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一石激起千層浪
權謀天下之甄嬛穿越戚夫人 作者:玻璃框裏的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董護衛方才說燕王平日裏謹守臣節,尊崇皇上,是董護衛親眼所見還是道聽途說?”聽完董廖的陳述,張良神色溫和地開口道。
“回大人,是卑職親眼所見燕王率領群臣對著皇上的畫像行禮叩拜。”
“是日日如此嗎?”
“是!”
張良看一眼董廖,眉目疏淡,目光如星:“董護衛何時去的燕地?又是何時返回的洛陽?途中花了多長時間?”
“回大人,卑職五月二十五去的燕地,六月十一返回的洛陽,途中花了十四日有餘。”
“如此說來,董護衛在燕地隻駐留了三日不到?”
董廖聞言一愣,隨即小聲道:“是!”
張良微微斂眸,眸底是清冽的通透:“如此短的時間,董護衛是如何查證燕王對皇上忠心耿耿的?”
“卑,卑職走訪了燕地的部分官員,大家都這麽說。”
張良看向董廖,目光平和、語調舒緩:“如此說來,董護衛是明訪了?”
董廖被張良一連串的問題問得汗流浹背,隻得如實道:“是!”
“好一個明訪。”
劉邦一聽,瞬間怒從心起,直接一腳踢翻了跪在地上的董廖:“朕讓你去暗中查探燕王有無異心,你給朕直接去問燕王的人?你腦子是被驢給踢了嗎?”
“卑職也是私下裏打探的,並沒有告知卑職的身份。”董廖立馬澄清道。
劉邦心中一堵,頓時被氣得說不出話來。
婁敬瞧著這個董廖好笑,也不知道劉邦是出於什麽緣故派這麽個人去打探消息,自己被人打探了都不知道。
盧綰則直接翻了個白眼,見過蠢的,沒見過這麽蠢的。
“如此看來,燕王怕是已經知曉皇上對其起了猜忌之心。”張良轉向劉邦,微微躬身:“若其心懷不軌,恐怕不久將付諸行動。”
“張大人說得沒錯。”一旁的盧綰立馬讚同:“所以臣以為當務之急,應當盡快發兵剿伐叛賊,殺他個措手不及。”
“剿是肯定要剿的。”婁敬笑著看一眼盧綰:“不過得換個剿法。”
“哦?”劉邦聞言看向婁敬:“說說你的想法。”
“喏!”婁敬略一拱手:“燕王之逆,為天下共憤。皇上宜速發檄文,號召諸侯王,共討燕逆。諸侯王若能響應陛下號召,合兵一處,想必剿滅燕逆指日可待。”
劉邦聞言不語,號召諸侯王討伐燕逆,他倒是沒想過。
“婁大人說得不錯。”陳平此時亦上前一步道:“眼下大漢初定,此戰非同尋常,一來可以宣揚我大漢天威,二來可以給各諸侯王立威,所以響應平叛的人馬越多越好,解決叛亂的速度越快越好。”
婁敬眼神微亮,於是繼續道:“而且檄文之中,宜言明燕王之罪,以示天下,使諸侯王知其非,而心悅誠服。同時,皇上宜親率大軍,以示陛下之決心,亦使諸侯王知陛下之威。”
陳平忍不住看一眼婁敬,這個“戍邊卒子”果然不一般,皇上倒是好眼力,白撿了個聰明郎中。
“說得好!”劉邦瞬間心潮彭拜,激動之情溢於言表:“這是我大漢建國以來的第一仗,必須打得漂亮。”
“現今楚王已臨近洛陽,隻要楚王予以響應,其餘諸侯王勢必會望風而動。”陳平趕緊乘機建言。
“哈哈哈,皇上果真有先見之明。”婁敬不覺笑起來:“所謂養兵千日,用兵一時,這個時候楚王來洛陽,當真是來得早不如來得巧。”
劉邦目光微動,似是在思考,良久,劉邦轉向張良:
“張大人以為呢?”
