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普賢一緣起山僧,今日受吳璧華居士請,講普賢行願品;因時迫不及詳談,僅將普賢十大願王,別為解釋。


    二總標


    所謂十種行願者:一為禮敬諸佛,二為稱讚如來,三為廣修供養,四為懺悔業障,五為隨喜功德,六為請轉法輪,七為請佛住世,八為常隨佛學,九為恒順眾生,十為普皆回向。此十大願王,曾稱所起,故一一都雲,盡十方,遍法界,極微塵數,約橫論也。又一一皆雲,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此十大願,終無有盡,約豎論也。


    三別釋


    1、禮敬諸佛願


    第一大願:“禮敬諸佛”。普賢菩薩,自己禮敬諸佛,是為行;希望大眾各各禮敬諸佛,是為願。願與行,二而一,一而二也。禮敬諸佛者,即俗稱拜佛。普賢菩薩拜佛,欲人人皆如彼拜佛。普賢菩薩所禮敬者,盡法界遍虛空諸佛,皆是當人自心之佛。佛者,覺也;自覺、覺他。自覺我身根前有諸佛,諸佛前皆有我身;是故一一塵刹中皆有佛,一一佛前皆有普賢,一一普賢皆悉合掌禮拜。則一普賢之身,遍入一切普賢身內;一切普賢,皆攝歸一普賢身內。蓋以行願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大經雲:“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諸”者,不一之稱。此界彼界,十方三世一切佛,故謂之諸佛。過去佛為已成之佛,未來佛即在目前,現在我們大眾,人人皆是。何以故?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故。


    “禮敬”者,由心恭恭敬敬,運於身口,而遍行禮拜。不然,謂之慢拜。身雖拜跪,口雖持名,而心則重重妄想,是名為禮拜,實則功德微少。普賢行願,除有慢障,必起敬意,統身語意業。以身業敬者,為顯佛有天眼通故;以語業敬者,顯佛有天耳通故;以意業敬者,顯佛有他心通故。常修禮敬,一心不亂,五體著地,深入法性,離能所相。即說偈曰:“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阿彌陀佛影現中;我身影現彌陀前,頭麵接足歸命禮。”是則內佛外佛,同一實相;隨一一禮,若佛若禮,重重無盡。


    上言法界即我自心,我心即法界。我欲禮敬諸佛,須先放下萬念,清清淨淨。在一拜中,一麵觀想,一麵念:“一心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世尊,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又“一心頂禮西方安樂土,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及十方法界常住諸佛。”經雲:“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吾人心中憶佛,名為修慧;身跪口念,名為修福。福慧雙修,則禮敬之事畢矣。普賢如是禮敬,即為普賢行願。普賢不在外求,而在各人心中求。普賢乃眾生心中之普賢,眾生乃普賢心中之眾生。普賢心、釋迦心、眾生心、菩薩心,無二無別;以心體同故。行普賢,願亦普賢;行非普賢,願亦非普賢。推言之,心向諸佛如來,我心即諸佛如來;心不向諸佛如來,我心即非諸佛如來。何以故?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普賢禮敬諸佛,是普賢行,是普賢願;我禮敬諸佛,是我行,是我願。


    或曰:拜佛誰不能拜?雙手合掌,兩足著地,何難之有?殊不知無心拜佛,狀若舂米,拜如不拜,獲益甚微。必也內存至誠,使身口意三業統一;如此拜佛,則感應道交,不可思議。山僧從前最喜拜佛,因庚申年六十三歲,患痰濕入筋絡病,不能坐立跪拜,但作觀想禮佛。後因體力漸衰,或起立難,不行跪拜,而行坐拜,心中觀想,若對西方三聖,恭恭敬敬,與跪拜無異。即如吾人旅行在舟車中,或病臥床榻上,不能身向西上,皆堪作觀拜跪,如對西方佛前而禮敬之。此皆拜佛法門。依此實行,功德無量;否則,粗心慢拜,功德即少。何以故?我心恭敬,則佛心顯;不恭敬,則妄想多。妄想乃眾生心,非佛心也。


    2、稱讚如來願


    第二大願:“稱讚如來”。“稱”謂稱述。“讚”即讚揚。稱述聖德,讚揚其美。又稱揚讚歎之謂也。“如”者,如如不動,妙道圓融,即自心不生不滅之體,湛然寂照,亙古今而不變。“來”者,去來也;即謂如如不動之體,無去無來,能去能來。“如來”即佛。佛為通號,意取三覺圓備義。如來亦通號也;謂後佛出世,如同先佛再來故。義翻為覺,覺者不迷之謂。言宇宙萬物,本來不迷,如柳綠花紅,鴉啼雀噪,皆宇宙真理之所顯現,唯眾生不能覺迷耳。若一旦轉迷成覺,即能見宇宙之真理與萬法,無不與我妙合。蓋宇宙萬法為法身如來,萬法妙合之我,為報身如來。即宇宙之真理為法身,其感得者為報身。而感得此真理應眾生之機根,出現於世以示說者,為應身如來。此法身報身應身三者謂之如來。三身同一真理,不過以其體為法身,以其相為報身,以其用為應身,即大方廣之體相用也。釋迦如來,能應用其所感得之真理,而現三身,隨機說法,本為應身。因說法而現千丈盧舍那如來報身。在華嚴會上,現毗盧遮那如來法身。三身雖分而實一;蓋離法身無報身,離報身無應身;見法各異,而其所歸一也。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皆具三身;而眾生一身,亦當具足三身。何以故?有正緣了三因故。正因即法身;如涅槃經雲:“一切眾生悉具佛性,如來常住而不變易。”即法身也。緣因即應身;如勸大眾念佛、拜佛、聽經,功行圓滿,即應身也。了因即報身;如大眾聽經,句句入耳了解,即報身也。


    上述正緣了三因之果,次重重宣如來三身之義。金剛經雲:“如來者,即諸法如義。”又雲:“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是為法身如來。佛頂經雲:“性真常中求於去來了不可得。”轉法輪經雲:“第一義諦名如,正覺名來。”佛頂經雲:“明極即如來”,是為報身如來。成實論雲:“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名如來。”佛頂經雲:“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是為應身如來。以上列舉如來名義,今說當體如來,即諸佛與眾生,同為清淨法身。清淨法身,原係自性天真佛。以人人悉具佛性,即心即佛,是心作佛故。又行種種功德及禮拜,莊嚴清淨法身。至若報身,其受用有二:一為自受用報身,二為他受用報身。介紹報身者,則為應身,入九法界,各各差別,分身度脫。地藏經雲:或現男子身,或現女人身,或現天龍身,或現神鬼身,或現山林川原河池泉井;利及於人,悉皆度脫。或現天帝身,或現梵王身,或現轉輪王身,或現居士身,或現國王身,或現宰輔身,或現官屬身,或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乃至聲聞羅漢,辟支佛菩薩等身,而以化度;非但佛身,獨現其前。稱讚法報應三身如來偈曰:“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又讚法身如來雲:“清淨妙法身,湛然應一切。”讚報身如來偈雲:“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鹹令登彼岸。”讚應身如來偈雲:“堂堂黃金相,巍巍不動尊;天上與人間,無不鹹恭敬。”此即具前禮敬之中,以身業禮,以口業讚,以意業敬,是則名為三業供養。法身如來如遮那,報身如來如彌陀,應身如來如釋迦等,皆以德彰名。我之稱揚讚歎,即頌如來之萬德洪名。但釋家讚佛偈甚多,不勝枚舉,亦視讚者之功行何如耳。或唱或念,其功德都不可思議。茲姑舉一方便法門,無論男女老幼,人人能讚,即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是。念彌陀雖為稱讚彌陀,即對十方世界諸佛,我能以一念讚盡。何以故?十方世界一切淨土,總攝於西方極樂淨土;念西方佛,即念十方佛也。


