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知青院的鬧劇02
美滋美味的六零養娃日常 作者:喜歡繡球鬆的小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宋麗雲故意添柴加火:“大隊長,上大學的名額不是該秉承公正公平的原則來決定嗎?”
黃大隊長:“我不知道你們怎麽得出這個結論,但我可以告訴你們,國景跟你們不一樣,他用不上名額。”
“上大學,本就是為了留在城裏,有工作。國景不去上大學,憑著他那手技術也能拿到工作。”
“你們可能不清楚,在去年年底時,鋼廠那邊有提出讓國景去那裏做個技術員,是國景想留在鄉下,沒有同意去鋼廠。”
“技術員的工資你們是知道的,比一般的工人高多了,有些大學生的工資還不一定有技術員高。國景連到手的工作都不要,還用得著為了回城或工作需要上大學的名額嗎?”
其他人不知道高國景的誌向,黃大隊長清楚的很,高國景真正想做的是當兵,並沒準備在這邊長待,自然就不會想著做什麽工農兵學員或找工作。
高家幾個大人,各有各的成就。
高國景給上汾大隊帶來不小的創收;高書景就更牛逼,教他們種了西瓜,每年創收最少上萬塊錢;
今年上汾大隊在高書景的指導下種了幾季西瓜,創收更多,比他那片橘子林賺錢多了。
於如嘉來了後,隊上的人就沒去過鎮上看病,全在她這裏解決了,真正做到了用最小的成本保障了隊員們的身體健康。
他們三人中,不管哪個人都當得起他的推薦,可惜這些名額他們都用不上。
對於三個能切身幫助到上汾大隊的人,黃大隊長交好都來不及,又怎會傻到冒著得罪他們的風險將高國景的誌向到處說。
聽到高國景不會離開上汾大隊,齊甜心鬆了一口,隻要他留在這裏,她就有機會。
丁小西:“我就說大隊長去高知青那裏不是談上大學的事情吧。”
黃大隊長:“也不能這麽說,我去他家確實是為了說上大學的事情,不過我找的人是書景,他是公社的幹事,對這些事情比我清楚的多。”
候大勇追問道:“高幹事怎麽說?”
黃大隊長:“工農兵學員這事確實是真的,不過一個公社每年最多隻有幾個名額,這個名額不是知青專用,所有表現優秀的青年都可以用。”
“其次,知青下鄉必須要滿三年且表現良好,在有名額的情況下才能申請。”
“你們覺得自己哪點達標了?是年限夠了?還是你們的表現在整個上汾大隊數一數二?你們來了這裏鬧出多少事,我想你們應該是心裏清楚的。”
“以前的那些事我們不追究了,以後要是再鬧事,就記過,所有記過過的人都將失去競爭工農兵名額的資格。”
“你們要是對我這些話有意見,盡管去知青辦詢問。”
知青們一聽他這話,心都涼了,知道上大學的名額不好拿,卻沒想到這麽難拿。而且還有年限要求,不用想都知道他們現在沒資格拿名額。
一幫知青失落的回到知青院,候大勇將所有知青叫到一起開了個會。
候大勇正色道:“我們是知青,來自全國各省,生活習慣不同,也有著各自的小心思。”
“我這個隊長礙於情麵,在你們三天兩頭鬧事的時候,大多出來做個和事佬,讓你們沒將鬧事看得多嚴重。”
“是我的工作沒做到位,該檢討,你們該批評批評,該指正指正。”
知青院的隊長是由知青推薦,大隊批準,才正式上任的。
候大勇生相老成,處事本分,在有著一堆心思的知青中,顯得比較另類,本著不讓對頭得意的想法,候大勇撿漏成了知青隊長。
也正是因為這樣,候大勇這個隊長在知青院沒什麽威信,他自己又是本分的性子,做不出壓人的事來。
