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下冀州後,華朝大軍在城內展開了全麵的搜索和清掃工作。他們俘虜了袁紹多達十餘萬的殘餘士卒和官員,安撫了驚恐不安的百姓。冀州城,這座曾經的袁紹權力象征,徹底被華朝攻占。


    華軍將士紀律嚴明,令行禁止,老百姓在驚慌了幾天之後,漸漸安心了下來。原來,華朝軍隊真的與袁紹軍不同,不會輕易打擾老百姓,即使買賣東西也是給錢的,更不會入室搶劫。


    城中烽火台上,換上了華朝旗幟,隨風獵獵作響,宣告著新的時代到來。


    將冀州城防交給年齡漸大的黃忠後,趙雲親率一萬騎兵,親自向北追擊。


    袁紹倉惶北逃,帶走的也是數千騎兵,步兵追不上袁紹,因此趙雲也就不用帶步兵了,隻需要帶騎兵去追擊即可。


    而袁紹,這位曾經的北方霸主,在逃往幽州的路上,心中充滿了無盡的悲憤。他回想著自己的一生,從年少的壯誌淩雲,到十八路諸侯討董的風光無限,到坐擁冀州、幽州、青州三州之地三四十萬軍隊,再到如今的落魄不堪,仿佛一場夢一般。


    他深知,自己已無力回天,隻能逃往幽州苟延殘喘。如華軍繼續追來的話,他還得繼續往草原甚至漠北逃。


    遼東之地,豔陽高照,公孫度立於遼東治所襄平縣的城樓上,遠眺遼西,眉宇間透露出一股不怒自威的霸氣。


    這時,探馬來報:“主公,華朝大將趙雲、黃忠已攻克冀州,袁紹父子倉皇北遁,逃往幽州而來。”


    公孫度聞言,眼中精光一閃,瞬間做出了早已深埋心中的決定。


    他緩緩轉身,目光掃過麾下將領,沉聲道:“袁紹昔日雄踞河北,聲勢滔天,今卻還是被華朝打得猶如喪家之犬,奔逃幽州。此乃天予大功,不取反受其咎!我公孫氏偏居遼東,不是長久之計。華朝軍容鼎盛,百姓安樂,統一天下已是大勢所趨。因此,我們必須有所動作,像江東孫策活捉袁術一樣,把袁紹獻給華朝,為大家謀取一份在華朝安身立命的功勞。”


    公孫度幾名部下均點頭稱善。


    華朝的鼎盛軍容,已經不允許他們再偏安遼東做土霸王了。如不早日歸附,必遭華軍討伐。打又打不過,那不如早點兒歸附,順便拿袁紹去換功勞,在新朝博取一番富貴。


    連主公公孫度都是這想法,當屬下的自然更加不會反對了。


    於是,公孫度離開城樓,策馬返回府邸,揮毫潑墨,草就一道進軍令:“全軍整備,明日兵發幽州,活捉袁紹,獻於華朝,以表我遼東歸順之誠,亦彰我公孫氏之勇武!”


    帳內將領聞令,紛紛請戰,誓要跟隨公孫度前去活捉袁紹,撈一份功勞。


    公孫度見狀,心中有些惆悵。看來,這些屬下也都是想歸附華朝的。即使他想負隅頑抗也不現實,沒幾個人會跟他一起與華朝頑抗到底的。


    隻是,真的決定歸附華朝,他還是有些舍不得的感覺。畢竟,歸順華朝後,他就當不成遼東土霸王了。


    但大勢所趨,如不趁早打算,等華朝大軍兵臨城下再投降,哪有現在主動去捉袁紹獻功來得劃算?


    於是,遼東萬餘鐵騎在公孫度的率領下,如一股不可阻擋的洪流,浩浩蕩蕩地離開遼東,途經遼西郡,向幽州廣陽郡進發,誓要將袁紹父子擒獲,成就一番進獻之功。


    另一邊,袁紹、田豐、沮授等人帶著數千親信騎兵,穿行於荒涼的山野之間,馬蹄聲急促而雜亂,仿佛是大自然對這敗軍之將的無情嘲笑。


    他們的心中充滿了不甘與絕望,但更多的是對未來的未知與恐懼。沮授與田豐,這兩位智謀過人的謀士,此刻也麵露憂色,他們深知,幽州並不安全。


    即使到了幽州,華朝再派軍前來圍剿,他們又守得住嗎?不可能的,冀州十多萬大軍都守不住,更別說幽州了。


    未來路在何方,大家心裏都很迷茫,也很絕望。


    然而,命運似乎並不打算輕易放過這群落魄之人。為了攜帶家眷、金銀細軟以及多年累積的奇珍異寶,袁紹不得不征用了大量馬車。


    這些沉重的負擔如同枷鎖一般,嚴重拖慢了整個隊伍的行進速度。在逃亡的路上,時間就是生命,而這份奢侈的負重,無疑是將他們推向了更加危險的境地。


    這日,正當袁紹等人喘息未定,試圖在一片密林邊緣稍作休整時,一陣震耳欲聾的馬蹄聲由遠及近,猶如地獄之門轟然洞開。趙雲率領的鐵騎,如同黑色的風暴,驟然間席卷而來。


    大將蔣義渠臉色大變,向袁紹喊了一聲:“主公快走!”