    3、廣修供養願


    第三大願:“廣修供養”。所供之境,有豎有橫。豎則指過去現未三世一切佛,橫則言盡法界遍虛空十方一切佛。普賢菩薩修行,無論三世十方一切諸佛,悉皆供養,願亦如是。至所供養者,究竟何物?不外乎財供養與法供養。


    初釋“財供養”:人以自己無金錢,即不能行此供養;然外財供養用金錢,而內財供養不用金錢。法華經雲:用身口意三業恭敬供養,即禮拜讚歎供養,是為豎供養;若出門隨時隨處供養,為橫供養也。至於外財供養,有財當施;有財若不施,是名慳貪,為生死根。吾人慳貪之心一起,即反對慈悲,則背宇宙布施之妙用矣。修行者,具大慈悲心故,隨緣施舍,盡心供養;即一香一華,亦稱理成就。有偈曰:“願此香華雲,遍滿十方界;供養一切佛,菩薩一一乘僧。”供養過去佛,若釋迦如來;供養未來佛,若彌勒如來。唯現在無佛時代,從何供養?即十六觀經雲:“孝順父母,奉侍師長。”願吾人對於生我父育我母,必孝必順;對於師長,服勞奉養。至如女子之嫁也,對於公婆,克盡婦道,殷勤侍奉,是皆供養現在佛也。倘不供養家中活佛,將供養何人?近佛不拜,遑論遠佛?是皆吾人所當注意者也。即如現前大眾,當體有成佛性,特未修耳,修則遲早必定成佛。人人皆是未來諸佛,知此則彼此謙恭,道德相尚,乃真實共和平等,無結內排外,貴自賤他,不為名利臣奴,不隨潮流胥溺,故佛法最適於今日之共和時代。但修行之人,不僅對人類而禮敬之、供養之,即牛羊犬豕等眾生,亦以戒殺放生為重。何以故?一切眾生具佛性故,當來必定成佛故,即恭敬供養未來諸佛故。如是供養,緣慈悲心,起慈悲心,可拔一切業障根本。隨地隨時,修此供養,是名廣修供養。


    次釋“法供養”:如法師說正法以轉迷啟悟為主旨。眾生在迷,法師本慈悲心,為開眾生覺路故。用法布施,即以法供養法界也。然法師既能以法供養,非法師亦可修此供養。即以“南無阿彌陀佛”六字萬德洪名,逢人即勸,逢人即念,亦可法供養也。凡廣修供養者,對於財法二施,均由小至大;先勸一家,由一家及他家,從一方及十方。其實普賢緣性起修,一字一句,周遍法界,知佛法者,無待贅述。


    4、懺悔業障願


    第四大願:“懺悔業障”。業障不懺悔,則廣供不廣供,讚歎不讚歎,禮敬不禮敬,皆為業所障。如說八苦,從苦入苦。在睡眠中,夢想顛倒,早起則妄想愈多,殆被業障所牽身。總之,善業少而惡業多。惡業何來?皆從心造。心能止惡,心能修善。吾人所以行善惡者,皆以身與口與意三者之故,謂之身業口業意業。此三業正,則善自然而修,惡自然而止;此三業不謹,則惡事乃成。所謂成惡事者,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即殺生、偷盜、邪淫是,皆由身所成之惡事也。口四者,即妄言、綺語、惡口、兩舌是,皆由口所作之惡事也。意三者,慳貪、嗔恚、邪見是,此由貪、嗔、癡三毒而成,為一切惡業之本也。由三業而造出十惡,止此十惡,而守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言、不綺語、不惡口、不兩舌、不慳貪、不嗔恚、不邪見之十戒,是為十善。吾人作惡當墮惡道,行善則功德無量,當生善道。殊不知善業障心,難出三界。如作上品五逆十惡身,感地獄道身;行中品五逆十惡身,感畜生道身;作下品五逆十惡身,感餓鬼道身。作下品十善者,感修羅道身;行中品十善者,感人道身。單修上品十善,得生四天王及忉利天官;修上品十善兼坐未到定,得生欲界空居四天。色界四禪,共十八天。初禪三天,難逃火災;二禪三天,未離水災;三禪三天,猶遭風災。四禪九天,無雲、福生、廣果三天,凡夫住處,修禪者得生其中;無想天外道所居;無煩、無熱、善現、善見、色究竟五天,第三果居處。未得四果,尚有分段生死。以上十八天,離欲粗散,未出色籠,故名色界。上來三途是惡業,欲界六天是善業,色無色界,是不動業。此三種業,皆能障心,均不免為生死牢籠;所以雲三界皆苦,無一可樂。若要豎出三界,實難之難!是故勸他念佛不肯念,求生淨土不肯求,頭出頭沒,生生死死,輪回六趣,無有盡期。古德雲:“萬般皆是苦,唯有業隨身。”或言我一生皆行善事,何業障之有?獨不知無始以來,從身、語、意所生一切業障,誠難邇述。故行願品雲:“若此惡業有體相,盡虛空界,不能容受。”吾人既有業障,必當早求懺悔。懺者懺其前愆,悔者悔其後過。然懺悔之法亦多端矣,念“南無阿彌陀佛”,亦懺悔之最好法門。經雲:“念佛一聲,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又雲:“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故人能念佛持咒,則業障自除,事理自然明了。若生從糊塗來,死隨糊塗去,如何是好?但生者已生,死時當求正念分明。欲求正念分明,須要至誠懇切,用身、語、意三業懺悔。蓋因自己一切業障,從三業來,亦當從三業去也。奉勸大眾,信得真,願得切,老實念佛,橫超三界,帶業往生。無論利根鈍根,業輕業重,但肯信願持名,無不往生極樂。故古德偈雲:“六欲諸天受五衰,三禪尚自有風災;假饒修到非非想,不及西方歸去來。”不我欺也5、隨喜功德願