張良目光溫澈,略一拱手:“臣讚同陳大人之言,由楚王率先舉義,可激勵天下人心,討伐燕逆乃大勢所趨,加之皇上禦駕親征,諸侯王心感振奮,必將起兵響應。”
“好!”劉邦聞言立馬下定了決心:“明日朝會,朕會召集文武百官共同商討平叛之事,爭取一舉剿滅燕逆。”
“皇上聖明。”
--------------------
翌日,朝會之上,燕王謀逆的消息一出,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群臣直接炸開了鍋,有信燕王謀逆的,有不信燕王謀逆的,盛況空前。
甚至有人提議直接把派去燕地探查的董廖提出來當堂重審,看其是否是燕國派來的奸細。
劉邦聽得頭大,他的初衷原本是想聽大家對領兵伐燕的建議,孰成想事情會卡在了燕王謀逆的真假上。
昨日張良已經試過董廖,加之溫疥的親筆書信,劉邦幾乎已經確認臧荼的謀逆之心,結果眼下到了朝堂之上,整個全亂套了。
“皇上,依微臣之見,管他是真是假,直接打了便是。”樊噲不耐煩地打斷身邊的聒噪吼了一嗓子。
這一聲,意外的讓場麵消停了不少。
“萬萬不可。”太中大夫陸賈此時出列道:“臣以為僅憑燕相的一封告發信不足以定罪燕王,而且皇上派去燕地的探子帶回的消息與燕相所言相左,倘若貿然討伐燕王,怕是會寒了其他諸侯王的心。”
“放屁。”樊噲直接怒瞪陸賈:“人家自己的相國都揭發了,還查個屁啊,以老子看,派去燕地的那個探子肯定收了燕王的好處才回來一通鬼扯。”
“非也非也,樊將軍之言,雖出自忠心,然天下事,豈能以一己之見而決?我大漢,乃禮儀之邦,行仁義之道,以德服人。豈可效蠻夷之舉,徒增天下治亂?”
樊噲聽得火大,正要開罵,頭一轉,卻見是太子太傅叔孫通在反駁自己,登時將快出口的渾話又給生生地憋了回去。
叔孫通麵向劉邦,恭敬地行了一禮:“用兵之道,在乎智取,非徒力敵。今我大漢初定,百廢待興,正宜廣施仁政,以安民心。若因一時之忿而輕啟兵端,豈不令天下寒心?”
劉邦雙眉緊鎖,沉默不語,他平日裏最煩這些滿嘴仁義道德的大儒嘰嘰歪歪,自己說又說不過,不說又難受,於是忍不住將目光投向一旁站得玉樹臨風的陳平,示意他出來說兩句。
“回大人,是卑職親眼所見燕王率領群臣對著皇上的畫像行禮叩拜。”
“是日日如此嗎?”
“是!”
張良看一眼董廖,眉目疏淡,目光如星:“董護衛何時去的燕地?又是何時返回的洛陽?途中花了多長時間?”
“回大人,卑職五月二十五去的燕地,六月十一返回的洛陽,途中花了十四日有餘。”
“如此說來,董護衛在燕地隻駐留了三日不到?”
董廖聞言一愣,隨即小聲道:“是!”
張良微微斂眸,眸底是清冽的通透:“如此短的時間,董護衛是如何查證燕王對皇上忠心耿耿的?”
“卑,卑職走訪了燕地的部分官員,大家都這麽說。”
張良看向董廖,目光平和、語調舒緩:“如此說來,董護衛是明訪了?”
董廖被張良一連串的問題問得汗流浹背,隻得如實道:“是!”
“好一個明訪。”
劉邦一聽,瞬間怒從心起,直接一腳踢翻了跪在地上的董廖:“朕讓你去暗中查探燕王有無異心,你給朕直接去問燕王的人?你腦子是被驢給踢了嗎?”
