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士儒在旁邊給幾位倒茶,順便也得知了剛才進來的這位年輕人,居然就是《活著》的作家春明。荀士儒在農業科學院工作,屬於是借調性質。
平日裏除了學習,也喜歡看些小說。
從去年開始春明這個作家已經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字。
也難怪能和父親這幫人在一起。
書房裏,老楊把《雪國列車》的稿子放在桌麵上,和蔣明春對坐而談。
說是談,其實就是一問一答。
“我見你在小說開始提到,這列火車是一列永動火車,不需要任何能源就能自主行駛。
還有,那個讓世界氣溫降到零下幾十度的氣象彈。我想知道,你的這些設定靈感來自於哪裏?”
有些人隻知道,楊老先生是研究紅學的著名學者。卻不知道,研究紅學隻是人家的業餘愛好。
楊老先生年輕的時候就在某地工作過一段時間,還擔任過顧問。
蔣明春提到的“氣象彈”也就是氣象武器,讓他很感興趣。這個概念早在四十多年前就被提及,可是關注的人比較少。
蔣明春幾乎沒有多做思考:
“‘永動機’這個詞,其實早在十三世紀就已經有人提出了。它並不是一個新穎的名詞。我在燕大圖書館偶然間看到過一本有關西方工業發展的曆史。
裏麵提到法國一個名叫亨內考的人發明了一種“魔輪”。
輪子中央有個轉動軸,輪子的邊緣等距地安裝著12根活動短杆。每個短杆的一端裝有1個鐵球。
他認為,魔輪通過安放在轉輪上一係列可動的懸臂,就可以實現永動。
看到這一段的時候我就在想,未來我們會不會造出真正的永動機,這樣的東西如果用在交通和工業方麵又會是怎樣的情形?
至於‘氣象彈’也就是氣象武器,這個就更不用說了,之前老美製造的人工暴雨,不就是氣象武器引起的嗎。
氣象武器可以引發降雨,未來也可能發展到大幅度降溫。”
蔣明春說話的時候,老楊一直盯著對方的眼睛。直到聽完,他心裏得出個判斷。
眼前這個年輕人,不是自己猜測的那種情況,而是通過自己的大腦想出來的。
“好,很好!”
老楊聽完隻說了三個字。隨後又突然問了一個讓人意外的問題:
“我聽說去年你的那篇《老兵》發表前,見過領導一麵是吧?”
不知道過了多長時間,荀士儒來敲門,兩人才結束了對話。
看著一桌子飯菜,老宋打趣道:
“老楊,走的時候,不是答應你們家秀明,早點回去吃飯嗎?這下回去怕是免不了一頓批評吧?”
“哼!批評就批評,又不是沒被批評過!”
“哈哈哈哈”
另外兩個老頭子發出無情的嘲笑,結果被老楊瞪了一眼。
蔣明春和荀士儒坐下位。拋開具體的年齡差,兩人也勉強算是同輩。
三個老頭子聊他們的八卦,文學。蔣明春和荀士儒則是圍繞著現在發生的事情。
吃過晚飯,老楊不敢多待了,說到底還是有些懼內。臨走的時候老楊給了蔣明春一個地址,說是有時間可以去找他探討一些有關科學幻想方麵的東西,還推薦了幾本關於工業和機械的書籍。
感覺想把自己這個文科生,往理科方向帶。
“明春你的這本《雪國列車》估計得排到四月份發表了,到時候你和老張談吧。”
“老張?”
“對呀!你不會不知道吧?老胡隻是臨時工,那段時間老張有事情,這不去年年底就回來了。”
對方口中的老張就是張廣年前輩。
說起來蔣明春確實對這件事情一無所知,主要是下半年的稿子都投給《滬上文藝》了。那裏會知道《人民文學》的情況。
這麽一說,就通了!