    第五大願:“隨喜功德”。此四字扼要在德之一字。德作得釋,即從功行上心得也。凡人一生所作事,不自檢點,都糊塗自了,急宜攝心仔細思之,從六根門頭參透,功過孰多?得失孰多?較量過後,痛下警察悔改工夫始可。不爾,便從糊塗生來,從糊塗死去。一生不明因果,忽略功德,從身口意積成種種罪業。舉足動步,莫非是罪;伸口胡言,莫非是辜。此之謂可憐湣者!所以菩薩隨喜而作功德。功德分二種說:一、世間法,為有漏功德。如慈善業,造橋修路齋僧建寺等。慶悅讚歎,不生煩惱是。二、出世間法,為無漏功德。了生脫死,廣修六度是。世間功德為有漏,出世功德為無漏。倘能隨喜而修,以世間一切之因,回向無上菩提,亦可轉有漏為無漏矣。是故遇諸公益事,有力則助力,無力則讚歎。切實量力,隨喜而修。世上有何嫉妒,更有何爭鬥哉?有等顛倒凡夫,對諸功德,非唯不隨喜,且心生破壞;此因業障深重,當代念佛為之懺悔也。現今提倡淨土法門,亦是了生脫死功德。對善信者,從而策勵之;對未信者,從而稱揚之;亦為普賢菩薩隨喜之功德。所以隨喜淨土法門,當稱揚彌陀功德。古德雲:“不用三祇修福慧,但將六字出乾坤。”我能隨喜淨土功德,此即先德所謂見賢思齊者也。


    6、請轉法輪願


    第六大願:“請轉法輪”。凡夫肉眼,所見甚近,不能見遠。初見道位須陀洹,能斷三界八十八使見惑,僅見一四天下。二果修道位斯陀含,能斷欲界九品思中前六品盡,得見中千世界。三果修道位阿那含,能斷欲殘思盡,進斷上八地思,則見大千世界。無學道位阿羅漢,能斷見思俱盡,始見三千大千世界。初地菩薩,能斷一品無明,則見百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十地菩薩,能斷十品無明,則見千千萬三千大千世界。普賢位同等覺,則見十方世界。夫所見之眼界有差別,則所轉之法輪有不同也。說法如轉輪,不信佛法,心無主宰,胡思亂想,曷能去惡向善,轉凡成聖,作隨喜功德哉?譬若穀然,入舂去殼,方成白米;米之潔白,雖本生成,然非輾轉,不能出見。吾佛說法,一句一句,皆從心中露出;大眾聞法,一句一句入身,皆轉入心中,而成妙法矣。現時釋迦已成佛,彌勒未降世,究從何請?即山僧到此說法,因諸大居士之請,對大眾說十大願王,以了無邊生死之苦;我代佛說法,即轉法輪也。諸大居士之請,即請轉法輪也。大眾當深信無上清淨心,在聞法時,始顯然出現,為來日隨喜而生功德。今日之請轉法輪,誠有無量之功德也。


    7、請佛住世願


    第七大願:“請佛住世”。凡夫徒執佛說涅槃經後即入滅,以為佛已舍世,曷能請佛住世?不知請佛住世,即請自己佛;是心作佛,即心即佛也。夫眾生心淨,見佛常住;眾生心垢,見佛舍命。是故佛之常住與否,皆眾生心之淨染相應。吾人若念念在佛,即時時請佛住世。勤修六字,則淨念相繼,吾佛則當然顯見。


    8、常隨佛學願


    第八大願:“常隨佛學”。吾佛廣說法華,普度眾生,先覺也;眾生聞法,廣修佛事,以了生死,後覺也。凡夫若無普度大力量,當善治一家,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此與孔聖大學之道亦相融合,為入世法所不可缺焉。夫自利然後能利他,常誠心托佛,從因至果,引得心智,隨之而學。常常如在,始終不變,即常隨佛學之大旨也。


    9、恒順眾生願


    第九大願:“恒順眾生”。此我佛利他行也。發大悲心,下菩提種,以饒益有情,樂利眾生,當從恒順兩字下著手工夫。曠觀十法界,佛占其一,眾生占其九,地獄、餓鬼、畜生,皆因六根門頭,造業墮落,乃三惡道之眾生也。天道著樂,人道苦惱,修羅嗔恚,乃三善道之眾生。聲聞是自了眾生,緣覺是孤調眾生,菩薩是大道心眾生也。對此九界眾生,當嗟歎之,憐湣之,饒益之,成就之。以佛心廣修佛行,無一非布施之事業,無一非恒順之心情。遇乞丐也,體其挨寒受餓,即量力施財;遇臨殺之畜生也,悲其戀命怕死,即實行買放。蓋佛心即大悲心也,為菩提之根本。樹無根,則枝葉不茂;心不悲,則度生不切。一切眾生,是我福田,宜恒順之。至於家中父母兄弟,可不孝順愛敬乎?推言之,於社會因不順而肇爭端,於國家因不順而興兵禍;苟能人人順悅,則可享真正共和之幸福矣!


    10、普皆回向願


    第十大願:“普皆回向”。此事最易明了。譬如我今日說法一句,是一念好心功德;作一好事,是一好事功德。即非自己功德,要皆回向於大眾。回向可分三種:一、回自向他。凡作一切事,悉當回向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二、回因向果。將自己日日所念佛,為眾生回向極樂淨土。三、回事向理。吾人將所作事,應行放下。經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凡世出世間,一切諸事,皆是因緣所生之法,當體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是真諦,即假是俗諦,即中是中諦。總之所作功德,即非功德。昔達摩見梁武帝,帝問以朕所作佛事,究竟有何功德?師曰:“無。”帝駭然!自念一生造寺四百八十,齋僧無算,何以無功德?師曰:“是為有漏功德。”帝曰:“何謂無漏功德?”師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周遍法界,是為無漏功德。所以帝淨智自事,是無功德。”是故大眾念佛,或隨喜功德,恒順眾生,皆回向法界。但貧僧深痛女眾,恒以念佛作幽冥路上鏹貫。是由一念貪心,便為生死根本,深為可湣者!當知念佛首重了生脫死,求生西方,為此生最難得之事。古德雲:“得人身如掌上土,失人身如大地土。”正與“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之意符合。深願大眾當速悔改,切勿以念佛作金錢想。以上說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竟,是導華嚴海眾,歸到極樂。今大眾既明了透澈,我且以普賢行願,為我行願;即以禮敬諸佛回向,以稱讚如來回向,以廣修供養回向,以懺悔業障回向,以隨喜功德回向,以請轉法輪回向,以請佛住世回向,以常隨佛學回向,以恒順眾生回向,是為普皆回向。回向是一件極緊要事,所作功德,無論巨細,乃至一毫之善,一塵之福,皆可回向西方,莊嚴淨土。譬如投少水於大海之中,量即同海。所以為一己所積功德,其功有限;若回向於法界眾生,則其德即無邊際;是為回自向他也。若將所作功德,如念佛、持咒、禮拜、誦經,及一切慈善功德,均可回向西方,與一切眾生,同成佛道;即是回因向果也。須知所作善事,無論世間出世間,若大若小,一一無非因緣所生,即空假中三諦之理。所謂全理成事,全事即理;故一一事,不須著相,自然理事圓融。理既豎窮橫遍,事亦如之,故須回事向理也。