“卑職也是私下裏打探的,並沒有告知卑職的身份。”董廖立馬澄清道。
劉邦心中一堵,頓時被氣得說不出話來。
婁敬瞧著這個董廖好笑,也不知道劉邦是出於什麽緣故派這麽個人去打探消息,自己被人打探了都不知道。
盧綰則直接翻了個白眼,見過蠢的,沒見過這麽蠢的。
“如此看來,燕王怕是已經知曉皇上對其起了猜忌之心。”張良轉向劉邦,微微躬身:“若其心懷不軌,恐怕不久將付諸行動。”
“張大人說得沒錯。”一旁的盧綰立馬讚同:“所以臣以為當務之急,應當盡快發兵剿伐叛賊,殺他個措手不及。”
“剿是肯定要剿的。”婁敬笑著看一眼盧綰:“不過得換個剿法。”
“哦?”劉邦聞言看向婁敬:“說說你的想法。”
“喏!”婁敬略一拱手:“燕王之逆,為天下共憤。皇上宜速發檄文,號召諸侯王,共討燕逆。諸侯王若能響應陛下號召,合兵一處,想必剿滅燕逆指日可待。”
劉邦聞言不語,號召諸侯王討伐燕逆,他倒是沒想過。
“婁大人說得不錯。”陳平此時亦上前一步道:“眼下大漢初定,此戰非同尋常,一來可以宣揚我大漢天威,二來可以給各諸侯王立威,所以響應平叛的人馬越多越好,解決叛亂的速度越快越好。”
婁敬眼神微亮,於是繼續道:“而且檄文之中,宜言明燕王之罪,以示天下,使諸侯王知其非,而心悅誠服。同時,皇上宜親率大軍,以示陛下之決心,亦使諸侯王知陛下之威。”
陳平忍不住看一眼婁敬,這個“戍邊卒子”果然不一般,皇上倒是好眼力,白撿了個聰明郎中。
“說得好!”劉邦瞬間心潮彭拜,激動之情溢於言表:“這是我大漢建國以來的第一仗,必須打得漂亮。”
“現今楚王已臨近洛陽,隻要楚王予以響應,其餘諸侯王勢必會望風而動。”陳平趕緊乘機建言。
“哈哈哈,皇上果真有先見之明。”婁敬不覺笑起來:“所謂養兵千日,用兵一時,這個時候楚王來洛陽,當真是來得早不如來得巧。”
劉邦目光微動,似是在思考,良久,劉邦轉向張良:
“張大人以為呢?”
張良目光溫澈,略一拱手:“臣讚同陳大人之言,由楚王率先舉義,可激勵天下人心,討伐燕逆乃大勢所趨,加之皇上禦駕親征,諸侯王心感振奮,必將起兵響應。”
“好!”劉邦聞言立馬下定了決心:“明日朝會,朕會召集文武百官共同商討平叛之事,爭取一舉剿滅燕逆。”
“皇上聖明。”
--------------------
翌日,朝會之上,燕王謀逆的消息一出,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群臣直接炸開了鍋,有信燕王謀逆的,有不信燕王謀逆的,盛況空前。
甚至有人提議直接把派去燕地探查的董廖提出來當堂重審,看其是否是燕國派來的奸細。
劉邦聽得頭大,他的初衷原本是想聽大家對領兵伐燕的建議,孰成想事情會卡在了燕王謀逆的真假上。
昨日張良已經試過董廖,加之溫疥的親筆書信,劉邦幾乎已經確認臧荼的謀逆之心,結果眼下到了朝堂之上,整個全亂套了。
“皇上,依微臣之見,管他是真是假,直接打了便是。”樊噲不耐煩地打斷身邊的聒噪吼了一嗓子。
這一聲,意外的讓場麵消停了不少。
“萬萬不可。”太中大夫陸賈此時出列道:“臣以為僅憑燕相的一封告發信不足以定罪燕王,而且皇上派去燕地的探子帶回的消息與燕相所言相左,倘若貿然討伐燕王,怕是會寒了其他諸侯王的心。”
“放屁。”樊噲直接怒瞪陸賈:“人家自己的相國都揭發了,還查個屁啊,以老子看,派去燕地的那個探子肯定收了燕王的好處才回來一通鬼扯。”
“非也非也,樊將軍之言,雖出自忠心,然天下事,豈能以一己之見而決?我大漢,乃禮儀之邦,行仁義之道,以德服人。豈可效蠻夷之舉,徒增天下治亂?”
樊噲聽得火大,正要開罵,頭一轉,卻見是太子太傅叔孫通在反駁自己,登時將快出口的渾話又給生生地憋了回去。
叔孫通麵向劉邦,恭敬地行了一禮:“用兵之道,在乎智取,非徒力敵。今我大漢初定,百廢待興,正宜廣施仁政,以安民心。若因一時之忿而輕啟兵端,豈不令天下寒心?”
劉邦雙眉緊鎖,沉默不語,他平日裏最煩這些滿嘴仁義道德的大儒嘰嘰歪歪,自己說又說不過,不說又難受,於是忍不住將目光投向一旁站得玉樹臨風的陳平,示意他出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