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張循的登基,華朝建立,許多新的東西開始在司隸、並州、兗州三地推行。
文化方麵,由禮部成立一家出版社、一家連鎖書店,負責四書五經等諸子百家經典書籍和《華夏旬報》的出版發行。
另外,鼓勵文人士子編撰整理各種神話、成語、歇後語小故事,集冊出版,出版社還給稿費。
相比蔡侯紙更潔白的新型紙張和活字印刷的出現,打破了大家以往隻能靠竹簡、絲布書寫的桎梏,不僅大幅提高了文化的傳播率,也提高了文人士子對學習的渴望。
以往要一車竹簡才能裝下、精通五本書就叫“學富五車”的書籍內容,現在一兩本書就能裝下,無論書寫、謄錄還是攜帶,都方便了不止一個檔次。
說造紙術是人類最重要的發明之一,一點兒也不為過。
不過,因為蔡倫發明的蔡侯紙還不夠潔白、廉價,質量還不夠好,也沒有印刷術來體現紙張的重要性,所以到漢末還沒有得到大規模的應用。現在,張循是將紙張和印刷術結合起來,進行了大幅度的推廣,這才能承擔張循想要爭霸天下、統一全球的理想。
除了正經的諸子百家書籍、神話故事外,張循還自己找了幾個年輕士子,專門記錄他偶爾想起來的政論或散文、議論文、社會事件分析見解,由這些士子記下來、潤色打磨一番後拿去報社刊載,或者字數多了後直接出版書籍,供老百姓閱讀,也通過他所寫文章的一些事例,來啟發大家的思維。
比如黃巾起義,張循就在一篇文章裏給了解釋,稱正是由於豪門大族幾百年來不間斷的兼並土地,導致漢末農民自身沒有土地耕種,每年大部分收成都要拿去交了地租,最後活不下去,隻能造反。
這就是黃巾起義得到天下百姓響應的原因,也是張循的華朝分土地給老百姓,並且不許民間買賣的原因。如果允許民間買賣,將來不可避免的,土地又要被集中到少數人手裏,大多數農民活不下去後又要陷入不斷起義、推翻朝廷的輪回中。
這還是第一次有人這麽解釋農民起義的原因,許多人這才恍然大悟,也對華朝新的土地政策沒有那麽大的意見了。
畢竟,這都是為了新朝的長治久安。
教育方麵,太學改稱華夏大學,由內閣大臣、禮部部長蔡邕兼任校長,向全天下招收14歲—18歲的年輕士子約1000人就讀,係統學習治國理政方法,為將來的擴張做儲備,特別優秀者可放寬年齡限製。
年僅十幾歲的諸葛亮、龐統、司馬懿等人均被張循派情報人員找到,邀請進入了洛陽大學,成為張循儲備的高級人才。
另,每個郡至少設中學一所,每個縣至少設小學一所,如此形成小學、中學、大學的升學模式,進行人才培養。當然,現在學校數量少是因為識字的人還少,後期識字的人多了再慢慢進行擴展,增加各級學校數量。
教材則由蔡邕牽頭,邀請那些不願為華朝出仕做官、但願意為教育做貢獻的諸子百家學者整理撰寫,甚至將來到大學裏教書育人,其中包含荀彧。
作為一個忠君的儒家學子代表,荀彧對張循造反、逼迫劉協退位是非常憤怒的,恨不得殺了張循,為劉協、為大漢江山報仇。
但他被張循長期軟禁,無能為力,並且家眷也受到監控,冷靜下來後為了家人著想也不敢再輕舉妄動。
加上堂侄荀攸又出仕並擔任了華朝吏部副部長的高位,明顯被皇帝當成內閣大臣的預備人選在培養,因此荀彧最終隻能選擇了妥協,為華朝做事,避免影響堂侄荀攸的前途。