平時遇到事,就是出來做個和事佬,能勸就勸,不能勸就隨他們鬧出去,鬧大了,自然會有看不過去的人報到黃大隊長那裏去。
知青院三天兩頭的鬧事,黃大隊長一來,大隊的人基本就知道了,這才給人一種強製下鄉的知青沒有自願下鄉的知青品性好的感覺。
不過候大勇再怎麽本分,也有著自己的小心思,以前他不想得罪人,是因為沒什麽利益可圖。
現在不一樣,有了回城上大學拿工作的胡蘿卜吊在前麵,就算名額有限,還是跟整個公社的青年搶,但他不是沒有機會的。
跟黃大隊長分開,候大勇就在心裏分析這個事,上大學的名額不是隨便給的,有學曆要求。
大隊上初中畢業的人少得可憐,高中幾年都不出一個。所以他的正經對手還是知青院這幫人,他想要獲得名額,就必須將他們壓下去,讓黃大隊長看到他的實力。
經常鬧事者之一周立康:“候知青也是為了我們知青院,以前的事情就不提了,以後多注意一些。”
鬧事者之一宋麗雲撇撇嘴,想說她不在意什麽上大學的名額,不用注意這些,隻是她還有點情商,沒有將這些話說出來。
候大勇:“大家要是都沒什麽話說,那我就要說了,黃大隊長的話你們也聽到了,鬧事記過的人沒有競爭上大學的資格。”
“就算不為了別人,也該為自己想想,我希望你們以後的言行舉止能符合知識青年這個稱呼,就算有不睦,可以來找我評理,或自己私下解決。”
“不要將事情鬧出知青院,以免影響知青院的名聲。”
鄒家輝有回城的想法,第一個站出來回應了他的提議:“候知青說的在理,為了上大學的名額,我們確實該注意點名聲。”
知青院有了統一的目標,都答應往後行事收斂了一些。
但是高書景的消息竟然比黃大隊長的消息更靈通,是公社跟各大工廠眼中的紅人,要是能交好他,工作不就唾手可得了嗎?
前年來的知青已經嚐試過了,但去年去過於家的知青隻有幾個人,今年來的知青就更沒去過,很多知青又開始了蠢蠢欲動。
黃大隊長:“我不知道你們怎麽得出這個結論,但我可以告訴你們,國景跟你們不一樣,他用不上名額。”
“上大學,本就是為了留在城裏,有工作。國景不去上大學,憑著他那手技術也能拿到工作。”
“你們可能不清楚,在去年年底時,鋼廠那邊有提出讓國景去那裏做個技術員,是國景想留在鄉下,沒有同意去鋼廠。”
“技術員的工資你們是知道的,比一般的工人高多了,有些大學生的工資還不一定有技術員高。國景連到手的工作都不要,還用得著為了回城或工作需要上大學的名額嗎?”
其他人不知道高國景的誌向,黃大隊長清楚的很,高國景真正想做的是當兵,並沒準備在這邊長待,自然就不會想著做什麽工農兵學員或找工作。
高家幾個大人,各有各的成就。
高國景給上汾大隊帶來不小的創收;高書景就更牛逼,教他們種了西瓜,每年創收最少上萬塊錢;
今年上汾大隊在高書景的指導下種了幾季西瓜,創收更多,比他那片橘子林賺錢多了。
於如嘉來了後,隊上的人就沒去過鎮上看病,全在她這裏解決了,真正做到了用最小的成本保障了隊員們的身體健康。
他們三人中,不管哪個人都當得起他的推薦,可惜這些名額他們都用不上。
對於三個能切身幫助到上汾大隊的人,黃大隊長交好都來不及,又怎會傻到冒著得罪他們的風險將高國景的誌向到處說。
聽到高國景不會離開上汾大隊,齊甜心鬆了一口,隻要他留在這裏,她就有機會。
丁小西:“我就說大隊長去高知青那裏不是談上大學的事情吧。”
黃大隊長:“也不能這麽說,我去他家確實是為了說上大學的事情,不過我找的人是書景,他是公社的幹事,對這些事情比我清楚的多。”
候大勇追問道:“高幹事怎麽說?”
