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當兒子教
開局明末戰場,首秀三連殺 作者:簡單2023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極可怕又諱莫如深的營嘯,有天竟降臨到組織嚴明的八旗大營。
老奴強自冷靜!
瞬間閃過名將周亞夫的應對,沉著對奔來的將官下令:
一、將所有能找到的火把點燃,點亮散開!將所有能點燃的火堆點燃,冷靜驅除黑暗!暫不執行軍法,亦無需刻意製止混亂;
二、由莽古爾泰率領能集結的勇士,先抵擋葉赫的趁火打劫;
三、代善全權冷靜處理營嘯,以及營嘯自然平息後的後續。
隨著三條命令發出,大營有了主見!從一片恐慌中漸漸傳導冷靜。當到處的火把、火堆逐漸明亮起來,混亂也跟著快速平息,因為所有人都在開始清醒。
尤其是代善直接一遍遍重申:不追究,今夜所有違規之人都不追究!恐慌立刻隨這個訊息在消散,之前的奸細也自動閉嘴。
但是,葉赫騎兵卻來得太快!莽古爾泰的兵力還沒集結多少,他們的先鋒就已衝殺到營寨門口。
可惡!葉赫竟將巡邏隊都射殺!還將三道深壕的吊橋都放下了。難怪能來這麽快!這次營嘯原來都是他們的算計……
猛將莽古爾泰隻得利用柵欄、鹿柴等,想在營寨門口先拚死阻擋。但失去先機的大營,終究沒擋住葉赫有預謀的強攻。
因為竟有幾百葉赫射手,早已趁亂趕到了門口。一輪箭雨,就先下手為強…將製高點上的守衛全放倒。莽古爾泰還沒衝到營門邊,寨門就已推倒,門邊鹿柴都已挑開。
未及領多少人上馬的莽古爾泰,根本擋不住葉赫騎兵的猛衝!甲胄上還被釘上了幾箭……
猛將莽古爾泰且戰且退,給後續的兵力集結在爭取時間。
身經百戰的莽古爾泰清楚,隻要自己能暫時利用大營中…隨後加強的柵欄、鹿柴給拚命頂住!且戰且退,葉赫的襲營就已經失敗。
因為兵種的特性。
葉赫與建州同樣以騎兵為主,但嚴格的說,葉赫才是與蒙古人一樣的正宗騎兵,弓騎兵;建州雖有大量弓騎兵,但更多是突騎兵,乃至還有數量不少的騎馬步兵。
弓騎兵更適合開闊的戰場突遇,相互切削時,弓騎兵乃王牌;而突騎兵才是直接衝陣的王牌!長槍、長刀、馬槊、短標槍,能讓雙方對衝時…僅有弓箭馬刀的弓騎兵懷疑人生。
而騎馬步兵更厲害!
他們能隨時下馬結陣,哪怕曠野上,隻要有些運輜重的大車隨行,就地圍成一圈。你說馬背上射得快射得準?還是站在地上射得快、準、遠!你說無遮無擋的騎兵好?還是有圈防護的步射安全得多。
尤其是攻營拔寨的短兵相接中,這種阻礙很多的狹隘地形裏,騎兵就從來打不過步兵。
所以莽古爾泰拚命阻延,不惜代價在且戰且退!他左支右絀卻仍在冷笑著:隻要大營能早些緩過勁來,深入大營的葉赫反而要完蛋。
……
身經百戰的莽古爾泰能想到!更狡詐的老奴就能想得更狠。
營嘯本就在快速平息,莽古爾泰的且戰且退正合心意。老奴快速集結兵力後,並非往前頂上,卻從葉赫看不到的側麵奔躍而出。
老奴更狠、更毒!他直奔葉赫騎兵來路,一是可分兵偷襲傾巢而出的葉赫城;二是斷掉他們退路,才有機會令其大敗、不降即死。
因為少甲的葉赫騎兵,在有布置的營地中本就處於劣勢!何況歸途遭斷、被兩三倍地圍之?
