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仰光城總督府迎來了它新的主人---緬甸總督多爾曼·史密斯爵士,令人奇怪的是,在迎接新任總督的歡迎儀式上,前一任總督道格拉斯·科克倫爵士,也就是阿奇博爾德卻沒有到場。
有小道消息傳播,阿奇博爾德總督在昨天下午押送自己的私人物品到碼頭時,突然中風,倒地不起,至今還躺在床上,一大堆人正在伺候。
和倒黴的阿奇博爾德相比,孫義成是意氣風發,回八莫處理另外一件事去了。昨天下午的收獲,讓他高興了一個晚上,完全想不到隻做了五年緬甸總督的阿奇博爾德,竟然私掠了那麽多財物。
光是黃金,竟然就超過了三噸!三噸黃金呐!三千千克,克啊!換算成現在(1941年)的美元,也不過才三百四十萬美元而已,可要是再過個七八十年,到二〇一〇年,這個數字就會變成一點五億!
除了黃金,其他象牙、犀角工藝品,翡翠、珍寶多不勝數,孫義成都沒有讓08統計,隻是把大捆的美元和英鎊算了一下有多少,因為他送給阿奇博爾德總督的禮物裏麵,就有這兩種貨幣,他必須得百倍的賺回來。結果,英鎊就有一百三十多萬,美元也有八十多萬。
-----------
南洋華僑人口遷移的事情,除了引起英緬當局的注意外,在八莫、密支那、瑞古等地區,也引起了一些其他民族的不滿,特別是在八莫和密支那之間的地區,原本居住在這裏的克欽族。
由於和緬族人之間的械鬥火拚,實力稍弱的克欽族人,在被屠殺了大量族人之後,被從這一地區趕了出去,一部分翻越高黎貢山進入中國境內的保山、麗江,一部分則進入了密支那地區。
因為有保安隊的存在,這些克欽族人撤離後的存在地盤,在緬族人還沒有反應過來之前全部被他們搶先一步占領,隨後就被華人百姓占據。移民行動開始後,這些地方更是被大量的、來自南洋島上的華人所擁有。
華人的占據,就讓密支那地區的克欽族人非常的不滿,但他們現在還和緬族處於爭鬥當中,而漢人明顯是有軍隊保護的。
情急之下,幾個克欽族部落土司在一起商量了一下,認為和緬人相比,漢人要容易相處的多,於是決定找漢人談一談。他們派出了代表,要求麵見華人領袖,談一談土地的事情。孫義成就是回去處理這件事的。
這件事在離開南坎時就已經知道了,隻不過和克欽族人會談,還趕不上解決滯留仰光港口的華僑事情重要,所以被推後了,現在仰光的事情完美解決,孫義成自然得回去見見著幾個克欽族代表,看他們要談一些什麽。
其實對於占據緬北第一大人口的克欽族,孫義成心裏早就有了預案,隻不過必須等到條件成熟之後才能拿出來,而且也要等他之前的一些安排有了效果之後才能進行,也不知此次是不是條件成熟的時候。
克欽族,其實也就是華夏境內的景頗族,隻不過因為被英國人統治了數百年,自己的民族信仰沒有了,跟著洋人信基督了。
這個古老民族雖然有自己的語言,卻沒有自己的文字。直到19世紀末,美國浸禮教會傳教士漢森夫婦深入克欽地區,?結合克欽人的發音特點,使用英文字母,花了多年的時間,為克欽族創製了文字。
這個時間到現在也不過半個世紀而已,一百年都不到。孫義成想著如果可能,就和克欽人談談文字的事情,方方正正的漢字不學,學什麽歪歪扭扭的英文,糟蹋了!
包括信仰。孫義成知道這是一件非常長遠卻困難的事情,但既然他們能夠從信仰原始神教改為信仰基督,那為什麽又不能從基督改變到信仰其他宗教呢!道教就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教義!