黃大隊長:“工農兵學員這事確實是真的,不過一個公社每年最多隻有幾個名額,這個名額不是知青專用,所有表現優秀的青年都可以用。”
“其次,知青下鄉必須要滿三年且表現良好,在有名額的情況下才能申請。”
“你們覺得自己哪點達標了?是年限夠了?還是你們的表現在整個上汾大隊數一數二?你們來了這裏鬧出多少事,我想你們應該是心裏清楚的。”
“以前的那些事我們不追究了,以後要是再鬧事,就記過,所有記過過的人都將失去競爭工農兵名額的資格。”
“你們要是對我這些話有意見,盡管去知青辦詢問。”
知青們一聽他這話,心都涼了,知道上大學的名額不好拿,卻沒想到這麽難拿。而且還有年限要求,不用想都知道他們現在沒資格拿名額。
一幫知青失落的回到知青院,候大勇將所有知青叫到一起開了個會。
候大勇正色道:“我們是知青,來自全國各省,生活習慣不同,也有著各自的小心思。”
“我這個隊長礙於情麵,在你們三天兩頭鬧事的時候,大多出來做個和事佬,讓你們沒將鬧事看得多嚴重。”
“是我的工作沒做到位,該檢討,你們該批評批評,該指正指正。”
知青院的隊長是由知青推薦,大隊批準,才正式上任的。
候大勇生相老成,處事本分,在有著一堆心思的知青中,顯得比較另類,本著不讓對頭得意的想法,候大勇撿漏成了知青隊長。
也正是因為這樣,候大勇這個隊長在知青院沒什麽威信,他自己又是本分的性子,做不出壓人的事來。
平時遇到事,就是出來做個和事佬,能勸就勸,不能勸就隨他們鬧出去,鬧大了,自然會有看不過去的人報到黃大隊長那裏去。
知青院三天兩頭的鬧事,黃大隊長一來,大隊的人基本就知道了,這才給人一種強製下鄉的知青沒有自願下鄉的知青品性好的感覺。
不過候大勇再怎麽本分,也有著自己的小心思,以前他不想得罪人,是因為沒什麽利益可圖。
現在不一樣,有了回城上大學拿工作的胡蘿卜吊在前麵,就算名額有限,還是跟整個公社的青年搶,但他不是沒有機會的。
跟黃大隊長分開,候大勇就在心裏分析這個事,上大學的名額不是隨便給的,有學曆要求。
大隊上初中畢業的人少得可憐,高中幾年都不出一個。所以他的正經對手還是知青院這幫人,他想要獲得名額,就必須將他們壓下去,讓黃大隊長看到他的實力。
經常鬧事者之一周立康:“候知青也是為了我們知青院,以前的事情就不提了,以後多注意一些。”
鬧事者之一宋麗雲撇撇嘴,想說她不在意什麽上大學的名額,不用注意這些,隻是她還有點情商,沒有將這些話說出來。
候大勇:“大家要是都沒什麽話說,那我就要說了,黃大隊長的話你們也聽到了,鬧事記過的人沒有競爭上大學的資格。”
“就算不為了別人,也該為自己想想,我希望你們以後的言行舉止能符合知識青年這個稱呼,就算有不睦,可以來找我評理,或自己私下解決。”
“不要將事情鬧出知青院,以免影響知青院的名聲。”
鄒家輝有回城的想法,第一個站出來回應了他的提議:“候知青說的在理,為了上大學的名額,我們確實該注意點名聲。”
知青院有了統一的目標,都答應往後行事收斂了一些。
但是高書景的消息竟然比黃大隊長的消息更靈通,是公社跟各大工廠眼中的紅人,要是能交好他,工作不就唾手可得了嗎?
前年來的知青已經嚐試過了,但去年去過於家的知青隻有幾個人,今年來的知青就更沒去過,很多知青又開始了蠢蠢欲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