    文殊菩薩


    文殊,梵名man~jus/ri^,音譯作文殊師利、曼殊室利、滿祖室哩,意譯為妙德、妙吉祥、妙樂、法王子。


    又稱文殊師利童真、孺童文殊菩薩。為我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與般若經典關係甚,文殊師利久已成之佛,為度化十方虛空世界無量輪回苦難眾生而化作菩薩形象,化身六道導引眾生得成佛道出離輪回苦海,為一切諸佛之導師。


    如:首楞嚴三昧經卷下載,過去久遠劫有龍種上如來,於南方平等世界成無上正等覺,壽四百四十萬歲而入涅盤,彼佛即今之文殊師利法王子。


    據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卷下、大寶積經卷六十文殊師利授記會載,此文殊師利菩薩自往昔那由他阿僧祇劫以來,發十八種大願,嚴淨佛國,當來成佛,稱為普見如來,其佛土在南方,號離塵垢心世界、無垢世界、清淨無垢寶置世界。


    華嚴經中授記娑婆世界(地球)東方清涼山為其住所,即我國山西五台山為文殊師利菩薩之其道場。


    文殊師利菩薩於密教胎藏曼荼羅中台八葉院中,呈金色童子形,頭有五髻,左手捧青蓮花,上立五股杵,右手持梵篋。密號吉祥金剛,三昧耶形為青蓮花上金剛杵。胎藏界曼荼羅另設文殊院,以文殊菩薩為中尊,又稱五髻文殊,密號吉祥金剛、般若金剛,三昧耶形為青蓮上三股或梵篋。形像為童子形,身呈紫金色,頂有五髻,右手仰掌,指端向右,左手執青蓮花,上立三股杵。由其真言字數之不同,有一字文殊、五字文殊、六字文殊、八字文殊等區別。


    文殊菩薩事跡、文殊的思想


    (一)文殊的事跡


    文殊師利,梵文manjusri的譯音,略稱文殊。新譯“曼殊室利。”漢譯為妙德,義為萬德圓明,皆徹性原


    。又譯妙吉樣,因他出生時,家裏出現十大吉祥瑞兆。(一)天降甘露,(二)地湧七珍,(三)倉變金


    粟,(四)庭生蓮花,(五)光明滿室,(六)雞生鳳子,(七)馬產祥麟,(八)牛生白犢,(九)豬


    誕龍豚,(十)六牙象現。公元前六世紀,(與釋迦同時代)生於舍衛國。多羅聚落、婆羅門族姓中,父


    名梵德,從母右脅而生,身紫金色,墮地能言,如童天子,有七寶蓋,隨複其上,文殊具有三十二相,八


    十種好,與佛相同。


    在《華嚴經入法界品》,彌勒菩薩對善財說:“文殊大願,非餘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菩薩之所能有。其行廣


    大,其願無邊,出生一切菩薩功德,無有休息。常為無量諸佛之母,常為無量菩薩之師,教化成就一切眾


    生,名稱普聞十方世界。在大乘佛教裏,文殊是諸菩薩上首,常與普賢侍佛左右,所有的佛弟子,都把文


    殊當成智慧的化身,如說般若為諸佛之母,文殊為七佛之師。常見的文殊像,頂有五髻,表示五智無上無


    得之相。五智: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左手執蓮花。花中安放《般若


    經》一部,表示般若一塵不染,如大火聚,四麵不可觸,觸之即燒。右手執寶劍,表示大智,能斷一切無


    明煩惱,喻金剛寶劍,能斬群魔。或坐蓮花台,表示清淨,或乘獅子或孔雀,表示威猛。


    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中,始自華嚴,終於涅盤,凡是大乘法會,皆有文殊參加。在輔助釋迦牟尼佛,


    宣傳大乘佛教思想,文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寶篋經》裏記載,佛在舍衛國時,有一年,一連下了七天


    大雨,許多農田和住宅都被洪水所吞沒,祇園有八百比丘,萬餘菩薩,麵臨著饑餓的慘狀。阿難請求文殊


    設法予以救濟,文殊使眾多佛弟子都得到飽足,安心於道。說明文殊在物質方麵給予釋迦僧團以很大的幫


    助。在釋迦僧團成份中,婆羅門種姓占有絕對優勢,他們多數人是厭離心切,習慣於苦行,如迦葉等。對


    大乘法,行於世間而不為世間法所染,與外道和睦相處而不為其知見所動,雖斷煩惱而不舍菩薩行,雖不住有為亦不住無為。文殊協助釋迦做了大量工作,使許多聲聞眾回小向大,接受大乘教法。如靈山會上五


    百比丘,得通未得忍,以宿命智,各見過去殺父害母及諸重罪,於自心內,各各懷疑,於甚深法,不能得


    入,於是文殊仗劍逼佛,佛說:“文殊住住!吾必被殺。我被害矣,誰害吾子。”於是五百比丘,自悟本


    心,了法如夢,皆得法忍說偈讚曰:“文殊大智士,深達法源底,手自握利劍,逼持如來身。如劍佛亦爾


    ,一相無二相,無相無所生,是中雲何殺?”文殊用殺佛的辦法,來教育五百比丘,使之悟解大乘宗義,


    證得法忍,堪稱釋迦得力的助手。又一次文殊對眾生宣講大乘空義說:“不用見佛,不用求法。”時有二


    百比丘,以為錯亂說,舍佛而去。文殊於中途,化作大火,比丘欲以神足飛空(跳過去),上見鐵網,生


    大恐怖。回視祇園途徑,遍布青蓮。比丘即至佛所,白上所見。佛告比丘:“內火未盡,欲度外火,無有


    是處。汝諸比丘,墮在見網,欲度鐵網,亦無是處。……此之愛見,無所從來,亦無所至。從妄想生,無


    我,無我所。”二百比丘,聽到佛的教導,餘漏永盡,成阿羅漢。可見文殊不僅是一位深解大乘空義的智


    者,對神通幻術的運用,也十分熟練。二百比丘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隻得回頭,心中的火氣冷靜下來,


    接受佛的教導,使他證得羅漢的果位。還有一次世尊自恣日,文殊三處過夏,違反了僧製,迦葉以長老的


    身份,想拿起槌子把文殊趕出去。當迦葉剛拿起槌子時,見千百億文殊頓時出現,迦葉這時用盡一切力氣


    ,拿不起槌子。佛此時對迦葉說:“迦葉,這麽多文殊,你要擯除那一個。”迦葉頓感自慚,覺得不是文殊的對手。還有舍利弗,在釋迦弟子中,也算是個佼佼者,一次文殊與他遊諸佛土,有一佛土,到處都是