設計這一切,幾乎孤注一擲的葉赫,倒也並非無腦。因為自古至今,凡是長年帶兵之人,都對一事諱莫如深:營嘯。
……
營嘯又稱驚營、炸營。是軍隊夜宿時,在沒接到任何指令下,因異響導致全體盲目混亂的反常行動。
深夜有人突發尖叫,其他睡夢中的士兵在都會誤以為敵襲!一時滿營混亂,刀槍互砍。所以,營嘯之後往往會大量死亡。
營嘯出現後將領很難控製,是軍營最危險之事。一般要等平靜下來,士兵才發現是虛驚一場。
簡單解釋的話,炸營是種因疲勞或者高度緊張,才導致夜間一點風吹草動,都會造成大規模的混亂。
恐懼傳染!尤其夜間。
就如夏天熟睡時一聲炸雷,再聽到一聲尖叫!恐懼會陡然而生,這應是炸營最淺顯解釋。
說穿,就因長期壓力過大,緊繃的神經得不到釋放!任何偶然的風吹草動,都像炸藥裏投入火星。人會變得歇斯底裏不再是人,繼而自相殘殺不分敵我。
營嘯的發生主要有三種情形。
一、一聲尖叫。
不要小看這麽點風吹草動,史上大多的炸營事件大都由此引發。
軍官肆意欺壓,老兵結夥欺壓,軍中拉幫結派、明爭暗鬥現象非常嚴重!底層士兵所以沒爆發激烈反抗,幾乎全靠軍紀彈壓。
若再遇激烈交戰,士氣低落……
那麽,凶殘敵人與嚴酷上級!遙遠家鄉與近在咫尺的血腥!高壓軍紀下長期積累的壓抑。都可能隨著睡夢中某人一聲驚嘯…刹那間噴薄而出!使整體陷入歇斯底裏……
所以,軍中有嚴禁喧嘩的條令。
二、人為製造混亂。
為何偷營都夜晚進行?除有夜色保護外,還能引發更大騷亂!甚至敵方炸營。
無論偷營還是兵變,很多都穿著敵方服裝。
試想,當“戰友”突然變成敵人!那麽士兵第一反應,是拿起刀向身邊人下手!甚至挾私報複,才能自保。然後砍成一鍋粥,再砍紅眼。
這也是大多的敵方偷營後,軍隊還久久不能平靜的原因。
三、信息傳遞不暢。
軍陣多以密集方陣為主,這樣既可抗擊敵方騎兵衝擊,又能形成戰陣合力,發揮最大殺傷效能。
但這種部署也有很大弊端。就是前列士兵視野開闊,能夠看清戰場形勢變化;而後排視野範圍很小,很難及時了解戰場實際情況。
而戰場瞬息萬變,前排士兵可能已與敵人搏殺,但後排仍在焦躁不安等待中。若前方稍有不利,本就因戰場血腥嘶吼,而極焦躁的後排士兵!很可能因軍情信息傳遞不暢,而引發整體“異動”。
這是名將實施“主帥亡了”、“前軍敗了”,以少勝多名場麵之因!畢竟大多士兵看不到整個形勢。
所以,強軍極重視基層的口令、旗號、鼓聲號角訓練!以保證軍情準確傳遞。
且恐懼和壓力會傳染。一人驚,人人驚!若再遇上無能主帥,引發大規模的炸營將不可避免。
戰史有記載的營嘯不太多,因為很多都附會鬼神、諱莫如深。
《漢書…周亞夫傳》:“夜,軍中驚,內相攻擊擾亂,至於帳下。亞夫堅臥不起。頃之,複定。”
周亞夫軍細柳!被曆代評為治軍典範。然而這位治軍高手,軍中也發生炸營事件。可見,炸營有偶然性,但周亞夫的應對也堪稱典範。
“七國之亂”,吳攻梁急,梁王多次向景帝大軍統帥周亞夫求救。但周堅壁不出,皇帝詔書都沒用。
周亞夫穩如老狗:派輕騎出吳、楚兵後,斷其糧道。吳兵西進通路被梁國阻擋,糧草將盡!日子一長,自然不戰自亂。
以一國之力對抗諸侯,周亞夫拖延術很高明,足以穩勝。
但這是高級軍事機密,將士們並不知道。他們隻看到對方耀武揚威,甚至已打下半壁江山!而自己這邊被動挨打。所以人心惶惶,終於某晚發生“條侯軍中夜驚,內相攻擊,擾亂至帳下”。