類似荀彧的人還有很多,而且還真有愚忠的人試圖與張循同歸於盡的。可惜,在張循的係統麵前,任何刺殺行動都會被扼殺在行動初始階段並抓住證據判刑。而那些真心歸附的人,也能在經過係統的檢驗後得到張循的大幅度信任。
這也是許多人初來乍到就能得到高位的原因,因為張循能通過係統看穿對方是否真心歸附。一旦是真心,就可以直接給予重任,反而激發對方報答“知遇之恩”的心理,工作效率奇高無比。
醫療方麵,在工部下麵成立醫療司,由張仲景任司長兼華夏大學醫學院院長,華佗任副司長兼醫學院副院長,係統性研究醫術並培養更多的醫生,提高疾病防治水平。
在張循穿越之前,醫生郎中在漢末屬於賤業,根本不受重視的,隻有生病的時候才想得起醫生,平時誰也沒在意,更沒法當官。
現在張循將醫生提高到這種地步,不僅是張仲景、華佗受益,那些之前繼承家業或當醫生徒弟的,社會地位都將大幅度提高。這些人,自然就是華朝新政權的堅定支持者。
張仲景和華佗還在張循的建議下,共同撰寫了一本醫學科普宣傳冊,將細菌的存在,多喝熱水、少喝生水,飯前便後洗手,不能隨地大小便等等進行了科普。並且用反雕的方式,將華佗的五禽戲簡筆畫動作雕刻出來,然後蘸墨印刷上去,以此進行傳播鍛煉,提高百姓健康。
民生方麵,張循最看重的就是防洪。古代黃淮一旦發生水災,損失就極為慘重,張循一方麵利用新發明的水泥修築河堤,另一方麵下令黃河沿線在冬季水淺的時候抓緊時間清理淤泥。
除此之外,還通過報紙進行科普,將河水改名為黃河,以此警醒世人,告訴大家河水變黃的原因,乃是黃河及支流沿線水土流失嚴重。要避免這一情況,在黃河和各大支流的河邊,就要多種樹,以穩固水土。
為了讓大家少砍樹,張循大規模地推廣燒煤。反正現在人口也不多,並州的許多煤礦還是露天的,也好開采,燒煤成本也高不了多少,而且還暖和。
當然,燒煤要注意煤氣中毒,這也是要提醒大家的。
此外,張循大力修橋鋪路,發明家、機械大師馬鈞的歸附,讓張循多了一個將他許多後世機械設想得以複現的關鍵人物。張循直接任命馬鈞當了工部副部長,主要任務就是搞發明創造和改進,在張循後世見識和係統的推演嚐試下發明了許多東西。
特別是大型連弩的改進,大幅加快了戰爭中連弩的發射速度和射程。還有連發式的投石機,裝上更大的炸藥包後拋出去,到時候肯定能給袁紹、劉備等人一個“大驚喜”。
軍隊方麵,昌邑(兗州)、晉陽(並州)兩個軍區的人員編製基本沒變,主要是洛陽軍區,在吸收了李傕、郭汜、樊稠、張濟的兵馬後,即使剔除了許多體能不合格的士兵,人數也還是漲到了14萬人,成為實力最強的軍區。
趙雲升任內閣大臣兼兵部部長後,洛陽軍區司令員由黃忠接任。
士兵方麵,張循給了很高的待遇,但代價就是訓練極為嚴厲,並且經常拉出去幫忙防洪搶險、修橋鋪路,或者屯田耕種沒有分配完,屬於國有的那一部分田地。
張循手下二十多萬的兵力,其實是可以抵得上袁紹、袁術等人百萬大軍的。可惜,這些地方諸侯還沒親眼見識過華朝正規軍的實力,並不知道張循手下軍隊的恐怖。
除了一般的軍隊外,張循還在每個軍區設了一支特種部隊,選出最精銳的士兵,用最殘酷的訓練方式進行訓練,其殘酷程度,遠超普通士兵,連呂布等人看了都咋舌。
這些特種兵最終學會的技能,不僅是殺人技巧,還有喬裝打扮、敵後潛入、情報打探、刺殺、斬首等等,在演習過程中,連張燕這樣的重要將領都被特種兵潛入到身邊,“刺殺”成功,可見特種作戰理念在這個時代的降維打擊效果。