    大火彌漫,人行其中,頃刻化為灰燼,舍利弗見之惶恐萬狀。文殊以神力令無數蓮花遍布其中,踏上而行


    ,如履坦途。舍利弗此時在文殊麵前感到矮了半截。


    以上這些例子,生動地講明了文殊和釋迦在教育聲聞,萌發大心上配合得十分默契,得心應手。所以《法


    華經安樂行品》,文殊啟請末世持經之方,佛特為說曰安樂行,便於後世護持,讀誦是《法華經》。文殊


    遵照釋迦的囑托,於佛滅度後,和阿難、彌勒在鐵圍山結集大乘經典,使大乘佛教賴以住世和發揚光大。


    近人不察論述印度佛教史,認為大乘空有二宗肇始龍樹、無著,斯乃枝末之見,實際上印度大乘佛教有空


    有二宗的源頭,佛在世時,文殊、彌勒是空有二宗佛教的傑出代表,他的思想在佛學體係中,一直享有崇


    高地位。


    在《文殊般涅盤經》裏說:佛滅後四百五十年,文殊到雪山,為五百仙人宣揚法化。最後諸有緣者悉皆得


    度,與五百仙人同到自己的家鄉舍衛國多羅聚落於尼枸樹下,結跏趺坐,入首楞嚴三昧,從周身毛孔,出


    大火光,鑠金色身,成琉璃像。琉璃像內有真金像,正長六尺,坐蓮華台,了了分明,五百仙人,皆入涅


    盤。時有八大王,將琉璃像,置金剛山頂,起塔供養。


    (二)文殊的思想


    第一大乘經的發起和組織者:大乘經裏稱文殊為“法王子”、“導師”。這一尊稱在佛弟子中是少見的。


    漢地流傳的一些重要的大乘經,基本上都是文殊發起的。在《華嚴經》裏,文殊是青年的導師,他教育青


    年不要像舍利弗比丘等那樣,整天坐在大樹下麵。要學習佛陀那樣至高無上,修集善根,見佛聞法,學六


    波羅密,在學習上要永不滿足。要不盡有為,不住無為,處生死海,去教化眾生,行菩薩道。他引導六千


    青年比丘,從事利他的普賢行,向印度的南部宣傳大乘佛教。在福城(孟加拉灣西岸)的大塔寺開講《普


    照德界經》。這裏的居民多數是龍族,文殊的傳教,使龍王、龍子、龍女,歸信了佛教。文殊行的曆史功


    績,開辟了大乘佛教的根據地。後來的龍樹在這裏讀了許多大乘佛經,經過整理,使之流傳於世。善財童


    子在大塔寺聽了文殊的說法,發菩提心,立誌學習大乘佛教的普賢行。文殊指導他求見善知識,進行參學


    ,是入普賢行的不二門,這就是著名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在《圓覺經》裏,文殊是發起人。他第一個發問


    ,如來本起因行,為全經的開端。《維摩詰所說經》維摩詰生病,釋迦牟尼派一個大型的代表團前去慰問


    ,派誰當團長?派舍利弗等十六弟子,個個都不敢承當,都說自己曾被維摩詰嗬斥過,派彌勒等大菩薩,


    他們也是不能堪任,都說自己挨過維摩詰的批評,最後終於派出以文殊為首的八千菩薩,五百聲聞的龐大


    代表團,承佛委托,到毗耶離城,維摩詰宅舍,前來問候。一部《維摩詰經》,基本上是文殊和維摩詰之


    間的對話。《楞嚴經》以阿難遭到摩登伽女大幻術,攝人淫席,將毀戒體,佛派文殊前往救護,將阿難,


    摩登伽女二人帶回佛所,佛對阿難進行教育,是為本經發起的原由。《法華經》是釋迦牟尼佛在王舍城耆


    闍崛山,入無量義處三昧,放眉間白毫相光,照遍東方百千萬億佛前,彌勒對此不甚理解,請示文殊,以


    何因緣佛出此瑞相?文殊答複說: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說大法,降大法雨,吹大法螺,擊大法鼓,演


    大法義。欲令眾生鹹得聞知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故現斯瑞。文殊的話發起了釋迦演說斯經。


    一行三昧:文殊是以修一行三昧著稱於世的。有一次他問佛:什麽叫一行三昧?佛答:法界一相,係緣法


    界,是名一行三昧。一行三昧的要點,是在觀察事物時,要從規律或法則的總體上著眼,不是就事論事的


    去分別它的差別相,如此才能居高臨下,高屋建瓴。如何修一行三昧?第一,要從善知識處,聽聞般若波羅密,對事物的總相有一個深入理解,這樣的人才能從事物的千差萬別中,發現出帶有規律性的東西。對


    待真理,還要做到,不退、不壞、不思議、無礙、無相。第二,要在一個安靜的地方,排除種種私心雜念


    ,收攝心猿意馬,於一切事物,不產生混亂的思緒,不去追逐塵境。第三,在淨化思想的基礎上,係心一


    佛,專持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念


    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如無量諸佛功德無二。這一不可思議佛法,等無分別,皆乘一如,成最正覺,悉具


    無量功德,無量辯才。如是入一行三昧,盡知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又有一次,佛教文殊入不思議解脫


    三昧。文殊回答:“我即不思議,雲何更入不思議也。”這裏的不思議,是教人們不要舍本逐末,在事物


    的差別相上打轉轉。唯有據事物的總相,才能明察一切差別相。


    不二法門:文殊是大乘空義的奠基人,他的大乘空義特點,是不著空不執有的“不二法門。”“不二”與


    “無二”離空有二邊的含義相同。文殊的這一思想,集中反映在《維摩經》《思益梵天所問經》裏,《維


    摩經入不二法門品》維摩詰問法自在等三十二位菩薩,如何入不二法門,法自在等菩薩皆以二說明不二。


    最後維摩詰問文殊,文殊答說:“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


    門。”文殊答完,反問維摩詰什麽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此時維摩詰默然無言。文殊歎曰:“奇哉奇哉乃至


    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引文俱見《維摩詰所問經》卷中。《思益梵天所問經·菩薩無二品》


    文殊認為無二是指一切法性沒有二相,接著他給二與不二這兩個概念,下了嚴格的定義,什麽叫二?凡夫


    貪著我故,分別二耳。什麽叫不二?雖種種分別為二,然實際無有二相。這裏文殊清楚地指出二是分別的


    核心,是指著我。無我即無分別,不二的境界則坦露現前。從此出發文殊答複梵天一些重要問題。什麽是


    修道?答不分別是法是非法,離於二相,名為修道。什麽叫道?是一切法不可得,名為道。道不能令人離


    生死至涅盤,不離不至,名為聖道。什麽叫解脫?答言不壞縛著。什麽叫得度?答不住生死,不住涅盤。


    作者:天地佛門2007-4-111:46回複此發言


    --------------------------------------------------------------------------------


    4文殊菩薩


    什麽叫漏盡?答言:若有所盡,不名漏盡,知諸漏空相,名為漏盡。什麽叫涅盤?涅盤無來處,無去處,


    不可得至。實際上文殊的不二法門,是離二邊的即有而無,即無而有,亦有亦無的中道觀。如善現問出世


    間法,文殊答曰:“我覓世間相了不可得,子欲誰出?貪嗔癡,即平等法界,我於是中非已出離,非未出


    離。若出不出,則墮二見。文殊的離二邊中道思想,為後來的龍樹及中國佛教各宗所遵循的重要原則。


    有關文殊的傳說:大乘佛經的人物有兩個特點,一、在時間上通三世,對一個人的研究,要從三世的角度


    上來考慮。二、在空間上遍十方,要將他方世界與娑婆世界結合起來探討。對文殊的研究,亦不能離開這


    一原則。關於文殊的傳說約有以下幾種:


    《首楞嚴三昧經》佛告迦葉: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於此南方,過十萬國土,有國名平,地平


    如掌。有佛名龍樹上如來,於彼國土,得無上覺,即今文殊也。這一傳說,可能與《華嚴經入法界品》文


    殊去南印度龍族地區開辟大乘佛教根據地有關。《處胎經》說:“昔為能仁師,今為佛弟子,二尊不並化


    ,故我為菩薩。”文殊自稱在過去世,他曾是釋迦的老師,因為一個世界裏,隻能有一個法王,所以這位


    老師也隻有權居他的弟子之下。


    《央掘經》說:北方常喜國,現今有佛名歡喜藏摩尼寶積佛,即是文殊。


    《悲華經》說:“阿彌陀佛為轉輪王時,第三王子,名曰王眾,於寶藏佛所發菩提心,願於來世,行菩薩


    道,無有期限,莊嚴佛刹,令三千大千世界,恒河沙等十方佛土,為一佛刹,大寶填廁,又無惡能,及諸


    女人,及其名字,亦無聲聞、辟支佛。一生菩薩,充滿其間。佛號為文殊師利。於未來世,南方世界,名


    曰清淨無垢寶藏,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普現如來。值得注意的是文殊佛土,是一個統一的大佛國。


    到那時將消除一切佛國之間的差別。由菩薩上首的文殊,彼時將為諸佛之上首了。


    《華嚴經》說:東方世界十佛刹,微塵數世界,有菩薩名金色,其佛名不動智,文殊大士,將十萬菩薩,


    從彼而來。


    《文殊般若泥洹經》說:文殊住三昧力,能於十方世界,化現諸形,教化眾生,偈雲:“文殊大菩薩,不


    舍大悲法,變身為異道,或冠或露體,或處小兒叢,遊戲於聚落。或作貧窮人,衰容為老病,及現饑寒苦


    ,四方而求乞。令人發一施,與滿一切願。令發信心已,為說波羅密。”


    《寶藏陀羅尼經》佛告金剛密跡主言:“我滅度後,於南瞻部洲東北方,有國名文震旦,其中有山名曰五


    頂,文殊童子,遊行居住,為諸眾生,於中說法。”此五頂山,即我國山西五台縣的五台山。當漢明帝時


    佛法初來,攝摩騰、竺法蘭、以天眼通,看文殊菩薩住於此山,奏帝建寺於靈鷲峰,即今大顯通寺。自此


    以後,五台山即為文殊道場。又《華嚴經》說:東北方有處清涼山:“往昔以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


    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


    文殊菩薩心咒


    (資料於互連網收集整理)


    文殊智慧咒注音這是文殊菩薩增長智慧的咒語。又稱文殊菩薩心咒。


    嗡啊[日/阿],巴紮那底。


    ◎文殊智慧咒注音:ongārā,bāzhānàdi。


    ◎發音注解:[日/阿]:讀音為(rā),為罕見字,常用字典中罕有收錄。也常寫成“惹”或“喏”等字代替。


    梵文:omarapacanadhih藏文:omarapazanadi文殊菩薩智慧咒的其它寫法:嗡啊惹巴紮納德。


    嗡阿喇巴劄那諦。


    嗡阿諾巴劄拿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殊智慧咒功德簡介:文殊菩薩智慧咒能開啟我們的智慧。平時長念此咒能使您於空靈中將慢慢開啟智慧大門,事事如意。


    由《金剛頂瑜伽文殊師利菩薩經》,可知持誦“文殊智慧咒”的主要功德為:罪障消滅,獲無盡辯才,所求世間、出世間事悉得成就,離諸苦惱,五無間等一切罪障永盡無餘,證悟一切諸三昧門,獲大聞持,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等。


    同經又說:“念誦數滿五十萬遍,即獲無盡辯才,如文殊師利菩薩等無有異。飛騰虛空,所求世間出世間事,悉得成就。又念誦數滿一俱胝,離諸苦惱。滿二俱胝遍,五無間等一切罪障永盡無餘。三俱胝遍,證悟一切諸三昧門。四俱胝遍獲大聞持。五俱胝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謂般若波羅蜜多成就,即智慧成就。難怪一般佛教徒會認為持誦“文殊咒”可令人獲得智慧成就,且持此一咒就包含一切如來所說法。


    文殊菩薩的不可思議功德----《大寶積經卷文殊師利授記會》是時佛告諸菩薩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善男子。若有受持百千億諸佛名號。若複有稱文殊師利菩薩名者。福多於彼。何況稱於普見佛名(注:文殊師利成佛之時名為普見)。何以故。彼百千億那由他佛利益眾生。不及文殊師利於一劫中所作饒益。爾時眾中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天龍夜叉幹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同聲唱言。南無文殊師利童真菩薩。南無普見如來應正等覺。說此語已。八萬四千億那由他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無量眾生善根成熟。於三乘中得不退轉。是時佛告諸菩薩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善男子。若有受持百千億諸佛名號。若複有稱文殊師利菩薩名者。福多於彼。何況稱於普見佛名。何以故。彼百千億那由他佛利益眾生。不及文殊師利於一劫中所作饒益。


    爾時眾中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天龍夜叉幹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同聲唱言。南無文殊師利童真菩薩。南無普見如來應正等覺。說此語已。八萬四千億那由他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無量眾生善根成熟。於三乘中得不退轉。


    文殊師利。又白佛言。我複有願。如我所見無量無數百千億那由他諸佛世尊。而彼諸佛所有佛剎功德莊嚴。如是一切皆令置我一佛剎中。唯除二乘及五濁等。世尊。若我自說佛剎功德種種莊嚴。過恒沙劫亦不能盡。如我所願。唯佛能知。佛言。如是文殊師利。如來知見於三世中無有限礙。


    爾時眾中有諸菩薩。作如是念。文殊師利所得佛剎功德莊嚴。與阿彌陀佛剎。為等不耶。爾時世尊。知彼菩薩心之所念。即告師子勇猛言。善男子。譬如有人析一毛為百分。以一分毛於大海中取一滴水。此一滴水喻阿彌陀佛剎莊嚴。彼大海水喻普見如來佛剎莊嚴。複過於此。何以故。普見如來佛剎莊嚴不思議故。


    文殊五字咒(海濤法師輯)


    唵阿羅跛者曩地omarapacanadhih


    1。持誦文殊五字咒的主要功德,據佛經記載為:罪障消滅,獲無盡辯才,所求世間,出世間事悉得成就,令眾生智慧成就。


    2。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受持此陀羅尼者,即入如來一切法平等,一切文字亦皆平等,速得成就摩訶般若。才誦一遍,如持一切八萬四千修多羅藏。