而周亞夫的應對是“堅臥不起”。也就是啥也不管,等士兵瘋狂勁過去。一般來說,隻要不受新的刺激,這種狂亂狀態不會持久。
果如周亞夫所料“頃之,複定”。
與周類似的還有東漢吳漢、三國張遼。
後漢書載:“吳漢為大司馬,嚐有寇夜攻漢營,軍中驚擾,漢堅臥不動,軍中聞漢不動,皆還按部,漢乃選精兵夜擊,大破之。”
吳漢所遇情況是偷營。他也是“堅臥不動”!兵士見主帥安然如故,於是回歸各部,等軍中鎮定下來,吳漢選精兵夜擊,大破賊寇。
張遼的情況則是兵變,他奉曹操之命駐紮長社。臨出發時部隊有人謀反,夜營驚亂不已,著起大火,全軍都騷動不安,“臨發,軍有謀反者,夜驚亂火起,一軍盡擾。”
有人建議立即執法鎮壓。張遼卻對左右說:“勿動!是不一營盡反,必有造變者,欲以動亂人耳。”
傳令軍中:“不反者安坐。”然後,命親兵立於中軍大帳前,“有頃,即得首謀者,殺之。”營嘯乃平。
不過,這類做法隻適合於軍紀嚴明的部隊。《智囊·上智部·張遼》評價:“此皆以靜製動之術,然非紀律素嚴,雖欲不動,不可得也。”
這類做法並非誰都能效仿。前趙皇帝劉曜軍中“夜驚”事件,就是著名一例。
五胡十六國時,後趙石勒率軍攻打洛陽的李矩。李矩不敵,行驅虎吞狼之計,向劉曜求援。劉曜欣然,親自率軍救援洛陽。
行軍至洛陽西時天色已晚,劉曜夜宿廢棄的金穀園,想次日再與李矩內外呼應,徹底擊潰石軍。
可是,當夜軍營“無故大驚”!劉曜命緊閉大帳不動。大營雖最終安定,但次日清點發現兵士逃散近半。劉曜隻能退入澠池,收集潰散士卒,整頓紀律準備再戰。
可當夜再度發生“夜驚”!劉曜雖極力約束,但士兵奔潰不止。無奈下,劉曜隻能逃回長安。
前趙滅亡的命運在這兩次“夜驚”注定!劉曜真是衰到了家。
他並非無能之輩!史稱“雄武過人,鐵厚一寸,射而洞之,號為神射。”、“尤好兵書,略皆暗誦。”
覆滅西晉也多出其功!建國後更與石勒打得有來有往。
然而,同樣應對措施,卻換來不同結局!說明劉曜與周亞夫、吳漢、張遼等人的治軍…還有差距。
劉曜還將大部分亂兵帶回!其實很多人更如不他。
如董卓部將牛輔。
《三國誌魏書董卓傳》:“其後輔營兵有夜叛出者,營中驚,輔懼,乃取金寶,獨與素所厚攴胡赤兒等五六人相隨,踰城北渡河,赤兒等利其金寶,斬首送長安。”
牛輔是董卓女婿,董卓被呂布所害後,大殺軍中並州籍將校。卻沒意識到西涼軍…其實並沒受多大損失。
牛輔為軍中二號人物,殺屯駐澠池的董越後,西涼軍主力更是盡握其手。故呂布派人去陝縣捕殺牛輔,被其輕易擊敗。
這支雄師,卻毀於一夜“炸營”。當時牛輔既沒“堅臥不動”,也沒強力彈壓!卻帶著五六個近衛,卷著收集的金銀財寶跑路。
更可笑的是:半道,牛輔被近衛胡赤兒斬首,送到長安領賞。
再如淝水之戰。
苻堅率八十萬前秦軍,足以“投鞭斷流”。反觀對麵東晉軍,隻有八萬軍力!然而,這樣一場強弱懸殊的必贏之戰!卻被苻堅硬是打輸。
《資治通鑒》載,前秦與東晉對峙淝水,大戰一觸即發。
開戰前,謝玄向苻堅送來戰書,提議秦軍小退,晉軍願渡河決戰。對於謝玄的“建議”,苻堅自然答應,認為:“但引兵少卻,使之半渡,我以鐵騎蹙而殺之,蔑不勝矣!”。
苻堅想半渡而擊也沒錯,大將軍苻融深以為然,卻忽視了一點:
於百萬大軍而言,擊鼓進兵陣型嚴密、士氣高漲,後撤卻令人沮喪,軍陣會變得零散。若這時軍令不暢,後軍以為兵敗?極易炸營。