至於如何人信奉了數百年基督教的克欽族人,對他們的宗教產生懷疑,孫義成在到了八莫之後就已經安排人在實施了。而緬人對克欽族人的屠殺,更加方便他這個計劃的進行。
克欽族和緬族、撣族之間的爭鬥開始後,每一天都會有族人死去,而且死人的數量是一天天增多。
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在克欽族人部落和村莊中,開始流傳一則消息:有人夢裏夢到一個白胡子的老人給他傳話,說克欽人是黑頭發黑眼珠黃皮膚(克欽族屬於蒙古人種,是黃種人),卻信仰藍眼珠、白皮膚、黃頭發的異種人,背棄了祖宗
,現在是受到祖宗懲罰的時候,如果不及時改正,將有滅族大禍。
開始的時候,克欽部落禍村莊的頭人聽到之後,隻當這是一個笑話,並不理會。後來反應過來發覺事情不對,就開始限製這種消息在族群裏擴散,並且為此還燒死了幾個他們認為是散播謠言的族人,這一行為還受到了族人的擁護。
不過,當另外一則消息在族群內傳播開之後,情況開始變的有些不對了。有消息說,“我們信奉主半輩子了,既然主說了‘信我得永生,信我得平安’,為和主連我們現在的日子都護佑不了,反倒讓我們族人被殺,土地被搶,村落被占據。”
這種流言開始並沒有什麽市場,基督教數百年熏陶的克欽族人自然不怎麽理會,可當緬人的打壓越來越凶殘,自己族人死的越來越多,整村整村的人開始逃亡時,有人被逃難的人群擠倒,踩踏,臨死前哭喊著:“主啊!你在哪裏?怎麽不出來保佑你的子民我啊!我可是信奉你五十多年了啊!”
隨著死去老人的呼喊,那些聽到聲音的人也開始思想,是啊!克欽族人的主在哪裏?我們信奉的基督主在哪裏?
這種事情隨著克欽村落的逐漸遺棄,以及幾方廝殺的延續,慢慢開始在克欽族人中漫延,那些退入高黎貢山脈進入華夏境內的克欽族人,正是心裏開始有了懷疑之後的決定,他們準備回到沒有被基督教侵染的內地族人那裏去避一避。
有小道消息傳播,阿奇博爾德總督在昨天下午押送自己的私人物品到碼頭時,突然中風,倒地不起,至今還躺在床上,一大堆人正在伺候。
和倒黴的阿奇博爾德相比,孫義成是意氣風發,回八莫處理另外一件事去了。昨天下午的收獲,讓他高興了一個晚上,完全想不到隻做了五年緬甸總督的阿奇博爾德,竟然私掠了那麽多財物。
光是黃金,竟然就超過了三噸!三噸黃金呐!三千千克,克啊!換算成現在(1941年)的美元,也不過才三百四十萬美元而已,可要是再過個七八十年,到二〇一〇年,這個數字就會變成一點五億!
