籌碼分布峰的形成,是一個值得深究的學問。任何事物,在我們深入了解它之前,都應該先追溯其本質,探究其來源,否則極有可能陷入誤區,導致判斷失誤,最終滿盤皆輸。


    1996年,陳某等人提出了籌碼理論,他們是這個理論的開拓者。這項理論的提出,仿佛在平靜的金融領域投下了一顆石子,激起了陣陣漣漪。1997年,各種交易軟件開始設計籌碼分布圖形,將不同成本的籌碼用數據模型圖清晰直觀地展現出來。當籌碼分布第一次出現在世人眼前時,那種震撼無以言表。五顏六色的線條,錯落有致地排列著,仿佛蘊藏著巨大的能量。一時間,整個金融界都為之沸騰,專家學者們紛紛開始研究這種全新的分析方法。甚至,某位德高望重的教授還專門開設了籌碼分布的課程,並將其列為金融專業學生的必修科目。


    第一重騙局:籌碼轉移的本質是概念偷換。


    一隻新股,如同剛剛誕生的嬰兒,每個人的持倉成本都清晰透明,如同嬰兒純淨的眼神。然而,一旦開始交易,情況就截然不同了,籌碼開始了它在市場中的流動,如同嬰兒邁開了探索世界的第一步。假設一位投資者在開盤當天,以某個價格買入了一手股票,這手股票可能是來自任何一位原始股東。但軟件開發商並不知道是誰將股票賣給了這位投資者,他們如同置身迷霧森林的旅人,無法看清交易背後的真相。他們隻知道股票以某個價格成交了,卻無法得知賣方的成本是多少。新增加的籌碼峰應該從哪個價格轉移過來呢?他們一無所知。麵對這種情況,他們如同被蒙住了雙眼的畫家,無法精準地描繪出籌碼分布的真實麵貌。因此,想要真實統計籌碼分布,如同想要抓住流沙般困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為了構建出直觀的籌碼峰圖形,指標發明人做出了一種合理的假設:每一次新的成交量,都由之前的持股者平均分攤轉移。他們仿佛在進行一場無聲的接力,新成交量如同不斷注入的活水,逐步替換掉舊的成交量,完成了籌碼的換手。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價位都記錄著成交量的變化,如同曆史的印記,最終匯聚成龐大的交易數據。為了從這些海量數據中提煉出有價值的信息,需要借助統計學的力量。籌碼峰的統計方式,正是運用了價格和換手率的加權平均算法,將兩者巧妙地結合起來。簡單來說,就是在股票的走勢過程中,將所有籌碼的交易統計匯聚成一個龐大的數據庫,然後運用算法計算出每個價位的籌碼成交量大小,最終,那些成交量巨大的價位,便如同山峰般凸顯出來,形成了我們所看到的籌碼峰。


    想象一下,一隻妖股,經曆了兩個月的持續下跌,仿佛從陡峭的山峰跌落,換手率高達50%。表麵上看,山頂的籌碼似乎已經消失殆盡,轉移到了低位,仿佛沒有任何套牢盤存在。你打開交易軟件,看著k線圖上那根光禿禿的大陰線,心裏想著,山頂的籌碼真的都跑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隨便找一隻經曆過暴跌的股票,去股吧裏問問,看看還有多少人在山頂站崗。不用多想,肯定有一大堆散戶哭訴著山頂的寒風刺骨。你或許會說,我早就跑了,沒被套在山頂。但事實上,無論你是否真的賣出了股票,算法都已經幫你完成了操作。你打開軟件看到的籌碼分布圖,其實是算法精心為你繪製的虛擬景象,與真實的籌碼分布情況毫無關係。你看到的,隻是算法想讓你看到的,而真實的籌碼去向,早已被隱藏在層層迷霧之中。