過程確實如此。
當秦軍後撤,晉軍渡水突攻。
正後撤的前秦,麵對晉軍突然衝鋒手足無措。恰在這時,大將軍苻融在馳馬巡視軍陣過程中,突因戰馬絆倒而被晉兵所殺。
而詐降於苻堅的晉將朱序,又在秦軍後陣高呼:“秦軍敗了!”。
後軍本就不知前麵情況!經朱序這一喊,“眾遂大驚”,崩潰不可遏製!謝玄乘勝追至青岡,“秦兵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
另有南梁蕭宏。
梁國初建,北魏乘火打劫,屢進犯!梁武蕭衍決定大舉北伐。
三年後,以蕭宏為帥兵分四路伐魏!其中蕭宏率十七萬主力攻洛口。然而,南梁這超大規模北伐,卻被蕭宏的無能葬送。
別路已下小峴,灌平陽,破肥城,駐東陵,距魏甓城僅二十裏之近。就在勢如破竹之際,突聞蕭宏戰敗惡訊,蕭衍隻得下詔班師。
時梁軍主帥蕭宏,因畏懼北魏不敢出戰,全軍龜縮洛口。
某夜梁軍大營“夜驚”!蕭宏以為北魏軍偷襲,便隻帶幾個親信,置十七萬軍於不顧!倉皇出逃。
主帥逃,群龍無首,消息傳開,軍隊更亂,將士爭逃。北魏主將聞訊追殺!蕭宏的無能,致梁軍死八萬多人,棄軍器輜重無數。
……
老奴在李成梁手下當幾年親兵,是他這輩子的寶貴財富。因為將軍們諱莫如深的營嘯,李成梁教兒子時沒避諱他。
所以,世人認為隻要靠成營嘯,就必然勝券在握?錯!
所以,現在該葉赫倒黴了。
……
老奴強自冷靜!
瞬間閃過名將周亞夫的應對,沉著對奔來的將官下令:
一、將所有能找到的火把點燃,點亮散開!將所有能點燃的火堆點燃,冷靜驅除黑暗!暫不執行軍法,亦無需刻意製止混亂;
二、由莽古爾泰率領能集結的勇士,先抵擋葉赫的趁火打劫;
三、代善全權冷靜處理營嘯,以及營嘯自然平息後的後續。
隨著三條命令發出,大營有了主見!從一片恐慌中漸漸傳導冷靜。當到處的火把、火堆逐漸明亮起來,混亂也跟著快速平息,因為所有人都在開始清醒。
尤其是代善直接一遍遍重申:不追究,今夜所有違規之人都不追究!恐慌立刻隨這個訊息在消散,之前的奸細也自動閉嘴。
但是,葉赫騎兵卻來得太快!莽古爾泰的兵力還沒集結多少,他們的先鋒就已衝殺到營寨門口。
可惡!葉赫竟將巡邏隊都射殺!還將三道深壕的吊橋都放下了。難怪能來這麽快!這次營嘯原來都是他們的算計……
猛將莽古爾泰隻得利用柵欄、鹿柴等,想在營寨門口先拚死阻擋。但失去先機的大營,終究沒擋住葉赫有預謀的強攻。
因為竟有幾百葉赫射手,早已趁亂趕到了門口。一輪箭雨,就先下手為強…將製高點上的守衛全放倒。莽古爾泰還沒衝到營門邊,寨門就已推倒,門邊鹿柴都已挑開。
未及領多少人上馬的莽古爾泰,根本擋不住葉赫騎兵的猛衝!甲胄上還被釘上了幾箭……
猛將莽古爾泰且戰且退,給後續的兵力集結在爭取時間。
身經百戰的莽古爾泰清楚,隻要自己能暫時利用大營中…隨後加強的柵欄、鹿柴給拚命頂住!且戰且退,葉赫的襲營就已經失敗。
因為兵種的特性。
葉赫與建州同樣以騎兵為主,但嚴格的說,葉赫才是與蒙古人一樣的正宗騎兵,弓騎兵;建州雖有大量弓騎兵,但更多是突騎兵,乃至還有數量不少的騎馬步兵。
弓騎兵更適合開闊的戰場突遇,相互切削時,弓騎兵乃王牌;而突騎兵才是直接衝陣的王牌!長槍、長刀、馬槊、短標槍,能讓雙方對衝時…僅有弓箭馬刀的弓騎兵懷疑人生。
而騎馬步兵更厲害!