但這些都是秘而不宣的東西,袁紹、袁術、劉備等人根本打聽不到,完全想象不到他們將來麵臨的將是何種戰爭怪獸。
每天60次,足足50天、500公裏的係統詢問範圍,可以讓張循將細作、叛徒出現的區域和時間縮小到極小的範圍,再讓區域負責人去抓捕、審問、甄別就行了。
工業上,張循成立了水泥廠、磚廠、瓦廠、鋼鐵廠、玻璃廠、五金廠、紡織廠、家具廠等等,並讓馬鈞研究蒸汽機,慢慢升級工業。有張循提供正確的研究方向,隻要統一全國,要不了多久時間,華朝就能進入初級工業時代,想想就帶勁。
商業上,張循鼓勵行商,為此還專門成立了商部,專門負責商務事宜。哪怕現在華朝與周圍各個諸侯對峙,也沒斷了商業往來。
在尚未出現“白衣渡江”事件的當下,商人隻要穿著代表中立的白色衣服,就可以往來不同諸侯之間的控製區販賣商品,這也是大家默認的規則。
不管戰爭怎麽打,有些商品還是必須的。比如鹽,這東西不能斷啊!要是沒有商人,那不產鹽的地方就慘了。
另外,各地世家大族也需要奢侈品,也是要商人去往來販賣的。特別是玻璃廠製作的那些精美奢侈品,許多沒見識過的豪門士族還以為是什麽稀奇東西,被信息差賺了大錢。
當然,這也是張循故意沒有在民間大量放開玻璃產品造成的,他就是要通過玻璃製造奢侈品,搜刮其他諸侯的財產。不然的話,他農稅又收得不高,但官員俸祿和士兵糧餉卻很高,哪裏來錢養啊!
除了中華大地外,張循還鼓勵膽子大的行商,往草原賣玻璃奢侈品換戰馬,往西域絲綢之路換黃金白銀、珍禽異獸、香料農作物等等。總之,在張循統一中華大地之前,玻璃一直會是他重要的斂財手段之一。
文化方麵,由禮部成立一家出版社、一家連鎖書店,負責四書五經等諸子百家經典書籍和《華夏旬報》的出版發行。
另外,鼓勵文人士子編撰整理各種神話、成語、歇後語小故事,集冊出版,出版社還給稿費。
相比蔡侯紙更潔白的新型紙張和活字印刷的出現,打破了大家以往隻能靠竹簡、絲布書寫的桎梏,不僅大幅提高了文化的傳播率,也提高了文人士子對學習的渴望。
以往要一車竹簡才能裝下、精通五本書就叫“學富五車”的書籍內容,現在一兩本書就能裝下,無論書寫、謄錄還是攜帶,都方便了不止一個檔次。
說造紙術是人類最重要的發明之一,一點兒也不為過。
不過,因為蔡倫發明的蔡侯紙還不夠潔白、廉價,質量還不夠好,也沒有印刷術來體現紙張的重要性,所以到漢末還沒有得到大規模的應用。現在,張循是將紙張和印刷術結合起來,進行了大幅度的推廣,這才能承擔張循想要爭霸天下、統一全球的理想。
除了正經的諸子百家書籍、神話故事外,張循還自己找了幾個年輕士子,專門記錄他偶爾想起來的政論或散文、議論文、社會事件分析見解,由這些士子記下來、潤色打磨一番後拿去報社刊載,或者字數多了後直接出版書籍,供老百姓閱讀,也通過他所寫文章的一些事例,來啟發大家的思維。
比如黃巾起義,張循就在一篇文章裏給了解釋,稱正是由於豪門大族幾百年來不間斷的兼並土地,導致漢末農民自身沒有土地耕種,每年大部分收成都要拿去交了地租,最後活不下去,隻能造反。
這就是黃巾起義得到天下百姓響應的原因,也是張循的華朝分土地給老百姓,並且不許民間買賣的原因。如果允許民間買賣,將來不可避免的,土地又要被集中到少數人手裏,大多數農民活不下去後又要陷入不斷起義、推翻朝廷的輪回中。
