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功征服大月氏與天竺之後,華朝的版圖驟然間擴張至前所未有的2000多萬平方公裏之廣,人口數量亦隨之激增,一舉突破1億大關,相當於華朝原有領土與人口雙雙增長了一倍有餘。


    此番擴張的宏偉規模,無疑是曆史長河中一抹耀眼的奇跡,其背後的治理挑戰之艱巨,亦堪稱前所未有的“逆天”之舉。


    麵對如此廣袤的疆域與龐大的人口基數,若非張循所掌握的係統能力得到了質的飛躍,其探查半徑驚人地延伸至5000公裏,足以將華朝的每一寸土地都納入監控之下,加之無線電報技術的運用,以及軍隊裝備的現代化熱武器作為堅強後盾,恐怕這片新納入的領土早已是叛亂四起,危機四伏。


    正是係統外掛加這些高科技手段的融合應用,構築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防線,使得華朝在軍事層麵上得以高枕無憂,任何大規模叛亂的企圖都能被迅速而有效地扼殺於萌芽或無形之中。


    此外,張循的係統外掛還讓華朝能夠精準調配軍事力量,將兵力部署至關鍵的地域,確保了國家安全的同時,也為那些暫無叛亂之憂的地區提供了相對寬鬆的治理環境,使得資源得以更加合理地分配與利用。


    接下來,華朝的重心自然而然地轉向了地方行政管理的優化與經濟建設的加速推進。如何在這廣袤的新領地上建立起高效、廉潔的官僚體係,促進各地經濟的均衡發展,提高民眾生活水平,成為了擺在華朝統治者麵前的新課題。


    幸運的是,華朝自建國以來,已經曆了二十多個春秋的沉澱與積累,這期間,新式教育體係如同春雨般滋潤著這片古老的土地,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才華橫溢、滿懷理想的年輕人。


    他們懷揣著對知識的渴望與對未來的憧憬,從高中乃至大學的校門走出,帶著滿腔熱血和所學知識,毅然投身於國家的基層治理之中,成為連接政府與民眾的橋梁,也為華朝解決了人才短缺的燃眉之急。


    這批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官吏,如同新鮮的血液注入華朝的行政肌體,他們不僅帶來了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更以開放包容的心態,積極適應並融入新征服的大月氏、天竺等地的風土人情,用智慧和汗水書寫著穩定與發展的新篇章。


    在他們的努力下,這些曾經遙遠而陌生的土地迅速安定下來,社會秩序得以恢複,民心逐漸凝聚,為後續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年輕官吏深知,要想讓新並入的地域真正融入華朝大家庭,實現與本土的同步繁華,就必須全力以赴地推動經濟發展,促進社會進步。


    他們利用自身所學,結合當地特色,製定了一係列符合當地風土人情的發展策略,從基礎設施建設到工商業發展,從文化教育普及到醫療衛生改善,每一個方麵都傾注了無盡的心血與汗水。


    在他們的引領下,大月氏、天竺等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華朝本土的繁華靠攏,展現出了一幅幅生機勃勃、和諧共融的美好畫卷。


    為了不使寶貴的資源閑置,同時也為了確保東亞、南亞及東南亞地區的全麵均衡發展,張循憑借其探測範圍高達5000公裏的係統外掛,通過無線電報這一跨越時空的通訊工具,遙控指揮著海軍三大艦隊以及東部軍區、南方軍區的勇士們,繼續他們波瀾壯闊的征途。


    在他的布局與決策下,東南半島以及馬六甲海峽周邊的馬來人、卡羅人、加約人、高棉族等部落,連同剛迦王國、赤土國、扶南王國、林邑國等國度,均被一一納入華朝的版圖之中,成為這個龐大帝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不僅如此,張循還將目光又投向了孟加拉灣海域周邊,孟族、直通王國、達雅瓦底王國、撣國、驃國、摩吒國、古曼尼普爾王國、盤越國等等,也都在華朝的鐵蹄下臣服,成為了華朝廣袤領土上新的成員。


    還有南海周邊那些星羅棋布的海島,以及三韓對岸那遙遠而神秘的扶桑諸島,也都未能逃脫華朝的征服之路。這些島嶼的加入,不僅進一步豐富了華朝的領土構成,更使得華朝東部沿海區域徹底平靜,沒有任何外敵。


    在成功地將這些廣袤的地盤納入華朝版圖之後,華朝選定了後世馬來西亞的首都吉隆坡作為南州的首府,這一決策不僅彰顯了其對於馬六甲海峽地理位置重要性的深刻理解,也預示著南州將成為連接東西方貿易與文化交流的重要海上樞紐。


    南州的管轄範圍涵蓋了後世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菲律賓、馬來半島、東南半島以及孟加拉灣的諸多海島與馬六甲海峽,其廣闊的地域與豐富的資源,無疑為華朝的未來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


    蒯越被任命為南州的首任州長,肩負著開拓與治理這片新天地的重任。


    至於扶桑諸國,張循則決定將其設立為一個郡,並歸入雪州的管轄之下。對於扶桑人,張循采取了一係列嚴格而特殊的政策。


    扶桑人的主要任務被限定為種植水稻與開采銀礦,這兩項工作不僅關乎華朝的經濟利益,也被視為對扶桑人的考驗。任何輕微的過失,都可能招致嚴厲的懲罰,甚至是被處死。


    同時,扶桑人想要離開扶桑前往華夏本土的機會也極為有限,除非他們能夠做出極其顯著的貢獻,並通過一係列近乎苛刻的忠誠度考驗,才有可能獲得這樣的機會。


    這樣的政策在朝野之間引起了不小的議論,大臣們對於皇帝張循為何會對扶桑人采取如此區別對待、政策嚴苛的做法感到困惑不解。他們當然不知道,來自後世的張循心中那跨越時空的恨意。