    第二重騙局:當日成交量的成本分布無從知曉。


    當日成交的成本分布,其實隻是一個理論上的概念,它在現實交易中並不能被真實地捕捉到。為什麽這麽說呢?因為每一筆成交背後的成本,對於旁觀者來說都是一個謎。我們無從得知賣家買入的價格,也無法洞悉他們在交易時的心理價位。正是由於這種信息的不透明,我們才需要借助一些算法來模擬單日籌碼的分布情況。目前市麵上比較流行的算法主要分為三類:第一種是k線籌碼直筒型分布,它簡單直觀,但缺乏對細節的刻畫;第二種是k線籌碼三角形分布,它相對更注重價格的變化,試圖捕捉交易密集區域;還有一種是k線籌碼三角形筒型分布,它可以看作是前兩種方法的結合,試圖在簡潔和準確之間找到平衡點。然而,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分時圖上股價的波動,就會發現真實的交易形態遠比這三種算法模型複雜得多。每天的交易像一場跌宕起伏的戲劇,充滿了各種意外和反轉,這些算法模型根本無法準確地描述這種動態變化的過程。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這些籌碼分布模型從微觀層麵來看,本身就存在著偏差,它們隻是對真實情況的一種粗略估計。更糟糕的是,當我們把每天錯誤的k線籌碼分布疊加在一起,試圖構建一個長期的趨勢圖時,這種誤差會被進一步放大,最終導致整體的失真。這就等於用一個虛假的當日成本分布,去虛假的替換本就虛假的原有分布。


    第三重騙局:持股股東數據缺乏真實性。


    大多數炒股軟件的籌碼分布都是基於流通盤來計算的,乍一看好像很有道理,然而仔細想想卻並非如此。因為每個股票的流通盤差異很大,那些前十大流通股東,他們的股票雖然也是流通股,可實際上卻很少參與市場交易。所以說,用流通盤來計算籌碼分布,就會把很多實際上不會動的“僵屍籌碼”也算進去,最終的結果自然是不夠準確的。


    有些交易軟件為了方便分析,引入了一個叫做“曆史換手衰減係數”的指標。這個指標的計算方法是:用1除以(1減去十大流通股東占比)。我們根據股票信息算出這個係數後,就可以打開炒股軟件,找到曆史換手衰減係數的設置,把默認的係數修改成我們計算出的結果。修改完畢後,你會驚訝地發現,原本的籌碼分布圖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每個股票的流通情況都不一樣,所以這個係數也不應該一概而論。如果我們用同一個公式去計算所有股票的係數,那結果必然是錯漏百出。更何況,股票的流通性也是不斷變化的。


    第四重騙局:不同時間周期下籌碼分布的不同表現形式。


    公式計算的籌碼峰,就像是在不同倍率的顯微鏡下觀察同一個細胞,呈現出的形態截然不同。日線級別就像低倍鏡,讓人誤以為已經沒有套牢盤的存在,仿佛風險已經煙消雲散。但切換到月線級別,就像換上了高倍鏡,曾經被忽略的細節一覽無遺,大量的套牢盤依然如同烏雲般,籠罩在股價上方,暗示著潛在的風險。


    理論上,無論我們是在日線、周線、月線還是年線級別觀察,籌碼峰都應該指向同一個價格區間,最多隻是因為計算精度的差異,導致小數點後的位數有所不同。然而,現實卻與理論相悖,這主要是因為我們無法獲知真實的籌碼分布情況。我們所看到的籌碼峰,實際上是根據k線圖數據計算得出的,而這些計算公式通常都采用了時間衰減的算法。這意味著,在交易活躍的日線級別上,由於周期更短,n值更大,公式會快速地將長時間持有的套牢盤籌碼視為“賣出”,並在計算中剔除。相反,在月線和年線級別上,由於周期較長,n值較小,公式還來不及將這些長期套牢盤的籌碼用新的k線數據替換,導致這些籌碼依然被計算在內。所以,不同時間周期下顯示的籌碼分布就會呈現出明顯的差異。


    所以說,籌碼峰與其說這是一個分析工具,不如說這是一個精心設計的騙局。它沒有客觀地反映市場的真實情況,而是通過數據處理,人為地製造了一種看似合理的市場趨勢。


    雖然說籌碼峰是算法編造出來的,但它既然存在,就有一定的道理。我們可以利用籌碼峰在周k線上尋找一些中線股票,說不定會有不錯的收獲。但是,短線操作就不要使用這個方法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股市絕學:從入門到精通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天幹地支土一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天幹地支土一並收藏股市絕學:從入門到精通最新章節