次日《人民日報》刊登了一則消息,和南邊正式開打了。
燕大的校園裏隨處可見議論之聲,聽說有幾個學社的學長們聯名給有關部門寫信,表達了學子們對祖國的關心。
下午的時候,蔣明春接到了李女士的電話。
李女士從《滬上文藝》離開,和父親巴金先生轉到了《收獲》並且參與複刊。
打這個電話也是想順便約一波稿子,《收獲》屬於是剛剛起步,但因為名聲在外,複刊之後也收錄了不少好的作品,也同樣急需蔣明春這樣的狗大戶。
畢竟《活著》到現在都是領跑銷售數量的頭部作品。李女士可算是瞄準這根苗子了。
兩人寒暄了幾句,掛了電話。
傍晚李田一給蔣明春送來兩張內部電影票,這年頭的娛樂活動不多,看電影算是最時髦的,最常見的一種。
尤其是79年,中國電影市場愣是靠著一毛一張的票價,堆出了一個奇跡。
“明春,聽說昨天楊老先生找你了? 你現在可是真正的大作家了呀!連楊老先生這樣的人物都能見到了。”
蔣明春聽著對方酸溜溜的語氣不覺有些好笑:
“下次再有這樣的機會,我就把學姐你也帶上。然後就跟對方說,這是我們燕大中文係第一才女,勸你趕緊認識一下,別不識好歹!”
“誰要你這樣說了~”
李田一嘴角帶著笑,忍不住給了他一拳,不過這拳頭的傷害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好了我差不多要回去了,明天記得準時來看電影。這票可是我特意給你留的。”
本來李田一隻想送給對方一張票,可又覺得隻送一張意圖太明顯了,這才送了兩張。順便看看蔣明春會邀請誰和他一起看電影。
主要是上次在火車站的那個女生,讓李田一很是好奇。不知道自己這個學弟和對方到底有什麽關係。
還有一點也是李田一最在意的,最想知道的。
那天自己在火車站送對方的禮物,不知道學弟有沒有打開,打開了之後,有沒有看懂那件禮物的含義?
開學這幾天,李田一還刻意觀察學弟對待自己的變化,可到現在為止,她並沒有發現任何變化。
是故意隱藏,還是有其它的原因?
平日裏除了學習,也喜歡看些小說。
從去年開始春明這個作家已經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字。
也難怪能和父親這幫人在一起。
書房裏,老楊把《雪國列車》的稿子放在桌麵上,和蔣明春對坐而談。
說是談,其實就是一問一答。
“我見你在小說開始提到,這列火車是一列永動火車,不需要任何能源就能自主行駛。
還有,那個讓世界氣溫降到零下幾十度的氣象彈。我想知道,你的這些設定靈感來自於哪裏?”
有些人隻知道,楊老先生是研究紅學的著名學者。卻不知道,研究紅學隻是人家的業餘愛好。
楊老先生年輕的時候就在某地工作過一段時間,還擔任過顧問。
蔣明春提到的“氣象彈”也就是氣象武器,讓他很感興趣。這個概念早在四十多年前就被提及,可是關注的人比較少。
蔣明春幾乎沒有多做思考:
“‘永動機’這個詞,其實早在十三世紀就已經有人提出了。它並不是一個新穎的名詞。我在燕大圖書館偶然間看到過一本有關西方工業發展的曆史。
裏麵提到法國一個名叫亨內考的人發明了一種“魔輪”。
輪子中央有個轉動軸,輪子的邊緣等距地安裝著12根活動短杆。每個短杆的一端裝有1個鐵球。
他認為,魔輪通過安放在轉輪上一係列可動的懸臂,就可以實現永動。
看到這一段的時候我就在想,未來我們會不會造出真正的永動機,這樣的東西如果用在交通和工業方麵又會是怎樣的情形?
至於‘氣象彈’也就是氣象武器,這個就更不用說了,之前老美製造的人工暴雨,不就是氣象武器引起的嗎。
氣象武器可以引發降雨,未來也可能發展到大幅度降溫。”
蔣明春說話的時候,老楊一直盯著對方的眼睛。直到聽完,他心裏得出個判斷。
眼前這個年輕人,不是自己猜測的那種情況,而是通過自己的大腦想出來的。
“好,很好!”