這還是第一次有人這麽解釋農民起義的原因,許多人這才恍然大悟,也對華朝新的土地政策沒有那麽大的意見了。
畢竟,這都是為了新朝的長治久安。
教育方麵,太學改稱華夏大學,由內閣大臣、禮部部長蔡邕兼任校長,向全天下招收14歲—18歲的年輕士子約1000人就讀,係統學習治國理政方法,為將來的擴張做儲備,特別優秀者可放寬年齡限製。
年僅十幾歲的諸葛亮、龐統、司馬懿等人均被張循派情報人員找到,邀請進入了洛陽大學,成為張循儲備的高級人才。
另,每個郡至少設中學一所,每個縣至少設小學一所,如此形成小學、中學、大學的升學模式,進行人才培養。當然,現在學校數量少是因為識字的人還少,後期識字的人多了再慢慢進行擴展,增加各級學校數量。
教材則由蔡邕牽頭,邀請那些不願為華朝出仕做官、但願意為教育做貢獻的諸子百家學者整理撰寫,甚至將來到大學裏教書育人,其中包含荀彧。
作為一個忠君的儒家學子代表,荀彧對張循造反、逼迫劉協退位是非常憤怒的,恨不得殺了張循,為劉協、為大漢江山報仇。
但他被張循長期軟禁,無能為力,並且家眷也受到監控,冷靜下來後為了家人著想也不敢再輕舉妄動。
加上堂侄荀攸又出仕並擔任了華朝吏部副部長的高位,明顯被皇帝當成內閣大臣的預備人選在培養,因此荀彧最終隻能選擇了妥協,為華朝做事,避免影響堂侄荀攸的前途。
類似荀彧的人還有很多,而且還真有愚忠的人試圖與張循同歸於盡的。可惜,在張循的係統麵前,任何刺殺行動都會被扼殺在行動初始階段並抓住證據判刑。而那些真心歸附的人,也能在經過係統的檢驗後得到張循的大幅度信任。
這也是許多人初來乍到就能得到高位的原因,因為張循能通過係統看穿對方是否真心歸附。一旦是真心,就可以直接給予重任,反而激發對方報答“知遇之恩”的心理,工作效率奇高無比。
醫療方麵,在工部下麵成立醫療司,由張仲景任司長兼華夏大學醫學院院長,華佗任副司長兼醫學院副院長,係統性研究醫術並培養更多的醫生,提高疾病防治水平。
在張循穿越之前,醫生郎中在漢末屬於賤業,根本不受重視的,隻有生病的時候才想得起醫生,平時誰也沒在意,更沒法當官。
現在張循將醫生提高到這種地步,不僅是張仲景、華佗受益,那些之前繼承家業或當醫生徒弟的,社會地位都將大幅度提高。這些人,自然就是華朝新政權的堅定支持者。
張仲景和華佗還在張循的建議下,共同撰寫了一本醫學科普宣傳冊,將細菌的存在,多喝熱水、少喝生水,飯前便後洗手,不能隨地大小便等等進行了科普。並且用反雕的方式,將華佗的五禽戲簡筆畫動作雕刻出來,然後蘸墨印刷上去,以此進行傳播鍛煉,提高百姓健康。
民生方麵,張循最看重的就是防洪。古代黃淮一旦發生水災,損失就極為慘重,張循一方麵利用新發明的水泥修築河堤,另一方麵下令黃河沿線在冬季水淺的時候抓緊時間清理淤泥。
除此之外,還通過報紙進行科普,將河水改名為黃河,以此警醒世人,告訴大家河水變黃的原因,乃是黃河及支流沿線水土流失嚴重。要避免這一情況,在黃河和各大支流的河邊,就要多種樹,以穩固水土。
為了讓大家少砍樹,張循大規模地推廣燒煤。反正現在人口也不多,並州的許多煤礦還是露天的,也好開采,燒煤成本也高不了多少,而且還暖和。