    3。若能一心獨處閑靜,梵書五字輪壇,依法念誦滿一月已,文殊菩薩即現其身,或於空中演說法要。是時行者得宿命智,辯才無礙,神足自在,勝願成就,福智具足,速能皆證如來法身。但心信受,經十六生,決成正覺。


    4。或於絹素如前畫像,滿五十萬遍亦得成就,或以香泥塗舍利塔,梵寫五字旋遶念誦五十萬遍,曼殊室利現其人前而為說法,常得諸佛及執金剛菩薩之所護念,一切勝願皆悉具足。


    5。若人才誦一遍,如誦八萬四千十二圍陀藏經,若誦兩遍,文殊師利普賢隨逐,四眾圍繞加被,是慈無畏護法善神在其人前。


    6。若誦一遍,能除行人一切苦難。若誦兩遍,除滅億劫生死重罪。若誦三遍三昧現前,若誦四遍,總持不忘。若誦五遍,速成無上菩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殊菩薩咒語及其功德利益(海濤法師輯)


    1)有恐怖處當須攝心,念誦此咒即得除怖。


    2)若欲臥時,當誦此咒一百八遍,即得好夢,善知吉凶。


    3)若人或患瘧病,持此咒者,視患瘧人麵,持誦此咒一千八遍,其患即除。


    4)若欲入陣,當取牛黃書寫此咒帶於身上,一切刀仗,弓箭(等)不能為害。


    5)若入陣時,畫文殊師利童子像,安於象馬上。當於三軍前,先頭而行,引諸軍眾,彼凶愚賊自然退散。


    畫像之法須作童子相貌,乘騎金色孔雀。


    6)若有一切眾生見畫像者,所有四重,五逆等罪悉得消滅,常得麵睹文殊聖者童子親為教授,即得究竟解脫乃至佛果,於其中間不被三界煩惱,癡心相應。


    7)是故勸念一切有情,行住坐臥當須念咒憶持不忘,時時每誦一百八遍勿令斷絕,常得一切眾生見者皆來歸伏,惡人自當退散。


    8)若能每日三時念誦各一百八遍,所作稱意,所求諸願悉得隨心,一切皆得圓滿具足,得大富貴,所遊無障,自在恣情受諸快樂。


    9)設臨命終,即得聖者文殊師利童子親現靈儀,為說大乘深妙法藏,聞法心大歡喜,即得普門三昧。得此三昧已,於煩惱生死當永隔別,即與文殊聖者及大菩薩同為眷屬,位階三地,進修不退。住文殊聖者之位,同得佛智慧,三摩地門。


    10)若有比丘,比丘尼,善男子,善女人,依法受持,讀誦書寫修行,現世成就一切吉祥,諸事圓滿,壽命長遠,眾人愛敬,生珍重心。


    11)命終之後得生天上受樂無量,或生王宮處尊重位,受富快樂身無病苦,得宿命智薄貪恚癡,善知因果寶重佛法。雖紹貴位心無憍慢,宿因力強習讀大乘,湣念一切心,無勝負心,常利有情。


    12)若生於諸人中,貴豪英俊,宣言辯利,人所愛樂,壽命長遠,中無災橫,所於求願,事與心規者,無人違信。


    ------------------------------------------------------------------------------------------------------------文殊心咒的功德文殊師利,以智慧著稱,在中國示現為菩薩,與觀音、普賢、地藏同為四大菩薩之一,五台山清涼寺即為他的道場。但其實他早在久遠劫已成佛,號為龍種上如來,並被稱為七佛之師。


    文殊在釋迦牟尼佛示現人間時也示現誕生於舍衛國的婆羅門家,傳說他誕生時有十大異象:天降甘露、地湧七珍、倉變金粟、庭生蓮花、光明滿室、雞生鳳子、馬產祥麟、牛生白犢、豬誕龍豚、六牙象現。後來就到釋迦牟尼佛處學道。


    文殊是智慧的象征,然在印度、西域等地關於文殊的記載卻不多,反而在中國及密教地區,文殊成為很重要的信仰,現今敦煌石窟千佛洞中還存有文殊的壁畫及絹本畫。另文殊在維摩詰經中與維摩詰居士的對談,更是將佛法知見帶入了最高境界。


    ◎文殊心咒釋意嗡(om)是皈依的意思。


    阿劄(aja)表示空性大智慧是不生不滅、清淨無染的。


    哇劄(vaja)是說在空性中諸法平等,遠離了一切的相對。


    那地(nade)表示一切法都不可得。


    ◎持誦的利益常常念誦文殊心咒,可以增長福德、智慧,還可以增強記憶力,辯才無礙。對修行人來說,更可消除愚癡,了知諸法實相。


    咒語是佛菩薩的秘密藏中自然流露出的語言,當持誦者的心念集中時,就會得到佛菩薩的加持和相應,而感召不可思議的力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附:祈請文殊菩薩!


    文殊摩訶薩,智慧通圓融;示現威德身,護持梵天真;請尊揮慧劍,斬盡吾愚昧;眾生斷惡業,芸芸皆皈依。


    頂禮文殊菩薩摩訶薩!


    文殊大士,妙應無方,座前獅子獸中王,妙意降吉祥;花雨天香,寶智透心光;具大慈心妙吉祥,三世覺母智難量;右持利劍煩惱斷,左執青蓮德相彰;孔雀神獅供乘馭,毒龍猛獸伏清涼;童形五髻知權現,本是如來歡喜藏。


    南謨五台金色世界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南謨妙吉祥菩薩3.觀自在菩薩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是法界宇宙的大慈大悲精神所化現,本是無形無相;他於本師釋迦牟尼如來成佛前已成佛,是微塵點劫前之事情,他是古佛中之古佛——正法明如來。正法明如來,亙古加持著整個法界宇宙,使正法放大光明、長存不滅。其實本師釋迦牟尼佛,往昔在因地行菩薩大道之時,於正法明如來正法的法運當中,曾作如來的上首大弟子,如大迦葉尊者一樣修持苦行法門。本師得蒙正法明如來教導及點化,逐漸修行向上增進,後得燃燈如來授記後身作佛。正法明如來,所教化的菩薩及摩訶薩無窮無量從亙古至如今,在法界宇宙無數的銀河係中,己培育出數不盡的菩薩摩訶薩成就佛果。觀自在菩薩、觀世音菩薩、光世音菩薩、觀世自在菩薩、觀音菩薩等無數尊號無量化身,即是正法明如來,為不同眾生所應現之等流身。觀音二字,不是吾等修行人可隨便稱呼,應該要完全明白了解,觀音二字背後含攝的法界宇宙龐大功德及法力。若隨便在言談中稱呼觀音二字,會使各部護法善神不喜,亦從而犯了不必要的慢法之罪。佛法修行是一分恭敬,便會產生十分功德,十分功德,便會生起百分法力。謹記在尊稱佛菩薩的名號時,絕對不能直呼其名諱,必需要加上佛或菩薩於名號之後,如觀音菩薩、文殊菩薩、釋迦佛、藥師佛等等,這才如法恰當。