除了黃金,其他象牙、犀角工藝品,翡翠、珍寶多不勝數,孫義成都沒有讓08統計,隻是把大捆的美元和英鎊算了一下有多少,因為他送給阿奇博爾德總督的禮物裏麵,就有這兩種貨幣,他必須得百倍的賺回來。結果,英鎊就有一百三十多萬,美元也有八十多萬。
-----------
南洋華僑人口遷移的事情,除了引起英緬當局的注意外,在八莫、密支那、瑞古等地區,也引起了一些其他民族的不滿,特別是在八莫和密支那之間的地區,原本居住在這裏的克欽族。
由於和緬族人之間的械鬥火拚,實力稍弱的克欽族人,在被屠殺了大量族人之後,被從這一地區趕了出去,一部分翻越高黎貢山進入中國境內的保山、麗江,一部分則進入了密支那地區。
因為有保安隊的存在,這些克欽族人撤離後的存在地盤,在緬族人還沒有反應過來之前全部被他們搶先一步占領,隨後就被華人百姓占據。移民行動開始後,這些地方更是被大量的、來自南洋島上的華人所擁有。
華人的占據,就讓密支那地區的克欽族人非常的不滿,但他們現在還和緬族處於爭鬥當中,而漢人明顯是有軍隊保護的。
情急之下,幾個克欽族部落土司在一起商量了一下,認為和緬人相比,漢人要容易相處的多,於是決定找漢人談一談。他們派出了代表,要求麵見華人領袖,談一談土地的事情。孫義成就是回去處理這件事的。
這件事在離開南坎時就已經知道了,隻不過和克欽族人會談,還趕不上解決滯留仰光港口的華僑事情重要,所以被推後了,現在仰光的事情完美解決,孫義成自然得回去見見著幾個克欽族代表,看他們要談一些什麽。
其實對於占據緬北第一大人口的克欽族,孫義成心裏早就有了預案,隻不過必須等到條件成熟之後才能拿出來,而且也要等他之前的一些安排有了效果之後才能進行,也不知此次是不是條件成熟的時候。
克欽族,其實也就是華夏境內的景頗族,隻不過因為被英國人統治了數百年,自己的民族信仰沒有了,跟著洋人信基督了。
這個古老民族雖然有自己的語言,卻沒有自己的文字。直到19世紀末,美國浸禮教會傳教士漢森夫婦深入克欽地區,?結合克欽人的發音特點,使用英文字母,花了多年的時間,為克欽族創製了文字。
這個時間到現在也不過半個世紀而已,一百年都不到。孫義成想著如果可能,就和克欽人談談文字的事情,方方正正的漢字不學,學什麽歪歪扭扭的英文,糟蹋了!
包括信仰。孫義成知道這是一件非常長遠卻困難的事情,但既然他們能夠從信仰原始神教改為信仰基督,那為什麽又不能從基督改變到信仰其他宗教呢!道教就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教義!
至於如何人信奉了數百年基督教的克欽族人,對他們的宗教產生懷疑,孫義成在到了八莫之後就已經安排人在實施了。而緬人對克欽族人的屠殺,更加方便他這個計劃的進行。
克欽族和緬族、撣族之間的爭鬥開始後,每一天都會有族人死去,而且死人的數量是一天天增多。
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在克欽族人部落和村莊中,開始流傳一則消息:有人夢裏夢到一個白胡子的老人給他傳話,說克欽人是黑頭發黑眼珠黃皮膚(克欽族屬於蒙古人種,是黃種人),卻信仰藍眼珠、白皮膚、黃頭發的異種人,背棄了祖宗
,現在是受到祖宗懲罰的時候,如果不及時改正,將有滅族大禍。
開始的時候,克欽部落禍村莊的頭人聽到之後,隻當這是一個笑話,並不理會。後來反應過來發覺事情不對,就開始限製這種消息在族群裏擴散,並且為此還燒死了幾個他們認為是散播謠言的族人,這一行為還受到了族人的擁護。
不過,當另外一則消息在族群內傳播開之後,情況開始變的有些不對了。有消息說,“我們信奉主半輩子了,既然主說了‘信我得永生,信我得平安’,為和主連我們現在的日子都護佑不了,反倒讓我們族人被殺,土地被搶,村落被占據。”
這種流言開始並沒有什麽市場,基督教數百年熏陶的克欽族人自然不怎麽理會,可當緬人的打壓越來越凶殘,自己族人死的越來越多,整村整村的人開始逃亡時,有人被逃難的人群擠倒,踩踏,臨死前哭喊著:“主啊!你在哪裏?怎麽不出來保佑你的子民我啊!我可是信奉你五十多年了啊!”
隨著死去老人的呼喊,那些聽到聲音的人也開始思想,是啊!克欽族人的主在哪裏?我們信奉的基督主在哪裏?
這種事情隨著克欽村落的逐漸遺棄,以及幾方廝殺的延續,慢慢開始在克欽族人中漫延,那些退入高黎貢山脈進入華夏境內的克欽族人,正是心裏開始有了懷疑之後的決定,他們準備回到沒有被基督教侵染的內地族人那裏去避一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