老楊聽完隻說了三個字。隨後又突然問了一個讓人意外的問題:
“我聽說去年你的那篇《老兵》發表前,見過領導一麵是吧?”
不知道過了多長時間,荀士儒來敲門,兩人才結束了對話。
看著一桌子飯菜,老宋打趣道:
“老楊,走的時候,不是答應你們家秀明,早點回去吃飯嗎?這下回去怕是免不了一頓批評吧?”
“哼!批評就批評,又不是沒被批評過!”
“哈哈哈哈”
另外兩個老頭子發出無情的嘲笑,結果被老楊瞪了一眼。
蔣明春和荀士儒坐下位。拋開具體的年齡差,兩人也勉強算是同輩。
三個老頭子聊他們的八卦,文學。蔣明春和荀士儒則是圍繞著現在發生的事情。
吃過晚飯,老楊不敢多待了,說到底還是有些懼內。臨走的時候老楊給了蔣明春一個地址,說是有時間可以去找他探討一些有關科學幻想方麵的東西,還推薦了幾本關於工業和機械的書籍。
感覺想把自己這個文科生,往理科方向帶。
“明春你的這本《雪國列車》估計得排到四月份發表了,到時候你和老張談吧。”
“老張?”
“對呀!你不會不知道吧?老胡隻是臨時工,那段時間老張有事情,這不去年年底就回來了。”
對方口中的老張就是張廣年前輩。
說起來蔣明春確實對這件事情一無所知,主要是下半年的稿子都投給《滬上文藝》了。那裏會知道《人民文學》的情況。
這麽一說,就通了!
次日《人民日報》刊登了一則消息,和南邊正式開打了。
燕大的校園裏隨處可見議論之聲,聽說有幾個學社的學長們聯名給有關部門寫信,表達了學子們對祖國的關心。
下午的時候,蔣明春接到了李女士的電話。
李女士從《滬上文藝》離開,和父親巴金先生轉到了《收獲》並且參與複刊。
打這個電話也是想順便約一波稿子,《收獲》屬於是剛剛起步,但因為名聲在外,複刊之後也收錄了不少好的作品,也同樣急需蔣明春這樣的狗大戶。
畢竟《活著》到現在都是領跑銷售數量的頭部作品。李女士可算是瞄準這根苗子了。
兩人寒暄了幾句,掛了電話。
傍晚李田一給蔣明春送來兩張內部電影票,這年頭的娛樂活動不多,看電影算是最時髦的,最常見的一種。
尤其是79年,中國電影市場愣是靠著一毛一張的票價,堆出了一個奇跡。
“明春,聽說昨天楊老先生找你了? 你現在可是真正的大作家了呀!連楊老先生這樣的人物都能見到了。”
蔣明春聽著對方酸溜溜的語氣不覺有些好笑:
“下次再有這樣的機會,我就把學姐你也帶上。然後就跟對方說,這是我們燕大中文係第一才女,勸你趕緊認識一下,別不識好歹!”
“誰要你這樣說了~”
李田一嘴角帶著笑,忍不住給了他一拳,不過這拳頭的傷害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好了我差不多要回去了,明天記得準時來看電影。這票可是我特意給你留的。”
本來李田一隻想送給對方一張票,可又覺得隻送一張意圖太明顯了,這才送了兩張。順便看看蔣明春會邀請誰和他一起看電影。
主要是上次在火車站的那個女生,讓李田一很是好奇。不知道自己這個學弟和對方到底有什麽關係。
還有一點也是李田一最在意的,最想知道的。
那天自己在火車站送對方的禮物,不知道學弟有沒有打開,打開了之後,有沒有看懂那件禮物的含義?
開學這幾天,李田一還刻意觀察學弟對待自己的變化,可到現在為止,她並沒有發現任何變化。
是故意隱藏,還是有其它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