他們能隨時下馬結陣,哪怕曠野上,隻要有些運輜重的大車隨行,就地圍成一圈。你說馬背上射得快射得準?還是站在地上射得快、準、遠!你說無遮無擋的騎兵好?還是有圈防護的步射安全得多。
尤其是攻營拔寨的短兵相接中,這種阻礙很多的狹隘地形裏,騎兵就從來打不過步兵。
所以莽古爾泰拚命阻延,不惜代價在且戰且退!他左支右絀卻仍在冷笑著:隻要大營能早些緩過勁來,深入大營的葉赫反而要完蛋。
……
身經百戰的莽古爾泰能想到!更狡詐的老奴就能想得更狠。
營嘯本就在快速平息,莽古爾泰的且戰且退正合心意。老奴快速集結兵力後,並非往前頂上,卻從葉赫看不到的側麵奔躍而出。
老奴更狠、更毒!他直奔葉赫騎兵來路,一是可分兵偷襲傾巢而出的葉赫城;二是斷掉他們退路,才有機會令其大敗、不降即死。
因為少甲的葉赫騎兵,在有布置的營地中本就處於劣勢!何況歸途遭斷、被兩三倍地圍之?
設計這一切,幾乎孤注一擲的葉赫,倒也並非無腦。因為自古至今,凡是長年帶兵之人,都對一事諱莫如深:營嘯。
……
營嘯又稱驚營、炸營。是軍隊夜宿時,在沒接到任何指令下,因異響導致全體盲目混亂的反常行動。
深夜有人突發尖叫,其他睡夢中的士兵在都會誤以為敵襲!一時滿營混亂,刀槍互砍。所以,營嘯之後往往會大量死亡。
營嘯出現後將領很難控製,是軍營最危險之事。一般要等平靜下來,士兵才發現是虛驚一場。
簡單解釋的話,炸營是種因疲勞或者高度緊張,才導致夜間一點風吹草動,都會造成大規模的混亂。
恐懼傳染!尤其夜間。
就如夏天熟睡時一聲炸雷,再聽到一聲尖叫!恐懼會陡然而生,這應是炸營最淺顯解釋。
說穿,就因長期壓力過大,緊繃的神經得不到釋放!任何偶然的風吹草動,都像炸藥裏投入火星。人會變得歇斯底裏不再是人,繼而自相殘殺不分敵我。
營嘯的發生主要有三種情形。
一、一聲尖叫。
不要小看這麽點風吹草動,史上大多的炸營事件大都由此引發。
軍官肆意欺壓,老兵結夥欺壓,軍中拉幫結派、明爭暗鬥現象非常嚴重!底層士兵所以沒爆發激烈反抗,幾乎全靠軍紀彈壓。
若再遇激烈交戰,士氣低落……
那麽,凶殘敵人與嚴酷上級!遙遠家鄉與近在咫尺的血腥!高壓軍紀下長期積累的壓抑。都可能隨著睡夢中某人一聲驚嘯…刹那間噴薄而出!使整體陷入歇斯底裏……
所以,軍中有嚴禁喧嘩的條令。
二、人為製造混亂。
為何偷營都夜晚進行?除有夜色保護外,還能引發更大騷亂!甚至敵方炸營。
無論偷營還是兵變,很多都穿著敵方服裝。
試想,當“戰友”突然變成敵人!那麽士兵第一反應,是拿起刀向身邊人下手!甚至挾私報複,才能自保。然後砍成一鍋粥,再砍紅眼。
這也是大多的敵方偷營後,軍隊還久久不能平靜的原因。
三、信息傳遞不暢。
軍陣多以密集方陣為主,這樣既可抗擊敵方騎兵衝擊,又能形成戰陣合力,發揮最大殺傷效能。
但這種部署也有很大弊端。就是前列士兵視野開闊,能夠看清戰場形勢變化;而後排視野範圍很小,很難及時了解戰場實際情況。
而戰場瞬息萬變,前排士兵可能已與敵人搏殺,但後排仍在焦躁不安等待中。若前方稍有不利,本就因戰場血腥嘶吼,而極焦躁的後排士兵!很可能因軍情信息傳遞不暢,而引發整體“異動”。