    然而,盡管心中存疑,但大臣們還是毫不猶豫地遵照張循的旨意執行,因為他們深知,皇帝的每一個決策都蘊含著深遠的考量與戰略意圖,而他們的職責,就是忠誠地執行這些決策,共同推動華朝走向更加輝煌的明天。


    至太平廿七年(220年)八月初一國慶之日,華朝的版圖又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宛如一頭巨龍橫亙於亞洲大陸之上。


    其疆域東至扶桑諸島,北至朔州與丁零、堅昆的邊境,西至貴霜州、阿拉伯海,南至天竺州的最南端,東南方向則拓展到了南州。


    如此遼闊的疆域,總麵積達到了驚人的3000多萬平方公裏,人口又增加了上千萬。


    太平廿七年的國慶,不僅是對華朝過去輝煌成就的慶祝,更是對未來無限可能的展望。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裏,華朝的每一個角落都洋溢著歡樂與自豪,人們紛紛走出家門,共慶這盛世繁華,共同期待著華朝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


    在成功將東亞、東南亞、南亞的廣闊地域全部納入其統轄之下後,華朝為了更有效地管理國家,維護邊疆穩定,進行了一次軍區設置調整。


    在陸軍方麵,北方軍區作為華朝北方的堅固屏障,其駐地與管轄範圍保持不變,依舊駐紮在朔州的首府龍城,守護著華朝北方的朔州、幽州、雪州,確保邊疆的安寧與穩定。


    南方軍區則隨著華朝版圖的南擴,其駐地進行了戰略性的轉移。如今,南方軍區的指揮中心已遷至南州首府剛迦郡(原剛迦王國,今吉隆坡周邊地區),這裏不僅是華朝新征服領土的核心區域,更是連接東亞與東南亞的重要樞紐。南方軍區將肩負起南州、天竺州的陸上防務重任,確保這些地區的和平與繁榮。


    與此同時,東部軍區也迎來了新的變化。隨著南方軍區的南遷,原本由其管轄的交州、揚州等地,如今已劃歸東部軍區麾下,荊州則歸入了洛陽軍區的管轄範圍。


    至於西部軍區,其駐地已遷移至大宛,這一戰略要地不僅是連接東西方的重要節點,更是華朝西域戰略的核心所在。西部軍區將主管西域州、貴霜州的防務工作,守護著華朝的西大門。而原本由西部軍區管轄的涼州、益州等地,則劃歸洛陽軍區管轄。


    此次軍區設置的調整,優化了華朝的軍事布局,提高了國防效率,更讓華朝對各新征服領土的軍事控製顯得更加得心應手。


    在海軍力量布局上,華朝亦進行了全麵的調整,以適應其日益擴張的海洋利益。昔日的黃海艦隊,如今已改為印度洋艦隊,宛如印度洋上的一把利劍,時刻威懾著周邊海域,確保華朝在印度洋的戰略利益不受侵犯。印度洋艦隊的建立,不僅提升了華朝在印度洋地區的影響力,更為其海上貿易安全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與此同時,東海艦隊也搖身一變成為太平洋艦隊,控製著太平洋的廣闊海域。


    而南海艦隊,雖然名稱依舊,但其駐地卻已搬遷至馬六甲海峽這一海上咽喉之地,旨在進一步強化華朝對南海及南洋航運安全的控製能力,守護南洋海域的和平與穩定,確保華朝的航運通道暢通無阻,為國家的經濟發展與海外貿易提供堅實後盾。


    在兵力配置層麵,華朝根據其國內外的實際情況,進行了科學而合理的調整。得益於國內治安的持續穩定,民眾安居樂業,社會秩序井然有序,幾乎已無人膽敢滋事生非。


    因此,洛陽軍區、北方軍區以及東部軍區兵力編製維持不變,依舊保持著5萬人的精幹規模。


    然而,在南洋、天竺以及大月氏等新近占領的領土上,由於曆史、文化、民族等多方麵的差異,部分地區仍存在著一定的不穩定因素,部分民眾尚未完全融入華朝的統治體係,時有不服管教的情況發生。


    為了有效應對這些挑戰,確保新領土的和平與穩定,華朝將西部軍區與南方軍區的兵力編製增加至10萬人。這一舉措不僅增強了這兩個軍區在應對突發事件時的應對能力,更為新領土的治理與融合提供了有力的軍事保障。


    至此,華朝的陸軍總兵力達到了35萬人,形成了一支規模雖然不大,但相比這個時代來說武器裝備極為先進、戰鬥力強悍的地麵作戰力量。


    海軍方麵,華朝同樣根據戰略需求進行了戰艦數量和兵力方麵的調整。太平洋艦隊與南海艦隊因其周邊不用麵對過於強大的敵人,兵力編製保持不變,仍為5萬人。


    而印度洋艦隊,鑒於其在印度洋地區的重要戰略地位以及將來需要向西亞、歐洲、非洲擴張的需求,其兵力編製得到了顯著增加,達到了10萬人。這一調整不僅提升了印度洋艦隊在印度洋地區的航線守護能力,更為華朝未來從海上向西擴張提供了堅實的支撐。


    綜上所述,華朝在兵力配置上的調整,既體現了其對國內治安的自信與穩健,又彰顯了其在新領土治理與海洋戰略上的遠見與決心。這支訓練有素的精悍軍隊,將成為華朝走向更加輝煌未來的堅實後盾。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我能趨吉避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明巧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明巧並收藏三國:我能趨吉避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