    遠溯無量億劫前,觀自在菩薩於因地勤修,蒙千光王靜住如來灌頂授以《大悲心陀羅尼》。如來囑咐觀自在菩薩,以此陀羅尼普利當來惡世一切眾生。彼時,觀自在菩薩的修證果位為初地歡喜地菩薩;自千光王靜住如來親授觀自在菩薩《大悲心陀羅尼》後,觀自在菩薩的修證果位頓時登入菩薩第八地——不動地。時觀自在菩薩心生無量觀喜,即便發大誓言:若我當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時身生千手千眼具足。菩薩發是願已,應時身上生出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利益一切眾生的大願,感動十方大地作六變震動,十方千佛亦大放光明加持觀自在菩薩自身及十方無邊世界。斯時,觀自在菩薩立即進入無所畏三昧,於三昧光中湧出二十五尊菩薩,即為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法體的分化,從一尊分化為二十五尊。


    每尊觀自在菩薩皆金色身,具諸相好如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無異,於頂上各具十一麵,身上具足四十手,每手掌中現一慈眼。


    二十五尊分身觀自在菩薩的法號曰:代苦觀自在、與智觀自在、施滿願觀自在、除戰觀自在、除愚觀自在、進道觀自在、勸正觀自在、施無畏觀自在、施光觀自在、與甘露觀自在、見天觀自在、施妙觀自在、見樂觀自在、降魔觀自在、靜慮觀自在、作文觀自在、見禪觀自在、湣定觀自在、調直觀自在、空慧觀自在、護聖觀自在、清淨觀自在、正法觀自在、離欲觀自在、不動觀自在。爾時千光眼觀自在菩薩從無所畏三昧出,並囑咐二十五尊化身菩薩,秉持其本體威德力,進入二十五界救諸苦難。


    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本尊本體具足千手千眼千法器,從一尊分為二十五尊,每尊化菩薩亦各具四十手眼四十法器;二十五乘四十,其積為千,此是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及四十手眼的過往因緣。二十五尊化身觀自在菩薩各自進入一種三昧,於各尊四十手眼的每一手眼中,再化出一尊菩薩,即共一千尊觀自在菩薩變身。二十五尊化身觀自在菩薩及其變身,一一威德如本尊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無異,進入二十五界,濟諸眾生。二十五種三昧王之功德:無垢三昧,能破地獄有;無退三昧,能壞畜生有;心樂三昧,能壞餓鬼有;歡喜三昧,能壞阿修羅有;日光三昧,能破東勝身洲有;月光三昧,能斷西牛貨洲有;熱炎三昧,能破北俱盧洲有;如幻三昧,能斷南贍部洲有;不動三昧,能破四天處有;難伏三昧,能破斷忉利天處有;悅意三味,能斷災摩天有;青色三昧,能破兜率天有;黃色三昧,能破化樂天有;赤色三昧,能斷他化自在天有;白色三昧,能斷初禪天有;種種三昧,能破梵王有;雙三昧,能破二禪天有;雷音三昧,能破三禪有;注雨三昧,能斷四禪天有;如虛空三昧,能壞無想天有;照鏡三昧,能破淨居天阿那含有;無礙三昧,能斷空無邊處天有;常三昧,能壞識無邊處天有;樂三昧,能破無所有處天有;我三昧,能壞非想非非想處天有。


    觀世音菩薩為樂利眾生,有千手千眼大悲像,40手眼法,為:四十手眼分別相配於密乘的五部五法,每部攝八種手眼法。五部即如來部、金剛部、摩尼部、蓮華部及羯磨部。五法即息災法、調伏法、增益法、敬愛法及鉤召法。


    佛部八手眼,用以息災,其為:化佛手、絹索手、施無畏手、白拂手、傍牌手、銊斧手、戟弰手、楊柳手。


    金剛部八手眼,用以調伏,其為:跋折羅手、金剛杵手、寶劍手、宮殿手、金輪手、寶砵手、日摩尼手、月摩尼手。其中跋折羅手,即是三鈷金剛杵手;而金剛杵手,則為獨鈷金剛杵手。


    摩尼部八手眼,用以增益,其為:如意珠手、寶弓手、寶經手、白蓮手、青蓮手、寶鐸手、紫蓮手、蒲桃手。


    蓮華部八手眼,用以敬愛,其為:蓮華合掌手、寶鏡手、寶印手、玉環手、胡瓶手、軍持手、紅蓮手、鍚杖手。


    羯磨部八手眼,用以鉤召,其為:鐵鉤手、頂上化佛手、數珠手、寶螺手、寶箭手、寶篋手、髑髏手、五色雲手。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雲:佛告阿難。若為富饒種種珍寶資具者。當於如意珠手。若為種種不安求安隱者。當於罥索手。若為腹中諸病。當於寶缽手。若為降伏一切魍魎鬼神者。當於寶劍手。若為降伏一切天魔神者。當於跋折羅手。若為摧伏一切怨敵者。當於金剛杵手。若為一切處怖畏不安者。當於施無畏手。若為眼闇無光明者。當於日精摩尼手。若為熱毒病求清涼者。當於月精摩尼手。若為榮官益職者。當於寶弓手。若為諸善朋友早相逢者。當於寶箭手。若為身上種種病者。當於楊枝手。若為除身上惡障難者。當於白拂手。若為一切善和眷屬者。當於胡瓶手。若為辟除一切虎狼豺豹諸惡獸者。當於旁牌手。若為一切時處好離官難者。當於斧鉞手。若為男女仆使者。當於玉環手。若為種種功德者。當於白蓮華手。若為欲得往生十方淨土者。當於青蓮華手。若為大智慧者。當於寶鏡手。若為麵見十方一切諸佛者。當於紫蓮華手。若為地中伏藏者。當於寶篋手。若為仙道者。當於五色雲手。若為生梵天者。當於軍遲手。若為往生諸天宮者。當於紅蓮華手。若為辟除他方逆賊者。當於寶戟手。若為召呼一切諸天善神者。當於寶螺手。若為使令一切鬼神者。當於髑髏杖手。若為十方諸佛速來授手者。當於數珠手。若為成就一切上妙梵音聲者。當於寶鐸手。若為口業辭辯巧妙者。當於寶印手。若為善神龍王常來擁護者。當於俱屍鐵鉤手。若為慈悲覆護一切眾生者。當於錫杖手。若為一切眾生常相恭敬愛念者。當於合掌手。若為生生之眾不離諸佛邊者。當於化佛手。若為生生世世常在佛宮殿中。不處胎藏中受身者。當於化宮殿手。若為多聞廣學者。當於寶經手。若為從今身至佛身菩提心常不退轉者。當於不退金輪手。若為十方諸佛速來摩頂授記者。當於頂上化佛手。若為果蓏諸穀稼者。當於蒲萄手。如是可求之法有其千條。今粗略說少耳。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老君門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聆風九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聆風九章並收藏老君門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