這是名將實施“主帥亡了”、“前軍敗了”,以少勝多名場麵之因!畢竟大多士兵看不到整個形勢。
所以,強軍極重視基層的口令、旗號、鼓聲號角訓練!以保證軍情準確傳遞。
且恐懼和壓力會傳染。一人驚,人人驚!若再遇上無能主帥,引發大規模的炸營將不可避免。
戰史有記載的營嘯不太多,因為很多都附會鬼神、諱莫如深。
《漢書…周亞夫傳》:“夜,軍中驚,內相攻擊擾亂,至於帳下。亞夫堅臥不起。頃之,複定。”
周亞夫軍細柳!被曆代評為治軍典範。然而這位治軍高手,軍中也發生炸營事件。可見,炸營有偶然性,但周亞夫的應對也堪稱典範。
“七國之亂”,吳攻梁急,梁王多次向景帝大軍統帥周亞夫求救。但周堅壁不出,皇帝詔書都沒用。
周亞夫穩如老狗:派輕騎出吳、楚兵後,斷其糧道。吳兵西進通路被梁國阻擋,糧草將盡!日子一長,自然不戰自亂。
以一國之力對抗諸侯,周亞夫拖延術很高明,足以穩勝。
但這是高級軍事機密,將士們並不知道。他們隻看到對方耀武揚威,甚至已打下半壁江山!而自己這邊被動挨打。所以人心惶惶,終於某晚發生“條侯軍中夜驚,內相攻擊,擾亂至帳下”。
而周亞夫的應對是“堅臥不起”。也就是啥也不管,等士兵瘋狂勁過去。一般來說,隻要不受新的刺激,這種狂亂狀態不會持久。
果如周亞夫所料“頃之,複定”。
與周類似的還有東漢吳漢、三國張遼。
後漢書載:“吳漢為大司馬,嚐有寇夜攻漢營,軍中驚擾,漢堅臥不動,軍中聞漢不動,皆還按部,漢乃選精兵夜擊,大破之。”
吳漢所遇情況是偷營。他也是“堅臥不動”!兵士見主帥安然如故,於是回歸各部,等軍中鎮定下來,吳漢選精兵夜擊,大破賊寇。
張遼的情況則是兵變,他奉曹操之命駐紮長社。臨出發時部隊有人謀反,夜營驚亂不已,著起大火,全軍都騷動不安,“臨發,軍有謀反者,夜驚亂火起,一軍盡擾。”
有人建議立即執法鎮壓。張遼卻對左右說:“勿動!是不一營盡反,必有造變者,欲以動亂人耳。”
傳令軍中:“不反者安坐。”然後,命親兵立於中軍大帳前,“有頃,即得首謀者,殺之。”營嘯乃平。
不過,這類做法隻適合於軍紀嚴明的部隊。《智囊·上智部·張遼》評價:“此皆以靜製動之術,然非紀律素嚴,雖欲不動,不可得也。”
這類做法並非誰都能效仿。前趙皇帝劉曜軍中“夜驚”事件,就是著名一例。
五胡十六國時,後趙石勒率軍攻打洛陽的李矩。李矩不敵,行驅虎吞狼之計,向劉曜求援。劉曜欣然,親自率軍救援洛陽。
行軍至洛陽西時天色已晚,劉曜夜宿廢棄的金穀園,想次日再與李矩內外呼應,徹底擊潰石軍。
可是,當夜軍營“無故大驚”!劉曜命緊閉大帳不動。大營雖最終安定,但次日清點發現兵士逃散近半。劉曜隻能退入澠池,收集潰散士卒,整頓紀律準備再戰。
可當夜再度發生“夜驚”!劉曜雖極力約束,但士兵奔潰不止。無奈下,劉曜隻能逃回長安。
前趙滅亡的命運在這兩次“夜驚”注定!劉曜真是衰到了家。
他並非無能之輩!史稱“雄武過人,鐵厚一寸,射而洞之,號為神射。”、“尤好兵書,略皆暗誦。”