當然,燒煤要注意煤氣中毒,這也是要提醒大家的。
此外,張循大力修橋鋪路,發明家、機械大師馬鈞的歸附,讓張循多了一個將他許多後世機械設想得以複現的關鍵人物。張循直接任命馬鈞當了工部副部長,主要任務就是搞發明創造和改進,在張循後世見識和係統的推演嚐試下發明了許多東西。
特別是大型連弩的改進,大幅加快了戰爭中連弩的發射速度和射程。還有連發式的投石機,裝上更大的炸藥包後拋出去,到時候肯定能給袁紹、劉備等人一個“大驚喜”。
軍隊方麵,昌邑(兗州)、晉陽(並州)兩個軍區的人員編製基本沒變,主要是洛陽軍區,在吸收了李傕、郭汜、樊稠、張濟的兵馬後,即使剔除了許多體能不合格的士兵,人數也還是漲到了14萬人,成為實力最強的軍區。
趙雲升任內閣大臣兼兵部部長後,洛陽軍區司令員由黃忠接任。
士兵方麵,張循給了很高的待遇,但代價就是訓練極為嚴厲,並且經常拉出去幫忙防洪搶險、修橋鋪路,或者屯田耕種沒有分配完,屬於國有的那一部分田地。
張循手下二十多萬的兵力,其實是可以抵得上袁紹、袁術等人百萬大軍的。可惜,這些地方諸侯還沒親眼見識過華朝正規軍的實力,並不知道張循手下軍隊的恐怖。
除了一般的軍隊外,張循還在每個軍區設了一支特種部隊,選出最精銳的士兵,用最殘酷的訓練方式進行訓練,其殘酷程度,遠超普通士兵,連呂布等人看了都咋舌。
這些特種兵最終學會的技能,不僅是殺人技巧,還有喬裝打扮、敵後潛入、情報打探、刺殺、斬首等等,在演習過程中,連張燕這樣的重要將領都被特種兵潛入到身邊,“刺殺”成功,可見特種作戰理念在這個時代的降維打擊效果。
但這些都是秘而不宣的東西,袁紹、袁術、劉備等人根本打聽不到,完全想象不到他們將來麵臨的將是何種戰爭怪獸。
每天60次,足足50天、500公裏的係統詢問範圍,可以讓張循將細作、叛徒出現的區域和時間縮小到極小的範圍,再讓區域負責人去抓捕、審問、甄別就行了。
工業上,張循成立了水泥廠、磚廠、瓦廠、鋼鐵廠、玻璃廠、五金廠、紡織廠、家具廠等等,並讓馬鈞研究蒸汽機,慢慢升級工業。有張循提供正確的研究方向,隻要統一全國,要不了多久時間,華朝就能進入初級工業時代,想想就帶勁。
商業上,張循鼓勵行商,為此還專門成立了商部,專門負責商務事宜。哪怕現在華朝與周圍各個諸侯對峙,也沒斷了商業往來。
在尚未出現“白衣渡江”事件的當下,商人隻要穿著代表中立的白色衣服,就可以往來不同諸侯之間的控製區販賣商品,這也是大家默認的規則。
不管戰爭怎麽打,有些商品還是必須的。比如鹽,這東西不能斷啊!要是沒有商人,那不產鹽的地方就慘了。
另外,各地世家大族也需要奢侈品,也是要商人去往來販賣的。特別是玻璃廠製作的那些精美奢侈品,許多沒見識過的豪門士族還以為是什麽稀奇東西,被信息差賺了大錢。
當然,這也是張循故意沒有在民間大量放開玻璃產品造成的,他就是要通過玻璃製造奢侈品,搜刮其他諸侯的財產。不然的話,他農稅又收得不高,但官員俸祿和士兵糧餉卻很高,哪裏來錢養啊!
除了中華大地外,張循還鼓勵膽子大的行商,往草原賣玻璃奢侈品換戰馬,往西域絲綢之路換黃金白銀、珍禽異獸、香料農作物等等。總之,在張循統一中華大地之前,玻璃一直會是他重要的斂財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