪在君莫離麵前,求他給個出路。
說自己不想再被人魚肉,君莫離將她交給了肖風。
肖風是暗夜中的一個統領,他的基地常年訓練大批殺手,若小玉能在那裏曆練一番,將來自保是沒問題的。
也許這場洪水,真正被解救的也隻有小玉一人而已。
想起小玉,又想起了在大雨中安眠的雲天音,不知道什麽樣的傷能讓人忘記了自己,什麽樣的痛,能讓人在那種環境下才得安眠。
轉眼半年過去了,這半年對於農人,隻是春種秋收,完成一季莊稼。
對於商人也不過是日進鬥金,賺個盆滿缽滿。
對於花魁,逃不過每日迎來送往輕解羅裳。
對於鏢局,不過就是又走了幾趟鏢,用豁出性命賺的錢回家燙兩壺溫酒與妻子共話家常。
而這半年對於西齊等同國難,洪水淹了小半個國家,糧食顆粒無收,百姓哀鴻遍野。
盡管朝廷已經拿出大量的錢財草藥用於賑災,但是錯過了最佳救援時間,百姓依舊死傷過半。
還有一部分流離失所的百姓,偷偷潛入了鎮北王所轄的樂安城,在那裏長期住下。
本來兩國戰事剛過,樂安城的百姓還沒從鎮北王身死,世子爺失蹤的打擊中緩過來。
見到毀了帝國武壇神話的這幫仇人,是該憤恨的。
可是看到那些西齊百姓衣衫襤褸,瘦骨嶙峋,又想起大家本是同根同源,隻因帝國分裂時住在了不同的州縣,就成了兩個國家,成了世仇。
其實兩國的戰爭,歸根結底於百姓而言,本就無辜,戰爭一起,雙方百姓都要服兵役。
各種苛捐雜稅接踵而來,要說誰比誰更無辜,誰比誰更委屈,這中間的賬還真是算也算不清。
怪隻怪,這些百姓都是棋盤上的棋子,而不是那雙執棋的手。
樂安城的中心廣場上有個巨人石像,雕刻的是一手持書卷,一手持長槍的鎮北王雲擎天元帥。
鎮北王的雲家軍橫在四國的北方,常年的征戰。都是對抗蠻人,草原上的民族民風彪悍,打起仗來悍不畏死。
鎮北王一生都在住軍帳,都在守護著北境邊防,值得人們尊敬。
而現在,西齊百姓想進城得到救助,樂安城的百姓要他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拜鎮北王雕像。
這個雕像是鎮北王殉國後,百姓自主籌錢建的。
這裏的百姓信奉鎮北王勝過當今皇帝,他們拜鎮北王也並非求金求銀,隻求鎮北王能保佑國泰民安,百姓安居樂業。
他是樂安城的英雄,沒有雲家人的樂安城何來安樂之說?
西齊的百姓一撥又一撥的來參拜鎮北王石雕,其中也不乏侗林之輩的人物,父母親人死在北境鐵蹄之下。
拜著拜著,嚶嚶哭泣,若沒有這場洪水,他們一輩子也走不進樂安城。
可是如今走進城內,卻不得見恩人風采,真不知該怪自家的統帥,還是該怪這該死的戰爭。
此時,人群中有四個參拜的人,令人耳目一新。
他們正值青春年少時,目光流轉間也沒有其他人那般不知前路幾何的茫然與頹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