覆滅西晉也多出其功!建國後更與石勒打得有來有往。
然而,同樣應對措施,卻換來不同結局!說明劉曜與周亞夫、吳漢、張遼等人的治軍…還有差距。
劉曜還將大部分亂兵帶回!其實很多人更如不他。
如董卓部將牛輔。
《三國誌魏書董卓傳》:“其後輔營兵有夜叛出者,營中驚,輔懼,乃取金寶,獨與素所厚攴胡赤兒等五六人相隨,踰城北渡河,赤兒等利其金寶,斬首送長安。”
牛輔是董卓女婿,董卓被呂布所害後,大殺軍中並州籍將校。卻沒意識到西涼軍…其實並沒受多大損失。
牛輔為軍中二號人物,殺屯駐澠池的董越後,西涼軍主力更是盡握其手。故呂布派人去陝縣捕殺牛輔,被其輕易擊敗。
這支雄師,卻毀於一夜“炸營”。當時牛輔既沒“堅臥不動”,也沒強力彈壓!卻帶著五六個近衛,卷著收集的金銀財寶跑路。
更可笑的是:半道,牛輔被近衛胡赤兒斬首,送到長安領賞。
再如淝水之戰。
苻堅率八十萬前秦軍,足以“投鞭斷流”。反觀對麵東晉軍,隻有八萬軍力!然而,這樣一場強弱懸殊的必贏之戰!卻被苻堅硬是打輸。
《資治通鑒》載,前秦與東晉對峙淝水,大戰一觸即發。
開戰前,謝玄向苻堅送來戰書,提議秦軍小退,晉軍願渡河決戰。對於謝玄的“建議”,苻堅自然答應,認為:“但引兵少卻,使之半渡,我以鐵騎蹙而殺之,蔑不勝矣!”。
苻堅想半渡而擊也沒錯,大將軍苻融深以為然,卻忽視了一點:
於百萬大軍而言,擊鼓進兵陣型嚴密、士氣高漲,後撤卻令人沮喪,軍陣會變得零散。若這時軍令不暢,後軍以為兵敗?極易炸營。
過程確實如此。
當秦軍後撤,晉軍渡水突攻。
正後撤的前秦,麵對晉軍突然衝鋒手足無措。恰在這時,大將軍苻融在馳馬巡視軍陣過程中,突因戰馬絆倒而被晉兵所殺。
而詐降於苻堅的晉將朱序,又在秦軍後陣高呼:“秦軍敗了!”。
後軍本就不知前麵情況!經朱序這一喊,“眾遂大驚”,崩潰不可遏製!謝玄乘勝追至青岡,“秦兵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
另有南梁蕭宏。
梁國初建,北魏乘火打劫,屢進犯!梁武蕭衍決定大舉北伐。
三年後,以蕭宏為帥兵分四路伐魏!其中蕭宏率十七萬主力攻洛口。然而,南梁這超大規模北伐,卻被蕭宏的無能葬送。
別路已下小峴,灌平陽,破肥城,駐東陵,距魏甓城僅二十裏之近。就在勢如破竹之際,突聞蕭宏戰敗惡訊,蕭衍隻得下詔班師。
時梁軍主帥蕭宏,因畏懼北魏不敢出戰,全軍龜縮洛口。
某夜梁軍大營“夜驚”!蕭宏以為北魏軍偷襲,便隻帶幾個親信,置十七萬軍於不顧!倉皇出逃。
主帥逃,群龍無首,消息傳開,軍隊更亂,將士爭逃。北魏主將聞訊追殺!蕭宏的無能,致梁軍死八萬多人,棄軍器輜重無數。
……
老奴在李成梁手下當幾年親兵,是他這輩子的寶貴財富。因為將軍們諱莫如深的營嘯,李成梁教兒子時沒避諱他。
所以,世人認為隻要靠成營嘯,就必然勝券在握?錯!
所以,現在該葉赫倒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