    然後就率軍義無反顧地迎了上去。


    袁紹軍倉惶接戰,但結果卻毫無懸念。


    袁紹的軍隊本就士氣低落,加之負重前行,根本無法與趙雲麾下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華軍鐵騎相抗衡。


    一時間,戰場上刀光劍影,血花四濺,哀嚎聲此起彼伏。袁紹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士兵一個個倒下,心中充滿了無力與絕望,隻能慌忙逃跑。


    在這場殘酷的遭遇戰中,護著袁紹逃出冀州的大將蔣義渠被趙雲親手斬殺,沮授與田豐兩位謀士不幸被俘,多數騎兵在絕望之下選擇了投降。


    家眷們則在混亂中四散奔逃,金銀細軟散落一地,成為了這場逃亡的殘酷見證。


    好在,蔣義渠的犧牲總算為袁紹父子爭得了一點兒時間。憑借著僅剩的千餘親兵,袁紹、袁譚父子幾人在亂軍之中奮力突圍,最終僥幸逃脫,但已是狼狽不堪,身心俱疲。


    他們一路向北,晝夜兼程,不敢作絲毫停留。穿過重重險阻後,終於抵達了幽州治所廣陽郡的薊縣。


    在滅亡公孫瓚後,袁紹任命了自己的外甥高幹擔任幽州牧,既是防範北方遊牧民族,也為了防範遼東公孫度。


    沒想到,現在卻成了袁紹等人的救命稻草和落腳點。


    高幹已經提前得到警訊,派兵在?水河南岸迎接。看到袁紹等人如此狼狽,不禁心生感慨。他深知,此刻的舅舅袁紹已不再是那個雄霸一方的諸侯,而是成了一個落難之人。


    然而,高幹並未有絲毫的怠慢。畢竟,他們是親戚,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他迅速安排袁紹父子及殘部過河、入駐城內,並派駐重兵把守?水北岸,防止華軍渡河。


    在高幹的精心安排下,袁紹等人暫時得以安身立命,但心中的屈辱與不甘卻如同野火燎原,難以平息。


    他們知道,這場敗局並非終點,而是另一場更加艱難鬥爭的開始。趙雲已經率軍追來,幽州不日又將掀起大戰。高幹的幽州軍兵力並不多,僅有2萬餘,其他的都被袁紹抽調到南方參與中原大戰去了。


    現在,靠這點兵力,袁紹實在難以有信心守住幽州。


    然而,這還不是令人最絕望的。更令袁紹父子絕望的,是遼東公孫度來襲的消息。


    遼西郡、右北平郡、漁陽郡等等,這麽多郡縣攔在遼東公孫度西行的路上。如果是平時的話,這些郡縣都在袁紹或高幹的統轄之下,公孫度別說攻到廣陽郡來了,恐怕連遼西都過不了。


    但問題是,現在袁紹失敗了,冀州、青州丟了,隻剩下高幹的幽州。而且高幹也不敢分兵去把守其他郡縣,主力都在廣陽郡薊縣,相當於其他郡縣都不要了。


    如此一來,就靠各郡縣的普通縣兵來抵擋公孫度,那怎麽可能?加上袁紹兵敗華朝的消息,各郡太守、縣令根本無心抵擋,要麽望風而逃,要麽舉城投降。


    幾日之間,公孫度就拿下了整個遼西,途經遼西走廊殺到了右北平郡治所土垠縣城下。


    右北平郡太守派人求援,但高幹和袁紹又哪裏派得出援兵?


    馬上趙雲都要兵臨城下了。


    果不其然,一日之後,趙雲率軍抵達?水河南岸,雖然被高幹破壞了橋梁,收走了所有渡河船隻,但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那麽長的?水,趙雲不是非得在高幹派人把守的渡口過河不可。之前呂布過淮河、趙雲黃忠過絳水等等,都證明了這一點,華軍有的是辦法,趙雲渡河成功隻是時間問題。


    到時候幽州麵臨趙雲和公孫度的兩麵夾攻,何去何從?


    幽州城此時宛如一座孤島,被趙雲和公孫度兩麵夾擊。雖然還未真正兵臨城下、短兵相接,但也沒什麽區別了。


    城內,兩萬幽州兵和袁紹的千餘親兵,士氣低落,眼神中滿是對未來的絕望與迷茫。城外,趙雲率領的鐵騎正在?水河南岸想法渡河,令人備感窒息。而更遠處的東方,遼東公孫度的大軍即將趕來,令人更加絕望。


    袁紹,這位曾經叱吒風雲的梟雄,此刻坐在幽州牧府邸之中,麵容憔悴,眼神中盡是疲憊和迷茫。


    他的身旁,長子袁譚、次子袁熙、幼子袁尚以及外甥高幹,個個神色凝重,氣氛壓抑得幾乎讓人窒息。


    他們深知,眼前的困境已非人力所能輕易扭轉,幽州城很難守得住。


    “父親,我等若繼續困守幽州,隻怕遲早會被趙雲與公孫度聯手攻破。”長子袁譚率先打破沉默,聲音中帶著幾分決絕,“不如我們放棄此城,北出居庸關,或許能尋得一線生機。”


    袁紹聞言,微微點頭,目光掃過眾人,似乎在尋找著共鳴。“我亦有此意,”他緩緩說道,“但北疆之地,多為蠻荒,且與鮮卑接壤,風險重重。不過,正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若能與鮮卑結盟,借助其力量,未嚐沒有卷土重來的可能。”


    袁熙聞言,眉頭緊鎖,擔憂道:“鮮卑人向來狡詐多變,與他們合作無異於與虎謀皮,恐怕……”


    “二哥所言極是,”袁尚接過話頭,眼中閃過一絲狠厲,“但眼下我們已別無選擇。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搏一搏這未知的機遇。隻要我們能保留實力,總有一天能重返中原,再圖大業。”


    高幹也點頭附和,表示讚同。幽州幾十萬大軍都守不住,這幽州城怎麽可能擋得住華軍,還有公孫度的兩麵夾擊?


    最終,袁紹拍板決定,采納了這一大膽而冒險的計劃。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我能趨吉避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明巧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明巧並收藏三國:我能趨吉避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